傲斗凌天四系乃:古代诗歌阅读基本模式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0:54
  

  古代诗歌阅读基本模式训练

      (之一)

 

    1.能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初步鉴赏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3.培养良好的阅读鉴赏习惯,夯实诗歌鉴赏基础。

知能训练

   本训练共20题。共100分,每小题5分。训练时间45分钟。

一、规范型试题训练(共30分,每小题5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放言之三

自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钻龟与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颔联作者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本诗以极其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这首诗具有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形散:就天气情况而言,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张十一旅舍

韩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于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本诗托榴花的形象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本诗描绘了榴花的鲜艳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进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词中梅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梅的特点是瘦硬、清绝;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傲骨与傲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本诗描绘了一幅春之图,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全诗通过“双飞燕子、夹岸桃花蘸水、春雨断桥、小舟撑出柳阴”这四种春天可见的具体美景,勾画出一幅生动优美的春景图,图画中燕子、桃花、春雨、断桥、小舟、人、柳阴,有动,有静;有人,有物,景与人完美的融合为一体。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张  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本诗通过对“渔翁”这一形象的描绘,寄托了词人的情怀。本诗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答: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二、仿真型试题训练(共30分,每小题5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早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疾、轻”二字最能表现“狞猎将军”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本诗塑造了一位意气风发、气度不凡、骑术高超、箭术精湛的将军的形象,“疾、轻”二字最能体现其快速发现猎物并追击的典型动作,所以说,这两个字最能表现“狞猎将军”的形象。

 

 

古代诗歌阅读基本模式训练

        (之二)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王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宙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案。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

    答:本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戍边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他们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爱国激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弄”字对于表达“留客”这一主题最有意义,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诗人用一“弄”字,不仅赋予山光物态以人性,而且显示了其蓬勃生机和充沛活力;而“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奇斗艳,足见其景色的诱人和迷人,此句诗意在于使来客回心转意,与诗人同享山水之乐。

三、前沿型试题训练(共30分,每小题5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虽处在穷困潦倒之中,却依旧心系百姓疾苦、国家安危,表现出对时局的无限忧虑。同时,也流露出难以为国效力;救民于水火的无奈之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雪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柴门、青苔、黄叶”等物象饱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诗人借这些物象,烘托了自家贫寒和自身的孤零,也表达了无人登门的寂寞,更表达了对客人将至的欣喜之情。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凉”字用得传神,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一个“凉”字,既写出了月争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更与后面的“镜”字相呼应,表达出月光明洁,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有力地衬托了诗歌意境的创设。

  四、前瞻型试题训练(共10分,每小题5分)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