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的宿命卡恩:向不良生活方式疾病宣战(聚焦·关注慢性病防控③)人民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6:02:01

向不良生活方式疾病宣战(聚焦·关注慢性病防控③)

——三个专家的“慢病观”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9日   19 版)

  人民图片供图

  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

  警惕不良生活方式疾病“井喷”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未来十几年,生活方式疾病在中国将会井喷式爆发。如果‘井喷’真的发生了,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专聘主任周生来说。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把“东亚病夫”这顶帽子扔进了太平洋。但现在这顶帽子又要被戴回来了——中国人即将成为新的“东亚病夫”!

  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国现有高血压人口已达2亿,每年新增1000万人;中国糖尿病人口已达世界之最,且蔓延速度远超欧美国家,20岁以上的中国人群中,有9000多万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还有近1.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中国每年死亡人口中85%为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癌症等慢性病所致,这一比例远高于60%的世界平均值。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到2030年中国的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将至少上升40%。

  为此,周生来提出:全民健康是立国之本,全民健康管理是强国之策。全民健康水平应该成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实,50%以上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在引起死亡的因素中,70%以上是可控制的因素,例如体重、身体锻炼、吸烟、喝酒、血压和精神状态等。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的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80%的中风、心脏病与Ⅱ型糖尿病以及4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向不良生活方式宣战,不仅是阻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井喷式”爆发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强盛必须采取的治国战略。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疾病管理是健康管理的一个主要策略,是针对有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通过干预来管理他们的医疗保健服务。疾病管理主要是对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提供不同的服务,即通常意义上的“全程管理”。国内外研究数据发现,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资金,在减少医疗费用和获得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回报上,实际效益可达到投入的8倍。

  周生来认为,打一场针对不良生活方式疾病“井喷式”爆发的阻击战,是新时期中国医院的新使命。公立医院不仅要治病,更要参与防病。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型公立医院只是热衷于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功能严重弱化。随着医改的深化,公立医院应进行服务模式创新,改变“守株待兔”的落后模式,将传统意义上的院中诊断治疗,延伸到院后及提前到院前,即院后疾病管理服务和院前健康管理服务,主动承担起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的职能。例如,延伸体检中心的功能,将体检中心转型为健康管理中心;成立疾病管理中心,设立疾病管理师岗位;成立社区医疗管理中心,建立医院与社区的联动机制;培养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改革医疗付费制度,把医保资金向健康管理倾斜;建立完善个人健康信息系统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

  “十个网球”吃出健康

  本报记者 王君平

  已过花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拥有一副好体形,腹部一点多余的赘肉都没有,步履矫健,双手有力。他说:“我的旅行箱里一直放着拉力器,无论到哪里出差我都带着,随时锻炼,这个习惯已经保持10年了。”

  王陇德在家看电视、听音乐时练哑铃,而出差就带上轻便的拉力器。每次出差回来清理旅行箱时,拉力器一定不会被清理出来。他说:“如果不去刻意锻炼,30岁开始人的肌肉便逐年减少,到75岁时会消失50%,这时慢性病想防也防不住了。”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引致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是:不健康饮食和摄入热能过多、缺乏体育锻炼、吸烟等,绝大多数慢性病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预防的。

  王陇德认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向不健康的方式转化,摄入热量越来越多,如果这个趋势不改变,未来10年我国要新增1.5亿肥胖人口,而且一旦发展成为慢性病,对社会、家庭、个人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研究证明,绝大部分的慢性病全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所引起的,因此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

  王陇德倡导“十个网球原则”的膳食结构。现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必须有大幅度的调整,不能再持续增加肉类,而减少对健康有益的蔬菜、水果、薯类、全麦的摄入。同时还要把握好摄入和消耗的平衡。“十个网球原则”是每人全天吃肉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吃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米、面、谷类等,四到五两);要保证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建议每顿饭前吃一些水果;吃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的蔬菜。

  王陇德说,我国正处于健康转型期,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高度流行,造成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疾病负担、经济负担加剧,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当今中国,慢性病死亡所占比例已经超过80%,和发达国家一样,成为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

  在国际上,许多企业通过关注员工健康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如美国强生公司,他们开展了一些促进员工健康的项目,包括降低危险因素、增加健康行为、早期发现疾病和控制慢性病等。通过这些措施,一些员工的慢病危险因素得到了明显改善,每个职工每年也节省了大量医疗费用。还有一些企业制定了引导性的规定:如果你在单位食堂吃水果和蔬菜就给你补助,以及提供一些健康咨询、危险因素评估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降低职工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的发病率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健康的员工是一个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王陇德认为,聪明的企业会发现,投资于工作场所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和疾病预防是一项正确的决策。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祝墡珠——

  全科医生要“强筋健骨”

  本报记者 王有佳

  “慢病防控,关键在于医疗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在于提高全科医生的素质和能力。”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祝墡珠教授指出,加强全科医生培训是做好慢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上海,慢性病已经是危害居民健康的首因,仅高血压,全市至少有400万患者,但纳入有效管理的不足1/3。在全国,高血压控制率不到10%。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提升全科医生的‘软实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健康管理作用,帮助居民进行慢病防控。”祝墡珠认为,由于对慢性病知晓率低、自控率低,很多居民往往是在病情加重后才去医院治疗,其直接后果就是诊疗费用增加、治疗时间延长、治愈率低下。因此,应该让家庭医生尽快帮助社区居民提升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对各类慢性病的治疗率及控制率。

  由于我国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重治疗轻预防”,师资培养倾向于专科医生,导致全科医生人才严重缺乏。按照每万名居民配备2至3名全科医生来计算,上海2300万人口约需配备6900名全科医生。中山医院10年前就在上海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但目前上海注册全科医师只有4229人,缺口很大。

  除了数量上的不足,全科医生的技能培养亟须加强。祝墡珠坦言,社区医护人员对一些常见慢性疾病规范诊疗路径的认识不足,使得社区居民不愿去社区医院就诊。如果社区的诊断和治疗与三级医院都是统一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会赢得居民信任。同时,全科医生对慢病的管理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祝墡珠说,慢病最怕并发症,全科医生应该帮助居民预防并发症。同时,他们对于慢病病情发展应该懂得鉴别:哪些是正常的病情变化,哪些是突发疾病,哪些应该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以及病情控制后的随访,这些都是全科医生应该明确的。

  目前,上海已经发布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社区治疗指南。根据指南,35岁以上居民应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高血压筛查。如果确诊高血压后,全科医生会为居民建立档案,进行高血压动态管理。从去年9月起,由上海医学会全科医学专家和中山医院的全科专家组成巡讲团,为全市10个区县的社区全科医生进行指南培训。目前,上海合格的家庭医生必须具备全科医生师资培训证书、家庭医生证书以及巡讲学习班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