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2莱茵河:西方视野中的八千年中国历史 - 傅光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11:11
作者:傅光中    艺术博览频来源:艺术中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    
评《剑桥插图中国史》
中国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还常说“当局者迷,局外人清”。意思都是说:不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是因为人们置身事物之中,当人们从事物之中走出来时,以局外人的眼光看事物时,事物的“真面目”便容易看清楚了。中国还有句古话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指借用外力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由于这些原因,外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对我们认识本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引进和翻译西方汉学著作的主要目的不外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引进出版了不少西方汉学名著,其中最有分量和影响的恐怕要首推15卷本的《剑桥中国史》了。卷帙浩繁的《剑桥中国史》,把西方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举世公认的经典性著作。但由于《剑桥中国史》存在过于专业的局限,存在烦琐的考据、引证,加之卷帙浩大,所以即使是专业人员,要把它读完读懂亦非易事。
今天,一本与多卷本《剑桥中国史》同样品位同样具有学术含量,但却更加形象可读的单卷插图本剑桥中国史问世了。《剑桥插图中国史》是剑桥大学出版社与英国Calmann&king出版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策划的的“插图史系列”中的一本。该书是美国著名女汉学家伊佩霞(Patricia Bu ckley Ebrey)教授历时十五个春秋的呕心沥血之作。该书图文并茂,图片达218幅,而且大多为清晰的彩图。另外,该书配备了详细的地图,包括地理形势图、历代疆域行政区划图、人口地图、方言语区图、民族分布图等等,各种地图的广泛使用,给人以明确的地理空间概念的同时,增加了图书的信息内涵。该书注释由“译者注”、“编者注”和书后的“引文注”三部分构成,它们是对原著内容的订正与补充。“进一步阅读书目”等于开列了一份近一个时期以来的西方汉学著作的清单,而且是分专题的。读完这份著作清单,读者可以对近期西方汉学著作的出版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广泛征求各方面尤其是专家学者的意见后,中文版《剑桥插图中国史》的装帧设计,采取了“拿来主义”。无论是开本还是版式,原版书都是时下国际流行的,“拿来主义”使人耳目一新,其视觉效果基本可与原版书相媲美。全书文字平实、洗炼。作者充分调动她研究中国30年的学术积淀,广泛吸纳欧美汉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当今欧美史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对绵延8000年的中国历史进行了梳理和阐释。与山东画报出版社不久前推出的同属“剑桥插图史”系列的《剑桥插图考古史》相比,《剑桥插图中国史》全书为伊佩霞个人单独完成,所以它在全书的谋篇布局上,要比书成众手的《剑桥插图考古史》更显和谐统一。全书脉络清楚,图文搭配浑然一体。读这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它与过去我们能够读到的中国人自己写的历史书有很大的不同——既与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各种历史教科书有许多的不同,也与我们中国史学工作者撰写的历史著作,包括历史通俗读物有很多的不同。这些不同有:
首先,把中国历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来阐释。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是当今西方史学研究的一个潮流,目的是避免或尽量减少意识形态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目前中外学者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外延是非常宽泛的,它是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在对中国历史的考察中,作者十分重视考古学、地质学、古人类学提供的成果,在肯定农业、文字、青铜技术和国家政治结构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了礼仪和宗教在塑造中国文化重要特征方面的作用。作者没有把中国历史看作是以王朝世系为中心的单线发展的历史,而是把它作为多元发展的历史来看待——各种优秀的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其中有些曾被中原统治者视为蛮夷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糅合,共同促成了中国文明的产生和演进。
其次,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考察。有证据表明,各种文化自远古时代起就不是完全封闭自处的,都多多少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彰显的今天,历史学家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体现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在书中,每当对一个朝代或某个历史时代进行总结并加以评论时,作者通常要把中国和同期的世界其他的国家或民族作以比较。比如,将汉朝与同时代的罗马帝国作出比较,指出彼此的异同。并注意引用当时人们对于彼此的看法,比如马戛尔尼对中国和乾隆皇帝对于英国的认识。通过这些比较,读者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知道了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
另外,大量运用普通人身边熟悉的史料,于细微之处显精神。《剑桥插图中国史》所用史料,很多是人们耳熟能详但却是难登中国史书的大雅之堂的,伊佩霞点石成金,凸现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人民币上的图案和我们一日三餐所隐含的历史文化意义。我们以往的许多历史著作,常常是为了证明某一论点去搜罗史料,而不是论从史出,基本思路跳不出政治史或社会发展史的框框,致使写在书本上的历史和人们所亲历的历史相脱节,从而使人产生这样一种看法:书本上的历史是一回事,实际的历史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书本的历史是虚假或变形的,我们就要怀疑历史学存在的价值了。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剑桥插图中国史》是用人们身边耳熟能详的史料写成的,不但图文结合,而且阐述问题由表及里,深入浅出,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向我们阐释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历史。尽管它是一部具有一定理论思想含量的历史著作,但由于是用非常具体细微的史料来表达的,因此既生动可读又耐人寻味。
《剑桥插图中国史》的第一译者、统稿人赵世瑜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明史及中国民俗学的知名学者,第二译者赵世玲女士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华裔加拿大籍学者,他们在中国文史哲方面的深厚学养和在英语翻译方面的扎实功力,保证了译稿的上乘质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译者在原著没有提供中英文对照的情况下,对引文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还原。不言而喻,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还原”一词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文版对原著索引的保留。虽然《剑桥插图中国史》的原著是专家为英语世界的普通读者写的通俗性的读物,但由于它是在吸收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因此就带有学术著作的一些特征,“索引”的设置就是这个特征的体现。它体现了对原作完整性的充分尊重,给读者带来了方便。
毋庸讳言,伊佩霞的一些观点和提法是我们不能同意和接受的。另外,书中的一些表述与史实不尽相符。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能苛求一个美国学者按照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看问题,也不能苛求一位研究汉唐社会史的专家对中国通史的表述毫厘不差,毕竟该书内容上下8000年,内容牵涉古今中外,信息含量非一般史书可比,因此史实上出现一些错误是不足为怪的。译者和编者对已经发现的可能产生政治异议的内容和明显的史实错误,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做了力所能及的订正,但疏漏之处仍然在所难免。另外,经版权所有者同意,出版者对1949年以后的几处文字做了删节。对于地图中有违史实或容易产生外交纠纷的地方加了“编者注”,在尊重原著原貌的同时,表明了我们的立场和观点。为了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社特意邀请了社外编辑和社外校对。
为把《剑桥插图中国史》打造为精品,作者、译者、编者做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该书能够像一位学者所预言的那样“总有一天会被视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