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克丝克莱茵cosplay:形意拳 独孤剑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7 07:59:05

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

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述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F月,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练拳忌三害

初学武术,谨当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明者自能得道。

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气,三挺胸拔腹是也。

如练拙力,则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足亦不能活泼,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生病。

练努气时,太刚则易折,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易生满闷肺炸之诸疾。

挺胸拔腹,则气逆上行,终不能归于丹田,两足似萍草无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则万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练习之时,谨忌三害,用以力活气顺,虚心实腹,而道心生,练之设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练至化境也。

呼吸合道

天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天地相距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离八寸四分,一吸百脉皆开,一呼百脉皆闭。

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节道理:

初级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练拳术之准绳,呼吸任其自然,有形于外,谓之调息,亦谓练精化气之功夫。

二节道理谓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息调,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

三节道理,乃是心肾相交之内呼吸,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息,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

三步功夫

呼吸有三节道理,拳术有三步功夫,谓之明劲、暗劲、化劲也。

明劲者,拳内之法,伸缩开合之势,有形于外。暗劲者,动转神速,动则变,变则化,变化神奇,有形于内。化劲者,无形无象之手法,不见而章,不动而变化也。

此三步功夫,是练拳术之根本实际之道理,也谓之练术合道之真诀。知此道理,可谓之性命双修也。

易骨者,明劲也。练时身体动转必须顺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发必须整齐,不可散乱,为之筑基壮体,充足骨髓,坚如金石,而气质形容,如山岳之状,谓之初步功夫。

易筋者,暗劲也。练时神气圆满,形式绵绵,舒展应用,活泼不滞,为之长筋腾膜,全身筋络伸展,纵横联络,而生无穷之力,此谓之二步功夫。

易髓者,化劲也。练时周身运转,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不可用力,将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身体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养其根,此谓之三步功夫。

七拳法

头、肩、肘、胯、膝、足、手是也。

八字诀

斩——劈拳,截——钻拳,裹——横拳,跨——崩拳,挑——践拳、燕形,顶——炮拳,云——鼍形,领——蛇形。

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人体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隐于内者。

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于外者也。

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变化无穷。五行相克,取其为破他人之手势,盖拳术取名之义基在此矣。取诸于身,则使五脏充实,而全体无亏。运用在外,能使体舒和畅;运用在内,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坚实其内,整饰其外,以为平时练习之规则。

整体合一

易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数,皆从太极分散而来。太极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发也。人为万象之灵,能通感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近取诸身内为五行,远取诸物外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斯理,则天地万物形体合一也,皆可默悟矣。

六合为一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内外如一,谓之六合。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胯与右肩相合,右者与左也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皮合,肾与骨合。总而言之,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三节合一

三节者,根、中、梢也。

以人言之,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以头言之,天庭为梢节,鼻为中节,地阁为根节;以身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部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节。换而言之,人之一身,无处不有三节。三节之动,不外起、随、催三字而已。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无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三节之所以贵明,故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也。

四梢三心归一

盖人之一身有四梢,血梢、肉梢、筋梢、骨梢是也。此四梢者一动,而能变化其常态。

发为血梢,属心。心怒生气,气冲血动;血轮发转,精神勇敢;毛发虽微,怒能冲冠;气足血旺,力能撼山。

爪为筋梢,属肝。手足之动,手抓足蹬;气力兼并,爪生奇功。

牙为骨梢,属肾。化精填骨,骨实齿坚;保齿之道,最忌热凉;冷冬炎夏,唇包齿藏;年迈老耄,上下成行。

舌为肉梢,属脾。脾醒舌灵,胃健肉长;增田气壮,肌肉成强;充实脏腑,刚柔悠扬。

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悬,人心要灵。明乎四梢增神力,明乎三心生灵气;四梢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遇敌要取胜,成功须放胆;四梢三心归一体,运用灵活一混元。

步法手法及五恶

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远近则用寸步;三五尺远则用垫步;六七尺远则用剪步;丈八尺远则用快步。步法中为快步最难,是起前足,则后足平飞而去,如马之奔、如虎之跃。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义,是起落翻钻,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落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之捉物也。

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下落缩身而翻,形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抖、舒也。

拳经云:抓为毒,扑如虎,形似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而言之则万法,合而言之则乃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

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奇,以身为纲领,其运用进身而发势。二三节要明,四梢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因时而用,心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战手要法

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格),注意敌人之动静,站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站左进右,上右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攥紧,拳紧增力气;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加;三节四梢要相齐,心要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

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方能贯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统帅、以手足为先锋,不贪,不谦,不歉,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细,面要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鸣。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刚柔相济。进步发掌,先占中门。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束身而起,长身而落,随高打高,随低就低。远发手足,近发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在中心。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操演时,面前似有人;交手时,面前似无人。

拳经曰: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齐到方为真。身似蛟龙,拳打烈炮。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敌好似火烧身,消息全凭后足蹬,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云散,雨打尘灰净,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

形意要领

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知情,七要起落钻翻分明。

塌腰者,尾间上提,而阳气上升督脉之理,又谓之开督。

垂肩者,肩垂则气贯肘,肘垂则气贯手,气垂则气贯丹田。

扣胸者,开胸顺气,而通任脉之良笺,能将精气上通泥丸,中通心肾,下通气海,而至于涌泉。

顶者,头顶、舌顶、手顶是也,头顶而气冲冠,舌顶而吼狮吞象,手顶而力推山。

提者,谷道内提也。古仙云: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头上飞。而又谓之醍醐贯顶,欲得不老,还精补脑。

横者起也,起者钻也,起为钻也,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顺者落也,落者翻也,落为翻也,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亦然,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是真起落也。

无论如何,起钻落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手起如钢锉,手落如钩竿,起者进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坠字;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钻翻。进步不胜,必有怯敌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象之用也。

至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蛰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龙卷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以寸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势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有无穷之妙用也。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于饮食茶水之间皆有可能。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三步化劲,神化之功用也。然而所用三步功夫,虚实、奇正也不可专用意于虚实,是在人之形势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化,如循环之无端,所用无穷也。

拳经曰: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谓之此意也。学者深思格物此理,而要意得矣。

十六处练法

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颈、十警、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足步也。践,腿也。钻,身也。就,束身也。夹,如夹剪之疾也。合,内外六合。疾,疾毒内外合一。正,是正直,看斜有正,看正有斜。颈,手摩内五行。警,警起四梢也,火机一发,有物必落,磨颈磨胫,意气响连声。起落,起是去,落是打,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成起落。进退、进步低、退步高,进退不知枉学艺。阴阳,看阴有阳,看阳有阴,天地相合能下雨,拳之阴阳相合能成一气,气成始能打人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气也。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在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也。虚实,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

拳经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拳经歌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抡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长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口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

把打起落手头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渔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窝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手无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

腹打去意要占阴,好似返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拳经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莫外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固灵根而动心者将敌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武艺虽精窍不通,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知者传授要择人。

无极论

无极者,空空静静,若虚无一物也。圣人自阴阳以说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无形则天地安足生,故日: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而太极之五太也。胎胞气质形之本也,一惊而生气质形也,气之轻清而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而下凝者为地。然太易者,末见其气者;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太始者,气形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寻生万物也。如易仍无形,太极也不生气,形质混沦而相离,虚无缥缈复而谓之无极也。

虚无无极含一气

虚无者,无形之势也。无极者,含一混沌不分之气也。此气乃是先天真一之祖气,氤氲无形,其中有一点生机含藏,名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源、生死之道、天地之始、万物之祖、阴阳之母、四象之根、八卦之蒂,即太极之发源,而谓之无极也。

起势

开势先将身体立正,面向前,两手下垂,两足九十度之姿势,心中要空空无物,此势谓之顺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谓之无极含一气之势也,此势乃为练拳之道要,形意拳之基础也。

太极论

太极者,气形质之本,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无能生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太极中于四象两仪之母也,其性属土,天地万物皆以土为本,故万物之旺,由土而生;万物之衰,由土而归也。在人五脏属脾,脾旺则人之四肢百骸健全,取诸形意中为横拳,内包四相,即劈、崩、钻、炮之拳,共为五德,而又谓之五形。

太极势

将无极之姿势,半面向左转,左足跟靠右足里胫骨,为四十五度之姿势。随时再将身体下沉,腰塌劲,头顶劲,目平视,内中神意抱元守一和而不流,口似张非张,似合非合,舌顶上腭,谷道内提,此势取名一气含四象,谓之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真相,退后天之纯阴,复本来之真面目,归自己之真性命,而谓之双修也。故心以动而万物生,其理流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无物不有,心似静,其气缩至于心中,退藏于密,无一物之所存。故练拳以此开势之法势,心中要空空无物,此势谓之顺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谓之无极含一气之势也。此势乃为练拳之要道,形意拳之基础也。

两仪论

两仪者,是太极流行绵绵不息,分散而生也。太极左伸则为阳仪,太极右伸则为阴仪,所以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阴阳相生,则生生不息。

天为之一大天地,人为之一小天地,天以阴阳相合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三才之相也。人以三才而生三身。三身者,上、中、下三丹田也。三田往返,阴阳相交,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即道家之金丹也。拳术之理亦然,且拳术左分为阳仪,右分为阴仪,阴阳伸缩,生生流行,绵绵不息,即拳内动静、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之玄妙也。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数理兼用,方生神化之道,体用一源,动静一理,分而言之为万法,合而言之仍归太极之一气也。形名虽殊,其理则一,正是此意义也。

太极

左足不动,右足向外斜横进步,两手攥上拳,左手阳拳,停在左胯,右手随足进时向里拧劲,拧成阴拳,如托物之势。顺胸上起,往前伸出,头顶身拗,目视右掌大指根节,谓之鸡骨妥、龙身、熊膀、虎抱头。鸡骨妥者,独立之势。龙身者,三曲之形。熊膀者,顶直立之劲。虎抱头者,两手相抱似猛虎离穴之意。总而言之,即中庸不偏不倚之谓也。

两仪生三才

将太极之姿势,右足不动,左足向前半步,左手同时进时,往前顺右肱推出,至右手腕向下翻动,成半阴半阳掌,右手也同。左手向前推翻时,向里拧劲,回拉至下丹田,成半阴半阳掌,两手大指虎口圆开,两肱曲伸,似直不直,似曲不曲,目视左手大指梢。两肩松开沉劲,两胯根塌劲,是肩与胯合;两肘垂劲,两膝合劲,是肘与膝合;两足蹬劲,两手五指伸劲,是谓手与足合。此谓之三合也。

要而言之,是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合而为一,此时身势不可前栽后仰,右斜左歪。正是斜,斜是正,阴是阳,阳是阴,阴阳相合,内外如一,此谓之六合也。总而言之,六合是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三才因斯而生焉。以后无论各拳,各形开势,皆用三才势为主,熟读拳经,深默温习,法无不中。

拳经云:三才三身非无因,分明配合天地人,三元灵根能妙用,武术之中即超群。

劈拳

劈拳性属金,是阴阳连环成一气之起落也,气之一静,故形象太极。气之一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拳,其五行循环之理。土生金,故先练劈拳,上下运用,有劈物之意,其形像斧,故名劈拳。所诸身内则为肺,劲顺则气合,劲拗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合则体壮,气乖则体弱,故学者不可大意也。上步初势曰:两手紧握,同变阴拳,左拳落出,肘顺胸前,高不过肩,力垂左肩,右手靠脐,肘至肋边,眼平舌卷,气降丹田。

编者注:1.“拳经歌”中的“束长二字一命亡”,疑为“束展二字一命亡”。

2.□处为作者来稿中的缺字。

3.“拳经歌”中的“外胯好似渔打挺”,疑为“外胯好似鱼打挺”。

4.“无极论”中的“形质混沦而相离”,疑为“形质混沌而相离”。

5.“太极势”中的“故心以动而万物生”,疑为“故心意动而万物生”。

练拳1

练拳贵在专一,专一则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无穷。练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练一刻。练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且在动中亦能静。练拳必求心静,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运动先求松静;松则灵,灵可气血畅通;静则凝,凝才发劲完整。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习武之道无他,求其专心而已。学拳性要顽钝,不可取巧,取巧则粗心浮气,只见俏皮,难得精髓矣。时时揣摩审察,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坚。拳脚功夫练到最后在于头脑灵活。

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劲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打出超出体重的力量。只有不用力才能出劲,因为劲关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百会会阴一线穿,若能此两处不偏倚,那么身法变化就可以无穷。

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意在蓄神耳。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随呼吸张弛,但不可外露于形,这样练习日久,既得柔,又得刚,虚实兼备,若一味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力,难得刚柔相济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的真意。用意采用'以无所守为守’的方法,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样意识不专守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随意。

单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谓之练气;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谓之练理;或酌式想象而练之,谓之练机。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

-----------------------------------------

练拳2

炼拳套与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炼时心中毋庸假想一敌,炼散手,则非有假想敌不可。炼拳套之目的在调匀气分、活动身手、习惯持久、发舒筋肉。致用非拆炼散手不可,散手虽从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练,则终年打拳,亦不过于熟中生巧,心领神会其一二手之运用而已,决不能得全式中之变化也。无论演习何手,必先平心静气,细思此手用意与用力之处。及敌人如何攻之手路。俨然劲敌在前。个人练习时,两目须注视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随之,手眼不合是大毛病。学者不明夫力与劲之别而漫然习之,拳易演而身益陷,一式未完而已气喘汗出,自谓用尽平生之力,究其着于人者无几,此不知透出肩背之法也。其法初演时不多用力,手手用势吐气出,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再求之稳,斯过半矣。练拳须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连续不妨略缓,不能如写草字之牵连不断也。练拳气喘色变病在不识松紧,从首至尾,握固不肯放松半点,凝神集气,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劲但注于一击之中,手既打出,立须松放,则演数十百次亦必行所无事。

拳以打空为能,求的是内劲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体静而不躁、柔弱无骨。进行攻防招法训练时,面前虽无人而意境似有人与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体察自身变化技巧的运用。最简单的基本功是最好的练习整劲和周身协调的方法,亦是最实用的御敌之法。通背摇根尽量把速度放慢,大约一个星期后人就可以觉得拳中有力,那是先天力,不是一般的蛮力。先天力是在人一出生就存在力,是伴潜意识而爆发的,但后天可以温养使之壮大。

拳从缓慢开始练习,是从慢中求整、求协调,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协调的地方找出来。在慢中找,这样快慢结合练出来的劲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连绵不断,打人像机关枪一样,一阵接一阵,直至摧垮对方。习武时应无所求,只是踏实的练,就必然会出功夫。如果总想着去打人,就永远练不出好功夫。因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

练拳开始时,应当慢慢求其架式稳而浑厚。基础打好后,便应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阴阳之理。慢者,求其阴柔之功,即虚灵之劲。快者,求其刚劲之发放。两肩松开,微微往回缩,劲自然就会内开外合。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足指为筋梢、毛孔为血梢。用劲不叩齿,即无法发力。步法不稳,于三尖求之,若歪头、斜头、垂头其劲即破。三尖对(眼尖脚尖手尖),六合力全。

---------------------------------

练拳3

气息经锻练一阶段后便自然能感觉得到体内所产生身体的伸缩。开始时感觉到的是身体的动,后来便是气息的动,产生所谓的气感。当气感碰肉体时,敌人尚未有感觉时,我们早已有知觉。除非是速度过快或过于尖锐,使气感来不及反应,这是因为人是有一定的极限。自己的气息若不均匀不稳,便不可能感觉到外来气息的变化。

形意拳练一会后就能感受到体内气息蒸腾,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气爽,将这口气化在体内,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收式与起式同样重要,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的时间还要长。
练习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

练气要使意念不断,意断每个动作的劲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档。练气就是要使空档消失,像海水一般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延续不断。若每做一个动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即使练十年也没用。练拳时出一拳一脚会很用力的把拳打出去。虽说是很用力,看起来很有精神,但一拳打完就什么都没有。劲道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结果一拳打完后又散掉了。每次都再重新开始,造成拳与拳之间都会顿一下不能连贯。

拳法有练法用法之分。练法宜开展,使气、力、筋、骨、肌肉,易于发达。用法宜紧密,使精神内守,不虚耗气力,得势则进有余裕,失势亦不致落空敌所乘。练拳用力,不外横直二劲,上下左右,莫不皆然。其直力则存神在射击,如鎗中人,含有来复线之旋螺意味;横力则注重弹簧性,如电风扇然,藏有研碾精神,着之即横飞。具此心理以练拳,则用自可胜敌于不觉间矣。然非深于此道者不易领会。

技击功劲赖精神之处甚多。人日从事于运动,若每一动作必统一其精神,注全力于一举一动,使气力从丹田出发,由胁肋而肘腕,每法皆依此煅炼,久而久之,其功劲猛鹫。不过祗注全于其动作,以意使气,行使自然之深呼吸,日久则身强力壮,故不必更事他求也。

----------------------------------

练拳4

技击者,至得劲路时,其身心当然有一种不可思议之愉快。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是以练技击者,以明劲路为第一要义,练至一旦豁然贯通焉,再行收视返听功夫,自然感觉灵敏,于各家门路,无不水到成渠。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

未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之后而动,并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轻着练出来的,好比走钢丝,脚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轻”,得更用力才能轻得起来。不是在一个劲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几股劲。走钢丝为控制平衡,得调动全身劲道,敏捷变化,既不能踩实了钢丝,也不能踩虚了,掌握住这个火候,方能练出功夫。变身中功劲犹整,一停式无非是沐浴为养。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处求之,一切动作灵敏与否,系以身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运化系以手为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在步,想让功夫管用,要练下盘之身步。如踩在一根悬空绳上的凌空意。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极沉重然后极轻灵,因为沉重与轻灵.都是自身松净,过后的一种感觉,松净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犹如水中动作。

-----------------------------------------

练拳5

初学拳时,往往会遇到三个关卡。其一,劲自两足上行至丹田时,难于对穿至命门,气血自任脉下行至丹田时,也难于对穿至命门。过这关的要领便是敛胯、收、提肛。如坐马桶、如忍便状等等。过了这关,是下丹田的功夫,脚便生跟,整劲由此而来。其二,胸前两乳间膻中,背后两脊间神道,也会阻滞气血和劲路的通畅。克服这一关的动做要领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时完成的一个动作要求。是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其三,前人中后神府(两风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精气互生互化的总部。过这一关的动作要领是虚领顶劲、收颌。做到这一点便能以意领气,以意补劲了。而贯穿三个丹田的是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虚拟中轴。这根虚拟的中轴,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备练拳的基本条件。领悟“三田合一”的感觉,便会有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直穿涌泉的中轴。

初学拳者,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会有云里雾里、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觉。其实,这正是拳架走样、劲路走偏的时候了。每一动、每一招时过时不及,而自我感觉却十分良好,以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这时,如果没人及时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间。许多孤家寡练者、闭门造车者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内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训练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统一,把动作做到最简化,最科学,最有利于进攻,还有就是打迎击。武术基本功和用法是关键,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没有花功夫,也可以胜人,但是年纪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练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练不专在筋骨,也不专在劲路,而在一气。此一气,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乱。手脚腰身完整一气,五脏四稍处处整齐,心意一合,内外相合才算是一气之完整。习拳者力求恢复无为之身心,后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气神明。练气也是静忘,则阳气自然而生,则所谓静极则动。

---------------------------------------------

练拳6

第一个阶段为疲劲:是指初学入门,经老师示范,一步一趋,但身手不协调,气浮不沉,两脚无根的境界。第二阶段为抖松劲:是指经过老师不断纠正,手眼身步渐渐协调,全身渐渐松开,气自下沉,两足渐渐稳实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响声时。第三阶段为急劲:是指身手更进一步协调,动作活泼,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时。第四阶段为灵急劲:是指作速度更进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灵敏程度也相应增加之时。第五阶段为快利沾连随合劲头:此时动作更快速利落,脑子里的灵敏程度如明镜无尘,高悬空中,无物能逃其鉴照。动作中具有莫可计数之可变性,能与人不即不离,或攻或守,丝丝入壳,恰到好处之时。以上五个劲次,从头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驭气,以气催形,以心神灵明为主,以气血形质为辅,这同形意拳的先练明劲再转暗劲化劲不同。

练武的心思怎么动?练拳时,好象对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实发,是像实发而非实发(只能这么说,否则越说越说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几个假想的对手,慢慢地练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觉是以极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还盯着你呢。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等真比武脑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据对方来,等着对方送招,对方一动就是在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觉”,不用秋风扫落叶,秋天有秋天的征兆,一有蝉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形意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动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不是爱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一出手就是合适的。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学武得整个地学,练功夫的时候,一个动作,什么都练在里头,比武的时候也要整个地比,什么都带着,管它用的是崩拳还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个形意拳。其实任何一个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开阔,无所不是。练拳得找机缘,找出个怎么练怎么上瘾的拳架,一猛子扎进去,练的时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时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别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觉得委屈。一定要练到指尖,手指一弯就是拳,死握着拳是很难练出劲道的。

----------------------------------------

练拳7

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起势双手从体侧如抚一巨大之圆球,从球底到球顶,不能草草地举起、下按,这样练不出内劲。三体式,不用力气,手掌前如触实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细沙之中之阻力。

关于抻筋拔骨,一个极度的伸展而已,用桩功练,到位后静耗就可,盘架子练,就只管一个打字。单操一个劲打,其它不管,不用辅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训练,任其自然,功夫一样上身。若有整劲的基础,加上类似静坐中的身体自然变化,提高整劲的质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

先修外家经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未来入了内家,先有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好看身手敏捷。刚尽则柔现,柔极则刚生(柔劲如水中者脏腑碎,刚劲坚如石中之骨断)。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观察动物或婴儿,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都是纯任自然的,所以动物会敏捷、有力,婴儿摔到也不会伤着,在地上撒娇时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们。三回九转是一式,举手头足无一不是一式,如长江大海涛涛不绝,太极一套拳成一式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转成一式,须更高明才能为。

手上是触点,劲根和劲源并不在手上,试试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躯干来打五行拳的效果。试试背着双手,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觉和伸出双手无异,可以说是打对了。

柔要从顺中求,顺要符合拳式和规矩。在姿势到位、符合规矩的条件下把拳式走顺。开始练拳的一段时期或拳式姿势练错了要改姿势的一段时期,动作肯定柔不起来,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势的基本道理,道理没弄懂就比划着练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无大碍,如果求技击道理,怕是终生无望。开始练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势要力求准确到位,如果还没有熟练,自然顺不起来,也柔不下来。随着拳式逐渐准切到位,逐渐纯熟,动作逐渐就走顺了,此时才有资格谈柔,拳式姿势不正确,就谈不上顺遂,不顺遂就谈不上柔。

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起势双手从体侧如抚一巨大之圆球,从球底到球顶,不能草草地举起、下按,这样练不出内劲。三体式,不用力气,手掌前如触实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细沙之中之阻力。

关于抻筋拔骨,一个极度的伸展而已,用桩功练,到位后静耗就可,盘架子练,就只管一个打字。单操一个劲打,其它不管,不用辅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训练,任其自然,功夫一样上身。若有整劲的基础,加上类似静坐中的身体自然变化,提高整劲的质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

先修外家经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未来入了内家,先有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好看身手敏捷。刚尽则柔现,柔极则刚生(柔劲如水中者脏腑碎,刚劲坚如石中之骨断)。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观察动物或婴儿,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都是纯任自然的,所以动物会敏捷、有力,婴儿摔到也不会伤着,在地上撒娇时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们。三回九转是一式,举手头足无一不是一式,如长江大海涛涛不绝,太极一套拳成一式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转成一式,须更高明才能为。

手上是触点,劲根和劲源并不在手上,试试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躯干来打五行拳的效果。试试背着双手,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觉和伸出双手无异,可以说是打对了。

柔要从顺中求,顺要符合拳式和规矩。在姿势到位、符合规矩的条件下把拳式走顺。开始练拳的一段时期或拳式姿势练错了要改姿势的一段时期,动作肯定柔不起来,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势的基本道理,道理没弄懂就比划着练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无大碍,如果求技击道理,怕是终生无望。开始练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势要力求准确到位,如果还没有熟练,自然顺不起来,也柔不下来。随着拳式逐渐准切到位,逐渐纯熟,动作逐渐就走顺了,此时才有资格谈柔,拳式姿势不正确,就谈不上顺遂,不顺遂就谈不上柔。

练拳8

练低架目的是为了养成一种发劲的模式,把习惯性的拙力化去,改成周身浑圆一体的定型,等到练成这种定型,才可以练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打法,不然的话,空有千百招动作,却没一式可以真正用的上的。高手打人自然不会用很大的动作来蓄发内劲,周身一动皆有,越高越是不露痕迹。心意形意高手,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用矮身低架的。但见一抖之下,对手已经败北。练太极拳不能蹲下,因蹲下力散,练拳只要敛,本就蹲不低。

练习套路或单操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很难产生质的变化和飞跃。先求形展,不开展不足以抻开筋骨,不足以求得各种劲法,但这时还只是一个毛胚,还不够精致。随着功夫的日益加深,对拳法上的各项细节要求渐渐悟通,拳架也就越往里收,越顺越合,不必大劈大打已足以顺利地完成各种发力和身法转换,不使力而自有力,拳架也就小了。拳架越小对自己防护越严,随着对后发制人的体会越来越深,拳架也会缩小。再后一举动周身随意,意到劲发,无不和拍中节,似无规矩却全然暗合规矩。动作本来就少,一个动作上万遍不足为奇,动作看似简单纯朴,学易习难,练就上乘工夫难之又难。

练拳先要舒展开放,使内部之气要舒展而不拘,外部关节松放而不可滞,这样自然练到身心愉快。练上一小时才出功夫。初练只需注意一个开展,就是一个极度的伸展,全身骨节拔开。第一阶段身上必然会用很多拙力,劲力的培养必须是按部就班的来。先松着练,顺劲后再发力。发力先求开展,把劲放出去,再求得各种劲别。第一步,先放松全身,让肢体的运动轨迹附合某个形,练至熟练。第二步,把第一步练熟的动作加速的练,也就是练明劲,练至捷又准。劲达梢节。第三步,在第二步练熟的动作的基础上,让肢体运动的速度缓慢下来,全身绷紧,劲含中节。练至劲充足又厚实。第四步,放松全身,练化劲,练至灵劲上身。从放松练,最后回到放松,才算是高手。

内家训练强度体现在要费脑筋保证每一个动作都符合正确要领上,这种训练不体现在时间上,而体现在注意力上;例如我们练拳时要保证半小时内每时每刻全都把拳做对,就会体验到是一种多么大的心理和生理强度了。

练一遍觉得气感很强,如练上两遍就感觉第二遍反而没有第一遍气感强,如隔一二天练那气感比一天练一遍更强,是因为练完后没有收好功,只理顺气机,没有把气收归中元。只要把气归入丹田,练功就会一遍比一遍气感强的。练功后收功程序过简单,就使下元更亏损,产生下肢萎、拉稀病状.

----------------------------------------------------

练拳9

练拳不能太用劲,要用脑子调,太紧了人受不了。越练越松快就对了,练着乏味痛苦,就要赶快变招。凡是打完拳气喘吁吁的,或是练完后筋疲力尽的都不对。正确的感觉,应当是一想练拳,就兴奋;练完后,精神振奋。有时能够感觉,好象今天比昨天上涨了一大块。所谓日日新。打拳练功,关键在于中道,要适可而止,保持兴趣,怡养精神,此为大要。练拳小有效果的人,有时不免粗俗,气反沉不下。练拳练到一定时候,就想练了,不练身上起急。练着练着,很舒服地痛了,说明长劲了,筋骨起了变化。再后得病一场,身体很健康,但就是觉得病了,哪都不对劲。得适应一阵子,能自己把自己调理过来,就走上了大道。如此循环往复,适应一次就长一次功夫,长了就管用,与人交手,鬼催着似的就把人打了。

常练拳为防止脑血管出问题,最好能坚持经常倒走。拳练好了,应该四面八方都能招呼。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共八个方向,一般人只练了一个方向,无论你怎幺转圈,你也只练了前边。因此,你的前边就灵敏点,其它的地方不行。关键是督脉不行;意到气到,往前使劲,真东西全跑前边去了。凡是练拳的,大多督脉在后脖子玉枕处都不行,那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此处有时因汗而多受风袭,脑袋供应的气血就不通顺。特别是练拳比较专业的人,一倒走,就全明白了,可以试几天,看是不是气往背上贴。这个动作非常简单。

起落束展就如同人的手攥拳松开一样,请重复做以下动作:把五指叉开成掌,再迅速握紧成拳,如此连续几次,叉开要带劲,握拳要攥得劳,起落束展不过是用身体来做以上动作。

形意宜从松练和站桩入门,掌握对拳架的要领,到了一定程度再刚练,开始先不用力,把架子走顺,走到位,等熟练了然后开始发力,就是所谓的刚练。其实这时候的发力和刚也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发力,为的就是由极紧求松,极刚求柔,这时练出的才是真刚真柔。

----------------------------------------------------------

练拳10

只要你把头顶脚踩,含胸拔背,膝盖顶拔,胯腰坐提,沉肩坠肘,这些要领都留意,且各部位均衡着力,勿过紧勿过懈,前后左右上下不偏不倚,再加上时时注意别使拙力,想不象盲人探路都不行。大脑留意上述要领,则你从神情到全身的细微动作,都给旁观的人以谨慎,认真的感觉。关键的问题是别撅,一撅,身体的立柱就塌了,你身子从胯就上下分了家,形不成整体,从而使上下肢劲力串联起来的拳意丧失殆尽。不撅,是改掉了行拳的大毛病,但此时还说不上有什么拳意,要做出拳意应该在不撅的前提下,把小腹稍微向上翻一下提肛,翻小肚子,大腿和部肌肉就会收缩,使髋关节立旋,撬动大腿骨对膝关节产生一个向上提的力;另外,翻小肚子可拽动背肌下拉。这时,身体中部“上提下拽”就和“脚踩头顶”形成了对拉的张力,使身体从头到脚变成上下互相牵引的弹性整体,如果你撅,上下的张力顿失。把微翻小腹做好了,切记是微翻。每做一个式子,能够在意识的关注下,使处于运动中的

“头脚肩胯腰肘膝手”,同时合乎拳学要领。这个过程,有人用半年,有人用两年,视个人的天资和用功而定。通过意识调控达标,还只算入门的水平。再往下朝非自觉的自动化上深化。就是说拳式一出,不用脑子想,身体头脚肘胯全部到位。达到这一步得下水磨工夫,踏踏实实地用心去做。

两个肾脏往下沉,尾椎往上提,但不能翘,大家以命门为中心,横向以一个手掌那么大画一个圆,再前后画一个圆,这样就构成一个立体的圆,上达颤中,下达会阴,前到肚脐,后至命门,我们先叫丹。你用意把它往上一提你的步法就会相当的轻灵,如果在你发力的时候你把这个立体的"丹"用意念往下一沉,你自己体会一下你的力道有什么变化,如果你想向前进步就用意念让这个立体大球往前移动,你看看你的前进速度有什么变化。

行拳要有周身鼓荡之意,内家象水,要练的一波未平一波起,好似神龙水上游。水的运动以波浪的形式威力最大,因此周身鼓荡是最好的运动形式。

随着练功的深入,会发现腿的修练比手要重要得多。而若做到松沉,也确实有东西往下沉,一直沉到脚下,沉到地里;沉到最后,反而又有一般东西往上走,此时气清神爽。想要桩劲,第一步先要激活感觉到下盘,这就要下气,其实就是逐步的放松。这还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也就是说还是上盘主动的过程,还不是最高。这只是中间手段而已,一旦找到下盘,感觉到下盘沉实,有分量了。那么,立刻转入下盘自主,自己出力,转入由下往上反力。也就是说气“沉到脚底下”还不够,还要再升上来才行。但经过此一锻炼,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虽然气又反上来了,但是,能看出此人身体沉实,很明显根在脚上,看上去下盘比上盘有力,有种胯比肩活的感觉。但决不是笨重,要有随时能扑过来的感觉。这才有小成。

-------------------------------------------

练拳11

训练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练拳时,劲力比较明显,其实这根本不是训练明劲功夫,这一点勿需明白。一旦身体各处姿势开始符合形意规矩和要领时,内气下沉丹田,五脏归位,身体必须放松,不能有丝毫拙力,当以松顺求之,自能体验换劲之妙。练拳每式有松紧变化,初学者且不可强为,否则有害无益。有基础后,即能领悟。

肩在手前,手在脑后,多练,不是简单重复,不是次数多,而是内容多。一个形里生出许多东西来,这才叫多练。能多练自然有趣味,没有兴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练,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

遇敌好似火烧身,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没劲了,是练拳不练根节,什么地方没劲,就烧在什么地方。三节是不能练的,你要整个地练拳劲,脑子里不要想三节,否则陷于一处,就练不出功夫了,等练出了功夫,三节就整了。人身是个整体,想单练根节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练拳时劲力要走(经过)根节。一个走字,和一个练字,差别的确很大。功在根节。

拳劲初平正,次开阔,再追求含蓄。平正使根基坚实,心气沉稳,拳架圆熟;开阔则力透拳锋,练就雄浑无俦的气势;含蓄则破绽全无,余意不尽,是克敌制胜的先基。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务实求简,由小悟大,外形精干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初学武艺,百日筑基之后即可习套路,以练明劲。劲出于丹田而贯于四梢,迅如闪电。气如火药拳如弹,六根震动鸟难腾。虽刚猛迅捷,却非肌肉暴涨之拙力,动作到位,立即放松。习艺时心中寂空,旁若无人,无念无想,浑然于天地融为一体,虽姿势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功至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燕;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上肢丝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来,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动作顺畅之后,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日久功深,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手头则沉甸甸的,象个铅砣,这种力量甩出来,落在血肉之躯上,威力可想而知。一旦练出,终身不退。人的两条胳膊就应该象挂在肩膀上,丝毫不能用力,用力时打到身体上感觉不是很大,不用力打到身体上,轻松就能把人打出去。

--------------------------------------------

练拳1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感必明,虽柔必强。练拳宜在静处用功,要一势精灵,得练千遍,若不熟练,还得千遍。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勃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

练拳的主要入手方法,就是调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动作要合乎拳法中规矩,不可使身体如波浪式的忽高忽低,运动循环无端,无形式之间断。要纯任自然,外形之式要舒展,内中之气要中正。练拳时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开始练拳要像夜行贼、捕食猫一样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就静下来了。然后随着打拳打开了,要在拳里找呼吸,找着的呼吸是很灵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细,身体更能受用。

养吾正气周于吾身,以彼虚嚣之气,与吾静定之气接,则自无幸矣。故至精是术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粢。

训练的时候,师傅隔5米用石头砸我,一开始可以闪避,然后必须接住石头,最后师傅换用鸡蛋,能够接住鸡蛋而不碎,则防守之功成。此时对敌的任何动作,都能有适当的反应。然后训练攻击,蒙住双眼,先与师傅贴手,再先发力攻击师傅的身体,开始往往连身体都摸不到,直到能够击中,有小成,击中时师傅不能回击,功成。此时对敌的任何身体反应,都有清晰明确的判断。本人在训练接石头的时候,全身青肿是常事,已经让旁人难以理解,至于可以接鸡蛋而不碎,必须在接到鸡蛋的瞬间用螺旋力消除冲力,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以后无论对方的拳如何刚猛快捷,都能把他们的拳头整个接住,引往一边

心意六合拳半小时的练功,其效果相当于太极慢练数个小时的功夫。而心意六合拳功法极简单,通常是一、二、三就完成。十大形的利害就是取单一动作不停反复地在运动状态下练,最后将简单动作练到滚瓜烂熟,出手自然就比一般练少林的利害了。

于化龙鹰形其势神气逼人,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扑面而下,又好似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你整个身体,使之无法逃脱,有如身临绝境之感触。其气势凶猛如龙若虎,似黄河奔腾咆哮,又像饿虎雄踞眈眈虎威

守孚老师演练龙调膀,就那么一个动作,居然势若惊雷,好像能听出骨节之间嘎嘣一声响,时空在那一瞬之间被凝固。龙调膀前手置于前膝内侧。从劲道来讲有明显的不同。当前手曲肘护于胸前,前手和前脚的合一就很难做到;前手置于前膝内侧,前手和前脚自然相合,整劲不请自来,真正是奇妙。

三拳合一

高煜刚整理

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若无实若虚,此是三元之性质。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形意有三境,硬打硬进无遮拦是第一境,鹰捉擗拳是一式,半步崩是一式,形意打法实中对中,以虎抱头熊膀易达六合,形意若无八卦之调济即是极烈杀人技,高者无形沾粘颤,一动即摧毁人,原形之形意极烈,微颤人摧,滚跌之速甚剧,人身命难承受。八卦善变,六合依然不可失,贴敌走化不离半步,称移形换位抽身换影,接上敌劲之瞬,依旧是立掌如艮,二姐出门推山入海,学了八卦就懂缓控,可将劲道卸去改成柔力,变中变故称闪电手,挨者无法知如何败的,出手令人无法捉摸,一沾触败者即如碗破,真味出手如电,应手即仆,有时重如山撞之如铁壁,有时如鬼魅微力不受。

太极空中(虚)、八卦变中(灵)、形意直中(诚),形意是内家枪法,太极是内家剑法,八卦是内家刀法。形意是翻浪劲,太极八卦通背是钢鞭劲。形意的打法是枪,八卦打法是刀。

形意龙变即八卦,八卦虎变即行意,形意以正为特色,八卦以变身为特色,太极各居其半以阴阳为特色。形意用劲实,推撞抖震颤,一触要人命。八卦打巧、善变、省力,出手令人无从捉摸,掌翻即得,快如电,发力时腰背要有顷刻而泻的抖擞弹力。

真形意胜人在半步,真八卦胜人在变半步,真太极胜人在偷半步,修八卦者若一生修不出形意之正六合整劲,亦未入深矣,故真通家高手仅在修得一身神气圆融,无微不至尔。

八卦在走圆中求法,形意在直弧中求法,太极在自圆中求法。

形意重直整之劲,极擅爆发运用内劲。太极重轻灵柔化,擅巧劲化劲。八卦擅闪战变化,擅活劲变劲。形意立圆,八卦斜圆,皆以龙身三折迭为基,虽变化万千,但整劲不丢。

形意以六合故能整,善截撞人,功夫在脚之捷与纵,以点凸即崩拳,以摸上即虎扑跌人,以双崩即抖震颤冽劲杀人或跌人。此技日高更在轻功提纵术上显能,郭云深一虎扑能达三丈远,说明其形意修学根基能纵。八卦身法之能在能变,即变六合之能,无论如何变转六合整劲不失,故曰龙,龙术有二,一控捕人(如程挺华之技),一点打人(如尹福之技)。孙公人瘦小不捕人,心慈不点穴打人,故变身中顺势沾摸人跌。

形意拳是练习产生最佳的爆发力的方法。八卦拳是练习产生最佳的身法变化的方法。太极拳是练习产生最佳的劲力变化的方法。

形意纵打,八卦变打,太极空打。形意拳研求内外整齐如一,意、气、形瞬间齐至于一。其劲至顺至刚。故有刚健之至,无坚不摧之势。八卦拳研求纵横矫变、动静如一,变中寓整,蓄势机发。其劲空中弹打,故有玲珑透体、进退自如之能。太极拳研求洽合有度、柔顺自如。其劲曲中蓄直、柔中运刚,故有沾连黏随、引进落空之用。三拳之劲,力道有别。

形意喜打人飞跌用劲实,推撞抖震颤一触要人命。八卦喜打巧,善变省力,故沾阻中出手令人无从捉摸,掌翻即得,较重身法之变,八卦由外往内形动而意止(游走打一)。太极由内而外形止而意动(守中而往开里打)。

形意喜扑撞,扑中即可扑搓掀翻人(水技)抖震颤都是急颤之劲(火技),形意用截法,以截堵住对方之劲线,截后已取得我顺敌逆之势,故能扑搓、撞、震、抖、颤。太极首在沾粘,沾粘而吞之,先略阻一阻,阻中有阻泥意,略阻略带劲头以微偏之,太极借身形之吞退半步,我自家劲入后脚根,它之劲头入我后脚跟边一点,入得此一偏,发跌之摧打之都易,在孙门称为顺法,其配合手段敷串摧吸。八卦以闪法为主,以奇打正,其妙在变,顶多变半步以得势,更高则变劲势不变,变则能得势,闪翻打之,抽身换影天塌劲压垮捕之。

形意落地曲直枪(实中),鹰熊斗智,取人在一沾之间,是杀人技,不能玩,学好形意不怕打,形意是中平枪,枪中王,持枪焉怕人扑打。八卦变龙捕人枪(变中),抽身换影,跌控人易,学会八卦不怕摔,八卦本是沾衣跌,摔人补人最拿手。太极沾粘阴符枪(空中),捆仙绳拿发跌人,学会太极不怕人推撞,身中正腰腿善化。

形意为基,八卦为变,太极为境。形意看拳法,八卦看步法,太极看身法。孙氏形意虎最善养气,孙氏八卦龙最善练气,孙氏太极官最善养神。

三拳对太极一气之运用方式不同,力道自然不同。三拳之形式不同,绝非仅外形之手足变化不同而已。而是对内外协调之道之运用方式有所不同。

形意拳研求内外整齐如一,意、气、形瞬间齐至于一。其劲至顺至刚。故有刚健之至,无坚不摧之势。八卦拳研求纵横矫变、动静如一,变中寓整,蓄势机发。其劲空中弹打,故有玲珑透体、进退自如之能。太极拳研求洽合有度、柔顺自如。其劲曲中蓄直、柔中运刚。故有沾连黏随、引进落空之用。此为三拳之劲,力道有别。因此,惟三拳互补,方能法全。

形意打人之坚,以功力胜人,摧敌成破,此为打炸。八卦打变,抽身换影指山打磨,太极打乱,都是打瑕。沾粘势擎失根中,身体防卫已失,此中以针戳之,即深入内脏,此为打点深入。五行拳善纵走,而后能追。八卦之圆转要走,而后能步化,能练好追人如风,吞人如焰。形意劲八卦劲,意念当深入骨中,出手如云里闪电,年轻时只是局部,但打坏人也是轻易事。

形意拳打拳之势,如猛虎下山,侧重于手形,技击时产生迅猛之势,硬打硬要,无遮无掩,因而善攻、善克;太极拳打拳之势,如踏水、如猫行,侧重于身形,技击时产生虚灵之势,“蚊蝇不能落,一羽不能加”亦接亦要,也遮亦掩,即引即发,因而善化、善发,打人不过一开一阖而己;八卦掌打拳之势,如拦惊马,练拳如趟水,足下生威,以巧妙取胜,全在气势吞吐之间,不接不要,先引后发,避青就红。

太极出手即沾粘控制,不给对手机会发挥,在发人方面,用的是长劲,将人放出而无疼痛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沉劲非常了得,在胳膊上一按,就如被极大的棉花包砸中,有当场要跌坐下去之感,起来后,却无伤无痛。形意的高手,劲路则完全不同,一接触,就象浑身是钢刺,碰都碰不得,发出的劲渗透力极强,轻轻触到身体,便觉得犹如电殛,胸口闷痛。相信真挨一下,非吐血住院不可。

形意拳技击要求把狼堵在洞内,不让狼有回旋余地,而把狼当埸打死。

太极拳技击要求把狼调下平川,让狼耍尽威风以后,而把狼当埸活捉。

八卦掌技击则准备好一个圈套,引狼出洞,不知不觉中把狼当场套住。

八卦弹簧球,首先练找的就是身轴,缩住肩跨,抽住劲,气归于丹田,此正是球缩之象,然后方能身步灵活,左旋右转,加上八卦素以拧转着称,恰似弹簧螺旋,一触即弹。

形意钢球,形意锻炼有素,亦能同八卦得身法灵活,中轴不失,变化自如,其区别于八卦唯劲路耳,其整劲如钢,腹满髓实,触之任何一点,都是整体无异。

太极皮球者,首先是具备球之特点,旋转灵活,中轴不失,其不同亦在劲路,其空中用中,劲显轻灵,顺敌之势,因人之力,随曲就伸。

形意拳是实腰,肩腰胯转动如一体。八卦拳是拧腰,如钢丝将肩胯盘紧。太极拳是空腰,肩胯相合腰如虚空。形意精上节,太极精中节,八卦精下节。能实是虎善扑撞,能游是龙善破门,能空能吞善守城。

[我在网上看到的我个人认为很好的文章,现在转贴过来给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原闯者]

在近代中国武术史上,形意、八卦、太极是流传最广泛的三大内家拳术,并且也的确涌现了很多名家名师,他们对内家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三大传统内家拳在现代中国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师徒隐蔽传承的自身缺点以及十年浩劫的巨大冲击,虽有政府有心发掘拯救,但现代竞技武术又根本上曲解了传统内家拳术,而社会上杂志上各种培训函授班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笔者有感于传统武术现状,不敢再敝帚自珍,希望将自己学习传统形意八卦拳三十余年所体会的内家拳特点、要点和练习方法、注意点公之于众,希望能还得传统武术些许本来面目,而为后学拂尘。

引子:

我们这支形意八卦传承自张兆东先生(张占魁),张兆东先生师从刘奇兰先生学形意,从董海川先生习八卦,是近现代武术届公认的形意八卦集大成者,并完成了形意与八卦的综合,融形意拳之劲,八卦掌之变而派生出以凶悍的劲力著称的“形意八卦”体系。我外祖父竺德和先生便是从张公所学,我自幼便是随外祖父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后又有缘得遇张公一脉内家拳学大师孙振松先生指授。今能借得武魂贵角,自是有幸,不敢造次,希望能将我所学的形意拳和八卦掌作一个认真而系统的介绍。内家拳拳理精深,短短的篇幅,未必能讲的透彻,虽然几易此文,但还不如意,难免有理解体认不深之处,所以也欢迎与同修同好交流学习,并一起为传统形意八卦拳正本清源。

由我自身的练习体会,我觉得对于初学,形意拳相对于八卦拳大概更简单朴实,容易掌握些,所以本系列文章,先从形意拳讲起,分别是:桩功(三体式)、拳架(五行十二形)和形意拳打法。这次就先说说形意拳最基本的桩功--三体式。

正文:大道至简的形意桩功――三体式:

形意拳非常重视三体式桩功的训练,有“万法源自三体式”之说。现在杂志上,网上关于三体式的文章很多,三体式的练法,要领,规矩也被挖掘和描述的越来越细,但对初学形意者,这些条条框框反倒成了阻碍他们入门和进步的障碍。笔者通过自己近三十年习武和近年来教学的经验,三体式桩功的训练应该是大道至简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三体式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点,说法很多,有讲撑筋拔骨的,有讲练下盘功夫的,有讲练气血运行的,诸如此类。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强求的,大家都知道形意拳有明暗化三个次第的修炼,在明劲层,三体式就是培养出整劲,形成合理的间架结构并能承受一定的外力冲击而保持不散架。所以,在我所学这一支,三体式练的对错有个很简单实用的判断准则,正确的三体式,应该是满足“推不动,拉不动,扯不散,打不烂”这四项基本原则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训练目的,做到“推不动,拉不动,扯不散,打不烂”那?暗劲和化劲层的形意拳,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讲。但在初学形意的明劲层,我们就是要打破那些以玄解玄的东西,用现代的力学来解释和指导我们正确的站三体式。所以我以为,只要调整身形,形成一种非常合理的受力结构――拱形,就能达到“推不动,拉不动,扯不散,打不烂”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拱形是力学结构里面最合理喝固的一种结构,所以很多要承载重物和巨大外力的建筑,例如桥梁,体育馆,都经常使用这种结构。我们在站三体式的时候,就是要让自己的两腿形成拱桥一样稳定的结构,而上身,就必须彻底放松,做到含胸拔背,虚胸实腹,命门要做到后凸,小腹则要充实,要收,档要兜,这样丹田才能充实起来,上身受到的力量也才能传导到脚上去,那么怎样做到这些要求那?首先,两腿脚要形成一个拱形,就必须收兜档拧胯跟,如图一的箭头所示,膝盖不能太过弯曲,应该顺着拧胯跟的劲微微外掰,这样,大腿和小腿由于拧力,就合成了一个支撑整体,加上上身的重力一压,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圆拱的结构,是非常稳定的,拳论上说要“如坐高凳”,就是这个理,在练的时候,只要收拧胯根,找到“拱”的感觉,就可以了。至于上身,八卦讲背如背锅,太极讲含胸拔背,一身备五弓,都指出后背一定要圆起来,才适合对抗和发力。具体步骤是先放松上身至有点象罗锅一样,深呼一口气,将气沉到并充实到丹田,再微微调整保持身形中正,就可以了。至于头,颈,手,肘,肩等都是末节,关键是大的身形站对了,其他方面的要求慢慢体会,也就自然能“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否则,一开始练习三体式,就是九要十要六忌八忌N法的,只怕是顾前忘后不得法要。但如果站成耸肩仰头,缩颈抬肘,也是不合规矩。本支的三体式入门时要求前手尽量外撑,食指尽力回挑,做到鼻尖角尖食指尖三尖相照,也即在一个垂直面上,后手放在小腹那里,拧裹下压,就可以了。因为手外撑而食指回挑,前后的劲就都有了,肘也自然会有下坠之力,并有撑筋拔骨之效,三尖相照,也就保证了头、颈的正确姿势,并合住了整劲,外力就很容易通过身体传导到腿脚形成的拱结构上,这样就站对了。我曾常听人说站桩是个系统工程,殊不知很多前辈出身朴实,哪里懂什么系统工程,只是简简单单一站,就出了后人门不能企及的功夫,为什么?就是因为大道至简,只要用心专一,抓了主要矛盾,自然能成功,否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随着桩功的练习和进步,三体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支三体式,刚开始要求开展,所以两脚距离要迈大,两手要尽力撑起,练的是整劲加撑筋拔骨,如图一所示。然后将两脚距离逐渐缩小,重心也微有提高,但间架结构和整劲还是不能丢,如图二所示,最后要将膝盖内拧,形成顶门杠结构,这是为了在后面的打拳和技击中能快速地直打直进作准备,而上身上肢,也开始回收,因为这个阶段要求紧缩,学会把劲含住。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前面拱结构形成的整劲之上的,所以即使外形起了变化,整劲一样不会丢。其实,不论在某个阶段,三体式也不是死桩。有很多人将三体式说成是技击的预备式,但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桩功练习,是为了保证高强度的对抗中做到身形不散,同时也是保证自己不受伤或少受伤。打个比方,一条凳子,如果螺丝梢钉拧紧了,自然牢固,摔打一下,也不容易受损,否则,不用说摔打,就是受点重压,立马散架不说,还容易折断了梢钉螺丝。对人而言,倘若没有整劲,在击打受力中很容易散架受伤,尤其是腰部颈部等关节。所以本支形意在站三体式时,需要旁人不时施加不同方向的外力,而练习者要学会微微调整身形,尤其是腰胯,将对方来力传到脚底,“力由足底生”,我们要在受力时维持自己的身形,就只有向大地寻求平衡力。

那对自己是否已经有整劲是否有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那?拳论说“被人跌出如雀跃”就是讲的这个方法,大家可以看麻雀在地上的时候,若要移动身体必是整个身子平动着双脚蹦出去的,而不是踉跄着脚步出去的,这就是有整劲在里面了。练习者在站桩时,可请人猛击你前手,或者猛推你的身体子,若是能保持三体式的架子不散,就是有挨打的整劲了,当然,此时身体应该是放松的,如果细致去体认,练习者应该感觉到丹田处有如同充气了的皮球一样,受压膨胀。若是做的好,别人打你的力量比较脆,整个人会向皮球一样蹦起,此时,整劲就可以算基本合格了。

         独孤求败这个人物,恐怕是金庸笔下最出名的未出场人物了,《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鹿鼎记》等都提黄日华饰演的独孤求败到此人。这个人物的出名之处,一来在于他那极富个性的名字(据某估计,多半是他成名后自己改的);二来是他那传说中无敌于天下以致于求一败而不可得的剑术,因此而造就出来的两位隔世传人男主角----杨过和令狐冲。

由此,某决定对独孤求败的剑学之道做一番考证,以博诸位一桀,或者换一种说法:供批判用。

既然是考证,就难免要引经据典。而关于独孤求败最为详尽且被认为是可靠的“文献记载”的就莫过于他自己在“剑冢”上的题字了。

根据该“文献记载”,我们知道独孤求败一生用过五种不同的剑,分别为无名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木剑乃至无剑。这五种不同的剑,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剑学的五个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别名之以:利剑级、软剑级、重剑级、木剑级和无剑级。

首先来考察一下“利剑级”。

“独孤九剑”显然是属于这个级别的武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铁重剑是根本无法施展“独孤九剑”的。而在独孤求败的剑冢题词中,对无名利剑又有如下评语:“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弱冠前”即二十岁以前。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能自创出“独孤九剑”这样的剑术,即便将这一创作的时间推迟到“软剑级”阶段,即三十岁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据某认为,剑术的创造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点类似于围棋的定式,是经过无数前辈高手推敲琢磨后才逐渐完善的一种体系结构。而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该知道,“独孤九剑”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完善的武学体系结构,其中包括了总诀、破剑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极具完备性的武学理论。作为个人,要创造这样一个完整的武学体系,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不管怎么说,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都是几乎不可能拥有这么高的经验和见识积累的。武学奇才如张三丰也须到百岁之后才能自创太极剑和太极拳(这是一个以柔克刚的武学体系,相当完备,而且发前人所未想,不愧为一代大宗师),而杨过三十多岁时自创的“黯然**掌”似乎略输一筹。

由此不难断言,“独孤九剑”最有可能是独孤氏的家传武学,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一样,而且就剑法的名称来分析,也是家传武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独孤求败非常幸运地出生在这个武学世家,因此在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就学会了这套家传绝学,得以仗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然而,独孤求败毕竟有其过人之处,他在二十岁左右时,便跨入了他剑术造诣的第二个境界“软剑级”。

关于这柄软剑,独孤求败的题字颇耐人寻味:“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从表面上看,将“误伤义士”归咎于软剑的“不祥”,并将其“弃之深谷”,似乎实在有失高手的水准。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仍不难发觉其合理性。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独孤求败弃利剑而就软剑的原因。

众所周知,“独孤九剑”是一种很容易达到“无招”境界的剑法,但达到“无招”的境界后又会如何呢?令狐冲在未学“独孤九剑”前就曾问过风清扬一个颇有创见性的问题:如果对敌的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会产生怎样的情况?风清扬显然是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为了不致被后辈小儿问倒而显得很没面子,就以一句“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敷衍搪塞过去了(这位太师叔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就因为这句话令狐冲日后可吃了大苦头,与东方不败的一战几乎送掉小命。独孤求败当时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而非常自然地,他也会想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无招相较,快者胜。”(令狐冲在与东方不败一战中之所以大吃苦头,正是因为对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独孤求败为什么选择软剑了,软剑的优点正在于其轻盈快捷,可以获得比对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剑过于快了往往就难以收发自如,起初独孤求败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剑法已渐入魔道(很有可能还因为江湖中人称他为“剑魔”而沾沾自喜),直至发生了那桩“误伤义士”的“恶**故”。

关于如何会“误伤义士”,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其产生的结果(即令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定义为“不祥”之物而“弃之深谷”,并由此开创了“重剑级”的新境界)来看,该是与“软剑级”剑术无法收发于心有关。由此看来,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弃之深谷”的行动,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对“软剑级”这段武学弯路的摒弃,和另起炉灶的决心,颇有一点“觉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将“误伤义士”直书于剑冢之上,又足见其坦当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

(题外话:独孤求败很有可能就在这段时期,将“独孤九剑”传与了那位“义士”的后人,以致于这套剑法日后能传到风清扬手上,而杨过所见到的剑冢却没有任何关于剑谱的记载。)放弃“软剑级”这一剑学歧途之后,独孤求败以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终于悟出了“以拙胜巧,以重压轻”的剑学至理,从而对其祖传剑法作出了第一次实质性的突破。

之所以称之为“实质性的突破”,是由于作为独孤家祖传剑法“独孤九剑”最高境界的“无招”,在“重剑级”这一剑学新境界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基础。

《神雕侠侣》中对杨过初练玄铁重剑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写:“如此练剑数日,杨过提著重剑时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击刺挥掠,渐感得心应手。同时越来越觉以前所学剑术变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独孤求败在青石上所留‘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远胜世上诸般最巧妙的剑招。他一面和神雕搏击,一面凝思剑招的去势回路,但觉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比如挺剑直刺,只要劲力强猛,威力远比玉女剑法等变幻奇妙的剑招更大。”

从这一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事实上正是“无招”境界的自然体现。以杨过这般轻狂跳脱的性格,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由神雕督促着练剑,尚能在数日之中就达到了“无招”的境界。(确切地说,杨过终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学理念上达到“无招”的境界,但却在使用玄铁剑时自然而然地把“无招”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重剑级”剑法的奇妙之处。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这段充满了自信与豪气的题字,说明在正当壮年之时创立了“重剑级”剑学的独孤求败在当时实已无敌于天下了。

然而学无止境,独孤求败开始寻求对自我的超越。“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关于如何用木剑胜过重剑,曾经引发了杨过如下的思考:“玄铁剑重近七十斤,这柄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力充沛,恃强克弱。”

这两种方法显然都是不对的。“剑法精奥,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剑级”和“软剑级”的水准,不作考虑;而“内力充沛,恃强克弱”也仅适用于“重剑级”,倘若对敌双方都是“独孤求败”,用这种方法较量的话,败的必然是那个使木剑的“独孤求败”,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木剑胜重剑”了。

杨过显然是照后一种方法练的,所以虽将木剑练得颇有声色,但成就也就仅止于“重剑级”而已。这点在他与金轮法王的那场决战中就得到了证明,当时他空手与金轮法王交战,又要救郭襄,明显处于下风,于是便开始后悔过于托大没带玄铁剑,可见他当时的武功仍需借助玄铁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属“重剑级”的范畴。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木剑级”呢?百年后的另一位武学大宗师张三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极剑法的“以柔克刚”、“以我之钝,挡彼之无锋”。武当山上,张无忌以木剑迎战方东白的倚天剑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真髓。但张无忌本人的武学修养并没有达到“木剑级”的水准,他和杨过一样是在他人的指点之下将这些高深的武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日后会被波斯明教的“风月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杀得大败。独孤求败当年在海潮之中练剑,面对大海无穷无尽的威力,终于悟出了“以柔克刚”的道理。用木剑与玄铁剑相斗,使木剑者只要不去直撄玄铁剑之锋,一味与之缠斗。时间一长,使玄铁剑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时使木剑者就必胜无疑了。此即木剑胜重剑之法。由此,独孤求败达到了“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

神雕跟随独孤求败日久,虽知其练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将杨过拉到海边,让他自行领悟。可惜的是杨过不懂雕语又非独孤亲传,只知一味靠蛮力与海浪拼斗,虽将内力练强了不少,但他始终没能达到“木剑级”的境界。

最后,独孤求败提到“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这所谓的“无剑胜有剑之境”不难理解,当是指“无形剑气”而言的了。

剑术练到这种程度,与前面提到的几个级别相比,作个不太确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枪大炮相对于冷兵器之间的区别了。而且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与段誉的“六脉神剑”又有所不同。其一,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是自创的,与段誉学自图谱的“六脉神剑”相比,其难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语;其二,“六脉神剑”尚有剑招,而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则显然是无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别。

由此可见,独孤求败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深不可测的武学修养。如果说,《天龙八部》中那位无名老僧是金作中内力修为最为高深的人,那么若论武学修养之最,则非独孤求败莫属。杨过和令狐冲不过学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独步武林,足见所谓“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云云,绝非瞎吹牛皮之语。

关于武学的层次,可以简单的归纳如下:第一是前问所说的利剑期等。简单的说就是以变化取胜,以繁复的招式变化来取胜。最高境界也无非是大巧若拙,最终还是巧。到了独孤九剑的层次,已经是极限了。但以变化取胜终究不是王道,所以独孤求败最终是回到了锻炼自身能力的以力取胜的路上。但同样锻炼以力取胜,杨过与独孤的阶段又有不同。独孤是看尽天下招式的变化,练无可练而强化自身的。而杨过练的时候显然远远不到那个阶段。所以两人在武道上的认识也相差甚远。成就也就相差甚大。关于“木剑”和“无剑”的境界,前文是一种观点且不论之,个人认为杨过那时候的选择并没有错误,只是他并没有达到独孤求败年轻时就有的对招式的认识,同样的木剑,杨过或许打不过金轮,但在独孤手上,凭内功加招式,却已经是无敌的地步了。再往上,则是彻底的无剑,也无所谓招式,一掌发出,便如铁板一块,如果是利剑期的人物,即使招式再如何强,也无法对抗的。或许两个无招的人对抗,除了快者胜之外,还有另一个答案,那就是,力强者胜。
独孤剑法与太极剑法的比较
独孤求败的剑法精髓,其实杨过和令狐冲都没学全,而独孤求败的剑法也并非完备。

我们知道器械之理于拳理一致,都是围绕着刚柔、先发后发等的选择的。刚柔这点上,很明显独孤求败的剑法选择了刚,而先发后发这点上,独孤求败的选择是兼有。

既然选择刚而不是柔,这先发很容易理解,而后发就比较苦难了,因为往往是使柔的剑法后发制人顺理成章。

杨过的玄铁剑法,很显然是刚攻先发的,完全依赖于强大的内力和近乎刚体的玄铁剑棍;即使敌人先出招,玄铁剑法也还是同样的一剑刺过去或者抡过去,虽出招在后,但仍是先发制人,并无后发之意。而他的黯然**掌,大多数都是从各种功夫中吸取精华,强调招式巧妙多变,只有最后一式“行尸走肉”真正有了后发制人之意,在敌人招式已出的情况下,留一瞬间给自觉,然后一招取胜。正因为刚攻不太适合后发制人,杨过的黯然**掌最后一式才轻易使不出来。如果杨过的黯然**掌能突破这个限制,可以说他领悟了独孤求败的所有剑法精髓。

而令狐冲则正好相反,他所学的独孤九剑,正是和杨过的黯然**掌最后一式很相像的刚攻后发,独孤九剑的不足是虽无招但有式,非要分成九式,而真正学器械的往往却是先学拳,拳通棍通,棍通全通,所有器械的破法都应该是一样的,就是当对手一招已出,我在保证自己还处于安全状态时留给自觉一瞬间,然后在貌似千钧一发其实成竹在胸的情况下解杀还杀一招结束战斗。令狐冲后来其实已经近乎实现了九剑的统一,比如他不懂掌法,却仍然能找到好多使掌的人的破绽,只是书中大多都是用剑穿掌而过这点却是很有问题的,比如你用一般的铁剑是根本没法穿透练外家功夫铁掌类有大成的人的手的,除非是倚天剑这种,按理如果人家一掌打来,你用剑刺其腕倒是合适的,但至少我们能看出令狐冲可以一定程度上把破剑的理念应用到破掌上。其实风清扬老先生的九剑达不到令狐冲后来的境界,风老是了解天下所有器械的招数而能破解,但是是否找到了天下功夫的共性呢?我们知道袁士霄的百花错拳和百花乱拳的境界都不如陈家洛的庖丁解牛功,但是如果要袁和陈打,陈百分百被几招制住。同样的情形,风清扬当然打得过令狐冲,但是论境界则未必胜过令狐冲。风清扬如果能找到天下武功的共性,那么独孤九剑合为一剑,便和独孤求败剑法境界一样高,其实也是陈家洛庖丁解牛功的境界;如果没找到,只找到各类器械的共性,则九剑仍是九剑,便和令狐冲境界一致;如果只是把天下武功都了然于胸但是却只是因为博学而取胜,便和袁士霄境界一致。再说刚攻先发,本来独孤九剑不讲快,只讲料敌先机,应该都是后发,但是遇到同样的后发制人的功夫怎么办?令狐冲后来干脆什么剑法都不拘泥,或者随手一剑。这样的剑法打不懂后发制人的人当然可以,但是遇到懂的,你不管怎么先刺一剑,自己便卖给对手了。所以要是讲刚攻先发,还是得要杨过的玄铁剑法那种。令狐冲的悟性太高,将九剑合一是早晚的事情,这刚攻后发在令狐冲这达到最高境界,但是刚攻先发却不行。如果令狐冲能够把强大内力也作用到剑上,去追求这大巧若拙的剑法,他便领悟到独孤求败剑法的全部精髓了。

这时我们可以来看看独孤求败剑法没有实现的那部分,既柔的部分。这部分很显然是三丰祖师实现的,是太极剑意和太极桩功。在柔的基础上,还是先发后发皆可,只是后发更顺理成章。张无忌用木剑粘住对手的倚天剑,可以说就是柔攻后发,吞而不吐,含而不露,一搭剑,对手就僵了,一松劲,对手就飞了,这便是柔攻后发的神奇,主要是依靠极其敏感的触觉和拿脉络拿劲路的手段,往往是搭手断手并不分离,搭断是一,搭断不二,搭即是从不接触到接触,断则是在搭时拿僵对手的前提下震飞对手。而这搭断不二,则在外表上便显示出刚劲来,其实没有纯刚,这外表的刚,其实正是内在的柔劲造成的,很像弹簧刚,容易打成内伤即脉络打乱;搭断不二,如果应用到和敌人交剑上,则又成了先发制人,只是这一剑刺来,不是力量多么大,而是运气在高速旋转护剑震敌,我们都知道高速旋转的物体有转动惯量这个属性,可以保持物体的稳定,大质量的物体撞不飞旋转中的小质量的物体,而高速旋转的内劲和气场也能保护木剑震飞铁剑。太极剑法,不仅刚柔尽基于柔,而且先发后发也皆源于后发。

再看冲虚和茶愚的剑法境界。冲虚可以攻守兼备,攻守互化,也能震飞对手的剑,只是因为令狐冲吸星**的干扰,再加上内力十分足才拿住剑没飞。按说冲虚拿对方劲路和缠丝劲震人这两种境界都应该有的,但是偏偏交剑拿人被吸内力,缠丝劲震人又因对手内力太高没震动,结果败给了令狐冲,但是他的境界已经那么高了,如果不是出现吸星**这种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冲虚是不会败的。而茶愚能振飞内力比他大得太多的人的剑,很显然境界不比冲虚差多少。同样的境界,如果三丰祖师来使这太极剑,则无论怎么使剑,令狐冲不敢碰,一碰就僵,吸内力吸不动,硬砍的话连人带剑都得飞,因为硬砍的劲路最僵,正好借力用力。

再说独孤求败和三丰祖师比试。如果独孤硬刺一剑,三丰祖师一挡,独孤内功相当高,拿得住剑,于是人和剑一起震飞,而三丰祖师的木剑也只好被震断了;如果只是搭剑,则独孤劲路被拿,三丰祖师一直不撒手,则独孤尽力被耗费,而三丰祖师以逸待劳,所以独孤求败还是先发猛砍比较好一点。从这个比较我们看出,独孤求败的刚攻剑法,先发后发并无优劣之分,只是遇到刚攻时用刚攻后发比较好,遇到柔攻时便用刚攻先法还好,不过制胜的前提都是功力远强于对手。但是三丰祖师的柔攻剑法呢?只要两人内力相当便可制胜。

知道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练太极拳剑,而很少人练八极拳械了吧。
金庸小说武功剑法
1、【夺命连环三仙剑】岳不群在少林中使剑宗绝招。华山派剑宗的绝技。三剑一气呵成。起始当头直劈;若对方斜身闪开,则圈转长剑,拦腰横削;如果对方还能避开,势必纵身从剑上跃过,则长剑反撩,疾刺对方后心。对方背后不生眼睛,势难躲避。当年玉女峰上大比剑,剑宗弟子以此剑法杀了好几名气宗好手。岳不群在少林寺与令狐冲比剑时,急不择招,竟也使出这种平时为他所鄙薄的剑宗绝技。(见《笑傲江湖》)

2、【独孤九剑】剑魔独孤求败的绝学,风清扬传令狐冲。独孤求败创立的无敌剑法。分为九个部分,即:总诀式、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气式。修习此剑,要旨在“悟”,虽一剑一式亦可变幻无穷,临敌之际将招数忘得越干净越好。传人有风清扬、令狐冲。令狐冲曾以独孤九剑击败田伯光,刺瞎十五名黑道高手的双目,赢过任我行、冲虚道长、岳不群、林平之。(见《笑傲江湖》)

3、【太极剑】张三丰所创绝学,圆转如意,生生不息,后入太极门

4、【辟邪剑法】葵花宝典内的武功,自宫者可练,迅急难挡。莆田少林寺渡元禅师还俗后更名林远图,受《葵花宝典》启迪后创制七十二路辟邪剑法,打遍黑道无敌手,青城派长青子等白道好手也在他剑下输招。但修习此剑有一个前提,需挥剑自宫,因此林远图不希望后人修习。林震南的辟邪剑法未得真谛,所以功力低微。而岳不群自宫后修习辟邪剑法,武功大盛,击败左冷禅,夺得五岳派掌门。林平之自宫练成此剑法,杀死余沧海、木高峰。练成辟邪剑法后,身形飘忽,有如鬼魅,出手之奇,匪夷所思,但比起独孤九剑,辟邪剑法似乎稍逊一筹。(见《笑傲江湖》)

5、【追魂夺命剑】红花会二当家无尘道长的绝学

6、【达摩剑法】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西域少林方天劳所使

7、【韦陀伏魔剑】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西域少林潘天耕所使

8、【段家剑法】大理段氏之武学,段正淳使之拒段延庆

9、【玉女素心剑法】古墓派玉女心经之绝学,全真、玉女两剑法之合璧

10、【玉女剑法】古墓派武学,清丽飘逸

11、【全真剑法】全真教武学,古朴拙重

12、【玄铁剑法】杨过使玄铁剑对抗山洪时所悟,乃提气运劲之法门

13、【神门十三剑】武当派武学,专攻手腕神门穴,殷梨亭对抗五凤刀时使。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所创。共有一十三记招数,每记招式各不相同,但所刺之处,全是敌人手腕的神门穴。神门穴在手掌后瑞骨之端,敌人中剑后,手掌便再也使不出半点力道。武当六侠殷梨亭用此剑轻而易举地使三江帮十余人撤下腕中之剑。(见《倚天屠龙记》)

14、【迅雷剑】何足道的绝学,迅捷无比

15、【绕指柔剑】武当派绝学,阴柔奇幻,莫声谷与殷天正教手时曾使

16、【落英剑法】桃花岛武学,点点落英,变幻无方,由落英神剑掌化出

17、【两仪剑法】武当派武学,武当二高手与令狐冲过招时所使。武当派两位高手积数十年之力所创,剑法中有阴有阳,亦刚亦柔。出招时,一人迟缓,一人迅捷,姿势虽不雅观,但剑招古朴浑厚,破绽之处实所罕见。斗到紧要处,一人长剑大开大阖、势道雄浑;一人疾趋疾退、剑尖上幻出点点寒星。清虚、成高两位道长曾以此剑法刁难令狐冲,因不能阴阳混而为一,还是败在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之下。(见《笑傲江湖》)

18、【金蛇剑法】金蛇郎君夏雪宜之绝学,诡奇狠辣,难躲难防

19、【两仪剑法】仙都派武学,黄木道人所创,两人同使,剑分阴阳

20、【华山剑法】袁承志所学,正大光明,博大精深

21、【松风剑法】青城派绝学,如松之劲,如风之迅

22、【泰山十八盘】泰山派绝学,由泰山石阶化出,威严厚重

23、【玉萧剑法】桃花岛绝学,有飘逸出尘之姿

24、【狂风快剑】华山剑宗封不平所创,一百零八式如狂风暴雨

25、【伏魔剑】五台山清凉寺武学

26、【正两仪剑法】昆仑派绝学,与华山派反两仪刀法合璧威力更增

27、【回风落雁剑法】衡山派武学,一剑落九雁,威力无穷

28、【柔云剑术】武当派武学,陆菲青之绝学,绵绵不息

29、【百变千幻云雾十三式】衡山派绝学,千变万化,眩人耳目。衡山派一位高手所创武功,为衡山派三大绝技之一。这位高手以走江湖变戏法为生,竟将变戏法的本领渗入武功,变化古怪。刘正风为嵩山派高手所挟持时,曾使出此绝技,提起弟子尸身佯掷丁勉,突然间身子往斜里窜出,双手微举将尸身送到费彬胸前,乘费彬运力抵挡,顺手点中费彬的穴道。后来,莫大先生也曾假意与费彬口舌周旋,寒光陡闪,手中已多了一柄长剑,猛地反刺向费彬胸口,重演了这一疾如闪电、如梦如幻的衡山派绝技。(见《笑傲江湖》)

30、【玉女剑十九式】华山派武学,唯女子能使,变化多端

31、【点苍剑法】武林四大剑派点苍派之绝学

32、【芙蓉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3、【紫盖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4、【石廪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5、【天柱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6、【祝融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7、【衡山五神剑】衡山派绝学,一剑包一路,威力无穷

38、【梅家剑法】

39、【五大夫剑】泰山派武学,由五大夫松化出

40、【嵩山剑法】快慢十七路剑法,妙招纷着,层出不穷

41、【上清剑】仙都派武学

42、【冲灵剑法】令狐冲和岳灵珊合创,不值一提。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和掌门人岳不群之女岳灵珊在瀑布中玩耍时所创,由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此剑法虽属小孩游戏,却是他俩青梅竹马的象征。在少林寺比剑时,岳不群故意使出冲灵剑法,暗示令狐冲弃剑认输即可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在五岳剑派并派大会上,令狐冲与岳灵珊比剑时,两人不知不觉使出冲灵剑法,共忆旧情。(见《笑傲江湖》)

43、【太岳三青峰】岳不群所创,一剑强似一剑

44、【周公剑】一字慧剑门之绝艺,卓不凡劈桌时所使

45、【无量剑法】云南无量剑派之武学

46、【苗家剑法】打遍天下无敌手金面佛苗人凤之绝学,招式严谨

47、【连城剑法】藏于连城诀之剑法,号称天下无敌

48、【雪山剑法】雪山派绝学,七十二招,变化多端

49、【唐诗剑法】一招一诗句,万震山、言达平、戚长发所使

50、【八仙剑法】广西梧州八仙派之绝学,袁紫衣曾使

51、【祁家剑】大内侍卫聂钺之武学

52、【越女剑法】阿青所创,江南七怪韩小莹之武学,轻灵精妙

53、【同归剑法】全真教武学,为抵御欧阳锋所创

54、【阴阳倒乱刃法】公孙止之绝学,剑似刀,刀似剑,惑人耳目

55、【三分剑术】天山双鹰之绝学,迅快无比

56、【罗汉剑法】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

57、【无双无对宁氏一剑】宁中则所创,凌厉无比。华山派掌门岳不群夫人宁中则为帮助令狐冲制服田伯光的快刀,临时创出的一个剑招,势道凌厉,包含华山派内功、剑法的绝诣。岳不群赞为“无双无对宁氏一剑”。在剑宗高手谋夺华山派掌门之位时,宁中则以此剑招逼退丛不弃。令狐冲无意中发现,这一剑暗合华山前辈的剑意,不过前辈的剑招更为朴实、有力。(见《笑傲江湖》)

58、【沐家剑】云南沐王府之武学,流传甚广

59、【恒山剑法】恒山派绝学,防守严密,破绽甚少

60、【上清剑法】上清观之武学

61、【哀牢山三十六剑】朱子柳和郭靖交手时所使,剑法凌厉号称天下第一

62、【雷震剑法】石梁派武学,青青与西洋剑士交手时所使

63、【四言诗剑】杨过与公孙止交手时临时创制

64、【天龙门剑法】

65、【三才剑】汤沛所使之武学。

66、【泼墨披麻剑法】丹青生之武学,曾与令狐冲对敌。

67、【万花剑法】恒山派武学,定静师太对付日月神教所使。

68、【淑女剑法】华山派武学,宁中则曾使。

69、【慕容氏家传剑法】慕容复在少室山上为挡段誉之六脉神剑而使。

70、【柳絮剑法】慕容复在姑苏曼陀山庄对付段誉时使之。

71、【养吾剑】

72、【希夷剑】

73、【一字电剑】梅庄丁坚的剑法

74、【七弦无形剑】梅庄黄钟公的剑法

75、【吴钩霜雪明】侠客行之剑法。

76、【十步杀一人】侠客行之剑法。

77、【脱剑膝前横】侠客行之剑法。

78、【救赵挥金锤】侠客行之剑法。

79、【灭剑】

80、【绝剑】

81、【岱宗如何】泰山派绝招,难学无比,威力无穷

82、【雨打飞花剑法】昆仑弟子向殷素素炫耀之武功

83、【无声无色剑招】昆仑派剑法中的绝招。必须两人同使,二人功力相若,内劲相同,当剑招使出,劲力恰恰相反,于是两柄长剑上所生荡激之力、破空之声,一齐相互抵消。故适于夜战,使对方难以听声辨器,不觉间即已白刃加身。昆仑派掌门何太冲与班淑娴夫妇在少林寺英雄大会上败于张无忌之手,竟以此招偷袭正给鲜于通疗毒的无忌,无忌身有护体神功,趋避及时,这两把长剑便将鲜于通钉死地下。(见《倚天屠龙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

这便是老头子印在凌寒脑海之中的太极基本理论。(这可是小弟专门查证太极时,找到的武当秘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哦!绝对真实!)
混沌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转八卦,八卦衍万物,此致为太极......”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人生油四大憾事,久旱逢甘霖,一滴,他乡遇故知,情敌。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做梦。
红叶成诗未可闻,
   笛声何处晓星辰。
   回首前世癫狂梦,
   仙游百年流离身。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杨公子,吕小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看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枭雄孟德,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温侯先祖,只知恃勇斗群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智慧生命之所以是智慧生命,因为他们懂得思考,晨光是破除黑暗的第一屡阳光。这就决定了晨光破除黑暗的特,但是破除黑暗并不代表着消灭黑暗,白天过后就是黑夜,没有永恒的光明,也没有永远的黑暗,晨光他代表着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分界线,他的一边是无边的光明,另一边是永恒的黑暗,那么晨光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智慧生命的心中。”康斯坦丁看着沉思的摩西继续道:“会思考的智慧生命,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希望,这个希望就是晨光。”
星界对于神灵来说,除了坟墓之外,同时也是最好的材料产地,尤其是神灵打算耗费神力打造神器的时候,他们就需要一种血液,那就是不朽之血。这是死去的神灵的神身上面的血液。不朽之血与活着的神灵的神血是不一样的概念,一滴不朽之血代表着的是一个神格等级。一个巅峰神力,神格19的神灵时候,如果有人在星界找到他的身体,并且从神身里面取出不朽之血的话,也只能取出19滴不朽之血。
小楼一夜听春雨
  刀光如月映残雪
  怒马狂歌烽烟去
  万骨丛中草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