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桃园诗序翻译:莫斯科保卫战真相:领导干部等带头溃逃 【猫眼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0:12
[转贴]莫斯科保卫战真相:领导干部等带头溃逃 万里如虎 于 2012-1-19 1:56:3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俄罗斯媒体还原莫斯科保卫战真相:领导干部等带头溃逃

  核心提示:1941年10月1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城很快就被拱手送给德国人了。城内很快便乱成一糟:地铁关闭,有轨电车停运。一些苏共官员们首先仓皇逃离出城。据史料记载,“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看到领导们都逃离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


红场阅兵(资料图)

  中国网讯 70年前的12月5日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转折点,苏联军队在坚守城池2个多月之后,开始转入大规模反击,彻底击碎法西斯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关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一直流传着各种或真或假的说法。不久前,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刊文,澄清关于莫斯科战役的五大真相。

  真相之一:莫斯科城精心布防

  一些历史著作称,斯大林对德军闪电进攻莫斯科缺乏足够的心理和实战上的准备,显得猝不及防。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委员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回忆说:虽然斯大林当时确信德国人会攻入莫斯科城,但仍做好了严密布防、拖住敌人、等待西伯利亚援兵到来的打算。

  1941年10月12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白俄罗斯车站、猎品市场等重要目标。为了日后开展地下抵抗运动,还在莫斯科全城设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并事先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大楼、“地铁”和“民族”宾馆内埋设了地雷。甚至连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设置了爆炸装置,因为有人推猜德军攻下莫斯科城后,希特勒很可能会乘兴巡游这一著名景点。有鉴于莫斯科城的精心布防,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里德斯在1954年曾预言: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人民战争。纳粹军队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得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被迫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

  真相之二:领导干部带头溃逃

  苏联官方拍摄二战影视作品显示,在德军逼近莫斯科之际,全城百姓同仇敌忾,无数志愿者加入战斗行动,自发起来保卫家园。但事实上,莫斯科保卫战初期,很多官员和百姓还是选择了弃城逃跑。

  1941年10月1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城很快就被拱手送给德国人了。城内很快便乱成一糟:地铁关闭,有轨电车停运。一些苏共官员们首先仓皇逃离出城。据史料记载,“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看到领导们都逃离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接连三天,出城的公路上人满为患。但到了10月20日,莫斯科城进入被围困状态之后,人员大量外逃现象不复存在。

  真相之三:德军无法望见克宫

  大家普遍认为,当时德军在距离莫斯科城32公里处进攻受阻,不过已经成功拿下莫斯科近郊、毗邻洛布尼亚的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有传闻说,当时德军将军们登上钟楼,拿望远镜远眺克里姆林宫。应该说,这个传闻听起来极具可信度。可实际情况虽,只有在睛空万里的夏天方能从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远眺克宫,在飘雪的冬季根本办不到。

  1941年12月2日,驻柏林的美国记者威廉·希列尔曾煞有其事地报道说:据他了解,当天德军第258师所属侦察营攻入莫斯科近郊的希姆基镇,并从那里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克里姆林宫塔楼。这个说法也不太靠谱,从希姆基也是无法远眺克宫的。更何况当天德军第258师并未参与围攻莫斯科的战斗,德军档案库里也没有找到该师攻占希姆基的证明材料。

  真相之四:那个冬天不太冷

  德军第2坦克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曾将兵败莫斯科城归咎于俄罗斯的严冬。他说,如果不是严寒的阻遏,德国人11月份就在克宫里饮酒庆功了。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深陷雪地、大炮也因燃油被冻无法开动,攻击力大打折扣。但事实情况究竟如何呢?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度(此前10月份还多次下过雨,造成道路泥泞),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虽然11月11至13日气温曾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真正严寒(零下40度)的降临是在12月5日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也就是说,严冬气候只是在苏联军队转入反攻追击德军之时起到一定作用,而残酷的莫斯科城下阻击战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

  真相之五:死命令难阻德军溃败

  博罗季诺之战是莫斯科战役中一场关键战斗。一些著作将这场战斗描述得非常惨烈。事实情况却是,驻守博罗季诺的德军是一帮乌合之众,在苏联红军的凌厉攻势之下很快便败下阵来。

  1942年1月21日,俄罗斯人与法国人时隔130年之后在博罗季诺战场再次相遇(编注:1812年夏,法国皇帝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在博罗季诺曾与俄军进行过一次恶战)。这些法国士兵其实是德军的法籍雇佣军,共计2452人。他们的任务是守住博罗季诺,阻止住苏联红军的进攻。德军元帅冯·克鲁格在向雇佣军们做战前动员时说:“要像拿破仑那样英勇战斗!”事实上,这支雇佣军根本不经打,几天内便被彻底击溃:一半士兵阵亡,数百人被俘,余者带着冻伤被遣送后方。

  其实,早在1941年12月16日,惊讶于德军溃逃的希特勒曾发布一道类似斯大林当年签署的死命令:“不许后退!”,“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名士兵战死”,并威胁称如果溃逃,将枪毙负领导责任的师长。第4集团军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在《致命决策》一书中写道:“希特勒已经意识到,部队在雪地上的撤退将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我们的军队将重蹈拿破仑军队的覆辙。”结果不出希特勒所料:仅仅3年半之后,苏联红军便攻入了柏林……

  文章摘自 中国网 作者:刘圣任 原题为《关于莫斯科战役的五大真相》 分享到:       | 转发到微评 |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万里如虎    影响力指数:739万里如虎 已收获 69091646 次点击,484 个追随者')" onmouseout="UnTip()" href="">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2-1-19 3:18:22    跟帖回复: 沙发
每月损失60万人:二战时苏联靠什么弥补惨重伤亡


文章摘自《东线:大崩溃》 作者:朱世巍 出版:重庆出版社 

正如斯大林所强调的那样,他的胜利宣言是毋庸置疑的。三年前,红军还在莫斯科城下苦苦抵抗迫近的德军;现在,他们却踏入了德国领土,强大的实力已今非昔比。战争爆发的1941年,苏联用于对德作战的兵力每月平均只有300万多一点。同一时期,德军及其盟军则有400万到500多万兵力(包括300多万德国野战陆军),红军处于劣势;进入1942年,俄国人开始大规模扩充部队,兵力急剧上升,一年之内就从400多万增加到500多万,再到600多万!此后,除了1943年第一季度外,红军兵力始终维持在600万以上。与此同时,轴心国部署在东线的兵力非但没有显著增加,作为其核心支柱的德国野战陆军反而大幅度减少,多数时候兵力都不到300万。也就是说,从1942年夏季开始,兵力优势就转到了俄国方面。

对损失数倍于德国,且丢失了大量人口的苏联来说,要维持这样庞大的兵力规模并不容易。自战争开始到1944年底,苏联的兵力损失累计已超过2600万人(包括数百万非战斗损失),其中1000多万为纯减员(含约400万俘虏)。如前所述,还无法搞清同一时期德军的总损失,但东线部队和仆从军的纯减员大概在500万左右(包括1836996名俘虏),其中德军约330万(包括50万以上被俘)。也就是说,截至1944年底,苏联的纯减员超过德国及其盟军约1倍。平均算下来,红军每个月就要损失60万人(1941年除外)。这些伤亡当然不是平均分布的。一般来说,每年第三季度(即夏季)战斗最惨烈,伤亡也最大。最严重的是1943年第三季度,损失超过286万,平均每月95万。1944年第三季度,红军损失也超过205万(含纯减员51万)。减去近30万非战斗损失,实际战斗伤亡和失踪被俘人员约175万。

如此严重的伤亡,俄国人靠什么弥补呢?目前知道的数字是,1942年,苏联一度只剩一亿三千万人口;1943年由于收复了大量失地,增加到一亿四千三百万人。1944年的情况不清楚,但新收复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无疑可以提供更多的兵员,包括几十万具有实战经验的游击队员和另外几十万从德军战俘营或部队中“解放”出来的红军俘虏。大体来说,1942年红军的扩充,基本是靠在剩余国土展开的动员;1943—1944年,则依赖于从收复的国土上大量征收。甚至有些单位40%的兵员都来自“新解放区”。

即使如此,红军基层战斗单位的实力还是很弱小。不仅充斥着大量中老年人(有时比率高达40%),人员和装备也少得可怜。1944年秋季,很多红军步兵营缩编到只有2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而步兵连人数少则只有30多人,多则也不过70多人,最差的情况下只装备2挺机枪。相比之下,德军步兵连通常有100人左右和十几挺机枪。

1944年8月30日文件显示的苏军一个排的人员构成:

总计15人(仅相当于正常的一个班)。包括6个俄罗斯人;5个白俄罗斯人;2个乌兹别克人;1个楚瓦什人;1个哈萨克人。俄罗斯人仅占全排的40%。

年龄构成:4个人在24岁以下,8个超过35岁(包括42岁—51岁),2人年龄不详。也就是说,中老年士兵的比重超过一半。而在德军中,年纪这么大的士兵大都是配给后勤部队,战斗部队的绝大部分还是青壮年。

苏联劳动力分配情况:

1942年,国民经济部门就职工人数为1840万,1943年达1940万,增加了100万。其中,工业部门750万人;交通运输部门210万人;国营农场和农业辅助企业150万人;建筑部门921000人。全部职工中,妇女的比重从1942年的53%增加为57%。

从收复的国土,苏联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人力,还有大量资源和产能。德占时期,沦陷区的工业近乎瘫痪,德国人逃跑时又大肆破坏。但在俄国人回来以后,新解放区却很快为苏联战时经济作出了贡献。1944年,仅顿巴斯就为苏联工业提供了超过2100万吨煤炭。当年,解放区生产出210万吨生铁;180万吨钢;540万吨铁矿石。水泥年产能力也达到100多万吨。1943年,重新夺回的乌克兰各州只能出产2810万千瓦时电力,1944年就猛增到12.81亿千瓦时,比去年翻了四十多倍。这些数字对苏联工业来说非同小可。以钢铁为例,1943—1944年的总产量不过只有850万吨—1090万吨,收复地区占总量的17%。而且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如果没有收复地区的产能,1943—1944年苏联就几乎没有增加多少钢产量。

尽管获得了解放区这一新“源泉”,但整体来看,除了石油等项外,俄国人拥有的主要工业资源还是远远不如德国。这就迫使他们把绝大多数资源用于直接生产武器和弹药,而用于其他领域的则相当少。甚至机器的生产都被大大压缩。但当战局有所改善后,为了维持军工生产规模,机器设备的产量也有些提高。1942年,苏联大约保有60万台金属切割机床。1943年仅生产23300台,甚至低于1941年上半年的产量;但在1944年,就增产到34000台。多出1万台以上。但和德国210万台机床的规模相比,俄国人依然是望尘莫及。

资源有限,机器也有限,俄国人就只能以最彻底的方式加以“充分”利用了。按照苏联的估算,每1000台俄国机床生产的军火要比德国多7—11倍。为了降低成本和工时,俄国人竭力简化工艺,将军工产品成本降低了500亿卢布。其中,重型坦克成本降低2/3;中型坦克降低3/5。俄国人宣称,靠两年内降低成本省下来的资金,可以多造14000辆T34。航空工业这方面的“成就”更大,四年间“节约”了54亿卢布,可以多生产42475架飞机。如果这些数字可靠的话,苏联战时1/3左右的产量,都是“节约”出来的。对所谓节约的具体手段,无法一一说明,但无非是“偷工减料”之类的不二法门。这样制造出来的武器质量也可想而知。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俄国武器性能大都劣于德国,而且战损率很高,但基本都是“能用”的。随着苏军技术兵员的经验逐渐丰富,还被用得越来越好,实实在在地干掉了大量“虎豹豺狼”、“梅塞施密特”和“福克沃尔夫”。这样来看,俄国人也不是盲目地“偷工减料”,而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确保了最实用的那部分性能。

由于军用品占用了绝大多数资源,苏联民用工业就被压缩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1942—1943年,市场上畅销食品总额只有战前的一半,而工业品竟跌到只有10%—15%。到1945年,商品流通量比1940年下降了2/3,与此同时,货币流通量却上升了2.8倍,致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军用品跌价,民用品涨价。因此产生的差额也被用到战争领域。战时,苏联国家预算收入为11170亿卢布,其中直接用于军需的就有5820亿卢布。

苏联居民不仅要面对高物价和消费物资的极端贫乏,还要承受翻倍增加的高额税款。仅军事税一项就多达721亿卢布;独身者、无子户和少子户,因为不能为国家贡献后备人力,也被课以重税,总额达81亿卢布。苏联政府还变着花样另外开辟了多项财源,捞取了760亿公债、178亿国防基金,甚至还有近120亿卢布的彩票。

俄国人负担沉重,干的活也多。战时,工厂负责人有权要求工人每天义务加班1—3个小时,对不满16岁的小孩略微“仁慈”一点,规定加班上限为2小时。不过参加这种名义上的“义务加班”,可以获得一倍半的工资。可是职工的休假也几乎被完全取消,只有肺结核患者和妇女例外。前者既不用加班也不用上夜班;妇女在怀孕和产后可以获得一段休假时间。最初,为了弥补被剥夺的休假,还向工人发放一些补偿费。到了1942年,不再发放这笔钱,而以所谓“特别存款”的形式加以冻结。

拿得少负担重而且干得多。要让人民能够熬下去,就必须保证大家至少能够填饱肚子。由于局部饥荒在后方的蔓延,而西方供给的食品数量也有限,俄国人对农业状况好转的迫切需求,丝毫不亚于对工矿业。但农村既得不到拖拉机和燃料,劳动力又被拉去参军,牲畜也被征用,几乎无法提高产量。好在1943年,曼施坦因元帅“慷慨”地奉还了乌克兰粮仓,使俄国人的供应情况大大改善,主要农业品的产量大幅度上升。1944年,总播种面积达战前的73%,农业产量达战前的54%;而在1943年,播种面积只有63%,产量只有37%。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我为卿醒    影响力指数:3我为卿醒 已收获 80975 次点击,25 个追随者')" onmouseout="UnTip()" href="http://www.360doc.com/">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2-1-19 3:45:47    跟帖回复: 第 3 楼
德国没有扶持一个傀儡政犬和莫斯科对阵消耗是一个战略错误,直接导致俄罗斯人只有为斯大林战死。

斯大林在过去十来年里很不得俄罗斯人民心,许多苏德初期战争中被俘的几百万官兵及几百座城市愿意协助德军消灭斯大林,可惜这么好的机会却被德国浪费了。

这些占领区及俘虏需要大量德军监狱和防范,这也是拖累德军优势兵力的根源之一,如果驱赶或蛊惑这些俘虏和苏军作战,对于德军来说简直是生力军,不仅减少德军弹药和士兵的损失,而且能获得政治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