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孤竹国资料 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5:00:38

孤竹 箕子 朝鲜

宋坤

孤竹,孤竹国也;箕子,商末箕侯;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三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它们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与邻邦韩国的交往更加频繁。如今,一些韩国的商人、企业家、学者来到卢龙,都说卢龙是他们的祖居,还每每要求"寻根",追寻当年孤竹的历史遗迹。国人防问韩国,韩国友人也说他们祖先的"根"在卢龙。韩国友人这样讲,是十分正确的。对此,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吸收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考证、挖掘、完善,不妥之处,还请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论述箕子与朝鲜的关系,首先得从箕子说起。箕子何许人也?《史记宋微子世家》说:"箕子者,纣亲戚也。" 集解引马融云:"箕,国名也;子,爵也。"索隐引司马彪云:"箕子名胥余。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以为纣之庶兄。"

《宋微子世家》还记载: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为?,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纣为淫?,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杨雄 《 法言义疏九问明卷第六》中有如下记载: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尚书大传云:"武王胜殷,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

《周易明夷》中有这样一句话:"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经有关学者考证,"明夷",就是朝鲜。甲骨文"朝"字构形与现代字形相似,两个"十"合成草字头,所以郭沫若释为"萌"。因此,"明"为"朝"的简写。明夷即朝鲜。甲骨文、金文中表示"明亮"的"明"写成日在上、月在下,而写出作"明"的是"朝"字。《说文解字》:"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表示日月写作左日右月、上日下月是相通的。有人认为易水流域很可能就是"明夷"的地望。燕国货币"明刀"的"明"与"易"均与"明夷"有关。

那么,箕子与孤竹又有哪些联系呢?箕子为商朝的诸侯,也叫箕侯。甲骨文中的"老箕侯",指的就是箕子。在迁安县马哨村出土的青铜鼎和簋,一个铭文"箕"字,一个铭文"卜"字。箕为箕子的薇记无疑,卜为"占卜"之意,也指的是箕子,因为箕子是商末有名的其卜宗师。这说明,这两件青铜器,是箕侯遗物,主人应为箕子。对此,《中国文物报》做过报道。箕子的遗物在孤竹境内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其一,说明箕子在商代的封地在孤竹、辽西一带,武王克商以后封于朝鲜。除了上述出土青铜鼎、簋以外,商代尖首刀上的铭文有"竹"、"箕"、"鱼"等地名。竹,即孤竹国,箕与之并列,为国名无疑。

其二,说明箕子走之朝鲜经过孤竹,并在孤竹逗留、驻守了相当一段时间,走之朝鲜时,从孤竹国带走了大量的移民。孤竹是北方强盛的方国,经济和文化均很发达。可是,到了西周时期竟销声匿迹,成了后起山戎的附属国,疆域也由原来的冀东、辽西一带仅剩现在的卢龙、抚宁这么大的地盘,后来竟被齐桓功援燕时顺势而灭。传国千年的孤竹,为什么到此划上了句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殷周之际,大批的人马、钱粮随箕子东迁,削弱了孤竹的综合国力。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可能性,但二者必居其一。无论哪种说法,都证明箕子是从孤竹带走孤竹国人东去建国朝鲜的。所以,如今的卢龙,是朝鲜人的祖居,当是千真万确的。

朝鲜的史书也记载了箕子在朝鲜建国的历史。《朝鲜通史》中的"箕子东来说",虽然史家存有争议,但也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了朝鲜与箕子的密切关系。《朝鲜通史》中还记载,公元前12世纪,朝鲜就有箕子坟、箕子庙。这些,都是箕子建国朝鲜的有力的历史见证。

孤竹国的疆域
[不月居]

三千多年以前,在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部,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孤竹国。孤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疆域多大?由于史料记载不多,这就需要认真的考证与研究了。
孤竹,作为国名,有哪些含义呢?其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孤竹,从字面上分析,应是竹子稀少的地方。孤竹地处北方,本不产竹。但在商周时期,这一带气温较高,湿润多雨,也适合竹子生长,但为数不会很多。孤竹,却也名副其实。此其一也。
孤竹,古籍多写作"觚竹"。觚,为酒器之类的青铜器。竹为记事、写字的简牍。觚与竹连起来,反映了这个北方强大方国的富庶生活。此其二也。
觚与竹,都是一种书写工具。有专家学者考证:"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之属……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将"觚竹"二字作为国名,反映了这个国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风盛足,文化昌盛的文明程度。此其三也。
此三种说法,均有一定的道理。其中,第三种说法更切合实际一些。总之,在历史上确实有过孤竹国。关于孤竹、觚竹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古籍、史书。辽宁西部、河北卢龙、迁安一带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有的器身上就铸有"孤竹"铭文。
孤竹国的疆域面积,随着孤竹的由盛到衰而由大到小,最后被并入燕国。
商时期,实行诸侯分封制。整个商王朝,下设若干个方国。《尔雅》载:"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四荒",就是四方边远的国家。觚竹为"四荒"之一,是北方较大的方国。《括地志》、《辽史·地理志》等文献以及有关出土文物,为孤竹国的疆域勾画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具体说,辽宁省的朝阳、锦州,河北省的承德、唐山、秦皇岛以及所辖的大部分县区,均属于当年孤竹国的辖区。当然,这种说法,只是指商时期孤竹国分封以后至西周以前。到了东周时期,孤竹国的辖区仅剩现在的卢龙、昌黎、抚宁、青龙以及秦皇岛这样的范围了。后来,竟与令支国一样,成了从古竹国分化出来的山戎国的附属国。
孤竹国的历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从商汤王十八所封,到公元前665年归入燕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大体上相当于唐、宋、元、明、清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随着西周王朝的建立,天下归周,普天下皆为王土。孤竹国君不向周天子朝贡,成了周朝的"化外之国"。周王朝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削弱孤竹国的势力,还紧邻孤竹国建立了自己的同姓诸侯国-燕国。孤竹国内部,也逐渐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孤竹国辽西局部地区,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山戎部落。孤竹国西部地区,也避不可免地出现了分化,建立了令支国。此时,孤竹国与商王朝同姓诸侯的地位与辉煌,已经化为乌有了。既使傲不臣周,也难有回天之力了。公元前663年,孤竹国终于被燕庄公请来的齐桓公大军所灭,并入了燕国。传国千年的孤竹,至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孤竹考

董宝瑞

在追溯冀东辽西地区的历史时,几乎无人不想到“碣石”和“孤竹”这两个古地名。笔者在前些年撰文时,曾提出“冀州碣石之地”当为这一地区最古老的名称。但“碣石”毕竟为山名,其囊括的地域很难明确,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山水之称显然难以再标志一个有了一定统辖范围的地域。到此时,“孤竹”这一地名在这一地区应运而生。“孤竹”为孤竹国的简称。它的出现,表明远古时生活在这一带的先民已基本结束散居、游徙的原始社会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群居的聚落,有了一定效益的社会管理制度。从这种含义上说,“孤竹”这一地名的出现,在这一地区的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探明古孤竹的来龙去脉,对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毫无疑问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孤竹,是我国北方最早出现的方国之一。关于它的记载,散见许多古书,《国语》、《管子》、《韩非子》、《史书》等书均有所记载。不仅如此,“孤竹”一名(亦作“觚竹”)也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宋朝以来著录的青铜器铭文中不乏“孤竹”字样,1973年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商代晚期铜罍上亦刻有“孤竹”(详见李学勤《试论孤竹》,载1983年第2期《社会科学战线》)。这表明,古代确实有“孤竹”这样一个国家。据史书记载,孤竹国为商王朝在北方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君姓墨胎氏。墨胎氏在文献中或作墨夷氏、目夷氏。据《史书、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也就是说,孤竹国君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据此,一些史家推测,孤竹国建立于商朝开创之时,为商代的同姓诸候国,是不无道理的。从契到灭夏桀、建立商朝的汤,共传十四代。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商部落的势力不断扩大,孤竹国所在地早就落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待商朝建立之后,在这里建立一个统辖一方的同姓诸侯国,是理所当然之举。何况,商朝最初建都于毫(今山东曹县南),孤竹国的建立,对于巩固它在北方的统治,更非无足轻重。由此可知,到商朝,这一带出现第一国家,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孤竹国的管辖范围,一直是一个谜。笔者对此并无高见。不过有一点想提醒诸位研究者注意,即不应忽略历史分期。在商问鼎中原,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后,孤竹国作为其在北方重要的同姓诸侯国,管辖范围是不会小的。其地望当至少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部(《辽史》有在辽西的兴中府本古孤竹国的记载)这样一个广大地区,即在考古学上的夏家店文化的分布地带之内。继辽宁省西部地区出土刻有“孤竹”字样的铜罍之后,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卢龙县阚各庄村,1974年又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和极富有工艺美术价值的金腕饰。两地出土的青铜器均为很典型的商器,金腕饰有着很明显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特点。此外,卢龙县的双望镇也发现过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天津市的蓟县亦有较多这样遗存。这些,都极可能属于古孤竹国文化。喀左、卢龙、蓟县等地的考古发现表明,商朝时的孤竹国坐落在横跨冀东长城内外的一大片区域上,其管辖及势力范围,不仅包括今秦皇岛市和其所辖卢龙、昌黎、抚宁、青龙等县,以及承德、唐山和辽宁省朝阳、锦州大部市、县,还可能包括天津、北京两市东部的部分地区。《尔雅·释地》把孤竹谓为“四荒”之一,可知孤竹国曾辖有北方的广阔地域。但到了周朝,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然无法与商朝时同日而语了。随着西周王朝的建立,孤竹国的同姓诸侯国地位化为乌有,在冀东、辽西地区的威望逐渐降低,尽管它归顺了周朝,却难以在这样一个广大区域维持统治了。周王朝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在紧邻孤竹国的今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同姓诸候国——燕国,以削弱孤竹国的势力。生活在辽西、冀东山区的土著民族,渐次摆脱孤竹国君的管辖,兴成一个较大的戎族部落——山戎。孤竹国的西部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化现象,建立了令支等国。到东周时,孤竹国势力微弱。辖境被挤到今秦皇岛市辖境这样一个不太大的地区,仅比令支国略大,与令支国一起成了山戎的与国。到公元前七世纪由于孤竹国与山戎、令支结盟,并在山戎的策动下,经常出兵侵扰燕国,结果于公元前663年,被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应燕庄公之求,率领齐国大军北伐山戎时顺便消灭。至此,历经商、周两个王朝,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孤竹国毁于一旦,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孤竹国的都邑,即孤竹城,如今大多数学者考证,其地在卢龙县境或紧邻卢龙的迁安、滦县滦河沿岸阶地。对此,笔者是认同的。从《汉书·地理志》记载辽西郡令支县有孤竹城,《魏书·地形志》记载辽西郡肥如县有孤竹山祠来看,古孤竹城在这一区域,当确定无疑。孤竹山祠,极可能是后来的夷齐庙,其庙址昔在卢龙县境,在县城西偏北十五里处,现为滦县境地,在滦县东北部与迁安县交界处的滦河南岸。夷齐庙处有旧址,被古人称为“孤行城”,那里很可能为古孤竹城遗址所在地,或为遗址附近地区。道理很简单,汉朝或晋朝时寻觅古孤竹城遗址,毕竟比今人容易得多;建祠修庙,往往会寻故都遗迹择址(据《水经注》,孤竹山祠建于晋朝,祠在山上,城在山侧)。不过,笔者并不认为其地一直为古孤竹城所在地。孤竹国的都邑,一开始并不一定建在或设在今卢龙县一带,很可能建在辽西或其他地方,后来有所迁移,到商朝后期甚至西周国势衰弱时,才迁至这一带。这在远古时并不足为怪,商朝的国都就曾多次迁移,由此看来,孤竹国的都邑亦难确认仅在一地。有人曾提出孤竹城在辽宁省喀左县城东北二十五里一个地方,并非没有可能,但即便是的话,也在商朝或西周初,不会在西周中、后期。

古孤竹国的社会状况,笔者赞同李学勤同志《试论孤竹》一文中的看法,即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主要是古代土著民族,特别是在山地,主要是以游牧为主的古代土著民族,流动在其辖境或周围地区。而孤竹国君和少数辅佐国君的人,来自中原,孤竹城为其居地,或一部分华夏化的民众定居的地点。特别是孤竹国的前期,这一特点最为明显。到孤竹国的晚期,由于辖境缩小濒临渤海,定居滦河下游地区,国民的情况可能有较大变化,但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不然孤竹国不会成为山戎的与国,从而招来灭顶之灾的。

纵观孤竹国的千载历史,不难看出,这个北方最早的方国曾经兴旺一时,为传入中原文化,为加速华夏族与北方各部落的融合,特别是对冀东、辽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曾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古孤竹国的文化,是祖国北方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或轻视。

(原载1988年第4期河北《社会科学论坛》)

在卢龙县阚各庄出土的金手镯

在卢龙县阚各庄出土的弓形器(车饰)

在卢龙县阚各庄出土的商代铜鼎

在卢龙县阚各庄出土的商代铜簋(簋,gu?。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


类别:默认分类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12)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