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职业大厅战役:古诗词的生命精神和哲学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5:43:21
[古诗词的生命精神和哲学智慧]
我们的古诗词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因为它确确实实体现出来了古人的生命感和哲学智慧。它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现在,让我们读起来还有一种生命激情,似乎感觉到唐人、宋人都离我们不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精神相通,在文化血脉上一脉相承,在生命感受上相通。 一、诗的悲情体现生命精神
诗来自于现实与理想特冲突、来自于生命的悲情与抗争。诗的起源在那里?《札记》的《乐记》,以及最早的《尚书》都谈到过,就是来自于生命的冲动。诗是心灵被感荡的产物,尤其是有着生命的悲情、冲突、抗争的时候,诗就产生出来了。
马克思讲过“痛苦出诗人”,其实有悲愤、有不平就要发泄,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最主要的一种起源。钟嵘的《诗品》就讲道:“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人有内心的非情冲动,就有了诗。
悲情一:伤时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对于季节感受非常敏感,所以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人们的感受都是非常深刻的。动物也有季节感受,但是动物不会思考,人却会思考时间,时间的难以挽留就预示着人类的难以长存。想到这个时候,尤其是要有所作为的人,更是会感觉到事业未成、时光难在,悲情就出现了,于是就有了曹操的“把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咏叹。日子过得太快,人就象早上的露水一样一晒就没有了,当他把握不住时间的时候,又大业未成,他就要慷慨激昂、横槊赋诗,呼唤英雄归来,以期帮助他的事业成功,这就有了一种生命的追求。
从宋玉开始到屈原、曹丕、再到杜甫,悲秋成为了中国文学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还有伤春,也就是对于时间的一种感受。伤春是宋词里写得最多的,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就是从时间流逝中感受人生苦短的悲剧。
我最欣赏的是张惠言的一首诗《水调歌头》,表达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感受,“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我觉得非常具有生命感。一夜之间新芽绿遍,雨中红透,这是青草花开的景象,这时候似乎天地间所有的景色都进入他的房子里,也是进入到他的胸怀之中,这种纳天地宇宙于心中的胸怀,实际上是对生命的尊重。诗里充满了一种生机和宇宙意识,诗人将自已的生命融入到天地宇宙之中,在时间的感悟当中来把握天地空间,这就有了更远的思考。
悲情之二:伤史
伤春悲秋之感往往是跟历史的纵深感、历史的沧桑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才有了苏东坡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瑜赤壁”的地方,发出了“早生华发”之感。面对着古战场,感慨时间的飞逝,就觉得人生太短了,在很多时候,这种生命的感慨和愁绪,升华为历史的忧伤。“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这就是因伤时而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愁和历史之愁。
刘禹锡写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时间的悲感转入对空间的悲叹,从而使诗获得了一种深远的时空结构。它不再是感叹现实,而是把它延伸到了历史,延伸到了远古的空间。古人的生命感受,由此而得到了一种拓展。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见到昨日古战场英雄无影无踪,只有几只芦苇在寒风中吹荡的时候,一种生命的悲感由此而生。
悲情之三:伤离别
因为时间难住、无法把握,人生短暂也很难挽留,所以朋友相聚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亲朋之间往往是别多会少,因此离别时刻也就有了一种生命的悲叹和生命的感悟。由此而产生远游思归的歌咏。在外地经商,或者出去拜师会友,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很多客居感。由此而起,也就有了人在他乡的生命感悟。象白居易写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写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黄叶代表时间的流逝,灯下自处是孤独,白头象征人生的短暂,意象对比非常强烈,衬出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悲叹。黄庭坚对此更有感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把人生的感悟在诗的里头写了出来,确确实实令人感动。“桃李春风一杯酒”是写他当年顺利的时候,春风得意,朋友聚会在一起,但是流落江湖一下子就是十年而过,故有“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感慨。由夜雨之灯、江湖之灯联想起人生际遇的艰难曲折,同样流露出人生的一种空幻感、沧桑感。
悲情之四:伤生命
当古人进入到感叹生命哀悼生命这一层次时,就更可以见出生命的悲感了。尤其在汉代的时候,人口死伤太多,往往一个人生活到四十多岁就死掉了,活到六十岁的人很少。这是战争与瘟疫造成的。像《古诗十九首》中写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秋杀人”,见到死者、见到坟墓,更感到存者的可亲,更感觉到要对生命格外重视,并由此进入到对历史、对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本来雅集是欢乐,但是王羲之却由此而生出很多感慨,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一种生命的悲情油然而生起。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也是继承这样的传统来写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于我皆 无尽也”,由人生的短暂进入到深刻的历史和时间的思考。
二、诗的思索体现哲学的智慧
智慧之一:化悲为健
古人在生命艰难、仕进受阻的时候,生命的激情更为旺盛,往往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抗争精神,也体现出一种生命智慧。鲍照写《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拨剑击柱长叹息。丈夫在生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他有才能但是没有出路,此时他就要抗争,要挑战,“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息复坐愁”。李白在仕进受阻的时候,就要寻求一种生命的解放,寻求一种自我的超越。他能够把悲情转化为一种雄健,表现出一种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的人生价值,他的《将进酒》是他生命痛苦之后的一种精神发泄,充满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照样是由对时间的感叹而引发对人生前途与名利的拷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功名利禄富贵算什么,只有我喝酒才是最好的,咱们就以喝酒来解放自已吧。所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那么他就甘当一个饮者,这是他的自我解放。这当然是一种愤激之言。他视金钱富贵如粪土,表现出的傲气,“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时就有一种雄豪之气,这就是化悲为健。《将进酒》是一曲悲壮而深沉的醉歌、雄放而高亢的壮歌。
像李白那样做到自我宽慰、化悲为雄健的诗人很多,尤其是在一些被贬谪、被流放的诗人身上,更表现出一种生命的顽强不屈。像韩愈、欧阳修等等诗人。
化悲为健是儒家的生命哲学,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有一点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下息”,这里面都穿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生处于艰难的时候化悲为健是很重要的。
智慧之二:化困为通
要使生命的艰难困厄化为通达,不老是纠缠在困境里,这就要有很高超的哲学智慧,才能化困为通。像王维的诗就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似乎是到尽头了,但是等待着,别怕,坐着看,云还要起来,这又是生命的另一种境界,万万不要因为穷困而感到悲伤,他从佛教的角度化困为通、化穷为通。
更典型的是苏东坡,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也产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好像从此以后就流荡外面不回来了,但实际上他未这样做,他对困境看起来越看越清晰透彻,也越来越通脱。比如他在《定风波》的词里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今啸且徐行”,有一点风雨不要怕,一边唱一边往前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不怕!人生就是风风雨雨的。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过去的困厄风险根本不值得一提,这就是化困为通。
正是在这种生命的悲情与思考之下,诗人会超越一已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的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
智慧之三:天人合一
(一)在自然中安顿生命
古诗词里经常会体现古人在自然中融入生命、安顿生命的智慧。比如渊明所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惧。”陶渊明正是在个体融入到自然当中,才会体会这种生命的无喜无忧,所以心与自然的契合就成为陶渊明的一种生命安顿。陶渊明在《饮酒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一种心灵的安顿。处于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你只要坚守住自已,我看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不会因为自己钱少而精神穷困,关健在我们自己怎样去看待。所以陶渊明非常平静地看待一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他觉得自然当中有“真意”,这个“真”是什么?就是返璞归真。
古人认为自然中隐含着大道理,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感悟,可以给人精神的宽慰,这就是生命的安顿。
刘方平的《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于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星空的转换当中,诗人感觉到宇宙的生生不息;从窗外透过来的虫叫声中,感觉到大自然的律动。虫声刚刚起来,预示着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在这种简单的被感化当中,人跟自然相呼应,相契合,这是生命和生命的呼应、生命和生命的对接。
(二)自然与人生的比照
借自然景色来表达生生不息的无穷生命力,这也是古人写景诗、山水诗要重点表现的。像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一岁一枯草的草原当中,可以感悟到自然的生生不息,并象征着人的顽强不屈。还有像韩愈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远远地看有一片绿,但是走近看却了无踪影,在这么小小的生命当中,草色的痕迹虽然很淡,但它很快就会连成一片,它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同时蕴含着一种哲理:有很多新生事物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悄然无声的,但你千万不要低估它。韩愈还讲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这样的草色,其实是春天最好的景色,它远远胜过后来杨柳飞絮的时候。他认为不要忽视生命当中的任何景色,那种若有若无的草色,其实它是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种春天的去处,你千万不要放过,不要等到桃花都开了、树叶都绿了,你才去欣赏,其实美景都在身边的每时每刻!
(三)自然与人的融合
物我合一的生命观,就是把自然的事物和我打成一片,我与物互为主客体,把自然和我看成是一种来等关系。辛弃疾在词里就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看到青山那么妩媚、那么漂亮、那么青葱,我想,青山看我也应该如此,这是互看。李白也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山亭”,山和我也在对看,我看山,山也在看我,这就是物我合一观。这种互为主客体,往往可以表现出一种古人对生命的珍惜,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像张孝祥写的词说到,“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就是从洞庭湖色当中体悟到与自然、与宇宙相合一的精神境界。面对这种境色人就有一种超越感,不再计较个人得失穷通。
将自然事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往往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推及于物,把事物当做自己的知己,这种朋友感、亲近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并且融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成为与自然为友。像钱起的诗:“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川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这其实是诗人移情于竹里面,透露出的一种亲切。故竹与松、梅被古人称为“岁寒三友”。
三、超越生命的终极命题
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儒、道、佛三家都有超越之意。这三家都代表人生价值的另一面追求,反映出古人的生命智慧。
程颢就写过《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己红。万物静观比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是理学家的诗,但表现出的是“静观”的理念。静观就是去除欲爱,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观念。
再有,等生死、齐富贵、淡功名、超利禄的时候也是能够获得超越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诗人将历史的哲理融入到时空、人事、是非成败的转换中,在变与不变的相对中升华了历史的反思,使人读后获得了一种超越生命、超越时空的感慨。
王维写了很多追求空静的诗,像“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休”,因为生命无所寄托、情绪无所发泄、出路无法找到,所以才遁向空门寻找一种精神的解脱。在空的当中,当然也有一种哲学的智慧,那就是对功名的消解,从此淡泊名利以求得心灵的解脱,也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超越。
退隐、遁入空门为什么可以看做是一种超越呢?那就是说,他不是执着于物,或者说不认死理,而是看空现实,以退为进,追求另一种活法,这样就解脱了现实的烦恼,从而获得超现实的愉悦。
(演讲:蒋述卓      采写:钟俊峰  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