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ace排名:基尼系数 揣着明白装糊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40:20

              基尼系数 揣着明白装糊涂

                                   2012年01月18日 02:55 来源: 北京商报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昨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因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导致计算出来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偏低,所以就没有发布。

  在众多不公布基尼系数的借口中,又增加了一个技术借口。只要想做,总有办法,只要不想做,总有借口。

  基尼系数之所以一直不受待见,因为其反映的是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数值越低越平均,越高越不公平,通常0.4是国际普遍认为的警戒线。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内地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5,可以说财富分配非常不均。

  尽管官方未置可否,但内地的基尼系数想必不会小,从大城市开车往外走,开不了多久就能获得一个关于基尼系数的直观体验。如果非要公布,职能部门在刺眼和做假的选择中,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最后花费了大量公帑,整出一个“房价上涨3.5%”式的基尼系数,岂不又是冷笑话。

  因此,不公布也好,免得数字太恐怖吓着小朋友和花花草草。但是装糊涂可以,心里必须揣着“明白”,明白应立即着手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数字可以不正视,但问题不能不正视,因为正视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对问题如果掩耳盗铃,反而会让一个“病在腠理”的问题变得不可收拾。回看历史,正视了计划经济的破产,才会有改革开放的盛世。

  邓小平说,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有这句话,让我们总是不愿或不敢面对贫富差距。这其实还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成绩要说足,问题要讲透,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毋庸讳言,先富起来的人群不亚于再造一个美国;另一方面,按照新的人均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约为1.28亿,这是绝对贫困。第一个方面让我们有信心继续推进改革,第二个方面则需要我们敢于解决问题。

  事实上,近一两年,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反贫富分化的操作,比如提高社保标准、扩大医保范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个税减税,以提高劳动报酬和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改革亦在艰难破冰中,些都是好的趋向。

  然而,仅是这些政策优惠还不足以解决贫富分化。国内贫富分化的一个最大源头在于腐败和寻租。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了,但法治并没有及时跟上,法律权威没有树立,如梁启超所言“立法自立法,违反自违反”。此外,劳动致富与资本致富之间的差距,就像是算术级增长和几何级增长的区别。因此,就当前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贫富分化而言,就不能仅仅只是在技术层面提高劳动报酬,而是需要改变政府(国企)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
“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2011年末,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将公众视线又聚焦到了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上。不少人注意到,自2000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国家统计局再未公布过其具体数字。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经常见诸报端。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10年未公布。而普遍的共识是,也正是在这10年中,中国基尼系数早已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达到0.5的水平,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值得注意的是,未公布并不代表相关部门没做相关测算工作,更不意味着基尼系数没得到有关方面的应有重视。正如北师大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所说,“后来的基尼系数肯定是算过的,不算他不知道,无法比较”。

  网络上可以随意查到各国各年度的基尼系数,可见公开基尼系数是国际惯例,算不得什么秘密。但为何我们的基尼系数竟然长达10年“养在深闺无人知”呢?

  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目前我国城镇和农村基尼系数可分别通过城乡居民住户收支调查的原始资料计算得出,但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户调查尚未一体化,所以还不能直接通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全国的基尼系数,只能根据城乡居民住户调查收支分组资料估算得出”。换言之,这是国情所决定的。

  经济学家厉以宁也认为,中国是个二元经济的国家,城乡经济结构不同、生活方式差别很大,不能笼统地用基尼系数来说明问题,应按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来分析。

  不过,如果分别统计城乡基尼系数,会发现均未超过0.4的警戒线。所以有专家据此认为,中国社会仍然非常稳定。

  问题是,“笼统”的基尼系数就一定没有实证价值吗?看似科学的二元基尼系数和看似不那么科学的一元基尼系数,哪一个更能真实反映中国贫富差距的状况?从统计学的角度说,城市和农村当然应区别对待,以便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但从社会公平尤其是基尼系数作为政策依据的角度说,城市和农村不仅不能分割,恰恰相反,更应作为整体看待。

  当下中国贫富差距的最大根源就是城乡差距。在此语境下,分别统计城市或农村的基尼系数,虽然更加真实可信,但这只是局部的真实。而“笼统”计算中国社会整体的基尼系数,虽在准确度上可能打一些折扣,但却更能体现贫富差距的真实状况和走向,具有更高的现实意义。

  中国基尼系数10年未公布,未必是“讳疾忌医”,更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出于对社会情绪的善意安抚。按民间组织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早已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但现实情况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可怕,中国社会仍然非常稳定。既如此,又何必弄一个可能很刺眼的数据庸人自扰呢?

  不管有无基尼系数存在,贫富差距的现实都已摆在那里,人们可从各个渠道得到信息反馈,再“恐怖”的数据,公众也已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不仅要有与民众分享胜利成果的豪情,也要有与民众一起分担问题的底气。把不那么好的一面曝光,可以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信,这也是自信和自强的一种表现。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在回答关于不公布基尼系数的问题时表示: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依据现有资料计算的结果,评估后感觉偏低,所以没有发布。(1月17日中国网)

  该说法颇值得玩味:作为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低了本是好事,然而因为感觉偏低,所以不公布了,实难理解。物价指数CPI每个月都公布,其实老百姓也觉得偏低了,是不是有关部门深知即使公布了也会让公众觉得失真,以后干脆也替大家“过滤”算了?

  按照国际通用理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分配状况的最佳指数,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分配越均匀,反之则贫富差距越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而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基尼系数高位运行反映了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提醒政府需要加强二次分配的力度,及时化解矛盾与不公。

  由此看来,完善数据采集样本与统计能力应该是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对于数据的公信力而言,公众感受特别重要,这也在不断促进着数据统计走向真实、科学,为有关部门提供重要参考。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透明公开,统计部门不应用自身感受代替公众的评判。退一步说,任何数据都是相对准确的,公布一个看起来与公众感受不符的数据也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公开才会有互动,才能逼近真相,让数据真正成为决策的指挥棒。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回答关于不公布基尼系数的问题时表示: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是0.3897。中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没有发布的原因在于,我们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依据现有资料计算的结果,我们评估感觉到偏低,所以没有发布。(1月17日中国网)

  马局长的说法颇值得玩味:作为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低了本是好事,然而因为感觉偏低,所以不公布了。物价指数CPI每个月都公布,其实老百姓也觉得偏低了呢。如此来看,基尼系数也许不是法定公布的经济指标,马局长深知即使公布了也会让公众觉得失真,所以干脆替大家做了决定。

  这种逻辑并不鲜见,前两天北京一位环保官员也表示,在PM10浓度还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告知公众PM2.5浓度有何意义呢?在他们看来,习惯了质疑数据的公众永远不会满足,所以知道那么多也无甚用处。

  系数偏低,低到哪里?与何比较得出?人们不得而知,但通过去年的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以2004年的全国居民基尼系数0.4387比照推算,去年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也接近0.49。根据此前连年增高的攀升轨迹,恐怕这一数据甚至会超过0.5。当然,这只是根据最近一次公布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不知是否仍然偏低。

  按照国际通用理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分配状况的最佳指数,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分配越均匀,反之则贫富差距越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而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所以,基尼系数的高位运行反映了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提醒着政府在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时的下手轻重,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与不公,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由此,完善数据采集样本与统计能力便是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不难想象,连国家统计局都难以获取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信息,还有什么机构能够掌握他们的财务信息。反过来看,这是否说明了大量的偷漏税行为和灰色交易仍普遍存在呢?

  对于数据的公信力而言,公众感受恐怕尤为重要,而这种感受也在不断促进着数据统计的真实、科学,为公权部门提供重要参考。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透明公开,不应以统计部门的评估作为拒绝公布的理由,以自身感受代替公众的评判。

  退一步说,任何数据都是相对准确的,公布一个看起来与公众感受不符的数据也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公开才会有互动,才能逼近真相,让指标真正成为决策的指挥棒。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回答关于不公布基尼系数的问题时表示,中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没有发布的原因在于,我们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

  基尼系数是贫富差距最直观的晴雨表,它衡量着国内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然而,十年来,我们都没有正式地公布出官方权威的让民众信服的统计数据。在网络上,各种版本的统计数据层出不穷,但是它们对于我们调整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又有多少的指导性意义呢?

  事实上,对于底层的普通百姓而言,纠缠于像基尼系数、CPI等等这类统计数据到底是多少,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有他们走出家门,看看路上跑的车、市场上的菜,他们就已经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了。

  我国的基尼系数到底是多少,国内贫富差距的现状到底如何,有没有有效的措施给予改善?这些问题都有赖于我们的统计部门出台出真实而令人信服的数据,从而以供权力部门给予决策。

  十年来我们的媒体与公众不断的追问,实际上是期许于借助舆论的力量,来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国家出台出缩小贫富差距的有力措施,来使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

  诚如国家统计局长所言,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迟迟不公布,在于高收入阶层的真实信息的匮乏。实际上,这还是回到了学者与民间一直呼吁的财产申报公示制的老问题上。可以说,没有对于政府官员、国企高管、事业单位管理者等高收入阶层的财产申报制,我们的诸如此类的统计数据也还是镜花水月。

  财产申报制度,特别是对于高收入阶层的财产申报制度,它才是我们推进一些系列深层次改革的关键,比如税收政策的调整、对于官员的审计与监督等等。当然,财产申报制度民间呼之愈久,出台也愈难,个中原因还是在于对既得利益的不愿割舍,而其中也自然包括让公众嗤之以鼻的、令统计数据不准的种种灰色收入,它们是钻了制度的空子,也破坏着制度的改革,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由此而知,基尼系数只不过是一个表象,如果很多关键的改革推进不下去,深入不到位,那么,最后即使基尼系数公布了,我们也不过仅仅只是多知道了一个数字,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改善、于制度的健全与优化都没有实在的意义。因此,比基尼系数更重要的是做好深层次的改革,做好关键性制度的推行与落实,而这才是十年来,公众不断追问基尼系数的真意。
国务院新闻办17日举行发布会,介绍201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会上表示,高收入阶层居民难以获取真实的收入信息,靠我们现在的城镇住户调查而计算出来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感觉到偏低,所以就没有发布。(1月17日中新网)

  仅仅因为感觉偏低”,就不对社会公布,统计局这样做看似严谨审慎,实则不负责任:以科学论,统计数据最重要的是尊重事实,有关部门心里本就不该有“高低”好恶;而从职责的角度讲,向社会公布是其分内之责,如此花费巨大代价调查而来的数据,岂有凭一己意愿说不公布就不公布的道理?

  退一步讲,即便数据偏低,有背事实,恐怕也只有公布出来,才利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形成社会的共识,进而找到改进的办法。而另一方面,公布“偏低”的数据也并非一无所用。别的不说,如马局长所言,是高收入阶层居民难以获取真实的收入信息导致数据偏低而高收入群体的透明,显然需先从官员做起,倘若能由此反推官员财产公开,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统计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注重事实说话,最忌用感情代替理性,有关部门未尝不知道这一浅显的道理,现在之所以在发布数据时“跟着感觉走”,恐怕是因为受到了太多外在因素的干扰。

  这一点,从马局长随后对“统计之难”的解读中,即可看出端倪:“要注意数据历史可比,还要注意社会的接受程度,还要把它衔接好”。想不到,一个数据公布,竟然要“照顾”到这么多方面,悲催的是,既然把统计搞的像门平衡各方的“艺术”,又如何能够不损害其本身的科学性?

  统计很难,人们理解,但这种照顾各方的“平衡艺术”之难,显然是有关部门自身人为制造的,更是科学统计的绊脚石,必须首先给予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