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遗失的飞船:名家谈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20:39
书法佳言

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秦?李 斯-朱文长《墨池编川》

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 秦?李 斯-朱文长《墨池编川》

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於笔下,受须有倚伏,开阖籍於阴阳。 萧 何《佩文斋书画谱川》

断木为棋,梡革为鞠,亦有法焉,而况书乎! 汉?扬 雄《法 言》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於卒迫。 汉?崔 援《草 势》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 汉?赵 壹《非草书》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您性,然后书若迫於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汉?蔡 邕《笔论》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汉?蔡邕《笔 论》
夫书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汉?蔡 邕《九 势》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汉?蔡邕《九 势》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三国?钟 繇《笔 法》
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驾,舒翼未发,复举还安。 晋?索 靖《草书势》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福,莫重於银钩。 晋?卫铄《笔阵图》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晋?王表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末作之始,结成思矣。 晋?王羲之《书 论》
藏骨抱筋,含文包质。 晋?王羲之《用笔赋》
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 晋?虞安吉-李世民《指 意川
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於古人。 南北朝?王僧虞《笔意赞》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南北朝?袁 昂《古今书评》
敏思藏於胸中,巧态发於毫銛。 南北朝?庚肩吾《书品》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唐?欧阳询《八 诀》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啒吻而嶱嶪,丽则绩靡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
兵无常阵,宇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唐?虞世南《笔髓论》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於妙。 唐?虞世南《笔髓论》
学者心悟於至道,则书契於无为。苟涉浮华,终憎於斯理也。 唐?虞世南《笔髓论》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 唐?李世民《指意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靠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唐?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唐?孙过庭《书 谱》
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唐?孙过庭《书 谱》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唐?孙过庭《书 谱》
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 唐?孙过庭《书 谱》
知者博於闻见,或可能知;得者非假以天资,必不能得。 唐?张怀瓘《文字论》
举措合则,起发相承;轻浓似云雾往来,舒卷如林花间吐。 唐?蔡希综《法书论》
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 唐?张 旭。明代潘之宗《书法离钩》
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唐?怀 素,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川
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 唐,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书》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霍霹需,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偿,一寓于书。 唐?韩 愈《送高闲上人序》
法成之后,字体各有管束,一宇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 唐?张敬玄《纂言上?张敬玄论》
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宋?欧阳修《试 笔》
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 宋?欧阳修
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宋?苏舜钦(见欧阳修《试笔川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诛,理固然也。 宋?苏 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唯吁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渭窃斧者乎,亦真尔也? 宋?苏 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阀一,不为成书也。 宋?苏 轼《论书》
笔成家,墨成池,不及蠢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宋?苏 轼《题二王书》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为行、草,犹末尝庄语而辆放言,无足道也。宋?苏 轼《跋陈隐居书》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宋?苏 轼《书吴道子画后》
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读,如其为人。 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宋?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淆,乃入微耳。 宋?黄庭坚《论捌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宋?米 芾《海岳名言》
草书若不人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 宋?米 带《论草书帖》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宋?姜 夔《续书谱》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宋?姜 夔《续书谱》
凡宇之为体,缓不如紧,开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左欲重,右欲轻,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宋?黄希先《论学书》
大抵饱学宗儒,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之然也。 宋?佚名《宣和书谱》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元?赵孟颇《定武兰亭跋》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元?赵孟顺《定武兰亭跋》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参神理。 明?王 绂《书画传习录》
高书不人俗眼,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明?徐 渭《题自书(一支堂帖)
学书当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桉。 明?屠 隆《考巢馀事》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常谓一法不通,儒者所耻;若一体不通,亦书家所耻也。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
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 明?项 穆《书法雅言》
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 明?倪后瞻《倪氏杂着笔法》
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 清?王 锋(见《中国书论辑要川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清?傅 山《霜红龛集》
志学之士,必须到愁惨处,方能心悟腕从,言忘意得,功效兼优,性情归一,而后成书。 清?宋 曹《书法约言》
书着意则滞,放意则滑。其神理超妙、浑然天成者,落笔之际诚所为不居内外及中间也。 清?张 照《天瓶斋书画题跋》
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清?邓石如(见包世臣《艺舟双样川
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 清?伊秉绶《默鹿集锦》
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呵徒求形似,若循墙依壁,只寻辙迹,则疵病百出。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学书有捷径。古人居则画地,广福步;卧则画席,穿表里。以此惟之,则学书者不必皆笔也。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
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人肝脯,每换后帖,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学书如穷经,宜先博涉,然后反约。切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 清?梁巘《评书帖》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巘《评书帖》
牵丝有形迹,使转无形迹;牵丝为有形之使转,使转是无形之牵丝,此即不着纸处,极要留意。 清?蒋 骥《续书法论》
心声心画,元可矫为,然非刻苦用一番精力,虽人已成就,不见得全能搬移到纸上。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集》
临碑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