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甲车:灵渠踏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3:20:07

王巨才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8日   24 版)

  灵渠,位于湘桂交界处的兴安县,兴安距桂林只57公里,但人们往往与它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对大多数游客来说,行色匆匆,单是如诗如画的漓江山水就足够尽兴而返了。兴安,则如同一部典藏的古籍善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翻捡,从容品读。

  出两江机场,小车沿“湘桂走廊”绕向东北,一到满目青翠的兴安地界,司机小唐便热情介绍说,别看兴安是个小县,却曾经两次改写过中国历史,值得一来!小唐很健谈,显然也有文化,见我一时倦色顿消,大感兴趣,便放慢车速,娓娓道来。

  2000多年前,秦始皇灭掉六国,又调动兵力进军南越。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交通阻塞。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之间,横亘着巍峨的五岭山脉,陆路崎险,水路不通。秦始皇南巡后,指派监御官史禄带10万大军,限期开通南北航运,以保证军火粮草及时运达。说来也是知人善任,这史禄曾作过陕西泾阳县令,而泾阳正是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渠首所在地。史禄经过勘察,发现北去的湘江和南流的漓水源头都在兴安,两江之间的分水岭最短只有两公里,于是采用郑国渠的经验,凿渠筑堤,引湘入漓,费时3年,修成了这条“北通京师,南入于海”的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渠成当年,秦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第二次,便是中央红军长征时在兴安北部一带进行的湘江战役。小唐说,如果没有那次成功的突围,就不会有随后的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也许要走更长的弯路……

  关于湘江战役,陆续看过多种纪实文字和影视作品,知道那是一场异常惨烈悲壮的血战,红军以8万兵力迎战蒋介石30多万军队,牺牲过半,突围后只剩3万多人,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一役,老区民众做出的牺牲自能想来。而灵渠,虽与郑国渠、都江堰并称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的“世界奇观”,但恕我孤陋,此前竟不知它就在兴安,于是便有了急欲一睹的强烈冲动。

  次日早饭后从宾馆借一把雨伞,一路打听,不到半个时辰便赶到灵渠公园北门。正准备买票,一位年轻保安迎上来问,先生是要参观吗,我说是。又问,您多大年纪。话虽唐突,但看他一团和气,我仍作了回答。不意他立刻礼貌地躬躬身,说请进吧,我们这里60岁以上的人是不需要买票的。我连忙道谢,心里深为几乎形之于色的误会内疚。

  因昨晚刚下过雨,公园里游人极少。沿滨河小道茫然行走十多分钟,见前头一家老少六七人正在导游陪同下漫步徜徉,便赶上去问,灵渠还远吗?导游是一位清爽的女孩,见我问话,回过头来,微微一笑,说这就到了,要不您就同我们一起走,有什么问题我好随时解答。一路上果然悉心讲解,有问必答,看得出对相关史料融会贯通,毫无穿凿附会的成分。

  一位热心的司机。一位和蔼的保安。一位业务娴熟而又认真负责的导游。可亲可爱,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注重教养的地方,古风犹存,暖意融融,不禁平添几分好感。

  灵渠工程主要由分水铧嘴、大小天平(溢洪堰,即过水坝)、陡门及全长34公里的南、北两渠组成。陡门被专家称为世界最古老的水闸,计36座,功用除拦水泄洪外,还在于通过调节水位,将南来北往的船只一级级送入主航道,原理同当今三峡大坝的航闸如出一辙,古人的智慧、技艺、魄力不能不令人叹服。铧嘴形如犁铧,尖头伸入江心,分湘江上游海阳河水三分入漓,七分归湘,以保障南渠的漓水有充足水量行船。旁有“分水亭”,立古碑一通,上书“湘漓分派”四个大字,笔力遒劲,为清乾隆桂林知府查淳所留。又有范成大、刘克庄、解缙及郭沫若、翦伯赞等古今名人题咏。其中范成大《铧嘴》诗前有小序:“铧嘴,在兴安县五里所,秦史禄所作也。迎海阳水,垒石为坛,前锐如铧,冲水为南北,下为湘漓二江,功用奇伟,余交代李德远尝修之”。范成大曾任桂林最高长官,治桂三年,饶有德政,他叮嘱下属维修铧嘴,足见对灵渠的保护是有过贡献的。

  的确,“罗马城不是一个早上建成的”。灵渠越2000年沧桑而不废,保留如此完整,自非一时一人之功。离铧嘴不远,有一“四贤祠”,里边祀奉的是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州刺史鱼孟威,从简介可知,他们在不同时期对灵渠的维护、完善都有较大作为。其中伏波将军马援,因是敝乡陕西兴平人,引我格外留意。据资料记载,公元40年,岭南交趾国征侧、征二姐妹聚众反叛,朝廷急命马援帅兵2万、楼船2000前往征讨,行至兴安,见灵渠年久失修,战船无法通行,便亲自勘察设计,在灵渠左侧另开一条北渠,船只可以绕道进入南渠,通往漓江。次年,马援率部进军“毒雾熏蒸”的交趾,经三年苦战,平定“二征”叛乱,为大汉江山一统立下汗马功劳。有鉴于此,光武帝特封他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并给朝见时位列九卿的待遇。恩宠有加,备极荣耀,亲朋故旧纷纷要给他庆贺,都被拒绝。他对部属们讲,功薄赏厚,岂能长久!好男儿当烈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耳。看来,我这位乡贤确是一个志趣远大而又参透世事的人物,与当今一些劳民伤财,大搞政绩工程,又沽名钓誉,以为晋身之阶的官员判然不同。

  对灵渠的修筑维护,与马援有过同样功绩而在品格上可以比美的,我以为是唐桂州刺史鱼孟威。灵渠从秦时兴建到唐代,已历经千余年,损毁严重。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鱼孟威到任后,曾经组织过一次大修,从陡门、铧嘴改造到渠道疏浚,“用五万三千余工,费钱五百三十余万”,使通航能力大为提高,“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百姓往来无滞,不复有怨尤者。难得的是他在受到朝廷嘉奖后并不趾高气扬,自鸣得意,反而诚惶诚恐,且惧且愧。在他撰写的《桂州重修灵渠记》中,先是对史禄、马援、李渤诸位前贤报国养民的功德详加褒扬,申明自己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略尽职责,岂敢贪功,继而有一段独白,读来尤见襟怀:

  噫,草木无情也,荣落限于春秋,然犹春则华,秋则实,以利于人焉。而人称万物之灵,擅百岁之寿,安可不利于人哉。况余无大勋业,窃居宠禄,尤宜孜孜,力补尸素,岂令草木反鄙于余哉。是以闻害必削,见善必树,盖为此耳。

  时上闻其兴役,远降诏书,猥赐嘉奖。盖人臣受国恩,为恶则罪耳,为善乃常事,亦犹子孝于亲,讵可夸乎?况余所为,未增丘山一块矣,又何敢当诏书之美也。今余所记重修,非为名也,只要叙民之艰苦实由斯渠,冀后之居者不阙其修,行者不毁其修,长利民而已。

  诚所谓功成不居,谦谦君子也。千余年前的一名地市级干部,尚懂得这个道理,将所做工作看作自己的本分,把成绩记在百姓账上,且夙夜忧叹,唯恐有失职守,愧对国家俸禄,这不能不令人油然起敬。反观今日,贪功诿过、争名夺利者不乏其人,尸位素餐,作威作福,侵害民众利益的事件屡有爆料,与古贤的觉悟比较,相差又何止道里计!

  有意思的是,在四贤祠里,有一块“劣政碑”,其文曰“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县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后书“中华民国五年冬月阖邑公立”。这通碑,估计原在别处,不知何时移入祠内,虽属无心,但也反拙为巧。“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正反典型俱在,为官者亟宜警省。

  灵渠原为航运而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四通八达,其原始功能已趋式微,但在兴安人民的生活中,这一“民生工程”仍然起着无以取代的作用。除给漓江补水外,最主要的是浇灌着4万多亩旱涝保收的膏腴之田,同时,成就了一座“中国最美小城”,一个“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一条古色古香又生机勃勃的“水街”。

  水街指灵渠穿经兴安县城的一段街区。在古代,曾是南北商船的中转站和货物集散地,店铺栉比,商贾云集,秦楼楚馆,极尽繁华,清代学者苏宗经有诗云:“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浆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足见这里也曾是文人雅士们游历岭南常来的一处名胜。近几年经过保护性修整,古镇重辉,水街再现小桥流水的婉约景致和热闹祥和的市井风情,竟日游人不断,欢声喧阗。

  水街布局与建筑风格,皆具南秀北雄。在不到一公里的南渠两岸,紧靠沿渠文化长廊,整齐地排列着一坊坊居民小区。坊与坊之间的街道,均以青石铺地。迎街的民居则全是“青砖灰瓦白粉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的小楼,上面住人,底层为商店。店面都不算大,但生意红火,其中尤以经营米粉等地方小吃的店铺人气最旺。在桂林乃至两广,兴安米粉是一道广受欢迎的名吃,说来也与我们陕西有关。秦始皇当年修灵渠,部队大多是陕西和西北人,素以面食为主,他们来到兴安,吃不惯大米,于是就地取材,将大米磨粉,制作了这种类似“饸饹”的面食。虽是因陋就简,但经过长期总结改进,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和面要加卤水,使面筋道又便于消化。食用时拌以葱花、芫荽、蒜泥、黄豆、椿芽等佐料,味道清醇。食荤者另有烧肠、卤肝等八种配料,香而不腻。油泼辣椒则是必备的,兴安不少人都是秦军后裔,想来秦人“一碗面条喜气洋洋,少了辣子嘟嘟囔囔”的偏好流俗犹在。米粉好吃不贵,见到一家“老罐米粉店”,不论卤粉汤粉,三两一碗的只卖4块钱,价格公道实惠,顾客自然就多。不只是米粉,东北饺子、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也有好几处,北方饮食习惯在这里大有根柢。

  连接两岸街区的,是横卧在灵渠上的十一座石拱桥,其中最古老的当数马嘶桥和万里桥。马嘶桥传为马援所建,原叫“马氏桥”,因年代久远,鱼鲁莫辨,衍称今名。又说马援当年到此马嘶桥断,募捐重修,故名。万里桥则确为唐代李渤修建,有碑为证,2004年政府投资重修了桥亭,高可十余米,三层檐顶,为水街最醒目的建筑。亭下装有汉白玉栏杆,凭栏远眺,但见渠水清泠,画船悠悠,花树夹岸,琴韵低回,骋怀游目间,直如进入前人描写的那种“千家屋舍接长川,古渡斜阳乱泊船。春树春波浑不辨,一林樯画一林烟”的朦胧境界,俗念俱消,喜不自胜。

  桥头现存古碑一通,碑文为明成化年间广南钦差大臣吴玉亲撰,内容除褒扬湖广都指挥陈望仁“捐所有,购群材,募众技,卜日肇工,凡三阅月”而修复桥亭,“由是商贾群集,贸易傍午,耸然为一邑之伟观”的善举外,有段感从中来的议论,对今天的为政者或有教益,摘抄于右:“君子之善无大小,要在出于诚而已。善出于诚,虽小可录,由此可推见其大”,修复桥亭“事虽不甚大,费虽不甚厚,而为善之心则出于诚也。同寅宪副范公,为道其事,属予记。后人经道于此,拂尘读碑,安知无好善之心如公及良有司者?继而葺之得人焉,又继葺之,则亭与桥可保无虞矣”。

  万里桥亭从明初修建,几度兴废,迄今凡600余年,其间世道沧桑,人事代换,历史掌故所传自多。有一则故事,说是明朝奸相严嵩革职后发配岭南,心情落寞郁闷,途经万里桥时曾喟然长叹:“兴安城郭枕高丘,湘漓分水南北流。万里桥头风雪暮,不知何地望神州”。又据说此前曾因弹劾严嵩而贬谪广西的刑部主事董传策也到过万里桥,并题诗一首:“忆昨含香侍圣朝,风烟回首隔迢遥。客游忽到三江峡,世路今过万里桥。笼内乾坤人独醒,舟中日月赋堪消。戍楼哪更炎荒远,横笛秋天爽气飘”。品读两首诗,虽都是感慨遭逢之作,但一个情绪颓丧而心有不甘,一个襟怀旷达,字里行间透着脱离樊笼的轻松。正所谓文如其人,品格高下,涉笔立现,是无论如何掩饰不了的。更为巧合的是,严嵩遭贬之时,也正是董传策平反复职之日,两人又曾在万里桥亭相遇!此事见诸兴安县情介绍,虽觉离奇,但想来也是造化弄人,忠奸有判,个中命意不言自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此次兴安采风,印象颇佳。得益灵渠滋养,兴安很富,发展很快,全县38万人,银行存款余额达70多亿元。所到之处,一派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气象,令人快慰。而对灵渠的踏访,收获尤多,感触尤深。兹略记如上,与同好共享。时下旅游业方兴未艾,以我愚见,外出旅游,放浪形骸,休闲身心固无可非,而增长见识,开阔胸怀,陶冶情操更为重要。如此说来,这历史悠久,风光秀美,古老与时尚、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兴安县,确是值得一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