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让我懂得了:杨式、武式太极拳之“开合”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28:02

 
有的人学习太极拳,总爱先看一些相关的太极拳谱。通过看拳谱,先掌握一些太极拳理论确实很重要,但要注意选对拳谱,不然会走弯路的。所谓选对拳谱,就是说,你如果学习杨式太极拳,就应该先看杨式太极拳的理论。同样你要学习武式太极拳,就应该先看一些武式太极拳的拳谱。假如你拿武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指导学习杨式太极拳,或者反过来拿杨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指导学习武式太极拳,那是会走弯路的。
以上是说学习太极拳,教太极拳也是如此。教杨式太极拳就应该用杨式太极拳的理论去教,教武式太极拳就应该用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去教,否则就会让学员走弯路。
杨、武两式太极拳在拳谱理论上确有许多不同。以前我在文章中提到杨式太极拳与武式太极拳“裆”的区别。杨式太极拳要求“吊裆”与“圆裆”,武式太极拳要求“吊裆”与“裹裆”。杨式太极拳是用督脉将裆吊起,而武式太极拳却是用任脉将裆吊起,一前一后,正好相反。杨式太极拳裆向外开称为“圆裆”,武式太极拳裆向内合称为“裹裆”,这一开一合,也是相反。笔者以前较为详细地谈过有关杨、武两式太极拳“裆”的区别和具体做法,故在此不做赘述了。下面着重谈一下杨式太极拳与武式太极拳的“开合”。
“开合”是太极十三势中的一势,但具体到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练法上确大不相同。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的《三日气敛》中对“开合”是这样阐述的:“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起人;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在《五字诀》的《五日神聚》中对“开合”是这样阐述的:“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李亦畲先生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还指出:“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


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郝少如先生在《太极拳的呼吸机是“蓄发、开合、收放”》一文中指出:“‘吸’即为周身气势的收小,为周身之劲的储存、聚蓄的‘蓄劲过程’:‘呼’即为周身气势的放大,为周身之劲的散放、聚发的‘发劲过程’。所谓‘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合即是收;开,即是放’。”
而杨式太极拳谱则云:“乾刚坤柔,乾为首为覆,是六阳所聚之极刚;坤为复为地,载是六阴,所蓄为极阴柔。天覆在上,地载在上。上往下降为阴为开,下往上升为阳为合……丹田由前往下转过裆,顺脊往后往上转过顶,复转之前,如鸡卵相似,引动督脉,任脉随之运用,如辘轳旋转均是不拨自转,丹田即能有前后复转之前,由后往前复转之后。上下颠倒,顺逆无间。俨然是乾综坤,坤综乾;开即合,合即开。倘至得势势处处,积蓄于内即是开展,待机动时,随发于外。即是紧凑,修炼至此方为开合。……呼气为阳,为合,是为内外合,四肢合,发人也,为顺,为静。吸气为阴,为开,是为升裆,升胯,心肾开,为逆,为动。”歌诀云:“往用柔弓来刚,刚柔相济阴阳彰。开是内弓合外发,背丝缠丝更生香”。
武式太极拳讲究“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杨式太极拳却讲究“吸,为开为动;呼,为合为发”。武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的开合也正是相反,所以说,练杨式太极拳就应该多看一些杨式太极拳谱,用于指导杨式太极拳的学习。练武式太极拳也应该多读一些武式太极拳谱,用于指导武式太极拳的练习。当然。在这里说不宜随便用其他门派的拳谱来指导你所学的太极拳,是指刚学太极拳的练习者,对于一些修炼有素的太极拳师来说是无妨的。
在此还要特别提出一件应该注意的事:有的拳师不但自己杨、武式太极拳不分,教学生时也不严谨,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振振有词地说:“过去就不分什么杨式、武式,这些都是现代人乱搞出来的”,不知这个“过去”是指什么时间。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先生之孙李槐荫于1936年撰写的《廉让堂太极拳谱》的《序》第三页中是这样记载的:“于是陈派也,杨派也,李郝派也,吴(剑泉)、王(茂斋)派也。亦如新兴之学术与主义,万派争鸣,而莫衷一是,实则各家由各家之心得,各派有各派之特长”。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学习太极拳时,那些有师承关系的太极拳老拳师们将杨式、武式太极拳的手型、步型、身法及要领都有不同的明确论述。
综上所述,初学太极拳,一定要选对拳谱,用太极拳的理论来指导你所学的太极拳套路,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会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