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韵律的英语绘本:2012龙年春晚:喜闻春晚不再夹广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8:06:48

  据报道,2012年龙年春晚将进行改革,“拆掉”1号演播厅,取消广告植入,不再评选“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这则新闻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

  曾几何时,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中国百姓约定俗成的独特过节方式。

  如今,春晚走到了而立之年。可是,人们对春晚的赞许声少了,抱怨声越来越大。导演、演员们精心制作了一台贺年晚会,却得不到观众们的认可,这无疑是很郁闷的。相反,很多人却十分怀念上世纪80年代的春晚节目。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春晚离观众越来越远?我想,最重要的一个症结,恐怕是“亲民”元素的缺失。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进,现在的春晚无论是设备、技术、场景等方面,比80年代春晚不知好了几个档次。按理说,制作出来的节目老百姓更受欢迎,可是,结果恰恰相反。为什么呢?还是让我们回头看看80年代的春晚是什么样子的吧。

  首先,它的主题很亲民。就是老百姓一起过年,图个“乐”字。虽然,当时春晚的场地等条件以现在的眼光看很寒酸,不大的会场,摆上一些桌椅,上面放些瓜子、糖果、汽水,可是却让观众们感到很亲切,就像是大家聚在一起开个联欢会。现在的春晚,舞台越来越大,美轮美奂,观众们却有种距离感,觉得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

  其次,互动性强。那时的主持人让人感觉很随和,观众离舞台很近。有时,演员就坐在观众席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观众可以点名让喜欢的演员表演,因此,许多节目是即兴表演,更具真实性,也没有什么所谓“假唱”问题。我记得有一次晚会结束后,相声演员马季还对着电话给一位因为倒班没能看到他节目的观众单独表演。可以说,那时的亲民互动是真真切切,不搞形式的。而现在的春晚,主持人矫饰有余,亲和力不够,互动性缺少。即使偶尔有互动,观众席里还有托,显然不够真诚。

  现在的春晚,少不了广告。经常可以看到主持人念着一长串贺电,其中,很多是企业发来的贺电,观众们心里清楚,有些肯定是赞助商。80年代的春晚,在创作上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因此,很容易出彩。可现在春晚,无论哪个导演都不能跳出一些利益制约的“潜规则”,有个“紧箍咒”戴在头上,岂能有所突破。

  龙年春晚的三大改革,我认为如一股新风,也是顺应民意。主办者只有真诚地着眼于观众,返回亲民本色,增加草根元素,春晚才能走出困境,才能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