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那些年的外国革命歌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5:06:11

那些年的外国革命歌曲

(2012-01-17 21:38:12) 转载标签:

阿尔巴尼亚

宋体

鲜花盛开的村庄

看不见的战线

卖花姑娘

杂谈

分类: 往事如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之间,外国革命歌曲主要来源于电影。那时美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的电影被排斥在国门之外,国人能看到的只有前苏联、波兰、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朝鲜、越南等国的电影,欧美的优秀电影,一般的人民群众根本是没有资格去观看的,只有首长级别的人物才有资格去观看。那个年代的电影品种是单调的,所以很多年后一些从那个年代走过来人们总结那时国内外的电影时,用了几句话来形容: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那时可供人们唱的歌曲除了语录歌就是革命歌曲,枯燥无味,因此只要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放映,其中的歌曲必然会很快流传,就连台词也被会人们倒背如流。

印象最深的还是南斯拉夫的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里面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一时间响彻整个中国大陆:

…………

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说多么美丽的花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的主题歌,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赶快上山吧勇士们

我们在春天里参加游击队

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

我们祖国将要迎来自由解放

不管风吹雨打乌云满天
我们歌唱,我们战斗
战斗!战斗!新的战斗
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

当年,就这几句简单的歌词,简单的几个音符,就让我们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那种感觉,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给了枯燥的我们多少新的立意和感动?那种亢奋,直至现在,我也说不清,没有那样经历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当年的我们已经小荷露出尖尖角,早以冲上了山了。我们不是去做游击队,是去乌拉山建设电厂去了!但我曾经梦见亲自将五星红旗插上了白宫的屋顶,在白宫门前吊打及活埋美国的资本家。那时我们还羡慕云南的知青,他们能够越境去参加游击队,解放缅甸人民。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有一首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名字叫《哈瓦那的孩子》,它以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词,描绘了一名古巴儿童对新家园的热切渴望:

美丽的哈瓦那

哪里有我的家

明媚的阳光照新屋

门前开红花……

直到昨天我还以为这是一首古巴民歌,直到最近才知道这首歌出自中国人之手。是由木青作词,劫夫作曲。

劫夫我就不说他了,拍马屁拍到了马胯上,不得善终;木青,原名邢莱廷,1938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56年毕业于鲁艺,教授,国家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11月30日,在沈阳医大去世。

据报载,古巴自从1958年独立,至今仍然一贫如洗,即便是国营商店里的商品,舶来品价格依然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譬如产自中国的酱油,一瓶要3CUC,也就是说古巴人一个月的收入大约只够买四瓶产自中国的酱油。

我会唱柬埔寨前首相西哈努克亲王作词谱曲的一支歌!歌名是:《啊!中国》,歌词是:

啊……

敬爱的中国啊

我的心没有变

她永远把您怀念

啊……

亲爱的朋友

我的高棉人啊

有了您的支持

就把忧愁驱散

您是一个大国

豪无自私傲慢

待人谦逊有礼

又能大小平等相待

…………

胖乎乎的西哈努克亲王在中国流亡犹如度假,1973年,亲王转悠到了上海,上海城隍庙的厨师曾精心设计了一份十四道点心的菜单。这十四道美点中就有一道鸡鸭血汤,师傅们三下南翔,寻找最最正宗的上海本地草鸡,然后杀了108只鸡才找到所需的鸡卵。当这道汤上桌时,亲王一吃,赞不绝口,感动万分,于是才有此作诞生。

感激归感激,至于后来中国支持的红色高棉,屠夫波尔布特屠杀了200万平民,不知这位老亲王一时又作何感想。

我还会唱越南歌曲《越南中国》,歌词是:

越南

中国

山连山

水连水

共临南海

我们友谊象朝阳

共饮一江水

早相见

晚相挽

早晨的雄鸡齐齐高唱

啊……啊……

我们欢呼万岁

胡志明

毛泽东

    越南和中国曾经穿一条裤子还嫌肥,因为波尔布特杀了不少越侨,越南武装干涉,中国党气不过,于是在1979年和越寇反目为仇,这首曲也就没人再唱了。

对朝鲜歌曲,小时候的我并不熟悉。上世纪50年代上小学时,在校学了一首儿歌叫《小白船》。很温馨很单纯,透着童稚的无限遐想朗朗上口。原本以为是中国民歌,若干年后我学拉小提琴时才知道,那是一首朝鲜儿童歌曲。
  后来对朝鲜的印象,通过银幕上的抗美援朝电影一知半解灌输,知道了我们有个亲密邻居叫朝鲜,是和我们同信一个祖宗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唇齿相依兄弟;也知道朝鲜也有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大救星”。

大约也是那个时期,我又接触了朝鲜民歌《桔梗谣》即《道拉基》,那是个圆舞曲,伴随长鼓、伽倻琴等民族器乐的伴奏很有节奏韵味。我一直不知道歌词,那时听的就是“倒垃圾、倒垃圾”, 也不知是啥意思,以为是环保歌曲,于是天天跟着“倒垃圾、倒垃圾”地嘻嘻哈哈乱唱。

如今回忆起来,朝鲜电影之所以“又哭又笑”给人印象最深,不外乎两个原因:通过强烈对比反差来展现对“慈父”的无限崇拜和无比感恩,以及动辄来几段哀哀怨怨“忆苦思甜”朝鲜风歌曲,衬托“旧社会哭,新社会笑”的无限幸福感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应该说,这种音乐为阶级斗争服务还真的起到了鼓动作用。
  我第一次看到朝鲜电影是《卖花姑娘》。那是1970年初,我还在包头的406工地上受苦。头遭接触大型彩色宽银幕电影《卖花姑娘》,感到非常震撼,

我很喜欢那个电影,源于我对《卖花姑娘》的主题歌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花妮沿街卖花唱的《卖花歌》曲调原本我就会,很像是我小时候听过的一首外国不知名的儿歌。

我还看过《南江村的妇女》、《血海》、《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等电影,记得那时那些主题曲许多人都会唱,对一些类似今天“网络语”的“台词”也常常用于现实生活中。如用《看不见的战线》的“老狐狸”来形容人老奸巨猾;用《鲜花盛开的村庄》的“六百工分”来形容女人胖或丑陋笨拙……

如今对我来说,电影的故事情节大都不记得了,但其中许多电影的主题曲,至今却记忆犹新,偶或还能突然从口中蹦出几句来哼哼。

记得在包头,有一次,我和一大群师兄弟们唱了一上午进口歌曲,直唱的天昏地暗、地动三摇。那天是星期天,我们呆在宿舍里穷极无聊,不知道是谁开的头,进行革命歌曲大联唱,唱着唱着就乱了,各种歌曲搅在了一起,东一句西一句,如果不是楼下有人上来骂,不知道要吼道什么时辰:

……敬爱的中国啊,我的心没有变,她永远把您怀念,美丽的哈瓦那,哪里有我的家,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一条大河波浪宽,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里参加游击队……

唉,不说了,再说就走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