侣行的经费:2011中国环境食品安全医疗舆情三项报告发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1:28

2011中国环境食品安全医疗舆情三项报告发布

2012年01月05日 来源:中广网 作者:记者 吴善阳 浏览: 6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

  上海交通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和舆情研究实验室在“2011中国公共卫生传播论坛”上发布了关于2011年中国食品安全、环境、医疗业舆情三项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热烈研讨。

  《2011中国环境舆情报告》对2009至2011三年以来影响较大的100起环境舆情热点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重点研究了2011年环境舆情事件的特点及环境舆情高发原因,并结合国外经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报告指出,2011年环境污染事件骤增,工业污染类舆情居首,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2011年达到高点。

  报告首先指出,纵观2009年至2011年环境污染舆情,2011年环境污染事件骤增,其中,不乏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诸如大连PX项目、康菲石油漏油事件、南京梧桐树、台州血铅事件等都曾一度引发社会舆论热议,甚至局部地区的社会不稳定。从时间上来看,过三成环境舆情事件积聚于2011年第四季度。从地域上看,近三年的主要环境舆情事件所涉地区包括江苏、河南、浙江等24个省级行政区和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其中,江浙两省为环境污染舆情事件高发地,中部地区以河南为集中爆发区。针对涉事主体的应对不足,报告首先指出企业在应对方面的几点不足:不少企业应对不积极,或任其发展,或推脱责任,企业对抗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大”企业态度强势傲慢,反应迟缓,排污屡禁不止。具体表现为:反应迟缓,拖延应对;治污整顿流于表面,污染问题屡治不止;态度强势,无视地方环保管理部门。在相关政府部门应对方面,报告提出如下不足之处:事前疏于监管,研判不足;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政府常常“被作为”。当地政府部门推诿塞责、为问题企业“背书”的行为大量存在。政府沟通能力、信息公开仍待提高。

  《2011中国医疗舆情报告》。对2009至2011三年以来影响较大的90起医疗业舆情热点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研究医疗卫生行业的舆情事件呈现的特点及高发原因、并结合国外经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报告指出,医疗业舆情连续三年持续走高,2011年第三季度医疗舆情事件最为集聚。舆情应对方面,政府机构对近半医疗舆情有明显干预,而医疗机构的干预则明显不足。针对持续高涨的医疗舆情,报告针对2011年医疗卫生业的热点舆情事件,结合国外医疗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建立健全医疗法律机制,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明确相关的考核标准和惩罚规定,才能切实维护好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其次,完善独立的第三方调查机制,力求公正。第三,加强多方沟通,注重沟通策略。报告还指出增强医患间的信任,使之趋于和谐至关重要。纵观所有医疗事件,之所以会频发医疗纠纷,其根本原因在于医患间的信任度缺失。医患关系是医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工作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

  《2011中国食品安全舆情报告》表明今年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舆情继去年后再次成为年度舆论关注热点。其中非法添加剂问题成为年度食品安全事件的重灾区,而国家对非法添加剂监管工作也成为年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头戏。报告在2011年500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库的基础上,选取53起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舆情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外国在华快餐行业问题频发,相对集中,且回应态度强硬,引发行业危机。从味千拉面的“骨汤门”、肯德基的“黄金蟹斗臭鱼肉”、“全家桶增白剂超标事件”、“豆浆门”、“后厨风波”到麦当劳的“蛆虫门”,面包“暴晒门”,以及之后的DQ奶浆门等等,洋快餐行业舆情较为突出。2011年度国内各种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遭到曝光,其显著特点是以依靠群众的举报、主动爆料行动为主,占比40%,政府在执法过程中主动披露的案例也较多,占34%,由媒体披露的占24%,其他占2%。群众举报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群众向当地政府机构工商局等部门进行举报,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处理社会上存在的不合格食品以及相关生产销售者。如“水银刀鱼”事件、广东生产“墨汁粉条”事件、沃尔玛因出售虚假的“绿色猪肉”受到工商部门重罚、河北石家庄查获省内最大的臭豆腐黑作坊等。其二,群众直接向媒体曝光,再借助媒体平台扩大该食品安全事件的地区和全国影响力。比较有代表性是 “北京香精包子”事件即是由“知情群众”向《新京报》举报的。其三,不少群众选择直接与公司交涉,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这种效果极为有限,最终效果往往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此外,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日新月异,网络论坛等成为众多群众直接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平台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