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人小时笨:[转]情之所至,感人至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9:24:26

情之所至,感人至深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文以情为贵”,白居易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中学生写文章应该坦露自己的胸怀,应该表现自己的喜乐哀怒,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把“感情真挚”作为基础等级的一项内容,可见这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找准动情点

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如果我们找准他(她)们的“动情点”,哪怕是铁石心肠之人,也能动情、动容、流泪。由于一个人的家庭、文化、观念、经历等不同,所感动的人和事各不相同,如何才能写出让大多数人为之感动的文章呢?我想,首先要能感动自己,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有可能感动别人。这就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在自己内心深处贮藏很久的东西写出来,选材要小,要掂量一下材料有无“动情点”,能否让人感动。

二、挖掘四种情

就中学生而言,可在下面四种“情”上下功夫:

(1)写至亲之情

亲情是人间最高尚,最纯洁之情,你可以写父对子的舐犊之情,你可以写母女间的连心之情,你可以写姐妹间的同胞之情,你可以写兄弟间的手足之情。亲情最易打动人,最易感染人。李密的《陈情表》、柳宗元的《祭十二郎文》,前者感动了晋武帝,非只原谅他“辞不就职”,而且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后者感动历代的文人墨客,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用阅读此文的感受来衡量一个人的品德高下(“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两篇文章的社会效应。探究两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均在于他们所写的是人间亲情,“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亲情最动人之处,还表现在生离死别之时,“妈妈,我爱你”这句话,如果在平时,是多么平常,但如果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就能把人们的眼泪引出来。如一篇题为《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的文章,写“9.11”事件中,在世贸大楼即将倒塌之时,银行家爱德华自知性命难保,便在极短的时间里打了三个电话,一个打给他的助手罗纳德,一个打给他的私人律师迈克,可遗憾的是不知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当他的律师为庞大的遗产归属权问题征求他母亲意见时,他的母亲流着泪说:“第三个电话是打给我的,说,妈妈,我爱你!”,在生命的危急关头,在时间短促之时,要说的往往是最关键、最要紧、最想说的,说出的话往往也是最动人的,最感人的。亚里斯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因此,我们在写亲情时,一定要在“适当”“适度”上下功夫。

(2)写悔恨之情

   人生活在社会中,除了和亲人相处外,还要和老师,同学、朋友等相处,在相处过程中,有无因为自己的无知,自己的过错,自己的倔强,自己的被人利用,而伤害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使他们蒙受委屈,遭受打击,如今面对一个个远离自己的亲朋好友,想起以前自己的所作所为,心中便萌发出悔恨之情。如能把这种感情写出来,也能感人至深。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写道:“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的倔强不知让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而今想来悔恨之情油生,“我已经来不及了”包含多少歉疚自责之情。

   (3)写离别之情

生离死别是人间的一大悲哀。生离产生思念,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自己的亲朋;生离产生牵挂,牵挂自己的父母,牵挂自己的师长。如把这种思念之情,离别之苦,写出来亦感人至深。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两年来,故乡那绿油油的山,那清粼粼的河,那片哺育过我的热土,那些勤劳朴实的乡亲们,无时无刻不引起我的思念。特别是我那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没有一天不牵惹我的思绪,没有一夜不走进我怀乡的梦中。”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山水,无不让作者魂牵梦绕,真实而浓烈的感情缘于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死别演绎着多少凄惨的故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和泪写成的訣别书,自挽联,不知感动多少人潸然泪下,如古代一位姓林的女子便写了这样的自挽联:“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异日弦续闺中,莫对生妻谈死妇;儿依严父悲哉,小孩终当有母,他年欢承膝下,须知继母亦亲娘。”这位林氏女子对未来这个家,如何处理好自己,丈夫、爱子、后母四者的关系,摆得顺顺当当,讲得合情合理,宽阔的胸怀,良苦的用心,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4)写凄苦之情

    前文介绍的《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感人至深,除了写人间亲情外,还写了各自的凄苦之情,李密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九岁不行,零丁孤苦”“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柳宗元的“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两者都写出家庭的不幸,门第的衰落,读后让人顿生怜悯之情。现在制度优越了,生活好了,条件改善了,有人认为哪还有凄苦之情,其实“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的人遭逢家庭的不和,有的人遭逢病魔的缠身,有的人遭逢失败的打击。如果把其中的不幸写出来,也能打动人们的心弦。如有位考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幼时丧父,村里旧习气很浓,谁家没了顶梁柱,就会遭人歧视。母亲要替父亲坟上立块碑,让我借车去石匠家把刻好的碑推回来,但村里的人不愿意把车借给一个没有父亲的人,我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了鄙夷的神色,咬着牙,佝偻着没发育好的身子,一步一步地挪动,把沉重的墓碑从石匠家背到了坟地。”这段话虽然没有抢天呼地的哭诉,但人们何尝不从他凄楚的叙述中,受到感染,并为之流泪呢?(江苏省响水外国语学校  朱笑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