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的读音:《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1:21

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2009-05-22 11:00:32 来自: 兔子耳朵

《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我在2001年9月出版的《思考: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一书前言中曾预断:“种种迹象明确显示,我们的确处在爆发新的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夜。危机的焦点将集中在日元——美国——欧元的汇率上。如果美元暴跌,引致美元泡沫崩破(这泡沫大得惊人),就必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大突变。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突变具有不可避免性”。(见该书序第4页)

  近几个月以来,美元兑l4种主要货币汇率均趋贬值,创1987年以来之最,但美元走贬尚未见底。近几周来,美元兑欧元汇率急剧贬值,已贬至2001年1月I9日以来的最低点。美元缘何如此走弱,其未来走势如何?举世瞩目。



直接触发此次美元下跌的是,美国经济复苏势头不如预期,美国国际收支和财政赤字剧增,公司丑闻频仍,导致投资者抛售美国股票和债券,美元需求萎缩。但是,导致当前国际金融形势急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一年来美国“新经济”泡沫的破产。而表面原因则是一系列公司丑闻的爆发。其实,公司丑闻发生的原因是制作假帐,而公司假帐之所以会影响股市,是因为作假帐虚报营利的目的正是为了从股市套现。这一事实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所谓“现代企业制度”的秘密。其营利机制不是来自实体经营,而是跨国金融市场的资金直接套取。包括欺诈性金融掠取。近10年来,美国对外资的依赖已达空前程度。目前,外国投资者手中至少持有美国2/5的债券和1/4的公司债券。外国投资者即使不单纯抛售美国的债券,而仅仅减慢他们增加持有美元股票的速度,美元汇率也将下跌。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看似如日中天,资本流入日增和美元升值,意味着一个经济时代的结束。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经济增长开始罩上了“新经济”的光环。十年来美国经济靠炒作“新经济”(“知识经济”)吸引外资。关于知识经济、新经济的意识形态炒作,关于新经济已彻底脱离旧经济及经济周期循环的神话广泛流行。据说新经济(如硅谷神话)的机制是:“高劳动生产率导致股票价格上升,导致新经济领域融资更加便捷,导致信息行业投资上升,导致劳动生产率无限提高。”这一公式大体可以概括充斥于当时美国主流媒体的所谓“新经济循环”神话。“新经济”下的高投资回报及与此相伴随的股票市值的持续攀升,给国际投资者带来收益无限上涨的乐观预期,从而不断吸引外资流入。这种外部资金流入支撑了极具美国特色的独特债务经济。这种美国特色债务经济的重要表征,就是巨额国际收支赤字和国家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奉行强势美元政策的目的,也是保持低通胀率以及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根据美国专家的估计,美国每天必须接收13亿美元的外资,才能支撑得住其巨额贸易逆差。这数字只要稍减,就必会降低美元的币值,同时会升高进口的价格。强势美元与巨额资本流入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美元坚挺导致外围人投资加大,而外国人的投资又有助于保持美元坚挺,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外部资本流入美国。因此,近年的美国股市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老鼠会,老鼠大搬家式地吸引来似乎源源不断的巨额国际资金。



但是,过去两到三年间的形势变化改变了人们对新经济的看法,也改变了美国金融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关于“新经济”已使经济周期消失的臆说不攻自破。而NASDAQ市场出现戏剧性暴跌和持续两年以上的低位徘徊,也彻底颠覆了关于新经济的种种神话。近期美国后院发生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都不是孤立现象,其实都是整体国际金融危机的组成部分。现在的问题是,美元必然下跌这一基本趋势,将继续进行。美元最终会以较

  缓和形式作软着陆,还是会突然发生“黑色”灾难式的暴跌?一旦美元突然暴跌,则显然将是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巨大灾难。如果外国投资者从美国大量抽走资金,就有可能引发美国股市的崩盘。美国股票市场剧烈动荡,则世界其他股票币物也将受到激烈冲击。世界性的股票价格猛跌,将会更深层地打击近年来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打击企业界和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将世界经济推向前所未有的一个巨大变局。那么,1929——1930年席卷世界的国际金融风暴是否又要重现呢?

  (《香港商报》,2002年7月10日)



去看我2001年出版《新国家主义经济学》序言,我讲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美国,必会来一次大爆发。这次终于发生,我夫复何言?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家信用长期透支过多,体现在美国国家累积的巨额内外公、私债务上,总规模据说高达50万亿美元以上,即期应兑的规模也高达710万亿。这是天文数字。因此相比之下,目前美国用来救市的70008000亿美金金额真是微乎其微,只够应付几个月或半年。不久,兑付困难的美国及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还将陆续发生破产。



美国并没有更多的筹钱的好办法。多年以来许多人迷信外表轰轰烈烈的美国高科技经济。以至现在还有人还在谈什么美国经济的“实体面”如何,他们好像不知道金融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动机。长期以来,美国的实体经济早就是入不敷出的红楼梦大观园经济,包括国防军工在内的高科技产业早就是亏损补贴产业,多数不是依靠良性循环的技术或产品的销售利润,而是依靠资本市场的集资维持繁荣的。美国应付危机的办法,最终只有发国债向联储透支预借。也就是用继续多印美元票子的方法舒缓眼前的支付危机。但是7000亿美金投入国际货币市场,对全球过剩的美元信用打击足够大,美元势必更严重地发生贬值。



由美国债务链条联锁着的全球金融,特别是欧盟债务链规模也很大,所以与美国绑得很紧的英国、荷兰银行现在朝不保夕。比较脆弱的冰岛金融已经濒临破产。危机还会向欧洲和其他地方传递。要拯救,世界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可能是天文数字。所以格林斯潘、保尔森都说目前这次金融危机规模前所未见,这次美国真的玩大了!这是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金融信用的全球性危机总体危机,不是局部危机。



中国并没有置身事外。中国已经买了美国上万亿的公、私债券,人家要破产或者已经破产,欠你的这些债务眼看还不起了,至少到期也还不了啦。你买的债券已经变成烂账、呆账了,怎么还说中国经济没受影响;没有损失?1万亿美金,可不是小数字。此外中国外汇储备总额1亿8千万其余部分的外汇储备货币主要也是美元。美元面临不断贬值,这部分储备也在不断缩水。这也是间接损失。



中国近几年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出口。受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出口主要市场将大大缩小,加上出口品受大肆炒作的毒食品影响,发生信誉崩溃;未来中国出口业必将面临急剧萎缩。国内社会就业问题,未来将非常严峻。国内发生高失业,同时伴随高物价的经济时代,到来了。



过去几年的表面繁荣,奢靡挥霍,廉价货物充斥超市的时代,恐怕就要结束。展望今后510年,中国人已经该有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苦到什么程度?对下层社会,生活可能会十分严峻,以至许多人发生类似上个世纪60年代那样衣食无着的艰难状况也难以避免。



国家应当极度珍惜剩余在手中尚可由自己支配的约8000亿外汇储备,不宜再增买美国国债。明智的做法是应当逐步多储备黄金等实物,多收购国际资源性产业。

  (2008年9月28日)

  [注:本文是何新的一篇答记者问。]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是指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恐慌。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所衔接的利益共同体产生了风险传导的路径依赖。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导致次贷市场出现偿付危机,进而引发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损失严重,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是造成美元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以风险的结构化设计和杠杆比例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创新,使较少的资产形成巨大的交易量成为可能,从而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性。以次贷为例,其本身规模并不大,但经过全球证券化交易之后,通过衍生交易和杠杆比例,它就可能产生几万亿美元的交易量,次贷相关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及流动性的高低会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次贷危机本身又是全球美元流动性过剩的产物。正是长期的低利率、低风险溢价的流动性环境为次贷市场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货币条件,并使其凭借高收益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由于设计复杂的金融工具在投资者和所投资的终端产品之间制造了太多的分离层面,而这中间的信息披露没有足够多的透明度,很多投资者不知道其最终的投资在哪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同时,美元又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元不仅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而且也是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货币,美元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在全球银行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必然会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美国的国际资本约有9万亿美元,欧洲和日本分别持有4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中国持有近3万亿美元)。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欧洲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与美国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的规模非常庞大,甚至大于美国本土金融机构持有的规模。所以,当次贷危机爆发时,虽然危机的发源地在美国,但欧洲却是主要的受害者。加上近年来全球的利差交易非常活跃,利差交易的存在使得危机的影响迅速扩散到全球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商品市场。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投资者开始担心危机将波及到美国其他经济领域。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全球经济增长的步伐极有可能放缓。



近年发生的全球性通胀,根本原因是作为国际通货的美元,由于美国政府透支过多而在全球市场发生美元“流动性”过剩。这种美元过剩,导致持有美元各国的购买力增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从而导致国际商品物价上涨以及美元贬值(美元名义币值贬值与实际币值贬值)同时发生。

  实际上,美元过剩早在越战后期的20世纪70年代即已发生过。

  美元成为世界通货是在1945年的布雷顿森林国际会议上。这个会议上各国约定,以美国国库黄金储备为担保,美国政府保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以黄金供给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

  但是,由于越南战争军费庞大,致使美元发行量过大,导致1970年国际货币市场上美元对黄金比值崩溃,美元急剧贬值。由此造成美元贬值引发的国际货币危机(当时被称作“尼克松冲击”)。

  后来,各发达国家与美国达成以国际货币政策共同维持美元相对币值的美元浮动性协议。各主要发达国家以保持本国国际货币储备(主要是美元)为条件,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共同维持美元对各国货币的适当比例,避免爆发由于大量抛售美元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但近年来,由于美国公共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日益严重,美国政府以滥发美元进行内外支付,遂使美元超量发行而大量流向国际市场,造成国际市场上严重的美元流动性资金过剩,从而再次导致美元持续下跌的贬值危机。



美国政府对美元贬值的应对对策是:

  (1)在世纪初,美国鼓吹炒作“新经济”,从而将大量国际过剩资金(游

  资美元)吸纳于美国证券市场,以抑制美元流动性过剩引发的美元贬值和国际通

  货膨胀。(格林斯潘奇迹)

  (2)冷战后,利用前苏联体制崩溃后中东呈现的政治真空格局以及美国拥

  有的不对称军事力量,美国实施中东地缘战略指导下的石油新政策。

  美国根本战略目标是制服不听话的两伊(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从而控

  制住欧佩克(OPEC)这一国际石油产销计划及定价组织。由此,美国试图达到

  以下战略目标:

  (1)由美国石油资本集团掌控世界石油的供给。

  (2)利用美国投机基金吸纳国际美元游资,通过石油期货炒作拉升石油价

  格。

  由于国际石油交易一直是以美元作为计价工具,因此油价上升,导致国际美

  元大量流入国际石油资本集团的控股者(美国)和产油国手中。美元通过石油升

  值而大量回收。

  中东产油国是美国证券及金融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同时美国又是国际石油资

  本集团的主要控股国。美国两代布什政府发动了两次伊拉克战争,目的就是以操

  纵石油这一能源武器,不断提升国际油价。

  通过上述地缘战略政策的实施,美国一度遏止了由于美元大量超发导致的美

  元币值急速下跌。实际上,石油产品成为了美元币值的金融担保物。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粮食也在成为美国试图操纵和控制的第二种国际战略性商品。(由于美国推动的粮食燃料化作业,致使全球粮价上涨70%以上。)

  实际上,弱美元、高油价、高粮价,乃是美国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市场的力量至少与美国政府的意图形成了某种“共识”。因此,持续地保持油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国家负债的重要政策选择方案。这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美国政府制定一切政策的定位点。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是一种金融危机,即中国人常说的商业银行因房贷停供而造成的抵押债务呆帐和坏帐危机,所涉坏帐金额据国外估测高达10万亿美元以上。这一危机,是美国经济长期失衡所累积的负面因素的总暴发。问题的实质是,长期以来美国人过度消费,不储蓄,政府也通过滥发美元毫无节制地膨胀其债务。

  多年来,不仅美国政府以至中产阶级家庭都债台高筑,个人储蓄率下跌至接近零,国家及家庭的总负债相当于美国全部GDP的350%。这种情况如果发生于其他国家,正常的调整逻辑应该是,美国政府及消费者必须大幅削减其开支,增加本国实物产出扩大出口,回笼美元,逐步减少对外债务的比重。这样美元方能重新获得支撑,资金才能真正回流美国,摆脱其信用高度紧缩的状态。

  显然,这个时间会拖得很长,美国并没有这样做。相反,美国政府暗中纵容拥控巨资的非政府投机基金,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过剩美元,发动大规模的国际金融投机,以此牟取金钱和暴利。美国政府当前急于摆脱经济衰退。因为衰退会导致外部资金从美国金融市场流出。美国房价的进一步下跌已引发严重的负资产问题,很可能触发比次级房贷危机更强烈的冲击波,从而加深美国经济衰退的程度。调整的时间拖得越长,美国为此负担的成本越大,而且很可能引发全球经济长时间衰退。当前美国政府仍冀望找到某种方式,尽可能缩短此次全球经济调整的时间,尽可能向外转移经济调整的成本。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正在转嫁其危机,让其他国家更多地承担调整成本。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经济以某种危机的方式结束这轮调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最为重要的迹象,那就是油价的飙升。油价飙升完全是一个金融问题,是被美国跨国资本集团操纵的工具。因为无论是从供需、成本、地缘政治、稀缺性、世界经济增长对于能源刚性需求预期等等基本因素来看,都无法解释近两年内油价如此急剧上涨的背景。从供需看,世界原油生产能力和需求量基本仍是平衡的,甚至产能总是保持大于需求。从成本看,中东产一桶原油成本仅5美元,全球平均产油成本也不会超过12美元。地缘政治只对油价形成短期的扰动。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当年油价仅上升了7——8美元。还有人认为油价飚升原因是石油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能源的刚性需求。其实,这些背景一直存在。即使油价必须因上述因素上调,也只会均衡地反映到原油价格的上涨中。(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世界原油价格年均价一直大致以每年10美元的速率上升。)但是从2007年8月份以后,情况突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油价飙升了近70美元。而在今(2008年)7月的两周内,油价竟突然飚升20%,然后又跌去20%。这种暴涨暴跌,与石油供需变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对此,其实没有其他解释。弱美元、高油价,这是美国国家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其工具就是非政府跨国对冲投机基金。就是这些基金在石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导致油价飚升。今年第一季度,油价飙升了40%以上,与油品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市值更飚升数万亿美元。由此而流向华尔街基金回笼的美元,使美国得以暂时解脱了次贷风暴三万亿美元坏帐的梦魇。正是各国对全球金融资本完全无法约束管理的背景,才为美国投机基金在国际期货投机市场的大规模暴利提供了机会。但是,如果认为美国意图仅限于此,那就是错了。从根本上讲,油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的国家负债的重要选择,这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美国政府未来制订一切政策的定位点。



一些迷信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学者总是在憧憬,油价飙升将引发美国通胀的恶化,将导致联储政策重心的调整,转向升息。的确,美联储的官员最近也频频出来喊话,要关注通胀的变化。但是,与美国的对外负债问题相比,油价导致的通胀问题只是个小事件。美联储早就两害相权取其轻,从而放弃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了。因为那并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国际油价上涨的直接效果,严重地消耗欧洲、日本、中国以及其他市场国家多年辛苦累积的美元储蓄(不管是政府的、企业的还是居民的)。很显然,这些美元储蓄的另一面就是庞大的美国的对外负债。

  如果说当今这个世界上哪个国家最能顶得住高油价的冲击,那就是美国。当前全球经济结构与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过20多年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美国国民经济结构是80%第三产业,15%制造业,多数工业都已经外移了,能源敏感度很小。美国经济对抗能源价格冲击能力很强。

  美国国内产业都是居于世界尖端的高科技产业,军工、软件、传媒、数控机床、飞机,大部分是拥有高额垄断价格(知识产权)的超利润率产品,属于具有高附加值含量的产品。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美国的整体资本,不过是收缩了一小份利润空间,基本上可以在美国企业内部得到消化。格林斯潘几年前就说过,今天美国经济的发展,早已经不存在成本推动(结构)型通货膨胀。



反过来,国际油价上升的巨大成本只能由承载着全球庞大制造业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来承担。中国、印度都是实行能源补贴的国家。如果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最终顶不住高油价引发的通胀压力,溃败下来,需求骤然下降,资金自然撤出商品市场,回流美元资产。美元顺势转强,美国通胀问题解决了,美国以外的世界陷入通缩,于是重新开启新一轮周期。

  在这个资金回流的过程中,累积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庞大美元储备将大幅下降,与此对应的美国对外负债也会大幅下降。当前,全球的金融资本对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对赌局面,赌你财政能撑多久,赌你敢不敢取消补贴、放开油价。因此,国际基金正在石油市场反复炒作需求因素。你要是不放开,就消耗你的财政(国家储蓄),消耗你企业和居民的财富;你要是放开,就可能会冒通胀失控的风险。面对两难,当前中国政府只能权衡如何选择(特别是当可能面临一个比较大短期冲击的时候)——要么延续补贴,把通胀压力延后,期望国际形势的转机。同时采用更强紧缩货币政策压抑国内需求,加快本国货币升值和大幅提高利率。

  但这些政策的后果则是加剧国内经济减速以至衰退,加大失业状况。

  当前,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已经开始显现。企业面临两方面压力:成本上升,信贷紧缩,盈利下降,实质是生产率下降。人民币的实际币值在国内已随物价上涨而严重贬值。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外汇储备被大量消耗,价格上涨导致进口激增,国际收支也在恶化。雪上加霜的是,人民币在离岸市场被国际热钱炒作忽悠到了高位,与人民币在国内以实物为衡量的实际币值贬值形成巨大的反差。一旦各方面条件具备了中国金融与外部全面接轨),现在已进入国内的资本就会转头大规模外流,从而引发人民币币值的崩溃。于是,类似1948年曾发生于上海的金融大崩溃(金圆券大贬值)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爆发,使社会经济政治陷入混乱和动乱。

  (2008年6月)

  [注:本文是何新的一次内部谈话,根据录音整理。]

致友人的一封信 2003年6月

美国经济目前最大问题是巨额赤字,特别是国际收支赤字。这一赤字的涵义是国际负债。若以美元计价,当美元贬值时,意味着债务的减少。这是一种对经济危机的巧妙转移。美元贬值的另一含义是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数量的增加。强势美元,弱势美元,都是美国的金融政策手段,这种金融手段已成为当代资本竞争的形态。美国政府推行十几年强势美元政策的目的,是吸引国际金融资本对美国的流入,这种流入伴随着关于“新经济”的意识形态神话,创造了美国十年持续高增长的经济奇迹。美国股票债券价格一路飚升。但近年来“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导致国际资本大幅流出美国,因此美股、美债大幅贬值。股市低迷,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政策,反过来实施弱势美元政策。我在三年前已预测到必有这一调整,必有美元暴跌,今后几年必有大的国际金融动荡。这不并是事后诸葛亮的吹牛,不信可看我2001年出版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序言第4页。我在2001年8月出版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中曾预言:

  “种种迹象明确显示,我们的确处在爆发新的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夜。危机的焦点将集中在日元——美元——欧元的汇率上。

  如果美元暴跌,引致美元泡沫崩破(这个泡沫大得惊人),就必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大突变。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突变具有不可避免性。”弱势美元,实际是美国以赖债的手段,削减巨额国内外赤字。其次也利于抑制国外进口,刺激美出口(但效果其实不会太大)。中国人手中也持有大量美国的债券、证券,由于美元贬值,中国将会蒙受重大损失(与其他债主一样。这点在几年前我曾向高层有关方面提过,希望政府警惕,不要让外汇储备唯美元化。但当时人们普遍不信强势美元会很快贬值,故不被采纳。)中国出口品会从美元贬值中得到某些好处。因为人民币是与美元联动的,也等于在贬值。[何按:人民币持续升值后,情况现已不同。]

  近年将发生的美元币值调整,是当代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以及国际政治结构全面变动的重要表征之一。我们正处在全球性经济及政治历史性大动变的前夜。(从现在起,未来三十年内中国内外必将发生一系列极其重大动变。)但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对此则昏然无觉(中国知识界之弱智与麻木是惊人的)。例如报刊媒体对当前弱势美元的许多主流议论,完全言不及义。

  中国作为一个后进入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的国家,并没有也不可能处在与发达国家的平等地位,而只能处在一种有所依附和被动受剥削的地位。这是中国当前面临困局的一部分。为什么尽管俄国政治改革早已完成,西方仍坚决不允许俄国加入WTO?因为俄国有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实力仍强于中国)。西方害怕自己的市场对俄开放后会被它吞噬掉。而中国正是由于处在较弱的依附地位,他们才同意吸纳我们。其目的无非是伺机通过资本重组有步骤地兼并、消化中国的产业体系,同时在有些方面(但也并非在一切产业上)搞垮我们。

  (2003年6月2日)



近期以来,国际经济评论中频频出现“通货紧缩”这个概念。有报道指出,除了油价由于伊拉克危机有所振荡和上涨,全球商品的价格都在普遍下跌。在东亚地区,日本、香港、中国大陆、台湾,都程度不同地承受到“通货紧缩”的压力。受其影响,当前东亚以至全球经济都面临着失业率攀升、就业机会下降的问题。究竟什么是通货紧缩?它是如何突然在经济中出现的?其趋势如何?笔者想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通货紧缩是一种金融危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所谓通缩就是货币短缺。它在货币和流通领域的主要表现是:银根紧缩、支付困难和物价持续下跌。股市持续下跌也是通缩的重要表征。通货紧缩必然伴随着生产过剩(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开工不足和失业率上升。它实际是古典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金融表现。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拒绝使用“生产过剩”这个字眼。他们更乐于使用“总需求不足”这个术语。但实际上,总需求不足就是总供给过多(或生产过剩)的同义语。一个是从需求角度讲,一个是从供给角度讲。正如一个胃病患者,说自己“消化不良”(需求不足)或“吃得太胀”(供给过剩)是一回事一样。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互为因果。生产过剩导致商品销售困难,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商品竞相削价出售(实例之一是《香港商报》近日关于国内家电市场竞相削价销售的报道,以至出现所谓“价格大屠夫”),销售困难导致商家及厂家投入商品生产的资金难以回收,于是发生支付困难(以致相互拖久债务,形成“三角债”),由此造成市场中资金循环链条的中断。支付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导致银行即期信贷不能回收(发生银行坏帐问题)。由此传导则触发商业银行由于资金不足而破产的问题,再传导到金融证券市场则发生抛售有价证券以提取现金的问题,这就是银行危机和证券市场行情下跌。因此,通货紧缩乃是生产过剩的必然结果。可以说: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三者是紧密相联于一体的。这三者反馈于投资生产领域,又会引发企业破产倒闭,生产规模压缩,工人下岗失业,以至失业率高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周期性地必会爆发表现为商品生产过剩的普遍经济衰退。自从1825年由于英国纺织品生产过剩触发第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爆发至今(15年后英国发动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标的鸦片战争与此次危机有内在联系),200年以来,以7—10年的小周期,10—25年的中周期,50—80年的长周期形式,生产过剩危机在世界经济中频繁发作。近年中国商品出口,在国际上频频遭遇“反倾销”打压,据报道中国已因此而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这种情况的根源,实际也还是由于全球经济中存在严重生产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



近期国内对房地产是否已呈过热发生争论。某著名经济学家在上海对媒体称:“中国房地产潜在需求极大,根本谈不上过剩。”他援引美国和欧洲中产阶级的住房标准与目前中国的人均标准作比照,称至少要到中国中产阶级实现“城中有房,郊外有别墅”时,中国的房地产需求才会接近满足。这种以物质实物的绝对需求与经济学所言“有效需求”相混淆的信口开河之谈,我以为正是表明一些宗仰新自由主义的中国经济学者不懂究竟什么是经济过热,也不知何谓生产过剩的一个典型实例。所谓经济过热与否的主要表征是与投资狂热相伴的信贷高潮。而“生产过剩”是否存在,与社会中是否存在对商品实物的绝对需求,毫无关系。生产过剩的标志,是产成品的库存量及其相关增减指数。因为产成品库存的递增,会直接威胁到商业银行转贷给投资商的信贷安全。其库存累积越快,意味着商品流转速度愈慢,则债务拖欠的可能性愈增,最终会导致银行坏帐的发生,导致金融流通链条的崩断,就会融发通货紧缩和经济危机。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指数,今年一至九月份,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一亿一千三百四十二点一万平方米,增长26.4%;销售面积为一亿一千一百二十九点一万平方米,增长24%。二者增速相差2.4%,滞存面积已达到213万平方米。在非市场中介的线性供求经济中,存货意味着实物储备的增加。存货不会导致经济危机。但在市场经济中,存货意味着一定数量的货币在转化为存货的同时,已退出金融循环。在货币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存货愈多,意味着退出金融流通的货币愈多。通货减少了,金融危机也就发生了。通货紧缩就是这样形成的。房屋销售远低于生产,意味着商品(房屋)的库存量会不断上升。加上目前中国房屋按揭私人信贷在银行信贷比例中也已呈高速上升。这种房地产滞销形势的确蕴涵着由投资过热导致过剩的危机。一旦信用链条断裂,则房地产价格的大幅缩水以至触发金融危机,的确是可能的。因此国务院有关方面就此发出警告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也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