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的复仇: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1:59:16

引言

         历史和人类学告诉我们,自远古以来,很可能所有社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都曾经是知识社会。那么建设知识社会还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知识的掌握都和一大堆不平等现象、排斥现象和社会斗争如影随形。长期以来,知识都被圣贤或秘密社团成员所垄断。这些保留型知识社会的组织原则是保密。从启蒙运动时代起,民主要求是建立在开放原则和公共知识空间缓慢出现的基础上的。这一要求的进展使普遍性思想、自由思想和平等思想得以传播开来。通过书本然后是印刷技术传播知识,以及通过学校和大学为所有人传播教育一直伴随着这一历史性变革。公共知识空间的理想是教科文组织及其组织条例的基础,但并没有完全被人们所接受。

  如今,新技术的传播和因特网作为公共网络的到来,似乎为开拓公共知识空间提供了新机遇。从此以后,我们是否拥有平等和普遍获取知识、并真正实现知识共享的手段呢?知识共享是真正的知识社会的拱顶石。名副其实的知识社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全球知识社会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才能推动所有国家的发展,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第一章《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第一章强调巩固全球信息社会的两大支柱——人人享有信息和言论自由-的必要性。这两大支柱的保障情况还很不均衡。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基础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技术进步。实际上,在享有信息源泉、信息内容和信息设施方面的不均衡现象难道不会影响信息社会的全球特性,从而影响知识社会的发展吗?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风云变幻的时代。有的人甚至毫不犹豫地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和传播新技术革命,并伴随着知识体制的变革。几十年来,这些大规模技术变革一直影响着知识的创造手段、传播手段和处理手段,以致于有人认为,我们将迎来知识的新数字时代。第二章《网络社会、知识与新技术》对这些变化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探讨:知识经济和非物质经济,以及新技术对网络知识的影响正是变革的中心内容。另外,随着知识保存方式的更新,我们不正从记忆社会走向知识社会吗?

  第三章《学习型社会》表明,在教学方面,在这些变革发生的同时,知识拥有者的兴趣是如何转移到努力获取知识的人们身上的,不仅在正规的教育体制方面,而且也在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方面。而在这两个方面,报刊和视听媒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旧有模式被越来越快的变化所颠覆,“边做边学”的做法和革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社会的知识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学习模式远远冲出了教育界,传播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感到,任何组织——不管是赢利性还是非赢利性组织——都应当强化学习功能。为此,在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都应当增加知识场所和知识媒体的数量。

  第四章《走向全民终身教育》探讨实现这一新动力对实现全球受教育权的影响。人人接受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成人教育对那些基础教育需要仍远未得到满足的国家而言可能不太有现实意义,但是,如今,由于成人教育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其意义也不可小视。大部分社会展望学家都预言,就业的不稳定性将加剧。因此,全民终身教育计划可以为此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另外,最好侧重于越来越明显的教育私有化趋势,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而且这一趋势也开始蔓延到其他阶段的教育。全球入学计划和提供适宜的教育本身并不足以保证能够有效实施并获得成功。这也取决于教育质量。很多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早已明确:学生和老师的数量比、教师的培训、基础设施的质量或为师生提供的器材。这些因素和教育开支(特别是公共开支)密切相关。

  第五章《高等教育的未来》探讨的内容也是教育和培训,但更主要是:面对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知识传播模式和知识应用模式所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高等教育机构在知识社会里所起的基础作用。如果说随着知识的增进,教育形式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给国家预算带来了新的负担。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寻求其他融资方式,特别是面向私人资本。就这样,在公共和私营机构的复杂体系中,单一的大学模式不复存在了。对于这个现象,如果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的话,没有大学传统的国家将首当其冲,从而导致出现不折不扣的高等教育市场。为了确保新兴高等教育体制的质量和适用性,就要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

  第六章《研究革新?》强调指出科技的重要意义。事实上,“知识社会”的理念本身就是科研和革新得到发展的结果。目前,科学主体和场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科研活动的市场化倾向,它们有责任在科学、经济和政治领域的交叉地带建立科研和革新体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能为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带来好处的科研和革新体制。知识共享新模式——如合作实验室——是有待深化的途径。只有这样,科技才能有助于建设以争取大多数人的参与为基础的知识社会。

  第七章《科学、公众与知识社会》阐明了公众在关于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应用所带来的福利和风险的讨论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在引导科研和革新的方向上,经济和社会因素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日益成为激烈的道德和政策讨论的中心内容,尤其是在出现食品、人口和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从那以后,科技成为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属于相关主体责任的范畴,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公共或私营部门的决策者。这一新情况要求重新制定标准,要求科学家加强道德建设、公众增加科学修养。这就要求重视道德委员会、科学教育和对公众进行有效宣传的重要性。这些都被视为科学技术的成功媒介。

  第八章《人类在知识社会中的风险与安全》探讨的是“风险社会”的出现。大量主体享有充满希望的知识资源,这种情况也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导致产生难以预料的危险。知识社会的发展不正是应对这一复杂的新情况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吗?面对各种风险的出现,对知识的适当管理是否可以摆脱恐惧和束缚,并降低复杂社会到来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呢?

  知识社会的发展是否会加剧目前的文化单一化倾向呢?第九章《当地知识和土著知识,语言多样性与知识社会》探讨的正是这一悖论: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在世界各地,有些语言消亡了,有些传统被遗忘了,有些脆弱的文化被边缘化了或无人继承。当人们谈论知识社会的时候,他们谈论的到底是什么知识呢?人们往往会产生疑虑:这个词汇的意思只不过是指科技知识——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科技知识。那地方知识特别是本地知识呢?多元化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语言多样性大大方便了知识的获取——特别是在校园里。面对信息革命过程中标准化风险和格式化风险的蔓延,在分析知识社会的同时,不可不深入思考语言多样性的未来以及保持多种语言的手段。知识社会应该面向对话、知识共享和翻译所带来的好处,因为翻译可以创造公共空间,有利于保持和丰富各自的多元化特性。

  第十章《从接触到参与:走向全民知识社会》强调指出知识新观念的重要意义。这一新观念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排斥因素,而是有利于全民的充分参与。不过,世界上确实存在着许多由知识造成的不均衡现象(数字鸿沟、科学鸿沟、不发达国家大面积文盲现象、“人才外流”等)。这些重重叠叠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真正的知识鸿沟——如性别不平等现象。知识鸿沟说明,一旦把知识社会的发展简单地理解为推动知识经济或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本身是包含着排斥力的。如果不倡导以共享和合作为基础的新道德,最发达国家的资本化趋势必然会导致剥夺最贫困人口的基本知识财产——如:医药和农学新知识,并产生特别不利于知识发展的环境。因此,必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开拓公共知识领域两者之间建立平衡:全球知识共享应当成为向知识社会过渡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