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hino81是不是名牌:苹果病害词典【图片和防治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6:10
农业天地依托国家级产品“迪种宝”微量元素肥料的一系列先进的种植技术,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种地能发财,请到这里来!”“种地想发财,请到这里来!”“种地发大财,请到这里来!”  加博友 已关注 <取消  他的网易微博

最新日志

  • 抗旱保苗灌水机使用技术
  • [病虫草害防治] 苹果病害词
  • 苹果病害词典【图片和防治方
  • 苹果褐斑病
  • 每日农经 多途径赚钱的海参
  • 生财有道 10个山鸡蛋孵出几

        随机阅读

        • 嗜好是男人给自己的奖赏
        • 假如这个世界的主人是“猫”
        • 非主流马云遭遇主流舆论
        • 局长微博开房 中年男都爱年轻小三
        • 中国人的素质也在两极分化
        • 你是否有一双乾坤抓钱手?

        首页推荐

        • 东北土匪究竟有多残忍?
        • 小三小四联手摧毁偷情男
        • 玉帝是如何打击'性犯罪'
        • 韩寒'造假'背后民主乱像
        • 古代皇帝性教育靠春宫图
        • 柳岩:我不是'胸大无脑'
        更多>>

          苹果褐斑病   [病虫草害防治] 苹果病害词典【图片和防治方法】

        苹果病害词典【图片和防治方法】  

        2012-01-17 18:48:26|  分类: 病虫害防治 |  标签:苹果  病害词典  【图片和防治方法】   |字号 订阅     http://blog.163.com/xin_440523/blog/static/175777019201201762355431/?followBlog

        苹果病害词典【图片和防治方法】

         

        苹果落叶斑点病

          病害名称: 苹果落叶斑点病 
        别名: 褐纹病 
        英文名称: Apple Alternaria leaf sp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叶片,尤其是展叶20天内的幼嫩叶片;还可为害叶柄、一年生枝条和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Alternaria mali Roberts称苹果链格孢毒株系,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伸出,成束,暗褐色,弯曲多胞,大小16.8~65×4.8~5.2μm。分生孢子顶生,短棒锤形,暗褐色,具横隔2~5个,纵隔1~3个,有短柄,大小36~46×9~13.7μm。斑点病病原是轮斑病菌的强毒菌系,对苹果叶片具很强的致病力。病菌发育适温28℃,在清水中发芽好,适宜pH4.5~6。病原菌可产生3种毒素,不同品种对毒素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特点可用于苗木的抗病性鉴定。现有人认为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称细链格孢强毒株系侵染所致。 
        症状: 叶片染病,初发于5月上旬,初现直径2~3mm褐色圆形病斑,后病斑逐渐增多或扩大,形成5~6mm的红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中央常具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均长出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灰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二次寄生于病斑上,使病斑中央变为灰褐色至灰白色,有的病斑破裂或穿孔。遇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扩大,呈不整形,病叶部分或大部分变褐。发病严重的幼叶由于生长受阻,往往扭曲变形,全叶干枯。夏秋季节,病菌可侵染叶柄。叶柄染病,产生暗褐色椭圆形凹陷斑,直径3~5mm,染病叶片随即脱落或自叶柄病斑处折断。枝条染病,在徒长枝或一年生枝条上产生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芽周变黑,凹陷坏死,直径2~6mm,边缘裂开。轻度发病枝条只皮孔裂开。果实染病,产生黑点型、疮痂型、斑点型和果点褐变型4种,其中斑点型最常见。初期多在幼果果面上产生黑色发亮的小斑点或锈斑;6月中旬至8月上旬被侵染的果实呈褐色瘪病状,直径2~3mm,有时可达5mm,并易在病健交界处开裂;近成熟的果实多为褐色病斑。贮藏期病果在低温下病斑扩大或腐烂缓慢,遇高温时,易受二次寄生菌侵染致果实腐烂。 
        越冬和越夏: 以菌丝在芽外部鳞片到内部叶原体上越冬,叶芽是重要初侵染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入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两个活动高峰:第一高峰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孢子量迅速增加,致春秋梢和叶片大量染病,严重时造成落叶;第二高峰在9月份,这时会再次加重秋梢发病严重度,造成大量落叶。受害叶片上孢子形成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枝条上7月份才有大量孢子产生,所以叶片上形成孢子较枝条上早。此外在苹果新梢抽生期雨后5天内新侵染病斑数明显增多,进入新稍停止生长期,即使有大雨,也难产生新侵染斑,看来叶龄和降雨同时影响该病流行程度。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高温多雨病害易发生,春季干旱年份,病害始发期推迟;夏季降雨多,发病重。此外,树势衰弱、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枝细叶嫩等均易发病。病害潜育或寺度不同而异,17℃时潜育期6小时,20~26℃4小时,28~31℃3小时。17~31℃叶片均可发病。 
        寄主品种抗性: 苹果各栽培品种中,红星、红元帅、印度、玫瑰红、青香蕉易感病;富士系、金帅系、乔纳金、鸡冠、祝光发病较轻。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如丰县红富士及富士系、元帅系和乔纳金等;秋末冬初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浸染源;加强栽培管理:夏季剪除徒长枝,减少后期侵染源,改善果园通透性,低洼地、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封锁疫区,禁止采集带病接穗和购买带病苗木;药剂防治:在发病前(5月中旬左右落花后)开始喷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菌毒清600倍液、75 %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多氧清(新多氧霉素)水剂800倍液、70%果尔康超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生产上可交替使用,隔10~20天一次,共防3~4次。各地应根据发病时期和气候条件确定喷药次数和时间,云南、贵州、四川4月中旬开始用药,黄河故道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旬喷3次药,华北、东北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防3~4次即可。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白星病 


          病害名称: 苹果白星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Coniothyrium leaf sp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叶片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Coniothyrium pirinum Sacc. Scheldon称仁果盾壳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淡褐至深褐色,单腔,埋生;产孢细胞桶形至圆柱形或瓶状,无色,以全壁芽生方式产孢,随着产孢作环痕式延伸,具1~4个间距不等的环痕;分生孢子淡褐色,椭圆形,大小4~5×2~3μm。 
        症状: 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灰白色至淡褐色,稍凹陷。直径1~3mm,具褐色较细的边缘,后期病部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叶上常产生数个病斑,但叶片一般不枯死。 
        越冬和越夏: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为害。主要从伤口侵入。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易发病;修剪不当,伤口多,发病重。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增强树体通透性;增施有机肥;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病残叶及落叶,集中销毁;药剂防治。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隔10~15天一次,共3~4次。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灰斑病 


          病害名称: 苹果灰斑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gray sp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叶片,果实、枝条、叶柄、嫩梢均可受害。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Phyllosticta pirina Sacc.称梨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深褐色,大小96~168μm,有乳头状孔口突出于表皮,分生孢子梗极短,无分隔,着生于孢子器内壁的底部和四周;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大小2.8~5.2×1.7~3.0μm。 
        症状: 叶片染病,初呈红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2~6mm,边缘清晰,后期病斑变为灰色,中央散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常数个愈合,形成大型不规则形病斑。病叶一般不变黄脱落,但严重受害的叶片可出现焦枯现象。果实染病,形成灰褐色或黄褐色、圆形或不整形稍凹陷病斑,中央散生微细小粒点。贮藏期间,果实表皮与果肉脱离,呈白色,白色皮下生多数小黑粒点。枝条染病,多发生于树冠内膛的小枝、弱枝和一年生枝条上。一年生小枝受害后,病部表面产生小黑粒点,顶部枯死;大枝受害,常在芽旁及四周表皮产生块状或条状坏死斑,有的表面也产生小黑粒点。 
        越冬和越夏: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落叶上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一般与褐斑病同时发生,但在秋季发病较多,为害也较重。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高温、高湿、降雨多而早的年份发病早且重。 
        寄主品种抗性: 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明显差异。青香蕉、印度、元帅等易感病;金冠、国光、秋花皮等次之;伏花皮、祝光等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发病严重地区,选用抗病品种;灰斑病发生多在秋季,所以应重点抓好后期防治;药剂防治:可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0倍锌铜石灰液(硫酸锌0.5:硫酸铜0.5:石灰2:水200)或30%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抗菌剂402乳油800~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多菌灵盐酸盐)600~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喷药时间可根据发病期确定,一般可在花后结合防治白粉病或食心虫喷第一次药,以后隔2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加强贮藏期管理,入窖前严格剔除病果,控制好窖内温度与湿度。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轮斑病 


          病害名称: 苹果轮斑病 
        别名: 大斑病、大星病、褐星病
        英文名称: Apple fruit r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Alternaria mali Roberts.称苹果链格孢菌原始菌系,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束状,常从气孔伸出,暗褐色,弯曲,多胞,大小16.8~65.0×4.8~5.2μm;分生孢子顶生,短棒锤形,暗褐色,单生或链生,具2~5个横隔,l~3个纵隔,大小36~46×9~13.7μm。 
        症状: 叶片染病,主要侵染嫩叶,病斑多集中在叶缘。病斑初期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扩大,叶缘的病斑呈半圆形,叶片中部的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淡褐色且有明显轮纹,病斑较大,直径0.5~1.5cm。老病斑中央部分呈灰褐至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常破裂或穿孔。高温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实染病,病斑黑色,病部软化。轮斑病菌的寄生性很弱,常从伤害部位或灰斑病病斑上侵入为害。 
        越冬和越夏: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春菌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经各种伤口侵人叶片进行初侵染。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密切关系。连续阴雨病害严重。 
        寄主品种抗性: 苹果各品种中,元帅系、印度、倭锦、红玉、白龙等易染病;祝光、鸡冠等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2~3:240倍式波尔多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两药交替使用;清除越冬菌源。秋末冬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药剂防治:可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抗菌剂402乳油800~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多菌灵盐酸盐)600~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喷药时间可根据发病期确定,一般可在花后结合防治白粉病或食心虫喷第一次药,以后隔2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加强贮藏期管理,入窖前严格剔除病果,控制好窖内温度与湿度。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锈病 


          病害名称: 苹果锈病 
        别名: 赤星病、羊胡子、羊毛疔、苹桧锈病
        英文名称: Apple rus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幼叶、叶柄、新梢及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还可为害转主寄主桧柏。 
        主要寄主: 苹果、桧柏 
         
        病原特征: 苹果树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 et Yamada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苹果树锈菌的性孢子器扁球形,理生于表皮下。性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锈孢子器呈管状,长5~8mm,直径0.4~0.5mm。锈孢子球形或多角形,单胞,栗褐色,厚膜,表面有疣状突起,大小19.2~25.6μm×16.6~24.3μm,护膜细胞长梭形或长六角形,有卵圆形乳头状突起,大小25.3~117.5μm×16.5~25.6μm。冬孢子双胞,暗褐色,具长柄,长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分隔处略束缢,大小32.6~53.7μm×20.5~25.6μm。冬孢子的两个细胞各具有两个发芽孔,萌发时生出有4个细胞的圆筒状先菌丝,每胞再长出一个小孢子梗及小孢子(即担子孢子)。小孢子卵形,无色,单胞,大小13~16μm×7.5~9μm。 
        症状: 苹果树锈病在辽西地区5月下旬可见到病斑。叶片正面的病斑初为油亮的桔红色1~2mm的小圆点,随着病斑的扩大,中部色渐深,外围色较淡,并在中央部分长出许多小点(性孢子器),分泌蜜露(性孢子及粘液),随后性孢子器渐变为黑色小点。6月下旬,病斑扩大到1cm左右,病部叶肉肥厚变硬,正面稍凹陷,叶背隆起并长出丛生的黄褐色毛状锈孢子器,内含大量褐色粉末状的锈孢子。在转主寄主桧柏上主要为害小枝,病部于秋季变黄,隆起,翌春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瘤状的菌瘿,直径5~10mm。春雨后,菌瘿突破表皮,长出深褐色,作鸡冠状起伏,高1.5~3.0mm,宽2.5~5.0mm的冬孢子角。孢子角内的胶质遇雨吸水后膨大呈橙,内含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担子孢子)随风传播到苹果树上侵染为害。 
        越冬和越夏: 苹果树锈病菌有冬孢子、小孢子、性孢子及锈孢子4种类型的孢子,属于不完全型转主寄生锈菌。由于缺少夏孢子,因此不能发生再侵染,每年仅侵染1次。病菌在桧柏枝叶上菌瘿中以菌丝体过冬,苹果树锈菌的锈孢子还可在当年秋季传播到桧柏上在体表越冬。第二年春季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小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苹果树上并进行侵染,传播距离可达2.5~5km,最远50km,先后形成性孢子或锈孢子。锈孢子在秋季又随风传到转主寄主桧柏上越冬。落在果树上的孢子萌发后直接从叶片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侵染后形成性孢子及锈孢子,进行为害。潜育期10~13天。担孢子每年侵染一次,无再浸染。秋季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针叶型桧柏上,形成菌瘿越冬。该病的发生与转主寄主的多少、距离、气候条件及品种有关。在担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内,一般是桧柏多,发病重;在有桧柏存在的条件下,早春多雨、多风,温度17~20℃发病重,反之则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锈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尤其是湿度的影响很大。锈菌冬孢子的萌发及小孢子和锈孢子为侵染都需要有一定的雨水和湿度。苹果树发病早晚及数量取决于早春降雨的早晚和雨水的多少。此外对温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风在病害的传播中也起着突出的作用。据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系统观察,苹果树锈菌的侵染是不整齐地分期分批进行的。每年的侵染有2~3批,病害的潜育期10~14天。病菌冬孢子角的萌发和小孢子的侵染,必须有1次持续降雨两天,雨量在15mm以上,空气湿度在90%以上的天气条件。 
        寄主品种抗性: 苹果各品种中,金冠、国光、红星、青香蕉、白龙、倭锦发病重;红姣、旭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防治该病的根本办法是彻底砍伐果园5km范围以内的桧柏树;喷药:在桧柏较少的地方,用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1:1:160式波尔多液,于春雨前喷布桧柏以防止冬孢子角的萌发。苹果的喷药时间须抓紧花前和花后进行,喷布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第三次在落花后15~30天喷布1次1:2:200式波尔多液;阻隔:在果区5km范围内不栽植桧柏树,或结合果园规划建立保护林带,以便进行隔离,防止病菌孢子的传播侵染;控制冬孢子萌发:早春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或喷药抑制冬孢子萌发。春雨前在桧柏上喷洒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0.3%五氯酚钠或两药混合后喷洒。秋季也可喷15%氟硅酸(907)乳剂300倍液保护桧柏,防止锈病侵染。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黑星病 


          病害名称: 苹果黑星病 
        别名: 疮痂病
        英文名称: Apple scab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叶片或果实,还可为害叶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有性世代Venturia inaequalis(Cooke)Wnter.称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 Spilocaea pomi Fr.称苹果环黑星孢和Fusicladium dendriticum(Wallr.)**.称树状黑星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初无色,后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灰色,分枝,有隔。分生孢子梗丛生,深褐色,大小50~60×4~6μm,屈膝状或结节状,短而直立,无隔或具l~2个隔膜。梗顶着生一个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长卵圆形,深褐色,大小12~22×6~9μm。病菌在腐生阶段可形成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于假囊壳基部,子囊长棍棒形或圆筒形,具短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子囊孢子卵圆形,青褐至黄褐色,双细胞,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苹果黑星菌的子囊壳大多在秋冬形成。在培养基上,20℃和pH4.5~5.8时生长最适。 
        症状: 从落花期到苹果成熟期均可为害。叶片染病,初现黄绿色圆形或放射状病斑,后变为褐色至黑色,直径3~6mm;上生一层黑褐色绒毛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后期,多数病斑连在一起,致叶片扭曲变畸。嫩叶染病,表面呈粗糙羽毛状,中间产生黑霉或病斑,周围健全组织变厚,致病斑上凸,背面形成环状凹入。受害严重时叶变小,变厚,呈卷缩或扭曲状。叶柄上的病斑呈黑色长条状。果实染病,初生淡绿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渐变褐色至黑色,表面也产生黑色绒状霉层,病斑逐渐凹陷,硬化,常发生星状开裂。后期病斑上长有腐生菌即土粉色的粉霉菌(Trichothecium roseum Zink et Fr.)和浅粉色的镰刀菌(Fusarium spp.)。幼果染病常致畸形。嫩梢染病,形成黑褐色长圆形病斑,凹陷,在高感品种上,有时形成泡肿状。花器染病,花瓣褪色,萼片尖端病斑呈灰色,花梗变黑色,形成环切时造成花和幼果脱落。 
        越冬和越夏: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和芽鳞内或以假囊壳在病叶中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年5~8月释放子囊孢子,以7月释放量最多;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潜育期9~14天。叶片和果实染病15天左右即产生分生孢子,并可产生若干代进行再侵染,一直持续到当年秋季。9月末病害停止扩展。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关。早春多雨发病较早;夏季阴雨连绵,病害流行快。子囊壳发育适温13℃,子囊孢子成熟适温20℃;10℃以下,24℃以上,子囊孢子成熟延迟。子囊孢子的释放多在雨后,有水滴或雨量大于0.3mm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必须在有雨水的条件下才能脱落和传播。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2℃,子囊孢子萌发适温为15~21℃;分生孢子侵染温度8~10℃,子囊孢子则为19℃。子囊孢子侵染的潜育期19℃时为9~14天,分生孢子为8~10天。 
        寄主品种抗性: 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小苹果中黄太平易染病,黄海棠、花红及三叶海棠、河南海棠抗病,多花海棠高度抗病。大苹果中国光、富士易染病,印度、祝光、金帅、红星、黄魁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发病严重果园选栽抗病品种;加强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谨防带病苗木、接穗和果实从病区传入无病区;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彻底清除落叶、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或在地面喷洒0.5%二硝基邻甲酸钠或4:4:100的波尔多液,以杀死病叶内的子囊孢子;喷药保护:早熟品种于5月中旬开花期开始喷洒1:2~3:160倍式波尔多液;以后隔15天一次,共喷5次。也可用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注意苹果采收后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银叶病 

         
          病害名称: 苹果银叶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silver leaf 
        侵染部位: 果树叶片、枝条等。 
        主要寄主: 银叶病的寄主有梨、桃、杏、李、樱桃、枣、醋栗和杨、柳等果树林木。 
         
        病原特征: 苹果银叶病原菌Stereum purpureum Pers. Fr.属担子菌亚门。病树病枝死后长子实体。子实体稍圆形或呈支架状,初为紫色,后变灰色,边沿色泽较浅。平伏生长的子实体直径1~115cm,有时伸展成片,多于树干或大枝的阴面发生。边沿反卷的子实体上面有绒毛,底面平滑。正面绒毛灰褐色,纵向生长,有轮纹。子实层混生有梨形泡状体。子实体产生担子。担子长4~5μm,上着生4个小梗。小梗长2~3μm,每梗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D形,一端尖,一侧平,单胞,无色,薄壁,大小8.1~13.5μm×9.1~17.6μm。泡状体大小为6.8~13.0μm×6.8~16.3μm。 
        症状: 最明显的外部症状病叶变银白色。叶片初时呈铅色,后变银白色。夏天病叶出现褐色斑点,病叶不如正常叶片大,脆,叶绿素减少。病树枝、干的木质部变浅褐色,随着病情发展,病部色泽加深,病组织干燥,闻之有腥味,用手轻搓,叶表皮极易分离。秋季症状明显,病叶表皮部分破裂,叶肉裸露变为褐色,致病斑呈现褐色,长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破裂穿孔。这种症状最初出现于某一些枝上,最后扩展到其他枝条上,将染病枝条剥开,基部的木质部变为褐色条纹,严重时,根部腐朽,2~3年后全株死亡。在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下,腐朽木上长出紫褐色木耳状物,数层重叠如瓦状;干燥时变为灰,背面有细线状横纹。 
        越冬和越夏: 春天,树体富含碳水化合物,容易感病,修剪后不保护伤口,木质部裸露,如遇降雨,担孢子飞散,最易诱发本病。7~8月,树体内碳水化合物减少,树体抗性增强。在山东、辽宁,春天干旱的果园,修剪后的大伤口经过数月后,表面已有许多杂菌腐生,干扰银叶病菌的侵染,所以这些地区无银叶病。我国江淮流域、黄河故道的情况有所不同,4~5月雨水多,病菌能乘虚侵入没有保护的伤口,由于环境条件和树体条件均适合银叶病菌的侵染,所以本病发生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死树、死枝或残留于地面的根头形成子实体。它产生无数担孢子,从伤口侵染苹果树。春、秋雨水频繁湿度高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子实体在春夏之间多雨时形成,当气温达10.2~15℃,连续2天降雨7.1~10.3mm,新的子实体就会出现,是初侵染源。江苏泗阳县的果园,新子实体出现于4月8日至6月14日,依降雨情况而异。子实体散发的担孢子,藉气流传播落在苹果树的伤口上,遇潮湿环境,担孢子萌发侵入苹果树枝、干木质部的输导系统,上下蔓延。病菌侵入寄主后,需要很长时间才发病。用菌丝接种,经88天后才发病,接种部位的伤口附近叶片最早表现银叶症状。在9月至11月份,病菌又形成新的、第二次的子实体,又进行侵染。 
        寄主品种抗性: 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倭锦、红魁、黄魁、小国光易感病;红玉、国光、祝光、青香蕉次之,元帅、金帅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本病主要发生于我国偏南的苹果产区,如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和浙江等省。 
        防治措施: 苹果树萌芽前清除果园银叶病死树、死枝并烧毁,以消减越冬病源,减少以后病菌侵染的机会,春天检查果园附近的杨树桩和柳树的树干,如发现病菌子实体,用刀削除并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消毒。冬天修剪后,烧毁剪下的枝条,不要留在果园或作房前屋后自留地的篱笆用;伤口保护是防治本病重要措施,冬天修剪后,可用硫菌灵(托布津)涂剂涂布防止感染;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及时排水,改良土壤,以增强树势,使植株生长旺盛,提高抗性;生物防治:利用青霉菌抑制银叶病菌菌落的生长;用蒜泥防治:在每年的5~7月份,选择红皮大蒜,去皮,在器皿中捣烂成泥。用钻从患银叶病的苹果树主干基部开始向上每隔15cm~20cm打5~6个孔,深度以穿过髓部为宜。把蒜泥塞入孔内,将孔洞塞满,但不要超出形成层,以防烧烂树皮,然后用泥土封口,再用塑料条把孔口包紧。采用此法治疗苹果中前期银叶病,治愈率可达90%以上;药剂防治:把病树的枝、干作成小孔,将8-羟基喹啉硫酸盐丸剂塞进去,病树吸收后逐渐痊愈。若发现伤口,及时消毒并涂涂抹剂,防止病菌侵入。常用涂抹剂有:波尔多浆、松香桐油合剂等。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树腐烂病 


          病害名称: 苹果树腐烂病 
        别名: 苹果腐烂病、串皮湿、臭皮病、烂皮病 
        英文名称: Apple canker 
        侵染部位: 为害十年以上结果树的主干和主枝,此外还可为害小枝、幼树和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树腐烂病菌除为害苹果外,还侵害沙果、海棠等苹果属果树。 
         
        病原特征: 有性世代为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称苹果黑腐皮壳,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间座壳科,黑腐皮壳属;病菌的无性世代为苹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mandshurica Miura,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囊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生于病皮表皮下面的外子座中。外子座圆锥形,内藏1个分生孢子腔,初一室后变多室,具一共同孔口。分生孢子器黑色,直径517~1560μm,高430~1300μm,器壁细胞扁平,褐至暗褐色,最内层无色,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不分枝或分枝,长12~21μm,宽1.2~2.0μm,顶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香蕉形,无色,单胞,两端钩圆,大小3.6~6.0×1.2~1.7μm。分生孢子包埋于胶质中,潮湿时涌出孢子角。孢子角遇水消解,孢子悬浮于水中或附着于微细水滴上。秋季形成内子座即病疤上所产生的大型疣状物,一个子座中一小时内可放出1120~866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数量约为分生孢子的1/10。病菌生长适温28~32℃,最高37~38℃,最低5~10℃,pH以5.6~6.1合适。在干杏煎汁琼脂培养基上菌丝发育良好,在苹果树皮或梨树皮煎汁或固体培养基上长的也很好。合成培养基中的碳源以10%左右的麦芽糖、葡萄糖较好,最适氮源为0.5%~1.0%的天门冬酰胺或硝酸盐。天门冬酰胺有助于分生孢子产生,硫胺素可促进菌丝生长,在蒸馏水、自来水中不能萌发。病害潜育期7~15天,最长35天。 
        症状: 春季刮病时遗漏下来的小病斑,在果树生长期多停止扩展,周围被愈伤组织包围。失水变干,变成干斑。干斑多盖在黑褐色粗翘皮下面,刮除粗翘皮才看得清楚。一般呈椭圆形,暗褐色,大小2~3mm至3~5cm不等,质地松散,糟烂,中间有裂纹,边缘与健皮交界处稍隆起,多有裂缝,大多没烂到木质部,底层呈弧形,被愈伤组织包围,容易剥离。入冬后,干斑的边缘常产生灰白色菌丝团,病菌穿透愈伤组织,在白色健树皮上形成红褐色坏死点,进一步扩展,成为溃疡型病斑;春季发生在2~5年生以下的小枝和剪口、干枯桩、果台等发病,常表现为枝枯型症状。病部开始呈红褐色,略潮湿肿起,很快变干、下陷,边缘不明显,形状不规则。病组织褐色或暗褐色,质地松散,糟烂,往往烂到相接的大枝上,引起大枝发病,或者绕小枝烂到一圈,全枝乃至整株逐渐死亡,重病树枝叶不茂,并呈现结果特多的异常现象。发病后期,病皮表面长出较密的小黑点(病菌子座),天气潮湿时,从中涌出丝状孢子角或白色粉末状分生孢子团。 
        越冬和越夏: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孢子角、子囊壳等在病树皮内越冬,也能以菌丝形态在病疤木质部内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萌发适温25~30℃,在5℃条件下经较长时间也能萌发。病菌孢子在苹果煎汁、树皮煎汁、干杏煎汁、麦芽糖液、蔗糖液中萌发良好。在清水中,分生孢子萌发不好,子囊孢子萌发率也很低,且需要较长时间。在室内,分散的分生孢子经2~4天即失去萌发能力,子囊孢子可存活13~20天。在日光照射下,两种孢子1天即失去萌发能力。栽培管理粗放和冻害是腐烂病流行的主要诱因。土壤有机质少、土壤板结或保水保肥力差,根系生长不良,复合肥不足,偏施氮肥,结果过多,大小年严重,早期落叶等造成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均较重,反之则轻。地势低洼后期果园积水时间过长及贪青徒长、休眠期延迟而易受冻害果园,发病也重。北方周期性冻害,造成树体大面积树皮冻伤是腐烂病大范围流行的重要原因。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对于一个果园或一个地区发病程度和发病动态调查,应于每年春季苹果树发病高峰期定期、定树进行。一个果园的调查树不宜少于30~50株,一个地区不少于3个果园。一般采用棋盘式或隔几行抽查一行的取样办法。调查项目包括全园株数、调查株数、每株旧病疤块数、当年新生病块数、复发病块数、受害程度等,并注意记载调查地点、时间,果园肥水管理、结果情况、刮治情况等。按上述调查项目调查后,列出调查结果统计表。项目包括每株平均旧病疤块数、新生病块株率、重犯株率、每株平均新生病块数和重犯病块数、病情指数。若一个果园的调查结果,病情指数超过80以上时,从经济经营观点来看应该砍伐,重建新园。在病情指数低于60~70时,若重病株率和每株平均重病块数较高,应加强刮治和病疤的消毒保护。如新病株率较高或呈明显上升趋势,则需大力加强有关栽培管理措施和药剂**的预防发病技术。 
        地理分布: 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华东、中南、西南的部分苹果产区。其中黄河以北发生普遍,受害严重。 
        防治措施: 进行调查和测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一合理施肥,每50kg果施氮:磷:钾为7:3:7,增施土杂肥、圈肥和绿肥。二疏花疏果,杜绝大小年现象。三涂白防冻害,在易发生日灼的地区,初冬落叶后树干涂白。四减少伤口,禁止严冬修剪,伤口涂上油漆。五防止春旱和积水,使树体含水量正常,降低病菌抗扩展能力,加快伤口愈合;及时治疗防止病斑长时间扩大蔓延:春季结合刮粗翘皮检查刮治腐烂病3次左右。常用药剂有30%腐烂敌30倍液、腐必清涂剂或乳剂2~3倍液、梧宁霉素发酵液10~20倍液。春、夏季各涂药1次,降低复发率;药剂防治:春季果树发芽前喷洒**性杀菌剂,杀灭树皮浅层病菌。常用药剂有30%腐烂敌100倍液、40%福美胂200倍等;人工清除病源降低园内病菌密度:随时剪除病枯枝、干桩枯橛及病果台、病剪口等,减少树体被病菌侵染机会;病疤桥接、脚接:对枝干上的较大病疤进行桥接和脚接,可助树体恢复树势;抹泥法:春季用树冠下面的泥土抹于病斑上,厚度3cm以上,然后用塑料布扎住,可使病原菌失去活性;生物防治:利用果树上分离到的镰刀菌(Fusarium spp.110-l),对腐烂病菌具良好的拮抗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干腐病 


          病害名称: 苹果干腐病 
        别名: 苹果树干腐病、胴腐病
        英文名称: Apple black fruit r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主枝和侧枝,也可为害主干、小枝和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梨、柑桔、杨树、刺槐、蔷薇属植物等多种果树和林木。 
         
        病原特征: 有性世代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aris(=Botryosphaeria ribis Grossenb. et Dugg.)称贝氏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胶菌纲,格孢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葡萄座腔菌属。子囊壳生于树皮表层下的子座内。子座黑色,炭质,内侧色浅,先埋生,后突破表皮,露出顶端。1个子座中有l个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黑色,扁球形或洋梨形,具乳突状孔口,大小227~254μm×209~247μm,内有许多子囊和侧丝。子囊长棍棒状,无色,顶端细胞壁较肥厚,具二重膜,大小50~80μm×10~14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6.8~26.4μm×7~10μm,在子囊内排成2行。侧丝无色,不分隔,混生于子囊间;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有两种类型:①大茎点菌属Macrophoma型,无子座,分生孢子器散生于病部表皮下,暗褐色,扁球形,大小154~255μm×73~118μm。分生孢子单胞,长纺锤形至椭圆形,大小16.8~24.0μm×4.8~7.2μm。②小穴壳菌属Dothiorella型,有子座,多与子囊壳混生于同一子座内,大小182~319μm×127~255μm,分生孢子椭圆至长纺锤形,无色,单胞,大小16.8~29.0μm×4.7~7.5μm。 
        症状: 枝干受害:溃疡型。主干、大枝发病症状。发病初,病部树皮呈暗褐或暗紫色,形状不规整,表面湿润,常溢出黑褐色粘稠液体。表皮以下病组织暗褐色,湿润腐烂,病组织较硬,能见白色木质纤维。病部失水干缩凹陷,外表呈黑褐色,周缘开裂,常翘起或剥离。严重时,造成浅层树皮坏死,烂到木质部,明显削弱树势。发病后期,病皮表面密生隆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座,成熟后突破表皮。枝枯型。病斑紫褐至暗褐色,扩展迅速,深达木质部,全枝干枯死亡。后期病皮表面密生小粒点。长势衰弱小枝发病,扩展迅速,很快枯死,外观暗黑色,病皮硬,表皮密生黑色小粒点。生长弱的大树,干旱时在大枝锯口以下部位发生条形坏死。病部暗褐至灰黑色,凹陷,坚硬,病健交界处开裂,表面也密生黑色隆起小粒点;幼树发病:当年定植或定植1年后的苗较多。从嫁接口附近开始发生暗褐至黑褐色病斑,往周围扩展,呈椭圆或长椭圆形,大小不等,常绕枝干扩展一圈,致幼树死亡。病部后期密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座;果实被害:多在采收前至贮藏期发病。症状与轮纹病菌所致的烂果病无区别,两者俗称轮纹烂果病。 
        越冬和越夏: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部越冬。越冬后的菌丝体恢复活动,病菌直接以菌丝沿病部扩展为害,或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多从伤口侵入,也可从枯芽或皮孔侵入,继续扩展。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分生孢子器成熟后,遇雨水或空气潮湿条件,涌出白色分生孢子团,随风雨传播,经伤口、死芽和皮孔侵入。在辽宁省果区,从5月中下旬至11月均能发病。其中以5月下至6月中旬发生最多,7~8月进入雨季,发生明显减少,8月下旬后秋季干旱,发病再次增多,10月上中旬以后发病很少,11月发病基本结束。在山东省大部分苹果区,5~6月、9~10月干旱,有两次发病高峰期。山西省忻州地区,4月中至5月下旬为春季发病高峰期,3月下至9月下旬,发病再次增多,10月发病基本停止。苹果干腐病菌为弱寄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点。病菌侵入树体后不一定发病,只有当树体衰弱时,潜伏在树皮上的病菌才扩展发病。干旱时树皮含水量过低、树下烂根病严重导致树上生长衰弱、树皮受冻伤以及幼树缓苗期均易严重发病,病斑扩展迅速。在苹果主栽品种中,国光、白龙发病重,元帅、金冠、鸡冠、祝等发病较轻。矮化砧M9发病严重。土层瘠薄的山坡丘陵地发病重,土层深厚及不易干旱果园发病轻。 
        寄主品种抗性: 红玉、北海道9号、元帅、鸡冠、醇露、祝光等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土层瘠薄的山地果园发病更为严重,往往造成死枝死树。 
        防治措施: 选栽耐病品种:如红玉、北海道9号、元帅、鸡冠、醇露、祝光等;加强栽培管理:改良土壤,提高保水能力,旱季灌溉,雨季防涝。保护树体,防止冻害及虫害,对已出现的枝干伤口,涂药保护,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侵入。常用药剂有1%硫酸铜等。合理施肥增强树势;及时刮治:大树发病多限于树皮表层,可去掉病皮,防止病斑扩大蔓延。可采取划道办法(间隔5mm左右),涂30%腐烂敌30倍液等药剂;清除病原:及时剪除病枯枝,烧毁,减少果园中病菌数量;新栽幼树防护:建园选用健苗,施足肥,灌透水,以缩短缓苗期,促进根系早发。秋季加强对大青叶蝉的防治,防止在枝条上产卵而造成伤口,减少冬季枝条散失水分,减轻发病;喷药保护:大树可在发芽前喷1:2:240倍式波尔多液2次。在病菌孢子大量散布的5~8月间,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喷布1:2~3:200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超微多菌灵12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3~4次,保护枝干、果实和叶片。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树干枯病 

         
          病害名称: 苹果树干枯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tree Phomopsis canker 
        侵染部位: 为害树的主干或桠杈处,造成干上树皮坏死。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Phomopsis truncicola Miura异名:P.mali Roberts称茎生拟茎点霉(苹果干枯病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子座里,近球形,黑色,顶端具孔口,直径230~450μm。分生孢子有二型。α型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具两个油球,大小4~ 9×2~4μm;β型孢子钩状或丝状,单胞无色,大小14~35×1.5~2μm。有性态不多见。 
        症状: 春季在上年一年生病梢上形成2~8cm长的椭圆形病斑,这些病斑多沿边缘纵向裂开而下陷,与树分离,当病部老化时,边缘向上卷起,致病皮脱落,病斑环绕新梢一周时,出现枝枯,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从器中涌出黄褐色丝状孢子角。病斑从基部开始变深褐色,向上方蔓延,病斑红褐色。 
        越冬和越夏: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部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春遇雨或灌溉水,释放出分生孢子,借水传播蔓延,当树势衰弱或枝条失水皱缩及受冻害后易诱发此病。 
        寄主品种抗性: 苹果品种中津轻、红星、印度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园内不与高杆作物间作,冬季涂白,防止冻害及日灼;剪除带病枝条,在分生孢子形成以前清除病枝或病斑,以减少侵染源;在分生孢子释放期,每半个月喷洒一次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栽植红星、印度等抗病品种。 
        参考文献: 1.陈善铭,齐兆生等,1999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苹果树枝枯病 


          病害名称: 苹果树枝枯病 
        别名: 苹果红癌病、癌肿病 
        英文名称: Apple tree twig blight 
        侵染部位: 为害苹果大树上衰弱的枝梢,在结果枝或衰弱的延长枝前端形成褐色不规则凹陷斑。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Nectria cinnabarina Tode Fr.称朱红丛赤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座瘤状,子囊壳丛生,扁圆形,表面粗糙,鲜红色,直径300~500μm;子囊棍棒状,大小50~90×7~12μm;子囊孢子长卵形,双胞,无色,大小12~25×4~9μm。无性态为Tubercularia vulgaris Tode称普通瘤座孢。分生孢子丛粉红色,直径1~2μm,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大小6~9×2μm。 
        症状: 苹果树枝枯病主要为害苹果大树上衰弱的枝梢,多在结果枝或衰弱的延长枝前端形成褐色不规则凹陷斑,病部发软,红褐色,病斑上长出橙红色颗粒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发病后期病部树皮脱落,木质部外露,严重的枝条枯死。 
        越冬和越夏: 病菌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在病部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年降雨或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溢出,借风雨传播蔓延,病菌属弱寄生菌,只有在枝条十分衰弱且有伤口时,才能侵入,引致枝枯。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夏季清除并销毁病枝,以减少苹果园内侵染源;修剪时留桩宜短,清除全部死枝;药剂防治:在分生孢子释放期,每半个月喷洒一次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苹果树木腐病 


          病害名称: 苹果树木腐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tree Schizophyllum rot 
        侵染部位: 树干或大枝上。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Schizophyllum commune Fr.称普通裂褶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子实体常呈覆瓦状着生,菌盖6~42mm,质韧,白色或灰白色,上具绒毛或粗毛,扇状或肾状,边缘向内卷,有多个裂瓣;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白色至灰白色,有时呈淡紫色,沿边缘纵裂反卷;担孢子无色光滑圆柱状,大小5.55×2μm,生在阔叶树或针叶树的腐木上。 
        症状: 病菌寄生在树干或大枝上,致受害处腐朽脱落,露出木质部,病菌向四周健康部位扩展,致形成大型长条状溃疡。 
        越冬和越夏: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干燥条件下,菌褶向内卷曲,子实体在干燥过程中收缩,起保护作用,经长期干燥后遇有合适温湿度,表面绒毛迅速吸水恢复生长能力,在数小时内即能释放孢子进行传播蔓延。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加强苹果园管理,发现病死或衰弱老树,要及早挖除或烧毁。对树龄弱或树龄高的苹果树,应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以恢复树势增强抗病力;见到病树长出子实体以后,应马上去除,集中深埋或烧毁,病部涂1%硫酸铜消毒;保护树体,千方百计减少伤口,是预防本病重要有效措施,对锯口要涂1%硫酸铜液消毒后再涂波尔多浆或40%波尔多精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煤焦油等保护,以利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 
         

         苹果枝溃疡病 


          病害名称: 苹果枝溃疡病 
        别名: 梭疤病、苹果干癌病、欧洲溃疡病、芽腐病、梭斑病
        英文名称: Apple twig canker 
        侵染部位: 只为害枝条,不论一年生或多年生枝条均可发病,以1~3年生枝发病较多。 
        主要寄主: 仅发现苹果及梨苗被害,而其他苹果属植物和梨树成株均不发病。 
         
        病原特征: 苹果梭疤病原菌Nectria galligena Bres.属子囊菌亚门,肉座菌目。无性世代为Cylindrosporium mali称苹果柱孢或仁果干癌柱孢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白色,子囊壳鲜红色,球形或卵形,直径100~150μm,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72~92×8~10μm;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生孢子盘无色或灰色,盘状或平铺状;分生孢子梗短,分生孢子无色,线形;具大孢子和小孢子两种。大孢子圆筒形,具3~5个隔膜,5个隔膜的孢子大小37.5~47.5×4.9~5.2μm,3个隔膜的21.0~27.5×4.0~5.0μm。小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或双胞,大小4.0~6.0×1.0~2.0μm。在陕西只见到病菌的无性世代。 
        症状: 病菌只为害枝条,不论一年生或多年生枝条均可发病,以1~3年生枝发病较多,产生溃疡型病疤。病菌在秋季或初冬从芽痕、叶丛枝、短果枝基部,甚至伤口处侵入。病部初为红褐色圆形小斑,逐渐扩大呈梭形,中部凹陷,边缘隆起呈脊状,病斑四周及中央发生裂缝并翘起。天气潮湿时,在裂缝周围有成堆着生的粉白色霉状的分生孢子座。病部还可见到其他腐生菌的粉状或黑色小点状的子实体。后期病疤上的坏死皮层脱落,使木质部裸露在外,四周则为隆起的愈伤组织。翌年,病菌继续向外蔓延,病斑又呈梭形同心环纹状扩大一圈;如此,病斑年复一年地成圈扩展。在果园中,见到有少数发病5年以上的病疤,病部呈五层以上的梭形同心环纹,越近中央越凹陷。被害枝干易被风吹断或在结果后折断而造成缺枝现象.有的植株,甚至因病而无主枝或中央领导干,致使树形遭到破坏,产量锐减。 
        越冬和越夏: 病菌以菌丝状态在病组织内越冬,在产生有性世代的地区还可以子囊壳及子囊孢子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年春季及整个生长季节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小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大孢子可借助昆虫(如蚜虫、蚂蚁等)、雨水以及气流传播,以秋季和初冬(落叶前后)为主要侵染时期。在产生有性世代的地区还可以子囊壳及子囊孢子越冬。春季潮湿时子囊孢子自壳内放射或挤压出来进行传播侵染。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枝条,其中以叶痕周围的裂缝为主,此外,也可从病虫伤、修剪伤以及冻伤等处侵入。秋季和初冬落叶前后是主要侵染时期,此病常伴随锈病大流行发生多。宜于梭疤病发生的气候条件,是冬季较暖、雨雪少,而春季却降雨较多,湿度大,气温回升较慢。这对病菌在落叶后及早春果树休眠期的侵染和扩展十分有利。此外,果园低湿、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时也易发病。树龄在12~15年生,氮肥较多,生长较旺的植株染病较重。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有差异。 
        寄主品种抗性: 品种间差异明显。大国光、国光及金冠最感病,其次为祝、倭锦、柳玉、印度、甘露,红玉、白龙、元帅、红星、黄奎、红魁、早生旭、鸡冠较抗病。国外报道Fresdom及Empire表现抗病,Gala则较感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在欧、美各国发生普遍,在陕西关中地区、甘肃省东部、山西省南部、河北以及河南与江苏省的黄河故道地区亦有发生。 
        防治措施: 清除病树枝干上的溃疡斑。枝条感病后,结合修剪去除病枝,把病斑周围的枯死病皮刮除干净;防治锈病:有苹果锈病发生的果园,采取措施防治锈病。彻底砍伐果园5km以内的桧柏树,或用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1:1:160式波尔多液,于春雨前喷布桧柏防止冬孢子角的萌发。喷药时间可在花前和花后进行,与防治白粉病相结合;在新果区5km范围内,建立保护带,防止病菌孢子侵染;早春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或喷药抑制冬孢子萌发。春雨前在桧柏上喷洒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0.3%五氯酚钠或两药混合后喷洒。秋季喷15%氟硅酸(907)乳剂300倍液保护桧柏,防止锈病侵染;防治病虫害及冻伤:粗皮翘皮应及时刮除。喷药时要注意喷布枝干,预防病菌侵染;生物防治:国外利用枯草杆菌(Bacillus ubtilis clone CMT)的抗生物质以及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 Oudem.)进行重寄生来抑制病菌为害;药剂防治:秋季50%落叶时,喷布0.07%的50%Carbendazim(多菌灵)或喷布1.58%硝酸苯基汞(PMN)效果很好。  
         

        苹果炭疽溃疡病 


          病害名称: 苹果炭疽溃疡病 
        别名: 枝干溃疡病、假炭疽病
        英文名称: Apple Cryptosporiopsis canker 
        侵染部位: 苹果树枝干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Cryptosporiopsis malicorticis(Cordl.)Nannfeldt称腐皮拟隐孢壳,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Pezicula malicorticis(Jacks)Nannfeldt。载孢体分生孢子座枕状,发黄,胶质状,直径1mm,常合生,产孢细胞10~15×3μm,分生孢子大小11.5~16×3~4μm,小分生孢子大小5~6×1~1.5μm。 
        症状: 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现出红色或紫色小圆点,后在树皮上扩大成橘红色或褐色椭圆形凹陷斑,并在病健组织间产生裂纹,或现出奶油色分生孢子盘,病斑脱落木质部露出或出现纵向韧皮纤维。该病第一年为椭圆形橘红色凹陷斑,几年后则形成具许多圆心的愈伤组织环,因此又称环斑溃疡病。 
        越冬和越夏: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采前的残存病果或病斑上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胶状基质上的分生孢子盘中释放出来,靠雨水或水滴飞溅的冲击力传播蔓延,秋季出现新病斑,春天逐渐扩展,经一年后在夏末或初秋现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可直接穿透树皮或从伤口侵入。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及时清除炭疽溃疡病引致的黑斑溃疡病和环斑型溃疡病的病斑,以减少菌源;在休眠期或秋季降雨前喷洒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40%大富丹、克菌灵及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必要时喷洒20%蚜必杀乳油1500倍液、50%抗蚜威乳油2000~30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防治蚜虫,以避免蚜虫对病部造成的侵害。  


         苹果轮纹病 

         
          病害名称: 苹果轮纹病 
        别名: 粗皮病、黑腐病、水烂病、烂果病、轮纹褐腐病、疣状粗皮病、疣皮病和轮纹褐腐病
        英文名称: Apple ring r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也能为害叶片。 
        主要寄主: 苹果、梨、花红、海棠、桃、李、杏、栗、枣、榅桲及木瓜等多种果树。 
         
        病原特征: 苹果轮纹病原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f.sp.piricola Noae Koganezawa et Sakuma称贝氏葡萄座腔菌梨专化型,该菌是干腐病菌的一个专化型,形态相似,但致病性不同。异名: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称梨生囊孢壳,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目。无性世代为Macrophoma kawatsukai Kara称轮纹大茎点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有乳头状孔口,大小383~425μm,器壁黑色,炭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单胞,丝状,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至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4~30μm×6~8μm。有性世代的子囊果多发生在2~4年的老病斑上。子囊果扁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内有许多子囊及假侧丝。子囊棍棒状,无色,顶端膨大,壁厚,大小110~130μm×17.5~22μm(吕佩珂,苏慧兰等,2002年),基部较窄,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绿色,大小24.5~26μm×9.5~10.5μm。 
        症状: 枝干受害多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暗褐色小斑点,渐扩大,质地变得坚硬,中心突起,边缘龟裂,病、健部产生裂缝并逐渐加深,形成圆形或不正圆形的褐色疣状物,直径0.3cm到2~3cm不等。病斑单生或2~3个连生,质地坚硬,随后病斑周缘逐渐下陷,成为一个凹陷的圆圈,至第二年,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随着健部木栓形成层的生成,病部周围逐渐隆起,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甚至病斑可翘起剥落。病斑不仅限于皮层,约有1/4还可侵入木质部。当枝干染病严重时,许多病斑密集一起,枝干表面极为粗糙,故又称疣状粗皮病,往往引起枝干早期枯死;果实发病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初期。起初,果面发生水渍状褐色、近圆形的小斑点,扩大后,呈暗红褐色,具有明显的同心环纹。病斑发展迅速,几天内即可使全果腐烂,并常常发出酸臭气味。后期自病斑中心起,逐渐产生黑色小粒点;叶片发病,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有同心环纹,大小0.5~1.5cm,后逐渐变为灰白色,并长出黑色小粒点。一张叶片上发生许多病斑时,往往引起干枯早落。 
        越冬和越夏: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果在枝、叶、果的病残组织内越冬,为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源,病组织中的菌丝可存活4~5年。枝干上过冬的病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源。枝干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器,一般在4月下旬遇雨开始散布分生孢子,到5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增多。孢子主要通过风雨飞溅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10m。孢子萌发后经皮孔侵入果实和枝干,正常潜育期15天左右。病菌有潜伏侵染现象。新梢上一般从9月下旬以后,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新病斑。新病斑当年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器,第二、三年才大量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第四年后产生分生孢子器的能力又显著减弱。枝条上病斑的孢子形成能力与枝龄和病斑年龄大小有密切关系。2~6年枝上发生的新病斑,产孢能力强,反之,10年生以上的枝干产孢能力弱,而且在老病斑失去产孢子能力之后,又陆续产生年龄不同的新病斑。1年生的幼嫩新梢最感病,在20~25℃条件下阴雨24小时,即可被侵染。叶片一般从5月份开始发病,7~9月间发病最多,通常叶片发病均极轻微,不会直接影响树势。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轮纹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品种等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高于75%或连续降雨,雨量达10mm以上时,侵染多发病重。相反,在高温、干旱的季节,孢子散发量少,侵染亦少,发病轻。6~7月是全年孢子散发量最多的时期,也是全年侵染的高峰阶段。因此,在这段时期内,抢晴天、雨前,及时喷药保护树干和果实,对预防病菌侵染十分重要。 
        寄主品种抗性: 金冠、玉霰、千秋、白龙、青香蕉、富士、元帅、坂田津轻、王林、新乔纳金、津轻、发现等易感病;红花皮、玫瑰红、金晕、甜黄魁、北之幸、黄花皮、小国光、生娘、红玉等发病较轻。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山东、河北、辽宁、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上海、四川、云南等地发生较重。 
        防治措施: 清除初侵染源:冬季刮除粗皮并销毁,用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涂抹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1%含量为90%以上的硫酸铜溶液涂抹消毒。发芽前喷50%混杀硫悬浮剂2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刮治:枝干受害应及时刮除病部,然后涂刷30~50倍液抗菌剂401、402,或用1%硫酸铜液、波美5度石硫合剂;喷药保护果实:5月下旬喷10%甲托膜剂2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7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70%果尔康超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240倍式波尔多液、30%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培育无病苗木:如首红、新红星、国光、烟嘎1号、淄博短等品种抗病性强。抗性强的砧木有圆叶海棠等;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有条件的施用苹果专用肥2、3号;果实套袋:落花后一个月内套袋,每果一袋。;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或入窖前严格剔除病果,控制温、湿度,发现病果,及时捡出处理,以减少病害发生。 
         

         苹果炭疽病 


          病害名称: 苹果炭疽病 
        别名: 苦腐病、晚腐病 
        英文名称: Apple anthracnose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侵害枝干、果台等。 
        主要寄主: 苹果、梨、葡萄、海棠、木瓜、山楂、柿、核桃等。据报道还能侵害刺槐和杉木。 
         
        病原特征: 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qauld. 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称胶孢炭疽菌,原称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称果生盘长孢。以往将刚毛多且坚硬、分生孢子为新月形的放在丛刺盘孢属(Vermicularia)中,将不形成刚毛的炭疽菌放在盘长孢属(Gloeosporium)中,但刚毛的有无及坚硬程度是不稳定的性状。Von Arx指出 Colletotrichum是炭疽菌唯一合法的属名。C.gloeosporioides寄主植物数百种,异名近600种。分生孢子盘埋生于表皮下,枕状,无刚毛,成熟后突破表皮,涌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内平行排列一层圆柱形或倒钻形的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大小10~20×l.5~2.5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常成团,潮湿时呈绯红色,平时无色、单胞,长卵圆形,两端含两个油球,大小12~16×4~6μm。分生孢子可陆续大量产生并混有胶质,在孢子盘顶部形成粉红色至灰白色的孢子块,遇水后胶质溶解,致孢子分散传播。子囊壳着生于外表呈黑色小瘤状的子座内,每个子座具1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暗褐色,瓶状,外部附有毛状菌丝。子囊呈瓠瓜状,平行排列于子囊壳内,大小55~70×9μm,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2~22×3.5~5μm,无色,单胞,形似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8~32℃,最高40℃,最低12℃,相对湿度95%以上萌发,在水滴中萌发最好。该菌除侵染苹果外,还可侵染梨、葡萄、枣、芒果、龙眼、荔枝等,引起果腐。 
        症状: 果实发病时,果面上出现针头大的淡褐圆形小斑,边缘清晰,逐渐扩大,果实褐色软腐,带苦味,成圆锥状深入果肉。病斑下陷,表面有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状。病斑2cm时表面产生突起的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初为黑褐色,后变黑色,呈同心环纹状排列。黑色粒点逐渐扩展,突破表皮,在天气潮湿时涌出绯红色粘液,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随着分生孢子盘的形成,果肉由淡褐渐变暗褐色。一个病斑常可扩大到果实面积的1/3~1/2。病果上的病斑数目不等,多者可达数十个,呈褐色至暗褐色稍凹陷的干斑。发病初期病斑扩大速度缓慢。果实近成熟阶段,病斑扩大迅速,只需7~8天即达果实一半,引起大量落果;枝干发病多在病唱害及细弱枝条的基部等处。主要为害韧皮部。被害初期呈不规则深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溃烂,龟裂,使木质部外露,严重时病部以上枝条逐渐枯死。病部表面也同样产生黑色突起小粒点,通过室内保温、保湿培养,经7~9天即可出现大量排红色分生孢子团;果台发病多自顶端开始,病部呈深褐色,从顶端向下蔓延,为害重时果台抽不出副梢,以致干枯死亡。 
        越冬和越夏: 病菌主要以菌丝潜伏在病唱害枝、干枯枝、干枯果台、病僵果等处越冬。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2℃。潜伏菌丝在-20℃也不致死亡。菌丝形成分生孢子的适温在22℃左右。分生孢子在28℃时只需6小时即可萌发,9小时萌发率可达95%以上。分生孢子萌发和糖分关系很大,随糖分增高前发率亦增加。由于病菌有潜伏侵染特点,因此其潜育期在不同品种上和不同时期长短有所不同。有时可长达50~60天。在河南郑州地区,最感病的红绞品种其潜育期:5月份为9~11天,6月份6~8天,7月份4~5天,8月份2~3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年生长季节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即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昆虫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可直接侵入果实。高温适于病菌的繁殖和孢子的萌发侵入。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接触果面后经5小时即可侵入果肉,经10小时大部病菌完成侵入过程。在生长季节不断再侵染,一直发展到晚秋为止。病菌在采收前侵入,至采收后在贮藏运销期也可陆续发展,但在贮藏期一般不传染。病菌具潜伏侵染特点,早期侵入果实后直到果实膨大期才扩展致病。高温、高湿是炭疽病流行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温多雨地区此病发生较重。 
        寄主品种抗性: 早熟品种发病轻。红绞最不抗病,其次是红玉、祥玉、倭锦、印度、国光、旭、秦冠、甘露、鸡冠等。较抗病的有元帅、金冠、红星、红魁、生娘、祝光、柳玉等。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分布全国苹果产区。夏季高温多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病害发生严重,对产量、质量影响很大。在易感病的品种上,可导致毁灭性损失。山东、河北、辽宁多雨年份受害重。陕西、山西、甘肃、吉林等地发生轻。 
        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发病严重地区,栽植烟嘎1、2号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深翻改土,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园内湿度,精细修剪,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清除病源:剪除干枯枝、干枯果台及病僵果等;喷**剂:人工清除越冬病源,在果树发芽前,选择**性杀菌剂喷布树体,杀死越冬病原菌。经验证明,喷过**剂的树能推迟发病时间15~30天,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在倭锦品种发芽至中心花露红期间,均匀周到地喷布40%福美胂100倍液或二氯萘醌50倍液。五氯酚钠150倍液和10%重柴油乳剂混用,防治效果也良好;生长期药剂保护:生产上广泛使用的药剂有波尔多波、退菌特。在重病区前期使用波尔多液,中、前期为退菌特,后期再用波尔多液。具体时间是5~6月上旬喷波尔多液(1:2~3:200式)1~2次,6月中旬至7月上旬喷50%可湿性退菌特600~800倍液1~2次,7月中旬以后再喷波尔多液(1:2~3:200式)2~3次。如果5~6月多雨,病害发生早,退菌特可提前使用;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前剔除病果,控制库内温度,当温度升高时,应加强检查,及时剔除病果。  
         


        苹果霉腐病 

         


        病害名称:
         苹果霉腐病
         
        别名:
         心腐病、霉腐病、红腐病、果腐病
         
        英文名称:
         Apple mouldy core
         
        侵染部位:
         果实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苹果霉心病是由多种真菌侵入果实心室后引起的一种病害。从病果中能分离到十多种真菌,其中引起霉心病的病原菌主要有以下几种:1. 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在病果心室内长出的黑绿色霉状物,是该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或单生,卵形或倒棒状,多胞、有纵、横隔膜,褐色。2. 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Link et Fr.,受害果心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隔或有少数分隔,不分枝,顶生分生孢子一至多个,聚集成头状。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卵形,双胞,上胞大,下胞小,无色,大小14~24μm×7~14μm。3. 棒盘孢Coryneum sp.,受害果心产生灰白色稀疏的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分散或合生,分生孢子棒状,直或微弯,具有l~3个假隔膜,孢子褐色,顶部色常略淡,表面光滑,茎部平截。4. 镰刀菌Fusarium sp.,受害果心产生白色,桃红色霉状物。分生孢子呈舟形或镰刀状,多胞,无色。5. 狭截盘多毛孢Truncatella angustata(Pers ex LK)Hughes,受害果心产生白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纺锤形,多胞,中间细胞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顶端附着2~5根刺毛,大多为3根,刺毛无色,纤细。上述5种真菌均属于半知菌亚门。此外还有头孢霉Cephalosporium、拟茎点霉Phomopsis、茎点霉Phoma、大茎点霉Macrophoma、芽枝霉Cladosporium、青霉Penicillium、盾壳霉Coniothyrium、葡萄孢Botrytis等真菌。霉腐病病原菌种类机器优势菌,因地点和年份不同而异。各地报道的主要病原菌种类,以交链孢菌和粉红单端孢菌最为常见,为优势种,其中交链孢菌主要引起果实霉心,粉红单端孢菌主要引起心腐。 
        症状: 分为霉心和心腐两大类型。发病初期,在萼心间至心室部位出现淡褐色不连续的点状或条状小斑,逐渐向心室扩展延伸,继而整个心室壁变为黑褐色,心室内出现灰白、白色、黑色、粉红色等霉状物,形成霉心。心室内的病菌进一步突破心室,引起果肉不同程度的霉烂。腐烂的病组织味苦,不堪食用。病果在树上偶有果面发黄,着色较早、果实稍变形,易落果等现象。 
        越冬和越夏: 以菌丝体在病僵果或坏死组织内或以孢子潜藏于芽的鳞片间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霉心病菌多为腐生性较强的真菌,分布广泛,在树体上、土壤机器周围植被上普遍存在,病菌借气流传播,通过萼筒至心室间的开口进入果心;病菌在花柱定植后,逐渐通过开放或褐变枯死的萼心间(萼筒至心室的一段心皮维管束组织)侵入果实的心室,造成心室生霉、果心腐烂。在甘肃天水地区病菌开始侵入果心的时期为5月下旬,果实开始发病的时间为6月下旬。自5月下旬至贮藏期,病菌可不断侵入果心,无明显集中的侵入期;病菌进入果心以后并非立即扩展致病,只有到果实衰老时才蔓延引起发病。在采收期,果实带菌率往往高于发病率,或病斑、霉层轻微,症状不明显。进入贮藏期,随果实的逐渐衰老,病情不断加重;霉腐病的发生,与年份、地区、果园以及树体之间的差异有关。其中关系更为密切的是气候和栽培条件。阴湿地区比干旱地区发病重,晚春高湿温暖,夏季忽干忽湿都有利于霉腐病发生;果园管理粗放,结果过量,有机肥料不足,矿物质营养不均衡;地势低洼潮湿,树冠郁闭,树势衰弱等因素都有利于发病。 
        寄主品种抗性: 元帅系品种和以元帅系品种做亲本培育的伏锦、露香等苹果树受害最重。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品系;秋末冬初清除病果、僵果和病枝,集中烧毁,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减少树体带菌;采收前1个月喷洒比久2000mg/kg,采后控制窖中温、湿度,最适温度为1~2℃;采收后清除园内病果、病叶和病枝,进行翻耕。冬季剪去树上僵果、枯枝。苹果发芽前或花芽萌动期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用0.3%的五氯酚钠,**病菌,减少田间菌源。加强肥水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和果树营养状况,提高果实抗病耐贮能力;于花前、花后及幼果期每隔半月喷1次护果药,防止霉菌侵入,药剂可选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多氧清水剂4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果实套袋:套袋前喷一次1:2:200倍式波尔多液。幼果形成即套袋。纸袋最好涂以苏子油,以避免因风吹、雨淋、日晒而破裂。  


         苹果疫腐病

         
          病害名称: 苹果疫腐病 
        别名: 颈腐病、实腐病
        英文名称: Apple collar r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果实、树的根颈部及叶片。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Phytophthora cactorum(Leb. et Cohn.)Schrot.称恶疫霉,属卵菌。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阶段形成卵孢子。游动孢子囊无色、单胞、椭圆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大小33~45×24~33μm,每个游动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17~18个;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菌丝可形成厚垣孢子。有性阶段产生无色或褐色球形卵孢子,大小27~30μm,壁平滑,雄器测位,大小13~16×9~11μm。病菌发育适温25℃,最高32℃,最低 2℃,游动孢子囊发芽温限5~15℃,10℃最适。 
        症状: 果实染病,果面形成不规则、深浅不匀的褐斑,边缘不清晰,呈水渍状,致果皮果肉分离,果肉褐变或腐烂,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绵毛状菌丝体,病果初呈皮球状,有弹性,后失水干缩或脱落。苗木或成树根颈部染病,皮层出现暗褐色腐烂,多不规则,严重的烂至木质部,致病部以上枝条发育变缓,叶色淡,叶小,秋后叶片提前变红紫色,落叶早,当病斑绕树干一周时,全树叶片调萎或干枯。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后形成灰色或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全叶腐烂。 
        越冬和越夏: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及菌丝随病组织在土壤中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年遇有降雨或灌溉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滴或流水传播蔓延,果实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每次降雨后,都会出现侵染和发病小高峰,因此,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尤以距地面1.5m的树冠下层及近地面果实先发病,且病果率高。生产上,地势低洼或积水、四周杂草丛生,树冠下垂枝多、局部潮湿发病重。 
        寄主品种抗性: 在栽培品种中,红星、印度、金冠、祝光、倭锦等易感病,红玉、伏花皮次之,国光、富士、乔纳金等较抗病。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疫腐菌在病残体的土壤中越冬,及时清理落地果实并摘除树上病果、病叶集中处理;病菌以雨水飞溅为主要传播方式,适当采取提高结果部位和地面铺草等方法,可避免侵染减轻为害;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排除积水,降低湿度,树冠通风透光可有力地控制病害;可采取预防为主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根颈部发病还未环割的植株,可在春季扒土晾晒,刮去腐烂变色部分,并用福美锌或石硫合剂消毒伤口,刮下的病组织烧毁,更换无病新土。另外防止串灌,翻耕和除草时注意不要碰伤根颈部。必要时进行桥接,可提早恢复树势,增强树木的抗病性;药剂防治:在落花后浇灌或喷洒72%霜脲·锰锌(霜疫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 %百德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2 %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9 %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 %灭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天1次。 
         

         苹果立枯病  

         
          病害名称: 苹果立枯病 
        别名: 
        英文名称: Apple seedling stem rot 
        侵染部位: 主要为害实生苗茎基部或幼根。 
        主要寄主: 苹果 
         
        病原特征: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初生菌丝无色,后变黄褐色,有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大小0.l~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症状: 幼苗出土后,茎基部变褐,呈水渍状,病部缢缩萎蔫死亡但不倒伏。幼根腐烂,病部淡褐色,具白色棉絮状或蛛丝状菌丝层,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 
        越冬和越夏: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中营腐生生活,可存活2~3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温限19~42℃,适温24℃;适应pH3~9.5,最适pH6.8。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植株过密,发病重。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前作系蔬菜地发病重。 
        寄主品种抗性: - 
        调查与测报: - 
        地理分布: 全国各苹果产区 
        防治措施: 加强苗期管理:提高地温,低洼积水地及时排水,防止高温高湿条件出现;苗期喷洒植保素7500倍液或0.l~0.2%磷酸二氢钾,增强抗病力;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育苗时种子用种子重量0.l~0.2%的40%拌种双拌种;土壤处理: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粉剂1:1混合或单用40%拌种双粉剂,每平方米施药8g,加细土4.0~4.5kg拌匀,播前先取1/3药土覆于苗床上,其余2/3药上盖在种子上面,有效期长达月余。
         
         
         

        来源: 水果邦爱果者论坛www.shuiguobang.com 详情参考:http://bbs.shuiguobang.com/thread-354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