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幻影忍者红蛇季: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http://www.hbzyw.gov.cn/xwxx.asp?id=1193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23:29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http://www.hbzyw.gov.cn/xwxx.asp?id=11934
新闻作者: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于新东 浙江大学 牛少凤 湖南省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于洋  新闻来源: 日期:2011-8-19 8:57:59  浏览次数:2438
2010年10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实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这是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从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格局来说,这是重新站位、跨越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深刻领会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图
《决定》发布的同一天,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整个“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温家宝总理在《建议》说明中,也对此进行了“重点说明”。这些都充分表明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深刻洞察背景,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党中央、国务院高赡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使然,也是国际激烈竞争态势使然,更是自身发展迫切需要使然。从提出想法到出台《决定》,整个过程所反映出的受重视程度之高、调研范围之广、推进决心之大、出台动作之快,都充分说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分量。
背景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初露端倪所带来的“五大战略机遇”。
综览整个人类史,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社会发展一直产生着巨大推动作用,深刻改变着人类世界的面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又正在孕育爆发,这是由人类继续向前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知识技术进步的创新突破所必然驱动的。具体表现在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等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里,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显现。由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同样是革命性的。概括来说,主要存在“五大战略机遇”。
一是有效缩小差距乃至实现后发赶超的机遇。历史规律表明,科技革命极大影响和改变着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占据了科技中心的地位,就必然会占据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重要地位。人类发展史上,无一例外地,那些抓住过科技革命机遇实现腾飞的国家,都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进入了现代化行列。这一规律在当前及今后依然适用。那么,既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端倪初露,这就意味着又为各个国家提供了一个有可能重新“洗牌”的绝佳机会。后发国家能否由此实现赶超和跨越,成败往往在此一举。否则,在这一轮竞争中拉开的差距,将成为国家差距新的更大的分水岭。
二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机遇。科技进步特别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具有示范、扩散、辐射、加速效应,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可以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拓展人们的消费范围,也可以催生新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从而推动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切实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全球范围内,传统工业化的“三高一低”老路都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而高科技的发展,能够使生产要素结构中物质资料的作用和比重不断降低。因此,根本出路之一就是必须依靠新科技革命所研发的新节能环保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排放、减少污染;依靠新科技革命所开发的新能源、新材料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依靠新科技革命所产生的新工艺、新流程高效益地提高资源能源的投入产出比,从而使全世界都逐步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增长之路。
四是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机遇。简言之,科技的重大创新与突破,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通过学习教育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再通过优化组合改进组织管理能力和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所以邓小平同志一语中的地断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是大幅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机遇。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福利与便利是有目共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样化、环保化、人性化的程度上、深度上和细节上更体贴、更舒适、更便捷,从而带给人们更多更大更高的幸福感。
背景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研究制定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积极展开布局所形成的激烈竞争态势。
当前,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争夺新兴产业的话语权,抢占竞争制高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些国家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后危机时代”引领世界经济前进方向和人类社会未来潮流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宽带网络等新兴产业,确保优势地位。
背景三:我国长期保持现有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以及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所面临的迫切需要。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已经大踏步地迈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各项事业不断谱写辉煌成就新篇章。但是,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趋紧张,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一句话,现有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都已经难以为继。那么,怎样才能继续保持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怎样才能顺利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成了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令人欣慰的是,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曙光乍现,这就十分清楚地意味着,如果说500年来我们丧失了前几次世界性的现代化发展机遇,那么现在,一个新的重大战略性历史机遇又将摆在中华民族的面前。因此,从根本上说,只要绝不再在这一次的全球性新发展浪潮中与战略机遇失之交臂,只要能够牢牢把握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做到转方式、优结构、创优势、可持续,从而不仅以发展数量为人共知,而且真正以发展质量享誉全球,那么,我们就一定能稳操胜券。
(二)把准历史方位,明确发展阶段和位置。
什么是历史方位?就是我国当前在纵向历史上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在横向国际上所处的位置。作出准确判断后,我们才能够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就要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放到我国3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宏伟进程中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弄清楚为什么要培育发展、搞明白培育发展什么、想透彻怎么样培育发展,答案分别根植于清楚我国所处的发展历程与当前阶段、明白我国发展的基础与优势、透彻了解国际国内历史以来的做法与经验之中。
从根本上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最坚实的基础是经济实力雄厚,最明显的优势是政治局势稳定,最突出的特色是改革开放深化,最重要的资源是各类人才辈出,最宝贵的精神是核心价值重铸,最有力的保障是党的坚强领导,最坚强的后盾是人民富裕安康。我国过去30年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靠的是这些,今后的发展还要靠这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自然也不例外。
有了对上述历史进程概括性的认识,我们会发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的内在要求,是顺理成章的发展战略选择,是一脉相承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史的自然延续。说极端了,就是即使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概念出现,我国加快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也已经是当务之急。因而,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加的;是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是连续的,而不是突兀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更加增强动力和信心。
(三)透彻掌握要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针对性。
总的来看,全文共7000余字的《决定》思想深刻、重点突出、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包括内涵宗旨、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方向、主要任务、政策扶持、组织领导等内容。但是从深刻领会其核心精神来说,概括地讲,主要是要做到:理解内涵,把握重点,明确任务。
1.理解内涵。《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文字表述不多,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作用、特点等诸要件做了十分精准的定义。就其宗旨而言,一言以蔽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指向“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两大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根基和前途命运的战略目标的。因此,认真分析、深刻领悟其内涵和宗旨,对今后实际工作中,从本质上把握和破解怎样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判断是否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什么作用等根本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把握重点。《决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发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基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二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四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看,这四个方面既充分考虑国情与基础,又充分考虑世界潮流与竞争态势;既充分考虑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又充分考虑民生与民需;既充分考虑理论指引与科技前沿,又充分考虑实际可行性与社会市场需求;既充分考虑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又充分考虑已有优势与发展潜力;既充分考虑统筹布局与整体推进,又充分考虑重点突破与跨越发展;既充分考虑现实状况与当前所需,又充分考虑战略前瞻与引领未来。因此是科学的,合理的,远大的。
3.明确任务。《决定》提出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必须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积极培育市场作为重要拉动力量,把深化国际合作作为必要的条件。应该说,把这三条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科学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准确分析产业生命力盛衰的关键条件、深刻洞悉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象地说,如果实现了科技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就等于找到了打开通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钥匙,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大步;如果开发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就等于给幼苗时期的新兴产业阳光与雨露,可以使之发展壮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般的世界级产业;如果说成功加强和深化了国际合作,就等于为成果转化以及科技跨越发展的进程插上了翅膀,将会加速度地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目标。
二、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加快布局,宏观发展环境积极改善,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加快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我们要清醒认识、辩证把握当前的成绩与不足,既充满热情与干劲又保持清醒与冷静,切实防范潜在风险并避免盲目发展陷阱。
(一)积极看待成就与进步,增强发展动力和信心。
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9年全球前25家光伏组件厂商有8家位于中国,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占全球1/3,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580多万千瓦,成为全球第二风电装机大国。节能环保产业连续8年来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9年总产值达到1.49万亿元。医药制造业近5年平均增速约为23.8%,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卫星导航、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通信技术、电动汽车等当代科技的尖端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一大批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工业装备保障能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重点建设提供各种成套设备。一大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竞相涌现,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快速发展,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在政策层面,国家不失时机地作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相关部委也正在抓紧研究配套政策举措。各地也纷纷围绕大局,厉兵秣马,加紧谋篇布局、加大扶持力度、狠抓具体落实。
这些为我们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基本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局部领域甚至取得领先优势。比如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基础芯片、无线宽带、高速铁路、电动汽车等许多技术和产业领域,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对此,必须首先做到不能也不必输掉信心和士气。
(二)主要瓶颈制约及其成因分析,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所谓瓶颈就是事物的发展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要使事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时所遇到的非常难以突破的障碍或者阻挠。从工作难度上比较,突破这些障碍、阻挠的困难程度要远大于取得前期成绩时应对挑战和征服时所克服的困难。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障碍、阻挠会销蚀掉前期的基础、优势和发展空间,使事业发展再次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的瓶颈就是典型的属于这种类型。具体而言,意味着,一方面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比后期容易,后期特别是突破瓶颈期是最困难的,一旦突破,天地宽广,自由驰骋;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成功突破,被长期卡在瓶颈制约的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很快落后于人,从而失去其所赋予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意义。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主要瓶颈制约之所在及其成因,才能使研究提出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1.主要瓶颈制约的存在及其表现。根据上述瓶颈理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就有这么五个瓶颈,或从根本上,或从源头上,或从动力上,或从环境上制约其发展和提高,分别是技术瓶颈、市场瓶颈、资金瓶颈、制度瓶颈和人才瓶颈。
一是技术瓶颈。这是最突出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依赖科技创新的驱动形成一对突出矛盾,严重制约其向工程化、高端化发展的愿望和步伐。具体表现在: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核心技术掌握较少、试验设计能力较欠缺、重大制造装备进口依赖大,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不完善、基础性研究还有待突破,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能力不强。
二是市场瓶颈。这是最直接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急需市场需求的拉动形成一对突出矛盾,直接制约其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具体表现在:新技术新产品初期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产品成本高,进入市场困难,获得消费者认同更加困难,因而,多数企业没有能将一些新的重大技术推向市场、实现盈利的完整商业模式,技术不能尽快商业化,不能迅速形成利润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步履维艰,致使有些新技术夭折在摇篮里,有些新技术企业长不大。
三是资金瓶颈。这是最现实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要高投入的保障形成一对突出矛盾,直接制约其在科技攻关、产品升级、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工作的开展及成效。具体表现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银行惜贷、民间资本热情不高依然突出,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研发资金投入不高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
四是制度瓶颈。这是最根本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要良好制度环境形成一对突出矛盾,从根本上制约发展合力的形成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新产业的成长。具体表现在:我国正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尚有待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审批程序、政策法规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到位、不细致、一刀切等问题会逐步暴露出来,难免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发展中的制度障碍。
五是人才瓶颈。这是最关键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极大依靠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支撑形成一对突出矛盾,从总体上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所必需的强大智力支撑和牢固社会根基的形成。具体表现在:我国总体上还是一个人才相对缺乏的国家,创新人才、国际人才,特别是那些了解世界技术动向、当代产业结构的动向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运作基本规律和惯例的大师级领军人才的缺乏可以说是所有矛盾和问题的焦点,是“总开关”。同时,国民科学素质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显著,不仅直接影响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而且影响到人民群众创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2.造成主要瓶颈制约的原因分析。总的来看,上述主要瓶颈制约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层次的成因,既有先天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的原因,也有后天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的原因;既有旧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惯性从中作祟的原因,也有新的、创造性的思路和方法跟不上发展节拍的原因。这些都亟待在今后的实际推进工作不断加以弥补、改进和提高。具体分析主要有六个方面原因。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另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率为25%,产业化率仅为7%左右。既降低全社会科技投入效益和技术进步水平,也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支撑。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发明专利数量少、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更少。还有很多企业技术装备落伍,工艺改进跟不上,而且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中心,从来没有申请过发明专利,因而导致企业技术落后,科研人才短缺。有的企业产业类型和设备状况虽有提高,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缺乏品牌建设,技术含量较低,研发投入较少,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慢、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是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市场竞争还有较多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资本市场不健全,场外交易市场尚处于摸索阶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银行惜贷和民间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投资的热情不高目前也普遍存在。
四是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职能的界定也相应清晰合理。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科技等体制尚不健全,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情形还有出现,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完善、尚未到位,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仍然不足。此外,我国对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略显滞后,政策体系和投资环境不尽完善。
五是品牌、标准和知识产权建设相对落后。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自主品牌,品牌国际知名度不高,资产价值与国际品牌相比差距较大,拥有核心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且多是改进性发明,缺少基础性、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在国际技术标准的建立上缺乏发言权,在一些领域还要承担高额技术转让费和专利使用费,因而总体上在创新价值链的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极大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
六是各地培育发展背后存在不利倾向。各地热情高涨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背后也潜藏着的发展隐忧,值得关注与纠偏。比如发展决策上的跟风性,产业选择上的趋同性,技术环节上的低端性,管理手段上的单一性,心态思想上的功利性等。这些都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带来新的制约。
三、美国与日本当年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教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高带动、高回报特点,但同时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别国走过的道路,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少走弯路、避免损失。极为典型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在培育发展信息产业上作出的不同判断、实施的不同战略和采取的不同做法,由此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成者,走向繁荣,引领世界新经济潮流;败者,失去活力,陷入长期经济停滞。所以重温这一段历史,认真地比较分析美日当时各自的做法,用心挖掘蕴藏在双方成败得失中的经验教训所赋予的启示,写在今日中国将大展身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际可谓意义大焉。
(一)美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成功经验。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言之,既要归功于经济长周期的规律作用,更要归功于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确选择、有效培育和产业化发展为整个经济带来的巨大引领、支撑、集聚和辐射作用。核心经验就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结合本国经济特点,紧紧抓住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变革机遇,以政府大力引导与支持、技术型创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为主体以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赢合作模式,大规模产业化地发展以软件开发、个人家用电脑与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引领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最终促成了美国“新经济”时代的景气。
1.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初露即将步入信息时代与信息社会的端倪。这就是说,深厚的社会土壤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前提。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开始加快向美国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与应用,信息产品、信息产业乃至信息经济在美国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和产值,二是信息产业受到了全社会的呼唤,特别是学界与理论界的倍加推崇。
根据波拉特的计算,1967年美国信息产业附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6%,信息产业劳动力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已经高达45%。从理论上说,上述比重达到或者超过50%,就意味着工业经济已经向信息经济转化。据统计,1984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销售额超过3200亿美元,其中美国1650亿美元,占了半壁江山还略多。再从20世纪整个80年代来看,据测算,全世界信息产品的销售额,从1980年的2370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6203亿美元,年平均递增10%左右。而这一时期,美国仍然是这一领域的执牛耳者。据不完全统计,美国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从1980年的678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2035.5亿美元,年递增率为15%-20%。由此看出,美国在随后的20世纪90年代狂飙突进式的发展新兴的且具有引领性的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是具有坚实的社会根基的,绝不是凭空建立在海市蜃楼之上。
美国国内呼唤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不仅体现在当时为应对日本在电子产业领域的竞争威胁而提出的“增强竞争力”上,而且更为重要的体现在为建立美国长期竞争优势而着眼于未来的战略预测以及战略规划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一些战略学家或者说未来学家在科学而准确地指引美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使一些关键性的预测发展成为现实等方面确可谓推波助澜,实属功不可没。比如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于1973年在其开创性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一书中强调未来将是以“知识”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社会。更为享誉全球的有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ier)于1980年出版的世界性名著《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他提出人类社会的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还有,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ega trends)一书。按照他的划分,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今将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他指出:“我们仍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事实上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主的经济社会”。美国企业家兼经济学家保罗·霍肯(Paul Hawken)在1983年出版的《未来的经济》(The Next Economy)一书中,认为未来的经济是所谓信息经济。霍肯指出,“物质经济”是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它以大规模使用和消耗原料、资源和能源为基础,其特征是机械化,而“信息经济”则是减少产品和劳务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经济。由此又可看出,美国发展新兴的信息技术与产业,同时是有着广泛的社会支持和科学的理论指导的,绝非空穴来风。
2.紧紧抓住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变革机遇:准确判断并成功实现了大型机向小型机发展的战略转向。这就是说,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向,正确选择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从1946年由冯·诺依曼设计的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至今,才走了不过短短的五十年时间。但是,期间人类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却是一日千里、突飞猛进。
大体上说,人类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最主要的阶段,最初是大型机阶段,然后是小型机阶段,再是微型机阶段,又发展至今是互联网阶段。其中大型机阶段又具体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时期,50年代的晶体管计算机时期,60年代的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期以及70年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美国始终引领技术潮流,特别是在大型机向小型机的发展转向上,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准确判断并牢牢抓住了发展小型机以使计算机向个人和家庭普及的战略机遇,并以此为起点在全球掀起了电脑和互联网使用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从此,一个以计算机产业为核心,包括电子器件、计算机整机、外部设备、软件与网络等在内的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地看,美国是在与欧洲、日本研究起步水平不相上下的条件下发展新兴的信息产业的。但是,由于美国的科技界、理论界、政府以及企业家准确把握了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向,科学选择了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并敏锐地捕捉到了由计算机技术变革所可能蕴藏与引发的巨大产业潜能。比如,美国选择主攻计算机的小型化、个人化和产业化,而日本则继续在大型机的发展路上埋头大干,结果错失迄今最大的产业发展机遇。这一点,下面有关日本情况的分析中会详细论及。而美国从20世纪8Q年代初中期开始,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小型机,研究开发以小型计算机以及软件开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这一高新技术,从而带动了个人电脑和数字技术的勃兴,并由此拉开大规模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调整大幕。
3.政府多管齐下进行大力引导与支持:制定战略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这就是说,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保障。由于已经有了信息社会开始萌芽生长的呼之欲出,又有了在把握技术变革战略机遇中的脱颖而出,经历了这两场信息时代的革命性前奏洗礼的美国底气十足。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在推进信息产业的大发展方面更加不遗余力,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和扶持政策,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加大各方资金的投入,率先步入信息社会,其信息产业也开始雄踞世界霸主地位。
美国政府首先通过对产业未来发展态势的宏观把握,制定出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再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以引导和推动,特别是启动一些极富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信息产业类重大科技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整个产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美国是标榜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在引导和支持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事关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兴的信息产业培育发展上,美国是制定相关国家战略、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最早也是最多的国家。如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制定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l),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Shway)的战略规划。该计划的实施,使美国信息化水平极大地上了台阶。紧接着,1994年9月,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GII)的倡议。建议将各国的NII联结起来,组成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此举不仅出于有利于美国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需考虑,还有着其政治影响、文化渗透和军事窃密等多重考虑,集中体现了美国全球战略意图。
同时,为了确保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由时任副总统的戈尔直接负责并成立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工作小组,建立了民间企业咨询委员会,从联邦机构建设方面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在加大投入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投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到1990年,对这一产业的投资首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美国企业也看到了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积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到1996年,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高达2120亿美元,比同年对一般工业设备的投资额1300亿美元高出近一半。另据2009年初报道,美国在科研方面的经费高达2800亿美元,超过欧盟1999亿美元和日本1130亿美元的总和。
4.走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具有世界级市场需求的信息产业。这就是说,“启动资金支持、企业集聚发展、上市融资做大、永远的创新驱动”等“四驾马车”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今屡试不爽的模式。美国正是在促进信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产业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和前述“四驾马车”相对应的“风险投资、园区集聚、创业板块、市场竞争”等四个核心环节构成的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一是风险投资,就是为尚未投产面市的已有或潜在科技成果甚至只是一个创意提供创业启动资金。这可以说是走向产业化的第一步——创立公司企业——形成产业的细胞或者说市场微观主体。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推进器”,风险投资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尤其是在促成其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中,更是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美国几乎90%的高科技公司企业都是按照风险投资的模式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微软、英特尔、戴尔、雅虎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统计,美国风险投资额不断增长,仅1987-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家向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服务、通讯等在内的技术产业投资就从21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48亿美元。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美国风险投资的成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这一最后的决定性力量。可以说,美国的风险投资家不仅是金融高手,而且是技术专家,所以才能很好地对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预测。而这些,判断、预测和由此决定的果断、宽容,正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
二是园区集聚,就是一批接受风险投资的中小高科技公司企业集聚于一块相对集中的区块共同发展。这可以说是产业化的第二步,一批基本同类的公司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集聚,开始初具产业规模。对此,不用说,大家立即就会想到大名鼎鼎的硅谷。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为一大批信息业高新技术公司企业集聚于那儿,一大批科研院所机构散布于那儿,一大批科研人员、经营管理者荟萃于那儿,硅谷逐渐名声大噪、享誉全球。硅谷依托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高科技公司,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新技术摇篮。2008年硅谷人均GDP达到830130美元,居全美第一;创造的GDP占全美GDP的5%,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目前在硅谷,聚集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
三是创业板块,就是让那些已经经受住市场洗礼和考验,却没有更多资金来壮大发展自身的高科技公司企业一个上市融资做大的平台。这可以说是产业化的第三步,在广大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产业初具规模同时,由上市融资所赋予的乘数效应,巨型公司接连涌现,产业化才开始了迈向世界级的大规模化进程。众所周知,这主要归功于纳斯达克(NASDAQ)。它得名于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英文缩写的简称,是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于1971年在华盛顿建立并组织、管理的一个完全采用电子交易、为新兴产业提供竞争舞台、自我监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场。纳斯达克一方面为硅谷创业公司提供了上市融资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为风险资本增值后退出提供了一个安全出口,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和风险资本的发展,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微软公司便是通过纳斯达克上市并获得成功的。一般来说,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公司以高科技公司为主,其中包括微软、英特尔、戴尔和思科等大公司。可见,纳斯达克确实称得上是美国新经济的发动机和美国高科技公司企业成长的加速器。究其成功因素,就是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不仅能够接受尚未盈利的企业,而且宽容失败。形象地说,就是“只要他的概念能够让投资者看到未来”。
四是市场竞争,就是为成熟产业的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尤其是为不断保持和激发高科技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创新活力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可以说是产业化的第四步,产业具有一定规模,而且成长为世界级规模产业后,打破巨型公司企业在行业内的垄断与不公平竞争就成为攸关整个产业生命力旺盛的根本保障。这里仅举微软垄断一案,就足见美国在这方面既可谓煞费苦心,也可谓用心良苦。这一案例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反垄断官司之一。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绑销售;一年后,反垄断案正式立案。事态不断发展,特别是后来发展到地区法院要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更是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当然,最终于2001年6月28日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的7名法官以7:O的投票结果一致裁定:撤销地区法院法官有关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宣告此案告一段落。微软幸运逃脱了被肢解的命运,其背后应该说是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因素,乃至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考虑的。不过,从这一在其他诸多国家均难以发生的案件来看,还是充分反映了美国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从而保护、激励和推动创新。因为在很多的美国决策者看来,能否保护创新的环境并保持创新的活力是美国经济能否继续领先于世界的关键。
通过上述大规模产业化运作,信息产业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成长得无比巨大。从美国自身看,1996年信息产业就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达到8660亿美元。再从全球范围看,2007年世界信息产业总产值达4.65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9.3%,居各产业之首;2008年达4.9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9.6%,龙头地位进一步加强。
(二)日本发展信息产业的失败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发展经济方面,是颇有建树的。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起飞,更是为世人瞩目。其中,成功的产业政策就被日本国内外视为促成经济起飞的法宝之一。但是,与美国恰恰相反,20世纪90年代则成为日本经济“停滞的十年”,或者说是“失去的十年”。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同样的,也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归结于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问题,但一贯被总结为成功典范的产业政策在这一时期的重大失误所带来的严重影响,甚至是灾难性后果也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1.虽然也看到了计算机技术变革的机遇,但是在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上出现失误。日本在技术选择上存在着重“大”轻“小”和重“硬”轻“软”的倾向,因此,同样是看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广阔市场前景,也倾全力加以推进和发展,但在特定社会背景和具体发展阶段中选择了错误的主攻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通产省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上判断失误,把主要研究力量投入到大型计算机的开发上,注重发展第五代计算机,还有所谓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需要。而且,将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心向计算机的大型化、高速化和半导体芯片的大容量化、微型化等硬件技术等方面倾斜,可是对于软件业缺乏重视,失去了产业化基础。因此,当美国已经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小型机时,日本仍继续在大型机的发展路上埋头大干,其结果就是背道而驰,竞争落败。
2.虽然也推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政策,但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出现失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较长一段时期里,日本通过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及为实现战略而推行的产业政策,成功地推动产业升级,促成了经济起飞。但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高科技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面临的已经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海量信息的决策环境。而由于所有信息是在无数分散的个体行为者之间发生和传递,政府很难完全占有,加之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更增加了政府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处理的难度。这就意味着,如果政府产业政策继续担当主导,就很有可能对下一个阶段战略性产业和关键技术的判断出现失误。其结果就是,方向判断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决策错误,不仅可能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延缓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当美国英特尔公司放弃了存储器的生产而专注于CPU生产的时候,日本东芝公司等仍在生产利润低、附加价值不高的存储器。结果2002年,日本六家电机企业全面亏损。存储器生产曾经世界第一的东芝公司不得不退出这一行业。
3.虽然也加大了政府扶持的力度,但是由于上述基本方向性的偏差反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重振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也几乎用尽了一切可以用到的政策包括零利率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但是倾尽全力实施的结构改革政策未见成效。而且,期间日本经济也曾多次显露出回升的势头,但是最终都没有真正步入复苏的轨道,其原因就在于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经济发展的方向不对路,以至于结构性调整都半途夭折。就其基本理念而言,日本20世纪60年代“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知识集约化”、80年代“创造的知识集约化”应该说都是实实在在而且成功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提倡“地球时代人类价值的创造”一方面很难超越“创造的知识集约化”层次,另一方面过于抽象,很难奏效。
4.虽然也意识到科技研发的重要,但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薄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确立的是“技术立国”战略,简言之,就是通过大量引进、消化、吸收欧美的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但原创技术甚少。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68年公布的调查,在战后139项革新技术中,日本开发的只有新干线高速火车、晶体管收音机、小型录像设备、电子显微镜、维尼龙等5项。这种以模仿或者说第二创造力为主的技术路径,确实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当时日本的繁荣可谓盛极一时。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向全球扩张,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游乐业等各个领域全面出击,不到几年,日本的海外资产急速攀升到上万亿美元的水平。三菱公司出资8.46亿美元收购了被称为美国“富有的标志”和“美利坚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公司动用34亿美元买下了被称为“美国灵魂”的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松下出资6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影业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大厦失守;花旗银行总部大厦易帜;莫比尔石油公司总部大厦陷落……对此,当时美国不断有人惊呼“美国被日本收购”,成为当时全球的新闻热点和焦点。但是,由于忽视基础研究、淡漠自主研发,还是给日后埋下了极深的祸根。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技术根基的脆弱开始暴露无遗,不仅无法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更无法满足新兴产业革命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迫切要求。最终就是,风光一时、后劲不足,教训极其深刻。近年,日本也意识到问题严重,开始实施由以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向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技术创新的“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
四、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做法特点与未来趋势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加速走出危机阴影并找到经济增长新出路,都寄希望于通过科技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就像历史上爆发过的每次科技革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表现的那样,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因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培育发展既可激发科技创新、又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上来。近年来,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张旗鼓地从国家层面出发,或者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或者制定实施专项规划,或者出台具体推进方案,对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大加扶持、力促发展,以求恢复经济增长、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从而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取国际竞争新优势。现将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做法介绍如下。
(一)美国:以崇尚战略前瞻为导向,以注重振兴制造业为基础,以选准新能源开发为突破口,以加大政府投入与支持为动力,以促进产业融合为契机,以鼓励民间广泛参与为支撑。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影响,促使美国一方面思考如何摆脱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如何继续保持头号经济强国地位。为此,美国在反思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倒挂以及过于依赖金融创新与信贷消费拉动经济模式等诸多问题后,积极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求继续占据竞争制高点。
1.展望未来世界:分析与预测乃至创造未来人类社会的需求、趋向和图景,力求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浪潮,继续确保其全球霸主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凭依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地位;不是被动地迎合未来发展潮流,而往往是在主动地创造并引领世界潮流。通俗地说,就是美国仍然要把全世界引向由美国所设定的方向、道路和目标。而这实际上恰恰正是美国走向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讲,研究分析美国成功和强大原因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角度很多,结论自然也就各有侧重,说是科技立国也可,说是教育立国也可,说是民主立国也可,都是对的。但是有一个角度一直为人忽视,那就是战略立国。美国是一个十分强调战略引领发展的国家,无论是其国内战略,还是其全球战略,都充分体现出美国在战略前瞻、战略预测和战略制胜上的独到之处与胜人一筹。就是在其电影作品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思考未来、前瞻未来、预测未来、展示未来并掌控未来。所以,单就电影而言,这也是我国电影制作上与美国相比的最大差距,我们从战略前瞻角度制作的电影电视作品几乎就是空白。因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美国引领全球潮流的总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曾经是民主政体、生活方式、价值观、美国梦等的输出为主,那么,当前及今后则会以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标准、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专利许可等输出为主。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兴产业实现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完美结合,是比文化或者军事都更完美的“全球争霸”利器。而其他国家则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从属地位,或跟随、或配套、或旁观,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成功抢占信息产业的绝对制高点看得十分清楚。对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防止美国在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设限和施压,特别是运用政治手段、贸易手段、金融手段等。比如,2010年美国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申请,启动对华清洁能源有关政策和措施的301调查,要求对中国展开一项全面的贸易诉讼,称中国为支持本国清洁能源部门而采取的补贴措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美国这又一典型的双重标准做法,所谓补贴说辞背后的战略深意则是打压别国在新兴产业上的发展。
2.振兴制造产业:推行内涵更丰富、更高层次的“再工业化”战略,确保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美国充分认识到,越是新的事物越要建立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没有强大和先进的制造业提供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在内的全过程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只是没有依托的空中楼阁,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枯萎枯竭。奥巴马2009年4月14日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就引述《圣经》中的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确立了美国重建经济基础的“岩上之屋”的全新理念。为此,2009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一项声明,其核心就是要推行以促进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为主要内容的“再工业化”战略,重塑美国竞争优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美国的所谓“再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再度或者重复工业化,更不是返回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要素型的低端增长模式,其要义在于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建立新产业部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主要采取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降低制造业成本。主要包括:减少制造业税负、改革公共医疗保险制度以降低企业的医疗保险负担、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成本、实施节能计划降低能源成本、鼓励创新投资及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以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等具体措施。二是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2009年8月美国政府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政策报告,主张通过重构国家创新基础,强化美国自主创新的基本要素;通过鼓励发展有效创业的竞争市场,为创业和风险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扶持清洁能源、先进车辆和健康信息等重点行业的研发,推动战略性新兴行业的重点科研项目取得突破。三是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广为推行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和绿色制造等诸多先进生产模式进入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四是出台《制造业促进法案》。2010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这一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政府将暂时取消或削减制造业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时的关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这一措施将使制造业企业在未来三年内节省约2.98亿美元的进口关税成本。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预计,这一法案将使美国制造业产值增加46亿美元,并创造或支持9万个就业岗位。
3.确立主攻方向:依据现有技术发展水平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地确立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战略主攻方向。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被称为奥巴马“能源新政”。计划通过设计、制造和推广新的切实可行的“绿色能源”来恢复美国的工业,以培育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价值的新能源大产业。具体说,美国政府新能源扶持政策的要义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在短期内(2010-2013年),通过对“新能源”电力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等资助,使美国国内新能源供应量增加1倍;第二,通过对使用“新能源”的个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实施补助,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第三,长期内,美国政府将重点扶持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活动,并决定在10年内投巨资支持发展下一代新燃料和燃料基础设施;第四,通过实施“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项目”限制化石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鼓励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第五,启动“重塑美国能源科学与工程学优势”教育计划,通过提供奖学金、设立跨学科研究生课程,以及促进学术机构和创新公司结成伙伴关系等措施,鼓励学生从事清洁能源领域的工作。有人认为,奥巴马发起的“能源新政”及其“绿色产业革命”,对于美国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起到与20世纪后半叶的里根时代“星球大战计划”、克林顿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同等重要的作用。
4.加大投入力度:更高程度地重视科学和技术,加大研究、开发和创新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上述《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分别投入1200亿美元、1059亿美元、199亿美元、190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在1200亿美元的科研(含基建)计划中,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计划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奥巴马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要把科学恢复到它应当的位置。”随后,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宣布,将把美国GDP的3%投向研究和创新,成倍地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3家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经费。这意味着,美国政府的科研投资将恢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其间出台了与苏联在向宇宙空间发射卫星和登月方面开展竞争的“阿波罗计划”。具体看,美国近两年科研投资已超过1964年的最高值。
5.促进产业融合:加大跨产业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努力寻求新兴产业技术突破。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产业融合不仅通过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特别是,产业融合还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反过来又极大地拉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美国继续加大促进产业融合步伐,拓展技术应用领域,突破产业原有边界,提高企业创新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当前,美国正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展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仅2010年纳米技术计划的研发经费就达16亿美元。
6.鼓励民间参与: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建立起更广阔、更有力的全社会支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用于科学研发的投资资金的来源已经迅速转移到私营企业。据白宫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称,各种民间团体在科研上的投资已经占到总投资的2/3。奥巴马政府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民用空间项目计划,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宽带服务领域等,意在推动民间参与科技开发和利用,以保持美国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以英特尔、谷歌、微软、思科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普遍增加研发投入。举例来说,英特尔2009年2月初宣布公司计划在未来2年投入70亿美元升级其美国工厂生产技术,实现32纳米制造工艺。2010年2月英特尔又宣布,计划与24家风险投资本公司组成一个投资美国联盟(Invest in America Alliance),在未来2年里向美国科技公司注资35亿美元。其中英特尔自己的风险投资部门英特尔投资公司将投入2亿美元。主要投资目标是电脑和信息技术部门、绿色技术部门和生物科技部门,意在维持科技创新优势,抢占新兴产业竞争制高点。
(二)日本:强调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瞄准新能源技术开发领域,致力于激发新的市场需求。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此次金融危机中,日本受到冲击和经济恶化程度又超过欧美。所以,日本在考虑“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振兴时,特别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减少资源能源的外部依赖、调整经济结构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给日本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1.强调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日本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药等各个领域制定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力图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开放姿态的展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如在用新型科技改造汽车工业方面,提出了关于正式普及新一代汽车的总体战略建议,该总体战略包括三个方面:技术开发战略、制度整备战略、促进普及战略。技术开发战略的最大课题是开发在性能和成本方面可与汽油汽车相匹敌的电池与发动机。日本政府还通过加强同产业界与科研部门的联系及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研发机制,包括支持产业界与大学共同研究、政府委托产业界与科研部门共同研究等各种形式,推动各种技术创新。
2.瞄准新能源技术开发领域。日本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列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一是大力开发核能,目前全国共有核电站54座,总装机容量4712.2万千瓦,是世界第三核能大国,核能占能源供给总量的15%,核能电化率近40%。二是高度重视太阳能利用。日本是世界上太阳能开发利用第一大国,也是太阳能应用技术强国。金融危机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对新能源的发展,日本宣布今后对中小企业安装太阳能设备提供补助金的门槛将会降低,以提高国家太阳能利用比例,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减排。三是大力支持风力发电。日本还根据风力资源极其丰富的特点,对风电设备给予补助,剩余风电还可卖给电力公司。风力发电的快速增长,使其跻身全球十大风能市场。目前,日本政府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风力发电蓄存技术研发。
3.致力于刺激新的市场需求。任何产业的成长壮大都离不开市场需求这个引擎的拉动。为此,日本经济增长模式将转向“需求引导型增长”模式,主要从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动力。2009年12月30日,日本政府又公布了到2020年的“新增长战略”,提出将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例提高到4%以上,并认为应着重拓展有望带来额外增长的七大领域:能源环境、医疗健康、亚洲市场开拓、旅游、科技信息通信、就业、金融等。日本还计划创造价值逾100万亿日元的新需求,其措施包括:鼓励医疗企业开展更多海外业务,推动技术创新以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吸引更多游客赴日旅游等。2010年6月,日本公布了产业政策纲领性文件《产业结构展望2010方案》,提出了日本未来将重点培育的五大战略性产业领域包括: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环保和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尖端技术产业,以及包括医疗、护理、健康和生育等在内的社会公共产业。
(三)欧盟:确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强调绿色技术的创新与投资,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建设;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
根据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新情况,欧盟计划重点在知识创新、商业环境改善、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能源和气候变化四大领域推动成员国深化改革。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盟2020战略”的正式文本,进一步明确指出欧盟今后十年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通过高效使用资源和鼓励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更加健康和更为“绿色”的发展,而增加知识投入和发展新兴产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由此也拉开了欧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幕。
1.确定发展低碳经济为主要目标,作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走势的风向标。2009年3月的欧盟气候变化与能源峰会上,欧盟成员国在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达成了一致,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具体方针。这些方针包括:发展欧盟的能源基础设施;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能源及其供应多样化;在同有关伙伴国发展关系的过程中,重视欧盟能源利益。欧盟主席巴罗佐特别强调,将专门制定相关的政府补贴和欧盟地区性拨款规定,以鼓励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同时,各成员国同意,在202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扩大至目前的3倍。其中英国政府于2009年7月15日发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提出到2020年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其中大部分为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
2.强调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投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欧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主要内容是欧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计划将130亿欧元用于“绿色能源”,280亿欧元用于改善水质和提高对废弃物的处理与管理水平,另外640亿欧元将用于帮助欧盟成员国推动其他环保产业发展、鼓励相关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并落实各项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法规,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欧盟还十分重视高端制造业发展。比如,欧洲机床工业合作委员会日前呼吁,应更加积极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使机床生产更加适应自动化、数控化、智能化和节能环保的需求,从而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竞争地位,努力维护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高精尖机床制造方面,应争取将市场占有率提高到80%。
3.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共享平台与便利。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的强力支撑。据统计,信息网络产业对欧盟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达40%。信息技术不仅对其他新兴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还能催生一些新的产业形态。为此,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力争近期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同时,高度重视物联网建设,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的效率,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在物联网的发展上,欧洲1T和工业领域十分重视一个统一标准的制定。目前正在加强国际合作,以寻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4.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加以发展。早在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就已经成为欧盟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行业。在欧盟国家感到传统产业出现一些潜在危机之时,文化产业更是成为新的发展目标。因此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文化创意产业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有欧洲文化之都称号的德国鲁尔,每年将陆续举办数百项文化艺术活动。在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目前,英国大约有12.2万个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公司,就业人口为195万,位居各产业首位。同时,英国创意产业的出口值每年的增长率约为15%左右,几倍于其他行业的出口增长速度。
(四)特点与趋势:四个方面的共同特点和五大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日本、欧洲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主要做法不仅值得我们深思回味,而且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发达国家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法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特别是,对于蕴藏其中的那些预示未来发展方向的趋势性迹象也可以管中窥豹,这对我们增强未来的预见性、战略的主动性和工作的针对性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四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是加大宏观财政政策与投融资支持力度。发达国家与地区为抢占新兴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惜采取财政直接投入资金等手段加大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在投融资方面表现出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投入的总额大幅度提高;二是投入的领域更加集中;三是投入的数额具体明确。
二是新能源成为大家发展新兴产业的普选。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决策中可以看出,以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极可能大大超出预测,以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配套技术的良好预期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三是注重培育市场需求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往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更加注重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内生增长。但这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在产业初始就非常重视从需求端引导产业发展。手段上,除传统的政府采购、试点示范、鼓励外部市场开拓之外,将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加大引导力度。
四是信息技术仍是各新兴产业的枢纽性技术。信息技术在驱动了上一轮技术革命以后,势头始终不减,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新技术、新应用极有可能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同时还会带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强劲增长,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2.五大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是环保化。无论是从积极方面看,还是从消极方面看,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因此,主动出击也好,被动应对也罢,都已经到了非出手不可的时候了。目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节能环保成为这个时代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就毫不足怪。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条件频发等更是使绿色、低碳成为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今后不变的战略发展方向。欧盟在其经济复苏计划中就特别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也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
二是融合化。当前,技术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其中,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生物、纳米、材料等技术将更广泛的渗透、交叉、融合,产生若干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进而引发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比如说,纳米技术也已拓展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成为各国创新投资的重点。俄罗斯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技术融合趋势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孤立地发展,而是既要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又要有利于未来新兴产业崛起。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之间的融合都是大势所趋,作为一种相互补充和衔接,将使得行业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强。
三是高端化。不管是美国的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还是投巨资支持发展下一代新燃料和燃料基础设施;不管是日本的未来将重点培育五大战略性产业领域之一的尖端技术产业,还是开发智能机器人;不管是欧盟的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业发展,还是拟制定物联网统一标准,这些都预示着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强调走高端化路线。在特点上,表现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拉动力强、占用土地资源少;在涵盖范围上,包括产业结构高端化、技术高端化、产品功能高端化等。在根源上,背后反映的是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力量整合能力的高低。
四是集聚化。集聚,就是一批接受风险投资的中小高科技公司企业集聚于一块相对集中的区块共同发展。这也是产业化的十分关键的一步。一批基本同类的公司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集聚抱团发展,开始初具产业规模。不用说,大家立即就会想到大名鼎鼎的硅谷。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为一大批信息业高新技术公司企业集聚于那儿,一大批科研院所机构散布于那儿,÷大批科研人员、经营管理者荟萃于那儿,硅谷逐渐名声大噪、享誉全球。至今仍发挥着新兴产业“发动机”的作用,以至于集聚化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一般趋势和规律。
五是国际化。当前,重大技术创新已经呈现出共同投资、联合开发、通力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可以说,创新已在某种程度上跨越国界。这就意味着,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科技研发的共同攻关、科技人才的互派互访成为常态,而且,国际性的大科学、大工程计划会越来越多。以欧盟为例,在低碳产业领域,欧盟已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开展能源与环境、气候合作,成效明显。
相关链接:
安徽、重庆和广东应急产业调查报告2012-1-9
农民工的八大利益诉求2011-12-14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2011-12-12
完善农民工就业政策加快构建城乡平等就业制度2011-12-8
当前企业用工情况快速调查报告2011-11-30
我国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趋势与对策2011-11-28
做好发展现代物流业这篇大文章2011-11-14
国境内频现UFO引争议 疑团重重难定论2011-10-22
湖北省三网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2011-10-14
培植专合组织 搭建增收桥梁——关于英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11-9-20
全国政研网导航链接
·湖北政研网
·四川政研网
·甘肃政研网
·北京政研网
·河北政研网
·广西政研网
·安徽政研网
·贵州政研网
·内蒙政研网
·辽宁政研网
·云南政研网
·山西政研网
·广东政研网
·海南政研网
·吉林政研网
·合肥政研网
·沈阳政研网
·玉溪政研网
·新密政研网
·乌海政研网
·渭南政研网
·石河子政研
·日照政研网
·北伦政研网
·南充政研网
·泸州政研网
·邯郸政研网
·常德政研网
·汕头政研网
·丽水政研网
·成都政研网
·十堰政研网
**国家部委网站**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外交部 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工委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查院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航天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证监委中国气象局国家邮政局国家海洋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外汇管理局
本站点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 主办  TEL:027-87235722 E-Mail:yb@hbzyw.gov.cn
本站点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室中心)信息处承办维护武汉市蒲公英软件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鄂ICP备05012359 鄂ICP备0501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