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子弟俄剧:从汽车轮胎波状热引发爆胎看中医甘温除大热法之神奇(跟师日记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25:00
从汽车轮胎波状热引发爆胎看中医甘温除大热法之神奇

  甘温除大热是中医用来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治疗方法之一,虽然在跟周老学习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神奇案例,自己也用此方法治疗过几个病案,但内心仍然存在疑虑,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骨子里不是深信这种方法。

  直到最近,我到驾校学习汽车驾驶,听到老师介绍汽车轮胎突然爆裂的三个原因,分别是“气压过高或过低;超过了轮胎寿命;轮胎修补不好”时,其中的一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以为轮胎压力过高会引起爆胎,但没有想到轮胎压力不足也会引起爆胎。我带着十分好奇的心情,在课后老师请教。老师笑着告诉我说:轮胎缺气行驶是爆胎的祸根,当轮胎胎压低于标准胎压时,就意味着车胎缺气,在这种状况下行驶时,随着胎压的下降,轮胎与地面的摩擦成倍增加,胎温急剧升高,轮胎变软,强度急剧下降。这时,如果车辆高速行驶,就可能导致爆胎。如果车辆低速行驶,也会伤胎,而且潜伏期长,隐蔽性大,更有危害性,为以后高速行车时埋下爆胎隐患。简而言之,当轮胎压力不足时,车轮里面的气就会发生流动,轮胎局部承受的压力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产生了“波状热”,胎温急剧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爆胎。

  驾校老师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突然明白了中医甘温除大热的神奇道理。

  甘温除大热方法出自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甘温除大热的实质是用辛甘性温之类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阴火,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因此,甘温除大热的处方用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理解和阐述气虚引起发热的道理。

  甘温除大热的治疗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创始于仲景,定法于东垣,后世医家不断发展完善。《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等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在生理方面,《内经》指出:“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在病理方面,《内经》指出:“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人以水谷为本,故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这说明了脾胃发生病理改变时,会引起一系列病变。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内经》指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这些《内经》理论都成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石。张仲景先在《金匮要略》中创立了治疗虚劳烦热之方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方实为“甘温除大热”之最早方剂。

  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调经论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又说:“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明确提出“温能除大热”。

  因此甘温除大热的实质就是用辛甘性温之类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阴火。但我相信尽管从《内经》一直到李东垣,我们的古人一直在试图阐述清楚为什么气虚会导致发热,但也一直没有能够运用“取向类比的说理方法”进行说理,导致年轻的中医学者总是似懂非懂,糊里糊涂,没有从心底理解,也就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这种方法治疗发热。

  而如果我们将汽车轮胎气压不足会引起“波状热”,胎内温度升高的道理来类比我们人体气虚也会引起发热,不就很简单了吗?当一个人中气不足亏虚时,就好像汽车轮胎气压不足一个样,不足的气在经络、血管里不均匀的流动,就可能因引起磨擦发热,出现体温升高。而当我们运用人参、黄芪、山药等补气药物将气补足时,就不会产生不正常的发热情况了,体温也就正常了。

  当我将我的这种想法汇报给周老时,周老也十分赞同,周老还饶有兴趣地向我介绍了他用甘温除大热法治疗过的一个病案,一个神奇的治疗过程。

  患者姓潘,女性,30岁,大概是在1997年12月时慕名前来找周老诊治发热的。患者来时发热已经2个月了。开始时无明显原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7.7℃~40.8℃之间,伴轻咳、无痰,无呕吐、恶心,腹痛、;无明显尿频、急、痛;无明显关节痛,先后运用过“青霉素、先锋Ⅴ”抗,解热镇痛药、激素可短时间降温,但不久体温即复升,住某西医院静滴过高档抗生素福呈必妥、司帕沙星亦无效,停用一切药物5天,呈驰张热型,试验性抗疟治疗无效,此后改为红霉素,体温波动于36.3℃~39.3℃之间,呈间歇热型。系统体检始终未见明显异常,发热原因一直不明。周老先从湿热逗留气分,少阳枢机不利辨治。予和解枢机,清化湿热法,以蒿芩清胆汤、小柴胡汤加减治疗4天后,仍寒热起伏不定,最高体温40℃,多在夜晚,甚则寒热往来,两次出现体温高峰,形寒不著,汗出热退,食纳、二便正常,口干欲饮,薄黄腻,脉细数。周老遂在继用和解宣透法基础上,合用甘温除热之品,用药三剂后体温虽仍难控制,反复治疗调整处方20天,体温仍然绝对稳定。周老思之患者发热持续至今近二月,但精神状态并无明显异常,热前形寒不著,体温下降时汗出不多,自觉怕风,大便正常,口干时欲饮水,左下肢有时酸痛,脉细数,舌苔淡黄薄腻,灰色消退,舌质暗。和解少阳,宣达募原药虽起效但仍难稳定,“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遂改从气虚阳陷入阴,卫表不和发热辨治,予和解太少,甘温除热法,处方:柴胡10g,炙桂枝10g,炒白芍10g,葛根15g,升麻5g,黄芪15g,当归10g,白术10g,炙甘草3g,炒黄芩10g,橘皮6g,法半夏10g,潞党参12g,白薇15g,生姜3片,大枣4枚。

  不曾想,服上方后,奇迹就出现了,患者初服上药,当日午后2时开始发热,最高体温38.2℃,第二天起连续三天未见发热,第五日体温37.2℃,之后体温控制,未见反复。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不曾想,一个困扰我多少年的中医问题,竟然在我学习汽车驾驶时意外地解决了、被我想通了。古人云,开卷有益,触类旁通,确实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