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少女2分集介绍:消失中的传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1:00:49
核心提示:现在,即使是去过中国的美国人,比如我的很多同事,也都搞不懂到底中国是怎么样的:到底是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的北京上海,还是乡土质朴、可爱真实的农村才更能代表中国?这样奇特混杂的中国,让美国人又害怕又喜爱,爱恨交织。

总是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特别想家,可惜现在拖家带口,跨洋过海,回家不易。只好呼朋唤友吃上一顿“中国火锅”聊以慰藉乡愁,不过这顿家宴是绝对的“美国人与狗不得入内”。不让美国人来,是为了避免争论白菜要不要煮一下才能吃的可笑问题。置于宠物么,是因为我和秧秧都过敏得厉害。

华人们一起吃饭,自然少不了要聊起记忆里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包括对过年的记忆和现在听闻的国内过年八卦。说起来,“中国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哪怕是华人聚集的纽约,虽然中国城依然会热闹上一阵子舞狮舞龙,但是从传统的保存来说,我们比其他族裔都要欠缺很多。

举例来说,我们曾经寄居过一阵子的皇后区“小印度”,印度妇女都是穿着漂亮的传统莎丽上街的,而且以那种安之若素的神情和寻常人家的状态,推着婴儿车,或者挽着一堆购物袋走街串巷。而我们却是我们穿上旗袍都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再有“根子里统治着全纽约”的犹太裔,就更加遵守斋戒和服饰之类的规矩了。犹太教的黑袍加身不足为奇,满街随处可见的小黑瓜帽曾经让我非常好奇,特别是很多人头发已经呈现出“地中海”的趋势。后来发现,人家犹太男人也是用我们小时候常用的黑色小夹子做固定,或者用上特殊发胶,才能保证帽子纹丝不动,妥帖切合的状态。

至于犹太教菜式的繁复和斋戒饮食的清规戒律之多,更加让人听得头晕。所以听做基金交易的朋友说,哈德逊河畔最挣钱的职业不是他们这样的交易员,而是犹太教餐厅的厨子。谁要是懂古希伯来文,并且能做出地道的犹太菜式,并且按照不同的节日安排演绎菜谱,那简直就是比券商分析师、基金经理人更加长盛不衰,抗金融危机风险能力一流的职业。

不知道为什么,别的民族移民到美国,依然可以有很顽强地保持传统的能力。虽然秧妈我已经塞不进去任何一件国内带来的旗袍了,但是过年的日子里,我还是给秧秧小朋友套上了漂亮的唐装。

历史比很多国家更加悠久绵长的中国,在祖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急哄哄地赶英超美,特别喜欢学习美国的现代化样板戏。不经意之间,我们丢了太多可贵的东西。我们建成了比曼哈顿更多的高楼大厦,更快速便捷的地铁系统,我们也更喜欢其实更适合“胸大腿长”欧美风的服装配饰,津津乐道于那些品牌名字。比较有趣的是,纽约的高楼数量和高度现在早已被上海超越,地铁系统也是百年前的产物,经常会被国内来出差的朋友们嘲笑“脏乱差”。

再说美国长大的ABC孩子们,汉语之糟糕程度,使得我不得不每天对着秧秧精神紧张地强调在家要说中文。曾经问过一个ABC同学,她说父母不让她在家说中文,是为了让她把英语练得更加流利些,可以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虽然在她极小的时候,家里曾经流行台山话。可是我很好奇,一个连和自己血脉相连的语言文化都丢弃的人,会有多么大的融入主流的可能性?本来美国文化的所谓主流,也就是在无数支流文化的融合中出现的兼容并包,和谐共存。

五年前,《旧金山纪实报》的专栏作家David Armstrong访问我的时候,就问过我是否怀念中国。我很唐僧地翻译了一段当时就很流行的段子讲述我们小时候的故事:“那時候,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强盗是怕捕快的,法庭是讲理的,结婚是要先恋爱的,结了婚是不能泡美眉的,药是治病的,欠钱是要还钱的,学校是不图挣钱的,夫子是两袖清风的,百年老店是黄金不换号的,卖狗肉是不能挂羊头的……”

现在,即使是去过中国的美国人,比如我的很多同事,也都搞不懂到底中国是怎么样的:到底是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的北京上海,还是乡土质朴、可爱真实的农村才更能代表中国?这样奇特混杂的中国,让美国人又害怕又喜爱,爱恨交织。

更有趣的是,国内朋友总以为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威胁,实际上Pew Center的调查却发现只有20%的美国人这么看。而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比如法国,对中国的敌意则要浓郁很多很多。只是也许,我们更在乎美国人眼里的中国,而法国和西班牙的“中国民意”,则不那么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