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长痘痘和粉刺:东营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及循环利用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57:06
',1)">
我市是农业大市,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以前,每逢收获季节,这些农作物秸秆除小部分被作为青贮饲料外,大多都被农户用来烧火取暖或堆放任其烂掉,有些农户甚至直接在农田里把秸秆一把火烧掉,田间地头浓烟滚滚,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没有无用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发展循环农业观念的提出,农业废弃物特别是农作物秸秆如何实现资源化再利用,成为摆在农村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小的秸秆如何实现循环利用?我市农作物秸秆再利用现状如何?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变身新型能源
在东营区龙居镇西史村村民史爱华家采访时,记者赶上她家做饭。只见,史爱华轻轻扭动了一下炉灶旋钮,一股汪蓝带红的小火苗就窜了出来……史爱华乐呵呵地说,这农家沼气炉一点不比城里的煤气差,而且成本还特别低。
在她的带领下,在庭院一角,记者看到了沼气池,周围干干净净,完全没有记者想象中的样子。“俺这沼气主要是用玉米和小麦秸秆做的!”看着整洁的院子,史爱华说,以前每到秋收,几亩地的秸秆没处安置,只能堆在场院里沤肥,又脏又乱,还到处都是臭味。自从村里建了沼气池,这些秸秆都有了用武之地。
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农作物秸秆作沼气发酵原料,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还能降低沼气成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以玉米秸秆为例,一个8立方米沼气池,一次投入400公斤干秸秆、15公斤碳酸氢铵、一袋菌剂,成本费用50元左右,可以保证8至9个月使用沼气,与传统使用牲畜粪便作沼气原料相比,每个农户能节约开支近100元,沼液、沼渣还能当肥料用,以大棚蔬菜为例,用沼气池残渣做肥料比施用普通化肥每亩蔬菜能增收2000多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了解,当前我市户用沼气池已发展到近8万户,普及率达到30%以上,全市农作物秸秆通过生物质能转化已达20万吨,占全市农作物秸秆总量的15%。
还田活土壤
所谓秸秆还田,是指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据了解,目前我市秸秆还田主要以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为主,近几年来我市重点推行了机器粉碎直接还田的模式,把整根的秸秆打碎,缩短其腐烂时间,直接增肥地力。
说起秸秆还田的好处,广饶县大码头镇北堤村村民李佐华深有体会,“以前种地都是靠上化肥,时间长了土壤板结化现象很严重,粮食产量也上不去,如今把秸秆打碎到地里埋起来就是最好的肥料,省了化肥钱还能改良土壤,麦子和玉米的产量也增加了不少!”
确如李佐华所言,据广饶县农业站技术人员介绍说,根据实验测定,每亩还田玉米秸秆400公斤相当于施用土杂肥2000公斤,碳铵9.36公斤,过磷酸钙4.96公斤,硫酸钾3.8公斤,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耕地,不仅能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地力等级。
可见,秸秆还田确实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也是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主要手段,对于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据了解,目前,我市基本实现了小麦秸秆全部还田,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率已达95%。秸秆还田后,平均每亩增产幅度在10%以上。
青贮肥牛羊
用秸秆养畜,实现过腹还田,是秸秆的传统利用模式,这是一种综合效益较高的生产模式。因为这既解决了养畜的饲料问题,又实现了秸秆的间接还田,促进了生态良性发展。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土地宽满、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在家畜成为农民增收的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农作物秸秆作为畜牧养殖业的饲料源,也成了各畜牧养殖场家的抢手货。
玉米秋收季节,记者在东营区龙居镇采访时注意到,玉米地里,一堆堆秸秆摆放整齐,一辆辆农用车在田地里来回穿梭。小麻湾村农民李建业雇了两辆农用车和十来个农民,正在往车上装秸秆。
据他介绍,他家种了5亩玉米,每亩地可产秸秆4500多公斤,按每公斤0.2元计算,每亩地能增收近千元。他家的玉米秸秆都卖给了小麻湾村益源乳业公司,这是一家新兴起的畜牧养殖企业。该公司已收购玉米秸秆800多吨,为当地农民增收16余万元。据东营区畜牧局预计,去年全区各个畜牧养殖场共收购秸秆20多万吨,可使广大农民收入大增。
记者从市畜牧局了解到,我市已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专业队青贮”,成立专业青贮队伍42个,青贮合作社2个,带动了全市青贮的发展,目前,全市青贮养奶牛配套比达到了100%,种草养肉牛、养肉羊的配套比达到了86%和55%。
基料长蘑菇
近年来,食用菌栽培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农业,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籽壳筛选优良菌种,进行高档食用菌生产,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市也不例外。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食用菌产业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和区域特色,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这个产业每年消耗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庞大。
在广饶县大码头镇瑞丰农业生产公司,记者看到成排的制菌车间里堆满了棉皮和棉柴类农作物秸秆。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大码头镇有着丰富的棉柴、麦草等资源,食用菌在这里是传统产业,已有近30年的历史。当初建这个企业就是因为看中了大码头镇的这些优势。以前农作物秸秆都被当柴火烧了,现在引进了新技术,实现循环利用,长完蘑菇的培养基可以再回田做肥料,既不污染又能赚钱。”
而利津新发菌业公司除生产食用菌外,还专门制作蘑菇基料。总经理韩安本告诉记者,相比传统培养基料,加入棉花秸秆制作的培养基料成本至少能低50%,公司去年生产了2000吨蘑菇基料,仅此一项就能增收80万元。而且使用秸秆基料生产的蘑菇产量还能提高10%—20%,算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生物反应堆
日前,在利津盐窝镇虎滩良种场采访时,记者在崔乃华家的蔬菜大棚里看到黄瓜、西红柿长势正旺。“今年俺可是用了妙招,蔬菜产量、品质才有了大提升。”说起自家的菜,崔乃华高兴地合不拢嘴。经过利津农业局技术人员解释,记者才明白,崔乃华所说的妙招就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崔乃华告诉记者,他种菜前先在地下埋了厚厚一层秸秆,上面再撒上了菌剂、植物疫苗等辅料,最后才覆上表皮这层20多公分厚的泥土。蔬菜长出来后,秸秆在菌种的作用下不仅能够释放大量的热量和二氧化碳,提高棚内温度,还能转化为有机肥,改良土壤,由此大大减少化肥使用量。而且棚内温度高了,蔬菜就不易产生冻害,蔬菜不生病,农药用量相应减少,蔬菜的品质自然就上去了。“去年,俺家的大棚增产了50%,算上省下的化肥钱、农药钱,一亩地就比前年多挣了3000元呢。”
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就是以秸秆为资源,将秸秆在专用微生物菌种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微生物、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等,使农产品达到高产、优质和无公害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要求。该技术在推广中主要以秸秆替代了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大量化肥和传统有机肥,其植物疫苗替代了大量农药。据农业部门统计,蔬菜大棚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每亩可降低成本50%。蔬菜平均每亩增产50%以上,增收40%以上。
生物能发电
在垦利县国能垦利生物发电公司,记者看到运送棉花秸秆的车辆源源不断。以往这些被农户烧掉或废弃的秸秆,如今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替代传统燃料发电的新型能源。
国能垦利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物质直燃发电作为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式,热效率可高达90%以上,而且与煤炭发电相比,还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平均每2.5吨秸秆就能替代一吨标准煤,其含硫量却仅相当于煤炭的1/3。目前,该公司每年可消耗各类秸秆20万吨,以每吨240元价格计算,能增加农民收入近5000万元,惠及当地近5万户棉农。同时围绕秸秆燃料的收购、加工、储运、运输等产业链条,可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垦利县大户村有310户棉农,种植棉花3000余亩,村民张光峰是这个村的农民经纪人,现在他把村里所有棉花秸秆都“包”了下来。据他介绍,秸秆收购经纪人必须要有场院、粉碎机、铲车和各种运输车辆,他为此投入了十几万元,目前本钱已经全部赚回来了,他一年纯挣了七八万元。国能垦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公司像王庆文这个规模的经纪人大约有40多人。其中冯玉宝、张维山、刘县府三人去年向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买进了两台最新研制的棉秆收获机,一举包下了垦利县黄河口镇的5万亩棉田,每年能收购棉花秸秆1.5万吨。
专家:
秸秆利用前景远大
有待深入开发
在连续多天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农作物秸秆治理和综合利用率已达85%以上,虽然成效显著,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目前我市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科技含量仍然较低,总体经济效益不算太高,尚未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不少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还存在不足等。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断提升,农作物秸秆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日益凸显,一些以秸秆为原料的相关产业日渐兴起,发展迅速,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时下的农作物秸秆已经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重要农产品。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寻找各种新的、技术可行的、符合我市实际的利用方式,并将其产品化、工业化,最终走向市场化。从国际宏观市场看,秸秆综合利用完全可以造就大产业,形成大气候,而不是副业,其中关键是要让人们在秸秆综合利用中切实看到效益,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