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身上起疙瘩:春节民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13:30

除夕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年三十守岁,俗称“熬年”。为什么称“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成为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初一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初二  回娘家

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携带夫君和儿女们回娘家拜年的日子。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准备好礼物和红包,送给父母和长辈,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饭,拍全家福。饭后拜别父母亲人,在日落前返回婆家。

这一天,又是祭财神爷日子,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祈求财神爷保佑来年发大财。

 初三  “赤狗日

大年初三称为“赤狗日”,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个熛怒之神,遇之则会发生凶事。所以,大年初三这一天,我国一些地方的人,尤其是广东广西和香港一带的老一辈居民,过去都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出门被狗咬、遇上赤狗、凶煞……
  大年初三,有的地方又称为“饿鬼日”,这一天忌探亲访友,不宜宴请宾客。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因此,已经淡化许多。 

初四——迎灶神送火神

   这一天,民间传说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图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民间封建习俗已经成为历史“垃圾”,也真该清除清除了。 

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 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 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初七——“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即“人类的生日”。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 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人日”传说里若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适;若阴雨,则疾病瘟疫生。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

 

初八——“放生”

大年初八,谷日,顺星,民俗习惯“放生”

初八这一天,在春节来讲主要是“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初九——祝贺玉皇大帝的诞辰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衹玉皇大帝的诞辰, 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他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自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都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 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元宵节 

元宵节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猜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