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疼痛分级标准:盆景的制作过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0:34:10
盆景的造型篇.threadtags_tag {margin:0px !important;background:none !important;padding:12px 0 !important;color: #444 !important;}.threadtags_tag span {border:1px solid #E6E7E1; padding:10px 14px 10px 32px; background: url(http://images.5d6d.net/dz7/default/tag.gif) no-repeat 10px 50%;}.threadtags_tag a{color:#09C !important;}相关搜索: 盆景, 造型 盆景的造型——画龙点睛篇

妙用题名,画龙点睛

  中国画多有题名,这是我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盆景也不例外。一般在作品完成以后,根据它的主题、题材和意境等方面来决定题名。题名往往能扩大和延伸盆景本身所能达到的境界,从而提高盆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有助于观赏者更好地欣赏盆景的意境美。题名常常还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即在创作时还未想到的艺术效果。许多盆景都是由于有了贴切高雅的题名而大为增色,使其意境更为深远。盆景题名中,最简单的是将盆景的题材直接表明,如"长江三峡"、"石林"、"黄山迎客松"等等,这种题法比较容易,简洁明了,但缺少含蓄和诗意,不足以引起丰富的联想,对于意境的表现作用不大。另一种题法是借助于名诗佳词来表达盆景的意境。如"霜叶红于二月花"、"疏影横斜"、"春绿江南"、"寒江独钓"、"野渡舟横"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题名,都能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还有一种题法,就是根据主题和意境而作,有时还可借助于一些典故。如 "岁寒松柏"、"横云"、"听涛"、"潇湘流水"、"绿荫深处"、"凌云"、"根深何惧临崖"等等盆景的艺术欣赏盆景,作为一种艺术品,它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文化艺术修养。俗话说:"外行着热闹,内行看门道。"要提高艺术修养,需要不断积累审美的经验,还要通过实践的训练。欣赏盆景实际上就是对盆景的审美。盆景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美
盆景是以自然物体为材料的,其中植物又具有生命的特征,因此自然美是盆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1、树木:树木的自然美包括根、树干、枝叶、花果和整体的姿态美,以及随着季节变化的色彩美。
(1)根:树木的根有微露土面的,"给人以坚实感;还有提根出土面的,有龙盘虎踞之势;有几株根连在一起,成为连根式的;还有扎根在石缝里的,"可谓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故在盆景中,有以根为主要欣赏对象的"提根式,“连根 式"及 "附石式"等式样。
(2)树干:树木的主干虽经过艺术加工,仍具有自然之态。直干刚劲挺拔,曲干苍古多姿,各具特色。干皮则有老有嫩,有粗糙,有光滑,如黑松的干皮布满鳞片,而竹类则光滑多节,各富情趣。树干的色彩也有多种:有黑色的,如金弹子;有灰褐色的,如松柏类的大多数树种,有褐色透绿的,如榔榆;有青绿色的,如竹类的大多数树种;有紫黑色的,如紫竹。此外,有些半枯朽的树干,与欣欣向荣的枝叶形成对比,能给人以"枯木逢春"之感。
(3)叶:叶形随着树种不同,有针状,如松类;有鳞状,如柏类;有卵状,如榔榆;有瓜子状,如瓜子黄杨;有掌状,如槭类;有扇状,如银否;有箭状,如竹类;还有奇特形状的,如枸骨等。叶的质地有硬有软,有厚有薄;有革质的,也有纸质的。叶的色彩更是丰富多样:有深绿色的,如罗汉松;有浅绿色,如朴树;有黄绿色的,如竹类;有红色的,如红枫;有镶边的,如玉边六月雪;有花叶的,如常春藤。
(4)花果:花的形态及色彩是最富于变化的。在盆景中常见约有:五彩缤纷的杜鹃、展翅欲飞的金雀、红艳似火的石榴、高洁素雅的梅花等等,可谓千姿百态。果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如火棘为小球状,枸杞为玛瑙状,胡颓子为椭圆状,佛手为手指状等等。果实的色彩有:金黄色的,如金桔;红色的,如南天竹;黄绿色的,如贴梗海棠。
(5)整体美:树木的根、树干、枝叶、花果各个部分的形态、色彩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美。
(6)季节变化美:随着四季的变化,盆景植物的各部分形态、色彩都会发生变化。春季新芽吐翠,充满生机;夏季枝叶繁茂,蓬勃旺盛,秋季果实累累,丰收景象;冬季枝苍劲,刚毅挺拔。
2、山石:山石的自然美主要指山石的质地、形状、色泽。
(1)质地:有硬质、松质之分,如树化石质地坚硬,砂积石质地疏松,各代表着不同的性格。
(2)形状:山石的天然形状包括外形及皱纹。就外形来说,有峰状的,如斧劈石;有层叠状的,如干层石;有圆浑状的,如卵石;有磷峋状的,如英德石。就皱纹来说,有斧劈皱,如斧劈石;有乱柴皱,如芦管石;有折带皱,如千层石。
(二)画境美
中国盆景的造型,虽然取材于自然山水、树木,但不是把具体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作机械地摹仿,而是将大自然的山水、树木景色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并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有主次、有烘托、有聚散、有疏密、有对比、有呼应的多样统一的布局,力求达到凝聚大自然景色的艺术境界。这种大自然的景色经过艺术加工后而产生的美,就是画境美。画境美是盆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所说的盆景造型好坏,即指是否具有画境美。盆景美可以通过不同的造型式样表现出来。表现画境美,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主次分清,疏密得当,虚实相生,巧拙互用,平中见奇,露中有藏等等。还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来实现,如树木的培植修剪、攀扎,山石的雕凿、拼接等等。
(三)意境美
盆景作为一种艺术,要使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仅看到了景,而且通过景激发出美的感情,美的意愿,美的理想,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领受景外之情,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
意境美对人们的感染力是很大的。它使盆景作品耐人寻味,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由于盆景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感情融化于景中,当观赏者进入这种美的感情、意愿和理想的境界时,就能与盆景作者达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意境是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它是建立在画境的基础上的,二者互相渗透,很难分开。意境有时还借助盆景的题咏来表现,因此欣赏盆景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意境的深浅并不取决于景物的多少或场面的大小。有时候,在景物很简单、场面很小的盆景中,也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如一盆水旱盆景,几丛石菖蒲长在砂积石上,置于水盆中,再点缀几只小鸭子配件,就可以使欣赏者联想到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从而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引起许许多多的遐思联想。[/
盆景的造型——巧于布局篇

巧于布局,多变统一

  布局就是景物的安排,在绘画上称做构图,是处理盆景画面结构的一种艺术手法。盆景的画境与意境主要就是通过布局来创造的。巧于布局,才能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在盆景布局中经常运用宾主、疏密、虚实、露藏、呼应、取势、刚柔、巧拙、粗细等等手法,这些都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在艺术上的体现。

  宾主分清。在盆景布局时,首先要用各种方法,使主体突出,宾主分清。要突出主体,首先就要确定主体景物的形状和位置,然后再考虑宾体,即陪衬的景物。在山水盆景中,应先确定主峰的形状、体量和位置,然后安排配石,最后再点缀植物;配件;在树木盆景中,先确定主体树木的造型和位置,再考虑其它配树、配石、配料。主体景物是盆景的重心所在,应该着力加工,这是成败的关键。宾体也是整个景物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起到陪衬烘托主体,突出主体的作用。但要做到 "客不欺主,客随主行",不能"喧宾夺主"。大雕塑家罗丹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手,就是因为那手太突出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突出主体的重要性。一般说来,主体在盆景中是最醒目的,但要有典型的细节刻划。宾体的形状和位置要与主体既相对比又相呼应,既有变化又有统一,要构成视觉中心,使观赏者的视线,很自然地集中到主体上去。

  露中有藏。古人云:“景愈藏则境界愈大;景愈露则境界小。"艺术贵在含蓄,如果将一切遗露在外就会失去想象的余地。处理好露中有藏,就能展现出一个景外有景、"景中生情的动人画面,不是一览无余,而是留有余地,引起观赏者丰富的联想。因此,露中有藏也是创造盆景深远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法、露中有藏的表现手法在山水盆景中应用得最多。一般每座山峰都要处理得既有露又有藏,使人有群峰起伏之感;"道路和水岸线宜曲折迂回,时隐时现,使人有延绵不断之感;有时仅将亭子从山后露出一角,或将房屋遮掉一半,这样可以让人猜测山后的其它内容,收到以少性多的效果。露中有藏的表现手法对于树木盆景的造型也同样适用。如树木的枝干就要处理得有露有藏,才能显出繁茂。又如树木点石;有时石藏树中,有时树藏石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变幻莫测。露与藏的处理要根据主题和意境的需要,掌握好分寸,该露则露,该藏则藏。在一般情况下,总宜藏多于露。

  顾盼呼应。盆景中的所有景物,各个部位都要相互顾盼,相互呼应,使分散的景物有机地联成一体。顾盼主要表现在景物的方向上,如山与山,树与树,山与树之间要相互照应,顾盼有情;呼应则包括景物的种类、形体、色彩,以及疏密、虚实等等。如一块大石头,靠近左右也要放置几块小石头,错落散布,与之呼应;一个大的空白处,最好点缀几处小的空白与之呼应;大的密集处附近要衬托几个小的密聚点与之相呼应等等。总之,盆景中的景物总不宜孤立地存在,而应该互相紧密地联系。

  取势导向。所谓取势导向就是布置动势。山的奔趋向背之形,树的偏正敬斜之势,都可给人一种动感;这也就是静中求动之意。有了这种动感,盆景就显得生动而有气势,而不致呆板乏味。但是,在取势导向时,还要注意均衡。否则,一味追求动势,就会使整个布局显得不稳重。当山峰向一面倾时,山峰的坡脚就必须重在另一面,要把重心放到边缘的线上,但不能超出边线,否则就显出山欲倾倒的样子。又如一株斜干式的树木,若其主干向一面倾斜,那么其主要枝叶就必须倾向其另一面,以达到动态平衡。总之,盆景布局最忌四平八稳,气势从动态中来,要取势就要造成动势。

  刚柔相济。有些以表现刚健挺拔为主的盆景,也要刚中有柔,才能有变化有对比,从而更显其刚劲。如果一味体现刚劲,就会给人以生硬的感觉。例如表现松树姿态,一般说应以刚健为主,但常常故意将枝干处理得蟠回屈曲,刚中有柔。而有些表现柔媚秀丽为主的盆景,却要柔中有刚,而不能一味体现柔和,否则就会显得柔弱无力。例如表现柳树体态,一般说应以柔媚为主,往往将其主枝干处理得挺拔刚劲,就愈能表现出垂枝飘拂的轻柔。

  巧拙互用。在艺术表现上,巧固然是一种美,而拙有时也成为一种美,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朴素美。古人说:"大巧若拙",又云:"大巧谢雕凿"。有时初看粗率稚拙,简直可笑,细细玩赏,又会觉得充满情趣,神充气足,极富魅力。在盆景中,巧拙互用,常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有时候将一些并不精巧的材料经过适当的配合,却能作出上品的盆景;反过来,将许多精巧的材料配合在一起,往往整体的效果并不理想。齐白石说:"灵巧拙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都是同样的道理。,盆景的创作最忌平均用力,树与石相配,树木很精巧,那么配石就不一定玲珑剔透,反而以粗拙一点为好;景物内容很精巧,配上外形朴拙的盆钵,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整体效果。  盆景的造型——意在笔先篇

意在笔先,因材处理

  “意在笔先”原是中国画创作的理论。唐代王维就有"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论点,盆景创作也是如此。在创作之始,首先要立意,也就是构思。中国盆景的最大特点是讲究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立意必须围绕意境的创造。它包括确定主题;选择素材、考虑造型式样和艺术表现手法等等。立意始终贯穿整个创作的过程中。盆景不同于作画之处,就在于它所用的主要材料本身就是具备一定自然形态的植物和山石。因此,要善于掌握各种植物、山石材料的自然特点,量材使鼐,去芜存精。例如在树木盆景中,对于松,就表现它的挺健,柚就表现它的古拙;梅花则疏影横斜;绿竹则枝叶扶疏等等。"这只是从树种的特点来考虑的,还可以从树坯的固有形态以及其它方面来考虑。在山水盆景中,可根据各种石料的质地、形状和皱纹之不同,作成各种形象的山水盆景。无论是植物材料或山石材料,拿到手以后,不要急于加工,而应该进行仔细审视,再三推敲,最后再来决定保留哪些自然部分,去掉哪些多余部分;这就叫做 "因材处理"。因材处理,可节省人为的加工,又具有天然的野趣。如果完全任其自然,就谈不上盆景艺术的创作;但是人工斧凿痕迹过甚,却又会失去自然。"所以应该两者兼顾,恰到好处,使盆景作品真正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  在盆景制作中应遵循哪些艺术原则
 在制作盆景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盆景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盆景制作应主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师法自然,因材处理
  盆景表现的是大自然的景象,因此一定要顺应自然,符合自然规律。而且,盆景所用的材料,如植物、山、石、水、土等,都应具有一定的自然形态和色彩。特别是植物,还具有生命的特征。因此,制作盆景时要按照不同材料的不同属性,因材处理。如松柏类宜表现古朴苍劲的风格,若用它表现婀娜的风韵则要失败。
  (2)主次分明
  任何一件艺术品,各部分之间都不可能是同等的。必然有主有次。在进行盆景创作时,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手段突出主体,以增强感染力。
  突出主体,首先要确定主体的体量、位置和形状,再考虑配体该如何配置。这样,才更能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另外,主体的位置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主体不宜放于盆的正中,也不宜放在盆的边缘,而应稍偏向一侧,放在视觉的重心处。
  还可以通过体量、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对比来突出主体。如一棵不太高的小树,可通过安置一匹小马作配件,突出树体的高大来。在颜色上,主体用纯度高一些、颜色鲜明一些的色彩,配体用稍灰一点的颜色来衬托主体,可对主体起烘托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利用透视关系中的近大远小、近清晰远模糊的原理来突出主体。
  (3)虚实相生,疏密得当
在盆景的创作中,虚与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实,给人以依托;虚,给人以想象。虚和实在盆景中应用非常普遍。比如,在山水盆景中,山为实,水为虚,通过山和水的结合,如水岸线的变化等,达到虚实相生的目的。就山石本身来说,山为实体,为使其虚化,我们在山上凿洞引瀑,种植树木。就水体而言,水为虚体,为使其实,可在水中放置小石或舟筏等。
  在盆景创作中,虚实结合还指盆景各要素不能平均分配。要有节奏、有韵律地进行安排。用疏与密的变化来表现虚和实。
  (4)顾盼呼应
  盆景中各元素,如树木、山石、水面和旱地,无论是主是次,是虚是实,是聚是散,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进行创作时,各个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一定的呼应,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顾盼呼应体现在盆景的许多方面。如在景物的动势方向上,在种类、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虚实、疏密和轻重等各个方面,均要取得顾盼呼应的整体一致感。如在制作山水盆景时,主峰应以刚直线条为主,则配峰也应有刚直的线条与之相呼应。又如,在主景中以某种色彩为主,那配景中也需要有这种色彩,这样才能取得整体一致的感觉。
  (5)露中有藏
  古人说“景愈藏则境界愈大,景愈露则境界愈小。”所以,在盆景的创作中,适当地藏起一部分,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表现出很大的境界,并能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以达到创作的深意。对于山水盆景来说,露中有藏就是使山峰之间互相遮掩,以丰富层次,增加景深。如要表现林木的幽深,则要注意树木之间,前后树干互相穿插遮挡,有露有藏。有露有藏是表现盆景意境的重要手法,要注意应用。
  (6)巧拙互用
  巧,即灵巧;拙,指朴拙,雅拙。巧和拙同样能给人以美感。在树木盆景中,往往树木姿态愈古拙,愈能给人以美感。比如说梅花,花本身灵活飘逸,所以其主干一定要苍劲、古朴。才能体现其丰韵。在山水盆景中,山如果雄伟深厚,则山上之树一定要精巧,与山形成古拙之对比方可。
  (7)“三远”法
  “三远”法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理论。按照人的视点高低,可分为仰视高远,俯视深远,中视平远。在盆景制作中,要力求表现“三远”。
  高远法,可以表现主峰突兀挺拔之势。创作高远式山水盆景,主峰宜高峻,位置宜偏后,自下而上,渐渐变小。配峰在主峰的前面或左右,应前低后高,高低参差。山石的皴纹应较清晰,水面宜小一些。
  深远法,用来表现山峰重重叠叠,山重水复的美景。一般近山、远山要有交错组合,因此必须处理好“露”与“藏”的关系,使整个盆景有一种幽深感。一般近山的皴纹要清晰,远山的皴纹渐渐平淡,水面的大小宜适中。
  平远法,表现的是典型的水乡气氛,追求一种忽明忽暗,缥缥渺渺的境界。平远式山水盆景,通常山峰低矮平缓,山形横长延绵,皴纹平淡,水岸线曲折,水面广阔,留白较多。
  (8)比例恰当
  中国画论中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理论,反应了盆景制作中各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地处理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在小小盆钵中表现广阔的景致,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例如,用一拳头大小的小石表现山峰,如单独设景,则显得过于矮小,如能在旁边衬一黄豆大小的人物塑像,则会感觉石高如山,挺拔苍峻。
  (9)情寓于景
  盆景是一门借景抒情的艺术。优秀的盆景不但能再现自然美景,更能引发观赏者感情上的共鸣。所以在制作盆景时,一山一水,一木一草,都应渗入作者的情思,凝聚作者的情感,使观赏者不但能看到盆中之景,更能体会到景中之情。   盆景创作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一)

(一)学习自然师法造化所谓"自然"、"造化",即包括世间的万事万物。
  盆景正是名山人川、奇百老树的艺术概括和艺术再现。创作盆景,最重要的是须胸有丘壑林泉,而后才有"概括。和"再现"。学习自然、师法造化,是收集素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创作的前提。当然,既是创作,就不是人日然景色的照搬、照抄,不是照镜子似的"缩影",而是现实主义札浪漫主义的结合。千里之出岂能尽奇,万里之水焉岂能尽秀。盆景创作,必无对出山水水、参天老树作仔细地观察、研究,认真进行一番剪裁、取舍、渲染、夸张的艺术加工,才能集中、更典型地再现自然。对于人日然,历代诗人、画家、艺术工作者都无限讴歌、崇拜,从大自然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盆景工作者也必须不辞辛劳,爬山涉水,对出水树不作深入研究,抓住特点,掌握规律。山,或幽、或秀、或险、或雄、或奇;树,或遒劲豪放,或潇洒飘逸。要全神贯注,捕捉其特点。而每一特征,又要注意细微之别,搜尽奇峰打腹稿。在大自然中深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盆景艺术素材,但需我们去开掘,收集素材,才能避免刻板老套,从而创作出立意新、构图美、色彩宜人、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来。百人有这样的经验:"自江陵登三崃夔门,长流三千余里…旋涡回流,雄波急浪备在其间……悬崖峭壁、陡岸高风,峻岭深岩,幽泉秀谷,虎穴龙潭,奇危峻险,骤雨狂风,无不经历……真所谓探囊取物也。"不少盆景技师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创作出颇有意境、神形兼备的精品,正是他们在观察自然,在"行万里路"上下功夫的果。当然,强调行万里路,胸有丘壑,并不否定读万卷书,腹藏诗书,而是要正本清源,不要把师法百人当作源流。如果本末倒置,盆景的艺术源泉就会枯竭。

  怎样学习自然,学些什么?学习自然,就是要抓住各稗事物的特征、特性、神情、态势等,抓住事物的规律性。自然界万事万物无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树有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规律;山有春夏秋冬、朝夕晴雨等变化规律。以植物而言,各有不同的植物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奇姿异态,变化万千,如竹的劲节潇洒,松的苍翠刚劲,桂花的香韵,海棠的妩媚,不一而足,各具特征。拿雅趣来说,就有古雅、秀雅、淡雅之别,而百人又把雅分成五类:"百谈天真,不着一点色相者,高雅也;布局有法,行笔有本,变化之至而不离乎变化依规矩者,典雅也;平原疏木,远岫寒沙,隐隐遥岭,盈盈秋水,笔墨无多,愈玩之而愈无穷者,隽雅也;神恬气静,使人顿消其躁妄之气者,和雅也;能集前古各家之长而自成一种风度,目不失名贵卷轴之气者,人雅也。"总之,观察事物越细致,在创作时,就越能随心所欲,应物像形","随类博彩,使作品达于"形似"、"神似,具有生动感人的意境。

  所谓形似,就是指艺术作品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客观物象的形貌;所谓神似,是指表现出事物生动而鲜明的神态情况和独特个性。形是基础,没有形似,也就谈不到神似。但如果拘泥于形似,而去追求外形局部的真实,就唯以突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在这里,神是关键,形似是为了传神,形与神必须兼备,二者缺一不可。盆景艺术由于受材料、表现形式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在写实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追求严格的形似,则往往反而失真,何况盆景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表现意境。抒发感情,唯有形神兼备,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就“不似之似”。我们强调盆景应符合自然,拜不意味着成为自然景物的模型。盆景要将笞匀坏木拔“缩龙成寸”、“缩地千里”,达到“一峰则大率千寻,一匀则江湖万里”,就必须要概括、凝炼和集中,也就不可能完全形似。盆景中的景物同被表现的自然界景物相比,形虽不全似,神却相似,而且只有形不全似,才能取得神似,过于形似,反而失去神韵。在盆景的创作中,要做到形神兼备,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对所表现的对象有充分的认识,为了突出神,在选择表现对象时,应对形作适当地概括和取舍,有时只选“一鳞半爪”即可,也就是繁中求简。在加工制作时,对于植物、山石等,务必要做到因材施艺,以充分利用其固有的形态来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神韵。在布局选型中,则须灵活运用形与神的关系,为求达到形象的完美,使观赏者激发感倩,产生联想,引起共鸣。构成深远的意境,而意境就是情景乏融。并且在盆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灌注作者的主观感受,凝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有限的景物中产生无限的联想。如桩头和树干雄浑嶙峋、盘根错节的,则将其塑造成大树型或老榕型;头根流畅、树干侧斜的,将它塑成飘斜树型;树干挺拔冲霄的,则塑成大棉树型等。要求所成的作品其形态符合自然,使每一种形态都有它的个性和特征,既有天然美,又有艺术美,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目的。  (二)立意在先,贯彻始终
  所谓"立意,就是在创作之前,作者得到树胚后,或者对山石的加工方法,依其形态特征与材料本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对作品作出总的构思。这个思维过程包括对作品外观形态、大小、枝法的利用和配套盆钵的设计,力以后创作的依据。所以立意是着重处理作品的"神,构图则着重处理作品的“形”。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因而在进行立意构图的同时,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得到立意新、构图美,独具魅力的作品。

  立意要表现什么主题,这是最重要的,主题,既意境,即诗情。主题的意境如何,是品评盆景作品优劣的第一标准。立意要高雅、新奇,作品要有动气韵,反对平淡无奇,“景无险夷”,刻板老套,也不要一味真实,照搬自然。要正确处理奇与实的关系。奇也是真实的,它只是从自然中、现实生活中提取出人意外、引人入胜、生动有趣而又合乎情理的东西。

  其次是选材。以桩景而论,不仅要考虑树种特性,而且还要注意个体的“生相,体态。树种选择,要求具有树蔸怪异、树根易蟠易露、树干耐蟠、耐剪、枝细叶密;花果香艳、适应性强、耐瘠薄、耐移栽、易上盆等特点,这是总的要求,但是,不同主题,要求也不同。如果硬用藤萝之类表现苍古雄奇,用松柏之类表现婀娜妩媚……就会事倍功半,以至枉费力气。同时,内出水盆景选材,也应把握住石材的质地、色彩、形态、纹理等特征,因材造型,或因意选材。如用锋芒挺秀的砂片石、斧劈石怍峭拔奇峰;用剔透嵌空的钟乳石、崖浆石作虎穴龙潭,就恰到好处。要熟悉石形"漏、透、瘦、皱”的特点。瘦则挺拔雄奇;皱则富于层次变化;漏、透则幽深莫测,免于迫塞,各有妙用。

  再次,用何种形式。是作山水盆景,还是桩景。若定山水 景,又要先选定是水盆、旱盆,还是水旱盆;若定桩景,是作大刀阔斧,随意挥洒的自然式,还是精雕细刻,俨如工笔画意的规律式;是剪裁、蟠扎,还是另别主次,二者兼施。
四是盆中各物的主次安排、远近位置等,都要围绕主题,作通盘考虑,应用备种艺术手段,为创造意境服务。如果在动手创作之前,拿不到正意,漫无目的,布树立石,东拜西凑,盆中各物互不相顾,就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一幅优秀作品,必是立意新,格调雅。我国的盆景艺人,十分注重意境的创造,每一新作都别开生面,这是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宋人范石湖在《小峨嵋》的诗前小序中说:“近得灵璧古石,绝似大峨正峰,名之日。小峨嵋”。东坡常以名庐山,恐不若此石逼真也。作小峨嵋歌以夸之。诗中还说,“三峨参横大峨高,奔崖侧势倚半霄。龙蹬虎卧起且伏,旁睨沫水沱江朝。禹从岷蟠过其下,奠山著籍称雄豪……”诗人面对灵璧古石,富峨嵋山水真意,并由此联想到古代禹在峨嵋山下,为民治水,化害为利的伟大业迹,使作品富于浓厚的诗情画意,引入入胜。

  制作盆景前,先有构思,大局定后,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还要反复审视材料,惟修改、添补。国画中称“笔到意生”。这是立意的继续,已在盆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远远胜于国画。因为盆景材料不能像笔墨那样,可似由画家随意挥洒,而必须照顾材料的自然美态。所以,把立意贯彻于盆景创作的始终,才能使之达于完美境地。  (三)巧奇布局,小中见大
  腹稿打成后,便可按章法布局。布局就是布置安顿景物,即造型。无论表现何种主题,盆景比园林更加强调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越好,盆景的艺术价值越高。盆景中虽有大型盆景,但比起参天古树、万里江山来仍然是小的,何况一般盆景都是中小型盆景。要在二三十厘米或更人一些的盆里,表现千崖万壑的场面,必须巧于布局,才能收到小中见人的艺术效果,白居易在《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一诗中写道:"况此朱门内……洛石砌千拳……两岩滟濒口,一泊潇湘天……巴峡声心里,松江色眼前。"朱门之内,一幅大型盆景,有声有色,气势磅礴,意境何等深远感人!宋代苏东坡在扬州拾二石做成盆景,"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他创作的盆景能在"一掌"、"一壶"之间,取得"三峰"、"九华"、"五岭"、"千嶂"的意境。这是最巧妙地应用小中见大手法的典型范例。诗人陆游的盆景也应用了"凿池容斛水,垒石效遥岑"的艺术手法。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小中见大,取得扩大艺术空间的效果呢?
一是利用散点透视原理,增加层次。所谓散点透视,就是在许多不同的点上透视景物,好像山下望峨嵋,只见一重山,不能重重见到,更不见丘墼溪谷。又如,要表现"惟见长江天际流"这种意境,可布成此岸群山须低排,彼岸高山须峭拔,这样就能使观赏者产生水域辽阔深远、望不到尽头的感觉,这稗造型虽然与近大远小的一点透视原理不同,但产生的效果是一样?quot;所以,在布局时,要把散点透视,即"以大观小"所见万叠云山的层次,应用"缩龙成寸"的手法表明出来,即把有限的咫尺空间分成若干等级,就能取得扩大景深、层次丰富的效果在观赏盆景时,由于平视风景的感染力,使人感到水有万里遥;由于仰视风景的感染力,使人感到比有千仞之高。创作者观察真山真水,在创作盆景时要利用散点透视原理。因观赏者在欣赏盆景时又总是在某一点观赏的,所以创作时还必须结合考虑一点透视的观赏效果。因此,创作盆景,除要遵循上述原理外,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的不同层次上,也要作相应的处理。山石纹理,近宜细腻,远宜概括;下官清晰,上宜模糊;近树宜大,远树宜小,甚至干脆用青苔表示远山森林。最远最高之景,连青苔也不用了。远景近景,近出近比的线条轮廓不要相同。盆景常作三层,如外一层是横,中一层必多竖,内一层又当用横。这就是盆景布局的"远中近三重法"。百人有做山"起脚宜小","高山莫种作树"的忌讳。王维在《山水决·山水论》中所述的"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又是对平运风景感染力的生动写照。

  二是注重比例、对比与烘托。盆景要能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须注意盆中物、色的恰当比例,应用对比烘托手法,这是很重要的。"丈出尺树,寸马分人。"说的就是大小尺度的大致比例关系;"鸟鸣山更幽,蝉嗓林愈静",讲的是以闹求静的烘托手法。一切事物都是在比较中实行鉴别的。高低大小、欹直、明暗、浓淡、疏密、动静等,都是因比铰而存在的。地球上万事万物都连同地球,以同等速度运动,没有静物作参照,就无法鉴别。中国画中多用参照物作对比,运用对此,是盆景取得小中见大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有:
  1、以低山烘托高山之峭拔;
  2、以极小的老态树木烘托高山之雄用;
  3、以极小的桥亭、楼台、舟楫、人物等点缀物作比例尺度,烘托水域之辽阔浩瀚,群山之逶迤磅礴;
  4、以浅盆烘托景物之巍峨壮丽;
  5、以疏衬远。
  如桂林艺人秦翥翊所创作的"漓江百里图”,巧妙她,应用了近大远小,近细腻、远概括,疏落散点,用文竹代替漓江沿岸的翠竹,用长12米的长浅盆来烘托出漓江清澈的水面、巍峨起伏的群山,把漓江的主要佳景汇聚盆中,因此在艺术效果上职得了好的成就。在应用点缀物(又称摆件)时,不可过大过繁,不然就会失去比例尺的作用,而流为俗品。布置重山峻岭,移天缩地于小盆,如果藏得巧妙,可使观赏者感到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有多少,并由此产生联想。盆景中景的布置,应是有藏有露,显隐明白,不仅远近层次了然,而旦趣味无穷;如果能让藏多于露,趣味则愈浓。藏景,不仅要求在平面上有藏有露,在立体空间上,也应一层之上更有一层,一层之中还有一层。溪萦回,洞曲折,道路隐现山峦掩映,景深意浓,艺术效果就提高了。国画中"远景烟笼,深岩云锁",即以烟云藏景。现在有些假山以喷水雾来取代烟云,并有悠悠的琴声,加之比石上竹树、帆船、桥、亭,相互掩映成为藏景,则其意境就深远了。

  三是应用特定的景物引起人们的联想。这是以扩大意境的手法来实现小中见大的效果。如苏州的拙政园里有《听雨轩》,用蕉叶点景,并配以怪石,使人产生如陷其境的感觉。 此外,盆景中还用飞瀑表现山外山、盆外景,用水面表现辽阔江天等意境。

  总之,盆景虽小,只要手法巧妙,布局得体,就能收到三寸之峰、当千仞之高,盆长咫尺、体百里之回的艺术效果。   四) 主次分明,顾盼有情
  主次又称"主从","主赏(客)"、"偏全"等,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则之一。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各部毋之间的关系都不可能是同等的,必然有主、次之分。在盆景的创作中也要突出主体和客体,因此要宾主分明、参差有致。如一盆山水盆景,怎样处理宾主关系呢?主山与群山要像祖孙父子关系那样,主山就是祖山,要庄重威严,顾盼有情,群山如子孙,要恭谨顺承,不得各自为政。主山和客山在高度与体量上,应相差悬殊一些,才能收到愈星拱月的效果。

  哪些景物作主体呢?山、水、树、石均可作主体。如苏东坡的"双石",陆游的"老学庵比作假山既成即雨弥月不止"等盆景,都以山为主体;"江行万山间"、"惟见长江天际流"等则以水为主体。岭南盆景或广西盆景的桩景中,双干式或多干式窄主客之分,而别的形式如悬崖式,则主是树、客为土中之石;反过来,如果是一盆山水盆景,则以石为主,而生在山石中的树就为客了;致于直干式桩景则以树为主,陪衬件为客体。从林式盆景,也是以树木为主体,盆中的石头,有象征山峦而造意的,也有作为怪石的(怪石也可作主体)。在表现出林景色时数株一丛,同样要参差有致、宾主分明。如三株一丛,第一树为主树,第二、第三树则为客树。什么是主树?沈叔羊在《国画文法新论》中写道:"目根在下者为主树?主近树也。主树欹,客树直,主树直,则客树不得反欹矣,......主树多欹者,所以让客树之直也。"盆景主树造型,不仅姿态要高干客树,而且高度和形体也要高人于客树,才能使主景突出,致于孤峰式山水盆景,似乎只出现主体而无宾体。但就其内都而言,仍然是有主次之分的,如树木的主干与侧枝之别。所以,这些作品中的宾体还可以通过观赏者的想象去感受和补充。 五)繁中求简,因材施艺
  在观察大自然时,要善于取舍。古语云:"千里之山岂能尽奇,万里之水不能尽秀。"又云:"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有省略,才有突出。为了突出应该突出的地万,创作盆景要像雕塑那样,去除那些没有用的部份。若不加取舍,就很容易造成轻重不分、暄宾夺主或景物繁杂的现象。只有抓住景物特点,删繁就简,或繁中求简,才能以少胜多、以小见人,从而集中和典型地再现人自然景色。如以漓江凹水内题材,要创作一山水盆景作品,若照搬自然,完全按照真景缩小的活,是唯以在咫尺的盆中表现出全部漓江的群峰奇境之貌,即使做出来,也没有画境之美,只有在盆中刻画出一两个具有神韵的奇峰和配景,才能收到繁中求简的艺术效果。树桩盆景是大自然的奇异树桩通过人工施以技艺,使其突出表现树干的孤高、挺拔,枝叶的飘逸,潇洒、丰富的神韵,因此就必须删繁就简来表现其艺术美。

  繁中求简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一般况来,可舍则舍,可抛则抛,正如清代画家郑板桥沦画所说:"一两三枝竹竿,五六七片竹叶,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所以简是一种手段,并非是目的。致于取舍删彼,实际上已经含有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同时作品所表现的景色也经过了作者的加工和改造,因此它比真的景色更高、更美、更集中和更典型。

  因材施艺是盆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在它所采用的主要材料 植物、山石、土、水等,与其所表现的对象同属于一类,这些材料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然形态和色彩,其中植物还有着生命特征,因而能赋予盆景的自然美,这是给画等其他造型艺术所不能达到的。但是盆景材料的特点也使盆景的造型受到某种程度上的限制。绘画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出各种各样的山水、树木来,而制怍盆景则必须按照不同的材料特点,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确定如何造型,如何根椐材料表现主题。这就是"因材施艺"的处理方法。在树木盆景中,对于松,就宜表现它的苍劲;对于柏,则宜表现它的古拙,梅就可表现其疏影横斜,竹则潇洒扶疏。若以松柏表现婀娜妩媚,以藤蔓表现苍劲,这样就不符合因材施艺的原则,因此作品是不成功的。

  在山水盆景中,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石料所含的自然美,如质地、形状、皱纹和色彩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的题材,并通过人工的加工制成各种艺术造型。如石身瘦长、纹理挺直的斧劈石,可用来表现陡峭的山峰;质地疏松、便于雕凿的砂积石、浮石、鸡骨石等,可用宋表现各种浅皱的峰峦;圆浑光滑的卵石,则官表现海滨风光;白色的宣石、海白石则可表现雪景、山水等等。

  无论是植物材料或山石材料,在加工造型的过程中要细心审视后,根据材料的自然美,该表现什么题材,然后进行造型。所以因材处埋可以使盆景作品既有适当的人工,又有天然的野趣。人工是重要的,完全任其自然,就谈不上盆景艺术了。但人工的斧凿痕迹过甚,却又失去了自然。因此要既不完全放任自然,又不完全依靠人工,才能使盆景作品真正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  (六)虚实相生,疏密有致
  所谓虚实,是指满与空、疏与密的关系。塞得太满,便显得笨拙,臃肿庞杂,使人感到窒息。因此要疏密有致、虚实相宜,如一处密,须一处疏,以疏其气。但不宜过疏过虚,以免盆中各物失去联络,主不相顾,导致脉气不能连贯。在处埋一盆盆景
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时,要有虚实、疏密之别;在处理某一局部时,也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密中有疏、疏中有密。所以虚与实在盆景艺术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虚者,可以理解力虚空与实在,或无与有;作内实者,则可理解内虚境与实境。所谓实境,是指盆景中看得见的形象;而虚境是由实境在联想和想象中生成的形象。盆景的意境即表现内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作为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活跃的想象力,就没有生命。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可以使观者神游,裨游就是虚。因此虚与实是对立的统一体。而虚总是寄托干一定的实,没有实,虚就无从存在;而实又离不开虚的补充,没有虚,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因此艺术作品必须做到有虚有实。

  在盆景中,对景物的塑造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抒情于景的手段,既要有实感,又要有虚感。盆景本身就是"虚,因为它表现了自然景物,但毕竟不同于真的自然景物。作为艺术手法的虚与实的关系,有互足干虚而引起观者实感的;有立足干实而引起观者虚感的,而即所谓"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实中有虚,亦实亦虚;虚自实出,赤虚亦实,终而达到"虚实相生"、"化景为情思,形成作品的意境。

  对意境创造与欣赏中虚实关系的认识,是有着久远的思想渊源和坚实的艺术创作依据的。本末宇宙就是虚和实的结合,客观事物本宋就是有阴有阳、有虚有实的结合。盆景艺术既然要真实生动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就必须运用虚实相生这一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中国历代的艺术家遵循这个规律,创造了无数的艺术珍品。树桩盆景中的虚实关系,主要体现在枝叶与主干、树木与空间、树与盆土以及树根提根等方面。一般空间为虚,主干力实,枝叶相对主干为虚,而相对于空间则为实。在枝叶域植株的安排上,疏散处为虚,密聚处为实。因此,可采取修剪、攀比、雕琢、选盆布局等手段来调整虚实关系,以达到虚实相生?quot;在山水盆景中,献出与水而言,山为实,水为虚,山环水,水绕山,山水的结合也就是虚与实的结合,通过山石的布局、水岸线以及溶洞、流泉、·瀑布等的处理,可以有助于虚实相生。若献出与树来说,则山为实,树为虚,树石相依,则有虚有实,就出言,峰、峦、岗、峪力实,沟、壑、涧、穴内虚,处埋好两万面关系是重要的。树木相对于山石为虚,而相对于水面与空间则又为实。故在造型时如水石过虚,可配上小礁石或点缀小船、小桥;山石过实,可穿凿洞壑栽种树木;引泉瀑等,以达到"实中有虚"。

  无论是山水盆景,还是树桩盆景、均须记住"宁空勿实,当然,作品的意境不同,虚实、疏密的要求也不相同。若表现高远,实处可占画面的4/10~5/10,若表现平远,实处可占3/10~4/10,超过5/10,多显臃肿迫塞,少干3/10,则又松散单调。这个比例适用盆景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布局时通常易犯正视过实、侧视偏虚的毛病。如有些作品在表现高远巍峨的景观时,层灰较多,属过实。如果注意聚而不结,疏而不散,疏密有拢槭迪嘁耍湍苋〉"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如何处理疏密的关系呢?前人经验是一有疏有密,疏密相间";"疏能走马。密不通风,在盆景布局中,有的地万要疏,有的地方则要密,疏处与密处应间隔安排,该疏的地方就要着意于疏,即使"疏能走马"也不会显得空洞无物;该密的地方就要大胆地密,即使"密不通风"也不致闭塞不通。疏密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全局,不能把疏或密当怍孤立的部份来处理。疏与密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它存在于盆景中的每个部分。就整体而言,要做到"有疏有密,疏密相间,就局部而言,又要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同时还要做到"疏中有疏,密中有密"。何处该疏,何处该密?疏、密到什么程度,是不能做出具体的规定,但是这稗艺术分寸的把握,全凭盆景作者的艺生灵腑所感受体会,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探索、总结。一般说来,主体部份宜细密一些,次要部份则可粗疏一些。W盆景申的芏灰也是相对的芏灰,因此其疏密的处理也表现在多方面的。   (七)露中有藏,景外生情
  运用欲露先藏手法,布置重山峻岭,移天缩地于占领小盆,须善藏善露。如果藏得巧妙,可使观赏者感到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有多少,并由此产生联想。所以露与藏是盆景艺术造型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盆景是给人观赏的艺术品,毫无疑问,首先必须有露,否则无从观赏。然而,如果将一切遗露在外,使人一览无余,就会失去想象的余地,其所表现的景物内容是有限的。因此,盆景布局还须做到霉中有藏。百人天:"景愈藏则境界愈大;景愈露则境界愈小。"盆景布局如做到露中有藏,对于在很小的范围内表现出很人的意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艺术贵在言蓄,处埋好露中有藏,就能展现出一个景外有景、景中生情的动人画面,引起观赏者丰富的联想共鸣,从而有利于创造盆景的深远意境。而意境正是盆景艺术最重要的追求,也是品评的最高标准。

  在山水盆景中,露中有藏的表现手法应用得最多。咫尺盆中,要想表现出群峰起伏、水岸迂回、洞壑幽深的艺术效果,仅靠多用石料是不行的。应将每座山峰都处理得既有露又有藏;将水岸线加工成迂回曲折、时隐时现,将山洞作成有转弯、有遮挡,一眼望不见底。盆景配件的安置也须做到露中有藏,有时将亭子从山后露出一角,或将房屋遮掉一半,使人猜测到山后还有其他内容,甚至还可以通过露出的景物引起人们对完全隐藏的景物的联想。如百人深山藏百寺,若将百寺画出来,反而大大增扪了景物的深远感。露中有藏的表现手法对于树木盆景的造型也同样适用。

  尤其是在丛植的盆景布局中,最忌一目了然。欲表现丛林之幽深,仅靠采用很多株树木未必奏效,其原因人多就在于露而无藏;若傲到前后错落穿插、树木枝干相互遮挡,有露在藏,虽则几合株栽亦有丛林之感。对于孤植的树木,须注意使干、枝、叶穿插变化,处理得有隐有现,才能显出繁茂,有些规则式的树木盆景,将所有枝片都整齐排列在主干两侧,毫无遮挡,这样既显得单调呆板,又违背自然之理。所以露与藏,实际上也是一种虚实关系,露者为实,藏者为虚,有藏有露,则虚实相生。   (八)动静相衬,均衡相宜
  所谓动势,就是赋神于形,讲究生动活泼、动势与均衡问题。在创作盆景时,须注意动势与均衡,这样才能发挥景物内部的力量。当然这稗力量是作者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的灌注。如果忽略动势,势炒满盘死物,毫无气韵可言。人有坐卧行走,山有偏正欹斜,峰峦树石,无不各具风姿神态。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写道:"岭有平夷之势,峰有峻峭之势,峦有圆浑之势,悬崖有危险之势,遥岭远岫有层叠之势,石有棱角之势,树有矫预(读宁的上声,顶的意思)之势 诸凡一草一木,俱有一势,存乎其间……。"所以动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各个方面。如山本静,水流则显其动;树本静,风吹则显其动。

  至于人物、鸟兽、舟车等也都是有动静的。有些景物虽然暂时处于静止状态,但却具有一稗动势,或能引起观者动的联想。

  如作一幅吹伐式的树桩盆景,若把主干与枝爪顺风一边斜倒,其中唯有一断臂残枝反向而行,搏击长风,这样给人以坚不可摧的感染就非常强烈。这便是动势应用恰当之处。一般常用以下一些动势的布置方法:
  1、置主体于自然重心之上,避免居于几何中心;
  2、树作偏正欹斜之形,俯仰悬垂之势;
  3、出要作成之形走局,使其形如拳曲飞舞之势;
  4、用鸟兽人物、船桥亭台加以点缀,静中求动之势;
  5、拟人此喻,死物活化,如自然界中的象鼻山、骆驼山等。

  一般考虑动势的布局,应以一张一敛内原则。张的力量是向外伸,状如辐射,使人有人、动和面外之画的感觉;敛的力量是向内聚,形、层紧凑,使人有深、静和画中之画的感觉。所以动势布置终究离不开张敛聚散。致于敛势之类的作品是很少的。
另外在设置动势时,还须注意平衡。只求其动势,以致娇柔造作,反而给人以不自然、不稳定的感觉。要能"既迢险绝,变归平正"。在考虑动势与均衡时,须兼顾高度、体量、质量等各稗因素。如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就必须使构图刻板呆滞,缺少化。如两棵一尺高的树,或两块一尺高的石,虽然取得平衡,但构图死板。如果一尺高的树以三可拳石为偶,就恰到好处。

  盆景的布局最忌四平尺稳,而必须注意取其动势,达到动静相衬,使作品避免呆板乏味,显得生动而有气势,同时合乎自然规律。动静相衬在盆景中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在山石盆景中的欹与正、险与稳、顺与逆以及其他不同景物之间的对此等
等。有时通过对盆景的命题,起到画龙点睛、增强作品的动感作用。

  在树桩盆景中,通常以斜干式和悬崖式最富动势。曲干式往往给人以蕴藏抗争之力的联想,这又是一种动势。有时候,景物虽然左右平衡,没有欹斜,但上下却有虚实轻重的不同,这也是一稗取势的方法。如直干式的造型处理恰当,可以表玩出一种参天古树之势。  (九)平淡奇特,刚柔互济
  平淡与奇特,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在盆景艺术中,有的作品以奇制胜,如奇峰、奇石、奇树、奇花等等,这些奇都是比较易于看出的;有的作品则看似平常,而其实不平常,它可以使观者如食橄榄,回味无穷,这也是一稗奇,是年中之奇,它需要通过绌仰观察,才能发现。所以盆景艺术,既不能太平凡,也不能太奇特。太平凡没有趣味,太奇特又失去自然。同时,奇必须有生活基础和自然依据,应该是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尽在情理之中,它往往存在于平凡之中,需要渫入地发掘和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因此要求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必须对大日然进行人量细致和深入的观察。这就是人画家石涛和尚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同时还须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娴熟的表现技艺。要知道奇,绝不是荒诞怪异,而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令人信服。另外平中有奇,还言有"亿腐朽内神奇"之意,即指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变为面目一新的艺术形象。

  在人自然的景物中,既有雄伟险峻的高出,也有蜿蜒曲折的长河;既有刚劲挺拔的苍松,也有婀娜圣姿的垂柳。这就是刚柔互济的辩证关系。在盆景艺术中,刚柔体现在作品的表现题材、艺术风格以及景物的形体、质地、线条等方面。刚好还是柔好,不可一概而论。就作品的题材而言,刚柔两体,各有千秋,犹如中国百代文学中的刚健派和婉约派一样。但就作品的艺术造型来说,刚者,不可一味地刚,而应刚中有柔;柔者,也不可一味地柔,而应柔中有刚,这样才能有变化,有对比,石崩使刚者更显其刚,柔者更显其柔。

  在树桩盆景中的刚柔关系,人多体现在主枝干与叭枝条之间、枝条的硬角与软孤之间,以及配石与树木之间。一般主枝干偏于刚,川枝条则较为柔;硬角显得刚,软孤则显得柔;配石多为刚,树木则多内柔。在苍劲的松树中通常通过枝条的转折来达到刚柔互济的艺术整体。在山水盆景中,刚柔互济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山与水就是一刚一柔,而出石与树木又是一刚一柔的矛盾统一体。  (九)平淡奇特,刚柔互济
  平淡与奇特,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在盆景艺术中,有的作品以奇制胜,如奇峰、奇石、奇树、奇花等等,这些奇都是比较易于看出的;有的作品则看似平常,而其实不平常,它可以使观者如食橄榄,回味无穷,这也是一稗奇,是年中之奇,它需要通过绌仰观察,才能发现。所以盆景艺术,既不能太平凡,也不能太奇特。太平凡没有趣味,太奇特又失去自然。同时,奇必须有生活基础和自然依据,应该是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尽在情理之中,它往往存在于平凡之中,需要渫入地发掘和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因此要求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必须对大日然进行人量细致和深入的观察。这就是人画家石涛和尚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同时还须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娴熟的表现技艺。要知道奇,绝不是荒诞怪异,而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令人信服。另外平中有奇,还言有"亿腐朽内神奇"之意,即指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变为面目一新的艺术形象。

  在人自然的景物中,既有雄伟险峻的高出,也有蜿蜒曲折的长河;既有刚劲挺拔的苍松,也有婀娜圣姿的垂柳。这就是刚柔互济的辩证关系。在盆景艺术中,刚柔体现在作品的表现题材、艺术风格以及景物的形体、质地、线条等方面。刚好还是柔好,不可一概而论。就作品的题材而言,刚柔两体,各有千秋,犹如中国百代文学中的刚健派和婉约派一样。但就作品的艺术造型来说,刚者,不可一味地刚,而应刚中有柔;柔者,也不可一味地柔,而应柔中有刚,这样才能有变化,有对比,石崩使刚者更显其刚,柔者更显其柔。

  在树桩盆景中的刚柔关系,人多体现在主枝干与叭枝条之间、枝条的硬角与软孤之间,以及配石与树木之间。一般主枝干偏于刚,川枝条则较为柔;硬角显得刚,软孤则显得柔;配石多为刚,树木则多内柔。在苍劲的松树中通常通过枝条的转折来达到刚柔互济的艺术整体。在山水盆景中,刚柔互济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山与水就是一刚一柔,而出石与树木又是一刚一柔的矛盾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