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豆豆妈:【百年中国 国画.山水】(0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3:19:32


多福老人欢迎您http://qwp43.360doc.com

*国外油画*国内油画 *精致工笔 *风景人物*雕塑奇石
工艺精品 视频电影学习笔记

【百年中国 国画.山水】(08)2012-01-1720世纪的丰碑以此前任何一个世纪不可替代的艺术特色屹立在无声诗史的群峰之中。它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在20世纪世界艺术之林中放射着独异的光彩。20世纪中国画的历史,是与整个中华民族艰辛奋进的里程同步的历史。百年之间,沧桑之变给中国画事业带来过挫折,但中国人依然在内心深处喜爱山水,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画艺术并不曾因一时的迂回改变它驶向真、善、美的航程,因此,我们可以从20世纪山水画的发展中看到一部无数画家寻找理想家园的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能看到这些精美的画卷,你很幸运!《百年中国》是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家研究院联合主办“百年中国典藏画展”的系列珍品,以高度的历史性、前瞻性、客观、公正地回顾和审视百年中国画,全方位,多视角,系统展示 各历史阶段的名家名作。精心遴选的1901-2000年间的542位国画名家的551件作品。充分考虑地域风格流派,兼顾已故画家及当代老、中、青作者。兼容人物、山水、花鸟等等各种题材!是100年来迄今为止反映中国最为全面完整的美术历史,让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直观可触摸的历史,东方既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晴峦积翠图潘天寿 1961纸本设色156.5×61.5cm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画、书、印、诗俱佳,尤以绘画知名于世。他的绘画上承南宋马远、夏圭的雄健峻拔,下得明代戴进的豪劲奔放、沈周的沉着老练,以及石涛的苍浑、朱耷的奇崛冷逸。其间朱耷的超俗风貌,更与潘天寿的气质相宜。《晴峦积翠图》画风恬静简淡,彩墨纷披,设色用笔简练有力,布景造势气壮力强,上作叠山斜立,下有两户人家屋宇相接,门户开敞,篱问院外似鸡犬相闻。尺幅之作,表现了潘天寿沉雄奇拙、苍古高翠的艺术风格。青绿山水图潘天寿 1962纸本设色69×54cm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早年别号懒道人、心阿兰若主持,晚年自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省宁海人。1915年至1920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得李叔同、经子渊指教,又受益于吴昌硕。曾任国立艺专校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的《青绿山水图》,青绿设色,画面上方只用铁线勾画山石大貌,山下浅渚上两块尖石斜立,山间楼台关隘隐隐可见;画幅中间,江水隔岸,用古拙、苍劲的汉隶填补空白,使近景远景连为一体;下方树木枝丫欹侧,山石、房屋也用斩钉截铁的笔法勾出大形。这种简练概括的手法,把各种各样的物态都笼罩在一种统一的风格之中,表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意境。晴江晓色图潘天寿 纸本设色33.7×39.1cm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的小品,韵味隽永,笔筒意深,是他的情感率直流溢的结果,《晴江晓色图》的画面形象几乎减少到最大的程度,江的对岸高山横立,山石的表面不细勾分面,只靠色彩的浓重表现向背明暗,岸边蒲苇晃荡,近处只留几片墨迹,两个人物畅谈高论,一派散逸气象。这种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使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因之而展现得分外鲜明。霜天暮钟图潘天寿 1931纸本设色33.7×40.6cm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对时尚所推崇的“四王”画风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懒不可要,四王非所长”,认为吴门画派的末流“渐由寒简而至枯索,可谓气血无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他终于走出了一条独创的艺术道路。这幅《霜天暮钟图》是他秋天写生所作,山石只勾大意,皴法随手擦出,树枝、树叶删拔大要,完全克服了“四王”一派繁复芜杂的缺点。与此同时,潘天寿又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投入到寻常景物描绘之中,从而使画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小龙湫下一角图潘天寿 1963纸本设色107.5×107.8cm潘天寿纪念馆藏  《小龙湫下一角图》把平常难以入画的山间小景通过剪裁摄入画中,从立意、取材、笔墨、构图、设色均给人以耳目一新。图中岩石,不求圆润、玲珑、剔透、灵动,而求方折、突兀、陡峭、坚凝,用笔以苍劲、奇雄、古拙、挺拔、生辣为事。图中山花野草用工笔重色点缀于山石之间形成对比。此图给人的印象是境美意妙,近于壮美乃至崇高。这种风格不光是他的个性,也是近代中国人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审美理想的曲折反映。山水黄君璧 纸本设色159.3×37.4cm中央美术学院藏  画黄君璧(1898~1991),原名允瑄,号君翁,祖籍广东南海,生于广州。1919年广东公学毕业。1922年入楚庭美术院研究西画。曾历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教师、教务主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艺术专科学院教授及国画组主任,并被教育部聘为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展览会国画组审查委员。1949年起任台湾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点查委员。擅画人物、花鸟,尤精山水。  此图创作年代不详,题跋记日:“君璧于成都”,由此可推断作品创作于1937年以后,乃作者中年所作。黄君璧早年偏爱渐江的清寂,中年转而仰慕夏圭的雄壮。本图近景所绘溪岸苍松,造型挺拔,笔健墨丰;中景山岩兀立,结体雄壮,皴擦点染有度;松下执杖男子,则纯以淡墨勾勒。整幅作品造景中规中矩,用笔用墨讲究法度,松、石处理带有南宋山水作风。山水黄君璧 1943纸本设色104×60cm北京画院藏  黄君璧早年喜爱渐江,中年仰慕夏圭,曾临摹古代名画数百件,对传统绘画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使他的山水画能做到有根基,不留俗意。此图笔墨氤氲,气势雄壮,远处群山跌宕,画幅右侧一瀑布飞流直下,山下草庐掩映于林木之间,山脚溪水潺潺,画中虽不见人,却因此而显示出“空故纳万境”的高深意趣,将自然苍苍莽莽的本真特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者面前。劲节长青钱松喦 1981纸本设色69×57.5cm家属藏  画家肖平曾撰文评述:“诗文题跋的运用,也是钱松喦留给我们的遗产。在现代山水名家中,钱松喦在这方面十分突出,这不仅因为他的家学和对于诗文的造诣,更在于他的灵活恰当,既言之有物,又切中画题;既合于理法,又具备新精神和新意趣。诗、书、画的浑然一体,使钱松喦的艺术更臻完美,境界也更高。”钱松喦的大量作品都有自题诗或长题跋,它们与作品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作品韵味意境更为深遂深远,绘画主题更为清晰明朗。长城秋色钱松喦 1972纸本设色50×71.5cm描绘长城风采的作品,钱松喦曾画过不少。这幅画借秋色中的长城,描绘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用笔深厚沉着,以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红岩钱松喦 1960纸本设色104×81.5cm中国美术馆藏  此图描绘革命旧址红岩村的景象。画中主要景物是几块巨大的红色岩石,巍然矗立,令人有高山仰止的感受。此图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以凝重顿挫的线条勾勒出大块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敷以朱砂,产生出庄重宏亮的色泽,更衬托出当年革命旧址的神圣、庄严与伟大。将岩石染成红色,是大胆的创造,也是内容的需要。这象征革命的红色,极具感染力,仿佛凝聚了革命的浩然正气。太平县钱松喦 1961纸本设色36.5×27cm家属藏  钱松喦(1899~1985),笔名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幼从父学书画,后受教于胡汀鹭。1925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师范。曾任苏州中、小学及无锡美专美术教师。1957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曾任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委员。擅长中国画,尤长山水,兼长书法。著作有《砚边点滴》。  1961年,钱松喦赴黄山写生途经安徽太平县,录下此图。那高耸的山峰,宁静的村庄,丛丛树木里露出徽派样式的民居,农民牵着耕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大色块的绿色视野里,给人以桃源般的享受。然而,沉浸在眼前的遐想中,又有谁曾想到过,多年前这里发生过震惊中外的血战,这里就是“皖南事变”的突围处。峨嵋纪游林散之 1938纸本设色203×63cm林散之纪念馆藏  林散之(1898~1989),原名林以霖或林霖,号三痴,后改名林散之,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浦县。1日13年从张青甫学工笔人物画,1934年从师黄宾虹,长期专事国画和书法创作,诗书画均造诣精深。曾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分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工诗、善画,尤其长于书法。其楷书习颜、柳,始得雄厚朴茂之气,行书由米芾入手旁涉赵孟颊、董其昌,取精用宏,博采众长。草书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笔势变化,错综复杂。此画吸收书法的意趣,计白当黑,虚实多变,在狭长的空间中布置了崇山峻岭,把现实山中各种气象、景观都表现在画中。作品笔致浑厚,情韵缥缈,与书法颉颃,是这位书法大师难得一见的绘画珍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