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被禁:腊月传统习俗不能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6:05:55

腊月传统习俗不能忘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也是进入春节的重要标志。从这一天起,在外的人要赶回家,在家的人要置办年货。现代人工作节奏快了,生活条件好了,他们是如何为春节做准备呢?

 

  本报随机选取了年龄在24岁至45岁之间的30位读者进行了采访,“扫房子”和“赶大集”成为最受关注的腊月习俗。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习俗:话说灶神今天要上天庭面奏玉皇,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因此要祭拜灶神,让他上天言好事。现在都市家庭已没有了灶膛,那我们思考可多准备一些糖果、糕点,寓意来年生活甜甜蜜蜜。

 

  有26名读者表示从来没有祭过灶,4位读者表示曾在孩提时代跟大人祭拜过。网友xie107发帖说,“虽没有条件祭灶,但这天会买灶糖(麦芽糖)。”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须对住所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干干净净迎新年。

 

  有28位读者选择此项为“最看重的习俗”。在高新区上班的杨君利先生说,“扫房”有扫走“不顺”的寓意,家里很重视。其实,扫房子不必“毕其功于一日”,习俗中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除夕为止均为扫尘日(迎春日)。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

 

  习俗:家家都要做豆腐、买豆腐,取豆腐为“斗福”之意。当天还要“接玉皇”,旧俗认为玉皇大帝将在这一天下界,视察人间善恶,因此起居、言语都要谨慎,祈盼来年得福。

 

  有两位读者看重此习俗。家住吉祥村的范华峰先生说,他每年的这天都会去做一些公益事情,例如献血、捐款,“我不是迷信,而是感到人需要这种敬畏之心。”

 

  腊月二十六,炖大肉

 

  习俗: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对此感兴趣的有6名读者。出租车司机晁招敏对这一习俗情有独钟,“我们家年前会炖出一锅大肉放着,年前吃它解馋,年中吃它方便,年后吃它依然下饭,过瘾又实惠。”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习俗:现在虽说不用宰鸡了,但赶大集备年货还是有必要的,买些鞭炮、春联、糕点、酒水、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等等。

 

  看重此习俗的读者多达26人。家住红庙坡的读者李冠华说,和家人一起去购年货,不在乎真的买了些什么,在乎的是与家人一起体会年味的温馨感觉。

 

  腊月二十八,贴花花

 

  习俗:这一天要在屋内挂上年画,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则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窗户上还要贴上漂亮的窗花。需要注意的是,春联和门神则要留到除夕再贴。

 

  共17名读者选择了此项。家住太华路的张清雅说,每年贴窗花的时候就想起了已故的奶奶,老人窗花剪得非常漂亮,不但给自家剪还送给四邻,人缘很好。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习俗:按老理儿从初一到初五不能蒸馒头和炒菜。谐音听起来像“争吵”,因此就在这一天把年后几天吃的馒头、花馍提前准备好。

 

  有12位读者看重此习俗。家住辛家庙的吕萍女士说,平时在家自己蒸馒头的次数不多,但临近年关,他们家还是会在这天蒸点馒头,也算应习俗讨个吉吉利。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习俗: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因为今年没有腊月三十,原本年三十进行的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守岁、吃年夜饭等习俗都在腊月二十九这天完成,特别是“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的压岁钱是不能少的。

 

  专家点评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俗专家傅功振说,腊月习俗歌谣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主要是提醒大家过年时必做的一些准备,其实每日做什么,不必苛求与习俗完全相符。

 

  最重要的是,体会全家人一起为年节忙碌时,那种充实的感觉。漂泊在外的游子,也会赶在这个阶段回到父母身边,参与到忙碌中去。在这“忙碌”中,家庭成员更加和睦、亲情维系得更为紧密,这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