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阮苏哲宇第十六章: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6:40:28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三)

研究生課程導師講稿http://www.xjass.com  2011年04月01日 11:44:06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三、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想與主要理論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踐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後, 中國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方面進行了艱苦的探索, 逐步摸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之路。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

1、20世紀50年代: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戰略

20 世紀 50 年代實行的平衡發展戰略, 在客觀上改善了我國區域經濟結構, 特別是使內地的工業得到了初步發展。但是它也存在著嚴重不足, 特別是沿海地區的經濟優勢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揮。

2、20世紀60--70年代中期: 向最不發達地區傾斜的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戰略

20 世紀 60~70 年代中期, 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與國

際國內政治、軍事形勢密切相關的。當時由于過高地估計了戰爭爆發的危險, 經濟建設要服從軍事備戰的需要, 把中國各地區劃分為一、二、三線, 把投資和建設的重點放在三線。

這一時期實行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使中國區域經濟二元結構進一步得到消除, 加強了內地經濟發展的力量, 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但是, 它的弱點在于沒有遵循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導致許多經濟建設項目缺乏配套的產業與資源環境和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 項目投資選擇既不是市場指向點, 也不是消費指向點和生產要素指向點, 導致了經濟效益的低下和資源的浪費, 從另一個方面延緩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3、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向沿海發達地區傾斜的不平衡的發展戰略

自 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開始調整平衡優先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實行了效率優先, 向沿海發達地區傾斜的不平衡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六五”計劃對“三線”建設中區域經濟的不合理布局做了部分調整, 形成了華東、華中的一大批鋼鐵、石油化工項目, 擴大了除上海、天津等地以外的外貿出口基地, 同時華南、華東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形成了“蘇錫常”、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區域經濟增長極, 加大了區域經濟之間的技術協作, 使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始邁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七五”計劃時期提出了以“梯度發展理論”為核心的較為完整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七五”計劃期間加大了對東部地區經濟建設投入的力度, 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 相繼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 5 個經濟特區、13 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經濟開發區;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 使沿海的外向優勢、高新技術優勢、區位優勢進一步發展和突出出來, 使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東部龍頭地位的聚集作用和輻射作用開始顯現。值得一提的是, 建立經濟特區以後,港、澳、台等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憑借其毗鄰內地的地理優勢, 充分利用內地的優惠政策, 大量流入東南沿海, 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 為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崛起注入了強大動力。國外大量資本也以港、澳、台為橋梁和跳板, 加速向中國流動, 逐步形成了聞名的珠江三角洲開發模式, 為其他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樣板。

“八五”和“九五”計劃時期沿用了區域經濟的“梯度發展戰略”, 但在實施過程中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提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是: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利益兼顧、共同富裕的原則, 逐步實現生產力的合理布局。 “八五”和“九五”計劃時期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 使中國區域經濟迅速實現了量的積累與擴張, 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也得到較大提高, 東部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的示範作用、回流效應和擴散效應進一步發揮。但是它帶來的較嚴重的問題是: 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逐漸擴大, 地理上的二元結構與經濟上的二元結構並存, 從另一方面又制約著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4、2000年以來:緩解不平衡發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

正是由于區域經濟梯度開發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實施, 一方

面使中國區域經濟得到了飛躍發展,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過度不平衡,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 很可能會延緩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步伐, 甚至導致貧富分化嚴重, 影響民族團結與統一, 影響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因此, 在 2000 年中國正式提出並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以緩解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引導區域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西部大開發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中央加大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扶持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力度,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 實現東、中、西部的協調發展關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具體內容, 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詳細論述。

(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思想演變

1.毛澤東的沿海與內地協調發展論

1956 年 4 月, 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在論述第二大關系時集中論述了“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關系”, 實質上也是論述了區域經濟發展中“沿海與內地”的關系。關于新的區域經濟的布局, 毛澤東強調: “這不是說新的工廠都建在沿海。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 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 並且利于備戰, 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廠礦, 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這就是毛澤東的“沿海與內地協調發展論”。它為 20 世紀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中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戰略的選擇與布局奠定了理論基礎, 明確了發展方向。

這一戰略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一是建國之初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二是當時中國面臨著國際嚴酷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形勢, 西方列強對華實行的是封鎖閉關政策,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還不具備條件, 客觀上要求中國選擇一條自力更生、自我發展、自求平衡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雖然毛澤東的沿海與內地協調發展論著重強調的是要發展內地, 強調平衡發展的重要性, 但它也為後來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思想和西部大開發理論埋下了伏筆, 特別是為科學劃分中國經濟區域奠定了理論和思想基礎。

2.鄧小平的“兩個大局”戰略思想

深刻領會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筆者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幾點內容:

一是“兩個大局”戰略思想是區域經濟的非均衡發展理論的現實體現。

二是優先發展東部,也要實行非均衡發展,優先培育和發展增長極。

三是科學把握“兩個大局”,實現沿海與內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四是適時把握區域發展重點由沿海向內地轉移。

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思想進一步為中國經濟區域的劃分奠定了基礎, 也為中國區域經濟實現振興與突破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 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兩個大局”戰略思想指引下, 中國區域經濟在較短時期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突破了“貧困性惡性循環”的陷阱。

3.西部大開發戰略思想

西部大開發戰略思想是“沿海與內地協調發展論”和“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延伸和發展。1999 年 12 月, 中央召開工作會議,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共產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向西部進軍”的號召, 構思並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宏偉藍圖。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前提是梯度開發戰略獲得成功, 東部地區獲得較快較好的發展, 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到一定程度, 全國基本消滅絕對貧困, 基本解決溫飽問題, 基本達到小康水平。這些條件既是物質前提, 也是時間前提。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主要目標是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心轉移,重點扶持和開發廣大西部地區, 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 增強國民經濟整體實力和發展後勁, 使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逐步走上可持續協調發展的軌道。

關于西部大開發的主要內容, 將在其理論模型中作進一步探討。

以上三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既有區別, 又相互聯系, 其內在本質是一脈相承的, 其發展變化是隨著時間推移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三大戰略思想的推廣和實施, 帶來了中國區域經濟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

(三)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理論

幾十年來, 中國經濟學家在借鑒國外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和總結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一系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型, 較成型的有梯度開發戰略, 由沿海、沿江經濟帶帶動的“T”字型戰略, 由沿海、沿江和隴海、蘭新線結合的“π”字型戰略, 由“π”字加京廣線構成的“開”字型戰略, 由沿海組成的弓, 京廣線組成的弦, 長江組成的箭,上海組成的箭頭所形成的“弓箭”式戰略, 都市圈理論, 以及西部大開發理論等等。下面將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實踐影響最大的三大理論模型作些闡述。

1.梯度發展戰略

梯度開發理論就是依據中國由西向東的地理上的梯度和經濟上的反梯度形態而直觀形成的。它根據比較優勢原理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原則, 提出並設計了一套由東向西梯度開發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模型。具體來講, 中國的區域經濟開發的梯度次序應該是: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西部。

根據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 這一個區域開發梯度由下列區域單位組成:

一是經濟特區, 主要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

二是沿海開放城市, 主要是 14 個, 包括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中央給予這些城市的優惠政策: ヾ給前來投資和提供先進技術的外商以優惠待遇,稅收低一些, 內銷市場讓一些, 讓他們能得利; ゝ擴大他們的自主權, 讓他們有充分的活力去開展對外經濟活動;ゞ在發展的時間梯次上, 僅置于經濟特區之後, 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發展後來居上。

三是沿海經濟開發區, 主要包括先後建立的青島、煙台等13 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經濟開發區。

從 1990 年開始, 中央領導同志提出開發上海浦東新區, 將

上海浦東建設成為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龍頭。

內地, 主要指除沿海以外的廣大中西部地區, 對內地的開發主要是沿海開發的推進, 在內地具備條件的城市和地區逐步實行

類似沿海的開放政策。

對西部的開發, 中央又專門制定並實行了加快開發的西部大開發政策。

2.由沿海、沿江經濟帶帶動的“T',字型經濟發展戰略

這一戰略是點軸開發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化。這一理論也是源自于我國的地理環境特征和交通資源等經濟發展的要素狀況。由沿海、沿江經濟帶帶動的“T”字型發展戰略就是根據我國的水系資源狀況構成的交通條件而形成的經濟發展理論。東部沿海和長江是我國對外、對內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黃金水道和現成窗口, 因此沿海和沿長江“T”字型軸線發展容易形成經濟增長極, 在理論上易為人們所接受, 在視覺上也比較直觀。

“T”字型經濟發展理論的具體設想是:

將我國沿海, 包括 14 個開放城市, 列為我國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開發的先發地區, 形成南北向經濟增長軸線和極線, 向內地梯度推進。同時, 將沿長江地帶, 包括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地, 也作為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帶, 形成東西向經濟發展軸線, 向南、北向交錯推進輻射, 這樣就利用我國水力資源形成的天然水道, 構成經濟發展和增長縱橫交錯的兩條軸線, 帶動我國區域經濟全面快速發展。

由沿海、沿江經濟帶帶動的“T”字型發展戰略既利用了沿海地區的經濟先發條件, 又利用一根軸線深入中西部, 以實現東部沿海和中部 (相對南北向而言) 率先崛起的目標, 易于讓人們接受, 同時也比較符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

3.西部大開發戰略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由梯度開發戰略延伸發展而形成的。

西部大開發的區域不僅包括整個西部地區, 甚至也包括少數中部的靠西部地帶。但其開發的重點區域是: 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在開發的過程中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交通干線, 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 以線串點、以點帶面, 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游、南 (寧) 貴 (陽) 昆(明) 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 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 有重點、有步驟地推動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任務是:

ヾ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ゝ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ゞ鞏固農業基礎地位, 調整工業結構, 發展特色經濟。

々發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業, 全面提高西部人才素質。

ぁ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是: 力爭用 5~10 年時間, 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開局, 到 21 世紀中葉, 將西部地區建設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作者系新疆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