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破坏者3hot spot: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趋热 新国际货币基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5:45:06

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趋热 新国际货币基石?

www.stockstar.com 2011-9-17 12:45:15 证券之星

    =====本文导读=====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趋热 国际化进程可能超预期
                    多国纳入人民币作外储 人民币区域化为国际化铺路
                    中资银行打开印度金融市场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体系猜想】蒙代尔建议欧元美元和人民币组成新国际货币基石
                    人民币国际化被热议 人民币区域化:一个更务实战略

   【发展进程困境】人民币国际化需兼顾离岸与在岸市场
                    朱民: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过程 
                    国研中心:人民币国际化不应设时间表

    【黄金储备盘点】全球央行黄金储备排名出炉 中国居第六
                    人民财评:中国应该把握时机增持黄金储备

   【缺少回流渠道】张斌:次序颠倒的人民币国际化
                    曾璟璇:人民币国际化需内外循环 放开回流渠道

   【可能解决方案】RQFII或年底前推出||谢国忠:启动国际板
                    谢百三:谢国忠不是立场有问题 就是糊涂

    =====全文阅读=====

  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趋热 国际化进程可能超预期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伦敦、新加坡近来都表示了加入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的愿望。这些全球重要金融城市的诉求,既带有些许竞争的意味,又展示了广阔的合作前景,令人难料谁能成为最大赢家。

  伦敦:希望合作开发人民币离岸市场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伦敦金融城明确表达了利用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的意愿。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随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英两国将携手合作在伦敦开发人民币离岸市场。

  实际上,伦敦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份额觊觎已久。此前,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白尔雅及英国驻华大使馆政务参赞卓丹廉,都曾对伦敦可否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表示关切。

  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深入,中国还未做好充分开放资本账户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不会很快允许在伦敦建立一个新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但在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兴市场策略部门主管谢汶君看来,即便中方只是公开支持伦敦鼓励本地银行开始在伦敦金融城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也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如此看好伦敦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前景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  首先,伦敦是全球最主要的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交易量约占全球32%,可交易及清算的货币多达18种;其次,伦敦的股票及债市规模庞大,市场灵活度高,若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后,将有大量人民币债券于当地发行与挂牌,有助人民币在欧洲定价;三是从交易时段考虑,允许人民币在伦敦交易意味着人民币将能24小时全天候交易;另外,欧盟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伦敦可以整合欧洲资源,这是竞争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有力筹码。

  伦敦对于推出更多更成熟的人民币产品表现相当积极。记者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获悉,研究所国际经济部研究主任保拉·苏巴基将于11月来上海就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等议题,同央行、建行等机构的有关领导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不过,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在出席“2011中国外汇交易国际峰会”期间指出,鉴于人民币离岸业务在汇率和利率这两块的风险较大,如果在岸的利率和汇率市场没有放开,那么允许离岸市场人民币外汇大量交易或利率掉期交易的可能性不大。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带头大哥”

  此次伦敦明确释放信号之后,市场人士关心的是,伦敦此举对香港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香港有其特殊优势,在伦敦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不会对香港产生影响。

  那么香港的独特优势究竟体现在哪里?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专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学家周洪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时间上而言,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起步最早,目前香港离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及远期外汇合同的日交易量已超过30亿美元;从地域政治方面来看,香港一直是中国金融的重要枢纽,中央在其战略决策中不仅会考虑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稳固,也会考量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能否走得平稳。

  近期一系列事件也表明,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重要性继续增大。自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以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已表示希望小QFII在今年底前推出,香港金融管理局则表示离岸人民币回流中国大陆的政策框架将在年底前制定。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告诉记者,她通过与国内基金公司高管讨论后预计,香港挂钩ETF很快会获得批准,离岸人民币回流的外商直接投资规定最快将于本份推出,这新一轮的措施旨在增大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已经主动走出去与伦敦等有意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区交流。本周,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在伦敦合办“香港作为服务全球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推介论坛。来自中银香港、汇丰、渣打及港交所的高管代表向欧洲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推介使用香港的人民币金融平台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香港金管局局长陈德霖着重表示,对于英国政府所表达的在伦敦也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愿望,香港的人民币平台可支援伦敦开发各类型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最终达到双赢。

  安邦咨询研究员杨志荣评价,“香港能够主动走出去,有利于其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起到各中心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从而凸显其带头大哥的地位。”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还需更多帮手

  当香港在发展人民币业务方面抢占先机、伦敦摩拳擦掌之时,新加坡也想分一杯羹。

  尽管新加坡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可直接获得1500亿元人民币的互换额度,但中国官方尚未允许新加坡建立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苏格兰皇家银行发布报告分析认为,新加坡之所以未被允许建立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基于两个原因:其一,中国不希望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初期,引起不必要的竞争;其二,在亚洲时区建立第二个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作用不如在非亚洲时区建立新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

  而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新加坡是东盟成员国,未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量必将快速增长。因此,不应将不同人民币离岸市场单纯视为竞争关系,这是一种国际化延展,在这里各方都是赢家。

  人们还注意到,尼日利亚已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南美的智利也正研究这一可能性;马来西亚欲首开发行人民币伊斯兰债券的先河。

  由此业内人士预计,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可能将呈现“爆发式”的发展,国际化进程可能快于市场预期,以便让中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中扮演更大角色。下一步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以及美国纽约都有可能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当然,这将取决于政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新华网)   多国纳入人民币作外储 人民币区域化为国际化铺路

  随着美国QE3的预期增强,美元越来越靠不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步子加快。虽然央行周小川行长日前表示,中国并不急于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他还指出,目前尚未对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制定任何时间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从不少国家央行的动作来看,人民币实际的国际影响力确实在增强,国际化步伐稳步迈进。

  目前,人民币还未实现可自由兑换,然而多个国家已经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其中包括,马来西亚、韩国、柬埔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菲律宾等国。近期,蒙古央行、智利央行与尼日利亚央行也在考虑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投资组合。

  尼日利亚央行行长拉米多·萨努西表示,计划将尼日利亚外汇储备中的5%-10%转换为人民币。萨努西称,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成为储备货币是必然趋势,类似于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因此,尼日利亚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是一个战略性的、及时的决策,这也是应对美国主权评级被降低以及欧洲目前经济状况不佳的手段之一。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与他国和地区的双边货币互换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步骤,进展相当迅速。

  据了解,自2008年底以来,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已经超过十个。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包括在内,此外还有,日本、韩国等经济较发达国家。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蒙古国中央银行签署了金额为5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中国自2008年底以来签署的第11个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在亚洲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专家认为,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无疑提高了人民币在一些国家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民币区域化是为国际化铺路。同时也将降低签约国在双边贸易活动中面临的美元汇率波动风险,从而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9月9日,在伦敦召开的2011年“中英财金对话” 上,中英两国政府发布的联合声明称,双方对私营部门对于在伦敦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兴趣、以及该市场迄今的增长持欢迎态度。分析人士表示,这表明人民币的影响力开始扩展至欧洲地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五年之后人民币作为一个国际储备货币可能会初步崭露头角。

  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步骤之一。

  6月17日,中国央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数据显示,2010年跨境结算规模达到5063亿元,今年第一季度达到2807亿元,在此推动之下,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FDI)也在积极推进。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当前形势下,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为突破口的国际化难免导致新增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推行本币计价比推行本币结算更为重要。(证券日报)
中资银行打开印度金融市场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9月15日,中国工商银行印度孟买分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目前印度金融市场上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银行。这不仅意味着中印两国金融合作进程的加速,也是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工商银行自2009年开始筹建印度分支机构,在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后于2010年4月向印度中央银行正式递交申请。今年2月,印度央行就工行成立孟买分行一事给予预批复;5月16日,工行最终获批正式的银行业务牌照。

  据悉,此次工行孟买分行获得的是印度央行颁发的全功能牌照,能够在印度本土为中印企业和个人提供包括存贷款在内的全方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中印金融合作新开端

  作为目前全球市值最大、客户存款第一和盈利最多的商业银行,工行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20个境外分支机构,孟买分行也成为继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卡拉奇两家分行之后南亚地区的第三家分支机构。

  印度近年来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数据显示,过去5年双边贸易额保持了约49%的年均增速,2010年达到了618亿美元。同时,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告诉本报记者,中印两国之间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与合作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工行孟买分行的成立是对中印两国金融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之前,印度一些商业银行已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但中国大陆的银行却一直未能进入印度市场。

  不少印度本地银行对工行开设分行表示欢迎。印度最大的商业银行印度国家银行海外业务总经理辛格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希望与包括工行在内的所有中资金融机构开展多领域合作。早在1998年,印度国家银行已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并于2004年升级为分行。该行目前正在申请将天津代表处转为分行。

  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指出,工行在孟买设立分行标志着中印两国经济合作已经由贸易、项目承包开始向金融投资领域拓展。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两国经贸合作水平的提升,必将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合作前景,杨凯生坦言,希望印度同行不要将工行当作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而应该当成一个良好、真诚的合作伙伴。他表示,工行决定将孟买分行今后约32%的资产业务用于支持印度政府所希望优先发展的部门,其中包括电力、通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不仅是遵循印度监管规定,也是中资机构在当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之举。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据工行孟买分行总经理孙翔介绍,分行最初将主要针对在印中资企业及其相关交易伙伴提供对公企业服务。今后业务范围将逐渐扩展到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即将产品和服务推广到当地个人客户,提供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零售业务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他透露,中印两国企业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或人民币与印度卢比直接汇兑存在一定需求。

  在南亚次大陆,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今年初,印度央行与中国银监会签署了一份旨在加强两国银行系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从而加快了印度银行推出相关业务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国有的印度银行成为首家提供印度卢比与人民币之间直接结算业务的印度金融机构,但目前仅限于中国香港地区。另外,斯里兰卡货币委员会也于今年6月批准其境内银行机构可以开展使用人民币结算国际交易的业务。

  工行一直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截至上半年,工行共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4060亿元,其中跨境人民币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量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杨凯生坦言,人民币真正的国际化仍需要一个过程。现在,人民币已经可以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使用,但是要真正实现国际化,还需要各国企业、监管机构、中资银行及代理机构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印度央行客座教授潘迪特也指出,人民币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货币,而且这种重要性不断增加,他十分看好人民币作为两国贸易结算工具的前景。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断为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应努力建立一个全新的多边货币体系。目前,金砖国家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应当鼓励它们的主权货币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储备货币。从前景来看,人民币有望担当起这一重任。(人民日报)
  蒙代尔建议欧元美元和人民币组成新国际货币基石

  9月17日,“2011千人计划太湖峰会”在江苏无锡举行,本次峰会的主题为“风险投资,新兴产业的天使之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表示,人民币已经取代日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货币体系,其作用不容忽视,并建议欧元、美元和人民币应捆绑在一起成为新的国际货币基石,成立一个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蒙代尔指出,从目前全球货币配置来看,人民币已经取代日元成为继美元区、欧元区之后的第三大货币体系,其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蒙代尔建议,欧元、美元和人民币应捆绑在一起成为新的国际货币基石,成立一个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保持比较稳定的货币利率,使三大区成为货币中心,以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固。

  对于美国经济,他则认为其经历了三次快速增长,分别是里根总统的“丰盈七年”、克林顿总统的扩张时期,在硅谷和IT业的蓬勃发展下经济得以飞速增长,但随后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也使得美国经济受到重创,而第三次在布什政府的低息率的政策之下,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但也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蒙代尔表示,美国所经历的已不仅仅是次贷危机,而是美元危机,因其汇率的浮动对黄金和原油价格造成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影响。而对于QE3的推出,他认为,奥巴马政府还需考虑通胀对经济复苏造成的影响、减税和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不过,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在出席“2011中国外汇交易国际峰会”期间指出,鉴于人民币离岸业务在汇率和利率这两块的风险较大,如果在岸的利率和汇率市场没有放开,那么允许离岸市场人民币外汇大量交易或利率掉期交易的可能性不大。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带头大哥”

  此次伦敦明确释放信号之后,市场人士关心的是,伦敦此举对香港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香港有其特殊优势,在伦敦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不会对香港产生影响。

  那么香港的独特优势究竟体现在哪里?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专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学家周洪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时间上而言,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起步最早,目前香港离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及远期外汇合同的日交易量已超过30亿美元;从地域政治方面来看,香港一直是中国金融的重要枢纽,中央在其战略决策中不仅会考虑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稳固,也会考量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能否走得平稳。

  近期一系列事件也表明,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重要性继续增大。自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以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已表示希望小QFII在今年底前推出,香港金融管理局则表示离岸人民币回流中国大陆的政策框架将在年底前制定。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告诉记者,她通过与国内基金公司高管讨论后预计,香港挂钩ETF很快会获得批准,离岸人民币回流的外商直接投资规定最快将于本份推出,这新一轮的措施旨在增大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已经主动走出去与伦敦等有意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区交流。本周,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在伦敦合办“香港作为服务全球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推介论坛。来自中银香港、汇丰、渣打及港交所的高管代表向欧洲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推介使用香港的人民币金融平台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香港金管局局长陈德霖着重表示,对于英国政府所表达的在伦敦也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愿望,香港的人民币平台可支援伦敦开发各类型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最终达到双赢。

  安邦咨询研究员杨志荣评价,“香港能够主动走出去,有利于其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起到各中心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从而凸显其带头大哥的地位。”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还需更多帮手

  当香港在发展人民币业务方面抢占先机、伦敦摩拳擦掌之时,新加坡也想分一杯羹。

  尽管新加坡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可直接获得1500亿元人民币的互换额度,但中国官方尚未允许新加坡建立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苏格兰皇家银行发布报告分析认为,新加坡之所以未被允许建立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基于两个原因:其一,中国不希望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初期,引起不必要的竞争;其二,在亚洲时区建立第二个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作用不如在非亚洲时区建立新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

  而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新加坡是东盟成员国,未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量必将快速增长。因此,不应将不同人民币离岸市场单纯视为竞争关系,这是一种国际化延展,在这里各方都是赢家。

  人们还注意到,尼日利亚已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南美的智利也正研究这一可能性;马来西亚欲首开发行人民币伊斯兰债券的先河。

  由此业内人士预计,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可能将呈现“爆发式”的发展,国际化进程可能快于市场预期,以便让中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中扮演更大角色。下一步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以及美国纽约都有可能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当然,这将取决于政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搜狐)
 人民币国际化被热议 人民币区域化:一个更务实战略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内外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一话题更是活跃起来。无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终将成为国际货币,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是我国的长期努力的方向。冷静而务实地说,在近中期内,我们能够做到人民币的区域化,就已经很不错了。人民币区域化应当是我们努力的阶段性目标,推动这一进程,对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扩大回旋余地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我们面临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人民币区域化已经具备较好的经济实力基础。我国主动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推动与东盟等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民币跨境流动也有一定规模。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成效突出,人民币区域影响力增强。而且,货币区域化对本国经济、金融开放程度要求较低,我国可以在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普遍认识到,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过度依赖美国的主权货币,无论对维护本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资产安全,还是对保持国际经济稳定平衡,都可能带来极大风险。为应对危机和防范风险,国际上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势头趋强,东亚、东南亚合作意愿仍是主流。在金融合作领域,东南亚各国扩大亚洲货币储备库、进行货币互换等。东盟内部经济一体化加快,目前正在考虑建设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经过多年努力,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于2010年正式启动。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之后,与我国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相近的韩国受到很大震动,同意于2011年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

  俄罗斯、巴西等国加速推进本币的国际化。俄罗斯宣布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积极策划将莫斯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推动卢布计价、结算。俄将贸易本币结算推广到独联体国家,并倡议在“上海合作组织”实行,也希望与我国的本币结算从边界贸易扩大到一般贸易。2010年11月23日,卢布与人民币在中国外汇市场实行直接交易。巴西与阿根廷达成贸易本币结算协议,积极推动与南美其他国家“脱离美元”的进程,并探索与我国贸易本币结算的可行性。国际上经济金融合作和脱离美元趋势方兴未艾,将扩大对人民币的需求,有利于我国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战略。

  我们清醒地看到,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不仅包括逐步扩大境外流通规模和地域,而且意味着发挥区域主导货币的各种职能,其中基础职能是计价结算工具,而较复杂的职能是投资工具、汇率避险工具和储备货币。在相当长时间内,美元霸主地位难以撼动,欧元地位也难以替代。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相当遥远,即使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这一阶段性目标,也要跨越许多障碍。从流通地域和货币职能角度看,人民币区域化还受到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影响人民币区域化范围。在与我国经贸和人员往来密切的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人民币流通量较大。在有些边境地区,人民币甚至比对方国家货币更受欢迎。但由于两国没有达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边境的经济一体化措施无法扩展到两国全境,人民币区域化也只能局限在边境地区。

  二是区域内金融服务落后,缺乏统一的人民币市场汇率基础。在与我国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东南亚地区,包括已经与我国实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东盟自贸区,不少国家的银行体系很不发达,可以兑换人民币的金融机构更是稀少。此外,区域内许多国家并无本币与人民币直接兑换的官方汇率,而必须通过美元等硬通货换算,或通过黑市高价兑换。这都不利于人民币在区域内的流通。

  三是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制约人民币成为投资工具、汇率避险工具和储备货币。人民币要发挥区域主导货币的这些复杂职能,目前条件还较欠缺。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发达,外汇交易不够方便,汇率避险机制不够健全,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海外企业获取和持有人民币资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人民币区域化的地域范围和货币职能都会受到限制。

  四是周边战略安全变局制约人民币成为周边区域主导货币。近年来,东北亚、东南亚安全局势频频出现危机或争端,不能排除某些国家可能借周边安全变局继续制造事端,进一步拉大国抗衡中国。一些国家可能联手巩固传统经济大国和区域主导货币地位,防范人民币成为本区域主导货币。这些会影响本地区用人民币结算、投资的信心。

  以上这些制约因素,需要我们妥为化解。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是否可以考虑以下三条基本思路,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一是“扩规模”,即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市场循环规模。拓宽人民币走到境外的渠道;在境外让人民币像其他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可用于存款贷款、结算支付、资产管理、汇率避险等全方位业务;让境外各机构与自然人通过正规的人民币可兑换通道,分享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收益。

  二是“树形象”,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推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合作,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深耕周边,弱化周边争端引起的相关国家戒心,积极塑造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周边安全环境,逐步树立人民币在亚洲区内的“主导货币”形象。

  三是“拓空间”,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积极力量,支持“货币区域化”潮流,为人民币区域化争取发展空间。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俄罗斯扩大与我国合作等有利因素,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来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对冲周边不利因素,拓展人民币区域化的回旋余地。淡化“人民币国际化”提法,明确“人民币区域化”战略,符合我国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状况,也有利于避免引火烧身,实际上是更可行的战略。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我觉得以下政策建议是有参考价值的。

  第一,在国际贸易中积极推广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第二,开启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发挥香港离岸市场的作用,允许香港金融市场开展人民币存贷款、结算、融资和其他人民币资产业务。

  第三,继续推动我国央行和海外各央行的人民币互换计划,扩大人民币对外援助,促进双边经贸活动和满足海外的人民币资金需求。

  第四,支持国际货币体系重组,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制约个别大国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行为。

  第五,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继续坚持不设时间表的方针,以扩大回旋余地。根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变化、宏观经济稳定状况和监管水平,设定资本项目开放路径。

  当然,现在付梓的研究成果还是阶段性的,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周边安全态势的变化,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会不断深化,相关研究成果也会不断丰富,这是值得期待的。(中国经济时报)
 人民币国际化需兼顾离岸与在岸市场

  西班牙对外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导致市场对主要国际货币信心受损,同时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契机。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并非一路坦途,中国货币当局需要在兼顾资本流入的同时理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在更广泛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更加稳定地发展在岸人民币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艰难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加快迹象,您如何评价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选择与发展进程?

  艾西亚: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提速。第一,主要国际流通货币的世界发达经济体,在此次延续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影响,这为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于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有着巨大且不断增长的敞口。中国自1998年以来保持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盈余”,积累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尽管巨额的外储和持有的海外资产,都可以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安全储备,然而过多的储备也会带来严峻的挑战: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很高,并且需要良好的管理以避免外汇储备遭受损失。

  中国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方面已具备一定条件,以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或者至少在亚洲范围内成为重要的区域性货币,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否可以非常顺利地实施。我认为,在岸人民币市场需要与离岸人民币市场一起共同发展。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允许非中国居民在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人民币贷款。这将是“熊猫债券”筹资方式的一种延伸,另外还包括外国公司在上交所进行IPO。

  中国证券报记者:相比美元和欧元等货币的国际化历程,人民币国际化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艾西亚: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有其独特性,像美元、英镑和日元等主要国际流通货币,其国际化最初都是由在岸市场发展起来,而不像人民币国际化那样倚靠在离岸市场的发展。中国显然选择了一条更加困难的道路,原因很简单:人民币仍属非自由兑换货币。但对中国来说非常有利的一点是,可以在香港这样一个活跃和庞大的金融市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也是要考虑的问题。为应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带来的资本流入,中国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出而非流入。事实上,在离岸人民币的使用上,80%的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额来自货物的进口结算,出口结算仅占20%,且更多为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而非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入大于流出。

  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新兴经济体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您看来,日元的国际化努力是否也给人民币国际化一定的启示?

  艾西亚:日本的案例是与中国最相似的,这主要因为:第一,中国和日本都是国际净债权国,拥有巨额的海外净资产。但作为海外资产净持有国,中日两国暴露于较大的外汇风险中。日本一直试图通过增加日元计价的海外资产比例来减少汇率风险。据估计,日本持有的债券资产中大约12%的资产是以日元计价的。这给中国以启发,即货币当局可以允许非居民发行人民币计价证券,同时中国居民可以购买这些资产,换言之,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以及减少资本账户管制。

  第二,日本过去并未期望能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化货币之一,只是想成为在国际市场使用中“相对充足的”货币,这一点跟中国目前的立场是一致的。

  中国证券报记者:人民币国际化对亚太、美欧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意味着什么?

  艾西亚:只要能够进行资产多元化配置,那么世界其他国家都会发现人民币的崛起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件。但是那些需要融资的国家,特别是欧洲和美国,人民币的崛起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竞争。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获益最多的应该是新兴经济体,因为他们多数为净债权国,拥有较大的外储规模。我们认为,新兴经济体的外储资产很快会从美元资产和欧元资产中转移,转而购买人民币资产。

  同样,人民币国际化将影响到欧洲,尤其是欧元。第一个可能将对欧洲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欧洲将部分美元资产转移至人民币资产,进行多元化从而获得估值收益。第二种可能将对欧洲产生更加负面的影响。同样的多元化外币资产模式,从西方国家货币(不仅仅是美元)转移至人民币资产,可能会减少市场对于欧元资产的需求,尤其当欧元区经济最需要这样的需求之时。(中国证券报)
  朱民: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过程

  权静:我们再来说说汇率的问题,最近在汇率市场上,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就是,瑞士对于汇率的管制和抑制瑞郎的升值。这对IMF来说,您是否赞同瑞士这样一个做法?

  朱民:我们看到在国际汇率市场上,波动是比较大的。主要是整个金融波动以后,使得资金脱离美元,进入其它市场,所以我们看到瑞士法郎,看到日元,都很走强,黄金(1814.90,33.50,1.88%)的金价都很高。最近,瑞士的央行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个措施也是基于宏观稳定和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们现在还在观察,看这个措施,对整个的。除了对瑞士本身,对区域或对全球的影响,然后我们再可以做一个判断。

  权静:对于这件事情,大家在讨论是否会成为引发汇率大战的导火索,您觉得会有这么严重吗?

  朱民:从瑞士采取的这个新的政策以来,应该说市场还是平稳的。大家也理解,瑞士的法郎的升高是走的很高的。所以需要有一定的调整,市场的反映还是相对比较平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不认为它是产生一个新的汇率矛盾。

  权静:说完这个问题,还是要谈一谈人民币的问题。今年在瑞士的冬季达沃斯,我们也跟您交流过这个看法,现在还是想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关于人民币加入SDR这样的一个趋势,您觉得SDR是否可以接受这样一种不能自由兑换的人民币?

  朱民:中国的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对中国货币的国际化认可,也变得很重要。我们在达沃斯的时候已经提到,法国作为G20国家的主席国,公开提出欢迎中国人民币加入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欢迎,人民币价值SDR,我觉得这个都是很正面的事情。

  关于SDR它的从基金的角度,它的核心历年是人民币可自由使用。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自由使用是很宽泛、很一般的概念。现在来看,在人民币贸易结算使用比较多,现在已经超过了万亿人民币以上,这个是很好的经济体。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我们在达沃斯也讨论过。就是要以人民以计价的投资产品。就是在你涉及到这个产品,涉及到市场,涉及到监管,涉及到收复清算,等等基础设施的建立。

  最近这个政府在香港,推出了人民币产品,扩大的市场,我觉得这个都是很好的。但这个还需要很大的发展,所以这个也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新浪)
  国研中心:人民币国际化不应设时间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昨日在京推出最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1”。丛书中《人民币区域化条件与路径》一书作者、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相当长的过程。他认为,中国要淡化“人民币国际化”提法,明确“人民币区域化”战略。

  陈道富告诉南都,过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对中国的压力和挑战比较大,这需要根据中国自身的能力和外围环境的变化来确定国际化推进的速率,特别是决定资本账户开放的速度以及汇率的波动与弹性,这两个“核心”不设时间表,那么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不应该设时间表。

  陈道富在《人民币区域化条件与路径》中表示,目前人民币跨境流动已经有一定规模,人民币区域影响力增强。金融危机也使各国认识到,不能过度依赖美元。国际上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势头趋强。这都有利于我国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战略。

  不过,书中也提到,人民币区域化进程面临不少制约因素。除了中国与邻国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汇率形成机制不完善之外,周边战略安全变局也制约人民币成为周边区域主导货币。近年来,东北亚、东南亚安全局势频频出现危机或争端,不能排除某些国家可能联手巩固传统经济大国和区域主导货币地位,防范人民币成为本区域主导货币。(南方都市报)
  全球央行黄金储备排名出炉 中国居第六

  虽然中国的黄金数量并不少,但在整个外汇储备中仅占到了1.6%,相比之下,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其外汇储备的74%。

  8月12日,世界黄金协会发布最新的各国央行黄金储备数据,其中美国黄金储备8133.5吨,依然是世界黄金储备最多的国家,占全球合计的26.49%,中国黄金储备1054.1吨,在世界排名第六(编者注:中国黄金储备量不及美国1/7)。

  虽然中国的黄金数量并不少,但在整个外汇储备中仅占到了1.6%,相比之下,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其外汇储备的74%。其中新加坡、韩国排名分别为26和45,台湾进入前20,香港排名87。(财新网)
 人民财评:中国应该把握时机增持黄金储备

  目前中国外储以3万多亿美元冠居全球,但黄金储备只有1000余吨,仅为美国的1/8,在世界排名第六,在外汇占比中只有1.6%。各国央行都在增持黄金储备,但中国尚未有迹象,那么中国是否也应增持?时机如何把握?

  世界各国央行逐渐提高黄金储备

  作为特殊的贵金属,黄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国所青睐的主要国际储备。当今黄金仍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金融投资领域,充当国家或个人的储备资产,仍然是国际上可以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货。此次金融危机中,黄金的货币属性得以凸显。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在经济平稳时期具有非货币化的特点,但是在经济衰退、危机和战争时期具有硬通货的货币化特征。

  世界黄金协会8月份报告公布了全球15大黄金持有者,中国以1161.6吨黄金持有量位居第七,价值约合676.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比例的1.6%。在上榜的国家中,中国黄金持有量占外汇储备比例最低,而葡萄牙、德国和意大利的黄金持有量占外汇储备比例分别高达84.8%、71.4%和71.2%。

  事实上,当前黄金价格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投资品,黄金价格已经成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博弈,其中牵扯到美元、欧元的货币地位,也关系到相当多国家一揽子货币的政策取向。很明显,黄金已经成为了很多政府抵御通胀的工具,在标准普尔给美国主权信用降级之前,由于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对美元和欧元信心的下降,导致世界各国央行已开始逐渐提高黄金储备。在美元逐渐贬值的现实面前,为分散外汇储备,减轻对美元和其他货币的依赖,全球各大央行买入黄金已成为趋势,2010年首次出现央行对黄金的净买入现象,各国央行累计买入了73吨黄金。各国在过去20年大力抛售黄金后,2010年成为黄金净买入方,为的就是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轻对美元的过分依赖。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各国政府黄金净购买量已达到203.5吨,几乎是去年的3倍。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数据,一季度,由于墨西哥央行大幅增持,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达到122.9吨。二季度,全球央行购买黄金69.4吨,超过去年同期近4倍。世界黄金协会表示,近几年发展中国家黄金净购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其部分原因在于对外汇市场波动的担忧促使他们将资产多元化,而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刺激发展中国家央行增持黄金。

  随着各国逐渐将储备资产多元化,央行黄金购买量将继续增长。这说明各国越来越把黄金视作防范纸币贬值、全球经济动荡的工具。而中国目前外汇储备仍冠居全球,但黄金储备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应把握时机调整黄金储备

  美国作为经济第一大国,拥有8133.5吨黄金储备,德国为3421.吨,而GDP不到2万亿美元的意大利也拥有2451.8吨的黄金储备。从比例上看,美国、德国等国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均在70%以上,而我国的黄金储备占比不到2%。我国的黄金储备应与我国的经济地位相适应、相匹配。

  近年来,随着美元的一路贬值,中国庞大外汇储备的缩水风险如何防范,调整储备资产结构、提高黄金和非美元资产所占比重的问题日益引人瞩目,黄金的光芒尤其摄人眼目。那么,中国黄金储备调整该着眼于什么?

  我认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黄金的双重属性,动态地、持续地、有步骤低调地增加黄金储备在外汇结构中的比例,优化国际储备结构,增加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

  增加黄金储备的战略意义在于可以缓解外汇储备风险,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70%是美元资产,现行的外汇储备结构使我国国民财富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国,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势必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适时将我国的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黄金储备,美元贬值,黄金升值,可以对冲我国美元资产贬值的损失,缓解外汇储备风险,维护国民财富安全。

  可惜的是,2003年国内有关部门和专家曾提出要大幅度增加黄金储备,但最后没有变成现实,错过了低价建立黄金储备的最佳时机。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黄金价格持续上涨,势必会增加我国增储黄金的成本和难度,可以等待黄金价格回调的时候买入。

  就我国而言,应积极增储矿产资源性黄金和商品性黄金,并通过一定的机制转化为金融性黄金,为继续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缓解外汇储备风险,从较长时期来看,中国更有必要增持黄金,直至与中国GDP世界排名相当,也许是比较恰当的数量。在中长期内增持黄金,提高黄金占外汇储备比例,对中国来说是适当的。

  此外,通过完善黄金法律法规,鼓励产品创新,促进黄金市场发展,实现更加广义的黄金储备。还可通过民间藏金与国家黄金储备的共同实施,增加国家抵抗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导)(人民网)
 次序颠倒的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 张斌

  近一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内财经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出现在各种研讨会和论坛上。但在这种表面上的喧嚣背后,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做法所带来的成本,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汇率政策改革之间所不可忽视的关系,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人民币贸易结算给中国货币当局带来的财务损失出发,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正确路径。

  货币当局的损失

  2010年中期以来,人民币贸易结算发展迅猛,而中国货币当局从中蒙受的财务损失相当可观。通过进口贸易结算带来的人民币还在快速放大过程当中,货币当局的损失在不断放大。货币当局自身不创造收入,这些损失最终要靠纳税人还账。

  让我们看一下货币当局的损失从何而来。

  2010年至今,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超过1万亿人民币,其中主体部分是进口贸易结算。进口贸易结算,是指内地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根据多方面的研究报告和调查,人民币贸易结算的80%-90%是进口贸易结算,以此推算,内地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的金额大概8000亿-9000亿人民币。

  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相应减少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需求,进一步放大了外汇市场原本就供大于求的格局。货币当局出于稳定汇率的需要,不得不更多地购买外汇。按照1美元=6.5人民币计算,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的8000亿-9000亿人民币等价于1230亿-1384亿美元。货币当局被迫购入这增加的外汇资产。

  与此同时,目前境外人民币缺少畅通的渠道进入大陆,主要是通过结算银行汇集境外的人民币存款,并转存到中国人民银行,这意味着央行负债的增加。

  于是在整个过程中,央行不仅增加了1230-1384亿美元外汇资产,同时增加了8000亿-9000亿人民币负债。假定央行主要用美元外汇资产购买一年期美元国债,过去一年半的平均收益率大概是0.3%;央行支付给结算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利率,2011年4月之前是0.99%,之后是0.72%;再考虑自2010年中期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6.8升至1:6.5,升值4.4%。货币当局蒙受了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财务损失。

  反过来,如果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替代美元,就不仅能够减少货币当局外汇资产的增长,同时还能减少境外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对以上结果会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但同时,来自境外的人民币存款中,大约有10%不是存放在央行,而是通过购买内地债券、内地企业在境外IPO和发行债券以及直接投资等形式回流。这些资金最终会进入国内商业银行,并在商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过程中以准备金的形式存入央行,因此央行最终还是要为这些准备金支付利息。

  但损失到此还没有结束。境外人民币如果绝大部分回流到央行——这也是当前的主要模式——尚且不会对国内货币供给带来大的冲击。但如果随着回流渠道的增加——这也正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呼声最高的领域——越来越多的货币流入内地金融体系,这些资金最终会加入到国内商业银行的货币放大过程,增加广义货币供给。如果央行对这部分新增压力不对冲,将加大国内物价和资产价格上升压力;如果对冲,又会产生新的财务成本,也就是支付给新增央票或者准备金的利息。

  无法兑现的收益

  人民币国际化是个大工程,前期有些损失也可以容忍。但问题是,当前通过人民币贸易结算推动的人民币外流,算不上是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基础。

  中国企业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具备了良好的实力和谈判能力,有了丰富的人民币计价金融投资工具,拥有独立且具有良好声誉的货币当局以及随之而来的稳定币值,由这一系列因素自发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才是可持续的人民币国际化,才能在未来收获国际化的益处。

  但在目前,人民币贸易结算之所以快速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境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投资者可以借此套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民币贸易结算中,绝大多数是进口贸易结算输出人民币,而不是出口贸易结算回流人民币。

  套利动机驱动的人民币外流,不过是昙花一现。套利机会一旦消失,人民币便会遭受抛弃。这种动机驱动下的人民币外流,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基础,更谈不上带来理论中货币国际化的好处。

  先改汇率,才能成就人民币国际化

  企业的成长、金融市场的发育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并行的进程。这个进程中,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当局放松人民币流出和流入的管制,允许企业在贸易和投资当中使用人民币,不要妨碍自发的、合理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以,允许企业在贸易结算当中使用人民币的政策本身没有问题。

  问题是,汇率政策改革严重滞后,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的政策试验发生了扭曲。因为货币当局还在不断大规模地干预外汇市场,人民币一直保持单边升值预期,人民币贸易结算不仅给货币当局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且促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虚假繁荣。

  应该尽快结束基于套利动机的人民币外流。为此,要么加快人民币汇改,形成有弹性的、双边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要么放缓或者停止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比较而言,前者是进步,更加可取。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消除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我们将会看到(1)中国企业打消了对外投资中的汇率损失顾虑,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人民币也将跟着中国企业一道更多地走出国境;(2)投机资本减少,宏观经济管理当局面临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宏观经济稳定和人民币币值稳定得到更大保障,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中长期价值更有信心;(3)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进一步的资本项目开放松绑,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得到满足;(4)套利动机驱动下的人民币外流下降,但是出口贸易结算中更多使用人民币。如此,才是可持续的、能带来长远利益的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时报)
 曾璟璇:人民币国际化需内外循环 放开回流渠道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主席曾璟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首先需要内循环,有了内循环才能够有外循环,所以这个内循环是第一步,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还要有更多的渠道,让我们整个资本市场丰富起来。

  所谓的内循环是指人民币回流机制的畅通,今年RQFII的推出便是其中的回流渠道。

  曾璟璇说,“目前来说,人民币真的要国际化,就是要外地的某家,目前来说中国还是进出口的国家,买家他要用人民币。要用人民币的话,目前来说我们还是不够对冲套资保值的工具。”

  她还指出,未来人民币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但是需要时间,而且需要不同的步伐。她预测,香港人民币存款到年底有望达到1万亿元。据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香港人民币存款于7月底达到5722亿元人民币。

  对于内地地方债的问题,她表示大家很担心,但她相信同业银行,对整个风险有所掌握。

  曾璟璇访谈实录

  主持人:很多人将今年称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元年,这一年有很多政策上的突破, 比如RQFII的放行,港交所也即将推出双币双股,人民币国际化下一步是否会进入实质性进展?尤其是回流方面?渣打如何把握其中的机会?

  曾璟璇:过去几年人民币存款用很短的时间增长了10倍。我们看到点心债的增长, 去年到现在一年涨了180%。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很快的过程 ,我们大家很快是完全自由化。这些目前来看都是非常好的一些发展,但是我觉得它离国际化还是有一段距离。

  香港从2007年起可以发人民币债,但是真正启动还是从去年第三、第四季度。 这个发展是快得不得了,但是人民币债占整个中国目前的债是非常非常少的一块。 而我们的人民币存款6月份是5000多亿,年底差不多可以到10000亿。但是比起我们总共的人民币流动还是冰山一角。

  所以,这个告诉我们整个发展首先第一步要很好的一个平衡,你有存款的发展 ,一定要有借贷的发展,它才有出路,没有出路的话,银行就会亏本。它给钱,给个人的存款,或者企业的存款,它的钱拿回来借的出去。我们发的点心债就是让它是出路的其中之一。但是总共来说,还是占我们总共的13%左右,这个存贷比实在是太低了。

  上次李克强副总理来香港,给了香港很大的礼物,这个礼物有两大块。一块就是让我们有一个双方的对比,让我们国内的一些投资可以从ETF的渠道来香港,这是非常好的。这样子,市民有一个选择,我们的外汇也有一个出路。还有就是香港的股市也有一定的肯定,非常好。

  另外一块就是QFII进去,RQFII放行也是刚才我们说的回流的循环一块。这个循环真的是丰富一点,这是一个内循环。为什么呢?因为目前来说,人民币真的要国际化,就是要外地的某家,目前来说中国还是进出口的国家,买家他要用人民币。 他要用人民币的话,目前来说我们还是不够对冲套资保值的工具。让他们买人民币的话有一定的风险可以对冲了。我们要丰富起来,这个丰富起来的阶段,一定要从内循环,回流到中国来给我们一些收入。这样子,才可以把我们整个资本市场深化起来。

  香港的资本市场深化了,就让那些进口的买家,让他们有很多渠道去对冲他们自己的风险,他们就愿意用人民币了。他们用的人民币多了,我们可以更加丰富我们的资本市场。整个就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循环。

  有了内循环才能够有外循环,所以这个内循环是第一步,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还要有更多的渠道,让我们整个资本市场丰富起来。

  主持人:渣打怎么样把握其中的一些机会?

  答:老实讲,从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意图开始,我们就已经是尽力去做我们自己的本份。因为大家不晓得以后是什么样的道路,我们自己也做很多的报告,也做很多调研,自己也做很多的头脑风暴,去写不同的报告给相关的部门。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意见,所以整条道路我们想的比较先,在我们说的人民币贸易这一块是非常努力,过去12个月,我们觉得那个成绩也可以。 在人民币发债这一块,大家在香港也会晓得我们也是三年之内一直在保持第二名。

  我们非常有信心,人民币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但是需要时间。而且需要不同的步伐,所以这其中,我们当然在香港非常活跃。我们在国内做了很多功夫, 是关于推动整个人民币贸易,做跨境贸易的结算汇率。还有就是也是参与了不管是新加坡或者是英国,不同的国家它希望做人民币的离岸中心,我们也希望能够参与他们的发展,和市场的道路。

  主持人:我知道渣打它不仅在这一块做的好,在中小企业客户这一块也一直做的不错。现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被提及了。像江浙、广东一带有很多小企业反映倒闭潮的现象,您觉得怎么样化解呢,用你们经验来看的话?、

  曾璟璇:中小企业是我们在中国主打的一个产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客户群。对我们来说,中小企业对中国太重要了,它对新的就业贡献差不多百分之六十几,七十 。整个供应链中小企业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我们来说是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很重要的一块。中小企业的融资,我们没有间断过。我们是坚持了双位数字的借贷发展。

  主持人: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你有什么建议吗?

  曾璟璇:我觉得可能我们政府要多做一些,当然银行要做,但是银行也是从商来看 ,每个银行有自己不同的战略。我觉得可能是我们需要提供多一些保证金,政府要有一个基金给一些垫底。现在我们做了一些,希望可以多做。

  主持人:现在经过2008年快速增长之后,地方政府的平台融资已经达到了10万亿的负债,而且这些债务就在最近达到一个还债的高峰期。你觉得地方政府应该怎么化解这个风险呢?而且地方债会不会带来内地银行业的冲击?

  曾璟璇:地方债大家很担心,我也相信我们的同业,渣打没有地方债,但是我对我的同行非常有信心,他们对整个风险的掌握,我自己比较有信心。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因为明年就是您加盟渣打银行的20周年,在20年里面您见证了渣打的成长,而且也见证了香港经济和内地经济的发展。外资银行在内的发展最大的优势和瓶颈是什么?渣打的下一个十年发展的目标又是什么?

  曾璟璇:渣打对中国是充满了期望,中国是我们渣打投资最大的国家。我对未来渣打十年发展是非常非常乐观。我们一直有高的双位数的增长,对建网络、培训人员不遗余力。我自己非常幸运,我在中国见证刚刚是外资转型的时候,这个是非常难得,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非常有福气。

  去香港也是见证了香港担当为“十二五”给香港的一个任务,作为人民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这个我觉得香港做得非常不错,我也有非常大的信心香港会做得更好。

  主持人:非常感谢曾主席。

  曾璟璇:谢谢你。

  (以上文字为本网整理,未经嘉宾本人核实。)
  RQFII或年底前推出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近日率领香港银行界代表,赴伦敦推广香港离岸人民币服务。

  在伦敦时间周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香港贸易发展局举办名的“香港作为服务全球的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推介会上,陈德霖表示,香港是全世界开发和深化与中国贸易和投资联系的最佳窗口,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欧洲客户对离岸人民币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将会快速增加,“香港可以支持伦敦开发各类型的离岸人民币业务,达至双赢”。

  银行公会主席兼中银香港总裁和广北表示,目前内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仍不可自由兑换,在人民币境外业务发展中香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一个低风险的试验场。此外,香港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最主要平台,有助内地企业降低兑汇风险及交易成本。

  另外,据新浪财经消息,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主席程剑慧在昨日的传媒茶聚表示,随着中国副总理李克强来港宣布一系列推动人民币业务措施,人民币基金发展较预期快,估计有基金公司已构思向监管当局递交初步申请,预料未来发展会加快,惟现时局限于部分投资工具不够完善,她更是透露,年底或有RQFII措施推出市场。(信息时报)
  谢国忠:启动国际板

  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要正常运转,中国必须将其过剩的资本有效地国际化,第一步是启动中国股市的国际板

  中国必须将其过剩的资本有效地国际化,这样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才能够正常运转。否则,全球经济将会不断承受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也可能会导致保护主义抬头,破坏全球经济。

  南欧国家政府和英语国家的家庭不负责任地借贷,以及德国、石油出口国和东亚各制造业出口大国的高额储蓄,为当前的危机埋下了种子。中国在盈余国家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如果中国继续将其盈余用于购买其他国家政府债券,那么,由此引发的扭曲会害人害己。中国可能会成为 “国际口水战”的焦点。

  中国过剩劳动力的全球化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以名义美元价值计量,上升幅度超过20倍。短短20年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如果中国能将过剩的资本全球化,将在下一个20年中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最大金融中心。此举会造福中国和世界。

  第一步应该是启动中国股市的国际板。这只是一小笔首付,但却能鼓励跨国企业拓展产能,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在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背景下,此举将成为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从贸易中心到金融中心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金融中心必须首先成为贸易中心。伦敦之所以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正是因为英国曾经超过其他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服务贸易国。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也是因为美国取代英国坐上了国际贸易的第一把交椅。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贸易国。到2020年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巨无霸,其贸易额将是排名第二的国家的贸易额的一倍。中国可以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吗?应该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吗?我认为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中国不采取行动,将不仅会伤害本国经济,还会影响全球经济。

  金融随着贸易而来,是因为大多数金融服务都与贸易相关,其利润也大部分得自贸易。可以从平遥的例子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平遥是山西的一个小镇,19世纪,平遥人利用处于中俄两国贸易枢纽的优势,从两国商品价格差中获利。贸易带来的利润和贸易对融资的需求,将平遥变成了一个金融中心。之后,由于海上贸易取代了成本高昂的陆地贸易,平遥衰败了。中国的金融中心也随之迁往上海。

  同样,美国并没有刻意排挤英国,以求取而代之成为金融中心。取代最终发生,是因为美国成为了最大的工业国和贸易国,金融业的繁荣接踵而来。华尔街的重要地位是美国工业成功的结果。

  以工业能源消耗计量,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以美元计量的产值还没有成为第一,是因为中国的货物仍然很便宜。未来十年,中国可以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来吸收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出口增速仍然可以保持在10%。到2020年,中国的国际贸易额可能会两倍于德国。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就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

  最大贸易国应该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可能有些人会说这种情况属于过去,信息技术业已使得资产交易的地点无关紧要。但是,德国目前的困境提醒所有人,当金融中心和资金来源脱节时,谁有钱谁倒霉。即便德国在过去十年积累了大量的贸易盈余,其金融体系欠发达程度却糟糕透顶,需要靠伦敦的银行家将其资本转到其他国家。现在看来,伦敦的银行家想整垮德国也是很自然的,是德国人花钱请他们这么干的。

  外汇储备不能替代金融中心

  中国将其过剩资本用来购买外国、尤其是美国政府债券,从而避免了德国的命运。这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策略迄今为止还很管用。虽然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支离破碎,但其政府债券价值却依然故我。但是,如果支撑这些政府债券的经济陷入经常性危机,它们的价值也难以维持。总有一天,会出现政府负债水平过高或税收收入太低的情况。它们的中央银行将被迫靠印钞票来挽救政府。中国能够收回投资,但换回来的却是严重贬值的货币。除非中国改变策略,否则也难逃德国的命运。

  中国的净外汇资产上升速度2倍于其贸易顺差。主要原因是资本流入,尤其是海外华侨为了规避美元贬值而汇回国内的外汇。中国政府基本上承担了所有海外华侨的外汇风险。如果中国损失了外汇储备,那么政府将会破产,中国的金融基础也将不复存在。

  除了资产安全,中国的“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策略正在导致全球经济的扭曲。股票与债券价格的严重分离,主要是由于资金都集中在那些仅购买政府债券的机构手里,也包括中国在内。石油出口国在市场中的资金比中国还要多。股价太低导致公司不愿投资生产,不愿雇用工人。虽然这不是导致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惟一因素,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赚钱太多,它就必须承担起有效、高效的分配资金以帮助全球经济的重任。否则,每个人的日子都将更难过。在过去十年,有一些国家积累了很多钱,但在资金的分配使用方面却做得很糟糕,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在未来十年,中国在财富积累方面将会令其他任何国家相形见绌。但是,如果中国不能够有效分配其资金的话,那么其他国家都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中国。

  如果中国能像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韩国和台湾那样,成功地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那么有望将其贸易顺差提高到1万亿美元。那时的人均贸易顺差水平较之东亚标准仍然较低,但是顺差总额将超过全世界所有股市融资额的总和。除非这些钱得到高效配置,推动而非阻碍全球增长,否则全球经济的困境将会反过来阻碍中国的发展,给每个人带来灾难。

  除了贸易顺差,还可以经营一个大型资产泡沫以夸大国内需求。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曾经这样做过。现在中国也已经这样做了不少。我认为,如果没有国内资产泡沫,中国的贸易顺差将是目前的2倍。经营泡沫仅能延迟必然事物的发生,并且还会导致金融危机。

  中国的房地产总价值,包括在建项目和地产银行,已经是GDP的5倍。泡沫已经两倍于可持续水平。如果政府坐视不管,泡沫有可能继续膨胀到目前的两倍。当泡沫足够大时,中国将出现贸易逆差而不是顺差。但这都是人为操纵的。泡沫一旦破裂,中国货币就会贬值,房地产总价值会降到GDP的2.5倍或者更少。最终导致贸易顺差高达GDP的10%。但是世界不会忍受这一切。由此而来的保护主义会将全球经济的大门紧紧地关上。

  惟一可行的出路就是中国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将中国的贸易顺差实际而高效地用于全球经济增长。如果中国可以高效地将其贸易顺差投入全球经济,那么它就可以继续赚取盈余。

  国际板只是首付

  中国制造业高度发达而金融业比较落后。后者是由国有金融机构所统治,资本项目关闭,汇率固定。制造业与金融业之间的不匹配是目前中国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现在紧急的是全球经济等不起中国的闲庭信步。除非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际而高效地将过剩资本分配给全球经济,否则全球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反作用力将很可能爆发。

  一个国家要建设金融中心,必须有法制,必须大力保护私有财产,必须政策透明。这三者中国都欠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展起来。但是,以设立国际板的形式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付一笔首付,可以帮助启动整个过程。

  跨国企业需要在新兴经济体中扩张。它们本国已经没有资本盈余了。虽然刚开始国际板的市场会很小,但却能提振跨国企业对未来融资的信心。它们可能会更愿意投资于中国。

  中国应该按照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全部在华上市的目标来制定规则。过程应该是透明的,无须有兴趣的公司各自游说政府。如果过程是被牢固控制的,则不会产生提振商业信心的效果。

  许多人争辩说国际板将降低A股的重要性。这只是一个狭隘的借口。A股市场已经很低沉了。国际板将会帮助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也有好处,A股市场也将因市场信心提振而上扬。

  为了刺激股票需求,政府可以引入新的需求点。比如,一个类似于美国401K的养老金计划可以极大地刺激股票需求,甚至有可能高达每年1000亿元人民币。这将足以抵消国际板的融资。另外一个需求增长点是提高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比例。简言之,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股票需求,以抵消国际板融资需求。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大,流动性不成问题。对政策进行适当调节就可以为股市保留流动性。(财新网)
 谢百三:过剩资本国际化极其错误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谢国忠近日在《新世纪周刊》撰文指出:"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要正常运转,中国必须将其过剩的资本有效地国际化,第一步是启动中国股市的国际板。"他认为:"中国制造业高度发达而金融业比较落后,后者是由国有金融机构所统治,资本项目关闭,汇率固定,制造业与金融业之间的不匹配是目前中国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两段话均是相当荒谬的。不错,中国的资本是很多,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与房价上涨,但怎么可以因此得出结论,让中国过剩的资本通过开国际板"分配"给全球经济呢?

  不可否认,中国的M2、流动性、M2与GDP的比例,增幅在世界各国中是最高的,这是多种因素所致,其中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催使,也与美国实行QE1、QE2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中国外汇每年以4000亿美元之速度大增、外汇占款大增、M2大增等诸多因素有关。从一个角度看,中国资本确实多,流动性过剩是严重的,这导致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及成本推进型通胀及输入型通胀的交相夹击,使通胀节节上升。

  但这是否就可以成了谢国忠讲的,"现在紧急的是全球经济等不起中国的闲庭信步。除非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际而高效地将过剩资本分配给全球经济……"的理由呢?

  不能。中国在近10年中无奈和不得已多发的货币,无论怎么过剩,都是中国13.3亿人们的血汗钱。钱发得多了,结果被高房价与高物价吸收了,中国人民目前正承受着多发货币的痛苦,即必须以比10年前7--10倍的价格买房,以过去几倍的价格买猪肉、鸡蛋等等,这对平均2万多存款的国人是多大的压力。

  但资本多了,钱多了,怎么办?通过国际板"分配给全球经济"?

  不错,从某种角度看,中国资本是多的,是过剩的,但它是国人的,一分一厘都不能轻易送与洋人的。世界各国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及经济体,即使在中国的香港,这五十年都不会向中央政府交一分钱税,何况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关系呢?岂可通过国际板慷慨分配之?

  谢国忠不是立场有问题,就是糊涂!

  中国的过剩资本及流动性,只能通过中国自己本国的方法来消化,如,再多发一些本国的中小企业股票,适当提高利率,回收流动性,人民币适当加快升值,而不能用开国际板的方法硬分配给世界各国。

  谢国忠说,设立国际板,等于交了一笔首付,可以帮助启动整个过程。说白了,就是通过开设国际板,将大把中国人民币拱手送给几百家外国公司,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纽交所、路透社、百事可乐、大众等公司,让他们以比其国内高得多的价格来中国资本市场圈钱。

  是的,中国资本市场中除银行、保险外,多数公司股价比国外贵,如南航A股市盈率12.58倍,在纽约上市仅5.01倍;东航A股市盈率14倍,在纽约仅为6.74倍;上海石化A股24倍,在纽约为8.28倍;中国石化10.14倍,在纽约所7.74倍;华能国际A股23.8倍,纽交所13.6倍……但这都是由于国内多发货币,加之30%国家股、法人股没上市造成的。无论怎么高与低,都是中国内部的事,可以通过国内再上一些新股,让它们慢慢回落,但绝不能通过"拔苗助长"地早开国际板来拱手送与洋人。

  世界经济要发展,靠各国自己努力、发展,怎能靠中国开国际板、送大礼包来振兴?国际板如在现在的形势下推出,必然使岌岌可危的中国A股市场雪上加霜,再大跌几百点,从长远、中长期看,与中国也无任何好处。

  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现实生活中资金又很短缺,21.5%的准备金率,扩大了存款准备金基础。江、浙、鲁、粤、闽等一带的中小企业的民间贷款利率已高达50--60%,很多企业度日如年。更多企业在美国封杀中国公司之际,将目光转移到国内,希望尽快在上海、深圳上市。特别是世界经济走势又一次向下,扑朔迷离之际,此时,不顾国情强行推出国际板,危害极大,伤害极大,不利于股市稳定,不利于新股发行(一家汇丰募50亿英镑等于500亿人民币,等于100家中国公司募资量)。

  谢国忠的言论,还不如把它看做是一场秋梦中的胡言乱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