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z 阿姆罗: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实现小组最优化组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2:04:41

            

                      小组划分

  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我们将其称之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    方法一:

    1.以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班级名次为依据,以40人为例,1-10名分别为10个小组的1号组长,11-20名为各组的2号组长,21-30名为3号组员,30-40名为4号组员,原则上1与20名,2与19名……搭配,然后根据性别、性格、学科优势等再做微调。

    2. 10个小组的再组合:每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1号组长的班名次即为该小组的序号,那么大组原则上采用1组与10组,2组与9组……的组合方式。

    3.大组座次安排:(1、2、3、4为各组组员号)

 

4

1

1

4

3

2

2

3

这样的座次方式既有利于“一对一”的小组互助,1号与4号,2号与3号,又有利于优生的发展:两个小组的1号2号挨着,可合作解决拓展拔高的疑难问题,再者将相对差的学生隔开,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班级的纪律,也创设了后进生转化的有利条件。

  方法二:

  探索1: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据“串麻线”的原则划分小组(即成绩第1名、20名、21名、40名的学生为一组;第2名、19名、22名、39名的学生为一组,以此类推),并根据学习成绩将4个成员编为1-4号,这样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前10名的学生做组长。

   问题:10个组长,即各组1号,在学习的时候势单力薄,遇到弱科、难题甚至找不到讨论对象,极不利于优生的个人发展,而且男、女生比例较难调控。

    探索2:根据基础成绩将男、女生分别进行排列,依据“串麻线”的方法将两男两女划分为四人学习小组(即男1号、女1号对男20,女20;男2号、女2号对男19、女19,以此类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单科成绩等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与此同时迅速结成组内“一帮一”小对子,实现学习合作与互助。

   问题:这样组合的10个小组仍然并不完美。不管如何搭配,仍然会有弱势小组的存在,如“男10号、女10号和男11号、女11号”组成的四人小组虽无差生却也没有优生,很难起到带动作用。

   探索3:由相对强势小组搭配相对弱势小组形成5个大组(如男、女1号和男、女20号的小组搭配,男、女10号和男、女11号的小组搭配),相邻小组学习上互帮互助,纪律文明则互相竞争,为小组管理及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组座次

   在前文的“小组划分”方法中,提到了一种新型的座次安排方法,如果把成排成列的座次方法称之为“插秧式座次”的话,这种新型的座次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方阵式座次”。

   为了更有效地协同合作,座次的安排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学生之间必须坐得足够靠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更方便地交换信息和小声地讨论问题。这样,座位的安排就促进了合作。我们常常发现,有时候,一个小组效率不高的原因仅仅就是因为他们所坐的位置。例如,一个学生离其他组员太远,或是一个组两头的同学无法方便地沟通。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座次的安排同样重要。

   过去,我们的小组活动常常是在前后桌四个学生之间进行的,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当小组合作变成课堂的主旋律时,这种座次的弊端就开始显露出来:因为小组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一半的学生始终背对讲台,当小组活动与全班互动相互转化时,他们就必须安静、迅速地转过身子。突然之间转过180度可能会使他们不舒服,有的学生还会对转来转去感到厌烦,这就可能导致他们注意不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些什么或展示些什么,课堂效率受到了极大的考验。避免这种问题的座次安排最好就是让学生能够面对教室的侧面,四个组员两两相对地坐着,即我们所提到的“方阵式座次”(参见下图)。 

小组重组

 

    为班级的“小组优化组合”所作出的一系列工作和努力,让我们更想把小组长久地保持下来。学生们也喜欢在已经熟悉的小组中学习,但是,有规律的小组重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我们建议应该做到每个学期重建一次小组,它会为我们带来如下的好处:

    .学生们能够与更多拥有不同经历和能力的同伴儿搭档。

    .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学习如何与新搭档合作,同时也预防了“小集团”的形成。

    .学生们能够意识到不仅仅是他所处的小组,而是整个班级都在从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

当然,小组重组之前,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引导学生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例如离开之前,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写下感谢的话语等等。

   

问题24小组内部为什么要进行分工,怎样进行最优化分工

       

                怎样进行最优化分工

    实施小组自我管理模式后,如何发挥小组的最大功效,才能使人人都能感觉到一种归属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就取决于怎样在小组内部进行最优化分工。如:

    .围绕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

    即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检察员、汇报员各一名。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

    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

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各小组将每日情况进行汇总,件将结果在班内黑板上进行公布

    .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

    即每个小组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分别设立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政史地生组长,

    .根据班级日常事务分工

    如:设立纪律组长、卫生组长、作业组长、宣传组长等。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身兼数职,能力弱的学生担任一职,明确职责,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努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还可以每周设立一个值勤小组,从纪律、文明到学习、卫生对每个小组进行全面管理,事无巨细,全企又负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

    .根据需要进行混杂分工设置。

    即在设置学科组长的同时,也设置各常务组长。如一个学生可以既是语文学科组长,也是卫生组长等。

    无论是哪一种分」:设置,各分工组长都要职责明确。

    下面是潍坊十中2005级某班的小组分工设置

该班的分工属于任务混杂分工。首先确定每个小组的固定组长,对全组的各项工作全面督促、负责,其他组员再根据各自的学业情况和性格特长担任学科组长和名常规组长,具体负责小组各科的作业检查监督及记录、本小组的纪律及卫生工作的检  查督促及记录、本小组的养花和宣传任务。通过小组内部明确而又具体的分工,增强  了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确保了人人都是小组的管理者。

各小组设一名1号组长为固定组长,下面再设学科组长和常规组长。

    1号组长为小组内的固定组长,是小组的领袖人物,主要负责小组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随时与班主任及各任课老师联系,与小组成员的家长联系,以及灵活调控课堂交流合作,以确保课堂交流合作的效率。1号组长直接对班主任负责,是小组凝聚力强弱以及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人物,要将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交流是否主动、是否敢于大胆质疑、是否敢于积极展示、是否做到当堂落实等,认真、实事求是地登记量化在评比栏内。另外还负责每天小组成员“手拉手伴我成长卡”中“小组要求栏”及“在校表现栏”的具体填写工作:“小组要求栏”应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相应的要求;“在校表现栏”应根据组员当天的在校表现给出中肯的评价。

    学科组长包括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以及史地生政组长。各学科组长分管小组各科作业的布置、收交、检查、记录,并及时地将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各科课代表,课代表再将各小组每天的作业完成情况登记到量化评比栏内。

    常规组长包括纪律组长、卫生组长、绿化组长、宣传组长。

    (1)纪律组长:负责维持本小组的纪律。对于到校后不能安静下来,学习、课间打闹、课堂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同学,应及时地给予提醒和制止,另外负责维持课堂讨论的秩序,并做好记录每天登记到小组量化评比栏内。

    (2)卫生组长:负责安排监督本小组的值日,小组内的个人卫生及小组的环境保持。对于值日不认真或干值日迟到的同学,应及时地给予提醒并进行协调以确保班级的卫生得到及时清扫,并将卫生情况做好记录,每天登记到量化评比栏内的卫生检查记录表内。

    (3)绿化组长:负责小组承包的绿化任务及绿化工具的管理与使用。

(4)宣传组长:一方面负责小组宣传稿件的征集,另一方面负责小组内各项检查评比的记录通报,并及时修正小组的口号。

    问题25    怎样进行小组规则和规范建设

          精挑组长人选,培养得力助手

          贯彻实施“一帮一”,努力实现“对对红”

          用制度规范小组管理

          制定严格组规,培养良好组风

          评选明星小组,激活竞争动力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的班级规则和规范建设,同样,一个优秀的小组也必须要有优秀的小组规则和规范建设相扶持。在此方面,我们结合实践经验,建议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精挑组长人选,培养得力助手

    小组长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这一职务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尽管所有的小组都在努力,尽管所有的小组都不甘落后,现实的情况却是有的小组一路遥遥领先,有的小组却步履维艰,其中的差距就在于小组长的

管理与协调能力的差异。凡是小组长组织能力强、责任心重的小组,小组活动时不仅积极主动,效果好,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反,如果小组长不负责任,小组活动组织得不好,小组长就得不到小组成员的认可,小组内部松松散散,小组成绩也往往处于下降趋势。因此,对于小组长人选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小组长的学习水平,而且还必须注重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然而,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中,十全十美的小组长往往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培养。

    较有借鉴意义的是“组长沙龙”制度。即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组长交流会议,及时解决小组管理的疑难困惑,交流小组管理的优秀做法,并对其中的“金点子”表彰奖励、加以推广。这样,每个组长甚至组员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地为小组乃至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密切了组长的交流学习,也真正实现了班级的自主管理。下面选取某班“组长沙龙”的几个“花絮”与各位读者共享:                                      花絮一    六组组长小芸:“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帮助那些组员呢?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可是很多时间我们的精力都浪费在给'3号’、'4号’一遍一遍地讲题上了,有这个工夫,还不如我们自己多做几道练习题呢!”(在场的其他组长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则暗暗点头以示赞同。)

    班主任:“……根据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ABC'理论,B从A那里学到知识,再将它传授给C,得益最大的不是A,也不是C,而恰恰是B,所以帮助别人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两个小组长甚至站出来“现身说法”,证明ABC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

花絮二

    五组组长小善:“我们组的个别组员在学校表现还行,可是一回家就贪玩,不写作业,听说还经常趁中午家里没人偷偷上网玩游戏。”

    八组组长小君:“我们组有个好办法:我在给组员家长开家长会的时候已经跟他们协商好了,请组员的家长每隔半个月给我打一次电话,我会把组员的各种情况详细地汇报给他们的家长,并且提出建议,请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效果也不错!”    班主任:“八组的这个做法非常值得推广,只是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把'汇报情况’和'告状’简单地画上等号,不管是反映情况还是提出建议,态度一定要诚恳,对于组员的点滴进步也要大胆表扬,否则,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花絮三

    一组组长小静:“我们组的组员特别健忘,整天丢三落四,不是忘带课本,就是忘带作业,有时候还会忘了写作业,已经给组里扣了很多分了。”

    二组组长小云:“我们组每天放学前,我都会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给他们开个小短会,特别提醒一下晚上的任务和第二天需要准备的东西,而且要让他们记在专门的小本子上,这样就不容易忘了;早上到校,我们还会根据情况,开一个一分钟的小晨会,对一天的学习任务进行布置和分配,这样,组员们一天的状态都特别好……”                                                 

 

贯彻实施“一带一”,努力实现“对对红”

    组长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倘若三个组员同时排队等待组长的讲解,既是不可能的,又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很好地体现“高质高效”的原则;即便在课下,对三个组员知识学习的检测和常规的考核,也不可能由组长一个人很好地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办法尽量减轻组长的负担,同时也要努力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组的合作学习与考核真正落到实处。对此,我们建议在小组内部推行“一帮一,对对红”的政策。一般来说,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由能力较强的1号负责能力较弱的4号,2号负责

3号,手拉手,齐头并进。这样不仅大大解放了1号组长,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而且使小组的各项工作都落到了实处,同时又在最大程度上迅速培养起了一大批2号学生,作为1号组长的后备力量,为小组的规则和规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制度规范小组管理

  1.职责轮换制:小组设立的学科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职务每周一轮.换,推磨进行。首任小组长可一月后轮换,以便培养好的习惯,内化相关规则。   

2.职责挂牌制:每小组设置四个职务牌,实行挂牌工作(在校牌的反面作标志),便于职责明确和教师掌握学生分工情况。

    3.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要学会倾听。

    4.小组交流程序:不仅要讨论答案对错,而且要搞清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出现错误的症结是什么,该题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用到了哪些方法、体现了哪些思想等。文理科都应如此。

5.限制机会制: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进行发言限制,1号每节课发言不超过2次,4号每节课发言不少于1次,1号和4号同时起立,1号应请4号优先回答,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同学。

    6.一帮一落实制:每四人小组结成强弱搭配的“一帮一”学习对子,对学习目标、课堂纪律实现互相帮助。

7.小组文化建设:组规、小组吉祥物、小组标志牌、小组管理机制、课堂文化建设等。

    通过以上制度,规范小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

惯,以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

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制定严格组规,培养良好组风

    严格的组规和良好的组风是小组规则和规范建设最为有力的保障。所以,小组建立初期就应该要求各小组学生尽快建立起一套严格细致、切实可行,并具有约束力的“组规”,严格执行,使学生在小组内部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组规”的建立,教师在表明原则后不应过多干涉,而应该完全建立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制定,自行实施,这样,学生品尝到“民主自治”的乐趣,才会有“依法办事”的热情与积极性。

    [案例1]

                           组规

组规(一)

为保障本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在各项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经小组全体成员研究决定,制定以

下条例,全体成员作出承诺,严格执行:

    1.组长每天应定时召开小组“晨会”及“晚会”,及时分配并提醒组员各项任务。

    2.小组内各负责人(检察员、记录员、史地生政组长等)应认真负责,不得以各种借口推辞任务。

    3.小组内各组员必须服从组长和各负责人的安排,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全体成员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凡为本小组扣分者,累计3次,写500字“检查”,在小组会议上宣读。

    5.全体成员认真完成作业,不交作业累计3次由组长填写反债单交给家长签字并带回,否则,由组长亲自打电话通知家长。

    6.全体成员认真值日,无故迟到或不干值日家计2次者罚为全组唱歌2首。

    以上条例,一经制定严格执行,如有需要随时添加或修改。

          组规(二)

    为确保小组的和谐团结、共同进步,特定此规,严格执行:

    1.积极参加小组劳动,无故不干值日者,做“小组清洁员”一周,负责小组学习环境的布里与清理。

    2.全体成员认真自觉完成作业,发现到校补作业或抄袭他人作业者,重做作业并写反思报告。

    3.认真遵守课堂纪律,对于上课说话或走神的同学,组内互相监督,就近提醒。

    4.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考试成绩低于小组平均分者,必须于一周内为小组做好事2件。

    5.热爱集体,给班集体扣。.1分者,必须一周内给班级加回0.2分,并为小组做好事2件。

    6.组员家长必须于每月1号、15号晚上给组长各打一次电话,及时交流组员的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签名:小男、小扬、小丹、小晶

组规(三)

    一、学习

    1.上课认真听讲,凡被老师点名批评或被组长提醒2次以上者,自动面壁思过一个课间。

    2.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每人每天至少回答问题3次。

    3.小组讨论必须积极参与,不得游离于小组之外。

    4.不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合格者,由组长认真记录名字及次数,家长会时通知家长,由家长每次扣该同学当月零用钱1元。

    5.考试成绩不及格(包括大考、小考、单元考等),需写反思一份,内容包括为什么不及格、改正措施、下次考多少分及超越目标等,至少200字。

    二、其他

    1.各小组成员在校期间需做到衣冠整洁,个人卫生不合格者必须帮其他组员清洗桌布一次。

    2.朴素大方,拒绝攀比,凡佩戴首饰及各类饰品者,组长有权没收,家长会时交给家长。

    3.热爱集体,每周为小组扣分最多者,必须在下周主动为班级加0.1分。

                   

          小组成员签名:小君、小洲、小鑫、小凤

同时,对于小组“组风”的建设,作为班主任,教师应给予密切关注,对小组建设中积极的、正面的东西及时加以肯定及引导,借助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小组合作观”。在此,借助一位教师的一篇反思周记予以说明:

    【案例2】一位教师的体会

                          不放弃任何一个

    半年来,我们的课堂翻天覆地,学生的进步日新月异,然而最令我感动和骄傲的还是那句一直回荡在教室上空的“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

自主课堂一推行,我们立即帮助学生实行了分组合作。可是自小吃惯了“独食”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却似乎并不领情,今天抱怨这个,明天理怨那个,作为组长更是对小组成员挑三拣四,稍有不满便横渭冷对,伺机将其踢出本组,所以,那时的情形实在不似现在般理想。可就是这么一种混乱的局面却因为一句话的神奇力量悄悄发生了改变。

    一、小组考核标准

    1.强烈的目标意识和竞争意识:小组有自己科学可行的团队目标,并能在具体的行动中得到逐一落实(有布置、有及时的检查)。有强烈的竞争策略和方法,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冷静、耐心、持之以恒地解决困难。

    2.强烈的表现交流意识:通过试验和练习,成员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担当组里各种角色,使擅长某一方面的伙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获得较高的适应能力,较强的沟通、理解和合作能力及技巧。

    3.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强烈的小组荣誉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主动热情地与别人交往,组员间有浓浓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的关系。人人都有平等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在各自的小组中发表、讨论并解答问题,能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特别是使学习等方面有暂时困难的同伴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帮助。彼此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4.独立意识:独立高质承担斑级管理责任,较好地处理班级的常规或突发事件。

5.有民主、和谐、竞争、合作的小组间关系。善于总结学习兄弟小组的优点,主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吸收精华,使本组的层次、竞争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使小组能在个性活动中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二、具体考核内容

    (一)学习

    1.作业:以个人行为表现、小组的互助行为效果、任务达标程度为加分标准。如有一人未完成作业,按小组人次扣除小组1分,提纲有细腻的修补、落实,全员高质量完成,则按小组人次奖励小组1分,个人的学分加1分,组长再得学分0.5分。

    2.课堂表现:以个人行为表现、小组的互助行为效果表现为主要依据,要热情对待每一位学习伙伴,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张扬本组的精神面貌。1号同学每次展示得2分,2号每次展示得3分,3号每次展示得4分,4号每次展示得5分。课堂上勇于及时解答困惑得2分。能提出较高水平的质疑问题或者对伙伴的观点进行补充得3分。课堂上学习情绪热烈、务实,则按小组人次给小组加1分,个人表现灵活、突出,体现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将给所在小组加2分,个人的学分加1分。课堂上不能体现团结、活泼、和谐、互助的团队精神,不能高质量、高效率学习的小组,将按小组人次给小组扣分。在此方面表现突出,受到老师的称赞的小组,将按小组人数给予加1分奖励。

    3.考试:关注平日小考、期中、期末考试。班级将以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准,对每小组进行捆绑式评价,考察小组及格率、平均分、进步率、优秀率,以班级前三名、级部前三名和班级最后一名为奖罚对象。第一名小组按人次得3分,个人加学分1分。分;第二名小组按人次得2分,个人的学分加0.5分;第三名小组按人次得1分,最后一名小组按人次扣除0. 1分,个人扣学分0.5分。以级部前150名为加分标准:前20名,小组得5分,个人得学分5分;级部前20^-50名,小组得4分,个人得学分4分;前50-100名,个人、小组各得3分;前150名,个人、小组各得2分。进步较大学生得学分2分,小组按人次得1分。

    (二)秩序

    遵守校规校纪,积极参加学校、班级活动,高质量完成任务,积极为他人提供方便,文明礼貌。以学校加分、扣分的10倍计入所在小组考核成绩。班级得先进红旗为班级每个学生加学分1分,并为本月的第一名小组按人数加1分。在家庭表现好,受到家长的表扬并有一定的事迹,班级给予小组加3分。在校表现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将给予小组加2分。关爱同学有计划、有落实并能持之以恒将给予小组每周加3分。

    组长有高超的领导管理水平,关爱组员,组员能很好地落实组长的要求和任务,使得小组整体和谐积极进取,此项个人得学分5分。

    (三)大型活动

    积极参加学校、级部组织的文体活动,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并能较好地协调、安排学习时间,则以学校加分的2倍计入班级小组考核成绩。获奖后将为提供成员的小组按参赛人次加1分,个人得学分1分。

    三、奖励标志

    班级设立“明星小组”、“准明星小组”、“反思组”旗帜,每周进行一次评选,评选以上述条例的实得分的名次为评价依据,并聘请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小组担任下一周的督察组。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后,在班里隆重发旗。

问题26    怎样实施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小组管理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职责轮换,让每个人尝尝不同的角色滋味

           

    合作学习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明显增多,但合作初期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相对于过去的“为老师学”而言,很多学生似乎又变成了“为组长学”,很多情况下小组长们忙得团团转,组员们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一旁瞧风景、看热闹,对组长的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支持,也使小组的建设停滞不前。课堂上,中下水平的学生对别人的依赖性也更加强烈,遇到难题,不是积极思考、深人探究,而是动不动就求助于组长或成绩优异的同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缺少了深人体验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最表层。这些问题的出现从本质上讲都是缘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缺失”。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那么,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呢?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通过优化“小组分工”而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小组的直接管理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组自我管理”模式。

    对于小组的课堂学习,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如: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计时员和噪音控制者等(职责分工见“问题24”)。各小组要将每天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并将结果在班内黑板上进行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经常教育学生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对于日常的小组学习和小组管理,每个小组也可以分别设立组长、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政史地生组长及纪律组长、卫生组长等职务,负责各科作业的收发、检查以及小组内部的常规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身兼数职,能力弱的学生也必须担任一职,明确职责,分工到人。这样,小组内部,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小组成员  的主人翁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既达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  人管”的小组管理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小组长,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案例】

    2005级初中二年级某班,有一个品行和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任课老师提起他总是无奈地直摇头,小组长对他的态度也是避之唯恐不及。改革小组管理办法之后,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自从重新划分了新的四人小组,尤其是担任了组内的“生物组长”之后,他的学习热情和集体责任心、荣誉感有了极大的提高。过去为班里扣掉1分他可以满不在乎,现在为小组哪怕是扣掉0.1分他都会着急上火、满脸自责。对于生物的学习他更是热情空前高涨。作为生物组长,在课堂上他认真负责,即使非常不愿意写汉字,也逼着自己先完成提纲再拿起红笔行使权力,又加之他对生物很感兴趣,慢慢地他的成绩有了进步。成绩从未及格的他,在一次月考中凭着自己的努力,居然一跃成为班级的优秀者,使老师和同学们利目相看,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的学习信心和热情,他的学习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到的各项职务的设置可根据班级实际需要或增或减,也可以将“课堂职务”与“常规职务”的设置合二为一,如一个学生既可以是小组的“汇报员”,又可以同时担任小组的“纪律组长”。每小组还应设置四个职务牌,实行挂牌工作(在校牌的反面作标志),这将更加有利于职责的明确和教师对于学生分工情况的掌握。

 

                  职责轮换,让每个人尝尝不同的角色滋味

 

教师和学生通常认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一直扮演相同的角色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应该尽量避免这样做。角色应该经常改变,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体会不同工作岗位的辛苦,体谅别人工作的不易,体会管人的难处和被管的不易,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好学习及其他工作任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所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小组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学习小组的管理,我们倡导推行“职责轮换制”,即:小组内设立的“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各种职务,除“小组长”应选择小组内能力最棒、责任心最强的学生,原则上长期担任以外,其余职务应每周一轮换,推磨进行。

“职责轮换制”的实施有利于切实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改变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不平等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别人的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用责任感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

      问题27  怎样加强小组精神文化建设

个性组牌彰显特色

设计组徽、吉祥物

          设定小组口号,邢成小组文化精押

          制定奋斗目标,明确奋斗方向

          创设温馨环境,营造合作氛围

 

    小组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以熔铸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核心,培养和激励小组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比如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建立组牌(或组徽),选定小组格言,制定小组发展目标和规划,提出小组口号,建立墙面小组文化环境、组歌等。

    优秀的小组必须具备强烈的合作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和强烈的小组荣誉感,并具有民主、和谐、团结、上进的组间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下面以2005级某班为例说明:

 

                  个性组牌彰显特色

 

    要求各小组自主设计一个具有本小组特色的标志牌,内容应包括组号、小组成员、小组口号等,以此作为创建“特色小组”的方式之一。

    学生对此大都兴趣浓厚,组牌设计各具特色。如某班级五组的组牌设计为一只立体的手掌,5个手指分别贴有5个小组成员的大头贴,掌心部分,大大的组号“5”的周围环绕着他们的小组口号“手拉手,心贴心,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七组的组牌则设计为一枚心型,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用心交流,用心沟通”,既有特色,又有着丰富的内涵。

                  设计组徽、吉祥物

 

要求各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设计一个具有本小组特色的组徽或凝聚本小组成员心愿的吉祥物。  

1.组徽的设计:

    五组作品如右图。

    整体寓意:知识殿堂中升起的旭日

    “圆形”代表红日,象征团结;“V"是数

字“5”的罗马写法,又是“胜利”的象征,与

阿拉伯数字“5"融合在一起,表示“五组”必

胜的信念。

    2.“吉祥物”的设计,可利用班会课,

采用下列步骤进行:

    (1)小组的每个成员准备一张纸。

    (2)在纸的顶部画出一双眼睛,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3)把纸向右传递,为传到自己手中的眼睛画上自认为相配的鼻子。

    (4)继续传递,添上嘴巴和耳朵。

    (5)当纸传回自己手中时,任意地再添上一部分—身体、头发或是饰物。

    (6)小组成员从所有的作品中挑出一幅作为本组的吉祥物,并为它命名。

 

         设定小组口号,邢成小组文化精押

 

    要求班级内的每个小组每学期必须拥有一条属于本小组的口号,激励小组成员共同前进。

    如2005级某班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的口号为:

    一组:Just do it.只管去做。

    二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101次站

起来。

    三组:快乐学习,笑对人生。

    四组: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五组:腾飞的起点,今天。

    六组: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七组:我们一叶小舟,共同达到成功的彼岸。

    八组:爱拼才会赢。

    九组We can, you can.给自己一点自信

    十组:明天,因我而更美。

 

           制定奋斗目标,明确奋斗方向

 

    1.每周目标:各小组每周一制定并确立自己的当周目标、竞争对手,通过小组会议商讨保障目标达成的措施和方法。

    2.每月目标:针对学校“月考”,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月考”之后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下次月考的奋斗目标、竞争对手,同时,通过小组会议确定小组“月考”目标。

 

            创设温馨环境,营造合作氛围

 

    1.“板面”文化建设。

    将教室前后黑板的上方划定10个区域,分别分配给10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每周选定一条具有积极鼓励意义的格言,设计誊抄在相关板块内,周六定时更换,以营造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自主学习的熏陶。

    如:

    一组:别人都在进步,你还在等什么?

    二组:不要被昨天的胜利冲昏头脑,不要让昨天的悲剧在今天重演,你只属于今天!

    三组:今日事,今日毕!

    四组:努力即无悔!

    五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切,无欲则刚。

    六组: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学上!

    七组:没有付出,何来收获?

    八组:凝聚产生力量,拼搏实现目标!

    九组:态度决定一切!

    十组: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2.墙面文化建设。

    (1)可在墙面空白处设计张贴“班级格言”、“班级口号”以及“班风”、“班训”等内容,使小组的建设始终统一笼罩于大的集体环境之中。

    (2)开辟专门阵地,量化小组成绩。小组成绩的考核与评比除了要“公正”,还必须遵循“公开”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本组甚至其他小组的成绩一目了然,从而找到合适的竞争对手,建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此外,小组量化考核成绩张榜公布,也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起各小组学生之间的昂扬斗志。因此,我们建议各班开辟出一块专门的墙面,设立“小组量化评比栏”,及时张贴、公布各小组的考核情况,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绿地文化建设。

    清新整洁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我们提倡对班级的窗台等位置进行“绿地认领”活动。

以某班为例,“绿地认领”活动之前,虽有专人负责,班里的花花草草还是常常难逃死亡的命运,班级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将班内的三块绿地包给了四个大组,采取了竞争上岗制,每月末由各组组长投票打分,得分最低的小组退位让贤,得分最高的小组则可获得加分奖励。如此一来,几个小组各显身手,班级绿地内争奇斗艳、生机勃勃,学生们在对花花草草的共同管理中也无形中增强了合作意识与可贵的爱心、责任心。

 

问题28   怎样实行小组评价

学习评价:课堂、作业及考试评价

          行为习惯评价:纪律评价、卫生评价等常规检查内容

 

课堂改革同时进行,实施效果却可能大相径庭,其中的关键措施就在于是否建立并真正落实了良好的小组评价机制。只有具备了切实可行的评价与激励政策,并严格地加以贯彻执行,小组之间的竞争才会充满动力与活力。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们将自主课堂的小组评价分为“学习评价”和“行为习惯评价”两个方面。

下面是2005级某班的评价管理办法。

 

            学习评价:课堂、作业及考试评价

    1.作业情况评价:包括各科自学提纲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各学科知识的反馈和巩固情况等。每天由各组学科组长负责评价相邻小组各成员的自学情况,学习委员做好每天的记录,每周汇总,结果上墙。

    2.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各小组课堂交流情况、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以及课堂提问、质疑、答辩和课堂讨论展示参与的积极性,每天由学习委员如实记录,每周汇总,结果上墙。

    3.考试成绩评价:结合平日检测及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的成绩,对各小组的单科成绩、反馈纠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予以奖励。

 

            行为习惯评价:纪律评价、卫生评价等常规检查内容

 

    1.纪律评价:包括学生到校后的自觉学习情况、课前准备情况、课堂纪律、课间纪律、两操纪律、集会纪律、考试纪律等。

    2.卫生评价:包括个人卫生、桌布卫生、桌面整洁、小组环境、值日卫生及“绿地”卫生等。

    以上各项内容的检查由每周轮换的执勤小组认真记录,得分每天一公布,每周一汇总,结果上墙,并以此作为评价小组的依据。

    【案例1]

                                  小组管理评价办法

    一、班级管理扣分细则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每人次扣所属小组1分。

    (一)课堂纪律

    1.预备铃后仍下位、说话、无故回头者。

    2.上课铃响仍未准备好当堂所需学习用品及课本者。

    3.随便说话,扰乱课堂纪律者。

    4.上课走神,小组气氛沉闷,发言率不达标者。

    5.上课睡觉、看课外书、吃东西、传纸条者。

    6.上课写与本课无关的作业者。

    (二)课间纪律

    1.在楼梯、走廊追逐打闹者。

    2.手持公物打闹者。

    3.迟到或因个人原因耽误上课者。

    (三)学习、作业

    1.作业未及时上交者及虽上交却未完成者。

    2.抄袭作业者。

    3.考试作弊者。

      (四)卫生

    1.值日迟到及无故不干值日者或值日不合格者。

    2.在校期间个人座位附近脏乱者及个人卫生不合格者。

    3.课间随便乱扔纸屑、垃圾者。

    (五)两操、升旗、集会

    1.个人磨蹭、拖拉,影响集体站队速度者。

    2.在队伍中说笑,打闹者。

    3.随便散队,自由散漫者。

    4.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者。

    (六)品行修养

    1.打架、骂人者及使用不文明语言者。

2.损坏桌椅门窗等公物者。

    3.不尊敬师长、顶撞师长者。

    4.恶意为同学起绰号、散布谣言及欺负弱小者。

    5.不经允许乱拿乱放他人物品者。

    二、小组管理评价方案

    设立“作业情况记录本”和“纪律文明记录本”。前者由学习委员每天记录各组同学作业完成

  及上交情况,后者由每周轮流负责的值勤小组严格按照《班级管理扣分细则》详细记录,每天一公

布,每周一统计,根据得分情况排列名次并及时将奖励上琦公布。同时,为了加强和促进小组间的

有利竞争,设计制作“明星小组”及“反思小组”流动旗,周周流动,周周总结,以资鼓励与警戒。

    1.周奖惩办法:

    1-3名分别奖励2面红旗摊-8名分别奖励1面红旗。

    2.日常管理奖惩办法:

    (1)奖励:

    .课堂受到表扬的小组加4分。

    .作业表扬为小组加1分,特别表扬加2分。

    .为班级加0.1分可为小组加5分,并奖励1面红旗。

    .好人好事累计五次为小组加5分,并奖励1面红旗。

    .《阳光十中》投稿每发表一篇为小组加5分,并奖励1面红旗。

    .优秀班委、组长、课代表期末加1面红旗。

    (2)惩罚:

    .课堂受到批评的小组减4分。

    .作业受到批评或不合格为小组减1分,不交作业减2分。

    .为班级扣0.1分即为小组减5分。

    .每小组每月上交3篇稿件,保质保量,由宣传委员负责验收,不达标者,加1面黑旗。

    3.考试成绩奖惩办法:

    (1)奖励:

    .期末单科成绩第1名的大组加10分,并奖励2面红旗,2-3名加5分,并奖励1面红旗。

    .对月考或单元考试认真分析并及时落实反债娇正措施,效果良好,获一等奖的小组加10

分,获二等奖的小组加5分。

  .校级以上荣誉每人次为小组加10分,并奖励1面红旗;

    (2)惩罚:

  .期末考试总体成绩退步最大的组减10分,并加1面黑旗。

  .期末考试小组成员校名次退步20名以上,每人次为小组减3分。

  注:期末,小组考核表中有黑旗存在的小组,各成员均无权参加班内及校内任何评选。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评价标准如何变换,均应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这样考核对象就变成了整个小组,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例如,从前某个学生不完成作业,我们可以扣他个人分以示警戒,但现在我们要扣整个小组2分,因为整个小组没有达到作业按时按量全部上交的要求。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当某个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当某个孩子违犯了课堂纪律,着急的不再是老师,围在他身边频频督促、循循诱导的一定是他的组长与组员,学习与进步也不再是学生个人的私事,而切实关乎整个小组的集体利益,这样就更好地促进了整个小组的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同时,每周的奖惩与评比还应该与期末的评优工作结合起来,如期末考核表中有黑旗存在的小组,各成员均无权参加班内及校内任何评选,这样日常考核在学生心中才不会成为“无关痛痒”的事情,小组竞争才能够激烈进行,小组进步才能够日新月异。此外,为使小组评价真正发挥实效,成为激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有效措施,学校层面也应对这一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如潍坊

十中出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就利用小组评价,很好地促进了小组的成长和进步。

    [案例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为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引导、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审美观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最后成绩由平日成绩累计而成的办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初中三年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记人学生高中升学档案,参与学生高中升学录取。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各占50%。

    2.学生互评,由三部分组成:

    组内互评:每月一次,每月第一周周一升国旗后进行,由班主任主持,小组长组织对小组成员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行评价。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其余各周周一升旗后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行自评,以评价促养成。

    组间互评:每周一次,班会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对各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将各小组成绩作为小组

内每个成员成绩。评价标准由各班自行确定。

    全班互评:每学期期末由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对班级同学逐一进行综合评价,取平均分作为个人学期成绩。班级之间交换统计。

学生互评成绩~组内互评成绩(累计)20%+组间互评成绩(累计)40%十全班互评成绩40%   

教师评价:每学年一次,由班主任负责组织部分任课教师组成一个5人评价小组,对全班同学评价。

    3.学生初中阶段综合素质等级由三年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累计组成,由高到低决定每名学生等级。

    4.各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级权重为:优秀不高于30%,良好60%以上,合格10%以下。

    通过这三类评价,做到了小组管理与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和小组团队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成为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有效促进了学生个体成长和团队合作。

 

 

 

问题29     如何发挥小组学习中的相互激励、相互启迪作用

克服社会惰化效应

目标的导向激励

活动的发展激励

合理评价激励

规范的同化激励

小组间竞争激励

                     

      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被广泛引人课堂后,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  新局面,充分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方面的作用与优势。但令有些班主任感到困惑的是,有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投入极  大的精力,但收效却不够显著。我们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小组的激励功能发挥不够。发挥好小组激励功能,无论对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课堂效率,还是对课堂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克服社会惰化效应

 

    社会心理学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社会惰化效应。按课前预想,小组互助学习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但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往往能发现小组成员你推我让,抱怨所分配的任务太多或不喜欢,习惯把困难推给其他成员,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化效应。

    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们常常习惯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或过去的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证明是公平的、合理的,那么就会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相反,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个人有责任感下降、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是指向群体的责任压力在群体中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什么责任压力,而且互相依赖,所以产生推诱现象。我们看到,人越多,责任分散得越厉害,个人的责任感越低,而减少人数,会增强责任感。

    所以,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时,合作小组的合作效率就会下降。为了削弱社会惰化效应,在小组户:助学习中,应该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评价小组的每个成员所完成的任务质量和数量。同时在安排小组互助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明确细致地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每位小组成员的责任感,使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他人。另外还要缩小小组规模,避免责任分散。

                    目标的导向激励

    当小组的目标与学生个体的目标一致时,小组的目标期望效应便激活每一位小组成员为了小组荣誉进取、发展、成功等需求,即产生所谓目标的导向激励;当班级群体的目标同各小组的目标一致时,班集体的目标期望效应便激活各个小组为了班级荣誉进取、发展、成功等需求,也产生所谓目标的导向激励。实践中我们发现班主任如果能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到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过程中,不但能集思广益,使目标更切合实际,使计划更周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大家讨论确定学期工作目标或阶段活动目标时,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启发,适时点拨,巧妙归纳,准确把握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共同确立一个具体、明确、适当,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是大家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可行性的班级群体目标,然后把班级目标转化为小组目标,让小组目标再充分激发每一位小组成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活动的发展激励

班集体活动可诱发、培养、满足学生参与、表现、发展等需求,即产生所谓活动的发展激励。在落实学校常规活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加大学生自主活动的广度和力度,改变由学校或班主任定内容、定形式、定人员的情况,打破班级活动缺乏个性的状态,学生的独立组织、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班级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由于学习小组都是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下产生的,所以组与组之间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开展竞赛。教师对每次学习小组的答问、活动、作业、预习、检测、竞赛等进行评分。每次按得分多少评选出优秀组、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以此唤起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以活动促发展。                   

合理评价激励

加强合作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要求。合理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交流,积极沟通,促进自身发展。如在生物学教学中,可开展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使学生将个人表现与小组成就相联系。如探究花的结构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竞赛,对照课本的桃花基本结构图,学生将从自家带回来的各种植物的花进行观察、解剖,并将花的各部分粘贴成粘画,注明花各部分的名称。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设立多个奖励方案:最佳合作奖,最准确奖,最快速度奖,最具创意奖。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后,上讲台展示,介绍本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情况,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接受其他小组的评议。通过小组内自评,小组互评,选出各个奖项。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评价,不仅学习了花的基本结构知识,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更培养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及交流表达能力。又如进行绿化校园的设计评价活动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校园绿化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全班交流,从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等角度讨论后,评选出几份优秀设计方案进行展示。

交流后各小组吸取其他小组的优点,修改完善本组的方案,以最满意的方案上交。通过“初步设计~互相交流~不断完善”的评价活动,学生体会到“只有群体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成就”,采取的策略多是围绕“我们怎样才能完成任务”这个中心。评价中,学生认识到,个人目标的达成,取决于群体目标的实现,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因其他同学的存在而增加。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性的语言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当然针对孩子的不足与偏差教师也需及时地给予纠正、指导。在小组合作和学习中,教师的激励评价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团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时,应少一些“你”,多一些“你们小组”,也要让孩子少一些“我”,多一些“我们小组”。

只有全面地、积极地、发展地看待、分析、评价和鼓励学生,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效应。建立合作小组后,教师可将学习、纪律、合作等纳人评价范围,并将权力还给学生,由小组成员互评。这样多方面的评价不仅弥补了老师评价容易囿于学习和纪律的框框、以偏概全的不足,还引导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扬长避短,增强了自信。

                    规范的同化激励

班集体规范由纪律、舆论、班风诸要素形成。它是班集体内各个成员的行为准则,是班集体价值导向对学生个体的行为规定性,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标准、规则、参照。当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时,就产生所谓规范的同化激励。例如当新班集体组建时,“规矩”是极其重要的,《班级公约》的制定不容忽视。既

然它是班级的共同行为准则,就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制定,而不能班主任搞“一言

堂”。在广泛征集意见,全体投票表决后的公约才具民主性、权威性。而每个班集体

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所以《班级公约》应该是百花齐放,各有侧重的。规矩有了后,

就要认真落实。坚持督促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由

于各组员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相互激励,个体通过在群体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完善自

我,发展自我,实现小组内各成员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这样,个体逐渐对集体产生依

附感、依托感和依恋感,受到的激励也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小组间竞争激励

 

    除了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又有竞争。在一定的合作期满时,班级将就组员的成

绩和表现,尤其是进步幅度进行评比。每一个合作期结束,合作小组都必须重新调整

成员,重新制订合作计划。这样在合作期内,小组保证了至少三个学生彼此关心对方

的学习,这有助于在班组里树立一种每个学生都得到他人的认可并得到他人的重视

的意识,也是促进学习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合作小组的重新建立,有助于让所有的学

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提高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以及对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以下的心理效应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1)皮球效应。一个皮球,只有当它四面八方都“过得硬”,方能充气足,才能蹦得高;若有一个小孔,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针眼,这个球绝对抗拒不了干瘪,绝对充不足气,绝对弹不高。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称之为“皮球效应”。

(2)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个班级总是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优秀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把“短板”变成“长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才能达到最大值。

(3)森林效应。一株树苗,孤植于荒郊,即便成活,不是枯萎多节就是变曲畸形,而森林中,枝枝争抢雨露,棵棵争取阳光,这才有根深叶茂,大树参天。一个人的成长

与集体的建设的关系也正像树苗和森林的关系,所以在心理学上,我们又将这种效应称为“森林效应”。

 正是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班级中善于“取长补短”的氛围得以确立。班级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作用也得以朝积极的方向发挥。在班级这个群体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先进的学生容易踌躇满志,看不起后进的学生;后进的学生一方面常有自卑感,不愿同先进的学生接近,另一方面,对先进的学生抱有戒备和嫉妒心理,彼此之间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而小组互助学习就像是架起沟通的桥梁,连起友谊的纽带,为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创造了契机,先进的学生伸出热情的手,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后进的学生,同时,后进的学生主动地向先进的学生学习,向先进的学生看齐。借助有效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从小组辐射到班级,逐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从而形成群体合力,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小组互助学习的运作方式,使同学们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合作,增进了团队意识,还通过自查自评,自醒自悟,真正地走向自治自理,变规范为需要,为弘扬集体精神奠定基础。集体舆论是个人行为与集体前景的调节杠杆。我相信,当学习小组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小组、班级的使命感时,他们能真正地学会如何独立、如何合作以及如何竞争,而我们也将在今后的日子里与他们一起完善学习小组的功能,共同进步!

    下面是竞争激励在语文教学中成功运用的一则案例。

    【案例】

                            诗海遨游,意兴盎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负担。”回首我们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在复习阶段,囿于课本的狭窄知识面,学生真的是无甚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夯实基础呢?我们常常采取竞赛激励的方法。

内容:首先圈定比赛的内容,可以是本学期学习过的语文课本上的所有诗歌,也可以是由各小组准备一定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中的名联、名句,并制作成卡片。

组队:全班同学都参加,分4队,也可以按照班级现有的小组,每一组为一队。

比赛流程;

1.诵诗。诵读自己组内准备的最精彩的诗篇,可以选手诵读,可以配乐朗诵,也可以集体背诵,形式可以多元化。视其精彩程度给予组内加“旗”标志。

2.背诗。抽签背诵,派选手抽签,限时背诵,一签一“旗”;指定背诵,由相邻的组指定下一组的特定人选限时背诵,一人一“旗”。

3.对诗。同学们先将准备好的名句、名联的上句或下句做成卡片,依次考查相邻的小组,如果该组无人能答,那么可以抢答。答对者可以为组内赢得一面“旗”。

4.作诗。选手朗诵自己或组内成员创作的诗歌。

5.默诗。由相郁的组指定下一组的特定人选限时欲写指定的诗句。

6.绘诗。选手用绘画表达诗意。

结果:根据得“旗”的数量评选出优胜小组,并进行适当的奖励,最后教师作小结。为了赢得这激烈的角逐,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团队意识。                                                                           

          问题33   怎样对待不愿参与小组互助学习的学生

                组间活动不平衡怎么办

                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怎么办

                互助学习活动难以持久怎么办

 

小组互助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小组互助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2.表达。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3.协作。用不同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4.分享。让每个人分享别人的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互助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督导与疏导,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学习效率。中学生年龄小、好玩耍、自控力差,常常不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时教师的督导就非常重要。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地参与,又要尊重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在督促学生时要做到: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关心亲近,但不姑息迁就;热忱帮助,而不是冷淡歧视。学生在互助交流遇到困难时,常常会产生“愤”、“徘”情绪,这时教师还要注意及时疏导,通过点拨、启发、类比、联想、提示、示范、变换角度、回忆旧知识指明方向、逆向思维等方法进行疏导,使学生的互助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以下列举一些我们教学实践中小组互助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组间活动不平衡怎么办

有的时候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是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学生缺乏互助意识和责任感。他们往往不会互助,偶尔的互助也就是好的学生抱着“好帮差”或“扶贫”的态度应付了事,使一部分低成就学生失去信心和积极性,互助流于形  式。因此,在活动中,有的组很活跃,有的组很沉闷,有的组效果好,有的组效果差,这  直接影响全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策:分组时应注意,小组的人数以2^-4人为限。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能适应这些集体活动时,可以扩展到4-8人。分组有同质小组与异质小组两种模式。同质小组又称“成就小组”,它是依据学生成就标准划分的同质群体,便于组织;异质小组即“工作小组”,它通常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如优等生1人,低成就生1人,中等生2人,男女各半),成员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在班级小组划分中,主要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织模式。组间同质即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组内异质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互动和学业表现,提高低成就学生的表现,使优等生发挥更大的作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各个小组间公平竞争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要斟酌互助学习的内容,确立不同的学习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内容所需要交流合作的人数是不同的。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互助学习的形式:是二人小组、四人小组还是八人大组交流互助;是采用生生交流还是师生交流等等。

              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怎么办

小组学习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比原来多多了,然而我们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依赖性强,他们不求上进,但求清闲,错误地认为小组学习可以“搭便车”、滥竿充数,因此活动不参与、不动手,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在小组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生碰到难题,不是深人思考,而是动不动就求助于别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认真思考攻克的问题,以后再碰到就会很容易解决了,因为那是真学会了,而且因为经历了深刻的思考过程印象会很深刻。教学离不开独立思考,那些经别人讲解学会了的题目,并不都是真学会了,下次再碰到还可能产生思维障碍。不经思考,轻易地去接触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失去了深人体验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

对策:首先,要寓教于乐,营造一种愉快的互助学习的环境,运用游戏竞赛法、直观教学法、参观体验等手段,使学生乐于参与,乐在其中。其次,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学生不参与的原因可能是不懂得怎么做或做什么,当然谈不上“从做中学”。因此,要确定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如记录者、资源提供者、联络员、时间控制员或总结者、报告人等。其目的是让学生“有活干”,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够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分享成功的乐趣。再则,教师应重视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互助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另外,要抓好小组评价,既抓当堂及时评价,又抓周周评价;既抓组内个人评价,又抓小组团体评价。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坚持没有独立深入思考的问题不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品质。

在学生充分自学和独立思考后才能进人讨论交流阶段,一般学生就有话可说,互助学习也就成为必然;同时,小组互助学习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适应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讨论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学生先发言,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纠正补充、完善,再由组长归纳。

2.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最后组长统一意见。

3.共同探讨式:全组同学分工探讨,之后交流共享。

4.组间合作式:同组同学意见无法统一,组与组之间可以合作,共同讨论,相互补充。

多种讨论形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的意识。组与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小组内以互助为主,竞争为辅。讨论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大家的思想在交流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案例】

他改变了许多

    对于学困生,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调动起学生的力童互帮互助,会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所以我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和个性差异优化组合,建立了小组“一帮一”对子。尽管在此之前建立了相应的小组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大多数学生为了小组的利益,都会共同努力、互帮互助,但有些事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小扬是我班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他平时上课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不错,各方面素质很高。按理说他当小组长很合适。可是刚当上小组长没多久,我就发现他们小组活动得不尽如人意。经过了解,他组的组员都说他平常都是自己思考问题,从不和人交流,同学问他问题,也是爱答不理的。找到原因后,我及时找他谈话,给他分析合作的好处,指出在当今社会如不会和人友好相处、不会合作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危害。接着又向他说明选他当组长是对他的信任,是为了培养他全方面的发展,为了帮助他在班里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并要求他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我还鼓励同小组的同学要主动和他沟通,有问题就问他,不要轻易放过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越来越喜欢小组合作学习了,当然他也成了一名优秀的小组长。

 

互助学习活动难以持久怎么办

刚开始小组活动时学生感觉新鲜有趣,活动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现过追着问问题,追着给人讲问题的场景,但过一阵子,就觉得没有多大意思,思想松懈下来,活动难以开展。

对策:活动要多样化与灵活性相结合。可以应用于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很多,要经常改变活动的方式,力求活动有新鲜感,如同样类型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同一小组的成员要不时地调换角色,使他们有尝试不同“岗位”的机会;活动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挑战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感觉;活动后的报告中不光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来,而且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寻找答案和得出结论的,并对学生的个体创新行为和个体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给予肯定和强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互助学习对自身发展带来的收益和价值。以下是解决这些问题时感触较深的两个案例。

    【案例1]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今天的数学课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习题课,课后的几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进行的是小组内交流,解决初步的疑难。我把题号刚写到黑板上,这时候小辰同学便举起了手,我走过去一看,他每个题都做得非常正确,我知道这肯定又是他爸爸教的。我大加鼓励了一番,让他继续努力,但还是没有让他上台,因为他口齿不清,表达很不清晰,平常一个题也不会,数学成绩从来都是不及格,说心里话,我不想伤他的自羊心。

就在我扰豫的时候,9组的4号同学在组长的帮助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完了那道题。这时,小辰同学又一次勇敢地举起了手,“老师,我的方法与他不同”,我实在不忍心再拒绝他,便让他上了讲台。他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了书上的问题,讲解时语言简练到位,表达出奇的好,同学们提出的疑问他也做了解答,毫无紧张感,同学们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随即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好多天来,我第一次看到他笑得是那样灿烂。我的情绪也被深深地感染了。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他,没有理由不给他机会,也许小辰同学为讲解这个题准备了很长时间,请教了一大圈的同学,鼓了很大的勇气才敢于举起手来,也许他真的想为自己争取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而我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变化,不肯慷慨地给他一次机会,这引起我对自己做法的反思。

我利用小辰同学的例子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引起了很大反响,激发了后进鞭策了先进,使本来已消沉下去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又蓬勃起来,每一位同学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起了经常说的一句话:“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有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解放学生,才能更好地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这是一个善于利用互助学习成果促进更多互助的成功案例。

    【案例2]

我们帮他找优点

 

今天的班会令我难忘,让我一直处于深深的感动之中。  

班会伊始,我将每一位家长写给孩子的二十条优点一一发给他们,请他们静静地欣赏与感受。接着请一部分同学自告奋勇上台宣读自己的优点,看得出他们非常地自信与自紊,同学们相互激励着。整个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几位同学,其中一位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是王茗,不知父母没时间写,还是自己忘了,他的桌子上空空的,但我能看出他情绪上的变化,所以便提议请这位同学上台说说自己的优点,他非常高兴,为自己找了三条,便再也说不出来了。这时我班的小慧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们帮他找吧。”

“其实他很聪明,只是不认真学。”

“他很仗义。”

“他歌唱得很好!”

我看到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要知道他一直是个很自卑的孩子,能玩又能闹,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同学们帮他找优点的过程中,他已经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我被同学们的爱心感动着。自从这次班会后,这位同学变得懂事了,班级抬水抢在先,值日也认真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发言,各方面表现都开始转变,他还多次代表他们小组参与过课堂讨论呢。

反思:在小组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培养每个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团结协作的精神显得非常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除了课堂讨论时多给予他们机会外,在班级活动中也有很多他们展示才华的地方,我们要善于把握。

记得一次主题为“珍惜生命、注意安全”的班会,这样的班会应提前通知学生准备材料,当我看到日程时已是下午。我带着一丝忧虑走进教室,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发言积极踊跃,涉及的面很广,包括健康上网,抵御艾滋病,远离毒品,预防疾病,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就连一向构谨的同学也讲了许多他们身边的事例,并谈出了他们的感慨: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珍惜生命;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沉着冷静、准确判断;不要贪图绳头小利而不顾性命。当组长与组员一起站起来时,组长会主动坐下,把机会让给组员。当已发言的和还没有发言的一起站起来时,已经发过言的会主动坐下。这在以前,同学们会各不相让,但随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不断深入,同学们的交流已形成一种默契。我为同学们的协作精神所感动。

这又是一个把小组学习迁移到班会等教育活动中,再进一步带动课堂讨论的成功案例。

 

问题34      如何充分利用小组互动中的教学生成资源

               帮助梳理,促进学生思维有序化

               引导比较,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刻化

               重视错误信息,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

课堂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执行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按着预先设计“走教案”,较少  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死”的教案牵引“活”的学生,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的学习变得机械刻板。新理念指出:课堂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学习是生成的学习,它不能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互动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会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    如何在先进的课堂理念指导下,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生活?近年来,我校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着力研究在新情境下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以互动促生成,以生成促发展,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过程,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同时还要留意生成出来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激情。

帮助梳理,促进学生思维有序化

课堂上小组互动交流,生成了不少新的教学资源。包括在生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所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及至错误的回答等等。为了推动更高层次的互动,教师应及时捕捉,及时梳理。特别是有些开放性问题的交流讨论中往往出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呈多样性的情况,但有时表现出的思维特点是无

序的、零散的。担任信息“重组者”、活动“推进者”角色的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梳理,

引导他们进行有序的思考,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序化和

条理化,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案例】

    今天上了一节课堂讨论课,是初一数学《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我对这节课一直非常陌

生,从众多的展开图中选择一个符合条件的图形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因此,多年来一直是我感

到非常棘手的一节课。

    “自主互助课堂”迫使我们改变教学方式,带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把问题都交给了学生,放手让

他们自己去做。结果呢,学生们在课堂讨论中展示出的成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共画出了11

种展开图。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正方体

的展开图中,“田”字形的折不成正方体,五个一行的折不成,四个一行而另两个分居于两侧的绝对

可以等等,知下图:

同学们畅所欲言,看得出他们真正动脑筋了,小组的力量真的难以估计。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柳鹤同学也代表他们小组发表了意见,一向沉蔽寡言的李健毫不客气地指出10组画的一个展示图折不成三棱锥,同学们立即动手操作验证他的说法是正确的,宗浩然同学更是大显身手,几次提出了很有见地的问题,将同学们引向了更深入的思考。下课了,同学们还在争论着……

 

引导比较,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刻化

 由于受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限制,初中孩子往往容易认识浅表化,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思维引领者”、“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这是新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的新角色。

    【案例】

高尔基的外祖母是哪国人

2006年2月13日,新学期的第一天。上课铃响,与往常一样,我精神饱满地玲上了讲台,跟孩子们共同翻开了新学期的第一课—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    课堂气氛是那么的热烈而活跃,正当我们沉浸于其中的时候,一个清脆的声音忽然而至:“老师,我们想问一下,高尔基的外祖母是哪国人?,,~当然是俄国人。”嘴快的孩子抢先回答。“按理应该如此,可是请大家看看课本,书上明明说'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还有'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睁得阅阅的’,从这些特征看,高尔基的外祖母似乎更像是中国人呢!’’

孩子们愣住了,我也愣住了,因为我们实在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因为我们实在没有人晓得该如何回答。关健时刻,我灵机一动:“你们组的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连老师都没有考虑过,不如我们用一周的时间,在课下展开充分的研究,下个星期的今天把你们的答案讲给老师听,好吗?"那一瞬间,从孩子们兴奋的脸蛋儿上我看到孩子们求知的欲望被充分点燃了。接下来的时间,他们纷纷行动,有的带来了大量的课外资料,有的利用课余上网查询,还有的不失时机,搞起了经验交流会,以期实现资源共享,忙碌异常,却充满激情。不到一周的时间答案即浮出水面:高尔基的外祖母当然是俄国人,因为根据地理和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13世纪初成吉思汗就曾将领土扩张到了欧洲的多瑙河流域,19世纪末,俄国列强又侵占了我国西北和东北的大片接域,民族融合自然不可避免,所以俄国人具有黄种人的某些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却可以从中发掘到更深层的东西。是啊,这就是新课改,它教会了孩子们质疑、教会了孩子们合作、教会了孩子们执著探索与发现,同时,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又使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教室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重视错误信息,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

 

课堂上的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课堂本应是个充满错误而且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个别关键性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错误或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错误被教师捕捉并经提炼、引导作为全班同学新的学习材料时,将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引导、比较的过程中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求异性,使教学过程更显实在。

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暴露出思维过程,特别是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

教师在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闪现后,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获得的结论进行更广泛的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例如下面的案例,教师在面对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时,不是否定,而是及时捕捉到学生独特思维蕴含的创新意识,巧妙点化,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

    【案例】

肯定错误

今天上午的物理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五章第一节“力”。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有许多由于观察不全面而产生的错误认识,是历来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时照自学提纲看课本上的图,独立总结规律,然后小组内交流,将本组的结论展示在黑板上。一会儿,八组、九组、二组的学生分别将自己小组的发现写在黑板上,然后我又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去解释自己的结论。

八组解释:“发生力的作用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

九组的结论是:“施力物体总是运动的,受力物体总是静止的。”组长小漩同学以举杠铃的例子解释自己的发现,同学们半信半疑。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滚动的乒乓球碰到手停下来,手对乒乓球施力,满足上面的规律吗?这使学生们澄清了认识。

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大家都认为九组由于总结的规律不正确不应在小组评价中得分。我适时引导大家观察各组的结论,发现其他小组的结论都是从课本上找的,只有九组的结论是自己总结的,是具有创造性的,并让我们以此澄清了一些错误认识,因此是有价值的,我提议给他们小组加2分(小组1号回答问题应该加1分),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后面的内容,小组成员在自学交流时更加投入、深入,展示时呈现出许多学生常有的错误认识,我们通过共同实验探讨澄清了认识,这次学习过程应该说是深入透彻的。

反思教学中,我们常常只肯定正确的,势必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地复述课本上的内容、教师的话,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带着困惑去接触那些正确的观点,从而导致屡讲屡练屡错的结果。肯定“错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让展示能充分暴露疑惑,才能在展示中充分澄清困惑,让学生能够在经历错误后成长。试想:哪个人不是从跌玫撞撞中学会走路的?

是啊,作为教师,只有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及时捕捉各种生成出来的信息与资源,选择运用,灵活调控,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浙江省江山市中山路小学的姜云燕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的。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效利用“及时生成”的课程资源,让朴实的课堂激情飞扬?以上的事例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问题35    教师在小组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任务分工

指导调控

客观评价

            

小组互助学习是主体教育的策略之一,是建立在科学的交往观基础上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是不是放任自流呢?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教师在小组互助学习中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利用学科自身的魅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宽敞的心理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没有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学习者很难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在不同的自主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不同方式的支持。比如,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如提供资料的来源或查询的方法);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援助(提供咨询或个别辅导)。必须指出,教师的支持要恰到好处。过多的提供帮助可能会扼杀学习者的自主性,但完全自主放任学生也会导致学习的低效率。恰到好处的帮助者相当于脚手架的作用。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初级阶段需要帮助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支持;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可逐渐将脚手架拆除。

                        任务分工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按自己的兴趣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小组学习中学习任务的确立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应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有选择性的,有一定难度、具有思考价值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而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  况,设计安排适当的策略介绍,组织课堂活动的开展,保证计划的实施。

例如在《西洋打击乐器介绍》一课中,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打击乐器—小军鼓、木琴、定音鼓、大鼓、三角铁、拔和铃鼓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演奏方法,而是由学生自己摸索、研究演奏方法,这个环节的任务就是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自己摸索总结出西洋打击乐器不同的演奏方法。乐器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具有神秘感,为了让学生对西洋打击乐器有更全面的认识、了解,教师确立了这样的教学任务。这个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相互启发、合作完成。同时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不能每人一件乐器)给每个孩子参与实践、探究、体验的机会,教师采用了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来共同认识、研究、摸索一至两种乐器的演奏方法。教师明确地将任务传达给学生,学生明确了小组共同的学习任务后,由组长根据组员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乐器进行学习。各学习小组的任务分工在这节课中不是具体地分到每个人,而是灵活性的分工,他们有的在研究,有的在倾听,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做补充,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共同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指导调控

    1.启发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当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有的小组成员学习上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老师暗示,需要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索,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些小组的学生活动开展得较好,研究出了很多种方法,有些方法还很独特。这时作为教师,给他们再提出新问题,设置困难,帮助孩子拓宽思路,鼓励他们敢想敢闯,从而让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好,也使不同水平的孩子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实现差异性发展。有的学习小组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一两位或是发言的内容千篇一律,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并提出要求,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发言的内容要有别于前面的同学。教师根据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帮助,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把握方向,拓宽思路,激励参与,同时自己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

2.组间调控

教师在不断巡视中发现问题要积极地进行组间调控。有时是音量调控,有时是相互启发,有时是帮助某些活动不理想的小组营造氛围等,让学习活动更有效,让教学用具的分配更合理,这也是从小组学习的实效性出发考虑的。如果上课时机不利,如接近中午或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的生理状况往往影响学习情绪,这时的组间调控可以更多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小组之间开展学习竞赛来鼓舞士气,调动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热情。

3.学习管理

有个别的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会游离于学习小组之外,或组长没有关心到每一位组员,有的学生还不能马上调整,进人学习状态,学习任务、角色分工还不太明确,小组成员的合作氛围不太融洽等。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这些问题,要及时调控,提示学生进人学习状态,承担小组的任务。有时还要对个别小组协调矛盾,促进小组学习的有序进行。

4.参与讨论

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主导的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人,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为了使活动开展得顺利,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师有必要适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绝不是没有教师参与的学习。

5.引导课堂讨论

小组学习后的课堂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这一活动。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投人到课堂讨论中去,为每一个人创造参与的机会。

在自学与互助环节,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是点拨者、激发者、欣赏者、调控者、评价者;在反馈课上教师是总结者、发掘者、提升者、探索者、引导反思者。

                      客观评价

对于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策略掌握情况,老师应给予适当的反馈与评价,使学生既能体会成功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1.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给予评价和反馈日常评价关键是要建立评价机制,对于学生每天上交的作业,除了及时批改、采用等级制进行定量评价以外,还采用写批语的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质量、书写、重视程度进行定性评价。也可以以个人行为表现、小组的互助行为效果、任务达标程度为加分标准。如有一人未完成作业,按小组人次扣除小组1分,作业有细腻的修补、落实,全员高质量完成,则按小组人次奖励小组1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定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激励性的标记(分数)、语言促使学生自主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次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对学生的阶段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教师要设计各种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阶段性小结。关注平日小考、期中、期末考试,教师可以以上一次考试成绩为准,对每小组进行捆绑式评价,考察小组及格率、平均分、进步率、优秀率,以班级前三名、级部前三名和班级最后一名为奖罚对象。第一名小组按人次得3分,第二名小组按人次得2分,第三名小组按人次得1分,最后一名小组按人次扣除1分。通过评价,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在综合评价中,要将日常表现、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考虑。比如说有一位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很不错,作业质量很高,单元测验成绩也很好,但在期末检测的时候却考得不够理想,就要参照他的日常表现给出较高的评价;相反,如果平时这位学生调皮捣蛋,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即使期末检测考到了满分,也要在总体评价中作出相应的扣分。

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的评价,都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着眼学生的未来,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并且通过评价要达到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

      问题36    课堂讨论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为发言而发言,不会倾听

            不知如何参与课堂讨论

容易出现由“学生讲”代替“教师讲”的现象

课堂讨论环节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也是学生们展示才华、彰显个性的大好机会,但课堂讨论中常常出现下面的问题。

 

                为发言而发言,不会倾听

 

课改初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讨论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他们认为自己说完便万事大吉,也不考虑别人的评价,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能否“展示”自我。所以,他们往往自己发言时便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当别的同学发言时,便叹息遗憾,似乎精力都在谁在展示上,至于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怎样说或做,他们关心不够。而我们老师在评价课堂教学时,也常常作出“这堂课很活跃,学生表现很出色,学生发言很积极”等评价,却很少去注意学生有没有耐心倾听彼此的回答,有没有对同学的回答作出评判、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养成在课堂上不倾听、不思考、不将别人的正确观点为己所用的坏习惯,而这种浮躁的学风不仅严重影响学习的扎实程度,更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更能弄懂别人要表达的意思,吸取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充实自我。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同时,老师可向同学表明: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

其次,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教师的榜样示范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

                不知如何参与课堂讨论

初期,学生课堂讨论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上台将题目读一遍就完事儿了,而且背对同学,声小如蚊蝇哼哼等。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要对参与课堂讨论的同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应注意的问题要多次的、不厌其烦地进行强调,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止。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声音要清晰洪亮,站立姿势和方位要适当,不能挡住下面同学的视线,同时要面对同学。

2.以平等、平和的心态,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板书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有利于节省大家的时间。

3.课堂讨论过程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树立

“谁争得了机会,谁就抓住了自我提高的机会”的意识,当多人同时站起时,要教学生学会礼让—让基础较差的同学优先发言。

4.课堂讨论开始时,下面的开场白及方式,有利于下面听讲的同学“听有目标”:

如:我们小组展示的某某题,该题的主要内容是……(要有所侧重,提取出题目的关键信息)

我们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或我们得出的答案是……或我们认为……    总之,作为中学生,讲述问题要有头有尾。

5.发言人向大家汇报自己组内的学习成果,不能再频频向其他学生抛出问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6.发言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规范的语言,注意不是读解题过程而是说明解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规律、应注意的问题、前后知识的联系、收获感悟等,进行反思性学习;注意要为掌握学习方法而做题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不能就题论题。

7.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提醒下面的同学倾听、笔记,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更好地补充、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中丰富自己,弥补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过程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

8.发言完毕,以下结束语是恰当且有礼貌的:“我们组汇报完了,请同学们给我们补充”,或“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

9.课堂讨论重在讨论,要激励同学们围绕发言展开质疑、补充、辩论和完善。

10.“一帮一”要落实在每个学习环节。“一帮一”对双方来说都是提升、发展的好机会,对基础好的同学来说是整理、是规范、是优秀品质的锤炼;对基础稍差的同学来说是帮助、是学习、是感恩、是奋进、是不甘落后,在两种思想的交锋、碰撞、互补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总之,是要创造一个全员参与交流的氛围,要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不至于游离于学习之外。

容易出现由“学生讲”代替“教师讲”的现象

课堂讨论特别注意不能由“学生讲”代替“教师讲”。在实验初期,优生发言多,其他学生发言少是不可避免的,这如同我们国家改革初期要求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这批先“富”起来的优势学生,我们无法实施我们的课堂改革计划,先“富”起来的这批优势学生,他们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领导能力,侃侃而谈、落落大方的品质等简直不亚于老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要控制优势学生展示的机会,要让所有的学生在这批先富起来的学生的带领下也跟着富起来,因此就要对优势学生发言机会加以限制,否则,课堂就会演变成由过去的“教师一人灌学生”,变成“几个学生轮流灌学生”,课堂改革如果发展到这一步,那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必将重新受到抑制,他们会认为课堂天经地义是优生的天下,他们只要像过去一样等着听讲就行了。如若这样,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每个孩子的成长内驱力又将变成一句空话。

改革初期,我们就警惕着这类事情的发生,不厌其烦地和老师们探讨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因此老师们在探索中也就不断有一个个措施涌现,如我们规定,非大难度问题组长不得上,组长的作用是在小组学习中带领组员解决至少百分之八十的问题,然后由组员上台发言,在这种要求下组长没有选择,只能教会组员,让其他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尽快地走向成熟。课堂讨论中控制优势学生的发言以便给其余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但同时又要注意不能让优势学生只处于给组员讲解的状态中,那样会使其产生倦怠或骄傲情绪,影响其水平提高,要让其学而有味、有思考和提高的机会,因此在提纲中要适当有拔高题目,不要求所有同学都会,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事可做。限制优势学生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因班级而异,比如有的班级采取发“发言卡”的办法,即每人每堂课发3个“发言卡”,“发言卡”用完了也就不能再发言了。这叫发言机会限制制。    许多班级则通过小组评价调控学生发言,如规定组长发言只得1分,组员发言可以得2-4分不等。为了集体的荣誉,组长们会自觉地少发言,更加卖力地帮助他的组员们掌握所学内容,于是课堂讨论的参与面也就大大提高。

问题37  怎样进行有序的课堂讨论

要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

讨论该讨论的问题

重视思想、方法类知识

将落实进行到底

 

课堂讨论的一般程序是:引人课题后,给小组5^10分钟的时间交流,然后对重难点题目进行课堂讨论,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巩固、小结和反馈。要进行有序的课堂讨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交流要把握“2-4-8一其他小组一全班”的原则,即先2人交流,再4人交流,再8人交流……要注重实效而不要图表面的热闹,交流时教师要注意调控交流时间、进程及方向。

小组长注意把握交流内容,做到“点面结合”,使交流高效有序地进行。真正做到先自学再交流,交流不充分不进行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过程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小组交流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板书课堂讨论内容、对照改错。其中,小组交流与板书交流成果可以同时进行,以便节省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组员上台板书,组长要在下面把握小组的交流内容及进程。上台板书的同学要求不能带提纲上去,要直接上台做题而不是抄题。合作完成的小组一定要认真对照黑板上的题目,用彩笔纠正上面的错误或者写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步骤,并在交流结束后,将各组认为的重难点即应该重点讨论的题目作出标记。因为板书的题目是学生在自学课的最后交流中提出的,经过课堂讨论前的交流后,部分内容已经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解决了,不需要再全班讨论。这是我们与以往不同的一点,以往是板书几个题目就讨论几个题目,结果是时间不够用,学生还没有巩固和整理时间,反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讨论该讨论的问题

 

学生能通过小组解决的问题不进行课堂讨论。提纲中也尽量不要涉及高出学生现有能力的题目,拔高题要在小范围内解决。

例如,一节课结束后,将尖子生集中到黑板前单独解决,其余的学生对提纲进行整理、巩固。80%的问题主要通过一帮一的方式解决,减少全班讨论的分量,只在全班讨论那些易错、易漏、易混点、重难点。教师要灵活掌控课堂讨论环节,对易错、易混及重点等要想办法激起学生争论,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记忆深刻。

    【案例】

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节时,有一个典型图形“匀股树”学生能做出来,但多数学生方法麻烦且没有总结出规律,他们认为自己会了就不必提了,我就用提问的方式最终达到了目的,让学生对其有了全面的认识:①利用面积求解不必开方;②勾股数中最上层的所有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最底下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如果这个问题学生不提老沛就任其错过的话,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只能用自己的麻烦方法解题,即便能做出来,也浪费了很多时间,而利用规律就可以省时省力。因此,老师一定要灵活掌控课堂,该展开讨论的问题不能错过。

有时我们会遇到学生很难讲明白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进程,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就要灵活处理。例知教师可以这样讲:这节课某某题由我讲解可以吗?相信你一定能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重视思想、方法类知识

 

讨论中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注意问题中蕴藏的方法、思想,而不是注意解题过程,要注意为学习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而做题,为掌握规律而做题,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因此,不能就题论题。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而是学会了一类题的解法。再比如,数学中常用的整体思想、转化思想等要不断给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渗透,让学生随时注意应用。

将落实进行到底

课堂讨论往往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状态,学生沉浸在课堂讨论带来的愉悦兴奋中,常常忽视对所学知识的落实,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引导,注意对所学内容的巩固落实,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对学习提纲进行整理、补充,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落实,进行交叉巩固,要将一帮一落到实处。要注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注意对学习方法、体现的数学思想等方面的总结,对学生巩固情况的检查可以是多种途径的,如对同一题目的变式练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口头问答,下课前五分钟的反馈练习等。反馈题目不要过多、过难,要注意真正达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反馈矫正不要搞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如果一节课内容较多,时间紧张,学生在巩固落实没完成的情况下就可以不反馈,利用变式练习仍能起到巩固落实的作用。

            

问题38   怎样才能使课堂讨论引发质疑、争论和评判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

              注重学“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励

              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

 

    在发言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大胆说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做法。教师要避免任何条件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教材内容或教参中预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创新。解同样的一个题,学生会有不同的解法,甚至在步骤上也会产生分歧。因此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可以先由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评价。同样是上面这个问题,如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过早作出自己的评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每一位学生在选择时都会给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组织学生自己评价,或赞同或反对,赞同者提供佐证,反对者举出理由,学生自然会进行比较甄别,让他们自己通过对比感受各种方法及步骤,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也不同,你认为最好的不一定就是他认为最好的,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控制学生,否则,时间久了,学生就不敢再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了,他会觉得发不发表无所谓,反正老师会给出最佳答案。当然,老师给予适当点拨和建议是必要的。

【案例】

                         都是施力物体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因此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有一个施力物体,同时有一个受力物体。分不清哪是施力物体,哪是受力物体就成了初学者常常出错的地方,在完成自学及小组互助落实后,教师检浏:

师:我用手掌拍桌子,给桌子一个力,问: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生1:手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答案正确,本来这个问题到此可以结束了,没想到结束不了。

生2:我认为手和桌子都是施力物体,也都是受力物体。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嚷嚷,有的.氛头,有的摇头,一时莫衷一是。

生2:(不紧不慢地继续说)我们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手拍桌子给桌子一个力的同时,桌子也反过来给手一个力,因此,手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桌子也同样。

有部分同学似乎被说服了。这里正是学生们容易混淆的地方,机不可失赶紧抓住。

师:请同学们都想想,两位同学似乎都说得有道理,到底该如何回答这类问题?再听一遮我的问题:我用手掌拍桌子,给桌子一个力,问: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们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可不一会就静下来。

生3:前面两位同学都说得有道理,特别是生2同学真正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关系弄明白了,但针对老师的问题回答,还是生1同学回答准确。

看到同学们都赞许地点头,我也就放心了。于是肯定了同学们敢于质疑,能够多方面考虑闷题的好品质,同时提醒:全面理解问题很好,回答问题还要特别注意针对性。

 

注重学“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异思想,允许出错,给学生创造广阔的驰骋空间。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知过程一样,会犯错误、会经受失败。怕犯错误、担心指责是学生积极认识的心理障碍。教师面对这种现象,要及时鼓励敢问的学生,为他们壮“胆”,以坚定学生探究的信心。要有意识地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乐问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能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充满“?”,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而要让学生有疑可质、有难可问,那就要在设计提纲时下功夫,要在提纲中设置必要的小障碍、小陷阱(易错题),让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疑问,在小组交流中产生分歧,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不参与都难,因为有问题解决不了他会堵得慌,只有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通过争论后获取了正确答案他才会心安。再者,老师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在自学合作中好奇心强的同学会提前问老师,此时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该讲不该讲、该讲多少、该给几个人讲要拿捏准。把握不好,问一个讲一个,讲得明明白白,就限制了学生们思维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们的讨论和争论。而通过争论获得的知识  应该记忆更深刻。一般采取的方式是给提问题的同学一点儿提示、点拨,而且是从不  同角度给予提示,然后让他们再自己回去思考,这样,既不会影响下节课的讨论,又会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引出争论甚至是一题多解。课堂本来就是孩子们的,作为他们学  习的引导者和顾问,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推动和激励其学习,才能为其孕育创造的火花设好温床。

    【案例】

在讲“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时,我发现学生对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解不够透彻,于是在课堂讨论课上,学生对同类二次根式的有关内容进行发言后,我添加了一道这样的问题:

下列根式中与同类二次根式的有哪些?

在我写出第一个式子时,我发现学生有争议,当时我想,还有好几个式子要比较,来不及一个一个地讨论。我就继续写,但每写一个我都顿一顿。当我全部写完时,班内已是一片争议之声。就着他们的热情,我让他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小组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大致在同类二次根式的问题上存在了争议,这时我看到他们对自己的见解都深信不疑,我就让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小组的见解,然后又让各小组再次对照定义讨论这两种见解是否正确。渐渐地,班内不自觉地响起了一片惊奇之声。原来是这样,原先持错误见解的小组第一个走到了讲台上,大方地谈起他们是怎样走入误区得出错误结论的,并提示大家以后在判断哪些是同类二次根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节课以后,我发现很长时间后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都记忆扰新。这让我对此不由自主地进行了反思。

学生之所以对这一问题印象深刻,是由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深刻,并且这个顿悟的过程全是由他们自己来完成的。学生投入了大黄的主动思维,他们学会了比较、分析、批判性思维。小组活动,不是单纯的告知与被告知,而是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的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最终达成共识。学生亲身经历判别的过程,其理解与印象才会如此深刻。

所以不舫在合适的时候把判断的权利留给学生,帮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让他们自由地飞翔,也许他们会飞得更高更远。

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励

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作为教师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信任、激励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因此,教学中,可以运用语言评价和非语言式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1.语言评价

语言评价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当众口头评价。

课堂上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鼓励评价学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由和谐地发展。

2.非语言式评价

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洪亮,向他微笑,给予肯定;一名同学帮助学困生,摸摸他的头,给予鼓励;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她投以肯定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不要吝惜这小小的举动,不要吝惜你真诚的评价,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便于更好地教学。

         

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学习。”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那些有助于学生深人理解的新鲜问题,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我们应努力做到: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全程提问;允许学生提出你不需要的问题(真问题,不设问题圈套);允许课堂上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真的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提真问题;真的让学生解决问题,真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问、会问,进而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围绕解决问题展开”而不是“围绕教师的讲解展开”的课堂,学生才能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去进一步学习、探究,而不是下课立即停止学习。我们的教学再也不能满足于当下课前教师问一句“还有没有问题”时,得到同学们一句“没有了”的回答。没有问题了还怎么让学习自然延伸?没有问题了还怎么进一步去探究?没有问题了怎么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怎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常设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议一

议”、“听一听”,“问题”、“观察”、“分析”、“探索”、“概括”,“阅读材料”、“课题学习”等栏目,这是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这些新栏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增长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离课堂,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因此,对于这些栏目应当高度重视,切实组织学生参与完成,不能图省事由教师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由,让学生自行处理、草草了事。你要相信学生,学生就会回报你一个惊喜。

 

问题39    如何在课堂讨论中让弱势学生得到更快的发展

                       兴趣开路

                       信心成就

                       制度保障

                       快乐学习

 

通常在班级里面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不佳,学习能力较弱,因而不愿参加小组或班级里面的合作与交流,更不愿意展示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的则因为性格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不敢在大众面前展示自我;有的是被优生霸占了课堂,觉得没有表现的机会。总之,这是班级教学中的弱势群体,尤其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如果得不到教师的足够关注,他们很容易越落越远,成为“离群的孤雁”。

美国著名教育和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时条件,95 %的学生都能高水平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关注弱势学生,多给弱势学生展示的舞台,培养弱势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何让弱势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平等参与呢?这是新课改出现的新问题。

                        兴趣开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语言激励,也可以掌声鼓励,更可以依据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

    小迪是一名初三学生,长得浓眉大眼,一表人才,可是老师们提起他常常是摇头叹气,因为上课对小迪来说多年来就是一种折磨,他属于魏书生老师说的那种“所有学科对他来说都是外语”的学生,因此上课不听讲,偶尔做个小动作搞个恶作剧什么的对他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开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以来,我们发现他渐渐变了。

事情是从开展“四大名著”讨论会开始的(语文主题学习中的对比阅读环节),原来他是一个“水浒”迷,说起《水浒传》来头头是道,说起水浒人物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比语文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活动中他俨然成了老师,成了大家的中心。学生仰慕的眼神,热烈的鼓掌,使小迪找回了久违的学习快乐,找回了久违的自信,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点。渐渐地,语文课不仅好好学了,而且能更好地表现自己了。

                            信心成就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惩罚不一定能阻止人们去做某事,而奖励却能鼓励人们从事某事。学习是学生所必须要从事的主要活动,对于他们的成果,应予以及时奖励,强化其成功感,增强弱势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若能从家长或教师处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就,看到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学习动机会明显加强,会对自己产生自信,充满创造的成功感。正确引导,以奖励为主是培养儿童好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手段。看看学生对课堂的一段描述,我们就能大致了解自主课堂给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带来的变化。

 

                      制度保障

弱势学生被分配到小组中,由于组合时既考虑到各种学习层次的学生,同时又兼顾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努力做到动静相济,争取理智型、情绪型、操作型兼而有之,通过小组互助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相互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帮助,带动了弱势学生的发展。但初中生由于受年龄、阅历、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常常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做一件事,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们建立一种互助的机制,用机制促进互助的持续、有效进行。为此,我们建立了小组内的“一帮一”制度、小组捆绑评价制度、组间互评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促使小组成员关注弱势学生的学习,达到互助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