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3 获取当前日期:回归常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8:02
 日期 2012年01月16日  陆磊  
   现在应评估在全球性货币亢奋后如何回归常态,确保金融稳定,经济亦回归常态

  似乎令各方失望的是,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并未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等重大改革作出安排。这种不作为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审慎——少一点折腾,多一点反思。我们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引进更多吸引眼球的改革,只要坚持30年以来资源配置决定权的不断下放,坚持让多数人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中获利这一基本方向即可。宏观调控则应以金融稳定为惟一目标,这需要某种精巧的平衡。经济下行时的违约会造成金融不稳定,但为确保经济繁荣所引致的泡沫化,会带来更为全局性的不稳定。

  现应评估在全球性货币亢奋后如何回归常态。货币回归常态则经济回归常态。所谓常态,在货币层面上体现为流动性由之前的过度宽松和之后的过度收紧回归正常——广义货币增长率比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高2-3个百分点;在经济层面上体现为终于逐步扭转对大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迷信,回归对实体经济的真实依赖。

  经济的常态是起伏,应对之道是凡事以适度松紧处之。一是要节约政策资源,容忍经济下行。有理由相信,随着2012年春季欧债兑付问题再度出现,国内资产价格和经济景气度仍然下行,各种呼吁货币放松的政策呼声将再度兴起。此时切香肠式的政策操作,往往优于一步到位式的放松或收紧。近期数据透露了某种资源节约型政策取向:2011年底,广义货币余额8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11月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余额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11月末高0.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901亿元。M2增幅显著高于M1,表明货币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要远远强于对投机的刺激,而信贷并未显著回落,又表明“硬着陆”的可能性已经消失。这已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佳政策效果了,且为未来预留了应对经济进一步下行的政策空间。2012年我们还具备投入8万亿元新增贷款的能力和空间,关键是如何均衡地配置这些资源,使之不带来麻烦而是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推动力。

  二是结构性调控的重要性。利率市场化是否一定带来利差收缩?未必!这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我们可能找到的参照系完全不同,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结果或许并不适用于寡头或垄断竞争市场。恰如成品油市场,定价权的下放不一定缩减企业利润并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归口某一行政当局是否一定优化法人治理?亦未必!因为我们可能忽视了国有资产非营利性的本质,强调盈利势必造成收益的畸形集中并强化垄断。因此,注重社区金融、草根金融,在现有金融组织形式框架内以地方性金融体系建设为主,在中央层次由多头恢复集中统一,把地方性金融机构监管职能下放到省,可能更切合实际。

  三是宏观政策制定要充分关注微观响应。过冬有两种办法,一是赤膊喝白酒,二是穿棉衣。前者昂贵而不持久,且会造成酒瘾;后者便宜且持久有效。上述比喻分别针对的是财政上的政府投资加中长期贷款,减税加小额融资。中长期贷款过多一定会形成全社会对大项目以及不断追加融资的饥渴症;而后者会形成实体经济细水长流式的增长预期。

  融资成本应该下行,但风险控制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关键性因素。实体经济部门转入投机领域,很大程度上因为融资成本上升推动其转向资产炒作以盈利。适度的融资成本可以有效控制风险,既要避免负利率导致脱媒和投机,又要避免高利率造成被动投机。这就要求我们回归钉住通货膨胀的利率政策——一年期存款利率比CPI高0.25个至0.5个百分点,或许应该成为一种规则性安排,且不妨在2012年进行试验。当然,这会引发另一个技术问题——CPI的可信度与数据编制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