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机师携带版下载:[转载][配乐诵读]《赠卫八处士》(杜甫)践离朗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8:06
原文地址:[配乐诵读]《赠卫八处士》(杜甫)践离朗读作者:践离
土豆视频    中播音频  新浪视频
',1)">[配乐诵读]《赠卫八处士》(杜甫)践离朗读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赏析】
此诗据考证作于乾元二年(759)春,当时诗人4 8岁,在古人观念里已然是垂垂老矣。此时的杜甫身份是被贬的华州司功参军(乾元元年6月,诗人因房琯事件由左拾遗被贬谪),由于战乱(759年3月,唐中央军与史思明战于邺城,大败,消息传到邻近的洛阳,人们纷纷逃难),从洛阳赶赴华州。“三吏”“三别”与本首诗写于同时。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诗人以平常白话写出了人生聚散不定,暂聚忽别,世事渺茫沧桑的无限感慨,可谓百感交集。
这首诗前两句总契全篇,写人生萍聚之难,起得平易,然而仔细品味,蕴藏着一股奇突之气,由人的不相见一下子拉到星辰的仳离,把因战乱而集中化了的人事茫茫顶入阔大辽远、没有终极的宇宙时空背景中。渺小的人类遂如棋子一般不自主,无可奈何。诗人了解这种处境是从来如此的,这理性的念头一方面冲淡了对眼前个人不幸的悲愤,表面上减少了对亲故相隔的忧伤,同时却加重了离别的终极意义上的悲剧色彩。
“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把诗人辗转环顾、如临飘渺梦境一般的情思写得淋漓而蕴藉,引发我们有如重帘掩映的视觉感受。诗人对于眼前的人和事不可思议,只因为当时的战乱太凶险、生活太无常,他已经承认了“不相见”的合理性,以致当人间原本最正常不过的邂逅相遇在他面前发生时,他来不及欣喜,先是惊诧得回不过神来,恍然难以置信。然后才喜上心头,而这喜也还是在烛光闪烁中迷离着的。这一句虽然是化用古诗,却与起句承接得天衣无缝,只因为它暗合了历史背景下的人情真实。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这几句包涵了丰富的内容。乍见老友的惊喜过后,诗人的心境并未马上平静安定下来。他凝神看着老友,对方已然头发斑白,而对方的眼睛里不也映现着自己的衰老么?诗人的高妙在于他脱口而出的不是衰老,而是“少壮”,对往昔青春的回忆在潜意识里强烈刺激着眼前的老态,证明时光流逝的真实性,而回忆里的翩翩少年就这样一下子变老了啊!老死本来是直接相连的,由在场的老,联想到不在场的死,是一种自然得无法回避的悲哀。从生离说到死别,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也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梁启超曾称杜甫为古今一大情圣。老杜的有情之处从他对逝者的“惊呼”之伤悼中可见一二。烽烟连连,乾坤疮痍,经过了很多战乱,目睹了很多死没,诗人内心并不冷漠,相反每一件死亡都引起他的深切伤惋,何况昔日旧友的离故?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正因人生多艰,生死无常,人们日常所说的“幸会”二字才还原了他原初的语义。一切相遇都是珍贵的:活在这珍贵的人间。“焉知”一词,满含重逢的欢愉欣喜,以及对生活的感激。“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既是顺势写实,也是对前面“少壮”潜意识的显在化重复。回忆又一次涌现,充实着当下生活。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以下十句无比温馨。一个普通的井井有条的家庭,一顿家常便饭,主人及其儿女的热情款待,尽现了生活中的人情伦理之美。写到这里,作者才算结束了一开始的恍惚迷离、心潮澎湃,进入可以从容把握的现实。这种现实此前几乎成为茫茫世事中最美好的愿望甚至梦想。“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让人想起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同样温暖怡人的气氛和情调,同样平缓从容的凝视和张望,不同的是心态,杜甫不是优哉游哉,而是满怀着温情和感动。此时的平静是无声胜有声的内在情绪,透过悠长而云遮雾绕的历史,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诗人泪光泫然。这样温暖的画面足以烛照回忆者残荒晚年里的一个个瞬间了,足以击碎无所不在的此在之烦和横亘心头的耿耿隐忧了。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诗人旷达的行为是对友情的无比珍视,也是临行前对往昔(包括此刻的会面宴饮)的浓重祭奠。
因为,“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苦难时世带给杜甫的是流亡者的苦痛经历:奔波、滞留、无助、无望,是“精神英才的伟大劳役”(叶芝语),带给后代的却是这样厚重的感人至深的诗篇:它总是打动我们内心最软弱的地方,又总是提升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不再沉缅于悲伤而是超然于个人的不幸,对于生命中的光和温暖不至于丧失知觉。这是杜甫的无比伟大之处。当人性跌入黑暗深渊,很有可能流连忘返,转而拥抱黑暗中的恶与荒诞,美化痛苦,礼赞冷酷。这样的诗人不乏其人。可是,杜甫不是那样单薄的单向度诗人,他的写作是包容性的,对世界的感悟触及了真实的各个方面,个人的抒情奇迹般地承担起对整个世界的艺术关照。我们锲入其诗,便是在试图理解他的时代。
这首《赠卫八处士》可以作以上观。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26739(转自北大中文论坛)
【赏析二】(博友帝释天原创)
很久前看过杜甫的一首诗,当时读了几遍,觉得除了最后两句有些气势,其余一般。还奇怪这样的诗怎么会入选唐三百,但奇怪之余却没仔细去想原故,一隔三四年后,猛的想了起来,却发现此诗真的是有深意。
这个名叫卫八处士的人并不是什么名人,他只是名人(杜)的一个朋友,名人的朋友也不都是名人,成名之后或许会人以群分,这是社会的需要。但有些朋友却是一辈子的,不分贵贱。处士是个社会称呼,就好像那时候经常喊的“同志”一样。一干嘛就这位同志如何如何,难道就真有共同的志向了?
老杜一上来就感慨,还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只是见到了一个老友,就敢说“人生不相见”,以此开头,如何如何,就好像现在的领导作报告,先讲一通大政策,什么民生民权,以民为本啦,几千字过后,才扯进主题。看来这些都是古人写作习惯的畸形放大。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这话翻译的白点就是:哥们儿啊,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不知赶上今这个好日子,让咱哥俩一起能坐在这烛光之下。俩老头见面,一般都会感慨的是时间流逝,青春不再。说不准还会讨论一些当年的花边事件,哪个女同学好看了啥的,谁谁嫁到哪去了,论完女生,再聊聊男生吧,一聊之下才知道不少人都OVER了,要不说“半为鬼”呢,老杜和卫八算是另一半,很幸运的。聊着聊着,该见见朋友的家人了,一般肯定是这么说,呦,你孩子都这么大了啊,那时......跟现在大概一样。只不过卫八肯定是超生了,都儿女罗成行了,养活起来也够费劲的,光吃也得不少钱花,生活这么紧张,又是故人来了,也就别摆谱好面子了,随便弄点菜就酒就成了。于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还是很有意境的。就着炒韭菜跟带着黄粱的饭,俩人开始喝酒了,酒菜这东西倒是很随意,现在也常见就着一个咸鸭蛋灌二锅头的,要不就是要三五个串能喝半箱燕京,这倒不新鲜。最逗的是这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老杜的这点酒量还敢拿出来现摆,才十觞米酒就敢用个亦不醉,不说李白的斗酒诗百篇,那米酒我也喝过,肾功能好点的都敢说十缸亦不醉,还不如可乐呢。这就好比开个夏利却到奔驰的4s去现摆。老杜这首诗是写给卫八的,属私信,老杜没啥酒量也是事实。但经唐三百一暴光给后世读者,不免让酒国高手看扁了。这诗的结尾很是不错,很有些山水画的意境,要品味才行。
看完这首诗,才发现杜甫要赠的不只是卫八,而是写一种思续给天下人,这思绪是赠卫八之余的副产品,却最为宝贵。这些事都是人生要碰到的,千载以往,皆不能逃,把平凡写成了无与伦比的艺术,这不正是现代人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