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魂 假面骑士faiz:古今春联趣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0:59

古今春联趣话 

一 古今春联趣话 

     

  
   新年将至,祥霭遮天,紫气东来,举国欢腾,上下一片和平景象,不少人的家门口又贴起了大红色春联。这种流传了1000多年的迎春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寻常百姓家的民俗文化,时至今日依然常演不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春佳节,家门口贴上几副春联,红红火火,喜气洋洋,为春节增添几许欢庆的气氛。

    传说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桃符是古代画门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内容逐渐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所替代,因此出现了对联的新形式,而后演变成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古语“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赢得人们的喜爱。

  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副最早的春联。 

   
    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相传宋代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江南春色迷人,非北方可比。乾隆皇心中高兴,来到一小镇,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如同新贴,乾隆见一户人家的春联写着:

           数一数二门第;
           惊天动地人家。
             橫批:先斩后奏    乾隆觉得对联的口气颇大,房子却是破旧茅屋。再三打听,原來是寻常人家。乾隆皇心中恼怒,便找了写春联的人来问个究竟。来人是个十来岁的少年,隆又好气又好笑,问那少年对联的构思从何而来? 那少年說:“父亲是买烧饼的,是一个二个地数给人家吗?二叔是买鞭炮的,鞭炮不是惊天动地吗? 我三叔是屠猪的,杀猪时口要吹气敲打,不是先斩后奏吗?”    乾隆听后,笑道:“说得有理,我封你做秀才,赏你五百两银子,作读书之用。”     张謇,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是有名的江南才子,1894年高中状元为进士榜首。他高中状元五年之后,建造了一座新宅子。他请自己的门师翁同龢给自己的宅子题写了匾额。此后,每年他都亲自书写春联张贴在大门上。辛亥革命胜利的1911年,他在大门上张贴的春联是:“旁人错比扬雄宅,日暮聊为梁父吟。”在这副对联之中,他自比为扬雄、诸葛亮。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他给大门上写的是:“民时夏正月,国运汉元年。”这副对联祝贺民国成立,表明了自己排斥满清、拥护共和的立场。1918年的春季,张謇在自己的门前贴道:“大田多稼,农夫亲耕;百川至海,游子返乡。”在对联中,他表示了自己对民国未来的期望,表达了亿万国人的心声。    某镇有个木匠,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木匠的左邻是个剃头的,他不甘示弱,也写了副春联贴上:进门来苍头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木匠的右邻是个药店老板,他见两位近邻因贴出春联后生意十分红火,也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病人见药店老板心地善良,纷纷都到他店里去买药。  



   毛泽东是诗人,以前那个年代有不少人拿他老人家的诗作春联。而此中最佳的当数郭沫若先生征集毛主席诗句所得之名联:“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

 

   特殊的年代什么都有它的印记,就连结婚也不例外。据说“文革”期间某年春节有一老贫农的儿子结婚,拟婚联一副:“两个革命能手;一对团结夫妻。”横批:“相亲相爱”。恰好,公社“大批判办公室”主任下来检查运动,见到这副对联说:“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要团结就要先斗争,相亲相爱不是调和矛盾吗?”老贫农听后,忙改为:“两个斗争能手;一对矛盾夫妻。”横批:“你死我活”。第二天,新娘下车看见,一下昏了过去。 

      早些年,一些村里的村务公开工作做得很好,成为评选“五好先锋”村级党组织的重要依据。某年过春节,本人曾见一大学生村官欣然命笔:“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事事公开,消除疑惑,公正清廉廉生威;党员监督,群众监督,层层监督,健全机制,公开为民民生情。”

    这位村官的对仗功夫也算到家了,他所在的村当年被评为先进,其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自古到今,很多春联都是非常有趣味,有意思的。有人懒散,过于穷困,春节贴副春联:“行节俭事;过淡泊年”。第二日开门一看,春联一边被人各加一字,成为“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另有一人,借贷过日,年关债主盈门,他非常烦忧。一年过年前夕,他写一春联,贴于门上,竟无人上门讨债了,原来对联写的是: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横批:看刀子。

    有位老中医,写过两副春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是:“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菩萨胸怀,让人敬仰。

    有些春联通俗,幽默,语意双关,读后使人忍俊不禁。一公厕门口有一副春联:“任他盖世英雄,入此门,还得低声下气;凭你齐天大圣,闯其所,只宜屈膝弓腰。”  一家理发店有副春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美容店也有一联“十美容颜,五分造化,五分天成;两倾品貌,一半生成,一半饰成。” 行业的春联,除了增加雅的味道以外,更多的是,行业本身增强了对我们的吸引力。好的春联举不胜举,只要你用心品味,定能会心一笑,快乐由心中自然生发。



春联小常识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写春联需要极好的文化功力,贴春联也要一定的常识,否则上下联贴反贴倒了,可能闹出笑话来。春联写作有一条基本规则:上联仄收,下联平结,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应该是上声或去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肯定是阴平或阳平字。

    这样,贴春联时如果弄不清两联之上下,就看两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尾字是上声或去声的就是上联,尾字是阴平或阳平的就是下联。春联的传统贴法是,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也要自右向左,这样春联的读法就和古书竖排印刷,自右而左的读法习惯一致了。这是传统贴春联的方法。

     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二春节与春联趣话

春节与春联趣话              王不群

    春节意味着严寒、枯燥的冬天行将结束;一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到来。“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我国民间有句俗话:"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红红的对联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喜庆红火。

   

    远古时的春节,人们要在门上挂上“桃符”。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换旧符”,就是这个意思。所谓“桃符”,就是用来驱灾避邪保平安的。
  到了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嫌学士辛寅逊题写的“桃符”字迹不工,便亲笔题字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群臣看了,无不叹服。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后来人们就逐渐用红纸黑字代替了“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也换上了新的内容。“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些传统的春联,代表了人们对春满人间,福寿绵长的美好愿望。“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春联,已成了歌颂祖国的一种新形式,更多的成为一种习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当然,所有的对联都是出自文人之手,文人们用对联这种文化形式,留下许许多多轶闻趣事:

                苏东坡对联逗长老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着作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苏东坡先生来访。

    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这时,老和尚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馀)』,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纪晓岚酒店续对

    乾隆晚年,一日晚膳后,乾隆召大学士纪晓岚,二人换上民服走出宫外,来承德大街上闲逛。见一酒店的招牌上书“半联酒店”四字。店前若市,人头攒动。二人停下脚步,只听掌柜的拱手喊道:“多蒙诸位关照,小店屋内有半副对联,哪位能续上下联,美味佳肴尽用,敝人并愿赠文银10两。”

    君臣二人觉着好奇,便走进店内,见堂屋正中悬的半联是: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鲶大嘴。

    君臣二人琢磨半天,怎么也对不出适当的下联来。恰在这时,酒店的伙计抬进一筐大蟹来。其中还有一只鼋鱼,正仰面朝天四腿乱蹬呢。纪晓岚灵机一动,吟出下联:三元有甲,龟圆鳖瘪蟹短头。

    此联意境别致、有趣,且字句工整。以三元对一串,有甲对无鳞,龟圆对鳅短,鳖瘪对鳝长,蟹短头对鲶大嘴,可谓天衣无缝。

            武状元难倒文状元

    明朝文学家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以“大礼”之议触犯世宗,下狱,谪永昌卫。杨慎少时即以诗文知名,有诗文《升庵集》、散曲集《陶情乐府》。

    相传正德年间,杨升庵中状元后,从水路乘船返家视亲,行至一河水较窄之处时,恰巧遇到武状元所乘之船行至此处。双方为了各自抬高身价,便互争先后,结果双方都不能前行。为此双方发生争执,武状元对杨说,你是文状元,一定擅长对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个上联,你如果对上来了,我就尾随在你的船后而行;你如果对不上来,就要让我先行。杨慎自负文才,一口便答应了对方的提议。于是武状元乃出上联云: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此联出乎杨升庵的意料,武状元巧用谐音,既指物又论人。以“橹速”谐三国时东吴名臣“鲁肃”,以“帆快”谐西汉初期名将“樊哙”,意含“文不及武”。杨升庵一时难寻对句,不得不让自己的船尾随武状元之后而行。

    这成了杨升庵的一大憾事,直到他儿子结婚时仍然耿耿于怀。当儿子儿媳拜堂鼓乐齐鸣之时,他也高兴地大喊一声,原来困绕他多年的联语终于对出来了: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下联以“笛清”谐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西汉名相“萧何”,鲁肃与樊哙相比实有高下,而狄青与萧何相比,萧何更胜几筹。杨升庵终于找到了“武不及文”的下联,了却了平生一大憾事。

    对这副对联,一说为陈洽父子相对,一说是秀才对武状元。至于谁是谁非,那就见仁见智了。

            唐伯虎妙对点秋香

    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

    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兴正浓,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学业学得怎样,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本是一对草包,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绝对,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唐伯虎听了独自在那里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口曰:“梅花桂花玖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华太师说:“对下去!”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尴尬非常,快要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春香秋香!”华太师点头赞道:

“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向那师爷瞟了一眼,讽剌答道:狗尾草先生!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却是一代名人,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荒唐事,从此华安就代替了教师爷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为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油车工对倒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天来到浙江新安江边的更楼底村,刚进村口,耳边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嘭嘭”声。李白止步抬眼一看,原

    来是一座大油坊。因为走路疲惫,李白便坐在大油坊前的老槐树下歇息。

    这时,油坊里走出一名年轻的油车工,名叫周兴诗,他打着赤膊,浑身汗水淋淋,跑到大槐树下乘凉。一看旁边有个陌生人,相貌堂堂,气宇不凡,便问道:“先生尊姓大名?”

   “我么?就是那个在金阶玉殿上醉写吓蛮书的狂人。”李白颇为自负地答道。

   “啊呀,原来您就是名闻天下的大诗仙李白!”周兴诗忙奔回油坊,一手端来一碗白开水,一手提着一壶酒,对李白道:“我是个粗人,想班门弄斧,出个上联请您对对。对得出,这壶米酒就给您解渴;对不出,您就只能喝这碗白开水了!”

    李白早已口渴,正想喝杯好酒解渴消倦,一听对对,心想:“这个打油工能有多大能耐?这壶酒我喝定了!”便把手一挥说:“那你赶快出上句吧。”“好。”油车工指着浑身如注的汗水说出上联:六月打麻车,车工眼看,汗淋若矢;

    李白听罢,反复念了数遍,越念越觉得难对,因为这副联中有人、有景、有事、有官名,还是一副顶真联,这对人、对景、对事、顶真都不难,可联中用“汗淋若矢”谐李白当时的官职“翰林学士”,这一时之间以何为对?他不由站起身来,急得团团乱转。

    着一壶酒顾自回油坊去了,弄得李白尴尬不堪。

翌年隆冬,李白随同一位诗友、当朝兵部侍郎乘船重游新安江,再次路经更楼底村,听到油坊里“嘭嘭”的打油声,又想起了去夏被油车工难倒的事。这时,八名船工正弓腰驼背携纤,踩着冰层,吃力地拉着客船往前而行,被踩碎的冰层在阳光照射二,熠熠发光,如同银浪荡漾。李白触景生情,产生了灵感,忙叫停船。他奔进油坊,打到周兴诗说:“你的对我对出来了!”

    寒冬拉纤船,船夫踩冰,冰破似浪。

    句中的“冰破似浪”谐“兵部侍郎”,正好对上翰林学士。周兴诗见对得工整,忙邀李白到他家喝米酒。

    自此,李白再也不敢自夸才华盖世了。他多次感慨地说:“庶民百姓之中,大有文才啊!”


春联趣话 

  春联是中华民族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春联俗称对子,它是对联中一种,是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吉言吉语,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且也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仗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气氛。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明代画家祝枝山亦善吟诗作对,一次被友人请去写春联,凝思片刻,提笔写下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友人沉下脸来,很不高兴。祝枝山说:“你理解错了。上联不是在'春’字后面而是在'好’字后面断句,下联同样要在'少’字后停顿。”主人照此一念,转怒为喜,置酒相待。

  有的春联,内容奇特。清乾隆年间,安徽有一位乡村理发匠吴鳌,平时能诗善对,名闻乡里。一年春节,他在自家柴门上贴一副对联:“半间茅屋栖身,站由我,坐也由我;几片萝卜度岁,菜是它,饭也是它。”此联托物寄情,直抒胸臆。

  清朝,安徽枞阳有一位秀才陈淡然,刚正不阿,一生贫困。有一年春节,他在自己的书斋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功名、事业、文章,今岁已无望;嬉笑、悲欢、怒骂,明年可再来。”此联亦庄亦谐,构思奇特,曾在当地广为流传。

  清朝,武昌府城江夏盛传过一桩别具一格的独字春联趣事。其作者是位年过半百的书生,名叫张开东。那年寒冬腊月,张家揭不开锅,老伴急得哀声叹气,他却若无其事,写副春联,一本正经地贴在大门上,上联是个倒写的“年”字,下联是缺少一笔的“老”。过往行人争相观看,不解其意,议论纷纷,很快便传到了官府。众师爷仔细推敲,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寓意。原来倒写的年字既“到年”的谐音,老字少一点,即老子一点东西也没有之意。州县官听了这个消息,忙派人送去过年物品,一副奇特对联让他高高兴兴地过了个好年。(张雨)

 四春联撷趣 

 

                                                                               春 联 撷 趣 

                                                                                  张枫

   古往今来,对联撰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撰写对联不仅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下面列举几例个性化春联的语言文字技巧和修辞手法,以飨读者。

 

   笑联:我国有些寺院景点的“笑联”,是人遇麻烦心事时的一剂清心良药。四川乐山凌云寺:“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本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云南昆明华亭寺联:“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徐行不困,稳步不跌,何妨人自纵心游。”湖南衡阳罗汉寺联:“大肚能容,容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烦。”

 

   戏联:有些戏,读来似在说戏,又似在说人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既冷眼,又超然,而且语言明快,声调铿锵,读之既语意深刻,又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如:“人生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你放开眉目做;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脚踏实地看。”又如:“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再如:“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棋联:“九十点无穷变化,千种情趣,半喜忧喜,问甚胜负?在仙府也称雅对,洞天天长斜枰影;州二路极致厮杀,万般寻思,转瞬沉浮,怎论得失?是人间一大快事,月夜夜半敲棋声。”据说这是一位棋人为了庆贺一象棋名宿的酒店开张而特撰写的。读罢使人领略到棋局的无穷奥妙和棋迷们的乐此不疲之情。据史书记载,清朝有一雅士,出了一上联来征对:“大帅用兵,士卒救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祝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面对此形势,有人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至尊在野,长短休论,文泄泄,武沓沓,议和叠叠,到后来万人失望,直落得抢地呼天。”此上联得体地把象棋子借用到联中去,下联则匠心独具地将骨牌诸子嵌至联中,与上联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整副对联工稳妥贴,语意双关,读来上口,令人玩味无穷。

 

   钱联:明代,浙江海宁县城内有南安知府张津题撰的一副楹联:“宽一分则民可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很多。有这样一副楹联,是一位县官为自己公正廉洁提出的虚伪自夸联:“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如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有一副写财神的联更有趣:“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为好?不做半点事,朝又拜,晚又拜,教我为难。”林则徐有一副谈钱的联,很值得玩味:“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才,益增其过。”

 

   竹联:苏东坡爱竹,有联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看来,苏东坡是宁瘦不俗了。“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为天地生春,抚节长存终占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证辟寒心。”翠竹四季长青,给大地注入永恒生机。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不畏风霜雨雪,始终保持纯洁,令人钦佩赞叹。“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赋予竹以人格灵性,虚怀若谷,高风亮节,既虚又实,能高可低,受到世人的尊敬。

《北京晚报》2005年1月23

五延伸阅读

⑴中华年俗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hns/node_7013961.htm⑵ 春节年俗视频集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0-02/11/content_12965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