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模型消光什么意思:密切干群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4:37:52

密切干群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中央党校中青班第十四调研组 热度190票  浏览124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0月28日 12: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只有人际关系和谐了,社会和谐才有基础。在我国,干群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到吉林省、云南省的部分市、县、乡、村、街道社区和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了10多个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与100多名各行业干部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开展了1000份问卷调查,对当前干群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了解,对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对当前干群关系的基本评价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群关系问题,早在建党初期,就把坚持群众路线确立为党的基本政治路线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长期以来,各级干部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群众夺取了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了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干群矛盾总体上趋于和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构成干群关系和谐的稳固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200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5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人均GDP实现1700美元,比1978年翻了4番多。改革开放,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为改进干群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干群关系现状感到满意的占39.6%,基本满意的占42%,不满意的占18.4%。由此可见,人们对当前干群关系总体上给予积极评价,干群关系的基础仍比较稳固。

  (二)党的一系列亲民利民政策,是实现干群关系和谐的根本保证。党和国家从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意义,把密切干群关系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期,我们党在坚持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等传统群众路线的同时,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为民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特别关注民生,倡导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问卷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密切干群关系工作重视的占48.5%,比较重视的占34.4%,不重视的占17.7%。这说明,群众对党和政府改善干群关系的努力总体是满意的,对干群关系的改善持乐观态度,干群关系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各级领导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解难,是推动干群关系和谐的直接动力。当前,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入手改善党和政府形象,增强群众对党的信心;从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信访工作入手来缓和、化解社会矛盾。在农村,各级干部争做引领致富的带头人,带领群众理清发展思路,采取科学举措,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做关心群众的贴心人,把发展公共事业放在工作首位,为群众修路搭桥、引水送电、建屋立墙,着力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真心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基层民主的推进人,甘做政府和群众间的桥梁,积极协助党委、政府,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努力实现群众的政治民主。比如,近几年吉林省推行“村村通”工程,现在已经有80%的村通上了水泥路、柏油路,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城市,广大干部能立足实际,加大企业改制力度,认真落实低保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妥善安置下岗职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一些企业在改制后,仍然十分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实行厂务公开,保证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如我们调查的云南昆明卷烟厂,我们去时,厂党委正在组织劳模召开事迹报告会;厂内实行民主管理,各项制度上墙,职工收入、奖金张榜公布,干群关系非常和谐。通过实地了解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认为当地干部工作努力的占51.6%,比较努力的占40.7%,不努力的占7.7%;对当地干部满意的占54.6%,基本满意的占36.6%,不满意的占8.8%。数据表明,当前群众对干部总体上是认可的,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

  (四)改革使大量社会矛盾得到化解,是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的有利条件。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化解。通过农村改革,生产力得到解放,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企业改革,促进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了民主法制建设,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力得到进一步保障;通过社会事业改革,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承受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伴随着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一定维护,社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文明,为干群互动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为密切干群关系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当然,在总体和谐的基础上,现阶段干群关系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改善干群关系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目前干群关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干群关系的主流仍然是好的,总体上是和谐的,改善干群关系的群众基础、感情基础仍然十分坚实。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群众对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得不少,希望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又对当前干群关系的总体评价不低,对干部仍然寄予很大希望。这说明群众对干部总的来说仍是信任和理解的,仍是支持和爱护的,正可谓“民心犹在”。这一感情基础,是我们党在八十五年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永葆生机的最大的政治资本。

  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

  (一)主要问题

  当前,干群关系虽然总体趋势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四种矛盾:

  1、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是干群关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是社会分配不公,拉开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掌握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的干部与群众相比,总是处于强势地位。借助这种强势地位,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在农村,干部掌握着稀缺资源,在土地承包、山林管护、开矿建厂、经商办企业等方面占据有利条件,致富的天平一再向干部倾斜。在企业,利益分配也严重偏向干部阶层,企业经营者无论经营好坏都能获得较丰厚的回报,相比之下工人工资水平明显偏低,福利下降,形成了巨大反差;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身份、地位和行业的差别,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国家特许政策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干部职工享受比一般行业高出数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往往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

  二是群众利益得不到应有维护,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干群之间的“主仆”关系摆得不正,开展工作往往不能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导致群众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维护。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部分干部与民争利,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损害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特别是在农民土地占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中,有些干部或者不按规定落实政策,或者滥用权力、违规操作,或者克扣、挪用各项费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农民、工人和拆迁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时常导致群体事件发生。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增加了群众负担或使群众利益受到较大伤害。

  三是干部、群众所代表的不同利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干部在执行、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经常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如修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占用农民土地,政府赔偿不到位或是群众漫天要价,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就会引发干群矛盾。此外,在对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关系的认识和权衡上,有时群众和干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产生一些矛盾。作为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干部往往考虑长远利益,注重长远发展,而大多数群众只重视眼前利益,与干部着眼长远的认识相去甚远,导致群众对干部不理解、不支持。

  四是由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物质资源有限,有时难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干群矛盾埋下了伏笔,有时还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2、干部素质与现实要求的矛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有许多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自身要求等方面与履行职责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与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干部文化素质低下,能力不强,素质不高,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面对贫穷落后局面和复杂问题束手无策,无力发展经济和改善群众生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群众很不满意。一些干部思想作风存在严重问题,缺乏群众情感,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引起群众的强烈反感。特别是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给干群关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破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在调查中,有30.4%人认为当前干部脱离群众;群众对干部意见最集中的几个方面(多项选择)分别集中在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强占44.7%,自律要求不严占40.4%,工作作风不实占36%,工作能力不强占26.7%。

  3、社会多样化与社会管理规范化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文化、利益、需求以及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多样化,导致人们的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与社会管理规范化要求之间常常会发生一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多样化的民主要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之间的矛盾。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不加引导的民主意识容易产生较大的盲目性,时常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发生冲突。

  二是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导致的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这种矛盾常常会形成对立关系,必须用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原则加以规范。

  三是多样化的思想文化观念与党的思想路线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之间的矛盾。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与党的思想路线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发生碰撞。这些冲突和碰撞,必然使群众与行使社会管理权力的干部不断产生新的矛盾。

  4、强烈的群众诉求与落后的沟通机制的矛盾。近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很强的关切,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和情感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诉求,都需要通过畅通的干群沟通渠道来表达。但现阶段,干群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比较严重。在调查中,有22%的人认为目前干部群众沟通渠道不顺畅。由于沟通不畅,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导致干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产生一些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方针政策产生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当群众的诉求在规范的、合法的渠道长期得不到畅通有效的表达时,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

  透过这些矛盾,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着四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干部与群众的经济收入差距有愈来愈大的倾向;二是一些干部的“公仆”地位与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有倒置的倾向;三是出现了干部代表少数特殊利益阶层的倾向;四是出现了群众工作无人问津的倾向。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干群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因素,也有制度原因;既有历史的沿袭,也有现实的表现;既有干部作为不当,也有群众自身问题。总体上看,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诸多矛盾长期发展和各种现实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干群关系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1、经济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是引发干群矛盾的主要原因。经济不发达对社会矛盾所带来的影响是具有根本性的,由于经济不发达,群众的现实的生活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问题。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收入差距很大。部分群众不仅没有在改革中受益,反而失去了原有利益,有的处境十分艰难,面对高收入者,心理充满失望和愤怒,甚至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或被遗弃感。这种不满通过对干部的不满反映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干群关系和谐的“瓶颈”。在问卷调查中,针对“当前改善干群关系最迫切解决的问题”,选择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两项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前两位,分别为47.6%和49.2%(多项选择)。由此可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当前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2、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不健全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是引发干群矛盾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制度法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为调节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调查中,有44.3%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体制、机制和制度还存在弊端。群众关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下岗失业、“三农”问题、城镇拆迁、贫富差距、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医疗服务和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上。其中,对社会保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和就业问题的担忧占据了社会问题的前三位,分别为52%、50.1%和38.1%(多项选择)。由此所引发的干群矛盾,是社会转型期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3、干部思想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引发干群矛盾的直接原因。调查显示,在影响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中,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占42.6%。在改革开放中,面对种种挑战,我们党的大多数干部是能够经得住考验的,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确有部分干部思想作风出现了一定问题,致使长期以来形成的干群间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逐渐淡化,变成了“油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系”,破坏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基础,成为引发干群矛盾的又一直接因素。调查显示,群众对干部队伍中的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响尤为强烈,占调查对象的36.9%(多项选择)。

  4、群众思想失范和行为失当,是引发干群矛盾的不容忽视的现实原因。在干群关系中,干部问题是主要方面,但不可否认,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干群矛盾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市场机制条件下,部分群众产生了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部分群众由于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产生了仇官仇富的心态,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有些群众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法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借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采取违法手段和过激行为,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在调查中,当问到影响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有36.3%的人选择了群众因素(多项选择)。

  密切新时期干群关系的建议

  密切新时期干群关系,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和支持,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因而,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战略选择,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密切干群关系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解决干群矛盾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密切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端正两种认识。

  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注意解决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问题。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的地区和人群,也是最容易产生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地区和人群。各级党委、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先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认真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解决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前提下,帮助落后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尽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二要注意解决统筹发展的问题。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因此,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十分注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当前,应重点解决好统筹发展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加大对农村投入,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区域发展,整合区域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区域经济分工,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好社会公益事业,保证社会再分配的公平合理,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

  端正两种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条件的,发展过程中,切不可提过高的、暂时达不到的口号,以免把群众的胃口调高。如果群众的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达不到,就会让群众产生不满。二是要正确认识发展和干群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可能会使矛盾减少和缓和一些,解决起来容易一些。但绝不等于说,发展了就没有干群矛盾了。矛盾是发展的,是动态的,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解决干群矛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深化改革,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加快步伐,又要考虑社会可能的承受能力和改革需要支付的成本问题。速度过快,人们的社会心理压力加大;成本过高,暂时难以承受。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也使干群关系的处理更加困难。改革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干群关系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快以下四个方面改革:

  一是加快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增加政府公益性财政支出。在发展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要逐步加大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和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少盖些楼堂馆所,把省下来的钱更多地用在群众身上。

  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要根据社会普遍接受的分配原则,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次要加强对利益分配领域的监督,用法制手段保证公民的合法收益,用税赋手段调节不同收入者的收益,靠二次分配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努力形成既注重效率,又兼顾公平;既能维护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又能有效防止社会成员的收入过于悬殊;既能保护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又能保证人们参与竞争和物质利益分配的公正性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求。

  三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健康运行。要形成制度。建立健全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一整套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监督体系和机制,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防止权力滥用。要突出重点。重点针对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实施监督,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权力运行容易失控的关键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薄弱环节,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监督。同时还要防止权力介入分配领域,避免出现灰色收入和权力寻租现象。要严肃法纪。对违法违纪干部,要坚决予以惩处,达到惩戒和警示作用。

  四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健全完善基层民主议事制度,城市拆迁、企业改制、土地调整、低保评定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提交村(居)民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继续坚持做好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逐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和党员的知情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政府要通过群众代表咨询会、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考察论证后再实施。

  (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是伴随一个政党发展始终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的是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作风又折射着党风。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解决作风问题,就是要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坚持以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廉政建设。腐败问题是当前群众反响最为强烈、对干群关系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和惩治腐败。反腐败已经成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无论到什么时候,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牢记“两个务必”,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自觉作廉政的模范。要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惩治力度,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体系。既要从思想作风和源头上教育引导,还要从制度上监督制约,使各级干部廉洁自律、依法履行职责,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四)畅通沟通渠道,形成社会关系良性互动。沟通有释放压力、排解情绪、缓和矛盾的重要社会功能。畅通沟通渠道则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沟通不畅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沟通渠道。在党委领导、政府协调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逐步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沟通格局。当前,要着重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党内渠道实现干群沟通;二要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通过民主渠道实现干群沟通;三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社会渠道实现干群沟通。

  二是建立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制度。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信息发布、接受垂询等方式,在干群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让干部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及时向群众宣讲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缓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建立健全利益维护机制,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努力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形成民意畅达,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调处格局。

  (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当前,做好群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提高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群众是我们党赖以生存的基础,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向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党的干部什么时候能自觉地坚持不懈地维护群众利益,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能取得胜利;反之,就要脱离群众,就要失败。因此,我们必须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认认真真地把群众工作抓好、抓实。

  二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增强群众工作的合力。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干群关系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把“能不能做群众工作、会不会做群众工作”作为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作过细的工作,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包括可能出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既不能回避矛盾,也不能激化矛盾,而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化解矛盾。

  三是进一步构筑群众工作的总体格局。强化各级党组织的群众工作职能,着手建立专门的群众工作机构,统一部署、协调群众工作,把全体社会民众都纳入到群众工作的体系中来,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其他群众组织和社区,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针对不同层面的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责任机制,明确各级干部的群众工作责任制。建立群众工作工作评价体系,把是否具备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前提条件。

  四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注意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工具对群众进行正确的引导,联系实际宣传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时刻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防止由于舆论的误导使群众产生偏激情绪和过激行为,避免干群关系对立。

  五要着重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的落脚点,增强责任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生活问题,逐步改善群众生活;解决就业、养老、贫富差距拉大、公共卫生安全等社会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实践中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到,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第一要务。有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就能理顺。只要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一定能够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调研组成员:韩光宇 刘素丽 陈佐夫 阎宝泰 江海燕 赵东花 范继英 陈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