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漆可以渗线吗:张荣臣: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路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5:36:00

党群关系实际指的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但任何政党都是与广泛的群众基础相联系的,任何政党都有党群关系问题,只不过这种关系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向看重党群关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强调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这都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面前,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的本质所在

  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毛泽东始终认为共产党不是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他1944年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没有任何特殊利益。进而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就是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过程中,都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党群关系上,形成了我们党自己的特有经验。在党群关系的理论上,最为突出的则是“工具论”的提出。

  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218页)

  既然党是人民的工具,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也不追求特殊的利益,因而党就必须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

  二、以新的视角看待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从根本上讲,今天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在党群关系的统一体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党,拥护党,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立场同样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在全面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其中的关键就是执政,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条件下,人民群众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

  一是群众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工人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总体上讲,工人阶级素质有所提高,但分化严重,原来社会地位和收入大体相当的工人队伍,分化瓦解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等不同的阶层,整体差别很大。农民是指农村的劳动力,他们占有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分化瓦解也最为显著。农民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环保等公共事业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明显,需求也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它主要是由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两个群体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有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庞大的私有经营者阶层已成为我国独立的社会阶层。如何看待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需要以执政党的理念看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条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开辟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协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大规模利益的调整和政策的变动,使受影响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整个群体。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民工、低保人员。

  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问题。从共产党产生的那天起,就把发展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也就是《共产党宣言》所宣告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只不过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是人人都是社会主人,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但在一个经济文化都不发达的国家,在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社会管理的社会中,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注意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政治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任何人恩赐的,是经过革命流血牺牲得来的。一方面要看到,人民群众要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这是宪法所赋予、不可剥夺的权利;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从党群关系的角度看,政治参与有利于政党体系的稳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要执政并长期执政,政治参与有利于把不同利益群体纳入到现有政治体制内消化。同时,这种参与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因为通过参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当家作主。

  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从根本上讲,今天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的不同。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的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第一,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选举制度的改革。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也有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一是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二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影响到党的执政成效。三是极少数党的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甚至走向腐败,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因此,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的那样,一是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二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扩大选人用人的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说到底,就是体现人民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

  第二,致力于发展,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所谓的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因而我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其中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能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政治发展上,一是要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立协商和对话渠道。二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利益主体出现,人们追求各自的利益,已成为正当的权利。因此,压抑个体和局部利益,不仅不合理,而且也已经不现实。我们急需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联系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的方式,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站在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第三,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七大指出:“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此强调,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地位,给我们党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是,权力如果得不到监督,就会被滥用,就会产生腐败,这是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实了的规律。我们党的党员和干部,虽然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但这只是为党员和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奠定了自律的思想基础,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发挥他律的作用,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四,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这些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国际间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与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仅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集群众,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