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水彩顺序:隐在深秋识菊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0:08:14
隐在深秋识菊香
 已是深秋,又到菊花飘香时。

踏着晨光,行在田间小径,深秋的田野空阔苍凉,路旁的小草已失去春夏时的绿意,枯萎泛黄。于无意中看见一簇野菊花在丛生的杂草中绽放,浓重的露水洒在绿叶和淡黄的花朵上,愈加清新亮丽,也给萧条的深秋带来一抹暖色。

或徜徉在公园,那些有园丁精心呵护的菊花就更美了。公园里菊花品种繁多,花色各异。黄色的菊花轻盈飘逸,白色的菊花清莹如雪,紫色的菊花高贵典雅。我最喜欢黄色的菊花,它的花瓣又细又长,重重叠叠地有序开放,宛若纤纤玉手,在一片亮丽的黄色中撩拨着你的心。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世人多爱菊花,虽菊花不比牡丹富丽,没有兰花名贵,但在深秋绽放的菊花傲霜挺立,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让人钦佩不已。

东晋陶渊明极爱菊花,他在自家院内遍植菊花,菊花盛开时,淡淡的清香就会溢满东篱。一个清癯的老者固守寒庐,把自己的满腹才学寄意田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曾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的少年,一位不堪“为五斗米折腰”的老者,在历经东晋晚期的风雨后,不愿屈身逢迎,而选择归隐山林,他以自己的淡薄渺远和恬静自然的思想心境,表明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洁身自好的决心。

自东晋后,再读唐诗宋词,每有菊花,总能看到陶渊明的身影,仿佛那傲霜挺立的菊花原本就是他的。唐代诗人李白说“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白居易曾写“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宋代史铸则写“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更是把菊花坚强的性格和高洁的品质描述得淋漓尽致。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历尽仕途坎坷后,也曾学陶渊明隐居田园,但他学得陶渊明之情,却不得陶渊明之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使身处红尘热闹处,亦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李商隐的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他亦采菊入酒,持酒而饮,在山间秉月而行,想要忘却自己身在山家,但他的一颗心却始终不肯沉寂下来。他终生关注民生疾苦,在弘农县尉任上,为活狱而不怕得罪上司,不怕丢官,热血心肠和骨鲠的气节,是其政治品质之大节。然而,他仕途跌拓的命运和失意的机遇,让李商隐的报国之心湮没在官宦窃柄、牛李党争的尘世风云里,唯有怀满腹忧伤和惆怅而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若说描写菊花的不同,宋代词人李清照应是位奇异的女子。她写“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十八岁嫁于赵明诚,婚后伉俪相得、琴瑟甚和,两人共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无奈丈夫外出做官,她只有把思念之情寄于词作,让秋闺的寂寞和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她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时至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那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即是空想,不如对着尊前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宋室南渡后,她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每念故乡,总要“故乡何处是,忘却除非醉”,思乡之愁和怀念故国之心,让词人形容憔悴,在满地黄花堆积的东篱下,听“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尽管风住尘香花已尽,尽管物是人非事事休,而那载不动的许多愁,已在隐于深秋的菊花香中,慢慢氤氲开来。历史已划过唐宋王朝的时空,而如今,尘世安好,在此深秋,若掬一缕清香入梦,该是多么安然而静谧。(史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