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吉翁号测评:可以透光的青铜镜——五一特别节目《奇闻大揭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54:48

可以透光的青铜镜——五一特别节目《奇闻大揭秘》

(2009-05-10 22:09:12)转载 标签:

透光

青铜镜

文化

分类: 奇闻天下

古镜传奇——神奇的青铜透光镜 

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流传着神奇铜镜的传说,将这种铜镜置于阳光之下,通过铜镜反射回来的光线,会将铜镜背面的花纹,或是文字显示出来。这种青铜镜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史称——透光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关于这种神奇铜镜的制作方法,以及光影显现的原理,却少有人知。在隋末唐初的《古镜记》中,就多次提到透光镜,并把这种神奇的铜镜描述成为一种神镜,书中写道:“持此,则百邪远人。” 很多民间人士争相破解谜团,有关神奇铜镜的说法有很多,但是,大多也只是一家之言。铜镜到底是如何制作的?目前众多的铜镜制作方法中,那一种才是最为合理的呢?汉代透光镜神奇光影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2008年夏天,一位河北的普通农民宣布:他制作了一面小铜镜,而这面看似普通的铜镜,就具备古代传说中透光镜的种种特点。

经过多方联系,记者终于找到了铜镜制作人,河北省饶阳县五公镇北张保村村民——李兰捆。

60岁的李兰捆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历史和打铁这两个看起来不着边儿的领域……刚一见面,李老汉就把他多年来制作的大小铜镜,一一摆了出来,他说,这些铜镜都有透光的本领……

记者随便拿了几个,在阳光下,让铜镜光亮的正面迎着阳光,把铜镜反射的光影投影在一张白纸上,果然,投射在白纸上的光影里显现出铜镜背后的花纹。但是,铜镜看起来和普通的铜镜没有任何区别,平滑的镜面上也没有凹凸之处。它怎么可能把背面的花纹显示在反射的光影之中呢?那显示出来的神奇光影是如何做到的呢?

经过沟通,李兰捆同意为我们现场制作一面透光镜。

李兰捆回忆,当时自己摸索制作透光镜的时候,唯一的线索就是古书上的只言片语。按照《考工记》上的说法,“金锡各半”,也就是百分之五十铜,百分之五十锡。但是,李兰捆发现这种比例做不成,因为太脆了。

    史料记载的问题,并没有阻拦住李兰捆探索古镜谜团的脚步,经过多次摸索、试验,终于找到了最为合适的铜锡配比量,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锡,配合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铜,就达到了制作透光镜的要求了。随后,李兰捆决定为我们现场制作一个透光镜!

李兰捆说,他制作铜镜的方法就是古人制作铜镜时的方法,完全都是手工制作,制作铜镜最为关键的不仅仅是铜锡配比量,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序——打磨镜面。经过不同类型的砂纸打磨,最后还要用布进行最终抛光。

据李兰捆讲,他做出来的铜镜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成为透光镜,最后的磨工是最为关键的,但是具体磨到什么程度,铜镜就能透光,他却说不出来。总之,每次都是试着磨,直到透光为止。

至此,我们算是对李兰捆制作的透光镜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了,铜锡配比控制在75%对25%这样一个比例,而后就是耐心的打磨,直到透光为止,当年的古人是这样做的透光镜吗?为了能够找到最终答案,记者把李兰捆做的透镜,带回了北京。

 

李兰捆虽然能够做出透光镜,但是他似乎也只是停留在具体工序操作这个层面,对于铜镜能够透光的真正原因,他了解的也不是十分透彻。铜镜为什么经过耐心打磨就能透光呢?其它的金属如果通过打磨,是不是也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在记者结束采访的时候,又得到一个消息,在北京房山区,有一位青铜器爱好者,他不但能做透光镜,而且还知道这透光镜背后的原理。随即我们带着从李兰捆那里征集的透光镜来到了房山区,找到了这里的青铜器爱好者王德龙……

57岁的王德龙从事金属铸造这行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他对于传说中的透光镜可谓是了如指掌。当他看到记者拿来的李兰捆制作的透光镜给他后,立即在阳光下进行了测试,随后王德龙就说出了他看出的问题:“他这个透光铜镜显示出来的背后的花纹不太明显,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用黄铜做的。”

 

李兰捆的铜镜折射出来的光影虽然有明显的花纹,但是却相对比较模糊,这是因为李兰捆是以黄铜为材料,而不是采用青铜材料,其原因也是因为黄铜更为便宜。不过,王德龙认为李兰捆制作的透光镜,总体是按照古人制作透光镜的工艺流程来做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后王德龙为我们讲述了他所理解的,透光镜能够透光的原因。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铜的特性。黄铜在浇注凝固的时候,是从底下往上顺序凝固,而青铜凝固的时候,是从外往里凝固。另外,青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结晶的时候像树的生长一样,先出树杈,再出树枝,最后出树叶。这样,当铜开始结晶凝固的时候,里面含的锡和铅就向表面渗透,使铸件的表面含有大密度的锡,就像镀了一层致密的锡膜,而锡膜的下面是疏松的青铜。

青铜镜还有另一特点,就是在铸造过程中,镜背面的花纹突起部分,反应到镜正面就会是凹陷部分,而镜背面的凹陷部分,反应到镜面部分就是凸起部分。因此当青铜镜铸造完成后,工匠们在打磨的时候,会把镜面凸起部分打平,这样一来,镜面凸起部分的那层致密的锡膜就被打掉了,暴露出来的就是内侧比较稀松的青铜部分,而凹下去的部分,其致密层依然保留着,这样一来当光线照射过来后,保留下来的致密层反射的光线较好,而没有致密层的部分反射的光线就比较弱了,这就有了明暗的区别,也就有了那些神奇的光影了。而镜面的这些不同的凹凸结构和致密层,普通人用肉眼是无法看出来的。

 

王德龙的说法是不是透光镜真正的透光原理呢?是不是与铜镜表面致密层有关呢?为了得到最终的答案,我们的记者走访了上海博物馆,那里收藏着汉代的“透光镜”。经过多方联系,我们被允许近距离拍摄古镜。我们也将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神奇的汉代古镜。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馆内,展示着一面汉代透光镜,灯光直射镜面,折射到对面白板上的光影,清晰的显示出了铜镜背面的花纹,它似乎与李兰捆制作的透光镜没有什么区别。记者首先找到了负责研究青铜古镜的上海博物馆文物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主任——吴来明。其实,有关透光镜的研究,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了。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当时推断铜镜因为铸造收缩的不同,厚的地方凝固比较晚,而薄的地方合金金属液凝固比较早,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收缩,使镜面产生了高低,然后在太阳光照射反射的时候把背后的花纹反射出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在铸造后,要经过打磨镜面,在打磨的过程中,由于打磨的不均匀而在镜面产生了高低不平的凹凸结构,因此,才会产生透光效果。如果将古人的这两种说法和在一起,就是王德龙关于“透光镜”原理的判断,铸造加打磨,造就了透光镜的产生。如果是这样,那透光镜的谜团早在宋代就应该已经被破解了,怎么还会成为千古谜团呢?很显然,透光镜的真正奥秘并不在于此。而真正揭开谜团,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总理指示破解透光镜奥秘的那次联合攻关之后。透光镜的真正透光原理是什么?当年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周恩来总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视察上海博物馆的时候,见到了这个透光镜,指示要对透光镜进行研究,于是,在一九七五年,上海博物馆会同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仪表铸锻厂等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了联合攻关,彻底破解了透光镜透光效果的秘密。

 

吴来明解释说,透光镜的结构是铜镜外侧有一个圆形环,而内部也有一个圆环,金属在铸造过程当中,从液态冷却到固态,会产生收缩,而这个圆圈在凝固以后存在应力,向里收缩,而外面的圈和中间的圈收缩力是不一样的。这种收缩力会使得镜背面薄的地方向镜面鼓出,这种细微的突出是眼睛不容易发现的,而这种微小的凸起,只会在铜镜磨削的一定薄度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才是透光镜真正的透光原理,以往的很多研究者,最大的问题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透光镜背面的这两道圆环。这是汉代透光镜的重要特点。而李兰捆的铜镜在制作流程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他同样没有注意到,汉代铜镜背面这种独特的纹饰,因此,吴来明判断,李兰捆制作的透光镜虽然能够透光,但是,与汉代透光镜并不是一回事。

 

透光镜的原理我们算是搞清楚了,古人制作铜镜的技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不过,据吴来明讲,其实,透光镜并不能算是古人的创造发明,因为,它的由来并不是有意为之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汉代铜镜背面样式大都是有两个圆圈,这就是它时代的独特样式,另外就是铜镜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时间过长,会变得模糊不清,这就需要对铜镜进行重新打磨,久而久之铜镜被打磨的越来越薄,就会产生透光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