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原晃子:“学生为本,价值导向”新教育理念下如何对品格教育进行评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52:13

“学生为本,价值导向”新教育理念下如何对品格教育进行评估?

[11838] (2011-11-03)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权威公布] 2011年内地富豪暴富奥秘
青钱柳神茶—降压神奇效果的见证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分数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对教育者来说这是最基本的共识。教育部长王瑞杰先生宣布“学生为本,价值导向”的新教育方针之后,引来一片喝彩,这表明这一新理念引起社会的广泛的共鸣,同时也引起很多教育改革的思考和争论。而作为老师笔者最关心的就是新理念下如何对学生的品格教育进行评估。

  笔者在工作中经常有机会从第一线的老师们那里获得一些对目前新加坡教育环境的反馈,总结起来就是以分数为准绳的评估方式是片面的,但是一直具有无法撼动的地位,这种数字化的评估方式不仅笼罩了学生,就算老师和学校自身也被网罗在内。这是一个悖论。另外一个悖论就是如果把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也纳入教育体系的话,就必须面对一个如何评估的问题,那怎么把“毅力”“正直”“关怀”等纳入量化的评估系统呢?老师面对着一份又一份学生的价值观评估表格对“毅力”给出70分,对关怀给出“60分”,对其他品格给出不一而足的分数,这样的评估工作势必将以澎湃的激情宏大开幕,而因无法在现实中执行而无疾而终。可是,如果不使用数字化的评估方式,有其他更成熟和经过实践检验的更好方式吗?不幸的是,似乎还没有。 所以价值观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确不是一个简单对接的过程,冲破原有的数字评估方式,并不代表新的评估方式自然就能建立起来。还是学生品格的培养可以超越教育评估而独立存在?的确是个难题。

  在新加坡这个节奏飞快,分工明确,讲求实效,强调竞争力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期待教育改革能够让学生老师和学校放慢脚步追求世外桃源式的写意生活那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在校园中一味地强调道德品质教育,而不把新加坡放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背景中,不把新加坡投诸亚洲乃至世界,甚至环球化的动态背景下仔细研究价值观教育的走向,得出的结论或者制定出的策略方针就会更像一件具有鲜明新加坡特色的精美的“艺术品”,审美的功能超越实际操作的功能。比如在一些学校和民间团体展开的一系列儒学深广活动,旨在弘扬儒家传统道德,灌输仁爱、诚毅、守信等传统道德的精华,这些活动展开时轰轰烈烈,活动过后就升华为报纸上一幅精美的照片和一段纪录的文字,供后来人欣赏。秉承华人的传统价值观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保证不迷失的一个重要方略,可是如果局限在其中阻挡了自己视野反而可能加快传统价值观的流失。笔者认为在编写品格教育课程时如果忽略对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研究那将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如何在学生中展开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研究,避免一开始就坠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状态,需要课程编写者深谙传统价值观的精义,同时具有时代感,还要能够设计一套完善的评估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的确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挑战。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这个世界,而了解世界不是因为世界美妙或者满足猎奇心理,而是避免重蹈覆辙,改造世界,让其趋向于美好。这个见解似乎对品格教育的评估有所助益。深入理解世界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所以学生在理解世界理解生活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探索者”、“思考者”、“沟通者”、“冒险者”“挑战者”抑或“谅解者”、“反思者”、“自律者”和“平衡者”,根据学生在扮演各种角色时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程度和创造性运用程度而厘定品格评估标准也许是一条新的道路。

  董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