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の名は经典日语:“2011年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综述之国际篇(上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7:33
English简体中文
请选择服务网点 公司总部 第一营业部 第二营业部 第三营业部 第四营业部 天津分公司 辽宁分公司 上海分公司 江苏分公司 浙江分公司 宁波分公司 福建分公司 厦门分公司 山东分公司 广东分公司 深圳分公司 云南分公司 安徽分公司 河南分公司 南昌营业管理部 四川分公司 长沙营业管理部 重庆营业管理部 陕西分公司 武汉营业管理部 南宁营业管理部 哈尔滨营业管理部 伦敦代表处 河北分公司 山西分公司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中心 ?热点专题 ?行业专题 ?大宗商品研究
“2011年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综述之国际篇(上篇)
2011-3-8
编者按: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危机,影响广泛而深刻,加速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在经历了超常规的全球联合救助经济行动之后,世界经济止跌回升,但主要国家复苏步调不一,世界经济前景依然混沌不清。由于量化宽松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被普遍采用,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竞相贬值,汇率争执喋喋不休,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通胀之潮激流暗涌。全球化带来的不平衡问题,反过来开始成为全球化的制约,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分治化的矛盾日益明显。然而,人类面临的难题远非经济本身。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全面制约,而且日益频发的各类灾害不断“提醒”人类需要整体反思过去的增长模式。在当前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世界充满困难、矛盾和冲突,形势也非常混乱、混沌和多变,表现为各种力量交错发展,大国博弈精彩上演,全球能源市场不断震荡颠实。2010年,国际油价围绕70-85美元/桶反复震荡,涨幅远远落后于再创新高的黄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和《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于2010年12月8-9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办了“2011年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本次会议有四个议题,分别是:1)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与主要国家宏观政策趋势;2)全球油气上游投资与未来国际石油市场形势;3)“十二五”中国经济及炼油行业发展对石油市场的影响;4)中国成品油市场分析与政策前瞻。14位专家应邀在本届会议上发言,与各方代表共同探讨了“后危机”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石油市场发展的趋势和突出特点。
本篇将聚焦会议的前两个议题,即国际部分,撷取与会专家的核心观点,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智慧思想。
一、世界经济复苏前景
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展望是本届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经济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是否已经真正走向复苏?各国的货币刺激政策是否切实有效?能否继续?专家在会议中激烈交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国际与国内面临诸多“不均衡”,2011年世界经济前景不甚明朗,未来全球复苏或将面临更大挑战。
1.复苏不均衡导致全球复苏颠簸蹒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具有明显的“后危机”特征:复苏颠簸蹒跚,形势混沌不清。全球进入表面强劲、实际脆弱、不确定性上升的发展阶段,更大挑战随时可能出现。
2010年,全球发展呈“北冷南热”,增长呈“南高北低”,力量显“西衰东兴”,全年发展呈“前高后低”,但复苏结果好于预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一高一低,宏观环境一紧一松,刺激政策一退一进,导致国际经济金融乱象丛生,热钱全球乱窜,全球汇市股市加剧震荡。
其中,发达经济体在曲折中艰难复苏,增速减缓但总体处于复苏通道。但发达国家仍面临诸多发展难题,例如财政赤字庞大,主权债务高企;失业呈结构性上升;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尚未结束,有毒资产未完全解决;家庭资产需要重建,由此影响消费与投资。由于美国私人债务国家化,国家债务全球化,而欧洲债务却危机化,因此在2011年的复苏中,估计美国经济将好于欧洲经济。
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特别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陈凤英指出,在判断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时,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中一是要盯住美国的政策,二是要盯住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牵引,如果新兴市场增长势头良好,那么世界复苏就可以持续。现今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势头良好,因此世界在新兴市场的拉动下可以持续复苏。
不过,陈凤英提醒,要对新兴市场存在的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新兴市场的主要风险是资产泡沫扩大,通胀压力上升。新兴市场资产泡沫最大的地方在亚洲、在中国。热钱有可能涌入中国,炒起股市、房地产,最后悄然而走,后果将非常严重。
2.2011年全球复苏面临更大挑战
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形势,其他专家也与陈凤英有着类似的看法。多数专家认为,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下半年增速趋缓,主要经济体表现不一;2011世界经济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复苏环境,增速将放缓。
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一致性增加,造成全球经济形势处在非常混沌的状态,经济复苏的持续性面临严峻的挑战。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经济的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共存;二是太多的不平衡需要再平衡,包括国际的不平衡与国内的不平衡,各个国家之间贸易的不平衡,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不平衡等。全球经济复苏仍需要主要经济体协调政策、共同应对面临的问题,避免全球经济复苏的成果夭折,危机重演。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全球刺激计划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可能最终导致2011年的全球复苏比2010年面临更大的挑战。挑战因素有两点:第一是复苏没有大的推动力;第二是由于复苏不同步,将导致斗争加剧。
他认为,当前世界经济中最主要的不确定性是欧洲债务危机还远没有结束。欧洲一方面要刺激经济,另一方面面临通胀问题,发展将非常缓慢,成为拖累全球经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美国财政刺激计划已经难以实施,只能采取定量宽松政策,并且定量宽松政策还将继续。中国经济增长未来会充满曲折,因为危机没有过去以及外部的压力,中国的刺激政策还应继续。
3.经济刺激政策存在不良反应
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计划部高级经济师朱润民认为,种种迹象显示,本轮危机还远没有终结。“这是由于前期(2008年以来至今)几大主要经济体错误的经济刺激政策——希望靠过量货币投放救市和促进投资等简单的方式扭转世界经济的颓势,不仅没有使经济出现根本性的好转,相反可能会使经济衰退的时间延长。”
朱润民表示,经济刺激政策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明显,这种反应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将面临剧烈的结构转型,而且新的财富分配机制也没有形成,当前的状况非常类似或甚于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的情形;二是在社会财富没有明显增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只好寄希望于纸币贬值来刺激经济,以维持经济增长的表象。短期看,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难以在短期消退;美国长期积累的规模庞大的国债和贸易逆差面临极大挑战;以美元为主导的汇率战可能引发一场持久的贸易战;中国经济面临急剧转型及其带来的巨大的风险;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并存,可能为中国经济滞胀埋下隐患。
朱润民认为,经济危机是极少数精英“经济人”在政府疏于管理甚至有意无意放纵的情况下过度攫取社会财富的结果。部分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已经察觉到,某些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过度投机是扰乱世界经济秩序的根源,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国际金融领域的监管。尽管最近一段时间欧元区、美国政府都在加强金融领域的监管,但过去一段时间的经济刺激政策,支持了资产泡沫化发展,实质上是在维持这种本来已经非常不合理、亟待改变的旧的财富分配机制,这与解决金融危机的要求背道而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2013年前后),全球经济再次探底的可能性正在逐渐积聚并呈增长之势,之后世界经济才能回到复苏的正常轨道上。“即使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无所作为,世界经济最晚也将在2015年回到复苏的轨道上去,但是在此之前,很多国家需要承受更大的痛苦,甚至经济问题可能会演变成政治问题。”
二、中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挑战
危机后,中国经济率先强劲复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未来数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1-2015年中国经济将年均增长9.5%,依然是主要国家中最高的。然而,今后一段时间,由于经济结构等发展不平衡,中国的发展将面临内外两方面的挑战。
1.内部:警惕“中等国家陷阱”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指出,中国2009年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经过30年的高增长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这是好事,但也是一个巨大风险时期的开始。因为过去一百年来,东欧、拉美、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都掉入所谓的“中等国家陷井”,而未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同样也可能陷入“中等国家陷阱”,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发展模式转换失败,表现为房地产泡沫继续演化为泡沫经济并破灭,新产业的竞争力未能有效形成,造成产业升级失败,以及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严重不稳定等。为了规避“中等国家陷阱”,中国需要调整发展模式(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转为依靠“消费增长”,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陈凤英指出,未来十年或更长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深化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的攻坚时期,中国社会利益格局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都将出现重大变化,各类社会矛盾将进入“凸显期”,经济社会结构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显。
中国可能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引发社会安全风险飙升。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文明严重滞后,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
其次是社会转型与政治改革风险。中国走的是一条先经济市场化后政治民主化的改革道路。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就会产生以下问题:一是各种社会、经济、政治矛盾越积越多,并相互交织;二是“腐败”、“不公”、“社会混乱”等消极现象导致逆反心理和社会骚动心态产生。
但陈凤英指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这些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2.外部:让世界适应崛起的中国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此,陈凤英主张未来中国在外交、对外贸易等国际交往中应承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责任,“也许需要做出一定牺牲与让步”,而且外交战略也需要相应做出调整。
陈凤英说,中国经济加速崛起,处于全球转型的风口浪尖,成为各类新旧矛盾的聚焦点。中国经济起飞使全球尤其是西方心态极其矛盾。此状况可能伴随整个和平发展期,尤其在未来10年(2020年中国GDP规模可望接近美国)最为突出。此外,美国出于转移风险、转嫁危机、维持美元霸权的需要,很可能因势利导,打乱它国的金融、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秩序——其最可能影响的地区是东亚,主要目标是中国。需要警惕美国将“祸水东移”至中国周边乃至境内。
PFG能源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李瑶指出,美国式的全球化模式是二战后以美国和欧洲为市场重心,包括日本在内的系统。美国通过建立国际机构来实施话语权,以北约为安全保证,以联合国为政治保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为金融和贸易保证,来实现其资本、商品、能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
然而,当新兴国家开始积极投身全球化进程的时候,美国却因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软实力等方面的下降(例如:经济危机和二次探底的风险,军队过度伸延,美国作为全球楷模的吸引力减弱)开始撤离这套系统。在近十年内,美国从一系列的国际规则中撤出,很多国际组织随着它的撤离而瘫痪,例如多哈回合的瘫痪、京都议定书的停滞和核不扩散条约的失败等。“美国走上了单边主义,对全球问题逃避大国责任,既不想承担成本,也不想遵从自己设立的全球化规则”。
然而,“在未来二十年内,将没有任何国家能取代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国际机构弱化带来了权力真空,当世界面临诸如气候变化、反恐、贩毒、维和、救灾、防疫等全球性问题的时候,减弱的美国的领导力将会给全世界带来一个挑战。
世界会出现新的主角——例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在国际事务中分担大国责任,建设一些新的规则和国际组织——例如现在的东盟10+3、20国集团、上合组织等,对新的全球化和新的世界秩序进行探索,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的努力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一系列曾经由美国意志主导的关键国际组织自身也在发生着某种变化。张晓晶透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来到中国进行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其目的就是管理美国。项目参与国需要提供其商业银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等机密文件,项目将对该国的货币政策、金融部门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发布评估结果。此项目由各国自愿参与,但几乎所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都加入了这个项目。
这种全球化的努力也包括建立新的能源合作框架,正如中国建立多条石油、天然气战略通道和中国的“贷款换石油”合同——“这是在新形势、新秩序、新的全球化格局下中国探索的一个模式,是中国能源合作战略中非常出彩的一笔。”
中国的崛起不会一帆风顺。近期,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贸易和投资保护。经济下滑将促使外国工业向其政府哭诉,寻求贸易保护,抵制中国的竞争。中期,中国需要面对结构性调整,终将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但这种转型对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来说可能太慢了。远期,中国将把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面临着必然的战略竞争。“中国已经不能再使用‘和平崛起’、‘中国自己内部有很多问题’和‘不想在全球称霸’等理由,因为中国的实力肯定会使其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尽管中国努力成为世界的‘好好先生’,但它不断增长的实力仍让很多国家警觉。未来世界其他国家如何适应崛起的中国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国际石油市场及原油价格走势
综合与会专家观点,可以对国际石油市场和原油价格走势作出如下判断:2011年,世界原油供应将会偏紧;2012年前,油价将在中等偏高水平(70美元/桶以上)震荡。对于2012年之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和原油价格走势,专家之间存在分歧。朱润民认为,2013年前后,由于之前较高油价对勘探开发投资的吸引,全球原油产能建设将快于需求增长,油价将回落并在60美元/桶附近或以下运行一段时间;2015年前后,油价可能会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低价运行期间剩余产能的消耗而重新步入上行轨道。
1.短期:供需走向紧平衡
世界经济增长正在拉动石油需求大幅提高。在经历了连续两年需求下降后,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超过2007年水平,创历史新高。在增量中,中国占比最大,其次是恢复性增长的美国,然后是中东、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日本与欧洲的石油消费在2009和2010年都处在下降状态。石油消费的“新三强”正在替代传统的“老三强”,即中国与印度在追赶美国与日本,中东在追赶欧洲。2011年世界石油需求将继续增长,预计增量为150万桶/日,低于2010年185万桶/日的水平。
2010年世界原油供应良好,尤其是非欧佩克的供应好于预期,欧佩克原油供应稳定,并拥有宽裕的剩余产能。2010年中国原油供应增量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俄罗斯、美国、巴西、加拿大等。但是北海、挪威、澳大利亚等地的原油都在减产。从2010年三季度以来,全球石油市场已经出现供应偏紧的态势,海上和陆上的石油库存都在下降。2011年世界石油供需将呈现紧平衡状态。如果2011年欧佩克不增产,供应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2011年全球石油供应,尤其是非欧佩克的供应不容乐观,市场需要欧佩克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增产50万-100万桶旧,同时欧佩克剩余产能相应下降。
2010年,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加大了商品投资的力度。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石油指数基金的投资从2008年上半年最高的2000亿美元跌到将近600亿美元,现在已经回到900亿美元的水平。然而,相比铜、黄金等其他大宗商品,原油价格涨幅偏低。2011年,除非发生新的危机,充裕的流动性和不断增强的通胀预期将继续促使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加大商品(尤其是石油)投资的力度。
2010年油价表现相对平坦。油价走势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经济面数据是驱动国际油价走势的主要动力,表现在WTI价格与美国道琼斯指数的波动走势基本一致,相关性远远高于其与美元的相关性;第二个特点是石油市场基本面驱动基准油价结构变化。通常布伦特的价格要高于迪拜1.5-2美元/桶,但2009年二者出现了倒挂的现象,直到2010年7月以后它们之间的价差才有所恢复。这是由于原先供给欧洲的俄罗斯、非洲资源更多地流向东方,加之北海原油产量下降,对布伦特油价构成较大支撑。预计2011年布伦特原油的价格仍将会高于迪拜原油。
来源:录入    《国际石油经济》
网站地图移动办公总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丰汇园11号丰汇时代大厦(100033)  电话:010-66582288
邮箱:webmaster@sinosure.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30948号 Copyright by sino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