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408是无码吗:伊斯兰教,在瓦罕走廊和中国相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33:07

伊斯兰教,在瓦罕走廊和中国相遇

2012-1-10 10:55| 发布者: aishas| 查看: 1801| 评论: 3|原作者: 唐荣尧|来自: 中国民族报

摘要: 开栏的话:目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已达两千多万,他们和其他民族一起,在中华土地上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所在地域的多元文化,散发着独特的气息。这种气息经过 ...

  开栏的话:目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已达两千多万,他们和其他民族一起,在中华土地上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所在地域的多元文化,散发着独特的气息。这种气息经过千年时光的积淀,如同一方神秘的面纱。为了更加详尽地介绍伊斯兰文明进入中国的路径、传播方向及影响,展示各地穆斯林千百年间的生活变化,本版特开设专栏“伊斯兰文明之旅”,通过本报特约记者深入中国穆斯林生活的各个地区采访与调查,探寻千年间伊斯兰文明东渐步履,展读千万中国穆斯林生活图景。



生活在瓦罕走廊的塔吉克族人。

  2011年12月,雄踞亚洲之巅的帕米尔高原显示出冷寂和孤傲,记者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国最西边的喀什。喀什还不是记者的目的地。踩着一地的寒雪,花费比平时昂贵几倍的费用租车,记者前往喀什市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还不是最终目的地。在塔什库尔干县继续租车,沿着西南方向而行。帕米尔高原腹地两边的高山上积满白雪,俯瞰着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的峡谷——这条中国疆域最西端的峡谷叫瓦罕走廊。

 

  在“流血的沟”聆听1500年前的半岛圣音

  如果说整个亚洲是一个摊开的手掌,帕米尔高原无疑是这个手掌的掌心,瓦罕走廊则是其众多掌纹中最隐秘的一条。瓦罕走廊在中国的尽头是最西端的红其拉甫口岸,这里是记者探寻千年间伊斯兰文明东渐步履、展读千万中国穆斯林生活图景的起点。

  红其拉甫,在波斯语里是“流血的沟”、“死亡之地”的意思,海拔4877米,是整个喀喇昆仑山公路的最高点。这条公路是上世纪80年代才修通的。守卫在这里的海关工作人员小苏告诉记者,公路修通之前,只有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人来往于这个山口。这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怎么会有波斯语名称?波斯人对这里有着哪些影响?记者将眼光投向对面的异国,在高原冰冷刺骨的寒风中,聆听一段千年前的历史。

  丝绸之路开通后,帕米尔高原开始了亚洲中枢的角色扮演。将这种角色推向历史巅峰的,是在公元7世纪。公元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诚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恩·贡布里希在《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中描述的情形:“抢劫商队,互相争斗,绿洲对绿洲,城市对城市,部落对部落。”结束这个混乱局面的,是一个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名叫穆罕默德的人。

  穆罕默德在40岁时突然在麦加以北的希拉山洞接到了安拉的启示:“你应当奉拟定创造主的名义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所不知道的东西。”(古兰经:96:1-5)这段文字被认为是《古兰经》最初降示的经文。这粒看似偶然的文明之种,开始在麦加周围生根发芽。先知穆罕默德将这种神示之花的芳香进行传播,其结果就是后来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体系——伊斯兰教。

  统一阿拉伯半岛的过程,也是穆罕默德推行伊斯兰教的过程。最初在迁徙到麦地那后,这个城市的市民相继皈信了伊斯兰教。公元630年夏,听到敌军在叙利亚集结,穆罕默德率军进行了最后一次远征,并以胜利告终。双方在叙利亚边境的塔布克签订了和约:允许异教徒保持原有信仰,但每年必须缴纳一次人丁税。

  穆罕默德的伟大在于他不想单纯依靠武力去征服,他看到半岛上民众的内心就像一个个沙漠,那里需要甘霖滋润,而甘霖就是伊斯兰教。

  公元631年,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民众全部信奉伊斯兰教。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在麦加举行朝觐,并在阿拉法特山作了著名演说。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归真。穆罕默德去世后,统一的阿拉伯半岛上开始出现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及其文明亦向外扩大影响范围。随着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高原,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交锋不可避免。

 

  驮运进来的信仰

  进入中国的三大宗教有着各自不同的传播方式。佛教是众多宗教信仰者不远万里前去印度求经、研读后,来往于瓦罕走廊完成引进的;基督教是传教士们乘着航船,带着当时先进科技装备下的闹钟等新鲜玩意,吸引明代、清代皇帝并得到允诺后开始传播的;伊斯兰教是唐宋进入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用骆驼宝船驮运进来的。阿拉伯商人或扬起风帆,满载货物,舟楫相连,星夜不辍,沿海路昼夜疾行,安顿于中国沿海水陆便利之城,再溯江而上,居住于港口要津之地;或牵马拽驮,铃音声声,披星戴月于丝路古道,通关度牒,栖身于古城名镇之域,至元代已形成“回回遍天下”之说。

 

  怛逻斯之战,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节点

  站在帕米尔高原上,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麦加为核心的阿拉伯帝国和以长安(今西安)为核心的大唐帝国,距离这里的直线距离都约4000公里。公元713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向东远征到4000多公里处的怛逻斯,即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从此和大唐军队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交锋。当时,已经完全领受伊斯兰教的屈底波,统帅着东征的阿拉伯人穿越波斯高原,夺取了中亚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不久,他接到唐玄宗让使臣带去的一封信,希望他遣使长安,双方进行交流。屈底波傲慢地将信扔在了一边,继续他在中亚的征战,并将刀锋开始伸向帕米尔高原深处。

  公元751年7月,瓦罕走廊的寂静被唐朝远征军的车马声打破。得到唐军进入帕米尔高原的消息,阿拉伯帝国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命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领数千人的先遣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为阿拉伯军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  

  唐朝军队攻城不克。以快速奔驶著称的阿拉伯战马驮着他们的主人很快集结到了怛逻斯另一侧,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展开了决战。高原反应、长途行军以及后勤保障跟不上,加上唐朝的葛逻禄部军队临阵叛变等原因,导致唐军失败。

  一个叫杜环的随军书记官和1万多名唐朝军人在怛逻斯战争中被俘。后来,杜环跟随阿拉伯军队转战于中亚、西亚,并曾到地中海沿岸等地区游历、居住达10多年之久。阿拉伯人在清点俘虏时,惊奇地在和杜环同时被俘的一些军人身上发现了他们携带的纸张,那些有造纸技术的工匠受命,不久就在撒马尔罕修建了大唐疆域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很快,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此通过阿拉伯人的力量外传。

  怛逻斯之战后11年,杜环由海路返回中国,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他和那些怛逻斯之战中被俘的工匠,将中国文明带到了亚洲的东部地区。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硝烟散尽,商旅出场,怛逻斯之战后,伊斯兰文明被那些商人、使节、传教者开始带往中国,他们在帕米尔高原西侧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开始上路了,他们的目标便是帕米尔高原东侧的中国。

  记者的抵达,正是为了寻找风雪及时光背后的这些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