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四级老片先锋:中国人苦乐观的积极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1:51:25

“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中国人苦乐观的积极价值

石文龙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14日   11 版)

    在当今中国,许多人都知道“外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不同生存观的故事——故事是拿房子来说事的,尽管版本不一,概要是这样的: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西方老太太在天堂相聚。中国老太太说,我省吃俭用一辈子,攒够了钱,买了一套新房,没住几天就到天堂报到来了。西方老太太说,我的房子是贷款买的,住了几十年了。来天堂之前,刚刚还清了房贷,再也不欠什么了。

    “中国老太太”的生存观并非一无是处

    在强烈的对比中,很多人为“外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而震惊,他们首先在“中国老太太”身上切切实实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感受到了自己父辈的生活场景,一时间,诸如“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苦乐观,先生产后消费等等,几乎成为了必须扬弃的中国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陋习”,恨不能立马更新观念,像“外国老太太”那样悠然地活着。

    诚然,我们不主张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我们深知尊重人的自然欲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其终极目标都是在追求与享受幸福,也正是在这个目标的吸引下,每个人度过了自己各式各样的人生过程。尽管如此,痛苦、操劳、为了生计奔波等等亦始终伴随着人类。我们反对的是过于追求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因为享乐是没有底、没有边的,社会现实充分地告诉我们人类的欲望是世界上最大的“黑洞”,永远填不满,正所谓“无边无际”、“欲壑难填”。社会现实也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往往也会有了100万还要追求200万,有了200万还要追求300万,等等,如此循环往复,住房面积也是一样。当然,有人据此认为正是对于物质生活的永不停息的追求,才有了人类的进步。但是今天的生活现实已经告诉我们,物质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人类“幸福感”、“幸福指数”等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

    幸福是与痛苦相伴始终的,就如同阳光与影子一样

    其实,人类的生活既不存在绝对的幸福也不存在绝对的痛苦,生活的感受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幸福与痛苦。幸福与痛苦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只是被人类人为地割裂了。其本真的状态就是“混沌”状态,因为人为地分开导致“混沌”消失,幸福也就远离了我们。因此,在西方还流行着另一个有关苦乐观的故事,即渔翁与富翁的故事。故事概要是:一个去海岛度假的富翁好心劝一位同在海边晒太阳的渔夫多去打一些鱼,这样就可以慢慢挣钱买一条大一些的渔船,再努力攒一笔钱,然后就可以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了。可是渔夫却反问富翁:我现在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拼命去赚钱呢?

    所以很早就有一首诗极好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其内容大致为:当你在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生活中还有痛苦;当你在痛苦的时候,不要忘记生活中还有幸福;享受不应享受的幸福,得到的往往是痛苦;勇于承担应当承受的痛苦,得到的往往是幸福。

    “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合理内核

    首先,在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一味地追求幸福的时候,“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积极意义在于承认了“苦”的作用价值。所谓“人生百味”,其中核心的内容是“人生五味”,即酸甜苦辣咸均是人生的滋味,这样的滋味缺一不可,“苦”即为其中一味。

    其次,“先苦后甜”、“苦尽甘来”虽然存在着上述割裂幸福与痛苦两者关系的问题,但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积极意义在于焕起人的斗志,将人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极佳的位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某一个特定的时刻,需要集中精力进行人生的“大会战”,人的一生大大小小地总会面临着几次“必须跨过这条坎”的一刻,比如说高考。如果能够比较好地“跨过这条坎”,我们的人生就能够获得一个好的态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加可能获得一个好的位置,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人一贯主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正是中国古人苦乐观中的智慧所在。  

    再次,“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反映了中国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我们在反对及时行乐、苦行僧以及守财奴人格的同时,不能抛弃了其中优秀的积极因素。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即使是美国人也开始认识到了中国人节俭品德的价值,也纷纷开始了增加银行储蓄,而不再是一味地消费。

    总之,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要科学地对待“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苦尽甘来”代代相传,流传了如此久远,自有其深刻的思想与社会基础。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仍然需要从传统的苦乐观中汲取营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获得教益,那就更好了。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