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 经典电影:刘绍武四定原理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5:11:44
﹙一﹚四性定病的原由
 
从某种意义上讲,波是人之基,脉是人之根,证是人之干,性是人之本,病是人之果。结果是人生秋收的季节,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生命源于波动,从量子力学的研究入手,大千世界变动的疏波、密波、行波、驻波是产生生命的“土壤”,也是疾病产生的本源;由于波动产生了心动,心动产生了脉动,脉搏是波的显现和集结,脉波构成的象,对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作了深刻的描述,脉象就成了病的根源;溢脉,聚脉,紊脉,韧脉的不同,象征着一组组不同的病理信息,形成寒、热、虚、实的证候集合群,这四组证候集合群就形成了中医辨证的依据,组成了诊断的四条主干线;病性的寒、热、虚、实决定着疾病的本质,是证候本性的定格,性格决定命运,本性决定病性;寒热虚实是因,随着时空的变化,最终结出各自的果实,散挂在自己的枝头。炎病、痰病、痿病,瘤病就在躯体的各组织脏器形成。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功能不同,产生的疾病也是千姿百态,形象各异。万变不离其宗,各类疾病无论怎样变化,都是由寒、热、虚、实四性所产生衍化出来的,这就是四性定病的原因与结果。
 
﹙二﹚四性定病的原理
 
寒热虚实四性是如何生成炎、痰、痿、瘤四病的呢?局部组织脏器形成的结构功能改变,与“四病”有着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是炎病,“发炎”是现代医学常用的名词,也是西医疾病谱中常见的疾病,炎病源于气亢,在中医认为整体机能亢奋为发热;局部机能亢奋为发炎,亦名火证(炎就是火上加火之意),刘老常言,热的变化指证就是机能兴奋,血管扩张,心跳血循加快,体温升高,局部长期高度充血,最终形成炎病,至于细菌感染之说,那是因为细菌的生长繁殖都需要特定的温度。如同夏天万物生长,万物生长是因为有了温暖,有了夏天,万物生长是天热的标志,细菌感染也是体热的标志,是因炎热生长了细菌,而不是细菌引起了炎热,夏天把万物杀光,形成荒漠,天气依然热着,所以人体的发热,最终必然导致炎病的发生。
 
寒证是气凝,标志着整体的功能抑制,其表现为发冷,机能低下,血管收缩,体温下降,心跳缓慢,机体气血循环受阻,津液不得运化,热胀冷缩,遇寒则凝,津液凝结则化为痰,在何处凝结,就在何处为患,如同肉汁,热则为汤,冷则为冻,“肉冻”是痰病最好的客观解释和征象,寒证结于局部则成“痰核”,“囊肿”,“硬化”等寒性病变,寒是痰病的致病之源。寒如北极,冰雪沉积,如果有了温暖,北极的冰山就不存留。
 
虚证是气衰,气衰则乱,亦称气乱,机体随着年轮的变化而逐步减损,或过度的劳累、悲愤而过度损耗,使生命之气透支。生命的变化主要是“气化”,气血的过度耗损主要表现在心脏上,“心无实证”其原因就在于此,气衰的结果在脉象上表现为“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强弱不等”的紊乱之象,故称紊脉;脉是心的旗帜,脉的“三不等”标志着气血的不足,各组织脏器受气血的濡养,供血一旦减少,机能则降低,久而久之,结构则萎缩,临床的胃萎缩,肝萎缩,子宫萎缩等,接踵而至,痿病就产生了。缺失了气血,就如大地缺少了风雨,最终导致生态退化,变成荒原。
 
实证是气郁,郁闭则积聚,万物“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生命之气的郁结,使血流不畅,血液的瘀滞最终在组织脏器之中形成板结,实证产生的土壤就形成了,瘀滞的细胞得不到血气的濡养,发生异变。异变细胞在瘀滞的组织中成长,肿瘤、肉瘤、癌瘤就应极而生,气血的交互而激变化实,气郁血滞,气血最终淤在不同的脏器,就为该组织器官肿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随着时间推移,白血病,淋巴瘤,胶质瘤,肺癌,肝癌就发生了。积聚如同富人的担子,越挑越重。
 
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活动是气化活动,气血是生命的载体,肺是气的载体,心是血的载体,所以,临床呼吸心跳停止,生命就结束了。由此可见,气亢是热的本源,热性是气亢的显现,炎病是热的结果;气凝是寒的本源,寒性是气凝的彰显,痰病是寒的结局;气衰是虚的本源,虚性是气乱的表现,痿病是虚的终结;气郁是实的本源,实性是气郁的昭示,瘤病是实的结果。气血的不同变化方向,对疾病的性质有决定作用。
 
﹙三﹚四性定病的变易
 
病证的寒热虚实四性,是各类疾病化生的本源,寒热虚实亦是生命的度,天的温热寒凉在变,地的升散聚降在变,人的寒热虚实也在变,故《周易》曰:“参伍以变,错综其变,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寒热虚实的变化之象。这种现象是本性的显示。
 
寒热虚实的变易,遵从天地之道,有四种。即简变、传变、激变、互变。在周易而言就是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现分述之。
 
简易,就是寒热虚实自身的变化,只是大小的不同,本来性质未变,只是程度的变化,热性化炎病;寒性化痰病;虚性化痿病;实性化瘤病。单性变化的“四病”这是简易的发展结果。
 
传变,就是寒热虚实之间的顺序传变,其病性发生了变化,具有病性的复合性,如虚向热传变,形成虚热的本性,化为痨病;热向实传变,形成实热本性,化为狂病;实向寒传变,形成实寒的本性,化为结病;寒向虚传变,形成虚寒的本性,化为逆病。顺势传变形成复性变化的“四病”,是传变的化生结局。
 
激变,就是寒热虚实之间,矛盾的双方,因一定的条件,到达矛盾的终极,就会发生激变,改变原有的性质,如:寒热相格,发生激变,激化为实,则化生癌病;寒热相格,发生激变,激化为虚,则化生脱病;虚实相拒,发生激变,激化为热,则化生癫病;虚实相拒,发生激变,激化为寒,则化生闭病。癌病、脱病、闭病、癫病是寒热虚实之间激变的结果,是病性由本性到本质的变化。
 
互变,就是寒热虚实之间产生互动,各自为对方提供条件,自性与异性各自成为对方生存变化的条件,如:寒热互变,当热则寒,当寒则热,则化生瘟病(传染病的流行都是因气候的应极而生所化)。虚实互变,当虚则实,当实则虚,则化生疳病(消化不良皆因饥饱不均造成)。寒热虚实四相互变,则形成似寒非寒,似热非热,似虚非虚,似实非实的紊乱局面,则产生癔病。紊乱的过程平复,则恢复正常,否则……。病性的四种变易,产生了“十五种”病性,就是洛书所示的变化定数,也是河图的核心定数,万变不离其宗。
 
﹙四﹚四性定病的应用
 
四性的变易,在临床演化成炎病、痰病、痿病、瘤病(简变);狂病、逆病、结病、痨病(传变);癫病、闭病、癌病、脱病(激变);瘟病、疳病、癔病(互变),这十五种病证,各自标志不同的疾病性质,这就是“辨病施治”的基础,现代医学通过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所得出的结论,都不会超出这“十五病”的变化结果,故《周易》所言“参伍以变”,三五一十五,十五是各种疾病的“定象之数”,故有“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十五病的成因,就是“统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的描述,这是对“辨病定性”的总结。“四性定病”的理念确定之后,无论病情多么复杂,其性质必在十五病之中。
 
按着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变化规律,本着“依脉定证,依证定性,依性定病”的判定过程,在临床,以大脑这个局部为例,可根据现代医学的诊断,归类疾病的性质。如:病性属热的炎病——化脓性脑膜炎;病性属寒的痰病——脑梗塞;病性属虚的痿病——脑萎缩;病性属实的瘤病——脑肿瘤;病性实热的狂病——狂躁性精神病;病性虚寒的逆病——脑供血不足;病性实寒的结病——脑血栓形成;病性虚热的痨病——结核性脑膜炎;病性虚实化热的癫病——癫痫发作;病性虚实化寒的闭病——晕厥;病性寒热化实的癌病——脑胶质瘤;病性寒热化虚的脱病——脑缺血性休克;病性虚实互化的疳病——脑动脉硬化;病性寒热互化的瘟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性寒热虚实互化的癔病——神经官能症。
 
“十五病”定性的诊断,对局部脏器组织的任何结构功能变化,都能各归其类,对局部病的“辨病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查寻病性的源头,表示出清晰的辨证思路,使三部六病医学的理论规范,辩证规范,治疗规范有了可行的“四定原则”,使医者有了辨证之道,使病者有了治病之方。脉、证、病、方形成一个完整的辨证施治体系,病性相应,辨证思路清晰,治疗就可做到针锋相对,就能准确地运用协调整体,突出局部的治疗法则,组出和谐的治疗方药。
 
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保证,四病的性质决定之后,沿着这个基本思路,遵循着寒、热、虚、实的病性标准,针对不同科系的不同病种进行“辨病论治”,四病确立,按着简变、传变、激变、互变的变化规律,单纯与复合交互,形成十五种病性的诊治类型,以适应对每个脏器组织的个性化辨病定性,准确地进行施治,使病、证、方、药规范化,规律化,规格化,数量化。
 
﹙一﹚四病定治的基础
 
四病定治的基础,体现着刘老多年的治疗经验,热证演化成炎病;寒证演化成痰病;虚证演化成痿病;实证演化成瘤病。这都是从三部系统的功能变化作为原因,最后演化到局部组织脏器的结构变化,形成疾病。每个疾病结果,都是某一病性的凝结,从心理波动到生理变化,由生理变化到病理改变,是环环相扣的,所以说,疾病是人内心世界的宣言书。
 
炎病是热的局部集中,选定泻心汤作基础,以大黄、黄芩、黄连的苦寒燥湿之功,化热解毒之效,担负起体内上下之间,表里之中的清热泻火;痰病是寒的局部凝结,选定三核二香汤(简称核香汤)作基础。以川楝子、荔枝核、桔核的化结之功,小茴香、广木香的温中之能,大黄荡涤寒结之效,共组痰病主方;痿病是虚的局部耗损,选定团鱼丸作基础,以团鱼、哈蚧血肉有情之品,人参补气,鸡内金健脾之功,使阴阳气血得补,共组痿病主方;瘤病是实的局部聚积,选定攻坚汤作基础,以王不留、生牡蛎、夏枯草、苏子的化瘀散结之功,使瘤的聚积消失在无声之中,四药为用,形成瘤病的主方。
 
依“四病”治疗的法则为准绳,沿着四病的变易轨迹,分别对实热相交的狂病,选以白承汤;虚实相交的逆病,选以四逆汤;实寒相交的结病,选以四金汤;虚热相交的痨病,选以竹叶石膏汤。对虚实相拒激化为热的癫病,选以人参白虎汤;虚实相拒激化为寒的闭病,选以补阳还五汤;寒热相格激化为实的癌病,选以解郁汤;寒热相格激化为虚的脱病,选以生脉饮(散)。对寒热互化形成的瘟病,选以解毒散。虚实互化形成的疳病,选以润消汤。对寒热虚实互化形成的癔病,选以甘麦大枣汤。
 
四病定治的十五个基础方,是对每一类病种的定性治疗。体现着局部病局部治的原则。
 
﹙二﹚四病定治的范畴
 
整体气血的波动变化为脉证,系统功能变化产生的信息为证候,局部组织结构变化产生的征象为疾病,病的改变,都有局部的结构功能变化为依据。因此,在临床疾病定位中,凡具有独立功能和特殊结构的组织器官,统称局部。
 
在表部系统,有大脑、小脑、脊髓、咽喉、气管、肺脏、眼睛、耳朵、鼻子、、手部、足部、皮肤十二局部。中部系有心脏、血脉、肾脏、膀胱、骨骼、筋腱、肌肉、脂肪、脾脏、睾丸、子宫、乳房十二局部。里部系有胃腑、肝脏、胆囊、胰腺、甲状腺、口唇、牙齿、舌头、食道、小肠、大肠、肛门十二局部。三十六局是圆满的定数,也是生命的系统环节,形成病理变化活动的范畴。
 
局部是整体的局部,任何局部不能与整体割裂而存在。因此,局部的任何功能都是整体功能活动的一部分,所以说,局部是整体呈比例的缩小。“在整体是气血生命的活动变化,局部的一切活动都受气血活动的支配。”脑得血能思,目得血能视,手得血能握……”任何局部变化结果,都会造成一个生病的人,人与病息息相关,生命相连,这就是中医治病用协调的原则,用化解的方法。而西医则不同,认定是人生的病,对病则采取对抗治疗,用消灭的方法。这就是东西方医学的分水岭。所以,对每个局部本身的治疗,必须遵循协调的原则,来立法、组方、施治。
 
以协调为基础,突出局部个性特点,分别组成了调治的主方,表部大脑选用调神汤;小脑选用理脑汤;脊髓选用健髓汤;咽喉选用清喉汤;气管选用理气汤,肺脏选用调肺汤;眼睛选用理目汤;耳朵选用理耳汤;鼻子选用理鼻汤;手部选用理手汤;足部选用理足汤;皮肤选用理皮汤。
 
中部,心脏选用调心汤;血脉选用理血汤;肾脏选用调肾汤;膀胱选用决读汤;骨骼选用理骨汤;筋腱选用调筋汤;肌肉选用解肌汤,脂肪选用理脂汤;脾脏选用理脾汤;睾丸选用调生汤,子宫选用调育汤,乳房选用理乳汤。
 
里部,胃腑选用调胃汤;肝脏选用调肝汤,胆囊选用利胆汤;胰脏选用理胰汤,腺体选用调腺汤;口唇选用理唇汤;牙齿选用理齿汤;舌头选用润舌汤;食道选用旋代汤,小肠选用理肠汤;大肠选用调肠汤;肛门选用清肠汤。
 
三部之中,三十六局的选择主方,是以协调为基本准则,依法实现了“局部病整体治”的原则。
 
﹙三﹚四病定治的规格
 
四病定治,使临床对病的治疗有了确定的性质,依据刘老的治疗思想,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协调整体,突出局部,运用双相调控原则,唤起人体的自然疗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刘老倡立的这一治疗法则,体现了他在治疗学方面的博大精深,开启了中医的治疗艺术。
 
四病定治的治疗规格化,就是以“十五病”的选定主方,作为定性治疗的依据,以“三十六局”的协调主方作为协调基础,形成“针锋相对”的纠偏疗法与“协调整体”的和谐疗法相结合。组建了整体局部的“双观疗法”,如同火箭与导弹的关系,局部协调就是由病体方作基础把病性主方送达病所,形成有效治疗。又不使鲜明的对抗纠偏影响到局部脏器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生理机能,悄无声息地把身体恢复健康。
 
以肾病为例,1、肾之炎病—肾盂肾炎,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泻心汤组成清肾汤以治。2、肾之痰病—多囊肾,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核香汤组成调肾散结汤。3、肾之痿病—肾萎缩,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团鱼丸组成补肾益气汤。4、肾之瘤病—肾肿瘤,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攻坚汤组成调肾攻坚汤。5、肾之狂病—急性肾炎,以整体协调的小柴胡汤加诀读汤组成调肾汤。6、肾之逆病—肾病综合症,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复以人参汤组成温肾汤。7、肾之结病—肾结石,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四金汤组成调肾排石汤。8、肾之痨病—肾结核,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竹叶石膏汤组成调肾化结汤。9、肾之癫病—肾性高血压,以协调整体的调肾汤加之降压汤组成调肾降压汤。10、肾之闭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补阳还五汤组成疏肾汤,11、肾之癌病—肾癌,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解郁汤,组成调肾解郁汤。12、肾之脱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生脉散组成调肾益气汤。13、肾之疳病—肾静脉血栓形成,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复以润消汤组成调肾化瘀汤;14、肾之瘟病—肾性狼疮,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消斑解毒汤组成调肾解毒汤,15、肾之癔病—肾脑综合症,以局部的调神汤加之决读汤,组成调神理肾汤。
 
协调有取整体局部之宜,具备定性施治的针对性,病性主方,可依法选药,定方定治,这样原则性明确,灵活性具足。使医者,依于方而不泥于方,在四病定治中体现了刘老局部病治疗的三原则,即局部病局部治;局部病整体治;局部病局部整体双观治。局部“十五病性”,“三十六局部”的思辨框架可见一斑,呈现着三部六病医学的系统格局。
 
“四病定治”的思辨,从整体、系统到局部,皆依次遵循这一法则,四脉定证定治,四证定性定治,四病定法定治,整体,十五脉证方;三部系,四十五证方;局部三十六局的五百四十病性方。共计六百方证。准确刻化了三部六病医学治疗思辨框架,涵盖了整体医疗的不同层次的诊疗体系,将在实践中接受着客观临床的重复检验,使其规格更加准确,真实。最终实现刘老的宏愿,“回溯本源,传承命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每一个绍明医学者的责任。
 
理论的四定原则是刘老规范他一生倡立的三部六病医学主题,遵从自然法则,苍天立法,大地成象,故“法象莫大于天地。”天地姻蕴,万物化生,春夏秋冬寓于四时的升降聚散之中。故“变通莫大于四时。”四时的变化给予地球万物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四定规范,“统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
 
﹙一﹚四治定法的原则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科技的创新是一场革命,是学术认识的一种升华。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征服疾病,赢得民心和患者之心的重要依据。所以历代医家以自己不同的学术层次,不同的道德理念,在临床展开了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正治法则,就是中医平素所遵循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基本方法。针锋相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阵地对抗战”,亦名纠偏疗法,这种法则写在教科书上,是知识层面的治疗原则,这是迈入医界者首先应该记取的初始法则。
 
反治法则,就是针对病情,顺势而为,其本质就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就是借助大自然“物极必反”的规律,四两拨千斤。对寒证,施以寒药,“雪上加霜”使其“寒极一阳生;”对热证,施以热药,“火上浇油”使其“热极一阴长;”对虚证,施以泻药,“落井下石”使其“负负得正;”对实证,施以补药,“锦上添花”使其“正正得负”。用捧杀之术使病疾消灭于发展进程中。施以反治法,要有成熟的经验,属技术层面,涉医较深者可用此原则。
 
奇治法则,就是面对复杂的病情,不进行正面治疗,而是借天地运转之势,出奇而制胜,奇治的原则就是“升以制寒,降以制热,聚以制虚,散以制实。”天地的法象就是升降聚散,这是大自然化能量为物质的法宝。升以制寒,如同冬月里的冰,正治之法是用火烤,但一条江河如果冰封千里,用火烤,热以治寒,只能烤出一个洞,不可能使冰川全部融化,用升温之法,等到春天来了,温度一天天升高,到达一定热度,整条江河就解冻了。降以制热,亦是同理,夏日炎炎,树上长满绿叶,夏日如果让一棵树的叶子落光,可以人工捋去,五十人一天捋光一棵树可以办到,但一片森林的叶子要想落下,必须待秋凉温度下降,秋风扫落叶,一场秋风可以把整个森林的叶子降落;聚以制虚,就如同对穷人实施扶贫,不用救济,只须教会他脱贫的方法,自己学会聚敛财富,“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治虚的大法;散以制实,无论多么殷实的富翁,一旦他学会吃喝玩乐,“针大的漏洞能透过斗大的风”,慢慢地就会将万贯家财荡涤一空,“人法地”大地的变化之道是解决复杂病证最佳方药,大地无言,但示人以法,升降聚散是对寒热虚实变化的制化,懂得此,则进入医学的智慧层面。
 
妙治法则,当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到了疑难的程度,复杂多变,对医者到了无法下手的地步,就到了运用妙治的时刻,妙治的原则就是“治寒远寒,治热远热,治虚远虚,治实远实”。如果说奇治是时间的疗法,那么妙治就是空间疗法。治寒远寒就是对寒疾顽症,久治不愈,化而效不显,治而无大益者,北人令其迁徙海南,在那地势低平,空气湿润,天气温暖的环境中,让顽固的寒疾慢慢消解,海南见不到冰雪,夏热不留寒。寒疾就会不治自愈;治热远热就是热证缠绵,消炎无益,解毒无门,南人可以令其移居到漠北,借助天地之寒,使炎热之疾慢慢消退;治实远实就是实证久驻,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等富裕之疾,令其迁移西部贫瘠之地,一年吃的半年粮,慢慢地,就会面现菜色,肥胖油光的体态就会消散的无影无踪;治虚远虚就是虚证难疗,令其迁居东方沿海。富庶之地,海鲜美味慢慢品尝,虚衰之疾,贫血,萎缩之证就会悄然恢复。在中国,南可以治寒,北可以祛热,东可以益虚,西可以消实。识于此是医者进入治疗艺术的层面。
 
懂得用药理治病是知识,了解用药性治病是技术,知道时间的妙用治疗是智慧,精通空间妙用化解是艺术,四治的原则不仅是方法,更是医疗层次的展现。
 
﹙二﹚四治定法的应用
 
中国医药学积累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只要你能认真发掘,有舍得之心,有扬弃之志,你就会步入中医证治的大门。
 
中医的方剂学,六十余万方,每个方剂都是医者先贤智慧的总结,现以小柴胡汤为例,作一解读,随着刘老的足迹,步入仲景先贤的医学殿堂。首先说明,刘老一生用小柴胡汤治病,并做了协调的基础方,是有其深刻渊源的。刘老的选药原则有四,一是疗效要高,二是治疗全面,三是无毒副作用,四是利于久服。明医近于真,良药近于善,善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这为他创立协调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老依据临床经验,小柴胡汤中以党参易人参祛其燥热之弊;以苏子代半夏舍其蓄毒之患,以川椒换生姜取其热不伤阴之优。重组后的小柴胡汤中,七药八法具定,四性四理皆备,成为四治定法中的第一方,由此拉开了协调疗法的序幕。
 
小柴胡汤中,含有四治八法,黄芩性寒治热,川椒性热治寒,党参性补治虚,甘草性泻治实。柴胡升以制寒,苏子降以制热,大枣敛以制虚,柴胡散以制实。此为奇正相因,出奇而制胜。黄芩寒以制寒,使“阴极一阳生”。川椒热以制热使“阳极一阴长”。党参补以制实使其“正正得负”。甘草泻以制虚使其“负负得正”。柴胡主升借川椒以治寒;苏子主降,借黄芩以胜热;大枣主聚借党参以补虚;柴胡主散,借甘草以泻实;此为“妙反相循”反败为胜。顺为凡,逆为仙,妙法原本颠倒颠。
 
小柴胡汤七药八法,寓八卦之理,为天地所示,其法如乾象天,天气降,苏子以应之;坤象地,地气升,柴胡以应之;兑象泽,泽气聚,大枣以应之。艮象山,山气散,柴胡以应之;坎象水,水气寒,黄芩以应之;离象火,火气热,川椒以应之,震象雷,雷气实,党参以应之,巽象风,风气虚,甘草以应之。小柴胡汤中,升降相因,聚散相循,补泻相遂,寒热相显,共组八卦之妙,犹如诸葛所布八卦阵,无论从八卦八方何地何门而入,必有正反奇妙之治,层层相化,步步而解,处处有和,面面协调,无论何种顽敌进入八卦阵中焉有不服之理;无论何类顽疾,应用八法之方,何有不愈之病。所以刘老本着《内经》《伤寒论》《周易》的主旨,合于法度,变通于无形,在无言中“唤起了生命的自然疗能”使疾病化解在无形之中,由于小柴胡汤中药药皆法,药药皆理,药药皆道,这就是“有诊断之错,亦无治疗之误”的绝妙之处。故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见之”。
 
四治定法的临床应用,中医的大方,小方,奇方,偶方,急方,缓方,复方的立法立意,都在八法之中,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八项治则,亦不出四治定法的范畴,正治,反治,奇治,妙治的四治,皆以升降聚散,寒热补泻定法,当用则用,当舍则舍,当重则重,当轻则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中是保留最完善,最具中华民族的特色的,符合大道的规律。传统文学自古文以载道传承精神,历经上古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建安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虽然不断地变换形质,体例,但是其载道的神韵一直未变,以四大经典小说为例;《西游记》讲升,《三国演义》讲降,《水浒传》讲聚,《红楼梦》讲散。符合天地变化之道,所以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大道无言,但有严格的选择性,合于道才能与天地长久,中医学的理论、法则、方药只有符合客观规律,顺应大自然的变通法则,才能传世。中国中医学,中药学能流传千年就是顺应了这一规律,我们的学习,认识,理解,感悟,一定要符合这个自然的大道,步刘老三部六病医学的后尘,遵从“四定”原则,形成理论的规范。以最大的勇气走进去,以最大的勇气走出来。完成一个回合,你就知道了“四治定法”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