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暴集中营达在线播放:刘绍武四定原理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2:33:43
二、四脉定证的机理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整理,从中找出规律,作出结论。”刘老的医学生涯,从治疗里部胃肠道的疾病入手,发现病性变化的端倪,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脏,至表部五官的病性变化,皆与四脉的变化有关。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在日后的诊疗过程中,在七一年那个动乱的年代,刘老每日门诊量在86~127例之间,平均日诊治百人,病人排队等待他的治疗,刘老每日细听患者陈述,观察舌质舌苔,随即评脉定性,处方治疗。2~3分钟诊治一名患者,每诊必准,每治必效,刘老神速的诊断施治,令患者觉得神奇,令学者觉的不解,每每问及,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道:“四脉定证”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在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时作用不大,可作参考,而在波浪滔天,暗无天日之时,却能指示方向,学者如果能够通晓四脉,评出三不等脉时,就可以毕业了。
刘老语重心长的话语,道出“四脉定证”的玄机,引人入胜。他常说:生命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气血的统一性,志为气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体之帅,机体的活动,是气血活动的集中表现,气血的循行由心发,沿着经脉,络脉,孙脉的不同分支层次,灌注着所有维系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人体组织的实质是血管网络与神经网络的集结,按着生理功能组成不同的系统,形成不同的形状,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的合和之精气,为组织器官输送能量,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而气则是天阳之气与先天之气的合和之元气,保证血循的动力和张力。在血脉中,气维系着脉道的张力(血压),如同皮球,皮球之所以能拍动,是因为内有气的张力,而不是压力,张力是反压力,始终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度”,过犹不及,高则头晕、低则目眩。在大自然的气化反应中,这个生命之气的张力,就是生命力,脉博是生命之波激荡的回声,通过脉形、脉位、脉势、脉数的变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动客观、规范、量化,给诊断一个判定的指标。
每一个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为发愤激昂而怒,怒则气上,气上多亢也;为担心恐惧而惊,惊则气下,气下多凝也;为奉献耗散而悲,悲则气散,气散多乱也;为目标追求而思,思则气结,气结多郁也。疾病是人生的宣言书,也是人生的自白书,心灵的活动演化成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细察之,气亢之人,脉形越上鱼际;气凝之人,脉形沉于尺下;气郁之人,脉形聚于关部;气乱之人,脉数、脉势、脉形现于不等。人者,观其面像,可定其名,脉者,见其形象可定其性,在总结刘绍武经验,研制“中医三部六病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项原理进行了成功的设计,在经过国家的技术鉴定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在审定设计原理时,作出了“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结论,并建议其弟子转告刘老,因“四脉”的独特定义,是一项发明,可将“四脉”名称规范命名,以示其独到的学术定义。后报请刘老,征得刘老的同意,最后将“上鱼际脉”定名为“溢脉”;“聚关脉”定名为“聚脉”;“三不等脉”定名“紊脉”;“长弦脉”定名为“韧脉”。从形成机理上确定了“四脉”的名称,使“四脉定证”的研究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学术探讨的舞台。
三、“四脉定证”的道理
“四定原则”是刘绍武学术理论的规范,“四”是大自然在变化中顺势而成的“定数”。首先,地球环绕太阳转,动静相因,而成四相,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现温、热、凉、寒四气;而显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间上而定东、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间,则生颅、胸、腹、盆四腔。颅腔多虚,胸腔多热,腹腔多实,盆腔多寒。演化着生命的过程,人为万物之一,踏着大自然的脚步,与万物和谐共舞。
春温气升,天温好个春,升极则散;夏热气散,天热好个夏,散极则聚;秋凉气聚,天凉好个秋,聚极则降;冬季气降,天寒好个冬,降极则升,四气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应运而生,则为正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应极而生,则为邪气,旱涝失调,灾难频生。
春日温暖是唤醒生发之机;夏日炎热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凉是悬起肃杀之剑,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间,冬日冻的瑟瑟发抖,夏日晒的汗流浃背,是对生命的净化,是生活的享受。当人类夏日有空调,享受秋天的凉爽;冬日有暖气,享受春天的温暖,日久天长,生命力就会大大下降,会如同温室的花草一样娇嫩,自杀乎!享受乎!
人在现实生活中,当怒则怒,当悲则悲,当惊则惊,当思则思……,“雁过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风来梳竹,风去而不留声。”刘老常讲:“宁让飞鸟头上过,不让飞鸟头上来搭窝。”在这里不仅体现了刘老博大的宽恕胸怀,更重要的是教给你了一个人生的“度”。无论是怒则气亢形成的溢脉,还是忧思气结形成的聚脉;或是奉献耗散形成的紊脉;甚是悲观沉默形成韧脉,都是因为越过了生理的那个“度”,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铸就了形象,万物与人生皆一气耳,气的顺逆正反,伴随着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实出一理,皆道也。
《周易·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数,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脉定证”是脉诊学的金标准,传统诊法,无论望、闻、问、切,所得病证信息,用“四脉定证”追溯其本源,“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是刘老临床辨证施治的神来之笔,深得辨证施治之真谛,沿着这个思路,在确定了四性之后,依据《周易》的变易定义,经过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的交互与演变,以应“河洛”之数,其医学之文和辨证之数皆可定也,在临床,随着简易的溢、聚、紊、韧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执之变;经过变易的腾、坠、超、越之化;达到互易的决、离、复脉之别。十五脉的变数定性,涵盖了病理脉象的全部显现,通其变,明其理,识其数,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的系统理论,才是刘老留给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体内容。
 
四证定性是三部六病医学辨证的基石,是刘绍武先生从医八十载研究硕果,是他治病救人的智慧结晶之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系辞传》曰:“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法象是大自然向人类敞开的智慧之窗,从中可以探求到天地人变通的秘密,春夏秋冬是天之法,温热寒凉是天之象;东西南北是地之法,升降聚散是地之象;生老病死是人之法,寒热虚实是人之象。识得法象就打开了自然奥妙之窗。同时也就明白了辨证施治的真谛。只有顺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才能叩开真理的大门。
 
﹙一﹚四证定性的原理
 
寒、热、虚、实四证是辨证施治的原则,代表着病情的方向,决定着病性的本质,四证定性是对病情的肯定。
 
地球绕着太阳的公转过程是地球的运行轨迹,也是地球的命运,太阳是天的载体,由于地球旋转的时空变化,天给予地的表象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是天的象征;人生活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的运动,地给予人的表象就是东、西、南、北四方,四方是地的象征;人体承载着灵魂的活动,人体给予生命的表象就是生、老、病、死四相,四相就是人体的象征;天之四季的温、热、凉、寒的变化是天于地的四性,地之四方的升、降、散、聚的变化是地给于人的四性;人体之四相的寒、热、虚、实的变化,是生命示于人体的四性。
 
天之温热凉寒,地之升降聚散,人之寒热虚实都有一个法度,这个法度是非常严谨的,其变通是循序渐进的,天的变通是天衣无缝,地的变化是潜移默化,人的变易是环环相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是一个大系统,人是地的派生,地是天的派生,天是道的派生,道是自然的派生。”天之温热凉寒的法度变化,过犹不及,都会导致地的升降聚散发生程度变化,地之应极而生就会影响到生命寒、热、虚、实的程度变化。人体的生命活动本来是当热则热,当寒则寒,当虚则虚,当实则实是其生态,天地的变化超越了这个法度,应运而生可利生,应极而生则损命。
 
顺从自然规律,寒热虚实是生命活动的过程,违背了自然规律,寒热虚实超出自身的度或不及自身的度,都是病态的变化,会有疾病产生。另一方面,当寒不寒,当热不热,当虚不虚,当实不实也同样是一种病态变化,合乎法度则生命和谐;失去法度则出现生理失衡,人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在寒、热、虚、实之中。
 
﹙二﹚四证定性的确立
 
寒热虚实的本质辨识,是确立病证性质的基础,传统医学的“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都是以寒、热、虚、实作为辨证定性的核心内容,其它各类辨证方法,所不同处,大多与病位的确定有差异,所以无论是“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还是“营卫气血辨证”;都不会离开寒、热、虚、实的病性范围。因此,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就成了辨证定性的基本前提。
 
“四证定性”的思路源自于1958年,那时刘老就开始了溃疡病的专病研究,1963年,太原市中医研究所成立了溃疡病研究小组,他和弟子胡连玺一起,对溃疡病的发病机理,病性分型和治疗规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与治疗。初始就对溃疡病进行了虚寒、肝旺、郁滞、湿盛四种类型的病型定性分析,认定气滞(寒)、血瘀(实)、肝旺(热)、中虚(虚)是溃疡病临床表现的四种病性本质,而分别选用黄芪建中汤,丹栀逍遥散,生姜泻心汤,归脾汤等多种方剂治疗,终因方剂定性不确,而疗效欠佳,最后重组“溃疡汤”以创方治疗,才从本质上解决了溃疡汤的疗效问题,其组方宗旨的理气(治寒)、理血(治实)、理脾生肌(治虚),止痛(治热)四大治则,尽含在寒热虚实四证定性之中。通过溃疡病的治疗与研究,为后来的“协调疗法”和定证、定方、定疗程的规范治疗,和“一证一方”;“一病一方”的规格证治奠定了基础。
 
由溃疡病的研究开始,逐步扩展至整个消化系,在临床诊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过程中,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皆源自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腹满寒疝四类证候,病情的变化多样,也不超出这四种不同的证候,通过脉证合参,依然不脱出寒热虚实的四证定性范畴,这为后来的诊治探索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到了七十年代,“三部六病医学”发展到“六病纲目辨证”阶段时,刘老在研究《伤寒论》的证治原则中,确立六病为六纲后,依然对目证作了寒热虚实“四证定性”的探索,如太阳病、在确立葛根麻黄汤为主方证以后,又分别列出表热的麻杏石甘汤证,表实的大青龙汤证,表虚的桂枝汤证,表寒的麻黄汤证,以作为表部病性的辨识目证,为辨证施治确立病性指明了方向,六病的纲目辨识,其本质在当时就运用了“四证定性”的原则。作为划分六病的定性依据。
 
﹙三﹚四证定性的应用
 
整体有四逆汤证、白虎汤证、大建中汤证、大柴胡汤证,彰显着整体的寒、热、虚、实;三部之中,表部有桂枝甘草汤证,葛根甘草汤证,当归甘草汤证,麻黄甘草汤证,展示着表部的寒、热、虚、实;中部有附子汤证、黄芩甘草汤证、人参汤证、柴胡甘草汤证,表示着中部的寒、热、虚、实;里部的干姜甘草汤证,大黄甘草汤证,苍术甘草汤证,芒硝甘草汤证,揭示着里部的寒、热、虚、实。寒热虚实是“三部六病医学”辨证的基石,从整体到三部,以病性为判定标准,才产生了三部六病的概念,照此推演,纵横思考,才形成了纵向的体证,仪证,部证、病证、单证思维和并病、合病、兼证、合证的横向融合,形成了宏观的“三部六病九治法”,用于临床。逐步完善,形成规范的三部六病诊疗体系。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刘老在1983年山西省经典著作学习班上,首次系统讲述三部六病时,对整体辨证则首次阐述了热证的白虎汤证,寒证的四逆汤证,虚证的大建中汤,实证的大柴胡汤证,对三部分别划了表热证、表寒证、表虚证、表实证、中热证、中寒证、中虚证、中实证、里热证、里寒证、里虚证、里实证十二单证,作为三部“四证定性”的辨证依据。实热为阳,虚寒为阴,构成“六病”的证治,形成了三部六病医学的基本思维框架。
 
九十年代,随着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三部六病学社”的兴起,一批年富力强的新生力量加入到三部六病医学的研究,探索行列。刘老针对自己的切身经验结合对《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心得,提出“三纲六要”的基本概念,“三纲”就是整体的内涵——八要素,三部六病——思辨的框架,理论的规范——四定原则。六要就是证有四性,病有四种,脉有四型,用有四化,治有四法,论有四诀,刘老在《三纲六要》的归结中,体现了他毕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思辨的框架中始终贯穿“四证定性”原则,还确切的规定,理论的规范是四定原则,“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组成了三部六病医学的理论核心。这就为三部六病医学体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病性的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是疾病发生的本源,是生命内涵活动的显现,也是生命性格的宣言,人类疾病谱无论多么庞杂,寒热虚实是辨证的四条主线,这是准确诊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