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洞壶山温泉评价:住在芎蕉坑 他們簽約不賣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3:11

住在芎蕉坑 他們簽約不賣地(1)

記者陳承中/調查採訪

年輕人,大家都往外面跑,外流!出走!農村全老化了!

但是奇怪?苗栗農婦李平的兒子和女兒,怎麼跑回鄉下來了?

大湖芎蕉坑

人口回流
休閒觀光農業留住年輕人

李平的女兒陳旭硯,二十五歲,學的是美工,回鄉下以前,在全國電子當繪畫助理,月入約兩萬元,現已回鄉下兩年多,沒有固定收入,在家養雞,繪畫創作。

李平的兒子陳旭東,二十八歲,兩個月前才回鄉下,當時,是台北市一家貿易公司的經理,月入七萬多元。目前沒有固定收入,每天做的都是「農夫」的事,以及雕刻藝術品。

李平和一對兒女鎮日幹什麼事呢?

他們在自家的四公頃地上種苦瓜,栽草莓,種樹,移樹,鋤草,整地,養雞,配水管線,裝水龍頭,釘模板,修水泥階梯,用樹桿做路燈,還有,從事繪畫,竹編,漫畫,雕刻,陶器等藝術品製作。

我們去打擾的那天,李平母子因為剛移植了一棵樹,害怕太陽曬死它,正在幫樹打陽傘,母子倆為了固定樹頂那支五彩的大陽傘,著實忙了一陣。

「一定要有年輕人回來,沒有,做不來。」李平說。

「我從前最反對在鄉下作農,很不諒解為什麼我媽媽要在鄉下拔草,畫畫,但現在我多了解了一點之後,也願意留下來了。」李平的兒子陳旭東說。

鄉下什麼東西留下了陳旭東?

答案是:他和母親及妹妹所住的苗栗縣大湖鄉富興村芎蕉坑,大有發展休閒農業及觀光農業的前途。

民國八十一年,六年前,李平在村裡買了四公頃地,共花了約一千萬元,現在,一公頃就值一千萬元,四公頃,四千萬,漲四倍了!

芎蕉坑的二十多戶農民,最近還做了一件轟動全台灣的事,就是,他們有十戶人家簽了一個「苗栗縣大湖鄉芎蕉坑社區土地所有人共同協議約定書」,相約不准賣土地。

約定書的前言,明白寫著:「立協議約定書人鑑於近年來因工商業發達,財團商人等對土地的炒作,以及濫墾亂建等不法行為,對於自然景觀水土保持的破壞日趨嚴重,故我等為保護珍貴自然生態環境,並有計畫適度開發地方資源,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為目的,特協議約定下列各點,共同遵守,不得違反。」

約定書的第三條,明白寫著:「本社區內之土地,在中華民國一百年(公元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所有權人不得出售或做違反前言之使用與收益等行為。」

雖二十多戶人家,只有十戶簽約,但是芎蕉坑百多公頃的土地,簽約十戶的六十多公頃,正好卡住了所有的「戰略要衝」,全在路邊,所以其他十多戶村民不簽約,若想獨自賣地,也賣不到好價錢。

簽約,是「精神團結」。

簽約的原因,那天,李平,和另外兩位簽約的農民林珠京、涂明海說,他們擔心芎蕉坑發展起來後,地價上漲,居民把地賣了,得到的錢,「三世人都吃不完」,於是,人移民跑去加拿大了,農地賣給了財團,財團在農地上亂搞,破壞了農地,再也不能回復農用。

事實上,簽約真的擋住了想來芎蕉坑炒地皮的財團。李平說,財團曾來接洽,要買地建小木屋,但是大家一簽約宣布不賣地後,財團就較少來了。

簽約的芎蕉坑農民林珠京,有地一公頃,養雞,種水果,家中六人,母親已九十多歲,全家每年收入只有十多萬元。

簽約的芎蕉坑農民涂明海,有地十三公頃,有個很大的農場,但一年收入也不過四十多萬元。

為何涂明海不賣地?涂明海說:「還有一個原因,因為,祖宗傳下來的訓示:可賣祖宗言,不賣祖宗田。賣地,對家庭名譽不好。」

描繪未來
發展民宿選坑花等著改變

前年,林珠京等芎蕉坑的農戶,辦了「我家住在芎蕉坑」活動,吸引了各地人士來觀摩,美好的結果,使芎蕉坑的農戶認為大有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的潛力。去年六月大家簽約不賣地,更轟動四方,連台灣省長宋楚瑜都跑來見證。

李平說:「我們是個大家庭。」

但目前,李平他們還不希望觀光客來芎蕉坑,因為還沒整體規畫好,當地現有的特殊文物、古蹟,怕觀光客來了後,會破壞,所以,目前芎蕉坑雖沒管制遊客進來,但也故意不立路標,消極地婉拒外人來玩。

芎蕉坑農戶目前正為發展「民宿」準備著,家家戶戶種著九重葛。他們選了九重葛做芎蕉坑的「坑花」。台灣的農業發展環境劇變,芎蕉坑在應變。大華不動產鑑定公司董事長張義權說,政府應透過鄉鎮公所及農會系統,根據地方特色,團結大部分農民,發展具有特色的觀光休閒農業,用整體力量,把農民轉變為觀光等服務業人員。

住在芎蕉坑 他們簽約不賣地(2)

宜蘭三星

點土成金
長埤湖、分洪堰麻雀變鳳凰

其他農村,像芎蕉坑一樣,也有人在應變。

「三星三星亮晶晶。」「家家戶戶插銀柳。」

「三星鄉有三顆星,白蒜、青蔥,和銀柳。」

看!宜蘭三星就在變。

宜蘭縣三星鄉,兩三年前,一公頃農地,價格是五百萬元。現在,是一千五百萬元了。農田,搖身一變,成了金田。

點土成金,麻雀變鳳凰,這樣的傳奇,也能發生在農地上嗎?

可以的。

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很花錢,必須群策群力。

舉幾個例子,首先:大家一起幹。宜蘭三星鄉的農路,從前彎彎曲曲,不好看,不好走,現在,寬大筆直,農路上,有五座橋,全是鄉民自己設計,可以引動觀光客停車下馬來欣賞,很有特色的「景觀橋」,橋欄上雕刻出一個又一個藝術品,很逗趣。

還有,三星鄉特意種了兩千多株山櫻花,將來,山櫻花怒放時,三星會很美。

還有,三星鄉成立了「綠化小組」,推動全村綠化,刻意雕琢的兩個風景區:「長埤湖」、「分洪堰」,從前是荒廢的土地,現在,是宜蘭風景區管理比賽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我們要照顧農民,我們要吸引年輕人回農村,我們要提高農地價值。而且,我們相信,我們可以自己走出一條路來。」原三星鄉代理鄉長,當選省議員的陳歐珀說。

結合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文化,發展觀光休閒農業,是三星鄉選擇要走的「自己的路」。

為了吸引觀光客到宜蘭三星鄉,三星鄉年年在休耕的田裡種油菜花,用大片、大片,廣達三十二公頃的漂亮的油菜花田,吸引人潮。

但這還不夠。

所以,三星鄉還辦了個稻草人創作比賽,把民眾創作的各種各樣的「怪怪稻草人」,立在油菜花田裡,稻草人在田中,五顏六色,各領風騷,他們不「趕鳥」,而是「引人」,要吸引很多人,來三星鄉看他們,引人潮,帶錢潮。

觀光點子
蔥蒜節、油菜田吸引人潮

奮鬥過程中,有時,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爺也會捉弄人。好比,三星鄉的農民,去年播種,種植油菜花,結果,播種完畢,馬上就下大雨,沖掉了種籽,農民只好重新再來,想不到,一而再,再而三,去年農民共播種三次,都碰上下大雨,三次播種,三次種籽全流掉了,土壤也硬了。

農民很疲憊,不要幹了。他們向鄉長抱怨說:「鄉長,你只愛油菜花漂亮,但是,油菜花漂亮,卻很難種,我們不要種了!」

陳歐珀費力勸說,三星農民又努力了一次,終於成功了。現在,漂亮的油菜花田和稻草人,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到三星鄉。今年,三星鄉又種了滿田遍野的油菜花,在晚冬的陽光下,散發出誘人的風采,每天吸引了一車又一車觀光客到三星來看油菜花田,看稻草人。親子朋友快樂地與稻草人合影,找油菜花爭妍。

但這還不夠。

種油菜花,豎稻草人,只是三星鄉「振興農地使用效率」、「農地使用現代化」、「提高農地價值」,眾多點子中的一個。三星鄉還做了這些事,出了這些點子:鼓勵鄉民種植高價作物,蔥、蒜。每年,三星鄉舉辦的「蔥蒜節」,現在遠近馳名,觀光客,從各地來玩,來買蔥,來買蒜,來買三星鄉刻意栽培的其他特產,例如花卉中的「銀柳」,例如從「三星」地名聯想到「三星上將」,以「上將」為名的「上將梨」、「上將茶」。

住在芎蕉坑 他們簽約不賣地(3)

新竹照門

保護鄉土
農民相約不濫墾濫葬

新竹縣新埔鎮照門地區,靠近優美的聯合報系渡假中心「南園」,這裡,和宜蘭三星一樣,農民也獻出自己的力量,群策群力,短短幾年,大大提高了農地價值。

四、五年前,新埔照門地區的農地價格,一公頃是三百多萬元,比起「外面平地大路邊」一公頃五百多萬元的農地價格,低了不少,但是今天,照門地區的農地價格,一公頃最高是兩千萬元了,「外面平地大路邊」的農地價格,今天,一公頃才一千萬到一千五百萬元。

短短四五年,和宜蘭三星,和苗栗芎蕉村一樣,照門里的兩百戶農民也「點土成金」了!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一個類似苗栗芎蕉坑「簽約不賣地」的作法是:為了保護美好的山光水色,照門里的農民互相約束,不准濫墾濫葬。要愛土地。

另一個和芎蕉坑及三星鄉完全相同的秘訣是:除了政府投資外,農民自動自發,全心投入。

例如,照門里的農民,建設當地成旅遊區時,區內的公共設施,全是農民無償提供土地,投資興建,並負責日常維修。

努力之後,現在,照門地區原有的荒山雜草,成了觀光點,也不再鬧水患,假日吸引不少遊客,遊客到了當地,好像身在國外旅遊區,農民拿出農產品販賣,還準備發展「民宿」,和苗栗芎蕉坑一樣。

發展隱憂
現在收入只有遊客的垃圾

雖然,照門地區和芎蕉坑相同,目前不收遊客的門票,賺錢的生意還沒有開張,但遊客已全年不斷,套句當地農民有點兒酸溜溜的話說:「我們現在收入的,只有遊客帶來的垃圾。」

但是照門里農民看的是美好的遠景,所以他們為這遠景,於現在做奉獻。而且,目前地價不是已大大漲了嗎?這不就是鉅額的收入嗎?

今年春節前,新竹新埔照門里風景如畫。幾位農民在敲敲打打施工中的接待中心聊天,他們對未來滿意懷憧憬,可也有些憂慮:

一、法令配合不上,居民憂心。

例如,照門發展觀光休閒農業,公共設施、停車場、賣點、民宿,目前沒有法令規定如何申請執照,而且,如何認定,不知道,土地增值後,變更後,將來是否要課增值稅及地價稅,也不知道。

二、農民資金不夠,需要融資。

三、農民資訊不足,需要政府提供。

四、環境生態維護,農民做得很好,遊客卻是破壞者。

但無論如何,照門里的農民是歡喜今天的發展的。

「從前從這裡搬去都市中的年輕人,現在已經有人搬回來了。我們讓年輕人覺得住在這裡有光榮,他們就會搬回來。」照門的農夫黃鑾聲說。

地方農政官員叫他「黃大哥」的黃鑾聲,聽說年輕時他有這樣一個夢:「家園的羊腸小徑,變得筆直寬敞了;行道樹的綠蔭下,點綴著色彩繽紛的小花;來往的行人都驚艷這裡的美不勝收!」

「現在,黃大哥的美夢成真了。」新埔鎮農業課長李正雄,那天,這樣說。

「農民有遠景,就不會賣地。」站在李課長身邊的農夫曾國渠和吳家錦,不約而同插話說。很有共識的樣子。冬陽正暖暖落在他們臉上。亮晶晶的,令人想到宜蘭三星的「三星三星亮晶晶」。

行政院主計處「從前的調查」發現,台灣近八十萬農牧戶,打算出售農地,縮小經營規模者,只占百分之一,打算買農地或租借開墾農地擴大經營規模者,則有百分之六。所以調查顯示,台灣農民不是人人都想賣地,或變更土地,獲利後離農。

我們的農地政策即將大幅修正,大幅放寬農地管制,不少人擔心台灣農地從此「一去不回頭」,更有人抨擊,說是政客「對土地沒有感情」,才會不顧一切,逼迫政府又快又大地開放農地,讓財團得利。

但是,看看苗栗芎蕉坑,宜蘭三星鄉,還有新竹照門里,這些農民守緊農地,熱愛農地的表現,會是「空谷足音」嗎?台灣想賣地的農民究竟有幾多,真的只有百分之一?

決策之前,政府應該弄清楚這些吧!(系列報導完。記者陳承中、林錫霞、賴桂松、羅緗綸、葉英豪、吳佩玲、簡慧珍、張三雄、黃宏璣、紀文禮、苗君平、陳信利、郭先盛聯合採訪,陳承中執筆) 【1998/2/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