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必看电影推荐:受益终生的100部教育书籍(20)《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26:44

20.《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于1963年出版,33年后,该书已出了了六版。这本极为畅销的教科书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坚持运用最精彩的案例阐释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思路,广泛介绍了实用数育研究方法;除了重点介绍基本原则外,还介绍了一些技巧性的方法,以使读者对教学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六版作了全面的修订,除保持了第五版的基本框架外,短一章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并且新增加了两章定性研究的内容,以反映教育学研究中的新趋势,学生可以比较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同。

 作者简介

梅雷迪斯·马克·高尔是美国奥根大学教育学教授,外语教学证书课程主任和《实验教育学杂志》执行主编。梅雷迪斯·马克·高尔与博格和乔伊共同完成了本书,并与凯丝·A阿蒂逊一起撰写了《教师教学实践应用指导》一书。 沃尔特·博格是儿他州大学荣誉教授。博格还是策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开发者,这一方法现在是师范教育中泛应用的方法。另外,他还与布莱恩·R沃森合作了《学校测量与评价》一书。 乔伊斯·乔伊·高尔是载明教育服务业主任。该中心的主要业务是学习方法指导和家长教育。乔伊斯·乔伊斯·乔伊·高尔还担任奥根大学教育学院客座助理教授。

目录

作者介绍总序中译本序前言

第一编 教育学——研究的领域

第一章 教育研究的本质

一、概览

二、目标

三、研究对积累教育知识所作出的贡献

(一)描述

(二)预测

(三)改进

(四)解释

四、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五、教育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

(一)客观现实与建构现实

(二)研究过程中所建构的现实

(三)个案与总体

(四)社会现实的数学化体现和文字化体现

(五)机械论的、诠释性以及结构主义的因果关系观

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七、对科学研究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八、学会如何从事教育研究

自测题

第二编 研究规划

第二章 拟订研究计划

一、概览

二、目标

三、导论

四、确立研究的课题

(一) 研读研究文献

(二) 从事以理论为指导的研究

(三) 重复与拓展他人的研究

(四) 从事集体研究项目

五、准备研究计划

(一) 导论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方法

(五) 数据分析

(六) 研究对象的保护

(七) 时间表

六、从事试验性研究

七、研究计划与博士论文的写作

(一) 论文格式

(二) 论文前奏

(三) 导论章

(四) 文献综述章

(五) 研究方法章

(六) 结果章

(七) 研究结果的讨论章

(八) 论文尾声

八、撰写可望在专业期刊发表的文章

九、撰写可望在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

十、研究计划及报告研究结果中常见错误

自测题

第三章 教育研究中伦理、法律及人际关系问题

一、概览

二、目标

三、引言

四、被试对象保护法规

(一) 政府有关法规

(二) 专业协会的道德准则

(三) 学院审核委员会

五、保护被试人的具体程序

(一) 被试对象的选择

(二) 认可

(三) 隐私与保密

(四) 风险一效益比值测评

(五) 采用欺骗手段时的安全防范措施

六、伦理与法律争端

(一) 研究项目的构思与设计中的伦理问题

(二) 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三) 研究报告中的伦理问题

七、研究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一) 确定研究场所

(二) 获得研究的许可与进行合作

(三) 同参与机构建立良好关系

(四) 处理好人际关系

八、教育研究者易犯的伦理、法律和人际关系错误

自测题

第四章 文献综述

一、概览

二、目标

三、查阅文献目的

四、查阅文献的主要步骤

五、查找初步资料

(一) 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二) 查找CUE和RIE的印刷版本

(三) 查阅CUE和RIE的电子版本儿

(四) 核查检索的彻底性

(五) 其他初步资料

(六) 互联网

(七) 引文格式

六、使用间接资料

七、阅读原始资料

(一) 原始资料分类

(二) 研究报告的批判性评估

八、综合文献查阅的结果

(一) 综合定量研究结果

(二) 综合定性研究结果

九、查阅研究文献时易犯的错误

自测题

第三编 研究方法

第五章 统计方法

一、概览

二、目标

三、统计学在定性与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四、变量类型

(一) 连续变量

(二) 等级分数

(三) 类别变量

五、描述统计

(一) 集中变量15l

(二) 差异变量

(三) 相关统计

六、推断统计

(一) 虚无假设

(二) 统计量显著性差异检验

(三) 显著性检验结果的解释

(四) 显著性检验类型

(五) 统计效能分析

七、显著性检验的补充

(一) 置信限

(二) 研究结果的重复

(三) 效值

八、心理测量统计学

九、统计分析中的一些问题

(一) 探索性数据分析的必要性

(二) 数据缺失

(三) 统计分析单位

十、统计数据处理和贮存

(一) 使用计算机

(二) 检查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三) 储存研究数据

十一、研究者在统计分析时易犯的错误

自测题

 第四编 定量研究设计

第五编 定性研究法

第六编 应用研究

 

序言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中的许多人常常为教育科学教材的陈旧落后而痛心疾首;作为教育学人,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常常对经济学、社会学等显学学科教材建设的突飞猛进而称羡不已。于是,我们坐卧不安,我们摩拳擦掌,我们立志超越,我们走到了一起。经过几年的努力,涵盖当代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的全部主干课程的大型海外教材《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呈现在读者面前。许多年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极为缓慢.师范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这三门课程多年不变。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的选择空间相当狭小。可以说,改变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和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的落后状况,是《译丛》的最为基本的宗旨。另一方面,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化,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日益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极为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能力。《译丛》追求的另一宗旨正是通过奉献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化。在过去的几年中,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已经取得相当明显的成效。深化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引进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校教材,藉此提高教育质量和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译丛》的宗旨和思路与我国高校教材改革的这种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是高校教材改革过程的组成部分。促进学术交流,是《译丛》向往的又一宗旨。学术沟通的障碍,表征是交际语言,而深层原因则是学术语言与学术规范。

文摘

五、教育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随着你对教育研究的了解的加深,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是统一的整体。例如,你将会在本书的第四部分看到,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样本与总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据资料与统计分析。与之相反的是,第五章所探讨的方法则以个案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很少使用数据资料或统计分析,但却较多地依靠文字资料和主观分析。为什么教育研究方法有如此众多的差异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得首先考察一下作为科学研究基础的认识论问题。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知识的本质以及获取、证实知识的过程。一些认识论专家尤其关注科学研究的本质并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这些哲学家(有时称作科学哲学家)潜心致力于回答下列问题:研究人员所研究的对象(如中子和自我概念等)是真实存在的吗?研究知识与其他形式的知识何以不同?研究知识有什么特殊的权威?什么是理论?怎样才能检验理论?所谓发现有助于人们预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法则,这究竟表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否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哲学家已对科学研究的本质作了数百年的探讨,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已受到这些学派(如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与现象学等)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对应该如何从事他们各自的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将在下文首先重点讨论教育研究人员目前所关注的认识论问题,然后要介绍一下不同的研究人员为何会对这些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以及他们是如何从结论出发提倡并从事了千差万别的教育研究。作为这一讨论的指导,我们要参看图1.1所显示的简单模型。图中有这样一个因素,叫做单个的人(以A表示)。现在让我们把教师看成单个的人。教师与之发生联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B)和社会环境(c)。举例来说,大多数教师都使用教科书。就教科书在物质现实层面上的意义而言,它由纸张和墨等组成,即其物质现实是由特定的生物化学的质所构成的。就教科书在社会现实层面上的意义而言,教师使用教科书这一标签来表示它,即凡是某一特定群体的成员(讲英语的人)都能使用它。教师使用教科书,是为了与某一特定类型的人(学生)一起来履行某一特定的社会功能(教学)。师生双方理应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所决定的。因而,社会环境的一切方面都是社会所规定的,这些方面也因此构成了社会现实。

 后记

关于本书的价值,原作者的“中译本序”和“前言”已阐述得淋漓尽致,毋庸多言。这里交待一下译事背景与过程。 1995年,我应美国得州工科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佛罗里达大学之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合作研究,临行时老同学蓝云先生送我一本《教育研究导论》(第五版),并称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研究方面的最好的教材。时隔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老同学严文蕃教授又送我第六版的《教育研究导论》。他们不约而同地推荐此书,使我对这本教材格外珍重,断断续续地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细读了一遍,深深感到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科书。于是,在策划《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时,它成为推荐的首选书,当然也顺利地为编委会通过。在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周川教授和外国语学院洪庆福副教授的支持下,我们组成了阵容强大的翻译和编审队伍。各章的译者如下:中文版序、前言:许庆豫;第一章、第二章:洪庆福;第三章、第八章第一部分:郝结环;第四章、第九章:谢竹艳;第五章:薛晴;第六章:顾梅芳;第七章、第十二章:顾薇;第八章第二部分:陈万瑶;第十章:程晋宽;第十一章:吴荣先;第十三章:施雪仲;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祝蔚红;第十六章:丁万江;第十七章:赵蒙成。译稿完成后我通校了一遍,又特邀陈孝明教授、薛晴博士和许庆豫博士各校了一遍,同时由美国教育学会国家教育数据库分组主席严文蕃教授组织进行了一次审校,以确保译文准确无误。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保证译文质量,可能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另外考虑到篇幅过大,对原书的附录作了删节处理,亦望读者理解。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帮手,成为你了解国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窗口。

 

读《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有感之一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写了很多中研究方法。前几天上课时,老师提过其实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离不开研究者的仔细观察。本书的第九章正好介绍的是通过观察和内容分析收集研究数据。看完本章后,才知道研究该有多么的严谨。

    本章主要介绍了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和内容分析。对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所使用的观察方法应该是有区别的。首先介绍了开展观察法的具体步骤,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定量性观察一般是辨别三类观察变量:描述性的,推论性的和评估性的。对于定量观察的需要注意的是充分培训观察者,要训练观察者的分数与专业观察者的分数达到基本一致,观察者在其观察编码中保存一致性,观察者彼此之间在实际数据收集中要一致。要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避免观察者干扰或改变他们将观察的情境,确定观察数据的效度和信度,保证观察者彼此独立的工作,避免数据收集观察者产生污染,即使观察者远离污染性信息,避免观察者产生倾向影响信度。

    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定性观察在阐释观察内容时可能会融入自身的情感和经验。二是定性观察的重点更明确,定性观察可以在新研究的问题出现之际将注意力转移到它所要求观察的新现象上。三是定性研究观察的重点通常要广泛得多。对于定性观察的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三角剖分程序使观察数据有效;实地调查笔记应详细具体;要考虑到观察者对研究参与者的影响及观察者对目击情境的个人反应。

    对定量研究中的内容分析,要确定与你的研究目的相关的文献,规定研究问题、假设和目标,选择文献样本来分析,形成类目编码程序,进行内容分析,诠释结果。定性观察中的文献和记录的分析,定性研究者认为,文本的意思存在于作者及读者的头脑之中,因此在分析的不同层次一种文献和记录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同一种文献和记录可从不同的视角,为不同的目的而加以分析。内容分析中需要注意的是收集的用于分析的文献要代表确定人群,要考虑特定文献或记录的其他涵义,要考虑从非强制性测量,内容分析及物质文化的定性研究中获得的数据的效度和信度。

    所以观察法不是我们平常进行的观察就可以,要确保自己观察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所以首先要培训观察者分析观察数据。观察法也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才能收集到最后有效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

 

读《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有感之二

在书上有这么一段话:“这是怎么了?”这一问题初看起来也许显得很一般,其实,它并不寻常。对我们来说,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不见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日常生活太平凡,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不大愿意去证实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言行举止中的规律。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用一句格言阐释了这一点:“鱼是最后一种发现水的生物。”这段话很精辟,有些事情太平常了以至于我们不去想它为什么会这样,正如苹果掉落是的,有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发现问题,拥有思辨的头脑!

关于实证主义研究和后实证主义研究:实证主义研究的假定是:社会环境特征构成了独立存在的现实,而且这些特征具有相对时间和情景而言的不变性。实证主义研究人员借以发展知识的方法是:收集样本中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方面的资料,并运用数学方法来分析这些资料。后实证主义研究的假定是:社会环境特征是个人对现实的解释所建构而成的,而且,这些解释会因事过境迁而发生变化。后实证主义研究人员皆以发展知识的方法是: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收集以语言信息为主的资料,然后用分析归纳法来研究这些资料。人们常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来表示上一段的区分。定性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而不是以总体研究和样本研究为重。定性研究最适合研究个案层面上的主题和关系,而定量研究最适合考证样本和人群研究中的主题和关系。

读《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有感之三

导师让我们每人整理一种研究方法,偶然的,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翻起了这本“舶来品” (梅雷迪斯·D·高尔等著,第六版,许庆豫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我的任务是历史法;老实说我们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是舶来的,但历史法是个例外。我们既有重视历史的资本,又的确是一个重史的国家,所以史学方面的研究源远流长。所以,最初面对外国的历史法时,我首先是轻视它的。确实,一看就是条理不清:一开始(525页)“二、目标”中,讲了十四条,用这么复杂吗?归归类,概括一下,理论性不是更强吗?第528页“(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就更差劲了,连1、2、3序列号也没有!

因此,起初我并没有认真读,一目十行的往后翻着。第543页末作者提到,“近期的历史研究借用了许多其他学科的概念”,我在此稍稍停顿了一下。针对“概念”我们国内的课本上也讲,但有没有讲实践中的应用呢?

让我的态度彻底发生转折的是研究实例中,第549页,“究竟什么是政策?比彻姆的主要资料是政府文献,可以看做是官方政策。但是,在美国,官方政策和实际执行政策的方式之间常常存在重大出入……”后来我分析,自己态度转变的理由可能有:①案例本身就是实践的,之前看的都是理论,应当有一定的吸引力。②作者直言,实践与官方规定有“重大出入”,不禁让我想,我们国家是这样的吗?有多少人直言?③作者强调了运用历史法的研究应是深入实践的,不能只停留在“官方”的表面上。

重新审视刚才翻看过的内容,可以发现,作者讲的理论,总是紧密联系着实践的。就比如上文提到的第528页“(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虽然显得没有条理,但是,让我们看看段落大意吧:

1、有的“沉迷于历史本身而不关心现实意义”(也许我们的历史这一项所占比例很大)

2、“从过去的重负中解放出来”,即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

3、解放性的关于教育研究实践的方面。

4、解放性的关于教育实践的方面。

5、“提供理解现状的道德准则框架”。

6、“为支持当前的社会改革建议而寻找证据”

7、帮助评估预选方案。

8、教育历史学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方式。

9、“所有的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历史学家”

看看作者的行文吧,每一段(包括第一段)都是在指向实践。也许我的概括不够准确,但文中紧密联系着实践是千真万确的。其他章节同样也是如此。正是有感于此,我才写出了上文。

试问,我们的理论与实践有这样的贴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