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食人族3剧情详解:科学网—中共三代最高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巡礼:林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51:47

中共三代最高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巡礼:林彪

——献给为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殚精竭虑的人们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

 

共和国战神,共和国叛将

                  ——林彪

 

摘 要  本文以林彪的军事生涯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军政历程,通过对其人生的得道和失意的经历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对其性格特征进行剖析,再逐一分析这些性格对其军政生涯的影响,然后我们系统运用领导学相关知识做出相应分析,最终总结出对自身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林彪;战神;领导学

 

一.引言 

    他叫林彪,共和国战神,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他有着显赫的军政历程。曾参加南昌起义、湘南武装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取得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

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联合,意图夺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在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下,被中国共产党粉碎。林彪和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乘飞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机毁人亡,史称“九·一三”事件。1973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反革命集团主犯。1966年9月9日,时任国防部长林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封面右上角写着:中国人的噩梦。

二.人生轨迹

扬名立万

林彪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户地主家庭。他于十八岁那年,即1923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下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阀战争开始后,林彪奉命参战,大革命失败之后,林彪选择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林彪参加了湘南武装起义,并随着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成为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林彪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次重大战役,在征战中其军事才能进步很快,到1932年3月,他升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的第一军团总指挥,后来改称为军团长。他任军团总指挥时年仅二十五岁。

  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红军长征。他率领的红一军团是长征的主力部队之一。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为了培养抗日军政干部,党中央决定成立抗日红军大学,林彪出任校长兼政治委员。

  全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林彪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1937年8月,林彪率部打响了平型关之战,这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也是中国军民歼击日军规模较大的一次。此战之前,侵华日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他们把几十万华北国民党军队驱赶得望风而逃。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由于平型关战斗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此战在全国的舆论工具中成了重大新闻,被各报刊登载。林彪作为作战的指挥官在党内的影响更大,在全国也成了知名人物。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从华北和华东抽调十余万军队和地方干部出关,扩展东北根据地。林彪受命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和中共东北局书记等职。 在东北战场上,林彪较充分地显示出他的指挥才能。东北野战军发动的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以伤亡六万九千余人的代价,换取了全歼东北敌军四十六万人和解放东北全境的重大胜利。

辽沈战役结束,林彪与罗荣桓率部入关。进驻华北之后,与聂荣臻等共同指挥了平津战役,以伤亡三万九千人的代价,获取了消灭和改编敌军五十二万人的重大胜利。至此,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使国民党军队驻华北主力基本丧尽。

  平津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率领这支部队继续南下,一直打到中南地区,并在那里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

  在解放战争的五年征战中,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其战争规模最大时可集结数十万人。在数十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战斗中,由于谋划准确,决策果断,指挥得力,再加上因新式整军运动鼓舞起指战员的高昂士气,几乎是每战必胜。

  

身败名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林彪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林彪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务,工作也不很积极。虽然他在十位元帅中是最年轻的,但由于健康状况欠佳,一直比较消沉。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挨了整,林彪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就杀上前台。不仅接替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而且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为了全面抓住军权,他先后搞倒了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又诬陷并搞倒了总参谋长罗瑞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陈伯达、江青等人勾结,排斥异已,残害老干部。借助群众运动,有预谋有计划地迫害了一大批高级干部。

  林彪在不择手段地迫害异已的同时,把自己的亲信和走卒安插到军队的要害部门。让黄永胜抓总参,邱会作任总后勤部部长,李作鹏去抓海军,吴法宪抓空军,再加上他的老婆叶群从中串连,结成反党集团并控制了军队的主要机关。他们的目的在于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随着鼓吹“天才”,高呼“万岁”等阴谋被毛泽东识破和设国家主席议案被毛泽东否决,林彪及其集团意识到靠和平手段夺权已难能实现,于是决心发动武装政变。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了杀害毛泽东的手令。阴谋败露后,林彪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于9月13日驾机出逃。逃跑途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九一三事件”)。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林彪党籍。198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林彪为反革命集团的主犯。

 

三.人物性格分析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的行为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习惯和性格来决定的,人的性格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受家庭、社会潜移默化影响和学校熏陶以及实践活动的锤炼塑造形成的。它是相对稳定的、持续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变的。人的行为和其他外在表现,往往受到个人性格的支配。

在这里我尝试着用林彪元帅的一些习惯和性格来分析,探究一下林彪的不平凡人生。

林彪24岁就当军团长,从连长、营长、团长、师长,一直当到野战军司令员、国防部长,林彪信奉“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深居简出、不喜交际、清高淡泊,在独来独往中给自己增加压力,在独来独往中学习成长进步。但是不武断,不盲目,不偏执,不自负。他的自信、耐心、沉静、果敢、简炼,给四野的老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历史的岁月一度蒙尘,林彪的风格一度埋没,但我们坚信,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榜里必然会浓墨重彩的为林彪记上一笔。

沉默寡言独立特行

少时求学时,老师唐际盛问林彪元帅道:“育蓉,你呢?能谈谈吗?”被同学们认为聪明孤僻的林彪元帅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他随口背诵了一段苏轼的《后赤壁赋》,听罢吟诵,唐际盛校长多少窥见了这位少年的心迹:“哦,你想像苏轼那样,淡泊宁静,我行我素。”  “不,我要像那夜半孤鹤,独来独往。”林彪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唐际盛暗暗诧异。借物寓意,颇有一股傲世独上的气魄,光这一点就值得称赞,何况这志向和林彪的秉性脾气又是那样贴切。(1)

林彪的沉静,是一种类似“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魄。身带5处枪伤的林彪沉默寡言、话少,更多时间他在沉思。不大与别人交流和讨论,而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想,但对重大战略方向,总是一言既出决不虚发,一旦他开口布置任务,那就是命令,别人只能是听命和执行,对战场兵力的计算可以精确到一个营甚至一个连。一本长征回忆录中如此对比林彪和彭德怀的区别: 林彪看上去不象彭德怀那样直率和精力充沛。他比彭年轻十岁,长得十分瘦小。他的脸是椭圆形的,肤色浅黑,显得很清秀。彭经常和部下交谈,而林却同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对许多人来说,林似乎生性腼腆和含蓄。找不到说他对部下热情和爱护的故事。他在红军指挥官中的同事都尊敬他,但他一开口就是谈正经事。(2)

 

从上面对林彪元帅的表述当中和把“天马行空,” “独来独往”的条幅挂在卧室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看,(林彪元帅垮台后,其所书写的条幅“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都是他的罪状)林彪元帅的性格是比较孤傲和“特立独行”的。

 

机智果敢 稳健刚毅

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林彪接到“万万火急”电报时,正在河南一所农家小院里。林彪将电报交给萧劲光等人传阅,大家均感意外。林彪提起马鞭,二话不说,跨上战马朝冀东方向进发。陈光、李天佑、邓华等人都是一 一五师名气很大的战将,回山东老部队是他们的迫切愿望,这个弯子的确让他们很难转过来。可林彪性格内向,一向沉默寡言,架子也大,从不与任何人开玩笑。部下对他十分敬畏,谁也不敢与他进行“思想交流”或“感情沟通”。

林彪敢直言、直行。平型关一战,毛泽东指示“拖住日军,让他们知难而退既可” ,林彪硬是打出一个平型关大捷。1935年长征中,紧接着遵义会议的会理会议,林彪竟敢写信要求毛泽东交出兵权。1959年8月1日的庐山会议上,在算彭德怀的历史旧账时,毛泽东再提起彭德怀指使林彪写了这封信,林彪澄清“写信彭不知道” 为彭德怀辨冤,冲淡了批判的气氛。

 

清心寡欲 淡泊名利

林彪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前线再大的好消息,他“嗯”一声,露出点笑意,一闪即逝。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十大元帅授衔,林彪名列第三,如此个人荣誉的颠峰盛典,林彪缺席——他在青岛疗养,避开尘嚣,静听海浪天风。

林彪清心寡欲,不讲吃穿,给什么穿什么,量体裁衣,伸胳膊伸腿的,裁缝怎么摆弄 怎么是,像个木偶。从未听他说过哪件衣服质地如何了,样子好坏了,合不合身了 什么的。还不爱玩,也不会玩,什么嗜好.。

 

善于总结 乐于学习

林彪特别重视总结战术,战后大会、小会四面开花,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胜仗不大提,尤其喜欢提败仗,一个败仗讲起来没完,大会讲,小会讲,专门开会讲。1946年9月12日他向军委发出这样的电报:“我们甚盼吸收关内作战经验,望将冀鲁豫及苏北等地的作战经验特别是夜战经验在战役,战斗, 在技术上的各种办法陆续告我们以便研究吸收。” 对自己的战术不满足,还要吸取其他战区的战术精华。
    林彪狠抓细节,心细如女人。话语金贵的林彪在战术问题上有个“婆婆嘴”,部队进入一线,24小时内到48小时内不等,下至指战员上至纵队司令都必须按照不同要求限期向他汇报。三下江南时,要求下面20分钟内就将敌情报告,一仗下来,6小时内要简报,24小时要详报,逼着总结经验教训。他创立影响深远的“六个战术原则”,把各个时期需要的战术和能体现出这种战术的各种新名词,灌输给他的将军和士兵: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攻击法。部队行军到达指定地域,第一件事就是向林彪报告当面敌情。连红军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后两条,“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也是心细如发的林彪给加上去的。

      这些是根据各种史料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林彪的性格特点,我们归结为:沉默寡言独立特行,机智果敢稳健刚毅,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善于总结乐于学习。这些性格特点使他能够在战场上得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这些性格特点同样有其消极方面的影响。比如,沉默寡言必然影响彼此的沟通,上下级的沟通倘若没做好,就会影响到彼此信任,同级之间的沟通不畅,则易滋生芥蒂,同样影响任务的执行。而机智果敢一旦失当,就容易成为冒失,冒险主义。淡泊名利则很容易被人当做是演戏,用以赚取政治资本和舆论支持。在政治角斗场上从来都是充满了刀光剑影,各种尔虞我诈,各种勾心斗角,始终是政客们用以争取夺利的利器。而林彪似乎更多的是一位军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的冷静和果决能够所向披靡,但是在政治上,他的这些特点却似乎成了累赘。当下的史学界更多的给林彪冠以的名词是:阴毒,两面三刀,虚伪。这也并不难理解。因为我们都知道他的覆灭,正是因为他在权力争斗中知道大势已去,妄图谋害毛主席,事情败露,只好驾机外逃,最终折戟扬沙。

聂荣臻曾回忆说,林彪“平时又是一个不爱讲话的人,和他共事,推心置腹地交换一些意见,有时感到困难。往好处想他,这个人似乎很深沉,往坏处想他,又觉得他很阴沉而又有些鹰鸷。”(3)林彪有帅才,有指挥才能,善于组织大部队伏击和突然袭击。然而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另一方面,即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甚至目空一切,狂妄自大,认为自己天生一副帅才的脑袋,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而对匹夫之勇,对于打头阵,向来不放在眼里;由于自视甚高,所以一向和同事处不好关系,也就总想往上爬,军事指挥时任性,不负责,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当时恶劣的革命环境下,干部的提拔,像割韭菜一样,一批一批地倒下去,又一批一批地提拔上来,战斗打响时是个排长,等战斗结束时使成为连长,甚至营长,这已经不是稀奇之事了。

据朱德、陈毅、肖克、曾山、邓子恢等老同志讲,林彪在南昌起义到井冈山这一时期,独断专行,排挤同级政工干部,当连长时看不起营长,当营长时又反对团长。如果我们用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顾全大局、本位主义等说法形容林彪,大概是丝毫也不过分的。这些素质对于一军之将帅,尤其是比较有谋略、有才能的将帅来说,是害人害己的。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转战到湘南大余,林彪动摇离队,只是由于不认识路,才不得不折回部队。他平时的沉默寡言加上一开口又会说好话,说严重一些是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这就掩盖了他性格中的负面。

林彪这种性格特性由来已久,并不是“文革”期间一时一地形成的。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环境困难时,他多次要求离开主力,自己拉人去打游击,甚至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毛泽东1930年1月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就是为批驳林彪的悲观动摇而写给林彪的一封复信,并且传达到全军,在干部和战士中进行讨论。 林彪对毛泽东的批评很不服气,他认为是小题大作,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还向全军传达,这等于丢了他的面子。他只好忍气吞声。四十年后的1966年,林彪成为中国党政军第二号铁腕人物时,仍然耿耿于怀,写了《西江月·重上井冈山》一词,言“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难艰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喜开颜,斗志不容稍减。”这是报了毛泽东批评的一箭之仇。在作战时,林彪又经常不顾大局,不服从命令,随意性强,置别人的安危于不顾。他当团长时的团党代表何挺颖,就是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时,林彪扔下他不管而牺牲的。

从以上的这些跟林彪一起合作过的中共领导人的回忆中,我们不难揣测出林彪的这些性格中的负面因素对其在和平年代里政治生涯的影响。在民主革命时期, 林彪在毛泽东麾下, 保卫井冈山, 参加反围剿, 飞夺卢定桥, 首战平型关, 进军大东北, 决战辽沈, 解放平津, 从黑土地一直打到天涯海角, 战功赫赫, 名扬天下。但是,其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功利主义、计较个人得失、计较个人恩怨等毛病, 不仅没有在革命战争中得以克服, 反而在其战功之下掩盖了起来, 甚至不断有所发展。在建国以后, 林彪的个人主义在和平时期有了更严重的发展。他先是拒受抗美援朝帅印, 后又介入高、饶事件, 再后就小病大养, !琢磨起治疗。他后来曾得意地说过: “我这个人是搞军事的, 但是,我的兴趣是搞政治, 我搞军事是斗争的需要。”他这里所说的政治, 并不是无产阶级政治, 而是一种政治权术。

当然, 如果毛泽东头脑清醒, 党的民主生活是正常的, 林彪的政治权术是难以得逞的。不幸的是, 从五十年代后期始, 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失误, 党的民主生活越来越不正常, 致使党和国家终于除入 文化大革命的歧途。这就为林彪从个人主义发展到个人野心提供了条件。深而言之, 毛、林悲剧的演化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乃至误入歧途相关, 我们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从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义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反思和总结教训。在文化大革命中, 毛泽东愈是要推行其继续革命的理论和路线, 就愈受到来自广大干部群众的阻力, 从而就愈需要掌握军权的林彪的支持; 而林彪愈是支持毛泽东的错误理论和路线, 就愈加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重用, 从而又造成毛泽东的更加失误。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直到把林彪法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他们此时的关系, 与其说是亲密合作, 不如说是各自政治上的需要。应该指出的是, 他们的! 需要在性质上有原则的不同。毛泽东的主观动机是为了反修防修, 是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他虽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还误认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可是, 林彪需要的则是乱中夺权, 乱中实现个人野心。就是这个原则的不同, 终于导致了1970 年党的九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与林彪的分道扬镳, 继之又演变1971 年的九一三事件。林彪的一生,也因之而走向覆灭。

 

四.领导学分析

林彪从一个青年学生起步,投身革命,然后再枪林弹雨中一路拼杀过来,最终成为共和国排行第三的元帅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随后,在中共九大上,林彪达到个人权利的顶峰,中共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他的“接班人”和“副统帅”的地位从此以法定形式固定了下来。那么,林彪是如何在开国这么多功勋卓著的战将和无数杰出共产主义领袖中脱颖而出,成为毛主席钦定的接班人呢?这其中究竟有哪些领导学问,我们总结如下:

1.善于把工作做到最好

战争年代的将帅都是从血与火里拼杀出来的,林彪能够位居元帅第三便足以说明这一点。从红军时的一军团到抗战时的115 师,再到解放战争时的四野,从来就不乏骄兵悍将。刘亚楼、韩先楚、黄永胜、杨成武、罗瑞卿、陶铸、谭政……无论文的还是武的,任谁也不是吃素的,或者吃过洋面包,或者以老粗为荣,或者性情暴烈如火,但很特别的是,他们在沉默的林彪面前无不毕恭毕敬,没有哪个敢放肆尥蹶子的。林彪对待他们,既不会像彭德怀那般粗门大嗓,也不会像陈毅那样富于文采,他基本就是不愠不火的那几句话,但已足以令部下心折,原因很简单,这源自林彪自己的军事水平。从土地革命时期被蒋介石咒骂为“战争魔鬼”,再到抗战时期被外国誉为“一个半军事家”,再到后来解放战争时候的“跟着林总走”的口号出台,林彪确实以高人一等的军事素养赢得了手下诸将的衷心拥戴。三大战役,四野独占其二。泱泱中华,四野打下三分之一强!而林彪作为具体的军事指挥员,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国民党方面的军事专家也不得不承认,以辽沈战役为例,共军战术实施之精妙,攻击时间之准确,攻击顺序之得当,尽善尽美,而这一切,几乎都是其战场统帅林彪独自一人在作战室里制定出来的,他对兵力的计算安排甚至精确到了一个营,细致如斯,故其成功亦绝非偶然! 有了这样出众的军事素质,可谓远远凌驾于诸将之上,属下焉敢不服?

 

2.善于揣摩领导者意图

林彪在文革中作为毛泽东的最亲密的战友,一方面在毛泽东跟前大做表面文章,步步紧跟毛泽东,毛泽东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号称是“对毛泽东最忠最忠最忠!毛泽东思想学得最好最好最好!,运用得最活最活最活!毛主席语录本举得最高最高最高!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理解得最深最深最深!”而另一方面林彪却记载了和毛泽东在一起的那些足以令人目瞪口呆的日记,从这些日记看来林彪并不坏,良知尚存,并不是什么“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阴谋家、大坏蛋”,他有他的独特的内心的真实所想,他以他的紧跟在毛泽东跟前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偷窥到毛泽东在做出每一项阴谋决策时的内心活动,而作为其他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3.善于站队密切把握大势

林彪非凡的军事才能一直为大家所口耳相传,这或多或少的掩盖了其在政治上的天赋异禀。在中国从政,善于站队才能屹立不倒。林彪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某些启示。

1929年春,红四军高级干部中进行了一次波及全军的大讨论,主要涉及领导权的问题。朱德认为军委与前委分清彼此的职权范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毛泽东坚决反对, 这不是简单的分权问题, 而是从根本上危及党对红军领导的重大原则问题。朱毛两人的对立态度, 导致争论进一步升级, 使红四军高层领导分歧公开化。在这场争论中, 林彪态度鲜明, 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这时, 红四军准备召开前委扩大会议, 林彪派人给毛泽东送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现在, 红四军里有少数同志的领袖欲非常高涨,虚荣心极端发展。他们利用各种封建形式, 结成无形的结合派, 专门吹牛皮攻击别的同志。这种现象是破坏党的团结一致的, 是不利于革命的。”另外, 林彪还用“ 政客手段”、“卑污行为”、“ 阴谋” 等语言, 矛头直指朱德。会议开始, 毛泽东公开了这封信, 一下子将林彪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林彪也毫不隐讳地声明, 这封信是专为军委问题而写的。虽然随后的人事决策上解决了部分冲突,但是争论还在继续, 极大地扰乱了指战员的思想。毛泽东再次萌生离开前委的想法, 林彪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下决心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月日, 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由陈毅主持。会议认为, 毛泽东是前委书记, 对争论应多负些责任, 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朱毛之争, 只是毛泽东与朱德漫长合作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毛泽东对林彪在患难时挺身而出、全力支持自己十分感激, 他更加信任和重用林彪。

 

五.启示

林彪一生,多半是马上生涯,凭借一身赫赫战功从而为自己军政生涯获取了足够的资本,无论在军界和政界,他所达到的地位都近于巅峰,只是因为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他个人晚年个人主义疯狂滋长,权力欲望过分膨胀,以至走上了叛国的道路,从此万劫不复,成为了历史教科书上的罪人。但实事求是的讲,他无愧于共和国战神这一称号,而在驭将问题上,林彪却有几个自己显著独到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对我们是一些重要的启示,无论是对于政界还是军界或是商界的领导者,皆可适用。

第一,平日里与下属极少私交。当面寒暄、背后请客一类的交际几乎没有。与其他同时期将领动辄邀请下属喝酒谈心、拉拢感情不同,林彪几乎不动这方面的脑筋。他见到部下,基本上公事公办,语气称谓上,也很少如我党同时期高级干部喜欢在下属名字后面加上“同志”二字,像聂荣臻见了杨成武爱叫“成武同志”,陈毅见了张爱萍喜欢叫“爱萍同志”。林彪则不然,他称呼下属,无论是在电话还是当面均直呼其名,丝毫没有假客套。大家多少还记得《大决战》中林彪对自己参谋长刘亚楼的称谓,基本就是不带感情地招呼一声“刘亚楼”,而平时一贯嚣张跋扈的刘亚楼亦唯有乖乖一溜烟地小跑过来俯首听命。林彪当面见了自己喜欢的下属,也没有多少过于热情的举动,充其量是握个手之后, 将自己的那只装满炒黄豆的零食袋扔到对方面前, 招呼说“吃一点”,这便是天大的面子了。所以假如说当年黄埔的将领能以挨蒋校长的耳光为荣,那么四野的将领多半都以能吃到林彪的零食为誉了。公事公办,不屑私交,是林彪驭将的一大特点。

第二,平日讲话要言不烦,布置作战任务则唯恐不详。如果说林彪平时喜欢缄默,那么他把话都留到了军事会议与战役中间。从四野老人的回忆录中,我们隐隐可以想象到这位四野的当家人是如何在会议上不厌其烦地讲解他的战役战术,那“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 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但是每当此刻,部下没有一个脸上敢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文化高的无不打开笔记本“唰唰”速记,文化低的无不伸长耳朵期望能多收进去一些, 因为这些话都是林彪自己的阅历之言,说成是满口珠玑亦不为过。他平日一个人坐在挂满地图的作战室里,倒骑椅子所思考的就是这些东西。军事会议对于他来说,无疑就是布道传经,手下的这些弟子们又如何敢怠慢呢? 而每逢开战后,林彪的电话也随即开始多了起来,基本就是跟在部下后面追着查问,进攻顺利与否,你的指挥部跟进与否,敌方动态如何? 他把平时省下的话语,基本都留在了这个时候,他那不带爱憎感情的声音每每逼得你不敢偷懒!平时少说话,战时多说话,是林彪驭将的又一大特点。

第三,平日不怒而威,富于静气。林彪据说当时在抗大时的外号叫“大姑娘”,当然是背后被人叫,当面是没人敢的。平日里极少有人能见到林彪开怀大笑,基本是一副不动声色、高深莫测的表情。唯一一次大笑据说还是在建国后的九大上,但也只是浅浅一笑,而新闻记者激动不已,说是捕捉到了林彪笑的镜头。和平年代尚且如此,何况战争年代。林彪的“不怒不笑”可以说是军事家的内功,但不怒归不怒,他却自有震慑诸将的气度在。他的那双鹰眼和浓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林彪的眼神的确很凌厉,这可以从历史老照片里看出,单眼皮,略显细长,但极聚光,任何一个与他目光接触过的人,第一时间就可以判断出他绝对是一个果断的人;而他的眉毛则是很有名的扫帚眉,浓密异常,平添了三分英武之气。由于头发稀疏,战争年代他基本是帽子不离头,无论是当年的红星帽,还是抗战时的青天白日帽,或者在东北战场上的黄呢帽,某种程度上都为他增添了职业军人的气息。指挥平型关战役时,手下的几个团长如李天佑等人都急得气喘嘘嘘, 而林彪依然脸上毫无表情,只轻轻说了一句:“不要急,沉住气。”短短六字,主帅风度流溢无余。而在以后随着战役级别的升级和指挥人数的增多,林彪却依然保持着自己淡定的风度。概括成一句,就是人变多了,枪变多了,惟我心中静气不变。

第四,城府极深,部下难测其际。林彪的城府某种程度上表现在对恩怨的态度上,他不是那种有仇立刻报的急性子人。邓华是他当年在四野一手提拔起来的爱将,当日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抗美援朝,中央原本中意于十三兵团司令黄永胜,但林彪却认为黄不是帅才,力荐十五兵团司令邓华代替之。邓华随彭德怀入朝,期间曾奉命回国汇报工作。林彪由于养病而未参加汇报会,后来主动打电话将邓华叫到家中,让邓华当面再报告一下。但邓华由于急着赶坐回朝的最后一班火车,乃至草草敷衍结束便告辞出门。此事最终引得林彪大为不满,认为邓华眼里只有彭而无自己。所以后来邓华虽然从朝鲜载誉而归, 并荣任沈阳军区司令,但依旧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随彭德怀一并倒台,原因很简单,正如他自己所言,他一生永远忘不了自己当日告辞出门时林彪那冰冷的眼神!而这眼神最终在八年后才选择下手,城府之深令人慑服;再如众所周知的“罗瑞卿事件”,作为林彪的老部下,庐山会议后被林彪举荐代替黄克诚出任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参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也仅仅因为平日里同其他老帅走得近了一点,遇事独断专行了一点,便被多疑的林彪视作贰臣。但就在林彪决定打倒罗瑞卿的前几日,当罗瑞卿上门拜访时,林彪还热情地予以接待,并告诉罗倘若牙再疼可以吃莲子炖鸭子,一吃就好。当罗瑞卿受宠若惊地告辞出门时,心中怎么也想不到林彪此刻已经决定将自己打倒! 城府如斯,诸将焉能不畏?而偶尔的杀一儆百,尤其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彪元帅的这一生》

(2)《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第十八章 歃血结盟》

(3)《聂荣臻回忆录》

(4)《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

(5)《关于林彪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彭红英 余世诚

(6)《林彪的驭将之道:公事公办,不屑私交》华闻2011.2《领导文萃》

(7)《林彪的这一生》

(8)《林彪的驭将之道:公事公办,不屑私交》华闻2011.2《领导文萃》

 

小组成员: 高梦  王莉仙  马仕敏  李超吉  方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