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团队旅游签证: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6:39:23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经典

                   冯梦云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这两天,鲁迅作品是不是晦涩压抑、中学语文教材到底要放几篇鲁迅文章的旧话题,又波澜泛起、网络热议。

对鲁迅作品的评价,怎样的高估都不为过。反对鲁迅的平民没有,贬低而封杀鲁迅的官僚却从来没有断过。这说明鲁迅的作品不是什么“晦涩压抑”的文风问题,而是他的作品有一种让一部分人感到不舒服的批判精神。

使民众不舒服的作品,免费、硬塞和强制购买,就己显出了作品是只“死胎”。其消亡的速度与印刷数量及选入教材的数量成反比。这说明,作品是以批判时政为生命力。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鲁迅是中国五四之后的一面旗帜,不是因为他的文彩和文风,而是他的批判精神。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长河泥沙俱下,包罗万象。流芳百世的都不是“文管官僚”媚上的作品,而是民间的口碑。这从文化层面反映出一个残酷的真实:民意与“政意”总是对立的。抗上而不作乱的作品就流传开了,真正作乱的人是没有文字作品的,他们的杰作是改朝换代。偶有“风骚”必是歌功颂德。因为他们没有被压抑的体会。

从这一点上说,鲁迅的“晦涩压抑”是逼出来的文风,犹如“病态”的盆景,在智者的关注中是一种深邃的美。

对鲁迅的评价,国内国外一直有程度不同的看法。境外汉学家看重鲁迅的硬骨头。而把中国文化定格在鲁迅作品的丰碑上。李敖贬低鲁迅而以一本小说《法源寺》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鲁迅塑造的阿Q至今挥之不去,而李教只有“粗话”扬声,在批判力度上,艺术造诣上说明“天下第一”的中文大师还没有出现。

诺贝尔评委把2000年的文学奖颁给了高行健。华人社会大为不满。痛定思痛,当今华人文学家中又有谁比高行健智勇艺才齐全呢?至少高行健在批判当局时没有举重若轻的走向另一种反人权的愚味之中。

华人的反对,说明高行健不是中文中最好的作家,但诺贝尔奖的评委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文化组织。反对者不喜欢“晦涩压抑”。说明,高行健的作品有这种闪光,中国文化的压迫仍然浓雾沉重。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遗嘱

诺贝尔奖从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至今一直是世界上对德先生和赛先生中最优秀的人才的大奖。这项无国界大奖能被世界公认为第一,是评委的公正与睿智。他们每年度对人类中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肯定,都作出了流芳百世的正确评判。如果,各国的文管能接受诺奖评委的理念,鲁迅精神就会退潮了!

顺便推荐2008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作品。他是一位专栏作家,又是研究世界金融危机的学者。他的文笔优美善说故事,以让“一部分人愤怒”而名声大振。他不是第一位让中国当局不快的美国人,却是第一位用中国思维批评中国的学者。保罗.克鲁格曼被西方誉为“社会主义狂人”而倍受争议,但又被社会主义中国列如不耻的美国“滥嘴巴”。酷似当年的鲁迅,但他被诺贝尔经济奖评委选中成了德赛集于一身的学者。值得文士一读。中国舞笔弄墨的人中,“赛气”缺失!这也是鲁迅比李敖高明很多的一面。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经典。

教材只是纲要,选入的作品多少不是否定,问题出在对鲁迅的解读和继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