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住宿的地方叫什么: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5:28:41
本文引用自工商业联合委员会**《引用 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一、慈航似海  父爱无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向这个方面努力。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健康成长。

  ● 融入人类文明培养孩子在任何条件下都很善良自强的高贵品质 ●

  马弘毅先生说:“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思想解放、心胸开阔、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廉洁诚信,富有高度民间亲和力,民主、宽容、创新、自立、图强的开放型,高素质,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有为人才。将来他们要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国际社会、世界潮流同呼吸共命运。现今我们培养孩子,一定要偏爱真理、深入人心、立足社会、放眼未来。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社会责任。”

  一、 “家有爱女未长成”

  年仅10岁的女孩马宇歌,她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下学;还和同龄孩子一样,课间跟小伙伴儿一同游戏,课后一样与大家写作业。虽然她并不比别的孩子早熟,也不比别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时间;但她却比别的孩子走了更多的路,见了更多的人,做了更多的事,也有着更大的知名度。

  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是中国成年女性关注的权威栏目,却破例地在1997年9月27日把刚刚10岁的马宇歌请进了演播室,让她成了该节目有史以来最小的嘉宾。那天播出的整个节目就是“半边天”对小宇歌的专访,两个著名女主持人:一个是CCTV的李小萌、一个是后来成为影视界明星的曹颖。

  小学4年级暑假马宇歌进入了10岁,在家长的赞同支持下,她独自乘火车远行4400多公里,历时28天,从北京下江南学访各处,足迹留在了小半个中国城乡的土地之上,满载而归。当时她每天写日记,光图片就拍了4本;不仅一道题不落完成了老师留的全部暑假作业,而且自觉预习了下学期的课程;路上还看完了一本41万字的课外书《红岩》,并带给爸爸一篇上千字的读后感……万里途中,小宇歌天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和雷打不动的晨练早起长跑。结果她一回到北京家中,扑到父母怀里,身体更棒了。

  她从8岁起,就考入并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小主持人、小记者,还兼其他16家中国著名媒体的特约记者。在中国最权威的《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高层次报刊上发表过多篇佳作。她采访过数十位知名人士,诸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单士元、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梁思礼(梁启超之子)、国际奥委会第一执行副主席何振梁……等等很多。

  马宇歌就读于后来并入北京市西城区四根柏小学的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小学六年级(3)班。她在校外虽然成了“新闻人物”,可在校内的学习却不比任何人差。她还是该校品学兼优的历年三好学生和少先队校大队组织委员。上网去查“马宇歌”,关于她的方方面面故事深入民间,一个比一个让人喜爱。

  这样一名优秀的孩子,她生活的环境如何? 父母又是怎样把她“雕琢”成一个孩子群中的“样板”的呢?

  其实,宇歌的父母都是国家普通公务员。有人形容处在这个层次的中国正经的那种人民信得过的公务员,其生活特征是:票子不多,工作不少;房子不大,责任不小。虽然宇歌一家的生活条件并不十分优越,但她父母却有着较高的素质。这不仅因为他们都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这对父母具有着不同于一般的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先进的进步意识。

  二、 人不能为得到而付出

  马弘毅先生为孩子取名“宇歌”,其深刻含义,就是希望她有宇宙一般博大的胸怀,并在成长中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

  马弘毅先生常在工作之余给女儿讲故事,讲历史。宇歌至今还保存着两枚珍爱的徽章,一枚上写着“博爱”,一枚上写着“天下为公”。她常常将其别在胸前,表达对它们的珍爱————不仅因为这是爸爸在孩子出生时送给宇歌的最好礼物,还因为爸爸给她配戴徽章时讲述的那些令她终生难忘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爸爸经常向小宇歌谆谆教诲:长大要成为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世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要向孙中山、杨靖宇这些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学习。马宇歌牢牢记着爸爸的话: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以天下为己任!

  【点击:人生在世,立志为先。只有立大志者方能成大业。马弘毅先生告诉女儿要以天下为己任。同那些仅仅让孩子“考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 ”的志向相比,马弘毅先生让女儿立的可谓鸿鹄之志。在此志向导引下,宇歌的人生之旅必将光明而宽广! 】

  尽管马弘毅先生的工作繁忙,但他教育孩子却从不放松。女儿1993年入学的第一天,马弘毅先生到校参加家长会。会后,其他家长领着孩子都走了,马弘毅先生却和女儿一起,自动把刚才开会用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入学后的第一课。这堂课在宇歌的人生记忆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点击:这是马弘毅先生对女儿进行的“人不要光为自己而活着”的最生动、最具体的诠释。其教育意义和作用实在难以估量。妙哉!】

  上学后的宇歌,在学校乐于助人是出了名的。只要班上有谁请病假没来,不论晚上放学多迟,天气多恶劣,她都要先去缺课的同学家给他们补课。可有一次,宇歌自己病了,却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来看望她问寒问暖给她补课。这让宇歌很伤心。还有一次,宇歌自己一人在打扫教室擦黑板时,由于踩翻椅子负了重伤,不得不卧床在家。她多么希望有同学来看望她呀,和她说说话、补补课呀。可是一连5天,竟没有一个人来,这使她感到很孤独、很难过。

  父亲最懂女儿的心了,他耐心地开导小宇歌:不要过分看重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我们的付出是为了让别人幸福、让社会文明、让生活美好!

  【点击:马弘毅先生抓住有利时机,结合生活实际和女儿的切身感受,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这对宇歌形成胸襟宽广的良好品质至关重要。】

  宇歌从小就受到父母良好社会公德的言传身教:对人要热情、真诚、文明、礼貌。邻居唐博佑老爷爷是位80高年龄的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的退休老校长,一向为马宇歌一家所敬重。宇歌6岁挣来第一笔稿费,便主动为酷爱书法的唐爷爷买了两支毛笔,用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孝心和敬意。老人外出购物时,只要遇上马弘毅先生,马弘毅先生总要在百忙中腾出手去帮助老人。宇歌在这种耳濡目染中,遇到老弱病残,也会像爸爸一样主动上前,帮他们解决困难,奉献她的一颗小小爱心,一份热忱。为此,宇歌受到许多人称赞,也结交下了无数的朋友。

  【点击:有位名人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只有在这里播下善良的种子,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甘甜的果实。马弘毅先生对女儿的人格教育已初见成效,必将获得更大丰收。】

  三、 自主、自强是进步的阶梯

  还在宇歌刚上小学时,有一次,父女俩去北京动物园玩儿。看到猿猴,宇歌不明白动物说明牌子上写的这话什么意思:“它们是人类50万年前的祖先。”爸爸给女儿讲了个有趣的故事:很早以前,地球上有两支不同的猿群。一支猿群随着环境的变迁不断进化,由于勤于使用四肢,自觉吸收各种新鲜事物,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进而又会用火,慢慢进化成了我们现在的人类。而另一支猿群呢,由于固步自封,当时安于自然环境,不去用肢用脑,始终停留在依赖野果生活的猿猴阶段,结果落后至今,最终被关进了笼子供人观赏。

  宇歌听了这个故事很受启发,她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谁如果总自以为是、依赖和懒惰,只能被淘汰;只有学习、勤奋、自强,才能不断进步。不仅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这样。过去如此,这样的事情现在仍然可能重演。

  【点击:故事往往是孩子明事知理的重要渠道。明智的家长应该把一些健康有益的读物向孩子介绍,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影响,启迪和教育。其结果要胜过“婆婆嘴”成百上千次的唠叨。】

  宇歌正式上学前待的幼儿园————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离她家有5站地。为了培养女儿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出好身体。从小每回上、下幼儿园,都是父亲在前边骑车“开路”,女儿在后边跟着跑。

  小宇歌一到4岁,学会了骑两轮自行车。刚会骑,父亲就领着她各自骑车,到离家20多公里远的北京郊区大兴县去了。返回时,宇歌乏了,父亲就用绳子拴在小自行车的龙头立柱上,父女俩一前一后,就这样一起“骑”回了家。

  为了开阔女儿的视野、增长见识,父亲每次去外地出差,也都尽可能带上女儿,为她增加阅历创造有利条件。到小学3年级时,宇歌已经跟着父亲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爸爸还准备进一步放她去独立学访全国乃至世界呢。

  宇歌3岁时,父母带她去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丰盛胡同的“中直礼堂”看电影。当时的电影连续放映了两场,中间休息几分钟,全场大亮,人们各自随意:有的上厕所、有的到柜台买汽水喝、有的站着或坐在原地聊天、休息。为了锻炼孩子的胆识和勇气,此刻马弘毅先生鼓励女儿说:“宇歌,你到台上去给大家敬个礼,为大家表演一下你在中国少儿中心学的舞蹈‘小鸭子’吧。大家一定爱看,给你鼓掌。”宇歌勇敢地上了台,场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张着嘴不知前面发生了什么。直到小宇歌表演完,人们才从惊讶到佩服,送上一片喜悦的热烈掌声!

  【点击:马弘毅先生教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教子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只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形成,他都会恰到好处地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孩子也会在多种形式的教育下“潜滋暗长”,从而使人格不断得到完善。这是相当高明的教育手法!】

  有人不相信家教的作用,他们说,小宇歌从小一定是“早熟”的,少年老成,性格天生就好。

  马弘毅先生笑而并不同意这些说法。他认为,小宇歌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也爱玩,也爱和父母撒娇。他讲了这样一件往事:

  宇歌上小学3年级时,老师要求每个同学买双旅游鞋上体育课用。父亲当时到街上去给女儿买鞋时发现:旅游鞋每双要价34元,而每双雪地靴仅需14元,同样适合运动课穿用。于是他给孩子买了雪地靴。宇歌因为没看到自己希望的旅游鞋,难过地哭了。马弘毅先生坐在沙发上把孩子搂到怀里,语重心长地开导她:“你经常跟爸爸一起参加我的老同学全班聚会,我穿得很朴素,你觉得我因为衣着简朴而影响了大家对我的尊重吗?”女儿摇头,否认了父亲的提问。“我带你参观过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故居,他的家阔吗?那里摆放的家具我们也有。可是他却是全国人民的领袖呀,他的声望并没因为他的家被看上去很一般而受到丝毫影响。”父亲的话让宇歌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拥有一颗高尚的心。宇歌的双眼还挂着泪花,就高高兴兴地自己把雪地靴穿上,跳起来说“爸爸这双鞋真好!”第二天,小宇歌美美地穿着父亲给自己买的雪地靴上学去了。体育课上,她欢蹦乱跳,玩儿得可开心了!

  【点击:当前,在许多家庭施教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很大弊端:家长不向孩子讲明事理,只是一味地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或意见,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影响亲子关系,称这种家教为“好心办蠢事”并不为过。】

  四、 挑战新世纪

  有人评价并称颂马弘毅先生教子有方,认为宇歌的健康成长,父亲功不可没。

  马弘毅先生不想“贪功”。他说,小宇歌和所有孩子一样,原先只是张白纸,她的好品质是通过多方面教育,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做父亲的只不过起了点儿启发、熏陶的作用。

  又有人质疑:别的家长都在帮孩子学习文化课,不仅督促孩子学习琴、棋、书、画,甚至还帮着批改作业,而你身为马宇歌的父亲,即不请家教,又不给孩子买课业辅导教材,反而偏偏只重视主动教她如何去吃苦、助人、服务社会,这图的到底是哪门子呢?

  马弘毅先生说:“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思想解放、心胸开阔、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廉洁诚信,富有高度民间亲和力,民主、宽容、创新、自立、图强的开放型,高素质,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有为人才。将来他们要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国际社会、世界潮流同呼吸共命运。现今我们培养孩子,一定要偏爱真理、深入人心、立足社会、放眼未来。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社会责任。”

  【点击:斯人斯言可谓高屋见瓴、远见卓识,讲出了非一人久欲倒出的万众心声!提出并能自觉地朝着这个大方向去培养孩子,使人不由得兴奋地以管窥豹,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希望!】

  五、 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我们现在身边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更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无比正确性。

  有鉴于此,许多有识之士明确指出:为新世纪培养的人不能让他只知道出人头地,而是要让他或她都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追求的人。向着这个目标培养孩子,无疑可以跟上时代步伐,前途无量;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乃至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群体性地葬送掉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

  可见,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准首先应该定位在“德”上。

  为什么要将德,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仅从孩子成材的角度看,无论将来从事哪方面知识的学习,也无论他们从事哪项专业工作,都需要首先具有饱满的热情。有了热情才能产生学习、工作的动力。而这种热情又源之于何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法国医生史怀哲说:“没有比服务人类更崇高、更能激发人的热情了。”可见,为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造福人类————这才是最深、最广的动力之源啊。

  马弘毅先生对女儿自幼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教育:告诉她,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以天下为己任;告诉她,不要过分看重回报,不要为了得到回报才去付出;告诉她,我们付出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更幸福、让社会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这些谆谆教诲,无疑都是马弘毅先生为女儿的健康成长,输入的用之不竭的伟大“热能”。

  现代西方教育家,对美德在成就人的事业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有精辟论述。他们认为:只有你对别人有所奉献时,你才容易被别人接纳,使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你事业成功的最重要保障。另外,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会具有宽广的胸襟;才能相当豁达、乐观;才能较少地考虑自己,丢掉患得患失的情绪。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一切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助推器”。再则,乐于助人的人,也很容易有成就感。因为他从助人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从回报中可以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成就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正是促人奋发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有所作为的重要动力。

  小宇歌,在人生旅途上迈着那么坚定的步子,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广交了那么多朋友,她小小年纪,顶天立地的热能和动力,无不源于其父前途无量的美德教育!(注:该生已于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清华电视台主持人)

 

           二、教子要成大器才有好结果  www.52dwd.com/jjzs/ganwu/201003/jjzs_20100322192355.html

 

                                                               中国少儿作者马宇歌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 - [感动情节 

    在辽东半岛插向黄海的最南端,我告别了美丽的港口城市大连,只身踏上客轮奔赴山东 · 威海。

    跑到船身后甲板上,侧脸迎着海风,倾听船行时的巨大涛声,只见海面那道被钢铁划出的白色痕迹,跳跃在深蓝海水中,一直延伸到天边。远处风平浪静,没有岛屿。我十分寂寞,渴望某种生命能够到来。哦──── 那是什么?视线尽头出现几个小黑点。越来越清楚──── 那是海鸥!我惊喜极了。

    一只海鸥飞在前边,其它几只尾随其后。抬眼面对它们,不知海鸥正在追赶什么。越来越近,顺着它们飞行的方向望去,那竟是一面旗帜,树立在船顶迎风招展!

    霎时,我真被感动了,被这些如此执着的生命所感动!我目不转睛,挺胸望着它们,把心中的赞歌唱给它们听 ……

    海面出现几座零星小岛,两只海鸥弃队而去,飞向那些看似很美的乐土。也许它们觉得,栖息小岛生存繁衍,比在海天之中奋勇拼搏要舒服。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另有3只不愿如此,仍然在我头顶飞翔。

    突然又有海鸥经不住诱惑,改变航向飞走了。结果还剩两只,一前一后相互激励,奋勇坚持着。不久,其中1只实在没气力了,一下落到海面之上。

    这使我集中注意起最后仅存的那只海鸥。是它,对,是它!它是那只一直领头在前的海鸥。风起天阴,忽然一个浪头打来,海鸥被砸了下去。但它努力快速扇动翅膀,使自己再次向前飞起来。海鸥扇动翅膀的次数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距离越拉越远。终于,它在我的视线中也消失了。

    这时,滴滴雨点落到我头发和身上,滴满我的两颊,好像泪水一样在不停流淌。我依然不愿离开甲板,抓紧船舷,依然注视着海天那道更模糊的界线,期望奇迹到来。

    我失望了。但我身后,那面旗帜依然飘扬!

    我再次远眺。远处又跚跚飞来几只海鸥。哦,我清楚了,在那几只海鸥中,飞在最前面的还是它!原来,暂时消失的它,是去招回它的更多同伴啊。

    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我左右抹去在淌的泪水,朝着它,跳跃起来不停地挥手。它加快速度,冲风破浪,飞到轮船上方。现在,它已经由追随,开始超越船头,为船开路,指引航向。

    从追随一面旗帜,到携同大家同舟共济,一道奔向新的广阔彼岸,这跟我心中一直怀有的某种东西,多么相似!

    我要做那只海鸥!

    我会成那只海鸥!

 

国人猛醒结合亲情与人生对孩子进行真实教育太重要

●    《学马宇歌爸爸及早对孩子进行生命规律和人生教育》之二 ●

 

[图为作者思语1994年7月在原广西民族学院毕业前留影]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思语 在2008年暑假写到) 我在网络上,海量深入查阅当代炙手可热的著名教育研究对象、北京的清华大学本科2005级攻读文理科双学士学位的在校生兼清华电视台学生负责人“马宇歌”的资料时,看到了《学马宇歌爸爸及早对孩子进行生命规律和人生教育》一文。这是一篇非常难得的佳作,它和它的引文,堪值深入研读。逐文搜到它们仔细阅过,使我感同身受。马宇歌的爸爸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名不虚传,确实不俗。他的理论与实践模式,非一般人所能做到、非一般人所能想到,很有临风世界,信服天下的大家风范。 

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谁都无法避免这个轮回。说得更透彻些,其实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向生命终结的过程。可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又恰恰忌讳死亡。所以不少成年人总要回避这个话题,尤其在孩子面前。大人每每在孩子问及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讲些类似化蝶高飞、破茧重生的美好童话,有几人能像马宇歌爸爸那样身为文化之人,对孩子据实相告呢? 

不错,我们做父母的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不愿意孩子过早地明白人世间的艰辛。但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幸事件总是突然而来。比如CCTV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的那些天灾人祸、亲人离去……等等重大可悲事件。生死就这样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一点无法回避。人这一生,原本就是在不断痛苦——承受——再痛苦——再承受中走过来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回避人类的自然法则——生离死别。包括我们自己,终一天,我们每一个人也会走到生命的终结。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临,谁可预料?或早或迟,生命本就太脆弱。经过2008年这极特殊的一年,所有中国大陆每一个人对这一点看得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若是死亡突然降到我们做父母个人的身上,事先又没适时对我们自己的孩子进行过具有相当深度的生命规律教育,可想而知,那些孩子将要承受多大的悲痛和恐慌!  

我们的孩子还有其长长的人生道路要走,还有许多未知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为什么不在当今幸福教育过滥过剩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对他们进行一点正确的相关戒告,比如及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 

    我们总是害怕死亡的情景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破坏性影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极力回避死亡话题;唯独没有想过,要告诉孩子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最常见的现象,它就像春天长芽,秋天落叶、花开花谢一样,同为一个道理。我们害怕死亡的话题会给孩子造成恐慌,唯独没有想过突发事件一旦来临是人类根本无法抗拒的,生命原本脆弱,应该事先告诉孩子好好呵护自身。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做到与孩子一起直面死亡问题,分担其将来必会遇到的悲痛呢?既然生老病死无法回避,那么就要教育孩子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好好地活着,坚强地活着,感受阳光,感受生命的绚丽多彩多姿,这才是生活的主旋律。身为父母,我和马宇歌爸爸一样,认为有这个必要和责任让孩子适时懂得死亡,并像马宇歌爸爸那样还要早早地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孩子,要更加深明生命的意义,珍爱人生。

今年2008年暑假过后等再开学,我的女儿闺闺就将进入小学四年级了。记得还在她6岁之时,2005年夏,她对生老病死突然有了兴趣。2005年农历七月十四鬼节,她忽而问了我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妈妈,为什么爷爷奶奶会死去?是不是他们不爱我才会这样?” 闺闺不停地向我提问:人为什么会死呢?人的死为什么都很突然?是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了他(她)才会死?要不他(她)怎么会忍心让家人为了他们的死而伤心落泪呢……

问这些话时,我的宝贝流着眼泪。因为她出生以后从来没有见过她的亲爷爷、亲奶奶,不知道他们爱不爱她。我没有回避孩子这些问话,坦然告诉她,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就象大自然的四季更替、花开花谢一样,有了生,必然会有死。人类的生老病死,全然不在人自己的把握之中。所以不存在因为不爱孩子或不爱自己的亲人了,爷爷奶奶才去死的事;只是身不由己,到那一天不得不离开人世,他们才早早地先你而去了。亲人都是带着爱和牵挂离开我们的。生命真的很脆弱,令人难以相信地脆弱。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坚强起来,不能只是害怕。要很开心并快乐地生活。要相信即使死去的人不在了,他们还是爱着我们的,会盼着我们过得很开心、很快乐。(见我以“秋夜思语”为名,当时在“敏思博客”自己的园地“夜半无人私欲时” 接连写的两篇纪实文章《七月十四晚,女儿突然哭了》2005年8月19日发表、《不要离开我》2005年8月20日发表)。

我从没指望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经过我的这番话语,能够真正明白生和死的深刻涵义。我当时只是不想回避死亡话题,不想缺乏认真态度地敷衍自己的孩子。我最想告诉她的是,逝去的亲人是带着爱和不舍离开我们的,纵是生死离别也阻止不了这份人间的挚爱亲情。

正是由于如此,在我父亲后来去世时,我没让女儿回避,闺闺自始至终都由我带着参加了整个送葬过程。老家的小城风俗不让孩子踏足殡仪馆,不让孩子作最后的告别,我一 一打破它们,因为女儿坚持要和我们一起送走最爱她的外公。

给我父亲送终,是我女儿平生第一次直接面对亲人离去。女儿当时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她一再对我说,外公最疼爱她,外公在天之灵会护佑她,会在天上一直看着闺闺长大的。可想而知,为有这样的小女儿,当时我的心里在怀着巨大悲痛的同时,又有多么地欣慰!

2006年和2007年是我家生活的多事之秋,我们自己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悲痛场景。在这两年里,我们不仅送别过自己的亲人,还送别过友人。只是女儿的表现,由于教育在先,她一概十分坦然,尽管当时每每泪流不止。那是因为她早早明白了人既然会死,自然更加重视人间亲情之故。

现在就算已然过去三年,我也不能说女儿对死亡没有了一丝恐惧。对此,恐怕连成年人本身,都无法能够真正地做到。但是,至少闺闺开始从我的提早教育和实际生活的接触中,一点一点体会到了死亡是很平常的事情,与生一样平淡无奇。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自然就有散。同样,我们必须明白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给孩子一份足够健康的心理影响,面对突发不幸事件降临时,他们就会坚强地面对悲痛、不被生离死别所打倒。

我之所以能像马宇歌爸爸那样一直这么做,和马宇歌爸爸一样,不仅是源于对生命无常的切身感受,敬畏死亡,更重要的是我和我的丈夫都是孩子的生身父母,我们对孩子天然怀有无限的爱。我要我的孩子能够坦然地面对生老病死,尤其是死别,还是因为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哪怕到那一天她万分地悲痛,也希望闺闺能够带着亲人的祝福,坚强地活下去。女儿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要让自己的孩子,心里没有一丝受骗的阴影,像清华学子马宇歌那样,洁白如瑕,顶天立地,迎着真正意义上的壮阔人生,融入大千社会,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作者: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思语)

 

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

 作者:中共陕西省宜君县委田敏莉

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的一种求学求知途径,也是中国古代先哲极力推崇的、最佳的自我修养模式。有则报道记述了当今一位小女孩,8岁考入中央电视台成为该台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记者,10岁开始在父母的赞同支持下独立到外地旅游,并且不用讲稿就可以应邀站到大学礼堂给师生们演讲,13岁时只身走遍了全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0多个地方——行程长达30万公里。不仅如此,她从小学二年级始,还写了近40万字的随行日记。那么,这个天才少女是谁呢?她就是现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2005级大学本科正在攻读文、理科双学士学位的在校生,兼马拉松运动健将、清华大学电视台主持人与记者——马宇歌。这个美丽出众的才女,早已被广泛誉为“中国最成功的素质教育典范”。

可是刚才我所举的实例,也仅仅是这个女孩子许多动人故事中的一小点而已。同学们各自上网去搜“马宇歌”这三个字(宇宙的“宇”、唱歌的“歌”),将能看到大量关于她的各种报道、海内外研讨文章,佳作不下数万篇。

    马宇歌,给我们的突出启示是——她的成功,源于1998年初她10岁之时,便立下了弘大而坚定的志向,那就是马宇歌所说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她成功的更主要因素又在于,她后来都一点一点把自己立下的这些誓言,全变成了实际行动。关于马宇歌的报道,有一段专门讲的就是她怎么读书、读了哪些书的。让我震惊的是,一个小学三、四年级,大概只有9岁的孩子吧,那时她就已经开始一本一本大量阅读国内外名著了,如《悲惨世界》、《红岩》等。到小学五年级时,她读完了70多本世界名著。国内名著,以四大名著为主。还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如《领袖论》、《君主论》、《华盛顿传》、《世界史》、《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国历史》等等。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真的有些自愧不如了。说实话,这位年仅10岁的女孩看过的书,对我这个已近而立之年的年轻母亲来说,很多都是相当陌生的,因为其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我至今还没有翻阅过它们。真是羞愧难当啊!

让我们再看看10岁时的马宇歌,给自己制定的到14岁前,她的人生五大奋斗目标其中的以下三项吧:

一、独自去远行,要只身行万里路;(这她已经完全做到了,她的行程不只万里,而是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

二、读书,能自己读书、做笔记,有自己的见解;(这,她也做到了。她读书,有批语,有在重要内容上面的圈点勾画)

三、出版自己的书。(这个只要马宇歌的父母同意,她写的日记、游记、文章和外出拍的图片就可以出书了。这个目标她也达到了,现在载有马宇歌亲笔文章的出版书籍,市面上摆得很多)

同学们:讲到这里,不知你们的感受如何、感觉怎样?总之于我来说,对这位小女生是佩服之极,钦佩之至的。我认为:马宇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与她从小喜爱读书是一点也分不开的。不论是她当初坐在父亲怀里与爸爸一起读《苏菲的世界》,还是独自外出远行时一路看过的长篇小说《红岩》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书伴着她长大,才使得她从小就能立志,并于后来坚持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可见读书与成长,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啊!

有人问过马宇歌的父亲:“你的女儿有那么多笔友、朋友,你就不怕女儿早恋学坏吗?”这也可以说是许多学校和家庭正在面临的最头痛问题。马宇歌父亲的回答是那么轻松,他说:“我不担心。因为我平常培养她形成了对生活的科学看法,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是非观念。我相信,她读了那么多书,哪些朋友是可以交的、哪些朋友是不可随便交的,她自会有能力分辨清楚的。至于早恋,如果你培养了她自己具备了很高的素质和远大的抱负,她的意识提高以后,她对自己的要求不也会跟着提高吗?所以我也相信,她是不会早恋的。”同学们,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读书可以明智”吧。

的确,读书可以使我们明白是非道理:哪些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我们可以去做、哪些事情是千万不能去做的。现实谁早恋了,一定是有用的书,他读得太少了;以致自己到了今天都这么大了,竟然还不明白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所以才要耽误自己的青春、荒废自己的学业、甚至不顾一切地要来伤害关心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一意孤行地与光明前途背道而驰。这样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一旦失去长辈的养育呵护,明天就要饥寒交迫沿街乞讨,被大家所遗弃,走上当初个人执意选择的可悲人生!

按常理而言,任何一个人如果取得了马宇歌现在的成就,都难免要骄傲的,可我从她身上却怎么也看不出这点。那是因为正像其父所言:“她从自己读过的无数人物传记中,从现今无数新闻报道中,从她拜会到的全国各地有志有为的青少年朋友中,找到了自身的榜样和相比别人的差距。由此她才有可能真正醒悟到只有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上进的道理。一个人有了这样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其实也是顾不上骄傲的。”

读书伴随着马宇歌的各个方面都在健康地茁壮成长,都在取得骄人的硕果。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尤其是当今的我们中国,迫切需要的就是马宇歌这样的人才。同学们,今天我利用这个机会,借马宇歌读书的成功经验,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唯一的希望在于能给各位同学有所启示。先哲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各自仍得一个苹果;可是,你的一个想法、我的一个想法,彼此交换之后,我们却能收获更多。” 从今往后,让我们大家都能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读书激励我们成长,让读书成就我们的事业,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吧!

“书到用时方恨少,老来方悔读书迟”!我真诚地祝福正处在人生黄金阶段的你们,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像马宇歌一样,伟岸地成长起来。(以上国旗下的讲话《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原作者:中共陕西省宜君县委田敏莉。改编者: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委宣传部文明创建办借调干部、长沙市岳麓区矿山学校办公室主任兼该校初二年级历史课教师唐绪德。中国合肥的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徐天坤先生,在《中国出现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很值得关注》一文中说:“马宇歌儿时写的一篇著名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可从它里面看见这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人家从小具备的志气与人格究竟什么样。”以下全部截自徐天坤先生的原文,其中包含马宇歌的《我会成为那只海鸥》)

    中国少儿作者马宇歌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

    (《我会成为那只海鸥》作者:北京清华附中初一13岁女生马宇歌)

在辽东半岛插向黄海的最南端,我告别了美丽的港口城市大连,只身踏上客轮奔赴山东 · 威海。

跑到船身后甲板上,侧脸迎着海风,倾听船行时的巨大涛声,只见海面那道被钢铁划出的白色痕迹,跳跃在深蓝海水中,一直延伸到天边。远处风平浪静,没有岛屿。我十分寂寞,渴望某种生命能够到来。哦──── 那是什么?视线尽头出现几个小黑点。越来越清楚──── 那是海鸥!我惊喜极了。

一只海鸥飞在前边,其它几只尾随其后。抬眼面对它们,不知海鸥正在追赶什么。越来越近,顺着它们飞行的方向望去,那竟是一面旗帜,树立在船顶迎风招展!

霎时,我真被感动了,被这些如此执着的生命所感动!我目不转睛,挺胸望着它们,把心中的赞歌唱给它们听 ……

海面出现几座零星小岛,两只海鸥弃队而去,飞向那些看似很美的乐土。也许它们觉得,栖息小岛生存繁衍,比在海天之中奋勇拼搏要舒服。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另有3只不愿如此,仍然在我头顶飞翔。

突然又有海鸥经不住诱惑,改变航向飞走了。结果还剩两只,一前一后相互激励,奋勇坚持着。不久,其中1只实在没气力了,一下落到海面之上。

这使我集中注意起最后仅存的那只海鸥。是它,对,是它!它是那只一直领头在前的海鸥。风起天阴,忽然一个浪头打来,海鸥被砸了下去。但它努力快速扇动翅膀,使自己再次向前飞起来。海鸥扇动翅膀的次数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距离越拉越远。终于,它在我的视线中也消失了。

这时,滴滴雨点落到我头发和身上,滴满我的两颊,好像泪水一样在不停流淌。我依然不愿离开甲板,抓紧船舷,依然注视着海天那道更模糊的界线,期望奇迹到来。

我失望了。但我身后,那面旗帜依然飘扬!

我再次远眺。远处又跚跚飞来几只海鸥。哦,我清楚了,在那几只海鸥中,飞在最前面的还是它!原来,暂时消失的它,是去招回它的更多同伴啊。

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我左右抹去在淌的泪水,朝着它,跳跃起来不停地挥手。它加快速度,冲风破浪,飞到轮船上方。现在,它已经由追随,开始超越船头,为船开路,指引航向。

从追随一面旗帜,到携同大家同舟共济,一道奔向新的广阔彼岸,这跟我心中一直怀有的某种东西,多么相似!

我要做那只海鸥!

我会成为那只海鸥!(《我会成为那只海鸥》作者:北京清华附中初一年级13岁女生马宇歌。该文原载于北京的清华大学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第1476期校刊《新清华》2002年3月8日第4版“文艺副刊”专栏之上)

    (图为2002年7月13日周六放暑假北京清华附中初三马宇歌进入15岁自画像,画面上有她当时的亲笔题字)

【有志于把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培养成出色人才的家长和老师,都有必要好好领会领会北京的马弘毅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与实践。有志于长大成材的少年儿童,应该认真读读马宇歌儿时的散文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将其背诵下来砥砺个人不断上进。这是一篇相当精美的童话诗样文章,思想健康,情趣高雅,内涵丰富,十分少见而又难得!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立志成为那样的一只海鸥,他(她)不仅可以赢得自己家长和老师的一致钟爱,相信也会令更多世人都要倾向钟爱这个孩子的。】(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最新误区

 宋振韶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社会心理学博士,美国布法罗大学访问学者。他在进入新世纪出版的《就这样培养天才》一书中,特别介绍了心理学家对大批父母进行的一项广泛调查结果,教育专家们发现,近期出现了非常典型的8种育儿错误做法,正在导致各地教育畸形儿成批地大量产生。因为受到外力严重误导,未来很难发生彻底好转的这类孩子,一个个普遍表现为不是过于抑郁;就是性格严重扭曲,心理趋向盲目自大,老虎屁股一点摸不得,竟然受不了任何打击甚至来自老师、同学们的善意批评;从情感意识上非常爱走极端,个人稍不称意,挫折感便很突出,做出的反应还十分怪异;动不动就寻死要活,而且经常表现为跳楼自杀等等,严重地危胁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其实自杀和他杀是一个人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性质一样,随时会相互转化的。所以,现实有必要及时提醒广大家长们和学校务必高度警惕之,重视之!否则你们一定会吃大亏的。

根据心理学家对大批父母的调查,发现8种典型的最新错误行为,导致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正在因此逐一走向失败。

一、毫无原则。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有位母亲一听到孩子说“我不上学了”这句话,立刻投降,答应孩子任何要求。类似家长最终无不陷入绝望境地。

二、过度保护。父母保护越多,孩子越无能。尼采说过:“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三、唠叨、说教、罗嗦、嚷嚷。这样的父母通常都是些低智商的人,他们不会说有用的话,只会重复无用的话。

四、赞扬泛滥。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知心姐姐”式的那种缺乏头脑、毫无科学根据、过于幼稚而又极其虚伪不负责任的胡吹乱捧,已经对孩子不起任何作用了,所起的只有反面作用。你不能春夏秋冬长年累月,一天到晚总用“宝贝,你真棒”这句不过脑子、欠缺思考、没头没影、毫无营养价值和科学性的话来盲目“忽悠”并存心捧杀自己的孩子吧(凭什么说他真棒呢)。更不能让你孩子什么都听不进去,整日坐井观天,精神失常,近乎中邪似地每时每刻都要跟着那个年逾花甲,七老八十还自称少年儿童“姐姐”的纯个人迷信制造者,不断振臂高呼“我能行”这句空洞无物的口号吧(即使间歇性地发作几下喊两嗓子,如同痴迷信众般默念祷告它,也不能算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啊)——难道你就不怕自己孩子被个人迷信制造者的歪门邪道所控制,精神状况明天出问题吗?当今社会上的精神病发病率已经高得够吓人了!建议家长们上网找来以下报道《 “知心姐姐”你真的知心吗?” 》或《 “教育革命老区人民长见识” 》或《 “美德只有示范” 》或《 “有多少家长在叫苦”  》或《 “(中英文)霓萍教我们” 》或《 “三天以来一直恶心” 》或《 “不能光顾自己吓着孩子” 》或《 “知心姐姐夏令营在京集体遭遇” 》,仔细阅读阅读它们(按标题这样去搜很好找,最好尽快找来看看,否则都让那个心里有鬼的家伙找人给删了),建议同时再好好看看各文里面罗列的那些有必要一睹的每一篇需要我们了解的警示文章,肯定会在惊诧中让你彻底猛醒的。教育是门很严肃而又十分严谨的科学,首先必须讲究科学性。为了培养纯洁健康的祖国花朵,家长们有责任学会识别邪教和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那种极其有害、腐败色彩过于浓厚的极端主义骗人说教,尽量远离它们。灵魂深处十分缺德肮脏的这类骗人骗钱家伙,细究起来,既无任何教育经历,又无正经学识文化背景;其“理论基础”除了那点厚黑学,剩下的还是厚黑学;四处叫卖的几本书没人看了不生气,经调查个个大呼买了上当。因其内容实在胡编乱造,过于肤浅,又过于荒谬。她懂什么教育?只知道拿教育来说事赚钱,利用所窃取的一点权力,让下面的人把自己装扮斯文以后,贪心不足大捞特捞。她的想法和我们希望培养好自己子女的初衷,完全两股道上跑的车。她的目的说穿了,一是要按计划唆使喽啰们把自己吹捧上天,成为社会大众迷信的新型教主;二是通过推广一些邪门歪道的教主性的崇拜仪式,特别是那些愚不可及的手势和乱喊的配套怪异口号,让信众们痴迷于自己、献身于自己;三是坑骗信众钱财,源源不断  最终全都落入她一个人的囊中。总之就是厚颜无耻之极地通过拼命卖弄小聪明、小伎俩,大肆误导社会,罔顾公众利益,一心为己,中饱私囊,达到名利双收。真不愧当今最厚黑的一厚黑教主!我们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就像园丁修整小树一样,表扬和批评互见,并力求符合实际;虽以鼓励为主,然而决不溺爱;要赏罚分明,不能娇生惯养他们。小树若不适当修枝剪叶,怎能提高成材率?对此每位家长可要反复思量清楚,千万不可在培养孩子这么重要的全家头等大事上,被浅薄无知的邪教拐了去,跌入迷信制造者设的那些骗钱陷阱。那可骗的就不是我们一时一事了,而是自己亲生骨肉的整个一生!假如继续忽视这方面所出问题的严重性,跟着痴迷不断上当,受了厚黑教主的误导只知道惯孩子吃捧,让孩子积习难改以后,哪天他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两句承受不起时,一使性子纵身跳下楼去,你就什么都明白了。但到那天再明白也晚了。现在,这样的悲剧例子正在各处频繁出现,要不怎么说厚黑教主误导社会骗人不浅呐!

五、惩罚过重。初中时,我一个朋友的妈妈太想让她的儿子优秀了,为此曾让她的儿子跪了一夜作为惩罚。结果,我的这个朋友至今一蹶不振。

六、剥夺孩子的感受。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使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

七、成绩与创造力本末倒置。绝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孩子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关心。

八、 忽略了乐趣。乐观的天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以上8种典型的教育错误行为只要我们现在注意了,孩子年龄尚小的所有家庭,仍然会扭转败局培养出好孩子的。正像一篇被广泛转载的著名网文所言《 “中国没有天生就坏的孩子只有后来被大人教坏的(图为董静萱老师)” 》(按此标题上网可以搜到该文)。另《 “在校生的家长们怎样做才能把握好你的孩子” 》和《 “你给孩子影响终身的言传身教是什么” 》两文也都不错,家长可按标题从网上逐一找来,作为现实参考用于各自育儿实践。这些大作来自既有长期实践经验,又有渊博学识,又有深厚理论修养的一线老教育工作者之手,很值得认真拜读。

从孩子教育不好他会跳楼,到现在他还有可能把你和全家杀掉,这都是真的,你怕不怕?你想永远避免悲剧发生的最好办法,可以说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请家教、不是怎么只让孩子单纯地去拿考分,然后培养他成为一个白眼狼,而是想方设法如何从其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要对他进行理念正确的家庭教育。不断进行这种人文引导,直至长大成人。希望广大家长们,向成功、成熟的家庭教育范例学习。一定要重在学习成功、成熟的教育范例!学习人家现身说法的先进教育理念,借鉴人家事实胜于雄辩的有益教育方法。千万不要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知道挣钱,只知道当官,只知道应酬……忽略对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你到后来肯定会后悔人生大错特错的。不信就把此言放在这里,等你60岁时再去自己体味吧。(华东师范大学  桃李)

 

一个优秀的素质教育实例——中国家长教育手册

马弘毅先生以其善良的天性、先进的理念、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襟、负责的精神、丰富的知识、智慧的语言,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众多独到而深刻的意见与建议,为国内外学界专业组织及个人所重视。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应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个观点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有益的深入思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影响不可限量。

他教育指导、引导的女儿马宇歌,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世上至今只有一个人名叫“马宇歌”,网上在她名下可以搜到的该生成长实况报道和社会各界对之研讨文章,数以万计,逐一佐证了马弘毅先生的教育学说的确实际有用。

著名当代杰出教育家、受到中央表彰的第一个全国著名建议家也是中央表彰的唯一这类杰出人士马弘毅先生说:“进行家庭教育,如同认真兴办一项事业,要付出辛勤劳动。不付出代价(智慧、精力、时间、机会、财富),就想得到好结果,那是一点不可能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蓝’够不够格,首先最为重要了,因为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没有像样的‘蓝’,‘青’又从何谈起并且还要盼其'胜于蓝'呢?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惑,居第一位的就是缺乏在位而懂教育的高层管理者,不缺官职一个比一个高,一点不懂教育的人。我们更缺具有相当人文修养的称职师资。现在到处有的是师资,其中多少师资具有与'为人师表'相称的足够人文修养呢?具有人文修养的该类师资不仅是学生的幸事,更是国家的福份、社会的希望。其次再看我们的广大家长,他们的现状正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调查得到的数据结论一样,各自实际掌握的家教本领,总体上有三分之二人显得极为欠缺,结果导致了占全国总人口13亿人中超过一半的孩子家庭教育,事实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上均为限制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科学进步的表层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来自体制上的制度问题。中国正待一次渐进而全面的制度创新,否则无法适应教育等各项事业、各个领域的客观发展要求。这是核心问题也是最难逾越的障碍,考验中国的是有没有足够与之相称的个人公益心、智慧和勇气,尤其重要的是他还必须有眼光、有胸怀。好家长的突出上乘品德应为无私,心地狭隘极端自私无知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家长。”

马弘毅先生--中国著名民主人士,1984年暑期获民族史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80级,在此前后曾连续在军事工业的研究院所、民用工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中国大型国企、外国跨国公司、中央和地方党派机关,另近十个中央部委机关、中央国家部委机关的核心部门等方依次工作过,分别在这些单位或从事实际操作、或从事社会管理、或从事经济管理、或从事科技管理事务。他是一名处级干部,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最擅长于政策法规的全局性调研工作,著述颇丰,其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都极丰富。20世纪80年代,马弘毅先生在大学里先学了两个专业,分别是民族史学专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后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读研又学了经济法学专业。

马弘毅先生对工作、对事业一贯认真负责,作风踏实细致,不论份内份外,只要是于社会或公众有益的事情,他都十分关心。先生特别欣赏“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东方名言,并秉持其为自己一生座右铭。

一、 马弘毅先生是位认真、负责的中国公民

常年以来,马弘毅先生始终关注着社会"热点问题"。当他发现了什么,或有了心得之后,就会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书面调研建议报告书。他的做人准则:对人对事一定要始终出于善心,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保持全都是"建设性"的。这也许是他从来善于大胆晋言,又一向有惊而无险的原因吧。其实这是很智慧的,可谓大智大勇,热爱生活、真正成大事者才具备的一种风范。

1982年6月18日他还是一名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的大二学生,从这天算起马弘毅先生相继提出并被中央采纳实施的至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议方略就有近百项。而他的第一封治国建议万言书,竟产生于1971年9月下旬,那时的马弘毅先生还是一名16岁的弱冠少年。这位少年在当时"文革"正搞得乾坤颠倒,社会形势十分严峻的环境下,冒死呈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治国建议方略--洋洋洒洒长达万言的《关于我国目前有关问题的几点看法》一文上书中指出:“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一是人口素质问题,一是粮食问题”。他简要引述中外史实,建议我国政府借鉴日本、朝鲜等国的成熟做法,对适龄孩子由国家财政包费"尽快在全中国施行中小学生一切开销全部免交免收的义务制教育",与民休息,务持正业,富国强兵。1982年6月18日,他建言当日专门到中央民族学院开国际法讲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际条约法律司司长黄家华:“南极现在就是一块没有'主权'的大陆。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居世界首位的传统大国、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在没有‘主权’的南极也有一席之位”。马弘毅先生对南极下了一个很准确的政治定义,他在此第一个建议中国政府要参加二十三年前即1959年国际上早已订立的联合国《南极公约》,马上参与南极考察,在南极竖起中国国旗,建立属于中国的基地,用以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各项进步事业。他的这项具有远见的大胆建议,当时被黄家华司长索去马弘毅先生写的详细书面材料后两个星期,受到了我国外交部通过中央民族学院正式转达给马弘毅先生的肯定性答复。于是中国政府先后派员参加南极科考、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参加国际《南极公约》、在南极建立永久性的科学考察站,从此中国开始大步进发南极,以致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国旗在地球的最南端日益鲜艳,迎风招展,举世瞩目……马弘毅先生用一片赤子爱国之心,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实际行动,在中央民族学院创造的这段佳话,已被载入该校史册及该校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211工程"介绍材料之中。马弘毅先生也被校党委誉为该校创办以来最杰出的毕业生之一。

后马弘毅先生于1988年,在当时举国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疯狂挤兑存款、腐败现象猖獗之秋,又首倡在中国创立"人民建议征集制度"(这八个具有相当政治份量的字出自马弘毅先生),他当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理论和实际实施构想,以期更新完善中国的现行的决策机制,集中民智、体现民意,未雨绸缪化解各方矛盾,积极推进我们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进程,力使整个国家融入国际社会主流,接续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为人类文明事业做出正面贡献。这套制度设计在马弘毅先生从中央到地方,向有关各方的全力倡导和持久不懈的努力推动下,目前在我国已经成了整个国家政治生活层面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效果积极进取,功莫大焉。在此以前,我国凡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小决策、立法行为等,绝少听说有谁事先公开征集人民建议、让人民大众普遍参与的,既使多少年来极其罕见地个别出现一两次例外,也非制度使然,并无丝毫制度保障。实际上,任何一项涉及大局的政治制度的创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从未听说可以自下而上得以确立的。它的意义不仅在此,更难能可贵的在于"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主政治制度,维护的是国家和全社会的整体利益,不是极少数人有损于公众的特殊既得利益和法外特权。马弘毅先生就像阿基米德手里的那个小小杠杆,有准备地看准支点,撬动的巨大力量所产生的健康结果和积极影响是惊人而不同寻常的。同时可以想见,马弘毅先生本人具备的把握能力、全局视野、远见卓识、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综合学识、心理素质、政治智慧、活动能量、说服能力、协调能力、社会关系、工作经验、个人才干、文字功底如何,及他持之以恒一心为公、为大众利益自愿付出一切的超凡努力又如何。他的确是个人才,如此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正像前林业部长马玉槐和中组部政策研究室老主任周长年所言:“很是难得。”因为他干成每一件关系重大、极有利于国计民生大事的整个过程,其身份由始至终均为普通人,办所有事利用的即不是个人的权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智慧、是顺乎民意的牢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来自大家发自内心的广泛支持拥护,这也是他顶难能可贵的地方。他的壮举验证了中华民族人民的伟大,那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祖国历来提倡的就是这样一种高尚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纵观13亿国民,人人如得这样,何愁中国不强于世界?这使人想起了一句名言:"真正的伟力来自民众之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CCTV1995年3月5日的《东方之子》栏目,利用一整期节目,对马弘毅先生的有关事迹作过比较详尽的这方面专题报道,题为:《全国著名建议家马弘毅》。在1995年3月5日这天起相继开幕的当年全国人大会议、政协全国会议召开期间,《全国著名建议家马弘毅》该档节目被当时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各频道一直接连反复播映着,一时引发了相当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CCTV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采访马弘毅先生的这次与"东方之子"的对话,后来还被专门收录进了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一直延用至今的教科书《精神的田园--"东方之子"学人访谈录》(华夏出版社出版)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方之子访谈录》等书之内。这些文献,经久不衰,每个读者捧读它们,至今无不喜爱。

马弘毅先生认真履行公民职责,自觉尽到公民义务的许多动人故事及其不朽主张与思考,这些年来正在被陆续载入中国大中小学校的各种教科书或教育工具用书之中,如人民出版社出的《共和国的记忆》、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的《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等,不一而足。马弘毅先生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作为一个公民,只要真正怀有忧国爱民之心,那便无论"尊""卑",在任何情况下均可有所作为,均可实际参与促进社会进步、均可实际参与促进经济发展,并其刻苦努力结果也一定可以得到祖国认可和历史肯定的。马弘毅先生以下这段佳话说得太对了:"人类历史是由一个个挥之不去的时代缩影所组成的。没有这一个个缩影,历史长河无从形成。没有一个个文明接力者的奋发努力,中国和世界不可能永续前进。"马弘毅先生的爱国奉献精神及其自尊自重的高尚公民行为,就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在历史长河中力争有所作为的一个缩影,就是中华民族其中一个现实成员对人类文明自觉尽到自身义务的真实写照,值得敬重,更值得推崇!

二、 马弘毅先生又是位认真、负责的父亲

他教育指导、引导的女儿马宇歌,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世上至今只有一个人名叫"马宇歌",网上在她名下可以搜到的该生成长实况报道和社会各界对之研讨文章,数以万计,逐一佐证了马弘毅先生的教育学说的确实际有用。

马弘毅先生以其善良的天性、先进的理念、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襟、负责的精神、丰富的知识、智慧的语言,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众多独到而深刻的意见与建议,为国内外学界专业组织及个人所重视。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应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个观点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有益的深入思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影响不可限量。

三、 在家庭教育问题上马弘毅先生的独到深刻见解和做法

马弘毅先生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向这个方面努力。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健康成长。"

尽管马弘毅先生日常工作繁忙,但他教育孩子却从不放松。女儿离开幼儿园1993年入学的第一天,他到校参加家长会。会后,其他所有家长领着孩子都走了,马弘毅先生却和女儿一起,未经任何人提醒示意,自动把开会用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孩子上了她入学后的人生第一课。这堂课,使孩子终生难忘。

马弘毅先生常在工作之余给女儿讲故事,讲历史,讲人文典故。女儿马宇歌至今还保存着两块珍爱徽章,一块上面刻着"博爱",一块上面刻着"天下为公",她常常轮换地别在自己胸前,以表达对它们的无限珍爱--这不仅仅是爸爸在她出生时赠送的最好礼物,还因为爸爸自幼给女儿配戴徽章时讲述的那些可歌可泣感人故事,实在令宇歌难以忘怀了。爸爸经常向小宇歌谆谆教诲:长大要成为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世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要向孙中山、杨靖宇这些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们学习。她铭记爸爸的教诲:"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以天下为己任。"

马宇歌在学校里乐于助人是出名的。只要班上有请病假的同学,不论晚上放学多迟,天气多恶劣,她都要先去缺课的同学家里给他们补完课,自己才走回家去吃饭。

可是有一次,宇歌自己病了,却没有一个人像她那样,来看望她问寒问暖给她补课。这让宇歌很伤心。就在那一次,正上小学二年级的宇歌,初春时节自己一人在清扫教室擦黑板之际,由于踩翻椅子负了重伤,不得不在家里卧床休息了。她多么希望有同学也来看看她呀,和她说说话、补补课。一连5天,竟然没见一个人影儿。这使她异常孤独,将心比心感到十分难过。

父亲最懂女儿的心思了,他耐心地开导躺在病床上的小宇歌:"不要过分看重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我们的付出是为了让别人幸福、让社会文明、让生活美好!"

这些引导,对宇歌形成胸襟宽广的良好品质,至关重要。

宇歌从小就受到父母良好社会公德的言传身教:对人要热情、真诚、文明、礼貌。邻居唐博佑爷爷是位80高年龄的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校的退休老教育工作者。老人只要上街购物,遇上马弘毅先生,马弘毅先生总要在百忙中去搭把手,实际帮助他老人家。宇歌经过这种耳濡目染,遇到老、弱、病、残也会像爸爸一样主动上前,帮他们解决困难,献上自己的一颗爱心,一份热忱。宇歌6岁挣的第一笔稿费,便为酷爱书法的唐爷爷买了两支毛笔,用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孝心和敬意。诸此等等,宇歌于是受到了许多人的由衷称赞,也结交下了无数好朋友。

再看马弘毅先生是怎么教育女儿自主、自强的吧:

还在女儿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父女俩去北京动物园玩儿。看到猿猴,宇歌不明白动物说明牌子上写的这话什么意思:"它们是人类50万年前的祖先。"爸爸就给女儿讲了个有趣的故事:很早以前,地球上有两支不同的猿群,他们原本都是一个妈妈生的。由于环境变迁,一支猿群勤用四肢,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进而学会用火,时时、事事、处处自觉地"正向"推动历史不断前进,后来进化成了我们现在的人类。而另外一支猿群呢,他们很是固步自封,其中的猿猴山大王,出于贪恋权色的极其自私目的,唯恐失去自己上辈子使用武力欺骗大家篡夺来的世袭位置,还心地狭窄不知行秽、不知丑陋、十分可悲地反复发表愚昧声明,哀号坚决不照搬邻居的任何成功经验和好做法、拒绝向各方文明学习;强迫本部成员安于当时的现状,安于连猿猴山大王自己都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来的、那些当时集世界之大成的老一套落后透顶的各种做法;呵令谁也不许有所创新,甚至连其子孙后代也绝对不允许它们有一丝独立思考的征兆出现,更怕它们受到任何进步事物的影响。猿猴山大王把祖宗好不容易进化来的那点智慧和功夫,都用在了怎样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阻碍历史向前推进的方面,贼眉鼠目,日夜监视大家的一举一动。结果使本族群个个心怀不满的老老少少的男女,混在一起,始终停留在了依赖野果为生的猿猴阶段。迫于猿猴山大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六亲不认、肆意残害生灵的野蛮压力,它们彼此含着泪水的眼里,除了吃也就只能剩下吃了,终日闭目塞听,裹足不前,不思进取,成了对文明进步毫无建树的一大堆活着的肉。实在可笑!后来全被逮住关进了笼子,和猿猴山大王一起,成了现代人放在动物园里的观赏对象。你看导致迟早出现的这种结局,不是注定自找的吗?猿猴比起人来,当初最大的落后,其实就是主导它们命运的猿猴山大王一伙,在观念上太落后了--正因为问题的实质出在这里,所以这种动物根本没有条件、没有基础、没有能力,毫无可能进行任何有益的反省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重大缺陷,更难醒悟自己的可悲之处和面临的族群性危机、危险,究竟表现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直到上上下下都被捉住关进了笼子,它还认为当初拒绝文明、抗拒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猿猴们最"具有本王特色"的唯一正确选择呢……太可悲了,这群自绝于文明、自绝于人类、脑子不往正道使的原始动物!

宇歌听后很受启发,她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谁如果总是坐井观天、心地狭窄自以为是、依赖和懒惰,便只能被淘汰;惟有打破成见,对世界一点也不嫉妒,丝毫不恶意揣测他人,专心致志向上、学习、勤奋、自强,才能不断进步。不仅自然界诸事如此,人类社会所有情况谁也逃脱不出这个规律的制约。宇歌从那天开始,更在意自己的思路想法是否进步了,她最怕观念上的落后像那群没出息但很值得同情的猿猴一样,将来也被要死的差劲观念误了自己一生。

宇歌4岁学会骑两轮自行车。刚会,父亲就领着她各自骑车到离家20多公里远的北京郊区大兴县去了。返回时,宇歌实在骑不动了,父亲就用绳子拴在小车的龙头上,父女俩又一起"骑"回了家。

宇歌上小学前,在那被整托三年的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离她家有公交车5站地远。为了培养女儿认路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身心强健,从小每回上、下幼儿园,都是任由女儿在前边跑着"开路",父亲跟在后边骑车追。女儿实在跑累了,才把她抱上车。

为了开阔女儿的视野、增长见识,父亲每去外地出差,都尽可能带上自己的女儿,为她增长阅历创造有利条件。到小学3年级,小宇歌已经跟着父亲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爸爸计划着还要适时进一步放她去独立学访全国乃至世界呢。

宇歌3岁时过"五一劳动节",父母带她去看电影。上演过程中,间休,观众干什么的都有。为了抓机会锻炼孩子的胆识和勇气,马弘毅先生鼓励女儿说:"宇歌,你到台上去向大家敬个礼,再给大家表演表演你在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即后来的中国儿童中心)学的舞蹈'小鸭子'吧。大家一定爱看,给你鼓掌。"宇歌勇敢地上了台,场内安静下来,人们张着嘴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欣赏完小宇歌的出色表演,大家方才如梦初醒,一下子从惊讶到佩服,送上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有人不相信家教的作用,他们说,小宇歌从小早熟,少年老成,性格天生就好。马弘毅先生笑而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小宇歌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也爱玩,也爱和父母撒娇。他讲了这样一件往事:

宇歌小学3年级,体育老师要求每个同学买双旅游鞋上体育课用。父亲当时到街上给女儿买鞋时发现:旅游鞋每双要价34元,而每双雪地靴仅要14元,同样适合运动课穿。于是他给孩子买了双雪地靴回来。宇歌因没见到自己希望的旅游鞋,难过地哭了。马弘毅先生语重心长地开导她:"你经常跟爸爸一起参加我的老同学全班聚会,每次我都穿得很朴素,你觉得我因为衣着简朴而影响了大家对我的尊重吗?"女儿摇头,否认了父亲的提问。"我带你参观过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丰泽园故居,他的家里阔气吗?那里摆放的家具我们也都有。可他却是全国人民的领袖呀,他的声望并没有因为他在这里的家被看上去外表很一般而受到丝毫贬低性的影响。"父亲的话让宇歌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拥有一颗美好的心。宇歌的双眼当时还挂着泪花,就高高兴兴地立刻跳了起来说"爸爸,这双鞋真好!"第二天,她自己穿上爸爸买的雪地靴上学去了。体育课上,小宇歌欢蹦乱跳,玩得可开心了!

有人评价马弘毅先生教女有方,认为宇歌的健康成长,父亲功不可没。

马弘毅先生不想"贪功",他说,小宇歌和所有孩子一样,原先只是张白纸,她的好品质是经多方面影响教育,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做父亲的只不过起了点启发、熏陶的作用。

又有人质疑:别人家的父母都在帮孩子学文化课,不仅要督促孩子学习琴、棋、书、画,还要帮着批改作业,而你却即不请家教,又不给孩子买课业辅导教材,反而偏偏重视一力教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助人、服务社会,这到底是图的哪门子呢? 

马弘毅先生回答:"未来社会需要的新生力量,是目标非常明确,牢固地以接力人类文明、创造人类文明、奠基人类文明三大主题为己任,思想解放、心胸开阔、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廉洁诚信,富有高度民间亲和力,民主、宽容、创新、自立、图强的开放型高素质,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的一代体魄强健的有为人才。将来他们要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国际社会、世界潮流同呼吸共命运。现今我们培养孩子,一定要偏爱真理、深入人心、立足社会、放眼未来。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社会责任,应根据人类的发展方向及共同价值观,紧密结合民族的长远利益,矢志不移出色地教育好我们的后代。"

有记者问:教育子女,您对夫妻意见不统一怎么看?

马弘毅先生说:"父母之间意见不一很正常。但教育孩子,父母各持异辞,又最糟糕。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长首先必须私下自我教育好。这点做不到,再好的教育也会被扯尽后腿,无法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

有人问:家长和孩子发生了矛盾怎么办?

马弘毅先生说:"一旦和孩子发生矛盾,家长要马上主动反思:自己对不对?教育的时机、方式把握好了没有?交流在艺术上是否还存在问题?教育要尽量用数据说话,与实例相结合,因势利导,把握好教育时机。并且教育还要讲求计划性,切忌心血来潮,搞突然袭击。教育是极高超、极高级的艺术,最好的教育绝对出自大师之手(中学里面、小学里面、幼儿园里面照样出高校里不及的大师)。随着宇歌逐渐长大,我们一步步正在有意退出她的生活。现在她向我们征询个人问题了,才和她一起探讨,提出我们的意见或建议。当然也有主动进言的时候,相比过去越来越少。教育要培养她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特别是使她自己会进行独立的思考。"

关于怎样对待爱好和特长,马弘毅先生认为:"首先,绝对不能影响学习和学业!其次,要尽量和校方安排或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搞。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看到业余爱好方面的学习努力确实有用,并能够力争使其体验到成就,激励他不断上进,自觉地去进行深造。"

有记者问:记得您提到过,素质教育也要向祖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那么,素质教育该向历史汲取什么内容呢?我们看到虽然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2005年开始招生了,但却应者寥寥,门可罗雀。

马弘毅先生回答:"现在有个很好的口号:'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历史上具体什么内容值得复兴?欧洲400年前也曾有过复兴,叫'文艺复兴'。记住:他们是先有内容,后用口号加以概括的!而且复兴的都是反封建、反愚昧的人类人文主义好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人家还提出了更新的社会健康理念与理论。这种健康的'复兴',直至影响欧美,赢来了令全球刮目相看的现代文明。我们现在的中国大陆,也的确需要来一次复兴!然而当今要复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到现在听谁讲过吗?为什么所有人都不明说要复兴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他们到底准备复兴什么?那个国学院如果能把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复兴的肯定性内容展示给世人,哪怕提纲挈领地讲一点点,同时阐明其复兴内容的经世致用好处,我想不会招不到学生的。须知华夏5000年文明史,也确实存在着古今中外被大众厌恶的一大堆糟粕,它们绝对不可再被以任何名义拿来加以复兴了--例如秦皇的寡文虐民、明末的上下政治腐败、清末不合时宜违背世界潮流的八旗统治集团的专制无能……这些可千万不要也被当成国粹,拿来误人子弟,更不宜延用它们继续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现存差距了。我们中国现实首先亟需《中庸》里面讲的"知耻",因为"知耻者近乎勇"!更需要2500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墨子倡导的'兼爱',战国时期商鞅主张的'王子犯法与民同例'的'法治'精神。至于春秋诸子,学术平等,百家争鸣,拿到今日则更需要了。隋朝始兴科举--那可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胆、最先进的吏治选拔制度啊……提起这些,无不令人于下激动不已!贞观之治,庙堂雄才伟略,上下言路畅通,'逆鳞'者并不获罪,进而四方互通,大唐盛世,文武修列,其不朽文明,呈现于斯,谁可与比?华夏子孙追忆历史,真是悲喜交加;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绝无自卑!因为宏观视之,中华民族确实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确实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今天正在着手开创的正是东方文明的新篇章。我就是这样向女儿展示历史,并做中外史实比较,进行启蒙教育和她平等讨论的。"

马弘毅先生所做所言,施教影响至深,实在令人感佩,谁不受益?他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既有先进的理论,更能随时将其付诸于行,"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不尚空谈。马弘毅先生从来不仅限于只会说说而已,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智慧,只要存在一线可能,便会自己设法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实际行动,力争使世界更加美好的人。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无数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他有这个实践能力!一个普通的人民大众,用实际行动干了那么多各种世袭的"肉食者"日甚一日贪污腐化、骄奢淫逸不务正业本应承担的大事,如果把马弘毅先生放在一个使用选票的社会,他会腾空而起,被国人立刻推举出来,直接惠及千家万户的。因为: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得到马宇歌从小享受的那种先进教育与进步指导呢?谁不想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一个干干净净、没有腐败传统和习气、具有爱心、具有深厚知识底蕴、真懂教育、对我们社会怀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呢?

四、 马弘毅先生教育指导、引导下的女儿成长历程

马弘毅先生祖籍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开封市城区,生于并长于现在的首都北京市中心。其女马宇歌生于云南省最富庶的玉溪市,父女均始终生活在北京城区。和宇歌的妈妈总共3口人一直在一起,未曾分离。马宇歌1993年9月1日6岁开始上学,先后就读于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小学(现该区四根柏小学),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位于清华园内),北京的清华大学。

她从8岁起,就考入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小主持人、小记者,还兼其他16家媒体的记者或特约记者。在中国最权威的《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高层次报刊上发表过独创作品。她采访过数十位知名人士,诸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单士元、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梁思礼、国际奥委会第一执行副主席何振梁……等等许多知名人士。

10岁小学4年级暑假,在家长的支持下,小宇歌独自乘火车远行4400多公里,历时28天,从北京下江南学访各处,足迹留在了小半个中国城乡的土地之上,满载而归。当时每天写了日记,一共拍了4本图片,不仅一道题不落完成了老师留的全部暑假作业,而且自觉预习了下学期的课程,路上还看完了一本41万字的课外名著《红岩》,并带回家一篇自己写的上千字读后感,当即交给了爸爸……千里途中,小宇歌天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和雷打不动的晨练早起长跑,回到北京扑到父母怀里,身体显得更棒了。

  1997年暑假起,为了实现宇歌自订目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的少儿计划,她利用每年的各种假期,在爸爸妈妈的赞同支持下独自外出,直到13岁那年暑假,小宇歌实现诺言走遍了中国除台、港、澳以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并于2003年开始步向欧洲。同时写下日记、随笔数十万字。

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是中国成年女性关注的权威栏目,1997年9月27日却破例地把刚刚进入10岁的马宇歌请进了演播室,让她成了该节目有史以来最小的整期节目被采访嘉宾。那天有两个女主持人一齐出镜,同时向全世界的电视观众介绍了马宇歌,一个是著名女主持李小萌、一个是后来的影视女星曹颖。

马宇歌自1999年上半年从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小学,被特招进北京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条龙试验班"以后,一直在那里读到高中毕业。从其小学以来始终是各个学年的优秀学生干部。

2005年参加中国举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她被13亿中国人向往的国内顶尖学府所录取。现马宇歌是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正在攻读双学士学位的2005级文、理科本科在校生,兼清华大学电视台学生负责人、主持人和记者,清华大学体育队成员和全程马拉松长跑运动健将。她参加过国际马拉松赛,得到过大赛组委会主任和总裁判长俩人共同亲笔签名的全程证书。马宇歌预期今年即2009年暑期获北京的清华大学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以上情况,上网带着引号搜世上唯一有人使用的这个人名"马宇歌",目前可以找到她名下近40万条来自各种媒体的直接报道。因为世上只有她一个人叫马宇歌,所以搜到的内容都是关于她本人的。(作者: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风影女侠"马宇歌行万里路

引子:北京的清华附中少女马宇歌,一个中英文媒体频频报道,并其事迹已被载入大陆中小学在校生课本的名字。她的一生仿佛与3月6日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3月6日,年仅10岁正上小学5年级的宇歌,被评选为首批"北京市百名优秀红十字青少年"获得省部级荣誉,那天她的领奖演讲轰动了全场,被各界人士一致看好,很多台下在座的重点中学领导,当场过来给她写了亲笔信,以此为凭主动邀请宇歌以后能够去他们学校就读。1999年3月6日,当时正值6年级下学期开学的第6天,清华大学附中赵庆刚校长继近来北京其他8所重点中学之后,也打电话找到了小宇歌,说服她不久小学毕业到本校新兴的"一条龙试验班"来上中学。2005年3月6日,马宇歌通过数月来招收特长生的多轮专业初试复试、文化课考试和面试等,最终独占鳌头,被清华大学签约订招为将于2005年9月1日入学的大学生。宇歌能唱、能跳、能画、能写、能讲、能跑是出了名的,学习成绩优秀是出了名的,美丽动人是出了名的,乐善好施、胸怀大志广交天下英才也是出了名的。今天,我们只给大家讲的,是其独走"江湖"的故事……

一、儿行千里母担忧

为了让马宇歌早日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的自订伟大计划,爸爸可谓处心积虑,小小年纪的宇歌一直是自己上学,这还不算,做家务、料理生活、有个头疼脑热的自己用药、利用地图去找爸爸10公里以外的单位……等等,长年累月都被反反复复试了个遍。

1997年7月18日,傍晚18点多, K65次列车在北京站马上就要发车了。因为有一位江南的作家阿姨要以马宇歌的故事为原型写本素质教育的书,当时正上小学4年级刚满10周岁的宇歌,放暑假应邀孤身前往南京。临行时,爸爸对小女儿叮咛了又叮咛,把路上可能发生的什么情况如何应付,再次作了提醒。爸爸对忽闪两只大眼睛、仰着头的小宇歌说,宇歌啊,你这次去,路上要走一整夜,在这到处塞满陌生人的硬座车厢里,如果遇上意外,现在就是咱俩最后一面了。独自行走、外出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我就不重复了。如果现在你害怕了,不能做勇敢的人,赶紧讲。列车一开,就来不及了。小宇歌说:爸爸,我都明白。我要做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后悔。她停了一下,笑着说:您别担心,我一定会按时到达、好好回来的。当火车开动的时候,爸爸先在月台上挥手送别,但后来不由转过身去。泪,已经涌上来了,为了不让马宇歌看见,爸爸只能背转身去。父母一夜焦急地等待,妈妈不断地抱怨爸爸放走了宇歌。但宇歌仿佛特自信,一下车就和接车的作家逛街去了,到站六个小时后才给家里打电话,父母听到孩子甜美的笑声那个高兴呀……

二、深入大别山袒露侠骨柔情

1998年年关,马宇歌要利用年初的寒假去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乡茶园冲村。之所以选定那里,是因为两个人:第一个叫张坦,8岁,妈妈因砍柴被处以20元罚款。家里本来一穷二白,还要交罚款。20元对当地的广大老百姓每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张坦妈妈没有钱,一时想不通,抄瓶农药喝下去,跑到罚款人那里送上条命,含冤自尽了。 第二个是少年张平,因为家贫出门打工去谋生;可不到三个月,噩耗传来:张平客死他乡。在儿子死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张平妈成了现实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祥林嫂"。 马宇歌在火车上回忆着这两天又在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完了日记再次清点了一下带来的衣物。大人和小孩的都用布袋分别装好捆好,并在袋口放张纸条,写上了被捐助者名字:"张坦"、"张平"……到张平家里时,张平妈正抱着一女孩。宇歌拿出一件样式很好的小花衣在小女孩儿身上比试着:"这是我以前穿过的,你喜欢吗?"小女孩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高兴地将小花衣一直举在自己胸前,样子十分可爱。马宇歌又从自己的书包最里层取出一叠钱:"这是我自己写文章得来的稿费,姐姐现在给你,希望你勤奋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还有一包衣服是给张平妈的,她先向大娘深鞠一躬,抬头说:"希望您们能保重身体,日子越过越好!"

三、"风影女侠"被戳脊梁骨

马宇歌曾经到过青海的湟中,这是中国出了名的又一贫困县。别的不说,单说吃的,就很不同,早上煮土豆,中午蒸土豆,晚上熬土豆……顿顿只有土豆,连其它主食都没有,更甭提鱼蛋肉了。这些,从小在外风影天下的马宇歌都能洒脱应付,甘之如饴。有一天,她出门碰上几个当地小朋友,很想过去和他们聊聊。但见他们反而避她唯恐不及,并且嘴里还不断地骂道:"女流氓,不要脸。"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咨询,才知道原来都是自己裙裤惹的祸。当地,女孩子必须裹得严严实实的,无论天气多热,个个不许露肉。那天,她穿的是裙裤,便被人家看成了"女流氓"。由此马宇歌意识到,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真是太大了。同时她也开始充分地理解了"百里不同俗"的真确内涵。更重要的是,她深刻懂得了,人和人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充分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与信仰更是不可缺少的。

四、南北两条大江和两只小皮凉鞋

1998年夏天去祖国大西北之前,爸爸带宇歌在北京住家附近的官园买了一双质量特棒的皮凉鞋。这双鞋陪着小宇歌去过天山和青藏高原……1999年暑假,马宇歌到了中国的北部边陲"护城河"――黑龙江畔。她决定下到她说的这条护城河里去畅游一番。这样一个在全校的体育比赛中经常获得第一名,天天要在深水里游上个把小时的女孩子,看到江河湖海是绝对按耐不住的。于是,连皮凉鞋都顾不上脱,便一个猛子扎了下去……畅游是痛快了,但上岸才发现,脚上一只鞋子没了!

不几天,她又赶到了与黑龙江相距千里之遥的嫩江,没想到另一只凉鞋在游玩嫩江时,又掉进了浪底也被冲跑了。马宇歌很怀念那双皮凉鞋,她祝福皮凉鞋能够早日前来重逢,不然它们各自也太孤单了。但她明白,也许那将是下一次地壳运动之后的事了,一万年,两万年……

马宇歌几乎只身走遍了华夏的所有大山名川。她说,那些干枯的河流就像放倒的大树,风干之后,躺在沙漠里;渤海太浑了,南海的水比天还蓝――因为她在前往南海舰队时,下潜过海底,许多美丽的海底生物,她都亲眼看过、亲手摸过。以后坐在飞机上,她常指着下面对爸爸妈妈说,那是黄河、那是长江、这是四川盆地……连父母往往面对自己的女儿,都喜出望外地感到有些陌生了。

五、远行路上机智"脱险"

西藏,这是一个广阔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有着虔诚宗教的美丽土地,小宇歌一直以来很想走进她。1999年的农历大年初一,马宇歌孤身前往西藏的时候,身上带了三个包:一个书包,还有一个大旅行包和一个大皮箱,里面装的全是给藏族小朋友的礼品,加起来很重。当时去西藏还没有直达火车,因此马宇歌决定先从北京坐火车上重庆,然后再到四川转往西藏。但在成都市五桂桥长途汽车站转车时,问题来了:五桂桥处于城乡结合部,来往行人杂,社会治安不好。宇歌想,自己身上带了这么多东西,如果有人见财眼开怎么办?她毫不着慌,寸步未离,一条妙计生出脑海:等下趟车再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下车,我甜甜地喊叔叔阿姨们前来帮忙,不怕坏人胆敢当众现原型。主意已定,宇歌等下一辆开来的长途车刚好停在身边,大大方方向前招呼――事情果如所料,那些叔叔阿姨们碰到这个说话甜甜的可爱小姑娘,都争先恐后地帮她提行李……

还有一次去浙江,温州、温岭、台州,她在该省一路转到宁波。抵达宁波时间有点晚了。陌生的"好心人"看小宇歌正在打听怎么上舟山群岛,近前告诉她:"海岸码头离这远极了,坐我们的车把你送过去吧,很便宜,看你是小孩子的份上,只给50块钱得了。"在他们这样说的时候,小宇歌拿出了地图,她让对方指指要去的所在位置。这时宇歌飞速地用眼同时找到了台州。50块钱!图上从台州到宁波那么远,车费也没50块钱;由宁波到当地的码头这么近,却要收我50块钱!可宇歌心里又想:马上把对方这套鬼把戏捅破,可能结果难料,自己毕竟只是一个小姑娘。于是,马宇歌冲他们笑了笑,说太好了,我一行还有好几个人在那边等着我呢,我去叫他们一起来坐你们的车吧。几个"好心人"心想这下可抓住了一个"冤大头",不禁做起又发一笔横财的美梦。哪想,宇歌只是和他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捉迷藏"游戏。她如果不说同来的还有不少人呢,恐怕当时连脱身都困难了。后来,马宇歌只花了几块钱就到了目的地。她当夜又赶乘海轮,直往太平洋东海中的舟山群岛而去。到了那里还给自己雇了一个当地女导游,在群岛中美美地玩了一顿。累了一天在寺院住下,看着窗棂格子投射进来的巨大黑影,外面海风吹拂树叶的声音好像有人在偷偷摸摸地向自己住的房间逼近。宇歌虽然从小以"胆大"著称,此时竟然不觉一丝寒意透上心来。她把桌子搬到门口,用它死死顶住房门,又把香炉压在枕头下面,随时准备当作"武器",向恶人头上砸去……

宇歌闭眼睡下,梦境中飞到了安徒生的美丽童话世界,被花香扑鼻的白雪公主欢乐地叫着"宇歌宇歌"举了起来。第二天晚上在各岛玩儿完了又要临睡时,她吃过饭,和大师、长老们迎着海风,面对海上灿烂星空畅谈大千世界。方丈牵着她的手十分敬佩她的胆识,后来一直到今天,还每期往北京给她赠阅祥慧净院出的普陀山佛教协会机关刊呢。

六、行胜于言,志在全球

马宇歌的奇人奇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各种媒体广泛介绍到了欧洲。很多素不相识的大小朋友给她往学校里写信,希望会见小宇歌。而她何尝不想赶快有机会把两只小脚丫踏出去呢?回想还在小学6年级时,宇歌确实出过一次国,那是她的人生首度海外之旅――可惜只有两秒钟时间!这天小宇歌来到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著名鸭绿江畔。对岸就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了。眼前一座界桥,白色的国境线画在桥中央的地上。两边各自站守着中朝不同国籍的边防军。她过去看在眼里十分好奇。不由得被值班军人喊住了:"小姑娘不许再往前走了!"小宇歌央告解放军叔叔:"我不迈过去,只在线上站一下行吗?"她被默许把自己的小脚丫双双放到了国境线上。"叔叔,就让我放到那边一支脚,这支脚还在这边,您看着我赶快都收回来行吗?"军人笑着同意了。只见宇歌刚把一支放到朝鲜那边,又恳求说:"干脆您就让我把两支都迈过去一下,再收回来得了。"叔叔走了过来。在两边军人的弯腰注视下,小宇歌终于满足了她要走出去的梦想。可惜这一次对于她来说的划时代之举,只有两秒钟时间而已。

然而小宇歌除了立志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发誓一定还要走向世界,一直把自己的小脚丫伸向欧洲、伸向美国、伸向日本……

2003年寒假,15岁的马宇歌终于坐上了飞往法兰西的空中客车,直达戴高乐机场。这次是应具有400年历史的巴黎路易一世中学的邀请,前来做客进行交流的。小宇歌的英语十分过硬,能说会写,在法国生活两周,会见了许多朋友,写下3万多字随笔。那一年,她带着国际的友谊,回到中国的亲人之间,过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的春节。

少女马宇歌一路走来,趣事也就随着她的脚后跟一起来了。我想,这样的故事还会很多很多,就让各路朋友们等待多多、惊喜多多吧!(来源:《中学生》月刊2005年第9期)

 
      ■ 新闻访谈名篇欣赏:哲学对答中国最成功的素质教育范例

【我国著名当代教育家马弘毅先生说:"未来社会需要的新生力量,是目标非常明确,牢固地以接力人类文明、创造人类文明、奠基人类文明三大主题为己任,思想解放、心胸开阔、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廉洁诚信,富有高度民间亲和力,民主、宽容、创新、自立、图强的开放型高素质,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的一代体魄强健的有为人才。将来他们要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国际社会、世界潮流同呼吸共命运。现今我们培养孩子,一定要偏爱真理、深入人心、立足社会、放眼未来。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社会责任,应根据人类的发展方向及共同价值观,紧密结合民族的长远利益,矢志不移出色地教育好我们的后代。"】


  (图为已成长为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2005级大二学生的19岁马宇歌)

  
  采访手记: 一个还在幼儿园时,就公开发表了自己绘画创作的5岁女童;一个从500个小朋友中考了第一,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年龄最小的小记者的8岁小学三年级学生;一个刚刚进入10岁就被父亲从北京站送走,自带书本只身下江南去远游、到13岁时利用各种节假日完成了独自走遍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许多市、县、乡、村的小女孩;一个10岁始不用讲稿就可在大学礼堂面向公众长时间演讲、与海内鸿儒座谈的小学生;一个从小学二年级起记日记、写了40多万字生命成长史、目前正在准备自费出书的小姑娘;一个读了300多部各类字书、可同时用双语(中英)与中外各届人士进行交流的美丽少女;一个目前在北京的清华大学附中初中二年级尖子班"一条龙试验班"上学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一个正在步出国门开始在海外赢得声誉的出色女生;一个登上门去交了上万名海内外各民族、各界朋友的巾帼小英雄;她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为此,我们慕名采访了这个名叫马宇歌女孩的父亲马弘毅先生。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马先生安排我们接受采访的时间是北京时间晚上11点钟。马弘毅先生,是北京某机关一名处级干部,高级经济师,中国著名民主人士,曾在多个大机关工作,包括在中央国家机关、军队、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事业大单位都工作过。他有三个高等教育文凭,大学分别学的是历史学、经济管理学,后在北京大学还读研进修过经济法学。曾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上书建议创立"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等,总计提交过100多项重大调研报告书,被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答复采纳者近九成,许多内容已经成了后来中国社会走向进步的生活现实。早在马宇歌出名之前,CCTV 1995年3月5日《东方之子》栏目,曾对马弘毅先生的众多事迹作过专题采访报道,内容收录在华夏出版社出的《东方之子访谈录》一书 " 社会名流 " 章下, 人民出版社大型重要文献《共和国的记忆》一书也有专章予以记载。香港所出《中南海新智囊》一书共记载了目前活跃在中国大陆的十几个人物,其中一章专门写的就是马弘毅先生。(在采访之前,安排好家人休息的马弘毅先生,让我们看了记录马宇歌成长过程五、六十本照片像册和几十本录像带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到了马宇歌从小到大的照片。录像中,看到了她与大学师生在专题座谈会上交流发言的片断和她拉小提琴、朗诵、唱歌、跳舞、绘画、雕刻、独自出去采访等多姿多彩的生活剪影)

  受访人:马弘毅 (马宇歌之父,北京一普通干部,高级经济师)

  采访人:冯林、陈舰平

  时间:2001年5月12日北京时间晚23时至13日晨3时30分

  地点:北京市西直门某居民区马先生家(宅电010-66154382转)

  

图中前左二为小学六年级的马宇歌1999年寒假11岁从北京只身来到西藏,

左三是邀请她来做客的当地藏族女孩次白

 

冯林先生: 马宇歌第一次独自出去旅游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契机?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 有好多,都是全国各地的小学校与小学生及其家长邀请的。你看,这些邀请信,(马先生向我们出示了全国各地的大批来信) 都是些笔友、文友。他们有的是从小宇歌5岁起,就开始跟踪媒体报道不断了解她的。那时小宇歌经常在电视、广播、报刊上露面,主要是发表个人绘画、雕刻作品,还有朗诵、独唱等。原先小宇歌也曾出去,到过外地。那是她独自跟CCTV组织的小记者团出去的,是集体行动,又有大人记者与领导带队配合。真正由小宇歌独自一人只身远行的开端,是因江苏有位女作家,要出一本以小宇歌成长经历为原型的素质教育书。她说,利用暑假专程来北京直接采访小宇歌,入住我家附近的宾馆里。我们听说后,为这位女作家着想,认为她写这本书花费也太大了。这位女作家说:"要不然,就让小宇歌放暑假到我这里来吧。"可是要到她那去,我和小宇歌的母亲却上班,谁也不能陪小宇歌去。干脆让她自己一个人去吧。反正小宇歌什么都行,从小培养得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这就成为了我们让小宇歌独立远行的契机。小宇歌第一次独自出去,那天是1997年7月18日,晚上18时多,乘的是北京K65次到南京的列车。中途停不了几站,整个行程都在夜间。宇歌那年刚进入10岁,正上小学4年级。她从小魄力大,加之"初生牛犊不怕虎",听说同意她独自一人去江南,高兴死了。

冯林先生: 第一次放小孩儿出去,你们心情是怎样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很复杂。 当时我们对她叮嘱了又叮嘱,把她路上可能发生的什么情况如何应付,再次作了提醒。我怕她妈妈到时放不开,对孩子心理有影响,就让她在工作单位,由我一人送小宇歌走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坐在车内第118号,是硬座火车加厢。我对小宇歌说,宇歌啊,你这次去,如果遇上意外,那就是咱俩最后一面了。独自行走、外出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我就不重复了。如果现在你害怕了,不能做勇敢的人,就说。列车一开,便来不及了。小宇歌说:爸爸,我都明白。我要做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后悔。她停了一下,笑着说:您们别担心,我一定会按时到达、好好回来的。当火车开动的时候,我先在月台上挥手送别,但后来我不由转过身去。因为心里一酸,泪,就陡地涌上来了。为了怕给女儿看到,只好先转过身去。我在想:这,可是真的单独放飞了。说不定,一个好女儿从此就再也见不着了。我自认为是一个还算坚强的人,我们说过临送别时,谁也不许流泪的。但我还是不能 …… (进入当时情景进行回忆的马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现场,情绪明显有了变化,声音也有些变了。但他随即把情绪稳定下来。) 不过,这关总算过来了。哈哈!

冯林先生: 看来,要走出这一步很不容易。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很不容易。当时只要一念之差,心肠稍微一软,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也许现在宇歌还没进行第一次独立远行呢。

陈舰平先生: 是什么使你在最后一刻,勇气战胜了自己的慈情?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这是来自于鹰的启示。老鹰在哺育了小鹰一段时间后,到了该放飞的时候,那母鹰会把小鹰领到高岩上,将小鹰一只只推下去学飞。小鹰在这中间,顺理成章地就学会了怎样扇动它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地挣扎,到后来就变成了高翔的一种超绝能力。当然,在小鹰学飞的过程中,也有小鹰无力、不会飞,而坠落死掉的。但那只是极少数极少数。小鹰学飞,是自然界发生的事情。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是不能陪小孩一辈子的。总有一个第一次。当时我们也作了最坏的打算,说 "复杂",就复杂在这。因为我太爱太爱自己的孩子了!送走孩子,我回去后,和宇歌她妈,一夜没能好好合眼。为孩子担心。她母亲还直流泪,说都是因为我的坚持,才会这样;若宇歌真有了点什么,她跟我没完。我说,当初不是大家都同意的吗?----话说回来,从理智上,大家都认为这事做得没错。但从感情上,由于担心与爱心,特别是社会舆论上的影响,总有些难以接受。

冯林先生: 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当时,你们为马宇歌独自行走,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她带了一个小书包背在双肩,里面装了一个记日记用的本、一部41万字的课外书《红岩》、一个装满文具的铅笔盒、一本英文教材和一本自学数学书,还有学校留的各种暑假作业。一些零用钱,几种常用药品、一双白球鞋(脚上穿的是塑料凉鞋)、一套换洗衣裳,单放在外面印有小狗图案的手提兜里。手里抱着一个装满白开水的塑料大可乐瓶子,外加4个小蛋糕,也一起拿着。在她里面穿的小三角裤衩里缝了一个小口袋,里面放了两百元钱、学生证明,还有纸上正反两面,用钢笔和铅笔,一式两面记载我在南方一些朋友的联系电话等----这是以防万一用的。药是黄连素,防止吃了不洁食品拉肚时用的。还有治感冒用的药,和一盒"清凉油"----主要用于蚊虫叮咬止痒时擦擦。一路上喝的水是自己带的。还有就是我们把一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与危险,这种情况与危险发生时如何处理,都在准备走前的那段时间里,对她一 一作了交待。例如不要吃任何陌生人送给你吃的饮食等等。其次,主要还是从防盗防拐角度着眼,讲的多些。特别告诉她,列车中途停车,听到预告,要把眼睛睁大。至于列车上的交通意外,那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只能任其自然了。不过相对来说,列车还是较为安全的交通工具。

  冯林先生: 这是第一次,结果如何?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这是第一次。直到南京的朋友打来电话,人已接到了,听到了小宇歌的声音,心里才一块大石头算落了地。不过此时已距小宇歌到南京停车后近6个钟头了。原来她们一起逛街去了。小宇歌这趟总计去了28天,在没有父母亲人的陪同下,南京完事后,她还应邀去了江苏的南通、启东、氵吕泗(吕四),安徽的淮南、淮北,最后又回到江苏,从徐州回的北京。结果,首先是一回到家来,我们看到小宇歌身体比原来还棒,沿途什么病也没生,只抹了点清凉油,是蚊虫咬时用的。她对我们笑得可甜了,天性得到极大张扬----那可是在学校里窝着,已经久违难得再见到的了!暑假作业和我们给她留的自习英语、数学全做完了。日记一天不落,而且每天坚持自觉锻炼----长跑和做眼保健操,拍了4本图片,画了不少素描,并且看完了41万字的《红岩》,还写了1000多字相当不错的读后感给我。

冯林先生: 有了第一次,后来就好办了?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后来,我们心里已然经历那个过程,就好多了。

冯林先生: 自从马宇歌开始第一次独自行走到现在,一共去过多少地方了?都有哪些收获?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宇歌自从有了第一次独自行走的经验,证明她可以独自行走后,她给自己作了一个大致的计划,就是到十四岁时,要把祖国各地主要、有代表性的地方,都能独自走上一遍。因此,至今到过不少地方,其中有大城市,著名的城市如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上海等等。也有较贫困的中西部地区,如青海的湟中县、湖北大别山上的罗田县等。另有的则是革命圣地,如延安、井冈山。更有的是从了解地形、地貌角度考虑去的,如东北的大兴安岭,还有沿海城市,像海南等等。并且她一个人还去了趟西藏!小到边疆小村落,上入蓝天,下入深海(她潜入过海底),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陆军、海军部队……不一而足。

陈舰平先生: 到西藏,也是独自去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是。

冯林先生: 到西藏去,什么时候?马宇歌几岁?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1999年初,冬天放寒假去的。那时西藏高原含氧量只及北京当时的50%;阳光照射则是北京的20倍;夜里比北京还冷,且藏民家家均无任何取暖设备。小宇歌农历正月初二第一站先到的重庆。停3天然后至成都。又停4天,最后才是抵达西藏。大年正月初一离开的北京。前往成都去,坐的是长途汽车。那天晚上,就是到西藏的头天晚上,打过来一个电话给我。第二天上午十点多钟,她到了西藏,我们才又通的电话。她一个人大冬天往西藏去,那年小宇歌正好上小学六年级11岁。

冯林先生: 到各地去,有没接站的,或没接到的时候?个人都怎么处理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有,还比较多。如到内蒙古包头那一次。抵达时已是晚上22点多。接站的人走岔了。包头有两个站,一个是东站,一个是西站。她在站里等等没人来。站里都撵人了。当时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她想打电话。但站里的人不让打,她就从身上拿出从宁夏石嘴上带的桃子,对站里人说:"叔叔,您吃桃吧?"那人回答"不吃。"宇歌说: "好,我把它扔了。" 就把桃作势往地上扔。那人见状,说"别扔,别扔,快给我吧。"然后她乘机要求打电话,就联系上了。后来包头方面的主人,从四十多分钟汽车路程的另一处打车赶来,把她接到了家。小宇歌每去一处人家,事先都不认识。

陈舰平先生: 小宇歌很有办法啊。

冯林先生: 我在这里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个女孩儿很小就独自远行,需要事先对她各方面进行培养。这些,你们是如何做的?如体力啦,独立应变能力呀,等等。第二个问题是----这种独立行走,给马宇歌带来的明显收获是什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独立远行,我们把这看作是种锻炼----对身体与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的能力上的一种锻炼。这项锻炼或叫训练,我们早就开始了。如从小让她跑步。让她在楼下,每天跑三圈。我在楼上给她鼓劲儿。还有平时注意让宇歌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到西藏去,知道这事的人都劝我要慎重。说西藏缺氧,孩子体质受不了。为此,我们在她去之前,到北京儿童医院作了全面体检。体检报告说孩子体质非常好。我们就让她去了。我们想,既然她体质不错,西藏也有小朋友----西藏的小朋友能生活,宇歌应该也行。后来去了,回来,一点事都没有。如说有什么变化,就是皮肤晒黑了。(笑) 至于对独立生活与应变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她从很小的时候,也有意识地早就进行了。

孩子 一般小的时候,对大人与家有种认同感,对陌生的人与环境不习惯,既是人们所说的"认生"。我们从小带着孩子经常串门。客人来家,则有意留孩子在场,听大人谈话,并允许她插嘴。我们谁出门时,能把她带上就带上,让她经历更多的场景、认识更多的人,去除她的认生感。其次培养她的勇敢与自信,并给她鼓励,叫她做她就做。这里,小孩子有听父母话的服从性和由于对成人的心理、道德系统还没认同而生的羞耻感。在大人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事,在小孩子那里是根本不会被意识到的,一点儿心理障碍没有,好培养。错过机会,等大了,再培养,就困难些。这就如同蒸面食,馒头没熟时,做成什么样并不难;一旦馒头出锅了,改变它的样子就不容易了。

冯林先生: 能举一个例子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宇歌三岁,有一次看电影,中间休息时,银幕前那块舞台空在那里。我想,这可以给孩子锻炼一下的机会,就对宇歌说:"宇歌,你不是舞跳得很好吗?现在休息,这么多人都在闲着,多无聊,不如你上去跳一个舞,给大家看看。"这宇歌呢,她有一大长处,就是不怕,你叫她做什么她做得了就做。当时她听了我的话,便上去表演了。像平时学的那样,先向大家一鞠躬,然后跳舞。跳完了,再次鞠躬,一边面冲大家微笑着,招着小手下来了。人家一看,小朋友跳得委实不错,又有台风,都使劲儿给她掌声。还以为是电影院安排的节目呢。孩子刚要上去时,她母亲说我这主意是神经病。后来看到孩子表现成功了,她也捂着嘴笑了。其实宇歌公开在公众场合主动亮相,以前已经干过多次了,每次都是博得掌声。我就是要培养她不怯场的这种品格,只要合理合法,就敢大胆去做。这是我从小就培养她的一个理念,一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她无所畏惧,生来就是一个心理上的与人平等者,同时更是一位勇者,将来必会成为一名敢为天下先的有为之人。

冯林先生: 像这样的事,还能举一个大一点的例子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宇歌上小学六年级时,有一次我们俩经过北京青年宫大剧场,当时正值5月份,那里正在举办"北京市西城区企业工委1999年度红五月歌咏比赛"活动。在评委打分,暂时冷场的时候,我对探头往里望的宇歌说:"爸爸看看你的胆量还在不在,上去表演一下。"她说:"您怎么不上去?"我说:"爸爸是大人,上去不合适,台上台下会以为是个神经病。你小孩子,没关系。"她就又上去了,表演了一段节目。从从容容上去,从从容容下来。全场疯狂鼓掌,许多陌生人还纷纷抱着摄像机或照相机追她,给她留影。我一看,还行。她那勇气、胆气没丢了,仍然是3岁时那个一笑俩酒窝、大胆无畏的小宇歌!我当即夸她:"行,我们宇歌就是宝刀不老!"宇歌通过这些锻炼,她没有一般孩子的害怕特点,身上更少见,人在不正常环境下被扭曲的种种奴性。她在任何场合,都能从容镇静,大大方方处置自如。

陈舰平先生: 看来你很注重对她的心理素质培养。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对孩子的独立生活与独立处理问题、应变能力的培养,一个是精神领域的,培养她的勇敢、自信、镇静等心理素质。这是虚的方面。再一个是务实的方面,就是教她许多具体的方法,侧重点放在生活细节的培养上。如从小教她自己刷牙、梳洗、浣衣、做饭、操持家务等。她九岁就学会了包饺子,炒菜做饭也是这一年学会的。另有待人接物方面的常识等等,都是有心好好教她点点滴滴学会的。

冯林先生: 这些都是你来教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主要是在虚的领域教她。实的方面,她母亲教重要的方面,我也要管,特别是教孩子礼节。

冯林先生: 马宇歌独立行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她成功的背后,你们付出了大量心血。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每位父母都是这样做的。只是大家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冯林先生: 独立行走,给马宇歌怎样的收获或叫收益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这方面的内容太多了。一是长了不少见识,交了不少朋友,学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不少中华礼仪。如藏族的礼节、蒙古族礼节、哈萨克礼节、朝鲜族礼节、傣族礼节、满族礼节、黎族礼节、苗族礼节等等。对我们的生活现实与社会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像西藏、甘肃这些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相对于都市生活来说,确实差些。那里的人,生活还很艰苦。这对孩子有启发性、比较性。她第一次外出,到南京,坐的是硬座加厢,满车厢都是比较贫寒的人。这让她看到了生活真实的另一面 ----那些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的生活现实状况。2000年初放寒假,她13岁到井冈山去。下雪,转道吉安返程。路上,她带的茶叶蛋比较多,吃不了会时间长了变坏的。她就把多余的茶蛋卖了。在长途汽车站里见有两个孩子,一个妹妹、一个哥哥。哥哥残疾卧地不起,没东西吃。他们眼巴巴地看着宇歌。宇歌就把没卖的茶叶蛋主动送给了他们,还把卖到手里的钱也全给了他们。她在日记与回来写的作文里提到这事,写她当时复杂的心境是"心如刀绞"----为自己不能彻底帮助困难中的人而感到难过。同时她懂得了自身生活的幸福,和要对生活感恩。她曾交过一个笔友,姓刘。是湖北黄冈中学的,家在大别山区,生活不富裕。宇歌就用自己的稿费收入,1998年春节给大哥哥送到了他在大别山的家里。那个孩子真争气,他说:"我一定要好好念书,考到北京来。"后来真给考上了清华大学!接着,他又被香港一所名牌大学挑中,去了香港读书,还有奖学金。这位懂事的孩子,把攒下的钱寄给了他在大别山的父母,还给了正在南京读研究生的哥哥。那么,像这样的笔友、文友,对彼此的人生都很有相互激励作用,他们是未来相互可以倚重的左膀右臂。由于宇歌明白生活的艰辛,所以她也从不瞎用钱。出门远行,能不打的的,就不打。为了省钱,不怕麻烦,乘公交车。还有呢,也减少了她对家里的依恋感,使她即习惯于和家人一起生活,亦能适应与家人的分别。不像有的孩子,到外面去了一段时间,一回来就激动得不得了。对宇歌来讲,出门远行再回来,都是平常事了。那次从西藏返京,晚上忙到零时,第二天早晨六点起来,按时到学校去,主持开学仪式。独立行走的阅历,使她形成了生活的更有条理性和更有计划性。学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时,她也看到了生活的光明与负面,找到了自己所处生活的坐标。培养了她的爱心。如她拿出自己的稿费,捐献给到达的宁夏同心县的民族小学。这些校里的学生,都是她外出临时认识的。同情与爱,这是人性中才有的两种最好的可贵品质。大自然造化的锦绣山川,陶冶了她的情操,开阔了她的胸襟。她的身心由此更健康了,精神生活质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陈舰平先生: 那外出的费用是怎样解决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以她的稿费,还有家里贴上一点。她外出写的游记、平时写的文章,稿费收入有万把元左右。

冯林先生: 她写作能力较强,常常有作品发表。那种能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从培养她的阅读,启发她的思想开始。写作不仅是种能力,还要有东西强烈要表达才行。假使没有要说的,并且如若再没适当吸收,拿什么来释放?

冯林先生: 都读些什么书?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刚开始,童话、神话、传说。人和宇宙,有浪漫的对应关系。培养她的想像力。看了书,启发她如何想法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她的一篇文章《给圣诞老人的一封信》写得情感真挚,让人读后悲喜交加。我十分震惊。小学三、四年级----1997年吧,推荐她看又一本大部头书《苏菲的世界》。那书对小孩子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孩子一下子看不懂啊。我就让小宇歌把书放在面前,我搂着她一起读。我俩像袋鼠一样。边读、边讲,回答孩子的问题。谁是苏格拉底?谁是柏拉图?他们是怎么一回事?就这样,让她读国内外的名著。让她了解世界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培养她的像想力。科普的,文学的,各种书都有。文学方面,像《悲惨世界》、《红岩》等。到小学五年级时,宇歌读过七十多本世界名著。国内文学,则以"四大名著"为主。还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如《领袖论》、《君主论》、《华盛顿传》、《世界史》、《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国历史》等。她很喜欢读书,特别爱往图书馆里跑,至今阅读各类字书已达300多部了,涉猎内容范围极广。我们要求她这个年龄应该广些。

冯林先生: 让她看电视里的童话片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电视里的童话片她愿意看就由她看,顺其自然。大人有时也陪着她看。但她看童话片的年龄过程很短。这像初生婴儿喝奶一样,断奶早。偶尔还有些反复,已经不是主食了。要不断地发现孩子和意识孩子的成长点。要会及时捕捉这些成长点,满足她的正当需求。和她探讨问题时,先引发她的思考,再深入谈到渊源、现实与未来等问题。为什么欧洲走向现代文明,我们走向明清专制落后。追究原因,引发思考。孩子爱读课外书。做功课她还是很自觉的。这叫 "以外养内"、"以博养专"。

冯林先生: 我注意到,马宇歌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朋友,有的是在各地认识的,有的是慕名写信给宇歌和她交上的,也有的是笔友、文友。你对马宇歌交了很多朋友有没有担心过?如交上了坏人,如学生早恋等等?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不担心。因为我平时培养她形成对生活的科学看法,形成她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好坏的判断。这样,她就自己有种识别能力了,能认清哪些朋友是可以交的,哪些人是不可随便交的。至于早恋。如果你培养了她有很高的素质,有很大的抱负,她自己的意识提高了,她的要求也就会跟着提高了,她怎么会去早恋呢。因为她的标准高了,一般的人,她是不会轻易看上与之相恋的。再比如,怎样克服骄傲情绪也是这样。有人跟着学的只会说教,主观想像让人怎样就得怎样。这种缺乏文化修养的草莽教育方式,无论来头如何,我们一概弃之如同敝屣。我让宇歌从无数人物传记中,从现今无数新闻报道中,从她拜会到的全国各地有志、有为青少年朋友中,找到自身的榜样与相比人家的差距。由此她懂得了只有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前进。一个人有了目标,自觉精进是无暇"骄傲"的。

冯林先生: 作为家长,你们是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三个方面。我们配合社会与学校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但不重复----我们家庭教育有家庭教育的重心。如果我们也抓孩子的功课,让她看很多校外辅导材料,就是重复劳动了。像汉语拼音、四则混合运算,还有英语……凡是学校有的,我们基本不教。我们主要教她一些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办法,并鼓励她超前自学。培养她的眼界、心胸。关于智力测验,我们不做。因为做这个,结果怎样,对孩子心理影响都不好。

冯林先生: 你们在家庭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们不偏向于哪一方面,而是全面培养。分阶段制定目标,对她达到什么水平,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标准与实践标准。

冯林先生: 这些标准是怎样制订出来的,能具体说说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如在宇歌14岁前,她给自己定的五个目标是五件大事:一、就是独自远行,行万里路。这已经做到了。她的行程不只万里,而是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二、读书,能自己读书,做笔记,有自己的见解。这,她也做到了。她读书,有批语,有重要内容的圈点与划线,还有读后感。(马先生出示了马宇歌读过的书,上面有不少马宇歌作的眉批、圈划的重点内容。) 三、出版自己的书。这,只要我松口,宇歌写的日记、游记、文章和外出拍的图片就可以出书了。这个目标也算可望达到了。(事实上,海内外出的许多书,不等地都收录了宇歌的作品) 四、学会打两种球,视力保持1 .5 (用现今的标准叫 " 5 .2 " ) ,身体好、腰板挺拔。这,她也做到了,现在能打3种球,身体好,还没进入14岁,身高已达1米63,长得还算身材适中,挺精神。我比较满意的就是她体质不错,悟性不错。身心发育、体质状况与智力发展都较协调。五、看老师和同学,做家务。

冯林先生: 看老师和同学,做家务也是目标?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是的。你不要小看这看老师和同学,其中涉及到一个培养孩子与人交际交往能力,如何与人打交道的问题,是有关人文情怀的大事情。老师在学生眼里是最有权威的。孩子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很重要。还有就是对教过课的老师的感念之心。礼貌问题与个人自信心的问题都在这里面了。我让她自己去看老师。这,她也完成得较好。我在老师那里,听到了对她当时言行的评价。她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很好。每次全校的老师和同学,均投票给她当校学生干部。小学临毕业时,校长、老师、不同年级的同学,主动为她写了感情真挚的赠言与祝词。她爱大家,大爱也爱她。做家务,是为了她独立生活,进行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方面的培养。

冯林先生: 你都叫她做哪些家务?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如洗衣服啊,做饭啊,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啊等等。她九岁,就学会包饺子了(当然拌馅还不成)。为了培养她形成好的习惯,她要做的事,都有一个事先计划。根据计划作训练。如午间回家做饭,从上午第四节下课开始,按程序做些什么,都有一步接一步的细致安排。所做之事,列一表格:宇歌先送他人回家,到自己回到家里,把窗户打开通风,开煤气灶煮水做饭,等等,均有具体的程序性做法。通过做家务,培养她自己做事情的条理性与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这样培养,她在外地,也很注意完成自己的计划内容。如在大连,在接受该市两个广播电台(市交通台与市经济台)采访的间隙,她用这交叉的空余时间,抓紧做自己的工作----摊开本子跪在地毯上写日记,然后做眼保健操,掏出书学习外语单词。这是当时在场的人亲眼见到,打电话告诉我们的。这种见缝插针的条理性,就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可以说,我们定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她都做到了,有的还提前实现了。说实话,我为人父,不仅高兴,而且还很感激我这小闺女!

冯林先生: 下一步她有什么新打算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现在还不到14岁,我们定的下一个阶段是14岁到18岁。这也有一个初步打算,具体目标还没定。也分几个方面吧。

冯林先生: 能具体说一下初步想法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想一个是外语。外语学习上达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目标。一个是科技方面的学习,对世界现代科技的学习,有什么样的了解与掌握。还有身体上的要求,要达到什么程度,如体育运动的有关项目和标准。一个是业余爱好如小提琴、声乐、舞蹈、绘画等,应该保持或提高到什么程度。一个是再读哪些范围的有价值的课外书。一个是家政,新学点什么。再有一个就是交朋友及其扩大的范围。交朋友,要认识哪些该认识的新朋友----这些朋友会对她的学习与成长,产生有益的好影响。各界朋友,是学习上的良师益友。最后一个是在人文上继续自我提高到什么程度,就是她应该进一步形成怎样的人文态度、立场、观点,包括她对人文的了解与理解程度。这些都是大致方向。我们无法想像,一个脱离民主文明的人或民族能够进入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并跻身于人类的主流社会!我们不定她的具体成才目标,这由她自己选择。另外还有个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双向选择"的问题存在。

冯林先生: 我们看了前面的录像,马宇歌在独立行走、到外地采访与大学生交流座谈,及拉小提琴、歌舞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华与良好的素质素养。在写作方面,也发挥出色。那她在课业学习方面呢?她的成绩如何?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在学习上,刚结束的初二期中英语考试,考了全班第四名,数学为第六名。这是主课方面。她现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条龙试验班"上学,为历年校评"三好生"。

陈舰平先生:什么是 "一条龙" 班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它简称"龙班",是他们学校的试验班。就是没有意外,可以从初中直接读到大学,免中考与高考,属保送生范畴吧。但要经得起竞争激烈的不断淘汰。他们每个学期都有人淘汰进出,次的出去,好的从其他10个同年级教学班里选拔进来。班里学生大都是超长生,即有超常才能与专长的学生。

冯林先生: 马宇歌是因独立行走的事迹而被选入的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不是。而是以综合素质超常发展入选的。

冯林先生: 能说具体些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她获得首批 "北京市百名优秀红十字青少年" 省部级荣誉称号,1998年3月6日,在北京被安排在全市颁奖大会上发言。那时她10岁,正上小学5年级。在这次发言时,她表现出较好的素质:脱稿发言。那富有条理又含有感情色彩的长篇演讲,博得大家一致好评,受到从中央到地方许多部门的重视。当时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清华附中的领导均在现场。大家争着想了解她的更多情况。当时清华附中方面的领导周杰过来说:"马宇歌是我们未来的校友。" (马先生笑了)1999年3月6日,在孩子小学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刚开学的那第一个周末,素不相识的清华附中校长赵庆刚先生打电话来了,问我们小宇歌上哪所学校有没有定下初步意向?可否考虑到他们清华附中去?并邀我们光临该校参观。我们去看了试验楼、教室、操场、食堂,觉得学校条件不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就在清华大学校内,另与北京大学仅距一街之隔,将来孩子可以充分利用两处的大学资源。本来跨区上这种学校是要交一大笔钱的。但他们查阅了宇歌小学1~6年级第一学期的11本成绩册和历年校方老师评语的有关资料、获奖证书、个人公开发表的作品,全面了解了她任学生干部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在校表现后,特别是还仔细看了北京每个红领巾都有的《少先队员荣誉证》,当场对我说:"这孩子我们要定了!" 没谈钱,上 "一条龙" 班。

陈舰平先生: 综合素质好,是指孩子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整体素质好。而据我的理解,素质,是平时体现出的品质与材质,即道德品格与才华能力,是更倾向于人文的东西。那你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注意培养她的人文素养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分成两大部分来进行。一是在虚的方面,就是进行观念性的教育,从根本上和她谈些问题。人生问题,如什么叫生,生命是什么?也要让她明白人生的意义。

冯林先生: 这些都是虚的东西,你怎样对孩子能够讲清楚这些问题呢?像人性善、人性恶等,哲学史上都争了千百年。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是从具体的事例着手讲的。要从适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讲。如我带她到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去,看孤寡老人。该医院住有一个陆奶奶,94岁了,是个老护士长,毕生服务于美国人在华开办的北京协和医院;她能看懂英文书,是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老人。她在临终关怀医院里住院。我带了小宇歌去看她们。宇歌给她献花,亲她,叫她老奶奶。老奶奶被感动得哭了。从怀中掏出一个金十字架,说:"到了我们这年龄,必须要有点神的概念了。(意即灵魂超脱肉体的宗教信仰)我以后一定要把你带到天堂上去。" (这是说,即使老奶奶百年之后,灵魂也将保佑我们的宇歌幸福,使之有天堂般的福祉。) 你看,这就是一个例子。体现了人文的终极关怀。人性的东西,人情,亲情,都是生命中所需要的。你关心她,她也回报你,对你感恩,给你祝福。这是小宇歌10岁时,我带她去看老奶奶的故事。7岁正上小学二年级时,我还带她去看过太平间,了解人的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让她明白,人的生命就是这么结束的。那时她很小,根本不懂害怕。因为虽然让她什么都看,我们并没吓她。不吓,她怕什么呀。一切进行得再正常不过了。

冯林先生: 你这种良苦的教育用心,孩子能理解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这只是寻找用来教育孩子的一个契机而已。具体的教育当然还要接着加以因势利导啊。譬如看了陆奶奶后,回来,宇歌说:"一个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躺在医院里,多么孤独、多么可怜啊!"我想这是一个教育机会,就对她说,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大家都心里想着她,来看她,今天你来,明天她来,这个做好事的人等老了,住院了,就不会孤独、寂寞了。像现在你去看望老人,再如修桥补路、捐资助学,多做好事----当我教她从事这类事情时,常把博爱与奉献,和利益偶尔结合起来讲,告诉她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小时是这样教育。等她大了,有了学识,她才会向无私奉献的更高精神境界自觉攀登。在这里,先不要跟她讲大道理,而是讲实实在在的道理,她能理解、接受得了。我告诉她,人从小多做善举,即使不求回报,但你搭救的人一天一天多起来,总有人会忘不了你的恩情的;他们到你濒临绝境时,会像你到素不相识的陆奶奶身边一样,把爱和欢乐带到你的床前。人如不做好事,将来孤苦而死是会在闭眼之际,后悔一生的,什么人都一样。再如去太平间看了人的死亡以后回来,她就问:是不是以后爸爸也会这样死?她自己也这样死?我说:"是啊,人都要死的。"她就提出一个问题来了:"人,如果不死该多好?"我对她说:"其实人也可以既死又不死的。"她就问:"什么叫既死又不死啊?人还能死一半,活一半啊?"我让她回答:"诸葛亮算不算死了?" ---- 因为当时1995年初CCTV正在首映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我们家每集必看。她想了一想说:"诸葛亮,真的已经死了,假的还活着。"我对她讲,应该这样说:"从身体上看,诸葛亮是死了;但在精神上,人们又把他给复活了。我们感到电影、电视、话剧、图画乃至书中,都有诸葛亮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还活着,没有死。大家仍在议论他,讲他,佩服他。就跟说生活中的张三李四一样。为什么诸葛亮会被人们'复活'呢?因为人们喜欢他,怀念他,因为他做过许多让人们忘怀不了的有意义的事情。他人虽然死了,但灵魂还活在老百姓心中。从灵魂与精神上讲,诸葛亮是不死的。"然后通过这个例子得出结论:一个人虽然没办法抗拒物质上的自然死亡,但却可以做到在精神上是不死的,赢得永生。

陈舰平先生: 马先生,我觉得你是在有意识地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在培养马宇歌的观念,是不是这样?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是这样的。陈先生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陈舰平先生: 因为我注意到,你从马宇歌出生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她的生命成长史进行记录。从她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开始,还有一年年的照片及后来的录像资料等。这是一个方面,其次是你对她进行的死亡意识教育。

冯林先生: 你认为通过这些年培养,马宇歌是否达到了你的育人目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基本上达到了。如她的体质较好,思维能力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初步形成。她也初步接受了我认为较好的人生观念。这涉及到我的一个教育信条:对孩子进行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家长给孩子灌输怎样的观念,这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的挑战是观念的挑战。对一件事的看法会影响他的一生。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孩子的发展彼此出现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形成良好观念的前提是孩子的思想首先必须自由。我一定要为自己孩子的思想自由创造氛围。思想不能自由,人生味同嚼蜡,浑浑噩噩类如行尸走肉。人是如此,社会也一样。一个社会,思想不能自由,这个民族及其国家已经就木;它在当代,不可能对人类文明进步,会有什么正面的积极贡献。我平生最怕的是自己在观念上落后----更怕以落后的观念影响孩子。我知道如果那样,我的后代在我去后,很快将被世界波涛向前的汹涌巨浪所打翻,沉入堆满历代行尸走肉的海底。

冯林先生: 那你是如何让自己一直保持观念不落伍的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看书,看报纸与杂志,听各处广播……学习各种新东西,了解各种新的思潮并进行思考。尤其是与教育有关、与现代科技有关的东西,力争主动去学。如纳米技术、电子与生物工程,还有现代商务等,都要至少初步有所了解。不说做到专家,要最起码知道一点常识与基本原理。我去的部门单位较广,各类朋友十分多。我们常在一起聊天交流。我也不断应邀参加学术活动。

冯林先生: 如果你的观念与孩子的观念不同,如何处置?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要满怀欣喜地由她形成自己的观念。另外反思一下自己的观念。她的观念只要有利于她的发展、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或者从学理上能够证明她是对的,都支持她。这对长辈来说当然很痛苦。我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让她独立行走,是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我就是要培养自己孩子的独立思考性。我也不要求她读死书(有些为应付考试读的"死书"除外,但都事先实话向她讲明)。看《孙中山年谱》,我建议她从书中任务记载的30岁往前看。要孩子了解到伟人年轻时走过的道路也是曲折的。要她学会进行独立思考。能够不受限制地进行独立思考,实际上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本条件。独立思考的空间越大,人的生命享受就越有趣,越有价值,同时也更有益于人类的健康存在与发达进步。

冯林先生: 在你心目中,希望马宇歌将来学什么?希望她最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就是说上大学学什么吧?这个,我们跟她已经取得一致意见:就是学理工科。先要学会一技之长。在一定条件下,争取掌握理工科知识技能,然后到读博了,也可能再转学文科。因为就小宇歌来说,在国内一开始先学文科容易过于浪漫或好高骛远(直说就是"脱离实际"),甚至怕她暂时在我们学校学的有些东西与现实丝毫着不上边,浪费好几年青春不说,还可能摧毁了自己本来健康的大脑。我想让她先会科学思维的严谨性,然后再选经世致用的真正学府去进修文科,继续拓展她的思维空间与思想深度。至于对她最终希望成为一什么样的人,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希望她能即使在我们已经死了(主要是指不参预她的生活了),她也能够自主地很有前途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可以应付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挑战。而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希望她对她那一代人与她的下一代人的生存进步,做出点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只不过灵魂的表现形式不像通常人想的那么庸俗而已。一个人做了好事,总会有好结果的,肯定能够留下值得怀念的生命痕迹。

陈舰平先生: 我觉得马先生是一个思想超前、脚踏实地,很有追求、很有信仰的有心人。你信什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斯宾诺莎说他的"上帝"是自然。在人生信仰方面,我信"进取"与"博爱"----这是我信仰的灵魂。这灵魂就在人间,在人民的心中与记忆里。她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相比,物质生命有尽的一日,而精神生命在人间却是可以永世长存的。这也是我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基本观念。精神财富,这最重要。我曾带小宇歌去参观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丰泽园故居。小宇歌看了,我当时问她:"你觉得毛主席的家阔气吗?"小宇歌告诉我毛主席的屋里都有什么。我说这些东西咱们也有啊,那他是不是不够阔气?不,孩子,毛主席其实一点儿也不穷,因为大陆一个960万平方公里,近10亿人口的国家全听他的。他要追求的根本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幸福。要说阔呀,能用钱算得出来的不算阔,算不出来的那才叫阔呐……我就是通过这些实例,让孩子渐渐明白做人的根本道理、基本理念的。

冯林先生: 马宇歌现在形成的观念与你希望她形成的观念有否差异?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基本上说让我挺满意的。但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且我从主观上并不追求完全一致。

冯林先生: 有时,你培养她的观念和社会现实相矛盾,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和她一起剖析原因,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育并不只有正面教育,还有负面教育。就是拿一些反面的教材来进行教育,拿当前社会以至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规律性负面现象和结果,教育她。从而使她看到人间的复杂性,遇到负面问题怎样从容对待、如何处理复杂环境、面对难题。我跟她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良性的、与人为善的一面,也有现代商业社会唯利是图、只在利益驱动下牟人做事的一面。遭遇后者怎么办?就得与对方讲利益原则,如何在利益驱动的法则下与他合作。但这要不损害第三人、不损害公共利益为底线。这叫合理。做事就要讲求合理合法。有的法,并非"良法",在没修改前,也要遵守,但要趋利避害,努力争取改造那些 "恶法"。还有,如涉及到大是大非问题,在重大利益冲突上,遇到合理不合法的事怎么办?要以人为本。这是最根本的。我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这种讨论并不像现在咱们这样长篇大论进行的,而是贯穿于日常事理中一滴一点相互进行交流的。刚开始她特小,那时她也不问这些问题,后来就渐渐地问起来了。我则随时随地讲。但什么时期讲什么、一个阶段讲什么,这里我还有个讲的计划。孩子记性好,不能给她炒冷饭。重复讲就变罗嗦了,会引起孩子反感。也不要漏讲,该让孩子明白的道理,用导演张艺谋现在演的电影来说:"一个都不能少"。(马先生笑)

陈舰平先生: 看来,马宇歌在包头火车站,送桃子给站里的人,然后通过联络感情再打电话,就是你对她进行的这种教育,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实际运用啊。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可以这样讲。我对她的教育是双相的,像电门插座,有两个孔。但现在一些人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一个孔的,只有正面的,没有负面的。这种教育只有以失败告终,不失败不可能。我对孩子的教育向来从两头进行:讲生就要讲到死,讲善还要不能免谈恶。使她遇上负面场合与环境,她也能够妥善应付,不会茫然失措。届时她会有她合理的对策。否则,一旦她不会适应生活的真实性,无法顺利解决负面难题,遇上那些场合、那些人,便寸步难行了,会吃大亏----甚至吃了亏还要对着镜子跟自己发神经病。我们不能只培养善良的小绵羊,要培养她的勇敢和适应这种勇敢精神所必要的能力储备,使之可以在各种场合去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保护所有无辜的人。

冯林先生: 马先生,你花多少时间教育孩子?会不会觉得累与烦?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教育孩子是种天伦之乐,是生活的一种调节。在我,不存在累与烦。但这要以你的孩子乐意为限。

冯林先生: 马先生,你教育孩子,受没受到你父母对你的影响?你小时候的生活与教育环境怎样?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父亲是解放前的大学生,搞人民司法的。他对我的教育是很随意的,但内涵丰富,至今回味无穷。

冯林先生: 你和你爱人如何处理教育孩子中的关系?你们在教育中打没打过孩子?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教育孩子,基本以我为主。因为我受的教育和对教育方面研究得多些,我爱人也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官职比我还高。但她是个听道理、随大流的人,比较重现实,且生活中很能干。因此在教育中,我抓虚的方面,是精神领域方面的。她抓实的,培养孩子实际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做家务等,我也教。对孩子教育有时也打,主要在小学及其以前,特别是在上小学前。因为小孩子没有太多理性,像小动物。要配合说教辅之以打,使他知道有所趋避。这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与抑制机制。但要注意方式。注意打的技巧,打得是否合理。感性教育与生理刺激教育结合,比纯理性教育科学有效。说来好笑,我打孩子和当前的大陆时髦政治语言类似,也有"四讲":首先是,孩子犯同样错误,头两次犯绝对不打,哪怕再火也不打,到第三次还犯那就对不起了;再次是打要用手,避免用腿脚及工具;其次是,打要限于只在孩子臀部肉多处用手拍;最后是,绝对不许当着第三人打自己的孩子。还有,你也不要舍不得打,你当父母的不打,他(她)不知道疼,以后别人会打你孩子,而且肯定是照死里打。反正这打是终生谁也逃不过的,不信你问问古往今来谁没挨过打?不打,有的坏习惯在苗头阶段得不到有效制止,将来真正吃亏的还是孩子自己,那时他(她)会恨你当时为什么没有制止住他(她)。

  冯林先生: 马先生,你认为在对孩子实行家庭教育上,要注意哪些方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过蓝,而不先问问蓝的自身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了青的层次。所以先要努力提高蓝的水平,教育才会有希望。如果自己不行,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孩子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所以古人才有"孟母择邻"等故事发生。对孩子的教育还要因材而异,因人施教。标准和计划的制订要科学化,不要过高。当孩子已经成为自觉、有理性地处理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人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与积极性,让孩子有成就感。马斯洛的七个需求,一般我们在生存需求与安全需求上注意的不少,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轻些。然而我们是否在孩子的情感需求、自尊、自我实现与社交等等方面,予以相应满足了呢?还有,安全是一种能力,我们注意培养了没有呢?这,我认为都是值得注意的方面。

冯林先生: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让马宇歌独立行走的意义与这件事的原动力,你将对世人说点什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 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本着学习、锻炼自己的目的,有准备地去到大千社会中得到洗礼吧;适当地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的。太晚了,恐怕让他 (她)飞也飞不起来了。

20-21世纪之交中国著名家长马弘毅先生经典教育语录回放:

● 老鹰在这中间自然而然地便学会了怎样扇动它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的挣扎,到后来就变成了飞翔的超绝能力。

● 对孩子进行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家长给孩子灌输怎样的观念,这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的挑战是观念的挑战。对一件事的看法会影响他的一生。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孩子的发展,彼此出现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 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过蓝,而不先问问蓝的自身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所以必须先要努力提高蓝的水平。如果自身不行,家长应该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孩子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所以古人才有"孟母择邻"等故事发生。

● 以学习和锻炼自己为目的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独立走向生活吧,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到来的。

● 小鹰学飞,是自然界发生的故事。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有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 (《中国家长批判》作者:冯林、 陈舰平。以上原文选自中国商业出版社著名家教访谈类图书《中国家长批判》其中最精彩的一章 "来自家长的批判"。注:马宇歌2005年 6月通过参加中国统一全国高考,进入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5级大学本科,同时兼清华电视台主持人和记者。有关该生的传奇故事很多,进入互联网的不同搜索引擎,可以搜到成千上万 "马宇歌" 名下的新闻、资讯、网页、图片、论坛的评论等等,不同搜索引擎可以搜到不同的丰富内容。至今网上的马宇歌尚无重名者,所搜到的资料都是有关她本人的。建议读者再以同样方式搜索"马弘毅",看看有关他提出的更多教育新概念及其论述)  

■ 清华大学特长生马宇歌的金色童年

  
图为正在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四<1>班上学的中央电视台首席小记者马宇歌,在国际奥委会第一执行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的家中采访他老人家。作者长江 摄于1996年11月30日)

 

一. 初"识"马宇歌

(人民网报道) 我初"识"马宇歌,大约是在1996年四、五月间。那天我在广西南宁正浏览全国各地的少儿报刊,无意中,发现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于上海办的《少先队活动》月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名我眼中的优秀小队长》的文章。作者是位于首都二环路内侧的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校三年级(1)班的中队长马宇歌。当时她才8岁。我清楚地记得,文章篇末还附了一个小小的说明,大意是:该文曾先后在官园小学广播站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节目中,什么什么时间播出过。

我认真阅读了这篇人物报道,觉得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无华,描写生动形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学生佳作。作为一名刚刚8岁的小学生,竟能写出这样的一笔好文字,我着实为之一惊--因为在我眼里的参照物真是太多太多了!"马宇歌"这个名字,从此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说来也巧,几个月后,突然收到一封寄自北京的来信。拆开一看,竟是马宇歌寄给我们的稿件。我一阵惊喜,急忙认真审阅。那篇文章的标题是《南戴河夏令营纪事》。写的是小作者马宇歌,作为中央电视台1996年四、五月份招聘的该台有史以来首批兼职小记者之一,当年暑假,到渤海之滨的南戴河参加夏令营活动及业务培训的所见所感。行文流畅,叙事清楚,确实是篇上乘难得佳作。我即刻加工处理,发到了我当时编辑的1996年第11期《儿童创造》月刊上。

  再后来,我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栏目、《传感风铃》栏目及《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上海英文学习报》、《北京青年报》、《内蒙古青年报》、《作文导报》、《星星火炬》报、《中国儿童》杂志、《今日中国》杂志、《小学生日记》杂志等媒体上见到过马宇歌的名字及其作品。我觉得:一株茁壮的新苗正在大地破土而出!

 

  二. 走进"友谊传递屋"

  1996年11月的最后一天,我由广西南宁飞往北京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新闻研讨会。报到之后,趁着还没正式开会,拨打010-66154382先行约好,辗转打听,我乘车专门找到马宇歌的家。
 
开门的是马宇歌的父亲。寒暄之间,一位气质高雅,显得非常落落大方的八、九岁小女孩儿,手持一册打开正在看的书,从另外一间屋子里悄然走了出来,主动向我鞠躬说:"叔叔好!"

  "这就是宇歌",她爸爸告诉我。

当时正值初冬,北方的居室供暖刚刚到来不久。宇歌身着一套红白相间的童式运动衣,可能是由于里面还穿着毛衣毛裤的原故,显得厚实宽大。她那白里透红的小圆脸,写满了天真活泼、聪颖睿智的灵气。我抚抚她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头,微笑着递上我的名片。真没想到,宇歌也有名片交换给我。她的名片上印着"北京官园小学4年级1班女生"等字样。在她身后的房间隔断挂的大窗帘上,夹着一个类似出席会议用的透明塑料胸卡,上面第一排字打印的是:"中央电视台小记者(9岁)"。我逗趣地说:"咱们是同行嘛,只是你的头衔比我大。"宇歌腼腆地笑笑,说了一句并不腼腆的话:"我是小学生、小记者,您是大作家、大记者,还是您的头衔大。"逗得大家全都乐了。

正待落座,我一眼看见宇歌房间的门上,工工整整贴着一张自制的心形小字画,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用彩色水笔写的一行一行文字。凑近一看,那上写的是"宇歌小天地简介:我的小天地取名为《友谊传递屋》,在1996年9月1日的时候,它终于属于了我。当你走进我的小天地,我就把它分给你一半,把友谊分给你一半。这是一个奇妙的英语世界,这是一个好玩的收藏天地,这是一个女孩子的乐园,更是一个琴棋书画的聚点。希望在这里你能感到轻松,感到快乐!(小主人:宇歌)"。

为了轻松,为了欢乐,也为了使我的文章能够写出真正的宇歌,我决定走进这"友谊传递屋"来进行采访。

宇歌自然十分乐意,热情地让我参观她的天地。这是一间不过10平方米大的房间,尽管外面天阴似要下雪,屋里的大玻璃窗却使得满堂赫亮。这里遍地铺满红地毯。屋里放着一个双层衣柜、一张床、一张两头沉书桌和一台嫩绿色单开门小冰箱。床上金色床罩极其耀眼,两个可爱的布娃娃坐在上面,平添一股谐趣幽香。正像门上的小字画所说,这是一个奇妙的英语世界--冰箱上有一台音响式黑色牡丹牌大录放机,旁边还摆放着不少《少儿学英语》之类的磁带和相关图书;这是一个好玩儿的收藏天地--墙角下、窗台上,摆放着许多竹雕、面人儿、布画、脸谱等工艺品或小玩意儿,有的就是小主人自己精心制作的,连墙上的电灯开关面板都被宇歌用不干胶彩纸,贴成了微型童话风景画儿;这是一个琴棋书画的聚点--小提琴、电子琴、围棋、象棋、陆战棋、毛笔、宣纸、颜料一应俱全……宇歌说,这些都是她的业余爱好。样样全来得一手,不少项目还获得过全国参赛大奖呢。

我问:"你除了功课,喜欢看些什么书?"宇歌小手一指:"喏,课外书都在那儿呢!"我这才发现,由于她的屋内再没地方放书柜了,自己的图书全码在了书桌和床下的红地毯上。一摞一摞、一排一排,整齐有序,足有二、三百本。除了童话呀、作文选呀等薄本书外,还有厚厚的《史记》、《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缩写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十万个为什么》、《世界少年文学精选》、《红岩》、《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等。其最大特点,就是内容涉猎范围宽广,且多为名著;码放考究,分门别类。我问:"这些书你都看过?"宇歌点点头又摇摇头,说:"有的看过,有的正在看,有的还没看呢。"我当即送她两本我的作品集,她马上双手接过鞠躬向我致谢。

回到客厅,我打算先尽速整理一下刚刚记的来访笔记。突然,外面又有人在敲门。来人是中央电视台青少部百集人物系列专题片《中华英才》摄制组的编导郑富权。他们一行4人,马上要带宇歌去采访原国际奥委会第一执行副主席、现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人称"体育外交家"的何振梁爷爷。因为马宇歌是电视采访的主持人兼记者,作为主角,她不到场可不成。

釆访车巳经等在了楼下。而我的继续釆访,只好暂时被中断了。
 
      中央电视台郑富权编导见我面露憾容,当场决定,邀我同车前往。

 三. 你采访他,我采访你

何振梁爷爷的家,在繁华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一侧住。我们驱车赶到时,何爷爷已经站在客厅门口迎候了。宇歌礼貌而又大方地走上前去,对何爷爷说:"您好!我叫马宇歌,是中央电视台的小记者,今天的采访提问,由我来完成。"

面对这位小不点儿记者,何爷爷仰天开怀笑出了声:"嗬,我面对过成百上千记者,可被小记者采访今天可是头一回。你几岁啦?"

"9岁。"

"哇,9岁就当记者啦?了不起啊!你在哪儿读书?上几年级?"

"西城区官园小学,四年级。"

"学习好吗?"

"还行。这是我发表过的作品,送给您作为我的汇报。"宇歌说着,递给何爷爷一摞发表过的作品报纸杂志复印件。

"哇,真了不起!爷爷也送你一件小礼物。"

宇歌双手接过何爷爷送给她的一枚中国奥委会纪念章和一支国际奥委会专用笔,恭敬地鞠躬说道:"谢谢您何爷爷!"

这一老一少亲切攀谈之际,导演、摄像、灯光等工作人员,已经快速地将随车带来的各种设备准备就绪。客厅马上变成了釆拍现场。

宇歌用手捂住小嘴儿对着我的耳朵,悄悄告诉我:采访杰出人物,要求快速反应,不能拖延时间,必须一次(!)成功。我弯腰认真听她讲完,点点头,站在摄像师身后,观察我的采访对象现在走过去,怎么去釆访别人。

"准备!"导演轻声提示。

何爷爷、马宇歌同时坐入面对面的两个单人沙发椅上。中间隔着一张低矮小方桌。桌中央放着台式的中国国旗和国际奥运会五环旗。俩人的同侧背景是一排玻璃书柜,里面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摆放着何爷爷从事体育事业50多年来,在国内外荣获的各种奖杯、奖牌、证书及纪念品。色泽斑斓,极其耀眼。
 
"开始!"摄像师发出开拍提示。

  马宇歌十分自然地面带微笑,从容镇定,用标准普通话开始提问:
 
       "何爷爷,您年轻的时候是运动员吗?"
 
        何爷爷正对着小宇歌,疼爱地回答:"不是。"
 
       "您不是运动员出身,为什么要从事体育工作呢?"

  "工作需要嘛。当然啦,我也十分喜欢体育运动……"
 
  时间真快,问答式的精彩采访,不知不觉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从何爷爷的童年时代,到何爷爷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外语翻译;从何爷爷50多年的体育工作生涯,到1993年中国申办奥运会失败的遗憾;从何爷爷一生中最激动和最伤心的事,到何爷爷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回顾与展望……这一老一少、一来一往,声音一粗一嫩,谈吐酣畅流利,十分和谐自然、成功。仿佛他们不是在面对着摄像机,也不是在进行采访和被采访,反倒像爷爷和孙女儿在自己家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聊大天儿。

  采访之中,何爷爷家的电话铃儿突然响了起来。趁着何振梁爷爷被家人叫出客厅到里屋去接电话的空隙,我和中央电视台郑富权编导,谈起了仍然坐在沙发上等待何爷爷的宇歌。
 
      郑富权编导告诉我,宇歌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通过全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大范围公示、免费招考进来的非专职首批小记者小主持人30名之一。她又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小的,特别活跃,工作表现十分优秀,所以才被确定和公认为首席小记者小主持人。当初中央电视台要求报考年限9至12岁。在惟一的报名招考点--北京的中国儿童活动中心,小宇歌排队出示给现场负责人的户口簿,年龄不到9岁。但谁也经不住她一个劲儿话甜会磨。工作人员们商量:今天成百上千号人挤着前来初试、复试,淘汰率又这么高,就是让这么个小孩儿跑进去她也考不上啊,第一轮就得被刷下来!结果只当哄孩子,大家放她进了考场。考官都是国内一流专家教授学者。哪曾想到,宇歌这下如同蛟龙入海,施展本领,当天竟被十多位考官共同评价为总考成绩第一名。一周以后又被通知前来参加终试。最后,到底让她给拿走了"状元"名次!前后总共三轮考试,宇歌各科考试成绩综合评比全员第一。考写作那天,她呈上来的即兴采访《记老有所为的唐爷爷》,还被评为500多名全部应试者中,仅有的两篇满分大作之一。马宇歌由中央电视台青少部小记者团负责人于宁老师,亲自打电话通知她被录取不到一周,宇歌就奉命代表中央电视台,去成功地采访报道了"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大会"及"北京'96少年儿童集邮活动日开幕式"等大型会议及活动。最早带她出去干活儿的第一名编导是中央电视台青少部的陈舒平老师。大家都抢着拉小宇歌。后来,小宇歌还自创、自演、自己配音解说了好几篇电视作文,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和她采访主持做出过的许多节目一样,效果都挺好。接着经过集体培训、辅导和指点,宇歌进步更大;她悟性高、反应快,现已基本熟悉了电视采访常识,具备了多种临场采访经验和本领,是棵很有希望的好苗子。

其实,通过刚才对何振梁爷爷的现场采访和观察,我已经看出了宇歌的素质素养和记者采访、节目主持才能,郑富权编导的介绍,使我对马宇歌又多了一层了解。

宇歌釆访何爷爷马上又开始了。可我突然惦记起那个新闻研讨会的事,只好提前告辞。

在返回驻地的北京地铁车上,我想,马宇歌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可以说,是现在全部中国3亿儿童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那么,我将如何再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她的整个成长过程及各种成就呢?我决定另寻时机,专门访问一下她的家长。

四. 爸爸细说马宇歌

研讨会结束当天晚上,我再次来到马宇歌家,和她爸爸--一位具有经济管理学和历史学大学双学历的中央国家机关回族干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1995年3月5日专题报道过的名人聊起了天儿。他先给我递过来宇歌上学以后每学期期末发的校内成绩册,上面一并盖有"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教导处"的公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至今,每门功课每次成绩都不下90分,期末考试大多100分,总评无一不是"优"。然后,宇歌爸爸又给我看了宇歌得的各种奖状,上至国家级、下至区县级,数目超过半百,其中官园小学发的奖项最多。

谈起自己的女儿,这位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从未觉得养孩子是负担。很有趣儿。这孩子给全家的生活平添了无尽的乐趣。"他的话滔滔不绝,言语中充满了对女儿的期望、自豪和严厉。他说,宇歌的妈妈在机关里任职,工作要求高,任务重,纪律严,时间少,身为做父亲的,自然应在孩子身上花费更多一些心血才对。

宇歌又名马莉娅(Maria),回族全名为马莉娅·阿布杜拉,1987年5月23日星期六北京时间20时,降生于云南省玉溪市的地区人民医院,5个月后由滇进京生活至今。"宇歌"这名字,是他们夫妇俩按照寄望于自己孩子"一生善良博爱,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追求,刻意找来形美声好的字给取的。先取好了名,后生的宇歌。

宇歌在学校里的各科成绩至今门门全是优。不仅如此,从爸爸出示的盖有官园小学红印和历届班主任、同学每学期亲笔签名的《少先队员荣誉证》书上可以看到,马宇歌还连年被评为了校级"全优生"。北京市教委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评"三好生",只评优秀生。宇歌不仅另外连年荣获有"优秀生"的奖状,还是全年级仅有的几名每学期"体育锻炼优秀达标生"之一。她的身体状况和视力优异,一直在全班列于前茅。她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每晚临睡前都要做一遍眼保健操。每天做眼保健操之前,还要先按照字帖练习一刻钟左右的硬笔书法(所以小宇歌写的字就特棒)。小学3年级刚一开学,宇歌在班里第一批被学校推荐参加了北京市西城区数学乐园考试,结果从众人中胜出,被吸收为该校学员;之后每次淘汰性考试又均在录取线以上,自此一直在那兼职学习至今。宇歌的画儿也画得不错。有几幅小时侯还被幼儿园推荐出去,在北京电视台1993年3月23日"小画廊"上播映过,那时才5岁。同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时,她画的题为《中国心》的大幅现场自创画儿,被主办方的记者用相机当场拍了下来,选发在国家体委机关报《中国体育报》1993年6月30日第2版上。宇歌还喜欢布贴、剪纸、雕刻等工艺制作,其中,粉笔雕《金陵十二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受到送展老师和评展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来,这件作品完全有希望获得最高奖项,可被爱不释手的参观者设法偷偷拔去了其中一"钗",结果只剩下了"金陵十一钗"!即便如此,这件艺术品在1996年11月份,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000多件作品共同参展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全国青少年和儿童造型艺术展"上,仍然荣获了全国二等奖。《北京青年报》1996年11月5日头版,该报记者孙京龙《小制作,获大奖》一文,对此有过即时报道。只是报纸上图片所显示的那十二"钗",其中一"钗"并非原作。丢失的原来那一"钗"究竟跑到哪儿了,后来成了童心中的一个小小的不解之迷。当初欣赏过原创艺术品的不少孩子,始终很想帮着有朝一日寻找回它。马宇歌还几次甜美地梦到过那个自己制做的美丽粉笔小人儿。
 
         在所有宇歌的业余爱好项目中,最最成功的还要算是她的写作和电视釆访了。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篇小学1年级6岁时写的日记,刊发于中国共青团中央《青少年读书指南》杂志1994年第10期的《卷首语》上。当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照华,亲笔给她题过辞。紧接着,她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述说自己第一笔稿费怎么用的《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一文。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儿童台《空中课堂·学作文》栏目中发表过《小圆桌》、在《中国儿童》杂志上发表过《我做中队长的秘诀--不嫉妒》、在《小学生日记》杂志上发表过《获奖忆往事》、《日记帮了我大忙》等多篇在校作文。《小圆桌》、《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眼中的一名优秀小队长》三篇,曾由她自编、自演、自己解说配音,在中央电视台播映过。她代表她的学校去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从小学2年级首度参赛起,一直到现在,年年给老师捧回奖状。她把学校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多次发表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之上。一些单位和个人近来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他们官园小学。比如中央电台就是这样,最近数次以官园小学为背景,拍制了《暑假里你想做什么》等专题片,在该台"少儿频道"中向全国播映。

至于中央电视台交给马宇歌的各种会议采访、人物专访、活动报道等等,这些都是经常性的,也是她作为该台兼职小记者、小主持人的份内任务。挺有意思的是,她还曾采访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单士元老先生,内容被拍成了百集《中华英才》系列专题片之一《七十一年故宫情》,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播映,影响很大。1996年9月16日,当初单老在接受小宇歌电视采访那天,十分高兴,觉得太有趣儿了,因为自己当时已经90岁了,宇歌才9岁。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单士元先生当即兴奋地为宇歌题词留念,说"小宇歌:你九岁、我九十岁,咱俩是忘年知交的朋友!"搂着宇歌在一起照了好多相。最近,宇歌又接受了釆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任务……

我问:"她爱好这么多,各种学习与活动频繁,吃得消吗?"宇歌爸爸回答:"小孩子做事和大人一样,分主动乐意干的和根本就不乐意干的两种。凡对乐意干的事,任何人都会乐此不疲的。我们并非让她什么都干,比如拉小提琴,从未让她去'考级'。现在她所从事的都是自己非常乐意干的,包括她曾去学的武术和舞蹈等等。不干这些,她反而觉得呆着没意思。现在她干的这个、那个,相当于玩儿,只不过是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赢得来的更高级一点儿的玩儿;寓教于乐,乐中创造生活,增长知识,开辟新的人生。孩子由此也步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大人看着高兴,小孩儿同样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我们在家经常借机用话'敲打'她,要求宇歌不断向周围人的优点及世上的高标准看齐,避免井蛙之见,认为个人有多了不起。时刻告诫她,要绝不辜负学校的教育,老师的辛勤栽培,邻里和同学、小朋友们的正面影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谦虚谨慎,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心和做2l世纪小主人的事业感。"

和宇歌爸爸在一起的谈性越来越浓,忽然我想起该马上返回宾馆了,否则太晚,宾馆大门一锁就进不去了。那夜只好暂且道别。

 

五. 电话里的故事--马宇歌的成功秘诀及其他

按照釆访计划,我还打算专访一下宇歌的母亲、老师及邻居。可惜,我另有公务必须急飞上海,只好次日一早离京赴沪;之后又转飞南宁,失去了与上述每人面谈的机会。

可我并不甘心。在一个寒冷的良宵,我从广西南宁连向北京拨了几个长话,进行电话采访。下面便是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及其故事,也可以说是马宇歌成功的秘诀--

第一个电话是宇歌妈妈接的,当时正值傍晚。她说,宇歌的成功秘诀在于她的学习目的明确,知道现在的努力和种种磨砺,都是为了增长迎接美好明天的本领和才干。与此相联的成功秘诀,还有她的自理能力和在这孩子脑海里深入扎根的一片爱心。宇歌从四岁起,就自己骑两轮小自行车上5站路以外的幼儿园;后来,还跟爸爸各骑各的自行车,一起到北京远郊的大兴县去旅游过。上小学了,她从不依赖大人上学送、放学接,都是自己背着书包来去。在学习上,她很自觉,从不需要大人督促;生活上也全能够自理,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去干;通常还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像择菜、擦桌子、洗袜子、买东西等等。

宇歌的心地很善良,对社会、对家庭充满了爱心。她爸爸曾送给她两枚小纪念章,一枚上刻着"博爱",一枚刻着"天下为公",都是1986年11月份在宇歌出生前,她爸爸出差时专门从南京的中山陵买来,就准备着将来给自己生的孩子戴的。宇歌自幼视此为宝,几年来一直轮换着别在胸前。她的理解是:"博爱",就是对一切美好的,都要去爱;"天下为公"就是,不要老想着自己,还要想着小朋友、同学、老师、父母和邻居。这样的理解虽然简单,倒也符合大致意思。孩子嘛,她有她的思想,她有她的理解能力。
 
           "博爱"和"天下为公"这两种思想,也都自觉地点点滴滴落实到了宇歌的行动上。记得她上小学一年级第一次得到30元稿费时,宇歌先给对门的老邻居唐爷爷买了两支大号毛笔,因为她平常看唐爷爷最爱书画儿书法了;同时另给班主任赵老师买了一个日期戳,为的是减轻老师批改作业时书写日期的负担;最后给爸爸、妈妈买了一个小蛋糕,以祝父母生日快乐;此外,她还分别给爸爸妈妈各买了一两样他们喜欢的别的小东西。她细细筹划着,心里很有数地骑车一趟一趟出去买完这些,最后只给自己剩下了两元钱--而且还没舍得花,公公整整压在了写功课用的书桌透明料塑板下,准备日后把钱用到学习上。现在宇歌的稿费多了,除了存起来以外,都用来交自己业余上的各种兴趣班的学费和"捐献"呀、"扶贫"呀什么的……

  第二个接电话的是上面数次提到的唐爷爷。这位85岁的老人叫唐博佑,字浦泉,满族人,是马宇歌家十分敬重的老邻居。他离休前,任北京市丰台区丰台镇中心小学(即现在的"丰台五小")德高望重老校长。唐博佑老人说:"宇歌最大的优点首先是尊敬老人,文明礼貌。她逢人便打招呼,'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哥哥好'、'姐姐好'、'弟弟好'、'妹妹好',叫得又勤又甜,很受街坊四邻喜爱。"唐爷爷的声音有些颤抖,电话里好像很激动。他说:"不久前啊,宇歌家要搬走了,我们在一起照相留念。当宇歌发现我在旁边时,硬是把我拉到中间,还为我拉平衣襟,然后扶在我的一侧紧紧挨着我……照完相,我给宇歌一个橘子吃,她死活不要;劝得久了,她才接住,对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连声说'谢谢唐爷爷'。她把橘子掰开,先习惯地让出第一口--把最好的头一瓣橘子,举手硬塞进了我的嘴里,然后自己才去吃。你不是打听宇歌的成功秘诀吗?我觉得,她小小年纪为人处世很懂礼节,也算个秘诀吧……"

第三个接电话的,是宇歌在北京市西城区丰盛少年活动之家的工艺美术兼儿童画儿老师张秀琴,她是一位德艺精钻的全区有名的一级教师,从宇歌3岁起就教宇歌。听声音,中年开外的张秀琴老师得知我要写宇歌,十分赞成,认为这很有利于启迪更多的孩子们相互看到对方优点,取长补短。现在,确实需要把真实的鲜活事例多拿给孩子们一些。她说,宇歌是我们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但她在我面前刻苦用功,善于思考,从不服输,有着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宇歌的成功,有智力因素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主导作用,比如她的严格家教、自身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培养,以及踊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得到的长时间磨炼,等等。

最后,我拨通了马宇歌的现班主任--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四年级一班阎红老师家的电话。该班自一年级起,就是全年级最强的班,算是校"重点"吧。千里之外传来的声音,快人快语。阎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宇歌的成绩及优点,特别赞扬了她,一直在班上担任班长和中队长等许多职务的组织能力,的确很强、很出色,同时也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宇歌的不足。阎红老师说,宇歌绝非十全十美,她的门门学习成绩,在班里并非次次都最拔尖。宇歌尽管理解能力很强,还担任课代表,但在作业上仍有一些不应该的小错误出现。

阎老师语重心长告诉我,写宇歌不能把她写得太好了,否则,对宇歌的健康成长不利。另外,宇歌参加课外活动,尽管始终自觉占用的都是课外属于她自己的时间,但是太多了,即使自己很乐意、有精力胜任,也要适当限制一些。
 
放下阎老师的电话,我深思良久。是啊!从全面采访的事实了解上看,宇歌无疑是很优秀、很幸福、很成功的,但目前在她小小肩膀上压过来的一些无形东西,是否重了些呢?这么小的年龄,她承受得起冲得出去吗?而我,又该不该按自己的原计划来写呢?

值得写!应该写!想到更多孩子的心愿和我深入了解到的比比真实故事,我自己鼓励我自己。于是便有了以上文字。若算不上"宇歌之歌",那就叫"我眼中的马宇歌"吧。


※ ※ ※ ※ ※

停笔之际,北京那边再次传来喜讯:1996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栏目,播发了马宇歌写给香港小朋友的一封信。这是盼'97、迎回归,祖国内地小朋友写给香港小朋友的第一封信。1997年1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把这封信在显要位置全文刊发,标题是《我愿为你做点事--致香港小朋友的一封信》。紧接着1997年1月22和23日,北京电视台各频道在"七色光少年"栏目,播映了反映马宇歌美术学习成长史的专题片。而在最近寒假前的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马宇歌校内主课语文考分是99分--列于全班第一,数学考了98分--名列全班第二;其他科目均为"优",并被评为四年级首批"三好学生"和马宇歌入校以来第七个学期连续获得的又一次"全优生"。

我和上述一切挚爱这个孩子的人,衷心地祝愿宇歌,千万不要辜负人们对你的美好期望,要以全面发展的坚定步伐,继续豁然大气地奔向光明,去努力把握注定属于你们这一代的祖国璀璨未来吧!(作家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