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用的翻译app:晋国赵襄子赵无恤除灭代国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57:50

公元前475年,晋国赵氏卿族掌门人赵简子赵鞅去世,他的庶长子赵无恤继位,是为赵襄子。

赵无恤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积极进取的人物,他继任后,便着手开辟疆土,扩大领地。

算起来,赵无恤的开辟疆土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伐狄、灭代。

赵无恤派臣属新稚穆子率兵讨伐狄人,顺利拿下了左人、中人两个城邑。

信使回来报捷时,赵无恤正在吃饭,听到喜讯后却满面愁容。身边的人问他应该高兴的事,为什么反而犯愁?赵无恤说觉得自己德行不够,碰上这么顺利的好事属于侥幸,而侥幸是不足以依靠的,不会总有的,所以感到心里惶恐。

什么叫“戒慎戒惧”?这就是。

如果说赵无恤伐狄大获成功有侥幸的成分,但灭代显然是他精心谋划的结果。

史籍中关于赵无恤灭代有好多个版本,《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列女传》都有记载,各个版本对于灭代的过程的描述差不多,但是,对于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赵无恤的姐姐是赵鞅在世时作主嫁给代君的,还是此后赵无恤作主嫁给代君的?这几个版本的记载差异很大。

按照《吕氏春秋》、《战国策》的说法,是赵无恤作主将姐姐嫁给代君的,是他设计的一个政治阴谋;而按照《史记》、《列女传》的说法,则是赵鞅作主将赵无恤姐姐嫁给代君的,赵鞅是政治阴谋的始作俑者。

本人认为《吕氏春秋》、《战国策》的说法比较靠谱。

首先,以赵鞅的为人是决不会牺牲自己的女儿去搞这种政治阴谋的,他固然有图谋代国的野心,但他是个强人硬汉,做事喜欢堂堂正正。他宁可选择血与铁,也不会利用自己的女儿。

其次,这两个版本,尤其是《吕氏春秋》,对于整个灭代过程的记述比较详尽,且符合逻辑。而《史记》在赵鞅故去、晋出公外逃等时间问题上就有重大讹误,不足采信。至于《列女传》,那是小说家言了,不能当真正的历史看。

综合几个版本整理一下,赵无恤灭代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代国在赵氏领地北部,是北戎建立的国家,国土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山西代县、繁峙、大同以及河北的蔚县、宣化一带。

赵鞅生前即有囊括代国以为己有的想法。赵无恤继位后,开疆拓土的心情很迫切,尚未脱下孝服便要登上夏屋山去察看代国的情况。

他的臣子们纷纷劝阻,认为穿着孝服出游,是不可以的。赵无恤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说是赵鞅的遗命,臣子们便无话可说了。

赵无恤登上夏屋山察看代国的风土人情,看到代国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他更动心了。回去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听说代国君主喜好女色,赵无恤就派人前去代国提亲,请求把姐姐嫁给代国君主为妻。代国君主觉得这是好事,就答应了。

姐姐嫁给代国君主以后,赵无恤极力和这位姐夫交好。这位姐夫很实在,对小舅子投桃报李。代地适宜养马,代国君主便不断地把好马送给这小舅子。

赵无恤灭代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本人认为应该是在赵无恤脱掉孝服之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471年前后。

他见时机成熟了,就去约请姐夫到代国养马之地边界的句注关塞(即雁门关)吃饭以示答谢。他事先他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斟酒用的长柄大金斗,又命令几百个假扮舞者的手下把兵器藏在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之中。

姐夫如约而至,酒喝到高兴的时候,负责斟酒的刺客假意斟酒,反手抡起大金斗一下子砸碎了倒霉姐夫的脑袋,脑浆流了一地。接着,假扮舞者的手下拿出兵器一顿打杀,把倒霉姐夫的随从人员全部干掉了。

随后,赵无恤率军攻入代国,并派人迎接姐姐回娘家。他姐姐和丈夫很恩爱,接受不了这一违背人伦的残酷事实,对着苍天号哭一场,磨尖了头发上插着的笄——就是簪子,将自己刺死了。

代国人为了纪念这个可怜又重情义的女人,将她自杀的地方命名为摩笄之山。

姐姐自杀肯定出乎于赵无恤的意料之外,他的内心不免受到震动,顾念起了亲情,因而便将代地分封给了哥哥——正牌老大伯鲁的儿子赵周,是为代成君。

或许,这其中也掺杂着他为自己找回一点心理平衡的想法吧——我赵无恤虽说这事做得够狠,但不是为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