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心中的爱读后感:3.知道“道”、“德”、“义”、“礼”、“法”等最基础的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1:59:26

3.知道“道”、“德”、“义”、“礼”、“法”等最基础的知识

【原文】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1,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2,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3;简4物、小大一道,杀56禁诛谓之法。

【译文】虚无没有形状的称之为道路,化育万物的称之为规律,君臣父子人间的事称之为最佳行为方式,登台下阶互相揖让、贵贱有等级、亲疏有分别的体制称之为社会行为规范;选择事物、小的大的都一样,收束杀戮禁止诛杀称之为法规。

【说明】空虚我们的心胸后,才能容纳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就要知道“道”、“德”、“义”、“礼”、“法”等最基础的知识。不知“道”,我们就没有办法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知“德”,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知“义”,我们就没有办法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不知“礼”,我们就没有办法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而不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我们就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知“法”,我们就不能遵守法律法规,就会违法犯法。以上这些基础知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的,不懂,在人类社会就很难混下去。

——————————————————

【注释】1.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2.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道德、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

3.礼:(lǐ李)《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4.简:(jiǎn俭)通“柬”。《书·多士》:“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书·冏命》:“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书·文侯之命》:“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诗·商颂·那》:“奏鼓简简,衍我烈祖。”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简,假借为柬。”这里用为选之意。

5.杀:(shā沙)《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管子·侈靡》:“君始者艾若一者,从乎杀。”《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礼记·中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荀子·礼论》:“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荀子·大略》:“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清陈澧《声律通考》卷六:“《补笔谈》所谓杀声,《词源》所谓结声,皆为曲终之声,即蔡季通所谓毕曲也。”这里用为收束之意。

6.僇:(lu路)通“戮”。《管子·幼官》:“杀僇以聚财,劝勉以迁众。”《墨子·明鬼》:“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礼记·月令》:“祭兽僇禽。”《韩非子·孤愤》:“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韩非子·和氏》:“然则有道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这里用为杀戮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