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译制片国语追捕.:肥水尽流外人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39:42

海外抢购:“肥水”流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13日   10 版)2011年12月2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油尖旺区,香港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圣诞打折季,大批内地客杀奔香港,疯狂扫货。 周游/CFP

    核心提示

    一边是中国人在境外狂购奢侈品,另一边却是国内为如何提振内需而苦思冥想;一方面中国人的海外狂购让外国商家赚满盆钵,另一方面中国却饱受贸易顺差的指责——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而其中大多数消费是在境外实现的。海外狂购奢侈品从浪花到狂潮,对由此带来的矛盾,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管或放任自流了。

    海外奢侈品狂购潮又来了

    刚刚过去的元旦节长假,延续着中国人的海外奢侈品狂购潮,英国哈罗德百货公司的奢侈品被中国买家抢购一空,而即将来到的春节酝酿着更大的海外奢侈品狂购潮——中国人出境游的行囊中备足了金钱“弹药”,还列有一个长长的狂购清单。有备而来的不仅是中国人,海外商家更是早有准备。

    近年来,国外商家视中国豪华旅行团和购物团为上宾,想方设法让中国游客“慷慨解囊”“满载而归”:配备会讲普通话的店员,帮助顾客挑选商品、付款;还在门口热心写上“欢迎中国大陆游客光临”的广告语;更有甚者为中国客人开“专场”。为了让中国人掏腰包,国外卖家的服务可谓细心体贴,可以刷卡,英镑、美元都收,免去了中国普遍的双币信用卡刷当地货币1.5%的手续费,而英国的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还开通使用中银联卡,更是“方便”中国游客的消费。不仅如此,伦敦的奢侈品店老板们还替中国客人抱怨签证程序太繁琐,正努力向英国政府施压,要求政府简化中国购物者赴英的签证程序,他们的理由是由于签证程序繁琐将导致未来两年内英国的奢侈品零售商损失1.65亿英镑的收入……

    从过去到香港采购,现在扩展到去美国、英国,在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商店采购,甚至连近邻日本和韩国的免税店也成了中国人购物的“天堂”。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让国外免税店卖得断了货是常有的事,只要是中国的节假日或国外大商场的打折季,海外免税店和外国大商店就仿佛成了中国人的“大市场”——国外也沾尽中国“假日经济”的风光。

    据英国媒体报道,在2010年伦敦打折季期间,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高达10亿英镑,中国人已经取代了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成为英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最大买家,占到整个英国市场30%的份额。 

    多少肥水流入外人田?

    中国公民每年在海外消费的金额数目惊人,让世界商家为之瞠目。

    知名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公司发布的《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56%的在中国境外进行,消费额达到130亿美元,虽然内地消费占比持续增加,但比例仍只有44%。

    另据商务部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10年中国有100万人到美国去,如果平均每个人退税购买的商品在5000美金以上,就是50亿美元。这只是在美国一个国家,如果算上国人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购买商品的金额,数目将令人触目惊心,肯定超过100亿美元。

    而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金融机构环球蓝联集团统计,2010年造访西欧的中国游客约为250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了20%,但他们所消费的金额则翻了一番。

    总部设在香港的里昂证券有限公司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对奢侈品的需求以每年23%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预计2020年,近一半的全球奢侈品将由中国消费者购买……

    尽管统计口径不一,具体的统计数字也不能明确,但中国人带着消费目的去海外旅游,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中国人在海外显示出的强劲消费力,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海外高端消费成新课题

    按海关规定,从海外购进5000元以上的单件商品就应申报,如果不申报就视为“走私”。那么海外狂购者岂不都有“走私”之嫌?中国人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大举到海外狂购奢侈品?是法不责众?监管不力?还是政策有漏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分析,海外奢侈品狂购潮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中国已经出现一批具有国际高消费能力的富人群体。上世纪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实力增强的日本人也曾是世界奢侈品的“主力军”。

    桑百川还分析,价格原因是引发海外奢侈品狂购潮的直接原因,中国目前对奢侈品的进口综合税率平均为25%-30%,有的甚至高达50%以上。据一些消费者反映,国内外“同物不同价”,一般高级腕表国内外价差为100%-350%,珠宝产品价差为20%-80%,化妆品价差为40%-120%。再加上国外打折力度较大,能低至一折两折的优惠,有时只用国内价格三分之一的钱就能买到同样的产品;而且国外的新款式还多、挑选余地还大,对中国消费者自然很有吸引力。此外,汇率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在过去两年中,英镑对人民币的汇率跌30%左右,这更让中国顾客的消费欲望大涨。

    相形之下,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如果算上私下进口的海外奢侈品消费,贸易顺差至少会再收窄5%左右。

    为争夺中国的高端消费资源,不少奢侈品商把中国当作未来一个战略增长点,提前布局:2011年著名箱包生产商新秀丽在香港上市后,意大利的奢侈品生产商普拉达也将在香港上市;一些二三线的欧美奢侈品品牌都正考虑以股权融资或是其他合作的方式“东移”,以贴近“中国需求”;法国奢侈品牌LV在2011年的新品发布广告中首次启用中国面孔来代言产品,就是要迎合中国高端消费的需求……此外,一些奢侈品牌在设计环节上就已经考虑把中国元素与奢侈品文化结合,劲吹中国风。

    国外商家和奢侈品品牌都如此注重中国高端市场的开发,面对高端消费流失在境外、肥水都流外人田的尴尬,我们如何想办法把这些失去的消费“引”回来,留住“肥水”——显然,这已经是一个值得各方关切的问题。(本报记者 张玉玲)